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合集下载

第四单元 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课件)-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四单元 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课件)-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RJ
01. 学习目标 Leaning objectives
1
结合具体情景,掌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个数 里有几个几的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
多样性。
2 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和 推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 意识。
58之前一共数了11次,所以能穿11串。
每串5个,11串是55个, 还剩下3个,加起来正好是58个, 解答正确。 口答:能穿11串。
如何验证解答正 确吗?
探究新知
presentation
82块饼干,10 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8袋
82里面有8个十,所以能8袋。
探究新知
presentation
解答正确吗?
●● ●● ●● ●● ●● ●● ●● ●● ●● ●● ●● ●
还剩3块
每次搬4块,5次就搬20块 还剩下3块再搬一次,5+1=6(次)加起来 正好是23块, 所以解答正确。 口答:至少6次才能搬完.
探究新知
presentation
有 21 本书,晓东每次拿5本,小东几次能拿完?
可以用● 代替 书本一数。
●●●●● ●●●●● ● 20 本书 ●●●●● ●●●●● 还剩1本
从上图可知,20 本书需要拿4次,还剩1本书,还需要再拿1次, 因此至少需要拿4+1=5(次) 答:晓东5次能拿完。
探究新知
presentation
方法总结 在解决运物体的问题时,剩下的物体 即使很少,也需要再运1次才能运完。
可以用 ● 代替 砖数一数。
还可以用什么方 法解答?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5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5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5 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内容1.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解决问题展开,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2. 知识点•四则运算•简单问题的解决方法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熟练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及教学物件•学生课本及练习册•白板及彩色笔四、教学步骤1. 导入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问题解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老师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3. 学习四则运算老师通过简单的示范,复习和巩固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4. 解决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个问题,并发挥团队合作能力,共同解决问题并展示解答过程。

5. 引导总结通过学生展示的问题解决过程,老师引导学生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每天复习当天所学内容,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学习四则运算的环节存在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4课时,含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4课时,含教学反思)

5 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课件出示下列题目:16+9+8= 32-10-6=25+20-10= 48-8+17=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从情境中获取信息1.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从交流中探究新知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1)课件出示:53-24+38,(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53-24+38=29+38=67(人)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

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对倍数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他们对3的倍数的特征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知,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

此外,学生可能对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的方法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难点:学生能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和练习题等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例如,展示3个苹果、3杯水等,让学生感受到3的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3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4.练习与交流:学生进行练习,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师可以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并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第4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第4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第4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复习前面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探究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新问题,让学生猜测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习:介绍新问题的背景和要求,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中寻找解决方法。

3.练习: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拓展:提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将所学方法运用到不同场景中。

5.归纳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设置小组讨论或合作解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实践教学法: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教学工具1.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

2.黑板、彩色粉笔。

3.教学投影仪。

七、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及时纠正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检查他们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留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其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应对。

2.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4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优质课教学设计6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4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优质课教学设计6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4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优质课教学设计6表内除法(二)例3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第42页例3及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1.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研究的乐趣。

目标分析:学生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后,通过本课的研究,能进一步运用除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解决的过程中,懂得信息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模型的建构,充分感受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会提出问题、选择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材料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课件出示:1.计算并说一说时你用到的口诀。

63÷7=。

72÷9=。

54÷6=63÷9=。

72÷8=。

54÷9=2.填空,说一说分别怎么列算式?45里面有()个5.56里面有()个8把42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把2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设计企图:设计两组复题,直观形象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旨在把两种模型:一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二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外一个数。

通过复做好铺垫,凸显新旧知识的内在接洽。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一)了解信息,明确问题。

1.课件出例如3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引导学生看图:图中有哪些物品,物品下面的数据是什么意思?你还有什么发现?(小汽车的价钱没有给出)3.交流获取信息:一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

4.明确所求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二)阐发题目,探究方法。

1.选择信息,引发思考。

(1)要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必须知道什么信息?(一个地球仪8元)(2)怎样解答?请你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3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3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3 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学会画图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题目要求,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本《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2.教学PPT。

3.黑板、彩色粉笔。

4.学生课桌椅摆放整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3 第4课时解决问题》,请同学们举手说出你们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30分钟)
1.通过PPT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

2.分别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3.让学生们自己尝试解决一些题目,并和同桌分享解题方法。

三、小组合作(20分钟)
1.分成小组,每组四人。

2.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并在黑板上展示解答过
程。

3.同学们互相提问、评价解题过程,老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讨论(15分钟)
收集同学们解答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分享解题经验。

