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图

合集下载

通俗文化简图

通俗文化简图

通俗文化简图,教你三教九流【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五彩】青黄赤白黑【五音】宫商角徵羽【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 1 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五谷】稻黍稷麦豆【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十二生肖】〖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古代主要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佛学之宇宙论:三界六道及九地

佛学之宇宙论:三界六道及九地

佛学之宇宙论:三界六道及九地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教意在转迷启悟,所说诸法重在心法上之辨解,对于世界之形成不过于追究,诸般多随世俗而说,倘若细究则有碍于修道。

宇宙者,指空间(宇)和时间(宙)。

佛典中称为法界,法是诸法,界是分界。

又曰真如,因同一体性故。

宇宙即世界,分有情世间、器世间二种。

有情世间,即有情众生,由前世之业力所招感的身心,即有情自体,五蕴假和合,成人天鬼畜等,别名有情世间。

器世间,是有自体可依止之山河大地等。

有情世间是正报,器世间是依报,容受有情故名器。

世间:世为迁流义,破坏义;间为中隔义,一切有为事物个个间隔而为界畔谓为世间。

此世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又分三界有情为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道,或加阿修罗为六道。

界者,持义,各持自相;又种族义,自类相通;又差别义,彼此差别,不相混滥。

道者,道途义,众生轮回往来之道途。

或有五趣,趣是所往义,,众生业因差别所归趣处。

一、欲界欲者、贪欲,淫食二欲强盛之有情所居住之世界为欲界。

此界有地狱、饿鬼、畜生、人四洲、六欲天之别。

地狱:不可乐,又云苦具、苦器、受罪处。

地狱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

根本地狱有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

八大者:1、等活:死而复活。

2、黑绳:绳缚而锯之。

3、众合:众苦俱通。

4、号叫:众苦害故而发起悲号怨叫。

5、大叫:通于众苦更发大哭声。

6、炎热:火随身起,炎炽周围。

7、大热:热中之极。

8、无间:受苦无间,无有休息。

八寒者:1、頞部陀:极寒通身起泡。

2、尼刺都陀:寒而泡裂。

3、頞(an)哳(zha)咤。

4、[月翟][月翟](yào,又shào)婆。

5、虎虎婆:此三寒逼身而口发异声。

6、嗢(wà)钵罗:青莲花,身裂所似。

7、钵特摩:红莲花,身裂之形。

8、摩河钵特摩:大红莲花,身裂之形。

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地狱。

即人大地狱中,每一地狱又有十六小地狱增其苦处,则为一百二十八,加八大为一百三十六地狱。

佛教经典描述的三界六道众生百态

佛教经典描述的三界六道众生百态

佛眼看天下2016-07-03 11:46三界有情生命的分布详情三界内的有情生命随着各自的业力,而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下面就按照三界的顺序一一加以介绍。

欲界在三界中包含五趣最全。

(1)地狱:在佛教经典中的梵文叫“那落迦”,直译为“苦具”的意思。

由于这些有情大都生活在地下,所以一般都意译为地狱。

地狱共有四类,即八寒地狱、八热地狱、边缘地狱和孤独地狱,传统上没有十八层地狱的概念。

八寒地狱分别是:疮疹身狱:寒地狱十分寒冷,犹如裸体处在南极的冰川一般,里面的众生被冻得全身起鸡皮疮疹。

疮裂身狱:寒冷比前一种加倍,因而冻得全身疮疹破裂,流出脓血。

阿曲声狱:被冻得哆嗦不止,口中发出“阿曲”、“阿曲”叫唤呻吟的声音。

疾呼声狱:疾呼声狱的寒冷愈加严重,处在此处的众生都会被冻得浑身发抖,痛苦不堪,因而口中疾呼不止,所以被称为疾呼声狱。

磕齿声狱:此狱中的众生已经被冻得发不出叫唤的声音,只剩下牙齿嗑打的声音。

青莲瓣狱:冻得肤色变成青黑色,肌体冻裂为青莲瓣状。

红莲瓣狱,由于寒冷加剧,被冻得肤色变为紫红色,肌体冻裂为红莲瓣状。

千层红莲瓣狱,此狱是寒地狱的极致,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里面的众生被冻得全身发紫,全身冻裂如千瓣红莲状。

八寒地狱的总特征是,周围全是冰山,中间一片漆黑,狱中众生裸露无衣,在冰雪交加的严寒中,受着无限寒冷的苦楚和煎熬。

八热地狱分别是:复活狱,狱中众生相见生嗔恨心,在相互砍杀躺在血泊中昏死时,空中发出“复活”之声,便苏醒复活,肉体复原,然后又重新相互厮杀,如此反复厮杀,永无宁日。

墨线狱,被狱卒捆绑按压在燃烧的铁地上,像木匠锯木式的在肉体上画上无数纵横黑线,用刀锯切割承受碎尸之苦。

撞击狱,有的被驱赶到形似山羊头和牛头的相互撞击的铁石山谷间,身体被挤压得筋断骨碎,九窍流血,痛不堪忍,但由于业力的维系,不会死去,要反复受刑,直至业尽。

嚎叫狱,四处烈火燃烧,生在此处的众生,为了逃避火烧,进入一个个铁屋,屋门自动关闭后,铁屋被烧得火红无处逃避,烧得痛苦嚎叫。

印度佛教史27——上座部的十二处、十八界

印度佛教史27——上座部的十二处、十八界

印度佛教史27——上座部的十二处、十八界(基本内容:上座部的十二处、十八界)开始讲部派佛教的上座部。

先说僧团组织,上座部在印度一直有点佛门正宗的意思。

第二次部派分裂,从上座部分出去的化地部,第三次分裂,分出去的法藏部。

这两个部派思想上和上座部非常接近,咱们都把他们看作是上座部。

上座部除了化地和法藏这俩分支,还有一个最著名的分支就是向南传到斯里兰卡的赤铜鍱部。

斯里兰卡是印度南部隔海的一个小岛,在古代叫锡兰,也叫赤铜鍱州,所以那里的佛教就叫赤铜鍱部,后来赤铜鍱部传播到东南亚一带,就是今天东南亚的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是非常接近原始佛教的,僧人们还每天中午上街乞食,中午回来吃饭,下午讲讲法、修修禅定,很有世尊当年的遗风。

