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路名的历史

合集下载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道路地名推荐表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道路地名推荐表
地名实体概况
现古城内段,长4681 米,全线快车道、左右慢车道、人行道齐备。快车道大部分为沥青路面,少部分路段为花岗岩小方石路面。慢车道均为沥青路面,人行道铺设小块新式水泥砖。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卢熊《苏州府志》、明王鏊《姑苏志》、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20日
地名实体概况
长187.5米,宽2.8米,弹石、砖路面。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拆除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王鏊《姑苏志》、清乾隆《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王謇《宋平江城坊考》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11
地名实体概况
长263.1米,宽2.63米,弹石、砖路面,1994年干将路拓建时拆除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王鏊《姑苏志》、清乾隆《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王謇《宋平江城坊考》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10
资料来源
宋《平江图》、明卢熊《苏州府志》、明王鏊《姑苏志》、民国《吴县志》、
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
柯继承
审核人
登记时间
2012 年 12月12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
编号:003
地名类别
道路地名
类别名称

标准地名
汉字

苏州路名知多少?这个实用贴告诉苏州路名背后的玄机!

苏州路名知多少?这个实用贴告诉苏州路名背后的玄机!

苏州路名知多少?这个实用贴告诉苏州路名背后的玄机!大家总是打趣说,苏州的道路命名越来越像定制套餐,喜欢呈系列推出,缺少历史文化气息,也没了苏州地方特色。

但是真是这样吗?路盲症患者表示,不谈文化,不谈历史,不谈特色,只要去苏州这些地方真真切切走一走,分分钟让你怀疑自己智商是否已下线。

如果你能冲出星明街、星兰街、星都街、星海街、星港街、苏桐路、苏茜路、苏绣路、苏慕路、苏春路的重重迷阵;不妨到横山路、玉山路、狮山路、金山路、何山路、华山路、景山路、鹿山路、泰山路、嵩山路再闯一关;万幸导航助你突出重围,那么,润元路、古元路、纪元路、嘉元路、华元路、聚元路、建元路、瑞元路、庆元路、安元路、广登路、康元路、泰元路、富元路、开元路,就是你的“老司机终极挑战线路”。

好吧!道阻且长!其实,早在2011年,苏州市民政局官网就曾发文《浅析苏州市区道路地名的命名特色》对苏州古城区、新城区道路地名的命名,进行系统解释。

目的就是告诉大家,道路命名“新不如旧”是片面理解,旧有旧的特色,新有新的立意。

苏州新城区的道路命名,是有讲究的、有规律可循的。

摸清了其中玄机,路盲也能修炼成活地图!新城区道路地名命名首先规范“大道、路(街)、巷(弄)”按照地名规划的设想,道路通名分三个等级:大道、路(街)、巷(弄)。

大道适用于道路红线宽度在60米,长度在10公里以上,纵横较大区域者,“大道”通名的使用须严格控制;路(街)适用于道路规格在“大道”和“巷(弄)”之间者,其中较宽以通行为主的宜称“路”,较窄兼顾商业的宜称“街”;巷(弄)适用于生活便道,通常用于道路长度在500米以下或红线宽度在8米以下的道路。

平江新城横“平”纵“江”横向主干道——“平” 水由北向南依次为“平海”、“平泷”、“平川”、“平泉”。

但保留了群众业已熟悉的城北东路、苏站路。

纵向主干道——“江” “宇宙乾坤、日月星辰”由东向西依次为江宇、江宙、江乾、江坤、江日、江月、江星。

苏州的路、街、巷、里弄(四)

苏州的路、街、巷、里弄(四)