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明天我们继续探讨更有趣的数学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学习。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朋友们能够认真学习消化。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90页例4,教科书P92“练习十九”第6、7题。

▶教学目标1.学会用小数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运用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解决小数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用不同的策略、多样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课件呈现教科书P89情境图。

师:同学们,今天小丽要到新华文具店买些文具。

她想买一个文具盒、一个笔记本和一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她带了10元钱,够吗?如果把那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换成带橡皮擦的铅笔,她带的钱还够吗?我们这节课就来帮小丽解决她遇到的问题吧。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阅读与理解。

师:我们先帮小丽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情境图和小丽遇到的问题,把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收集信息并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收集了哪些信息?【学情预设】学生要想找出有用信息,就要学会观察,认真审题。

大部分学生能找出以下信息:小丽想买一个文具盒、一个笔记本和一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她带了10元钱,她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

一个文具盒6.8元,一个笔记本2.5元,一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0.6元。

【设计意图】提出探究问题后,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学生独立计算并解决问题。

2.分析与解答。

师:大家有答案了吗?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看看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教学提示】探究新知中,阅读与理解提议是关键。

◎教学笔记◎教学笔记。

最新人教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第4课时练习课配套习题

最新人教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第4课时练习课配套习题

第4课时练习课一、填空。

中p小j学y教.c育o网m1、9:30时,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度。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50°,其余各角的度数分别是()。

3、在边长是6cm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

4.用3个棱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5.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2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6.一个圆锥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二、选择。

1.()。

ABC、周长和面积都不变2.用同样长的铁丝围成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圆形3.以长方形的一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把长方形旋转一周,可以得到()。

A、长方体B、圆柱体C、圆锥体三、判断。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3.大圆的圆周率一定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4.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5. 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四、如果从A、B两村各修一条小路到公路上,要使这两条小路的总长最短,应该怎样修?请你在图中画出来。

BA五、一块长1.2m,宽0.9m的铁皮,剪成半径为15cm的圆片,最多可以剪几块?六、如图,正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七、一个游泳池,长25米,宽10米,深2米。

这个游泳池占地多少平方米?最多能贮水多少立方米?八、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是1.2米,用这堆沙在10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得数保留整平方米)参考答案一、填空。

中p小j学y教.c育o网m1、9:30时,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 105 )度。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50°,其余各角的度数分别是(50°,80°)。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含两套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含两套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1.丽丽穿了一条手链,但掉了2个贝壳,掉的是哪两个?请把它们圈出来。

2.找位置,连一连。

3.第13棵树是什么树?在后面圈出来。

4.按规律接着画。

5.找规律,画一画。

参考答案1.2.3.4.5.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学校 班级 姓名1.根g ēn 据j ù 珠zh ū 子z ǐ 的de 规gu ī 律l ǜ,请q ǐng 你n ǐ 接ji ē 着zhe 往w ǎng 后h òu 画hu à 三s ān 个g è 珠zh ū子z ǐ。

2.请q ǐng 在z ài里l ǐ 画hu à 出ch ū 缺qu ē 失sh ī 的de 珠zh ū 子z ǐ。

3.第13只是什么鸟?在后面圈出来。

4.体育课时,同学们从左往右1至2报数,1,2,1,2……小明站在第一排从左往右数第10个,请你猜猜看,他报的数字是( )。

5.科学课上,为了让同学们分小组活动,老师让同学们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报数,报到哪个数字就是第几组,1,2,3,4,5,1,2,3,4,5,1,2…按照这个规律,小红站在从左往右数第19个,她报完数后属于第( )组。

6.猜一猜,盒子里有( )个●和( )〇,并在图中画一画验证你的猜想。

7.根g ēn 据j ù 规gu ī 律l ǜ 接ji ē 着zhe 画hu à。

8.把☆、△、口、O 画在方格里,使每一横行、竖行都有四种图形。

参考答案 1. 2. 3.4.25.4 提示:所报的数每5个为一组,报3组后一共报了15个数,还有4个,则第19个报4,即为第4组。

6.6 2 提示:在图中先画一画。

7.提示:方框内的线段逐渐减少,且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消失。

8.提示:先将四个图形填在第一列中,然后按一定的顺序向左或向右移动来改变位置,分别填到其他几行中。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课堂作业第2单元 百分数(二)第4课时 利率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课堂作业第2单元   百分数(二)第4课时  利率