他们就说咱们北传的大乘佛教不是佛说的,大乘非佛说,大乘的经典出现的时间都是世尊去世五六百年了,他们认为那个肯定是后人自己编的,所以他们不承认大乘佛法。

至于他们说的对不对?这个讲到大乘的时候再说。

介绍一下上座部的主要理论,十二处,十八界。

上座部所依的经典呢,论方面有《舍利弗毗昙》。

在讲原始佛教的时候,咱们提过,据说是世尊的首座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所作,即使不是舍利弗本人,从时间上看,也应该是舍利弗的亲传或再传弟子所作。

《舍利弗毗昙》里边提出的概念里,最重要的就是十二处和十八界。

要想把这俩概念搞明白,咱们得先从六入讲起。

还记得六入吧?讲十二缘起的时候讲过,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

所谓六入就是六个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意,也叫六门。

六门的基础上再分细一点,把我和外境界分开,就有了十二处。

分内六处、外六处。

内六处包括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外六处包括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外六处就代表整个的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再五花八门,最终都得通过我的六官来感知,最终都是我的感官对象。

所以用外六处就能代表一切的外部存在。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

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

[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

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

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

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

关于佛教四大名山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关于佛教四大名山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关于佛教四大名山看这篇文章就够了中国佛教素来有“四大名山”的说法,这一点不仅佛弟子们非常熟悉,普通的民众大多也知道一二,可以说已经成了中国山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的佛教“四大名山”,即金色界清凉山(五台山)、银色界峨眉山、琉璃界普陀山和幽冥界九华山,通常分别被认为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峨眉山的云海名山众多的中国,为什么偏偏是这四座山成为了佛教圣地?四大名山为什么偏偏是四座而不是更多或者更少?同样具有佛教传统的中岳嵩山、南岳衡山、浙江天台山为什么没能进入这一饶有意味的体系之内?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佛教四大名山的故事。

| 何以为名? |印度佛教圣地地图一个地方要想成为宗教的圣地,总得有一些理据,这种理据通常与圣人的“足迹”有关。

如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是穆罕穆德的出生地,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是耶稣的出生地。

同样的,印度八大佛教圣地也大多关系到佛陀的生平,如佛陀在菩提伽耶终得觉悟,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等,这些地方后来都成了信众们朝拜的圣地。

显然,远离佛教中心的中国无法产生这样的行迹圣地,但另一种圣人“足迹”却影响了中国,即后世的化现。

九华山就是其中的典例,驻锡九华山七十余载的“金地藏”金乔觉法师素来被认为是地藏王菩萨在人世的显现,而他所在的九华山也因之被认为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的金色大佛另一种常见的圣地则是来源于经典的记载,犹太人就认为以色列所在的土地是《旧约》中的“应许之地”,同样,佛经也有着许多菩萨道场的记载。

在《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就明确记载了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是位于南瞻部洲东北方的清凉山,《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也有文殊菩萨常住五顶山的记载。

这里的“清凉山”、“五顶山”无论是从地理位置(东北方向)、气候条件(清凉)、地形特征(五台)均与五台山吻合,因此五台山向来被认为是中国唯一一个在佛经中有明确记载的佛教圣地,因此也称为“名山之首”。

五台山盛景尽管五台山可以找到这种充分的对应,其他的名山就未必有这么幸运了。

稀世珍宝:法界源流图(又名千佛图).docx

稀世珍宝:法界源流图(又名千佛图).docx

稀世珍宝:法界源流图(又名千佛图)《法界源流图》的缘起:丁观鹏版《法界源流图》母本出自宋代大理国1180 年,中国西南大理国产生一部佛教艺术巨作——《大理国梵像卷》,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描工张胜温奉大理国利贞皇帝段智于之命绘成,时当南宋末年。

这画经历宋、元、明、清五百余年,至清乾隆年间( 1736-1796 年)进入皇帝内府。

乾隆御令国师与画匠合作的珍品笃信佛教的乾隆皇帝对《大理国梵像卷》极为爱惜,命当时宫廷画家高手丁观鹏,在四大活佛之一的佛学专家章嘉国师指导下,重新整理和临摹。

这项集佛学、艺术、历史及民俗研究的重大工程,历时数载,至乾隆三十二年( 1767 年)完成,题为《法界源流图》,成为佛教艺术中的御赏极品,也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参考。

清末流散的宝贵遗产《法界源流图》绘成后,一直藏在皇宫。

清朝亡后,宫廷文物大量散失。

丁观鹏很多力作如《蛮王礼佛像》已下落不明,令人惋惜。

《法界源流图》辗转流传至吉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十分难得。

《法界源流图》的内容:1.规模——十界仪像再现:《法界源流图》是工笔画,纵长33 厘米,横16.35 米。

画卷内有佛、菩萨、观音、尊者、大师、僧众、供养人等 630 多位;象、马、狮、虎、龟、蛇等动物 50 多种;还有各种佛具法器、兵器、用具以至各种陈设无以计数;山水、树石、楼亭等杂配其间,数不胜数。