苏州的路、街、巷、里弄(四)苏州的路、街、巷、里弄(四)七画护龙街一一位于城内中轴线偏西。

南起三元坊,北至香花桥。

枕宋代称“大街”,宽仅3米,后因形曲如龙,改名“卧龙街”,清乾隆帝南巡,府、县百官在此接驾,遂改名“护龙街”。

苏绣里一一南接史家巷。

苏公弄一一定慧寺巷西段北侧,弄内原有苏公祠,故名。

宋时苏东坡常来定慧寺与住持诗酒唱和,寺僧专为建屋留居,后以为祠。

张莲子巷一一闾邱坊巷至祥符寺巷。

张果老巷一一西起人民路,东至锦帆路。

据道书,张果老为唐代方士,隐居中条山,行迹不在吴中,当因地有其庙而得名。

张思良巷一一十全街西端北侧,南起十全街,北与石家湾相接,原称倪真坊。

传说南口旧有财神小庙,清初在金圣叹指点下,士子曾将此财神像舁入孔庙大成殿,以抗议清政府贪污,后改为现名。

张家巷一一南接十梓街。

张园里一一金门路至东高墩。

张家栈一一东接清洁路。

张家桥浜一一邾长巷至中张家巷。

张菜园弄一一南接白塔东路。

张香桥下塘一一北接东北街。

张家弄一一位于香积弄东侧,清代称积庆寺后巷。

南起十梓街,原北出王长河头。

后北段被第一人民医院征用,今存东侧一支巷。

吴县直街—一位于古吴路南侧,北起古吴路,南至干将西路。

原为清末吴县县衙前直街。

吴趋坊一一景德路黄鹂坊桥西堍北侧,南起景德路,北至西中市皋桥西堍。

坊为宋前古坊。

吴趋即吴地歌曲。

吴殿直巷一一位于桂和坊之北,西起养与育巷,东至新春巷。

北宋天圣间(1 0 2 3—1 0 3 1)殿中丞吴感所居,故名。

吴东弄一一位于原吴县县衙东侧,南起古吴路,北已不通。

原名东吏厍,6 6年改为今名。

吴西弄一一位于原吴县县衙西侧,南起古吴路,北不通。

原名西吏库o 6 6年改为今名。

吴绣弄一一狮林寺巷至新造桥下塘。

吴衙场一一西与带城桥下塘相连,东接百步街。

明代刑部给事中吴之佳居此,故名。

3 7号为红豆山庄遗址,原系盐公堂,尚存三落七进,内有红豆树一棵,为控制保护建筑。

杨家院子巷一—南起阊门内下塘,北至杨家巷。

苏州国际教育园的路名信息

苏州国际教育园的路名信息

1.雪君路沈寿(公元1874-1921年)原名云芝,字雪君,晚号天香阁主人,吴县木渎人。

近代刺绣艺术家、刺绣艺术教育家。

沈寿8岁绣成《鹦鹉图》,12岁绣成《秋雨月上图》。

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造仿真针法,因慈禧太后70寿辰,夫余觉将她的《无量寿佛》、《八仙上寿图》进贡,慈禧特书“福”、“寿”分赐余觉夫妇,遂改名沈寿,并奉派往日本考察美术绣,回国后任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回苏州创办福寿绣厂。

1914年任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兼教习。

1921年任南通绣织局局长。

《意大利皇后像》、《英女王维多利亚像》、《世界救主耶稣像》等均获得世界博览会优等奖、一等奖,被誉为“针神”、“绣圣”,传世名作有《牧羊图》、《观音像》、《美国女优倍光像》等。

2.圣陶路叶圣陶(公元1894-1988年)原名绍钧,字圣陶,苏州人。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1911年任小学教师,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重要刊物,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代表作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他还著有许多长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特色名篇有《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

3.顾公路顾野王(公元519-581年)字希冯,吴县光福人。

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官拜黄门侍郎、光禄卿,卒后赠秘书监、右卫将军。

顾野王博学宏才,天文地理、蓍龟占侯,虫篆奇字,无所不通,尤善书法、丹青。

苏州老地名背后的传说

苏州老地名背后的传说

苏州老地名背后的传说地名是地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街道、桥梁、景观、建筑等等因何得名,得于何时,有无变化,变化经过等等,把其中脉络梳理清晰,就如沙里淘金,得到一点点叫作“文化”的东西了。

硕果仅存的铁铃关前文《三关六码头带来百业兴旺》中重点说了说六码头。

今天再来说说“三关”,但只能是三关中硕果仅存的一座铁铃关。

明朝年间,由于倭寇经常在沿海登陆后入侵内陆,官府在苏州城外筑有不少关口,以防倭寇入侵。

所谓“苏州三关”应该是指分列在从阊门经上塘街接枫桥路至枫桥铁铃关沿古运河(枫桥塘)一线的金阊关、白虎关和铁铃关。

“三关”即三道由西向东的防线,铁铃关为一,白虎关为二,金阊关为三。

金阊关在普安桥,普安桥位于上塘街。

白虎关在今枫桥路下津桥东之白莲桥堍。

铁铃关在枫桥镇之枫桥东堍。

金阊关、白虎关、铁铃关,都建于明嘉靖年间,约在嘉靖三十年至三十六年(1551—1557)之间。

金阊关和白虎关,是任环为抗倭而建。

铁铃关,《苏州市志》称:“又名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巡按御史尚维持为抗御倭寇窜扰苏州城,创建敌楼三处,一在木渎镇,一在葑门外,一在枫桥即铁铃关。

现仅存铁铃关一处。

”可见,此三关建造年代相近,设关目的相同。

至于今天的浒墅关,在明景泰元年(1450年),由户部尚书金濂建议,在浒墅添设钞关。

“浒墅钞关”比阊门之西的三关要早了100多年,而且设钞关主要是为了抽税。

在明代,倭患和抗倭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大事件,也是苏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抗倭专设的“苏州三关”就是一个例证。

由于战火与岁月的劫难,当年的“三关”已仅剩铁铃关了。

与铁铃关唇齿相依的是更加著名的枫桥。

枫桥古名封桥,跨古运河支流,是经运河进出苏州的水陆交通要道,官方因此设卡护粮,每当漕粮北运经此,就封锁河道,禁止别的船只通行,遂名“封桥”。

自唐张继作《枫桥夜泊》后,此桥遂以更加诗化的“枫桥”之名而远播四方。

古桥始建年代不详,现桥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建,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

苏州城门典故

苏州城门典故

苏州古城地名典故观前街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

想来古代道观前必是终日善男信女不绝,所以道观所在之处自然成为商业的中心。

这个观名为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

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临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

伦敦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苏州人读的是‘伦敦路’,而且并非西凤东渐后崇洋才改读,以前就这样读,据专家考证是古音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

乌鹊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滚绣坊,西侧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

古名桥,与阖闾城同建,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建城之初,此处有吴王乌鹊馆,桥因馆得名。

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

宋扬备《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

明高启也留下“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意境。

此桥虽历经兴衰,至清末民初犹规模宏伟为城内石拱桥之冠。

据称,桥拱之顶几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

桥纯用武康石构成,至为壮观。

太监弄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

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会得名。

乐桥跨第二横河,贯通人民路中段,与干将路立交。

位于苏城中心,历来作为分界区划标志。

明清时期其东为长洲县、其西为吴县,今则其北为平江区,南属沧浪区。

古时是城内闹市之最,亦曾为戮人刑场,故亦名戮桥。

桥上原建汉肖王庙,以肖何制律,特于刑场祀之。

后民讳其名,去凶化吉,改作乐桥。

人民路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称卧龙街,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几经扩建,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