第4课时利率一、李叔叔于2017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后,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二、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二年,年利率1.75% ,二年后到期,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三、妈妈每月工资3000元,如果妈妈把半年的工资全部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如果年利率是1.75%,到期她可获本息多少元?四、李老师有10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

可以有两种储蓄方法,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是2.25%;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1.75%,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

请你帮忙选一种的利息多的办法。

参考答案一、李叔叔于2017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后,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1000×0.165%×3=4.95(元)1000+4.95=1004.95(元)二、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二年,年利率1.75% ,二年后到期,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100000×1.75%×2=3500(元)3500<6000,所以不能。

三、妈妈每月工资3000元,如果妈妈把半年的工资全部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如果年利率是1.75%,到期她可获本息多少元?3000×6×(1+1.75%)=18315(元)四、李老师有10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

可以有两种储蓄方法,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是2.25%;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1.75%,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

请你帮忙选一种的利息多的办法。

2×2.25%=4.5%1.75%+1×(1+1.75%)×1.75%≈3.53%存两年的利息多附件:六年级下册知识要点汇总第一单元负数1、负数的由来: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光有学过的0 1 3.4 2/5……是远远不够的。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第4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第4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案】

教学笔记第4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内容教科书P87第5题,完成教科书P87“做一做”第1题,P89~90“练习十八”中第9、10、11、13、15、16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发展空间观念。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转化、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沟通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熟练掌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明确目标课件出示立体图形。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复习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揭示复习的内容,明确复习任务,让学生很快进入整理复习的学习氛围中。

二、整理知识,沟通联系1.复习表面积。

师: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学情预设】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指它表面的面积总和。

师:请你写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依次汇报三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板书:S长方体=2(ab+ah+bh)S正方体=6a2S圆柱=2πrh+2πr2师:进一步想一想,它们的表面积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师:大家觉得有困难,我们来看看展开图。

课件演示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发现三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都是“2个底面+1个侧面”。

师:2个底面好计算,关键是侧面,它们的侧面积分别怎样计算?【学情预设】学生先说出长方体的侧面积=(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侧面积=棱长×棱长×4;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侧面积都可以用底面周长×高来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2 笔算乘法 第4课时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2 笔算乘法 第4课时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件
答:江南小区每月一共节约用电 1536千瓦时。
三、巩固深化
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 每扇窗子安装8块玻璃,一共要安装多少块玻璃? 方阅法读一与:理解(1)每8×间分6教=析室4与8装(解的块答玻)璃 回顾与反思
(2)一共安装的玻璃 48×16=768(块) 8×6×16=768(块)
也可以先求出5箱 共有多少个,再求 一共卖了多少钱。
分析与解答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 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1)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 12×5=60(个)
(2)一共卖了多少钱? 45×60=2700(元) 12×5×45=2700(元)
回顾与反思
知道了卖出的保温 壶的数量和每个保 温壶的价钱,就可 以求出卖的总钱数。
第4课时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R·三年级下册
一、引入新课
(1)三(1)班一部分同学为布置教室折纸鹤。 每两个同学一组,每个同学折3只纸鹤,每个 小组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根据“每个同学折的只数×人数=每个小 组一共折的只数”得出你:会3计×算2=吗6(?只)。
(2)三(1)班一部分同学为布置教室折纸鹤。
每个小组折6只纸鹤,8个小组一共折了多少只
纸鹤?
今如天果将我这们样要的学两习道的
根据“每个是题小用合组在乘折一法的起两只,步数你计×能算小组数=8个小 组一共折的只数解”决得问吗出题?:。6×8=48(只)。
二、自主探究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 一共卖了多少钱?
阅读与理解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 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4. 公司有一批矿泉水,安排一位员工搬 运,每箱24瓶,每次可以运走12箱,3次恰好 运完这些矿泉水瓶。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_第04课时_解决问题-求不规则物体的容积例7(学习任务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_第04课时_解决问题-求不规则物体的容积例7(学习任务单)

第三单元第4课时求不规则物体的容积例7 学习任务单【课前任务单】1.回顾给出各种条件下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回顾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2.自学教材例7的内容,用多色笔勾画出疑惑点;使用任务单独立思考完成知识链接、新知探究部分的学习,完成学以致用部分习题检测学习成果。

3.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收集整理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笔记:【课中任务单】任务一:阅读与理解,分析问题。

(1)读题,明确题意,获得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与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将装有部分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和倒放,请同学们观察,倒置前后什么没有变?要求瓶子的容积,怎样根据倒置前后的情况求出容积?(3)结合课件演示转化的过程。