佛的变幻无穷、有情百态的大千世界,十界仪像,尽收画中。

2.卷首——乾隆皇帝御识:卷首题签作:“丁观鹏摹张胜温法界源流图” ,图名《法界源流图》五字行书出自乾隆皇帝御笔,金绘宝幢内有乾隆皇帝丁亥(乾隆三十二年 1767)新秋月御识,说明此画如何产生。

3.卷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末有乾隆皇帝亲笔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末端款署“臣丁观鹏奉諫恭摹张胜温笔意”作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曾有多种译本,但历来以唐贞观二十三年( 649)玄奘译的版本流行最广,凡诵习和注解多用其译本。

敦煌图卷三界九地之图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敦煌图卷三界九地之图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敦煌图卷三界九地之图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壁画和鸣沙山的著名风景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这些壁画中,有一幅被称为《三界九地图》的作品,目前被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中。

《三界九地图》是敦煌壁画中的一幅重要作品,其规模庞大,内容丰富。

它刻画了佛教三界九地的场景,形成一个全景式的艺术世界。

该图的保存状况较好,绘制精细,是研究佛教壁画的重要资料。

该图分为三界和九地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呈现方式和主题。

三界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代表了佛教中的不同境界。

九地则是指一个佛教的地狱体系,用来展示修行者可能面临的各种境况。

在欲界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世俗的场景,有人们在追求财富和欢乐,也有人们在受苦受难。

这一部分的图像色彩明亮,充满诱惑力,反映了人们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情境。

色界的部分更加细腻和深邃。

这里展现了各种修行者和神明的画面,以及修行者达到不同境界的过程。

色界的图像色调柔和,给人以内敛和平静的感觉,使人联想到佛教中的禅定和境界。

而在无色界的部分,则通过简约的线条和几何形状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修行者达到无生灭的状态。

这一部分的图像非常简洁,给人以超脱和宁静的感受。

在九地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地狱的场景。

这些地狱的图像骇人听闻,有火焰、刀剑、毒蛇等元素,给人以恐怖和警示。

它们既是对凡人堕落行为的惩罚,也是对修行者修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障碍和困境的警示。

《三界九地图》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成为敦煌壁画中的一颗明珠。

它以图像的方式诠释了佛教教义中的重要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佛教的修行之道。

如今,这幅珍贵的艺术品被珍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中,为人们提供了研究敦煌文化和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源。

虽然它离敦煌莫高窟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也正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

它身处法国,却能为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所欣赏和参考。

总之,《三界九地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三界寺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三界寺
通过对敦煌三界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敦煌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社会状况,为敦煌学研究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资料。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对敦煌三界寺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 某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某些 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争议和未解之处。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敦煌三界寺的考古发掘和 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为敦煌学研究 做出更大的贡献。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三界寺
2023-11-06
目 录
• 引言 • 敦煌三界寺的地理历史背景 •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三界寺的宗教文化 • 三界寺的建筑艺术和文物 • 三界寺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
敦煌三界寺作为敦煌佛教文化 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敦煌佛 教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
三界寺的寺庙组织
三界寺有着严密的寺庙组织,包括方丈、执事、僧侣等,以维护 寺庙的日常运作。
三界寺的制度
三界寺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包括戒律、清规、学修等,以规范僧 侣的行为和维持寺庙的秩序。
五代宋初的佛教改革与三界寺的兴衰
五代宋初的佛教改革
在五代宋初,由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佛教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对三 界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后期敦煌佛教的繁荣
02
在唐后期,敦煌已经成为了一个佛教中心,其佛教信仰体系已
经成熟且发展良好。
五代宋初敦煌佛教的持续繁荣
03
尽管经历了朝代更迭,但敦煌的佛教信仰依然保持繁荣,并进
一步影响了敦煌的文化和艺术。
三界寺的寺庙组织和制度
三界寺的建立与沿革
三界寺是敦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寺庙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 到唐代。

六道轮回图新 ppt课件

六道轮回图新 ppt课件

地狱道
人道 饿鬼道
11
2020/12/2
阿修罗道和天道部分是相接的, 并且这两道的众生有着种种相 互的矛盾和关联。
12
2020/12/2
畜牲道:散居于天上、地面、 地底及水中,有的住在我们能 见到的地方,有的则住在我们 看不到的地方。它们的寿命, 有短至一日夜者(如某些昆 虫),亦有长至经劫者。大的 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 的则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它 们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 的、卵生的、湿生及化生的都 有。
22
2020/12/2
无明:“无明”这一支,包 含了对善恶、因果、业力及 世上万事万物之实际情况的 误解。这些无明,就似是一 块黑布,障住了我们的眼睛, 令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 目。自无始始轮回以来,无 明就伴随我们,从没有一刻 离开过我们。
23
2020/12/2
行:这一支因缘以陶塑工匠 来表义。在他身旁的陶泥, 表义无明。这些陶泥经陶匠 的运作,而变作各式各样的 成品。其中有好的,也有坏 的。这一小格,表义说基於 无明,便会发作出种种形式 不同的善业及恶业。
28
2020/12/2
爱:爱由“触”及“受”这 前二支,我们会对乐、苦及 中性的体验继而分别产生欲 求、抗拒及中性的心态。这 便是十二支因缘中的“爱”。 在图中,此支以一个嗜酒的 人表义。
2020/12/2
20
2020/12/2
21
2020/12/2
世间的苦有很多,但可归纳 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 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 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十二因缘:环上端右边的小 格,表达了十二因缘中的无 明。其余的十一格,顺时钟 分别是行、识、名色、六入、 触、受、爱、取、有、生及 老死等其余十一支。