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是金阊区商业云集的一条步行街。

平江路

平江路
2014-2-25 平江好风光 13
建筑风格
• 在宋元时期,苏州就叫平江。所以,历史上有一种说法, 就是先有平江路,后有苏州城。2500年来,苏州古城城址 未变,格局尚存,堪称中国古代城垣的标本之一。而平江 路更是苏州古城内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 称古城缩影。 • 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碑刻上,就有平 江路街道,平江路因平江河而得名。该路基本延续了唐宋 以来的城坊格局,至今保持活力。现有的苏州城的格局也 是以平江路为中轴线向四周扩散开去。 • 平江路沿河而设,全长1606米,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 东路与东北街相接,古名曰“十泉里”。两侧横街窄巷众 多,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等等。 • 800年来,平江路完好保存着河路并行的格局,小桥流水、 粉墙黛瓦依然散发着疏朗淡雅的风格。
桥,桥西即观前街。大儒巷古名“大木 巷”,又名“大树巷"。清康熙《苏州 府志》云:“大儒巷以明代大儒王敬臣 居此,故名。"
平江好风光 7
丽姬巷
一路走来,发觉 平江路的巷子都有个 美丽的名字,像是传 芳巷,东花桥巷,西 花桥巷,大柳枝巷, 丁香巷,丽姬巷,让 你有不一样的感觉, 相信每个名字后面应 该有个美丽的故事。
2014-2-25 平江好风光 14
2014-2-25
平江好风光
15
2014-2-25
平江好风光
16
狐狸家手工酸奶酪(平江路店)
地址: 平江区平江路256号 杏仁酸奶
酸奶酪
2014-2-25 老街记事 17
徽州小吃馅料石头餜
2014-2-25
平江好风光
18
明堂咖啡馆
地址:平江区平江路23号(近干将路)
2014-2-25 平江好风光 3

苏州 街巷 历史

苏州 街巷 历史

[转帖]苏州老街巷,据说地地道道的苏州人也不知道其中的渊源来源:陆冲❤Envoy的日志低呤浅唱桃花坞——桃花坞相关历史人物:明四大家唐寅雪映海棠衬红尘——海红坊相关历史人物:金圣叹笑傲专诸恩仇泯——专诸巷相关历史人物:春秋大臣专诸梧桐冬雨十全春——十全街相关历史人物:书香门第彭氏家族李根源章太炎金松岺晚窗钭晖史家巷——史家巷相关历史人物:青州刺史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铁瓶烟云皆过眼——铁瓶巷相关历史人物:江苏巡抚任道容吴宽顾文彬天淡云舒闾邱坊——闾邱坊相关历史人物:依园七子金侃、潘鏐闾邱似水年华碧凤坊——碧凤坊相关历史人物:评弹名家汪雄飞水韵山塘七里诗——山塘街相关历史人物:盛唐诗人白居易葛成(如果现在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那他地位相当于英国的克伦威尔)书韵深院寻青影——书院巷相关历史人物:应天巡抚衙门、江苏巡抚衙门海瑞林则徐宋代鹤山书院书香墨韵悬桥巷——悬桥巷相关历史人物:洪钧顾颉刚叶圣陶黄丕烈钱佰煊徐波济阳义庄松麟义庄湿雨仓街听风寒——仓街相关历史人物:张土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地深酌浅饮丁香巷——丁香巷相关历史人物:戴望舒《雨巷》宋朝宰相丁谓山高水长范庄前——范庄前相关历史人物:范仲淹三生醉梦太监弄——太监弄相关历史人物:陆文夫曲雅蒲林梅韵香——蒲林巷相关历史人物:戏剧学大师王国维、吴梅千秋风雨话观前——观前街相关历史建筑:玄妙观凝然古树大儒名——大儒巷相关历史人物:明代大儒王敬臣嫩花涵露西美疏——西美巷相关历史人物:况钟锦帆尚游岁月稀——锦帆路相关历史建筑:章太炎故居花间皮市词语醉——皮市街相关历史人物: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海棠春睡胡厢使——胡厢使巷相关历史人物:陪都四厢胡厢使故址旧梦朱家园——朱家园相关历史人物:朱勔淡烟疏雨颜家巷——颜家巷相关历史人物:宋代工部侍郎颜度春风沉醉马医科——马医科相关历史人物:申时行清未朴学大师俞樾苏州刺绣沈寿清代大臣潘世恩长街追忆旧学前——旧学前相关历史人物:平江书院抗元名将文天祥春深花簇五卅路——五卅路相关历史事件:五卅运动白塔西路竟风流——白塔西路相关历史人物:状元吴煦熊万荃瑞云悠悠文脉长——孔付司巷相关历史人物:明右副都御使孔镛国民党政府要员罗良鉴苏州织造署一些被合并的路名: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称十梓街;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称道前街;杀猪弄、观音阁并入朱家园;......旧时的苏州城是舞文弄墨之地,因而这里也多文人墨客的足迹可寻。

小议城市的路名及其文化内涵

小议城市的路名及其文化内涵

小议城市的路名及其文化内涵作者:张立华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5年第4期张立华一个城市的发展路名就是最好的见证,路名是历史的符号,串起一段段城市的故事;路名是城市的记忆,是一代代人灵魂深处抹不去的烙印;路名是诗意地栖居,让生活更值得眷恋;路名是意境的创造,总在不经意间让人驻足,从此城市不再仅仅是一种喧嚣。

一个城市的地理发展、政治事件、经济变迁、文化传承,居然都可以从我们身边这些大街小巷的名字里,找到深深的印记。

一条道路的名字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一样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名字的好坏不但影响到城市的知名度,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世事沧桑变幻,路名成为历史的符号,时代的象征。

挖掘路名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它隐藏着整整一部城市的发展史。

路名可以让你推演出这座城市的昨日与今天。

一、路名是历史的符号路名的背后,是一个城市历程的浓缩。

一个路名,串起一段历史,无言地诉说着城市的故事;当那些历史和故事被遗忘,可是路名却还在。

它们默默记录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将来。

如果说一个城市像一本书的话,那么路名就是书前的索引;如果说一个城市是一篇散文的话,那么路名就是散文的灵魂;如果说一个城市是一首词的话,那么路名就是词牌;背后有一串串如烟的往事,让人魂牵梦绕,柔肠百转。