瓶子的形状是不规则的,解决瓶子容积的关键是什么?猜一猜:水瓶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与空气的体积有无变化?(4)可以怎样转化求瓶子容器的容积。

学习任务二:用转化的方法求圆柱的容积问题2.分析与解答。

(1)请你试着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和大家分享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列式解决问题方法一:瓶子的容积=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无水部分的体积方法二:瓶子的容积相当于高为7+18=25(cm)的圆柱体积。

3.回顾与反思。

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你有哪些收获?【趁热打铁1】1. 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高是15 cm,体积是144 cm3,另一个体积是48 cm3,高是多少厘米?2.一个输液瓶中装有100mL药液,每分钟输2.5mL,下面是12分钟后输液瓶内剩余的药液,请你求出整个输液瓶的容积。

3.有一饮料瓶的容积是1.5升,现在它里面装有一些饮料,正放时饮料高度是15厘米,倒放时空余部分高度为5厘米,问瓶内现有饮料多少升?【趁热打铁2】4.一个圆柱形粮囤的底面积是2平方米,高是80厘米。

每立方米稻谷约重600千克。

这个粮囤能存放多少千克的稻谷?5.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内直径是20 cm,容器中装有水。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4单元《表内除法(二)(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4单元《表内除法(二)(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4单元《表内除法(二)(第4课
时)》《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运用表内除法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的运算步骤。

2.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2.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训练。

四、教学准备
1.课件PPT。

2.学生练习册。

3.讲台显示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表内除法的步骤(10分钟)
教师通过PPT介绍表内除法的步骤,包括作除法、验算等过程,并结合示例讲解。

3. 解决问题(25分钟)
教师提供几个实际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内除法知识解决问题,并指导他们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4. 练习巩固(10分钟)
让学生拿出练习册,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5.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或延伸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表内除法的步骤,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思考并解答教师提出的拓展问题。

以上是本节课教案,希朎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课时《用数学》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课时《用数学》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课时《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法”的基本概念;2.学习使用加号“+”表示加法运算;3.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加号“+”;2.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数学符号“+”;2.进行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教师备好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具;3.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等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前几课学过的内容,复习加号“+”的使用方法;•引入本节课的新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 学习新知识1.教师用黑板示范如何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例如:2+3=5;2.让学生跟读题目,学生自己动手写出计算结果;3.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帮助理解加法运算的过程。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本上的练习题,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2.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3.教师在一旁指导和纠错。

4. 拓展知识1.提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2.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尝试进行两位数的加法运算;3.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趣的加法问题。

六、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

七、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加法运算的理解;•鼓励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总结学生掌握程度,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即为本节课《用数学》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谢谢!。

朝天区中心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第4课时 分数与除法2教案 新人教版

朝天区中心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第4课时 分数与除法2教案 新人教版

第4课时分数与除法(2〕▷教学内容教科书P50例3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51~52“练习十二〞中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

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运用这一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

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过程,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3。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类推能力,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事物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以旧引新课件出示问题.师:红彩带的长是黄彩带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学情预设】学生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根据学生的答复,课件依次出现4÷1=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师:求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这里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根据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得到商14.课件展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用除法计算。

这里的两道题一道是求倍数,另一道是根据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得到商,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也是为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师揭题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2〕]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

用课件出示教科书P50例3中的局部信息。

师:你们能从中任意选择两个量,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吗?学生任意选择两个量设计一个问题,并写出算式解答。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求黄彩带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只需让学生知道能把红彩带看作单位“1〞,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学生汇报问题和解答.【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根据数据的特点,分别用“差〞或“倍〞表示两个数量比拟的结果,极个别学生也许会用分数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会解答一些数学问题。

2、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通过小数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

教师: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根据题意可知,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

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够买笔记本和铅笔,首先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多少,再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的价钱,然后用小丽剩下的钱与笔记本、铅笔的总价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出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

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购买笔记本和带橡皮的铅笔的方法与前面相同。

3、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
3.1(元)
3.1<3.2,买绿色铅笔够了。

如果换成带橡皮的铅笔,
2.5+1.2=
3.7(元)
3.7>3.2,钱不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
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和例3、例4,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

不同点:教师应到学生观察例3、例4,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结合第9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答,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估价编题,并说出解题过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下面三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

魔方小布熊布娃娃
7.8元 3.7元 5.2元
(1)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布熊一共花()元。

(2)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布娃娃一共花()元。

(3)买一个布娃娃比买一个小布熊贵()元。

四、归纳总结
1、在解决有关小数加、减法的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2、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可以用来互相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