稀世珍宝:法界源流图(又名千佛图)

稀世珍宝:法界源流图(又名千佛图)

稀世珍宝:法界源流图(又名千佛图)丁观鹏版《法界源流图》《法界源流图》的缘起:母本出自宋代大理国1180年,中国西南大理国产生一部佛教艺术巨作——《大理国梵像卷》,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描工张胜温奉大理国利贞皇帝段智于之命绘成,时当南宋末年。

这画经历宋、元、明、清五百余年,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进入皇帝内府。

乾隆御令国师与画匠合作的珍品笃信佛教的乾隆皇帝对《大理国梵像卷》极为爱惜,命当时宫廷画家高手丁观鹏,在四大活佛之一的佛学专家章嘉国师指导下,重新整理和临摹。

这项集佛学、艺术、历史及民俗研究的重大工程,历时数载,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完成,题为《法界源流图》,成为佛教艺术中的御赏极品,也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参考。

清末流散的宝贵遗产《法界源流图》绘成后,一直藏在皇宫。

清朝亡后,宫廷文物大量散失。

丁观鹏很多力作如《蛮王礼佛像》已下落不明,令人惋惜。

《法界源流图》辗转流传至吉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十分难得。

《法界源流图》的内容:1.规模——十界仪像再现:《法界源流图》是工笔画,纵长33厘米,横16.35米。

画卷内有佛、菩萨、观音、尊者、大师、僧众、供养人等630多位;象、马、狮、虎、龟、蛇等动物50多种;还有各种佛具法器、兵器、用具以至各种陈设无以计数;山水、树石、楼亭等杂配其间,数不胜数。

佛的变幻无穷、有情百态的大千世界,十界仪像,尽收画中。

2.卷首——乾隆皇帝御识:卷首题签作:“丁观鹏摹张胜温法界源流图”,图名《法界源流图》五字行书出自乾隆皇帝御笔,金绘宝幢内有乾隆皇帝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新秋月御识,说明此画如何产生。

3.卷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末有乾隆皇帝亲笔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末端款署“臣丁观鹏奉諫恭摹张胜温笔意”作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曾有多种译本,但历来以唐贞观二十三年(649)玄奘译的版本流行最广,凡诵习和注解多用其译本。

本经文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说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和功德,《心经》掇取其精义,得其心要,故名《心经》。

大千图说

大千图说

尊重保护原创版权立即免费注册TSA数字戳版权保护系统《大千图说》《大千图说》(上)遵道行德是作人之根本大千图说是人类之明灯目录重印大千图说序 3重刊大千图说序 4大千图说序 6大千图说序 7自序 9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10神也者妙离物而为言者也 12子日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13大千图说缘起 14大千世界总论 18三界总说 19上界论 20上界目录 21大罗天 21极乐天 22玉清天 23上清天 23太清天 24金母天 25木公天 25水精天 26赤精天 27黄老天 27弥罗天 28玉枢天 29天仙上天 29金仙上天 30天仙中天 30金仙中天 31天仙下天 31金仙下天 32神仙上天 32神仙中天 33神仙下天 33阿修罗王各部 34神童江希张,山东历城江明经钟秀子也。

生有异秉,一二岁而识之无,三四岁能弄翰墨,五六岁能注释经书。

不费思索下笔千言,且可译成外国文字,旁及四体书法、医卜末技,亦不学而精至。

道、佛、耶、回各教经典皆能解注其奥。

即最近时务科学诸书亦可解其大意。

非有宿慧,曷克如斯。

历蒙陈筱圃宗师、孙慕韩中丞、唐春卿尚书面试优奖,并蒙康南海、李佳白、陈重远、柯定楚诸先生,许为奇才。

此影为九岁时所摄,已著有论孟白话、论孟解说及息战论诸书饷世,并拟定万国道德会章程。

见者无不感动,以为息争之良剂。

兹篇阐明性与天道之机微,尤为救正人心之大本,爱以现身。

公诸有缘,并志概略于此。

中华民国七年二月时神童十有二岁济南逸林柴云鹏也愚氏敬识天命导师来周流道风德雨遍全球人天合一开教化世界大同万古秋重印大千图说序江神童希张先生,生有六通之全能,慧根圆明,堪称近代之圣贤,众生之导师,有感于世风日下,为挽道德伦常免于颓败。

大发济世救人,普度众生之心,而著《大千图说》阐明天界、地府、星球之事理,开拓前人所未揭露之天机。

劝导世人,榷人天堂、地狱、神鬼之说。

善恶两途,祸福攸分。

行善者福,作恶者祸。

华严一乘法界图

华严一乘法界图

華嚴一乘法界圖夫大聖善教無方。

應機隨病非一。

迷者字迹。

不知失體。

懃而歸宗末日。

故依理據教。

略制槃詩。

冀以執名之徒。

還歸無名真源。

讀詩之法。

宜從中法為始。

繁迴屈曲。

乃至佛為終。

隨印道讀(五十四角二百一十字)死─涅─槃─常─共─和是─故界─實─寶─殿─窮─坐││││││生意─如─出─繁理益行法意─如─捉─巧實││││││││││覺不人─境中事利者嚴歸資─糧善際││││││││││││││正思大能昧冥得還莊家得以緣中││││││││││││││便議賢入三然器本寶隨─分陀無道││││││││││││││時雨善海─印無隨際盡─無─尼─羅得床││││││││心寶佛─十─別─分生叵─息─忘─想─必─不舊││││發益─生─滿─虛─空─眾法佛─為─名─勤─不─來││初─成─別─隔─亂─雜─不性餘─境妙─不─守─自││││││十─方─一─切─塵─中仍圓非真徹無─名性││││││││││含即─念─一─念亦即融知性極相無隨││││││││││││中是劫─即─一如相無所甚─深絕寂緣││││││││││塵無遠─量─無─是互二智─證─切─一來成││││││微量─劫─九─世─十─世相─諸─法─不─動─本一││一─一─即─多─切─一─即─一─一─中─多─切─一─中將欲釋文。