在苏州有一条路叫干将路,相传,吴国人干将和他的妻子莫邪曾铸有一对锋利无比的宝剑叫干将和莫邪,后来,干将和莫邪就成为利剑的代称。

为了纪念他们,古代苏州人把东城门称为“干将门”,后来苏州古城改造,就以“干将”的名字作为路名,永远记下了这段历史传说。

干将和莫邪是一对夫妻,崇尚历史文化的苏州人一直觉得是一个遗憾,有干将路,而没有莫邪路,于是在苏州古城东侧就又有了一条莫邪路,遥相呼应,让历史没有了遗憾。

二、路名是城市的记忆一个路名,引起一段回忆,赋予一个愿望。

在城市都着许多看似普通又平凡的大街小巷,但它们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

或者美丽、或者古朴、或者庄重、或者温润。

苏州各路名的由来

苏州各路名的由来
专诸巷:专诸为春秋时勇士,为阖闾刺死吴王僚,被杀后,相传葬于此地,故名专诸巷。
朱家园:北宋末,朱勔为徽宗经办“花石纲”致富,自营园林于此,名“同乐圃”。朱家园即其遗址。
宜多宾巷:原名糜都兵巷。糜都兵系宋代武将糜登,都兵为其职衔。糜凳曾练兵以抵御北兵入侵。里人追念,将其故里名为糜都兵巷,后讹为宜多宾巷。
十梓街:由原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东路。严衙前为明代学士严呐故里。1980年统一称为十梓街。
道前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并而成,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西路,1980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干将路:由原干将坊向东延伸,合原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统称为干将路。干将坊为宋前古坊,因其正东有干将门及干将墓而得名。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于山塘水,故名为山塘街。
平江路:平江取自苏州地名。宋代称苏州为平江府,元代改为平江路。
石路: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
景德路:近代由原郡庙前、朱明寺前、景德寺前、申衙前、黄鹂坊合并拓建,改名景德路。因古景德寺而得名。
梅家桥弄:宋代诗人梅晓臣(圣俞)居此,故名。
铁局弄:元至正年有铁匠局在内,故名。
书院弄:再旧学前原平江书院旁而名。
蒋庙前:因蒋侯庙得名。 承天寺前:因承天寺得名。承天寺为一古佛寺,宋代名能仁寺。
雍熙寺弄:因雍熙寺弄得名。“雍熙”取自宋代年号。
祥符寺巷:因祥符寺得名,北宋有“大中祥符”年号。
学士街:古名药士街,因药士得名。或因明代大学士王鏊住宅在此而该称学士街。
枣市街:约在宋朝,这里以枣子市场为主,故名。

苏州老地名:跨越历史的城市元素

苏州老地名:跨越历史的城市元素

苏州老地名:跨越历史的城市元素苏州每条街巷路名,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或是一位名人,或是一个事件,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标识,或是一则民俗……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地名仿佛城市肌体上的基础细胞。

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苏州,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和人文内涵的老地名比比皆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和不易保存的纸质文献资料、易受破坏的古代建筑等历史遗存比起来,老地名因为与历代百姓生活紧密相关,因为依靠口耳相传可以越千年保留至今。

城市改造改掉了一批老地名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苏州不断在“长大”,随着新城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的步伐加快,城市格局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特别是当时古城区道路拓宽、街坊改造等工程的不断开展,一些富含苏州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街巷地名也随之消亡。

干将路上曾有一条铁瓶巷,据传唐朝时曾有仙人挟铁瓶仰卧于此地,后仙人远去却留下了铁瓶。

清末民初,铁瓶巷内有名震江南收藏界的顾家“过云楼”和顾氏花园“怡园”,与顾家一巷而隔的,则是另一大型建筑群“任宅”。

如今的铁瓶巷,已经是干将路上一段车水马龙之地了。

新市路拓宽时,居其西的梅家桥弄被“兼并”,新市路从人民路口直抵护城河边。

而梅家桥弄得名是因为宋朝大诗人梅尧臣晚年曾居于此弄中,诗人因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后有研究者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今天知道这条梅家桥弄的,只有当年的老住户了。

纵观苏州的历史,泰伯让王奔吴留下了胥门外的泰让桥,阊门边的专诸巷、胥门边的伍子胥弄,汉代名人朱买臣住过的碧凤坊内窑基弄,纪念三国东吴司空乔玄的乔司空巷,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兴修的山塘街俗称白公堤,宋代范仲淹的范庄前,文天祥的文丞相弄,苏东坡的苏公弄,元末张士诚的皇废基,天下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唐寅坟,清代葑门彭家祖孙两代状元的尚书里和彭义里,直至辛亥革命之后,万寿宫前有了表达追求“民主自治”的民治路。

──2500多岁的苏州,竟然完整地保存着同样2500多岁的地名谱,这已能算得上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个突出典型,而且,不少老地名直到今天还在继续使用着。

老苏州的卧龙岁月

老苏州的卧龙岁月

民路 上 过 往 的 。七 八 十 年 代 的 年轻 人 ,谈 恋 爱 时 ,也 常 常在 人 民路 上 “ 荡 马 路 ” 。 我结 婚 那 会 ,时 行 女 方
嫁 妆 要 行 街 , 因 为和 先 生 是 隔 条 河 ,怎 么 办 ,婚 车到
李玉 珍

采访地点 : 团盈蕊
卧 龙 回忆 片 段 : “ 样 板 路 ”地 下 建 八 层 ,姿 态各 异 的
老 苏 州 的 卧 龙 岁 月
记者 l 陶 瑾 条 蛰 伏 了漫 长 岁 月 的 “ 卧龙” ,在 历 史 更 迭

中活 力骤 增 ,蜕 变 成 为苏 州 城市 建 设 发 展变 化 的缩 影 。 它是 苏 州人 心 中 分量 很 重 的 一条
路 ,未 曾 想 ,今 天 ,它 的 名 字 是 我 们 每 一个 人都 不可 能只 是路 过 的— — “ 人 民路 ” 。
民路看 着 长大 … … 也 许 我 对 这 条 路 有 着 特 别 的 深 情 吧 ,每 当 行 于
回 响在 水 巷 。 小 时候 ,我 喜 欢 站 在 桥头 ,看 这 一 幕 幕
颇 有 生 活 气 息 的 场景 。特 别 是 夏 天 西 瓜 上市 季 节 ,只
要 有 新 鲜 又 便 宜 的 西 瓜船 摇 来 ,对 门 的 阿婆 都 会 过 来
面 。 后 来 经 过 一 次 次拓 宽 、翻 建 ,人 民 路 脱 胎换 骨 、
重 获新 生 。
记 得 那 时 路 上 还 是 木 头 的 电线 杆 , 线 拖 着 荡 下 来 ,很 不 美 观 。 路 灯坏 了 ,维 修 工 人 就 用 钩子 敞 一 下 套 住 ,脚一 跨 .就 上 去换 电灯 泡 了 。2 0 0 0 年 ,人 民路

《苏州平江路城市分析》

《苏州平江路城市分析》

《苏州平江路城市分析》1995年版《苏州市志》的“城巷河桥”记载:“平江路南起干将路东段花桥,北接华阳桥过东北街和百家巷相通。

全长1606.8米,路宽3.2米。

原石子路面,1985年改小方石人字形路面。

宋代称苏州为平江府,取名。

”其实在宋代以前,此路并非叫平江路,而是叫十泉里。

据《吴门表隐》记载:“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北各一,徐家衖北一,魏家桥南北各一,朱马高桥北一,混堂巷口一(今无),张家桥南一,苑桥北一。

”也就是说,今天在苏州赫赫有名的平江路,并不是自古就叫平江路的,它的来历源于此路沿线的十口井,故称为十泉里。

那么,啥时候才有“平江路”之称的呢?我们从弘治年间的《吴江志》卷二“沿革”找到一段文字记载,很有信息量。

说吴江县境:五代梁太祖开平元年,属苏州。

三年,吴越王钱镠奏割吴县松陵镇,置吴江县,县之建始此。

吴越始命司马福立南、北二城。

唐庄宗同光二年,属中吴军。

宋太祖开宝八年,属平江军,县仍其旧。

徽宗政和二年,属平江府。

高宗建炎二年,车驾次长桥,命张俊以兵八千守吴江。

四年二月,遭金人兵难。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中书右丞相伯颜伐宋至平江,命千户宁玉守长桥。

十八年,属平江路。

成宗元贞二年,以户口计,升为州,秩正五品。

顺帝至正十六年,淮东张士诚据之,筑城五里,属隆平府。

说明在“宋太祖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已经有了“平江”之称,从行文上看,平江军是个行政建制,是吴江县管辖者。

在“徽宗政和二年”,即公元1112年,改称平江府了。

到了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改称为平江路。

平江路原来并不是一条路名《吴江志》还收录了莫旦撰《苏州赋》云:“郡县于秦汉,军州于陏唐。

宋元兮平江,我朝兮苏州”,并在“宋元兮平江”之后自注云:“政和三年,升平江府;至元十八年,升平江路。

”显然,《吴江志》在何时改称平江府的时间上,前后不一致,前者称“政和二年”,后者说“政和三年”。

查《乾隆苏州府志》“建置沿革”,可知也作“政和三年”,因此,这个年份应该是正确的,1995年版《苏州市志》的“建置”卷正是采用了此说。

苏州路名的历史

苏州路名的历史

苏州路名地名就是一部历史,不知道的童鞋收藏吧!苏州古时称吴,又称姑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

苏州城建于公元前514年,虽历经2520年的沧桑,但整个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仍保持宋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等水乡城市的独特风貌。

苏州古城区河道总长35公里,有桥梁170多座,是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被世人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苏州城的建造者是当时已成为吴王阖闾的大将伍子胥,名为阖闾城。

春秋时期,这里就成为吴国的都城,城市的名称中自然还保留有许多有关吴王阖闾,伍子胥以及美女西施德的印记。

城门篇:【齐门】,还有一段凄美的传说。

齐门建在苏州的城北护城河边。

相传当年吴国强盛一时,“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年迈的齐景公慑于吴国的强大,不得不将女儿送往千里之外的吴国出嫁。

从此,齐国这位公主远离家乡,时常思念故土,日日以泪洗面。

吴王为了减轻公主的相思之苦,特意命人在面朝齐国的方向建造了高大的城楼,好让她能够登高远望齐国故土。

这就是齐门的来历。

只可惜,现在这座城门也早已和公主一道香消玉殒了。

齐门的边上是【平门】,传说是当年伍子胥率大军平定齐国,班师回朝而走的城门。

这点类似北京的德胜门。

另外还有【相门】,位于城东,又叫匠门,因附近多数居住工匠而得名。

吴王阖闾曾经命名士干将在此门设炉铸剑,因此相门又叫干将门。

【盘门】,《吴地记》:“旧曰蟠门,尝刻木作蟠龙以压越。

”又:“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

”【胥门】,《吴地记》:“胥门本伍子胥宅,因名。

”胥门即西门,又名姑胥门。

《祥符图经》:“子胥家于此,后以谏死,抚目悬于门,因名。

”【阊门】,“阊”形声字,本义为天门。

《吴越春秋》:“城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

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破楚门。

”街市篇:苏州商圈【观前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

苏州街巷背后故事有些苏州人不一定知道

苏州街巷背后故事有些苏州人不一定知道

苏州街巷背后故事有些苏州人不一定知道苏州的街巷地名可谓五花八门,尤其是在古城区,看着一块块路牌,你可知道那一个个名字背后都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么多地名,身为苏州人的你又了解多少?和数字有关的苏州地名苏州跟数字有关的街巷太多了,从一可以排到万,你不信?自己看吧!一人弄、二郎巷、三元坊、四亩田、五卅路、六步桥、七道湾、八宝街、九胜巷、十梓街、百步街、万年桥大街。