二門分別。

一總釋印意。

二別解印相。

問何以故依印。

答欲表釋迦如來教網所攝三種世間。

從海印三昧。

槃出現顯故。

所謂三種世間。

一器世間。

二眾生世間。

三智正覺世間。

智正覺者。

佛菩薩也。

三種世間攝盡法故。

不論餘者。

廣義者。

如華嚴經說第二別相門中。

三門分別。

一說印文相。

二明字相。

三釋文意一問。

何故印文唯有一道。

答。

表如來一音故。

所謂一善巧方便。

何故多有繁迴屈曲。

以隨眾生機欲不同故。

即是當三乘教。

何故一道無有始終。

顯示善巧無方。

應稱法界。

十世相應圓融滿足故。

即是義當圓教。

何故有四面四角。

彰四攝四無量故。

此義依三乘。

顯一乘。

印相如是二問。

何故字中有始終耶。

答。

約修行方便。

顯因果不同故。

十相自在图的意义

十相自在图的意义

⼗相⾃在图的意义受⽣⾃在–随意欲业⾃在–惟做善事及劝他⼈为善;受⽣⾃愿⾃在–随观所乐⽽成就,由精进所得;业⾃在寿命⾃在–能延保性命;⼼⾃在⼼⾃在–⽣死不染;愿⾃在解⾃在–能随欲变现,由安忍得;神⼒⾃在法⾃在–于神⼒⾃在–起最胜神通,由安⼒所得;法⾃在资具⾃在–随意乐观现,由布施所得;解⾃在能往,由安忍所得;资具⾃在智⾃在–随顺⾔⾳智慧。

契经等,由智慧所得;智⾃在令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等⼗⽅与年、⽉、⽇、时等时⾠所组合的时空宇宙世界⼀切⾃在。

令具信者免除⼑兵、疾疫、饥饿及⽔、⽕、风等灾难。

所在之处吉祥圆满、眷属和睦、⾝⼼安康、去处通达、所求如愿。

究其本意,它是时轮的精髓是集三界器世间的⼀切精华于⼀体的象征,标志着密乘本尊及其坛城(即曼陀罗)和合⼀体,表达了⽆⼆密乘时轮宗的最⾼教义,所以被认为具有最⾼的神圣意义与⽆⽐巨⼤的神秘⼒量。

图符中五种颜⾊象征着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地、⽔、⽕、风、空;⼗个符号⼜象征着⼈体内外的各个部位及三界的各个部分,其间蕴含着复杂的宇宙辩证理论体系。

宝灯论释》上说,佛时轮的⼼咒⼗相⾃在,分为⾝、智、空、风、⽕、⽔、地、器、情、天界⼗个《吉祥时轮⼼髓⼗相⾃在的意义–宝灯论释》据《吉祥时轮⼼髓⼗相⾃在的意义部分。

时轮⾦刚⼼咒为:“哈恰玛拉哇⽇阿洋”。

具体地讲:⾝:在⼗相⾃在图中⽤圆点表⽰;智:⽤半⽉形太阳表⽰;空:是⾃明点⾄洋字的九个字之⾃性所归之”阿”字的本性,⽤三弯曲”那达”表⽰;“洋”(ya)表⽰风;“⽇-阿”(ra)字表⽰⽕;“哇”(wa)字表⽰⽔;“拉”(la)字表⽰坚固地界;“玛”(ma)字表⽰器世间;“恰”(ksha)字表⽰有情;“哈”(ha)字表⽰天界。

“⼗相⾃在”图能加持情器世间所有众⽣,能令具信者免除⼑、兵、疾疫、饥馑及⽔、⽕、风等灾难。

不受狮难、⽕难、蛇难、⽔难、牢狱难、盗贼难、⾮⼈难等种种怖畏。

⼗相⾃在细节解读图《⽆垢光明续》中,按外、内、密、秘密四个层次,详细讲解了⼗相⾃在意义。

【三界九地之图详解】

【三界九地之图详解】

【三界九地之图详解】一尘注:此图不是《三界九地之图》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敦煌稀世国宝《三界九地之图》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图, 也是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图、佛教天人合一图。

此图系依据唐玄奘所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著作,《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 所绘制。

《俱舍论》是公元4 至5 世纪时印度佛教哲学家世亲菩萨的著作, 这是一部由小乘向大乘过渡的重要著作, 在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此敦煌《三界九地之图》是玄奘弟子宣传俱舍学说时所用的一种图解讲义稿,是一份极其珍贵的佛教思想史图像资料。

《三界九地之图》系一竖长卷, 从下往上描绘了虚空、风轮、水轮、金轮、地狱、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宫、月宫、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等; 所谓“三界”, 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所谓“九地”, 为欲界的五趣杂居地, 色界的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静地, 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关于《三界九地之图》的研究文章甚少,其中以胡同庆先生所撰【《三界九地之图》内容考证】一文最有影响,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文缺少图像资料。

参考胡同庆先生的精彩内容及其他相关资料,结合法国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P.2824号国宝,隆日试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解”这一稀世珍宝---《三界九地之图》,以飨诸位同修。