这些地名也是有出典的,你知道几个?1一人弄西出乌鹊桥路,东接羊王庙(弄),长80.2米,宽1.3米,砖石路面,弄极狭窄,谑称仅可一人通过,故名一人弄。

2二郎巷北起十全街,东傍内城河,向南折西至相王路。

巷子里原来有个二郎庙,所以被叫做二郎巷。

也有些周边的老苏州叫这个巷子宜兰巷,这两个名字苏州话读起来有点像哦~3三元坊就在苏州中学附近。

起初是清代地方官专门为大学霸钱棨(qǐ)建造的一座高大的牌楼,如今街道拓宽,牌楼已不复存在了,地名倒是保留了下来。

不过也资料称,三元坊虽确指牌楼,却是有三座,并且是明代而非清代的,因而也和钱棨无关。

插段小故事,为什么说这位钱棨是“大学霸”,很简单,他28岁时,县试、府试、院试,连夺三个第一名,45岁时中解元,两年后会试得中会元,同年殿试摘得状元桂冠,从而成为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也成为了中国科举史上两个“六首状元”之一(另一个是明初的黄观)。

4四亩田在桃花坞大街石幢弄北,分东四亩和西四亩。

听起来名字不怎么样?呵呵,那么小鱼告诉你,这里是陈圆圆的出生地,嗯。

5五卅路南起十梓街,北出言桥至干将东路。

以前这里也属于张士诚兵败后的“王废基”,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后,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后以退回的一万元捐款,在体育场东侧筑“五卅路”以纪念。

6六宅头在百步街北面,葑门护城河边,现在是苏大王健法学院所在地,曾是优雅漂亮的住宅,是两栋两层六底小楼房,解放前有东吴大学的六位教授住家在此,故得名六宅头。

7七姬庙弄(里)连接谢衙前和后庙巷的小巷,紧靠三中。

苏州各路名的由来

苏州各路名的由来

苏州各路名的由来人民路: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名卧龙街。

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路,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

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因旧有十口古井得名。

后改为十全街。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友谊路,1980年恢复称十全街。

十梓街:由原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东路。

严衙前为明代学士严呐故里。

1980年统一称为十梓街。

道前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并而成,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西路,1980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干将路:由原干将坊向东延伸,合原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统称为干将路。

干将坊为宋前古坊,因其正东有干将门及干将墓而得名。

白塔东路:由原东白塔子巷、中由吉巷、二门口合并而成。

原东白塔子巷有白塔,由塔得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东路。

白塔西路:由原西白塔子巷和古市巷合并而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西路。

观前街: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故街名天庆观前。

因观内遍栽桃树,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临顿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休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桃花坞大街:唐、宋时期,苏州城西北隅阊、齐门之间遍栽桃树,称为桃花坞,旁有桃花河,是当时春游赏花的胜地。

宋朝太师章粢父子在此筑别业,亦称桃花坞。

后人就以此作为街名。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于山塘水,故名为山塘街。

平江路:平江取自苏州地名。

宋代称苏州为平江府,元代改为平江路。

石路: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

景德路:近代由原郡庙前、朱明寺前、景德寺前、申衙前、黄鹂坊合并拓建,改名景德路。

因古景德寺而得名。

苏州沧浪的街区——历史的见证

苏州沧浪的街区——历史的见证

苏州沧浪的街区——历史的见证沧浪区街巷的名称,一般从各个方面反映其历史风貌及当时定名的特色和社会背景。

有因古遗址而命名的:如阖闾城的子城城壕锦帆泾填塞后所筑之路称锦帆路;阖闾城的规划者伍子胥故宅所在巷名伍子胥弄;吴王御用大荷池旁的通道便曰采莲巷;宋代鹤山书院出入处遂呼书院巷;葑门外古炮架设地即名石炮头。

有因官署,第宅,寺观而命名的:如长洲路、道前街、吴衙场、申衙弄、羊王庙、五龙堂等。

有因所在名胜命名的:如沧浪亭街、王思巷、钟楼头、百花洲等。

有反映各类经济的:如打线弄、织里弄、石匠弄、铁局弄、草鞋湾、橹行湾、船舫巷、油车场、大窑场、枣市街等。

百业各有聚处,顾名而知。

有以存在的独特之物(标志)为名的:如大石头巷、青石巷、狮子弄、双井巷、槐树巷、大树头、盘门放生池等。

有的则表达人民美好愿望,以颂词称之:如吉庆街、如意里、永安里、十全街、三多巷、兴业路等。

至于人民里、幸福村、解放新村、红旗新村等,不言而喻属解放后建立。

一、人民路及其所附街巷[人民路] 为苏州市区交通第一主干道,贯穿南北,略西于中轴线。

南起人民桥,经饮马桥、乐桥、香花桥等,北至平门桥。

全长4681米,乐桥以南为沧浪区所辖,区内长度为2239米。

自书院口北至香花桥段,唐代称大街,后因形如卧龙(俗称孔庙为龙头,北寺塔为龙尾),遂名卧龙街。

清乾隆南巡时府县百官在此接驾护卫,改称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改称中正路。

民间则因住户晨起排列成行的马桶(便桶)所占,谑称马桶街。

自书院巷向南至沧浪亭街原称三元坊。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郡人为连中“三元”的钱棨建立牌坊,故名三元坊。