但因《三界九地》内容浩瀚广博,非吾辈所能“详解”,仅以此“管窥之见”,抛砖引玉而已。

【虚空、风轮、水轮、金轮】位于画面最下方的几排条状, 一条淡淡的粗犷的笔触以示风轮; 风轮下面自然表示的是虚空; 风轮上方的波浪状内有一些水纹和水涡, 以示水轮; 水轮上有两排图案, 每排有五个房屋状图案, 这可能表示金轮。

《俱舍论》卷11 云: “安立器世间, 风轮最居下, 其量广无数, 厚十六洛叉, 次上水轮深, 十一亿二万, 下八洛叉水, 余凝结成金, 此水金轮广, 径十二洛叉, 三千四百半, 周围此三倍。

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

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

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百度首页|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 图片百科吧内搜索 | 帮助进入贴吧贴子搜索按作者搜索百度贴吧 > 骑着骆驼的马吧 > 浏览贴子吧主:骑着骆驼的马添加到搜藏快速回复贴吧投诉共有贴子数60篇 1 [2] 下一页尾页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1爱因斯坦在1905年完成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在本质上改变了牛顿力学的空时观,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统一成一个四维空时,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

爱因斯坦提出的“四维空时”,认为时间空间不可分割。

而“世界”这一概念在诸佛经中屡次被提到,“世”代表了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代表了空间:东西南北上下十方,佛经中的“世界”概念表明了时间空间本不可分。

并且佛陀所证入的境界远非四维,而是无量维度。

据赵朴初《俗语佛源》,“世界”这个词是从佛经中来的。

在佛教中,世界的范围远远大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地球范围。

世: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界:空间的划分,东西南北上下,十方。

一小世界:日月围绕着须弥山运转,日月照临的范围,即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名为一小世界(包括地狱、天等领域),黄念祖居士认为一个小世界相当于一个银河系。

我们地球处于四大洲的南瞻部洲。

如下一小世界图(来自或整理自香港版《大方广佛华严经》):贴子相关图片:作者:琢月镂光2007-3-29 15:07 回复此发言回复: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2小千世界:1000个小世界。

贴子相关图片:作者:琢月镂光2007-3-29 15:07 回复此发言回复: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3中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

贴子相关图片:作者:琢月镂光2007-3-29 15:07 回复此发言回复: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4大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佛刹:一尊佛教化的国土。

六道轮回图新PPT精选文档

六道轮回图新PPT精选文档
29
六道轮回图
生:生因为上述的各支,众 生便不断有转生轮回,这就 是“生”的意思。
30
六道轮回图
老死:老死既有“生”,便 自然会有衰老及最终的死亡, 这是“老死”支的意思。
31
六道轮回图
佛教认为,人及众生并非仅 有一次生死,而是有前世、 后世乃至生生世世,绝大多 数皆在生死中流转。依众生 所具善恶之业的多少,而轮 回于六道。
六道轮回图
地狱道:生於地狱道内所受的 苦是最为可怕的了。这里描述 了地狱道众生之景况。地狱道 细分为八大热地狱(左)、八 大寒地狱(右)、近边地狱 (下)及孤独地狱四大部份。
12
六道轮回图
饿鬼道:如果以痛苦的角度来 说,饿鬼所受的苦比畜牲道众 生为大。以愚痴的角度来说, 则畜牲远比饿鬼的智力为低下。 饿鬼道的众生,智力足以瞭解 佛法,不似畜牲般愚痴。饿鬼 道是有情众生,则偶尔也会在 人间世界走动,我们的眼睛也 可能见到它们。它们并不像地 狱道众生般聚居,而是分散各 地而住的。
22
六道轮回图
识: 猴子是永不停下来的, 只会走来走去,就似众生的 心识,永不止息地带各种业 因而在六道中转来转去。所 以,图中的小格以猴子来表 达“识”
23
六道轮回图
六入:六入在心识生入名色 身一阵子后,我们的视觉、 听觉、味觉、触觉及意识才 完全发展出来。“六入”这 一支,正是指上述六种功能 具备的时候。在这时候,功 能虽然具备了,但却未运作 起来,所以图中以一间有六 个窗口的空房子来表义。
10
六道轮回图
畜牲道:散居于天上、地面、 地底及水中,有的住在我们能 见到的地方,有的则住在我们 看不到的地方。它们的寿命, 有短至一日夜者(如某些昆 虫),亦有长至经劫者。大的 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 的则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它 们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 的、卵生的、湿生及化生的都 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视:《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图》2015-11-04【敦煌稀世孤本】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图详解9-10世纪规格:213.6 × 29.3 ~30 cm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编号:P.2824文/ 隆日编译整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敦煌稀世国宝《三界九地之图》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图, 也是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图、佛教天人合一图。

此图系依据唐玄奘所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著作,《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 所绘制。

《俱舍论》是公元4 至5 世纪时印度佛教哲学家世亲菩萨的著作, 这是一部由小乘向大乘过渡的重要著作, 在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此敦煌《三界九地之图》是玄奘弟子宣传俱舍学说时所用的一种图解讲义稿,是一份极其珍贵的佛教思想史图像资料。

《三界九地之图》系一竖长卷,从下往上描绘了虚空、风轮、水轮、金轮、地狱、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宫、月宫、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等; 所谓“三界”, 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所谓“九地”, 为欲界的五趣杂居地, 色界的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静地, 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关于《三界九地之图》的研究文章甚少,其中以胡同庆先生所撰【《三界九地之图》内容考证】一文最有影响,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文缺少图像资料。

参考胡同庆先生的精彩内容及其他相关资料,结合法国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P.2824号国宝,隆日试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解”这一稀世珍宝---《三界九地之图》,以飨诸位同修。