于1951 年三元坊和护龙街,统称人民路。

人民路原宽3米,系石板路面,石板底下为下水沟渠。

民国17年(1928),拓宽香花桥至察院场段,宽7米,碎石路面。

30年,拓宽至饮马桥,宽9—12米,弹石路面;32年,新筑饮马桥至三元坊段;1951年,由三元坊延伸至南门新建的人民桥,宽14米,煤屑路面。

苏州历史老街平江路

苏州历史老街平江路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

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

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

故有同一路上,“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是很典型的水乡特色。

平江路实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条古道,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平江路两边小巷特别是东边,还较好地保留了多条水巷,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

苏州平江路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

平江路是沿河的路,这条路我去走的时候,看看地图,全长是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长,两侧的横街窄巷就多了,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港、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编辑本段特色平江路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

全长1606米,却是苏州一条历史攸久的经典水巷。

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

800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

平江路算是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与观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

平江路虽是作为历史文化街巷进行了保护改造,但主打的却是修旧如旧的牌。

沿街不少老宅实已充作酒吧、会所,只是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门板之下,乍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

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业气,保住了市巷旧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情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路名地名就是一部历史,不知道的童鞋收藏吧!苏州古时称吴,又称姑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

苏州城建于公元前514年,虽历经2520年的沧桑,但整个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仍保持宋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等水乡城市的独特风貌。

苏州古城区河道总长35公里,有桥梁170多座,是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被世人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苏州城的建造者是当时已成为吴王阖闾的大将伍子胥,名为阖闾城。

春秋时期,这里就成为吴国的都城,城市的名称中自然还保留有许多有关吴王阖闾,伍子胥以及美女西施德的印记。

城门篇:【齐门】,还有一段凄美的传说。

齐门建在苏州的城北护城河边。

相传当年吴国强盛一时,“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年迈的齐景公慑于吴国的强大,不得不将女儿送往千里之外的吴国出嫁。

从此,齐国这位公主远离家乡,时常思念故土,日日以泪洗面。

吴王为了减轻公主的相思之苦,特意命人在面朝齐国的方向建造了高大的城楼,好让她能够登高远望齐国故土。

这就是齐门的来历。

只可惜,现在这座城门也早已和公主一道香消玉殒了。

齐门的边上是【平门】,传说是当年伍子胥率大军平定齐国,班师回朝而走的城门。

这点类似北京的德胜门。

另外还有【相门】,位于城东,又叫匠门,因附近多数居住工匠而得名。

吴王阖闾曾经命名士干将在此门设炉铸剑,因此相门又叫干将门。

【盘门】,《吴地记》:“旧曰蟠门,尝刻木作蟠龙以压越。

”又:“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

”【胥门】,《吴地记》:“胥门本伍子胥宅,因名。

”胥门即西门,又名姑胥门。

《祥符图经》:“子胥家于此,后以谏死,抚目悬于门,因名。

”【阊门】,“阊”形声字,本义为天门。

《吴越春秋》:“城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

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破楚门。

”街市篇:苏州商圈【观前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

想来古代道观前必是终日善男信女不绝,所以道观所在之处自然成为商业的中心。

这个观名为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

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最有古城风情的【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临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

北京颐和园苏州街原型即是此街。

中国的【伦敦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苏州人读的是‘伦敦路’,而且并非西凤东渐后崇洋才改读,以前就这样读,据专家考证是古音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

最浪漫的地名:【乌鹊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滚绣坊,西侧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

古名桥,与阖闾城同建,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建城之初,此处有吴王乌鹊馆,桥因馆得名。

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

宋扬备《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

明高启也留下“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意境。

此桥虽历经兴衰,至清末民初犹规模宏伟为城内石拱桥之冠。

据称,桥拱之顶几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

桥纯用武康石构成,至为壮观。

最怪异的地名:【太监弄】,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

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会得名。

反差最大的地名:【乐桥】,跨第二横河,贯通人民路中段,与干将路立交。

位于苏城中心,历来作为分界区划标志。

明清时期其东为长洲县、其西为吴县,今则其北为平江区,南属沧浪区。

古时是城内闹市之最,亦曾为戮人刑场,故亦名戮桥。

桥上原建汉萧王庙,以萧何制律,特于刑场祀之。

后民讳其名,去凶化吉,改作乐桥。

【人民路】,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称卧龙街,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几经扩建,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

【石路】,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是金阊区商业云集的一条步行街。

和人名有关:【盛家带】,盛家是住在那条路上的大户人家,而门前的路按照河流势蜿蜒如带,故名盛家带了。

【善家巷】,西出凤凰街,东接东小桥下塘。

善家当指行善之家,非“善”姓。

巷西段南侧有陆姓大宅(南墙抵孔副司巷,大门为凤凰街66号),据称“乐善好施”。

巷由此得名。

和数字有关:【百口桥】,据《平江城防考》载:东汉顾训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长幼有序,因以所居名为百口桥,巷亦因此得名。

【百花洲】,介于胥门至盘门的城墙和第一直河之间,为一狭长地带。

南于新市路西端连幸福村,北与学士街南口直线相连。

沿用南宋时旧名。

本为接待外国使臣与高官显宦的姑苏驿的精致花园,享有盛名。

元代仍保持豪华面貌,明代湮没,诗人高启有“歌吹无闻洲寂寞”之句。

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创建的百花庵在街南端,盛时室宇人称“一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则为一年一度庙会,香火鼎盛。

上海有衡山路,苏州有【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始称于宋,因旧有十口井得名,后改十全街。

也有一说,自号“十全老人”的乾隆下江南曾来过这里,遂易名为“十全”。

苏州最著名的老街:【十梓街】,梓为百木之王,街名源自古诗”太守署前树十梓”街北有子城遗址,明代之前即为苏州府署。

【五卅路】,南起十梓街,北出言桥至干将东路。

元末张士诚兵败,建筑尽毁,土丘乱岗,俗称“王废基”。

民国14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后以退回,所捐一万元,在体育场东侧决筑“五卅路”以志纪念。