但因《三界九地》内容浩瀚广博,非吾辈所能“详解”,仅以此“管窥之见”,抛砖引玉而已。

【虚空、风轮、水轮、金轮】位于画面最下方的几排条状, 一条淡淡的粗犷的笔触以示风轮; 风轮下面自然表示的是虚空; 风轮上方的波浪状内有一些水纹和水涡, 以示水轮; 水轮上有两排图案, 每排有五个房屋状图案,这可能表示金轮。

《俱舍论》卷11 云: “安立器世间, 风轮最居下, 其量广无数, 厚十六洛叉, 次上水轮深, 十一亿二万, 下八洛叉水, 余凝结成金, 此水金轮广, 径十二洛叉, 三千四百半, 周围此三倍。

论曰: 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 谓诸有情业增上力, 先于最下依止虚空, 有风轮生广无数,厚十六亿逾缮那, 如是风轮其体坚密, 假设有一大诺健那, 以金刚轮奋威悬击, 金刚有碎风轮无损。

又诸有情业增上力, 起大云雨澍风轮上, 滴如车轴积水成轮, 如是水轮于未凝结位深十一亿二万逾缮那。

【地狱】地狱位于下部金轮之上,九山八海之下。

画面中央是一大庑殿形建筑, 屋顶有一对鸱吻。

殿前和两侧绘铁门, 殿前铁门上横挂一锁, 殿两侧铁门上各竖挂一锁, 另外绘城墙状的围墙。

画面左侧围墙前绘一鬼(已模糊不清) , 上方竖写榜题“鬼趣”; 右侧围墙前绘一马状动物, 上方竖写榜题“畜趣”。

殿前铁门下方亦绘一大庑殿屋顶, 上有鸱吻一对。

画面上方中央有竖写13 行榜题, 从右往左为“劫八无间一中劫六千七极炎热半中/劫四号叫四千五大号叫八千六炎/ 热万一等活寿五百岁/ 二黑绳一千三众合二千六青/ 莲花七红莲花八大红莲花一/ 炮二炮烈三蝎哲沾四哧哧凡五/ 虎虎凡百年除一粒后后倍/ 二十安页部陀寿量婆一诃麻寿/ 为一昼夜寿量亦同彼等活等/ 上六如次以六天为火唐煨尸粪锋/ 刃烈河增上七木奈洛迦八/ 增皆十六此下过二万/ 无间深广同”。

此段榜题的后半部分与《俱舍论》颂文完全吻合, 只是个别字有误。

不仅榜题与经文颇吻合, 其图像亦是依据有关经文所绘, 如图中地狱的铁墙铁门画面两侧是“畜趣”、“鬼趣”。

所谓趣, 即众生所往之国土。

《俱舍论》卷8 曰:“趣谓所往。

”“地狱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

”傍生即畜生; 畜趣、鬼趣亦称畜道、鬼道。

【九山八海】九山八海位于地狱的上方,图像是以须弥山(亦称“妙高山”“苏迷卢山”) 为中心, 周围绘七圈黄色环状以示逾健达罗山、伊沙驮罗山等七金山, 七山之外有一状似围墙的铁围山, 七山与铁围山之间绘四大洲。

九山即须弥山、七金山和铁围山, 九山之间即八海。

上述画面的中心竖写一行榜题“七金山”。

画面左上侧(铁围山外) 竖写三行榜题,从右往左为“安页湿缚羯奴手毗那怛迦山尼民达罗山逾健达罗/ 山伊沙驮罗山去曷地洛迦山须达梨舍那于大州等/ 外有铁围山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

四大洲位于七金山与铁围山之间的咸水海内。

南瞻部洲绘于画面下方, 状如车, 其上竖写榜题“南瞻部州”; 东胜身洲绘于画面右侧, 状半月形, 其上竖写榜题“东胜申州”; 西牛货洲绘于画面左侧, 状圆月形, 其上竖写榜题“西牛俱州”; 北俱卢洲被图中须弥山所遮挡,所以本图中未绘出。

【日宫、月宫】位于九山八海上方, 须弥山山腰左右两侧。

日宫在右侧, 圆形, 内绘一三足乌, 其上竖写榜题“日宫”; 月宫在左侧, 圆形, 其上竖写榜题曰“月宫”。

日宫右侧竖写一行榜题“日月迷卢半五十一五夜半日没中日出四州等”。

《俱舍论》卷11 云: “日月迷卢半, 五十一五十。

夜半日没中, 日出四州等。

”【坚守天、持鬘天、恒憍天、四天王天】位于榜题“七金山”之上、“帝释宫”之下的须弥山山脚至山腰之间, 在以山形为背景的前面绘四层大庑殿状殿堂, 每层殿堂屋顶都有一对鸱吻。

殿堂中间均竖写有榜题, 从下往上为“坚守天、持鬘天、恒憍天、四天王天。

四大天王天的位置与日宫、月宫相平行。

画面右侧竖写三行榜题“妙高层有四相去各一千傍出六十千/ 八四二千量坚守及持鬘恒憍天王众———/ 寿命五百岁”。

另外月宫左侧有一行竖写榜题“身长半里”。

佛教的世界:一日月绕一须弥山,外围四大部洲、八中部洲,须弥山下入香水海中,水面以上分上下两段,下段分为四层,第一层名坚手天,第二层名持鬘天,第三层名恒憍(亦译常放逸)天,为四天王所统帅之夜叉神所居,属于鬼类,非天道所摄,一说第三层之上还有日月星宿天,为日月星宿诸神所居;第四层为四天王天,与日月在一水平面上。

须弥山顶为忉利天,此天与四天王天皆地居。

依上述三轮的支持,由九山、八海、四洲构成的国土,称为一世界或一须弥世界。

一千个须弥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倍的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