于第二年“五卅”一周年时举行奠基典礼,立两方石质路碑,直行刻“苏州各界联合会-五卅路-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卅竖立”【五龙潭】,五龙堂建于唐贞元间,宋淳熙间香火大盛,又名灵济庙,旧有龙潭。

弄名即以此命名。

【三香路】,东以姑胥桥为界与道前街相接,西至狮山大桥为界通新区,是苏州市东西向主要干道之一。

三香之名,源于三乡庙。

按《吴门表隐》:“孝子顾凤山墓在胥门外三乡庙侧,”相传,其庙系三乡土地庙,解放前香火极盛,庙旁有三乡村,后衍“乡”为“香”。

【三山街】,南起大石头巷,北边至憩桥巷,1995年延伸至干将西路。

古称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官绅富户在营宅园定居,自比神仙,遂以“三山”作街名。

南宋时称黛眉桥巷,清人称峨眉桥巷,桥原在巷北口。

1989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

长100米,宽3米。

【二郎巷】,北起十全街,东傍内城河,向南折西至相王路。

巷内原有二郎庙,故名。

音近,群众亦呼宜兰巷。

和吴越春秋有关。

【东美巷】,南起道前街(巷口原有桥名西馆桥),北至大石头巷(巷口原有马禅寺桥)。

古称馆娃坊,吴王离宫别馆所在。

宋代为果子行集中地,故亦称果子巷。

明代始称东米巷,是与西米巷对称。

清代转音称东美巷,以古为馆娃坊,义亦可通。

12号南部原是大隆公所(有说系木业同业组织),内设义塾授童启蒙,每冬设施粥场。

12号北部系菜馆业同业组织,内供关帝。

【西美巷】,南起道前街,北接新春巷(金阊区)。

东侧本有河,与东美巷-牛车弄夹河平行,北口原有自新桥,南口原有西馆桥,河于抗战时填没。

宋代名和丰坊。

明代是米行集中地,称西米巷,清代转音讹为西美巷。

巷多大宅院。

【南石皮弄】,一长一短两条平行,皆北出十全街,东弄南至西烧香桥,西弄,南端不通。

50年代毛巾厂扩建,将横向一段划入厂区,遂成现状。

原巷内多为小手工业及小贩聚居的茅棚陋舍,与外口十全街显贵宅院相比益显破败不堪,人称“破弄”,因“破”字弄名不雅,以拆字法称“石皮弄”。

1980年调整重名,此处冠以“南”字。

东弄长639米,宽3-5米,西弄长34米,宽约1米,东弄于1980年拓宽改弹石路面为枕石和沥青路面,西弄仍为弹石路面。

【府东巷】,南在旧道署东侧出道前街,北口在东支家巷,中段东向一折接织里弄。

历代称施巷,吴音施、舒不分,民国后遂讹为舒巷。

1980年定为今名。

和职责有关:【道前街】,东起人民路饮马桥北堍,与十梓街相对,西至外城河上的姑胥桥,与三香路相连,全长1430米。

此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三街合并而成。

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道前即按察使司署前。

文化大**期间改为红旗西路,1980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司前街】,南以三多桥为界与东大街相连,北以吉利桥为界,过桥出道前街与养育巷相对。

宋前名织里桥南街,明清两代在此设司狱司衙,遂称司前街。

此地成传统性的监狱、看守所所在地。

解放后为市**局看守所、拘留所。

苏州俚语“司前街”成监狱的代词。

1997年看守所、拘留所迁至陆墓。

【东善长巷】,东起金狮河沿,西至司前街与西善长巷隔街相对。

古时是修理打造船只集中地,清初尚称船场巷,后演变成今名。

【天线弄】,东接地方弄,西出司前街。

旧时亦称西采莲巷。

据老人云:本弄自古即名天线弄。

光绪末年有人在此设家庵,以弄名谐音称天仙庵。

【中军弄】,位于东大街北段东侧,西出东大街,东端不通。

古代有中军衙门在此,按清制,督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之首领官统称中军。

因地近书院巷,是巡抚所属的中军。

【申衙弄】,东出学士街,西至印铁制罐厂。

明代显宦申时行有宅于此,故名。

1966年曾改称铁局二弄。

弄长40米,宽2-4米,弹石路面。

【铁局弄】,东出学士街,西至印铁制罐厂。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设铁匠局于此,故名。

【财帛司弄】,东出学士街,西至苏州锁厂。

财帛司庙故址在此,故名。

财帛司庙古为东汉高士梁鸿祠。

【招财弄】,在小太平弄北侧,东出学士街,西至苏州锁厂。

其旁有财帛司庙,庙之主神旁有小财神“招财”、“利市”,故名。

【醋库巷】,平行于十梓街中段南侧,东起凤凰街,西至平桥直街。

宋时在此设监酒厅,筑醋库,为储醋之所,因以名巷。

后醋库另设别处,巷名保留。

【牛车弄】,南起大石头巷,北至干将西路。

宋时为出售牛拉水车之处,故名。

被误传的地名:【养育巷】,南起道前街,对吉利桥司前街,中段跨太平桥,北至景德路与中街路相对。

太平桥以南属沧浪区所辖,桥北为金阊区。

宋以前称永安巷。

南宋淳熙六年(1179)在砌街时发现砖刻铭文,记载修筑永安巷自吉利桥至板寮巷(今瓣莲巷)一段路面,《宋平江城坊考》载,此巷名中街巷,明代始俗呼羊肉巷,民国初订路牌时书作养育巷。

【安利桥】,路同桥名。

路以桥为中心,西向止于葑门桥与十全街相连,东向接葑门路,折南止于徐公桥与葑门西街相连。

自古为葑门内外之咽喉,是“保境安里”的关隘段,安里桥(路)名始称于宋代前。

现误为称“安利桥”(路)。

【瓣莲巷】,东出养育巷,西出剪金桥巷。

明代称板寮巷(版寮巷),清初已演变成今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