由于有小中大的区别,所以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为一佛的化境。

此世界乃是为六趣二十五有界的有情作依止,相对于有情世间,而称为器世间。

【帝释宫、忉利天、圆生树、善法堂】位于“四大天王”及“日宫”、“月宫”上方的须弥山顶。

相关画面中央下部绘一大庑殿状宫殿, 屋顶有一对鸱吻, 殿前竖写榜题“帝释宫”, 殿前两侧各绘一山峰; 殿后中央绘一侧面屋顶, 两侧亦各绘一侧面屋顶, 另又各绘一较小的大庑殿状的殿堂, 屋顶亦各绘一对鸱吻; 相关画面上部中央绘两层大庑殿状殿堂, 屋顶各绘一对鸱吻, 中间竖写两行榜题“忉利天寿命一千/ 秋身长一里”, 下一层殿堂两侧各绘一小殿堂, 上一层殿堂右侧绘一树, 树后上方竖写榜题“圆生树”, 左侧绘一小殿堂, 殿堂后上方竖写榜题“善法堂”。

殿堂形状均同,书写处又各绘一山峰。

另外, 从上一层殿堂开始,上方两侧均绘有云彩。

【圆生树】即波利质多树;波利质多,梵语pārijāta 或pārijātaka, pāriyātraka,巴利语pāricchattaka。

系忉利天宫之树名。

又作波利耶怛罗拘陀罗树、波利耶多树、婆利质多罗树、婆疑质垢树、婆利耶怛罗拘陀罗树、婆唎耶呾罗拘毗陀罗树、婆利阇多迦树。

意译为圆生树、昼度树、香遍树。

以其为树中之王,又称天树王。

此树在忉利天善见城之东北角,位于杂乱园与欢喜园间,周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根茎枝叶花果皆有香气,能遍熏忉利天宫,故称香遍树。

此树有神,名为漫陀,作伎乐以自娱,故成为三十三天娱乐之所。

佛曾在此树下为母说法三月。

杂阿含曰:“一切树中,波利质多罗为第一。

”俱舍论颂疏曰:“妙香芬馥,顺风熏满百由缮那,逆风时犹遍五十。

”【善法堂】位于须弥山顶善见城外之西南角,为忉利天诸天众之集会所。

每逢三斋日,天众集于此堂,详论人、天之善恶,并制服阿修罗。

依起世经卷六所载,此堂纵广各五百由旬,有七重栏楯、七重铃网,皆为七宝所成,四方诸门皆楼橹台观,亦为七宝所成,其地为青琉璃宝,柔软细滑,触之如迦旃邻提衣。

堂中央有一宝柱,高二十由旬,柱下设帝释天之座,高一由旬,方半由旬,左右各有十六小天王之座。

又大唐西域记卷四载,如来往昔曾居于此堂,为其母说法。

位于“圆生树”后的山峰右上方, 首先是竖写一行榜题“俱舍颂云”, 然后其下从右往左竖写四行榜题“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有守所住中宫名善/ 现周围万逾缮那高一半金城杂饰地柔软中有殊胜殿周/ 围千逾缮那外四苑庄严众车粗杂戏妙池居四方相去各廿/ 东地有圆生树西南有善法堂帝释处中宫卅二臣位”。

《俱舍论》卷11 云: “颂曰: 妙高顶八万, 三十三天居, 四角有四峰, 金刚手所住。

中宫名善见, 周万逾缮那; 高一半金城, 杂饰地柔软; 中有殊胜殿, 周千逾缮那; 外四苑庄严, 众车粗杂喜; 妙池居四方, 相去各二十, 东北圆生树, 西南善法堂。

”【欲界六天】所谓欲界六天, 即四天王天、忉利天(三十三天) 和夜摩天、兜率天(睹史多天) 、化乐天(乐变化天) 、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和忉利天(三十三天)前面已经介绍过,另四天位于忉利天之上, 为四层大庑殿状殿堂, 屋顶均有一对鸱吻, 两侧均绘云彩。

左右二侧有文字介绍,并有红线指引对应殿堂。

第四层殿堂前从右往左竖写两行榜题“欲界/ 六天”。

第三层殿堂右侧从左往右竖写三行榜题“夜魔天寿/ 命二千岁身/ 长二里”,左侧从右往左竖写三行榜题“兜率天寿/ 命四千岁身/ 长四里”。

第四层殿堂右上侧从左往右竖写四行榜题“欲界五趣/ 化乐天寿/ 命八千岁身/ 长八千八里”,其左侧从右往左竖写三行榜题“他化自在/ 天寿命一万/ 六千岁长/ 一十六由旬”。

【色界十八天】色界十八天即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和四禅九天。

其图像位于欲界六天之上, 计17 层大庑殿状殿堂,图中有红线指引对应殿堂的介绍榜题。

另有一层无想天殿堂平行于广果天殿堂, 尾顶均有一对鸱吻, 殿堂两侧均有云彩。

各殿堂的介绍榜题可沿红线指引找到,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在画面上,与欲界六天和色界十八天相关的榜题还有三处。

1、位于榜题“兜率天寿⋯⋯”至“三定生喜乐地⋯⋯”左侧, 首先是竖写一行榜题“俱舍颂云”, 其下从左往右竖写两行榜题“四大州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俱同一成坏”。

2、位于榜题“极净天寿⋯⋯”至“无云天寿⋯⋯”右侧, 首先竖写一行榜题“俱舍云”, 其下从右往左竖写三行榜题“瞻部州人量三肘半四肘东西北州人倍倍增如此/ 欲天俱卢舍/ ; 四分一一增色界逾缮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半半增唯无云减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