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代教育的作用以及影响
古代学校教育作用发挥
古代学校教育作用发挥古代学校教育作用的发挥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其功能和作用在许多方面展现出来。
从教育形式、社会角度、个人智力等多方面看,古代学校教育并不能与现代教育相提并论,但其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
首先,古代学校教育在形式上与现代教育有巨大的不同。
古代学校教育通常以书院、私塾或宗教学校的形式存在,很少有像现代高等学府的大学。
教育内容也相对简单,主要以传授文字、理解经典和培养道德品质为主。
然而,古代学校教育并不因此而缺乏作用和功能。
首先,古代学校教育发挥了教育的基本作用,即启发智力和传授知识。
古代教育内容较为单纯,但依然为古代社会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文字等知识的传承非常重要,在学校里得到学习的学子们能将知识传播到更大的群体中去,逐渐形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其次,古代学校教育有着显著的社会作用。
古代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也是社交的场所。
通过在学校的生活、学习和交往,学生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从而为日后的社会交际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古代学校也有促进社会团结和和谐的作用。
在古代,“同窗”关系很重要,同学之间学习、帮助、带动彼此,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古代学校教育还有帮助个人成长的作用,因为在学校里不仅能学习书本知识,还能接触各种文化,获取很多人生的经验。
学生们通过诵读诗经、论语和诗歌、朝圣等形式,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这种培养也在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学校不仅是知识的场所,还是人格力量的淬炼之地。
在学校里学习到的道德规范和品德培养,贯穿了整个人生的发展历程。
最后,在古代教育中,家长和老师都要尽力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也是古代学校教育作用的发挥之一,因为体现了“教育教人”的特点。
在古代,教育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对学生的在书生活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从而使他们做出更加有决断力和一个独立思考意识的生活规划。
总之,古代学校教育虽然没有现代教育那么完善和繁复,但其发挥的作用却十分重要且深远。
古人教育的意义
古人教育的意义
古人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首先,古人教育注重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古代,人们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有德行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因此,在教育中,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古人教育注重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教育的内容以传统文化为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教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历史演变,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第三,古人教育还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在古代,教育是培养官员和士人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同时,教育也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此外,古人教育还注重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
在古代,教育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还包括琴棋书画等多种才艺的培养。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的发展。
总之,古人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教育也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古代学校教育对当代的影响
古代学校教育对当代的影响古代学校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学习古代学校教育的历史与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识当下的教育现状,探寻当代教育的改进方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古代学校教育对当代的影响。
一、启发人性的教育思想古代学校教育中的启发人性的教育思想是当代教育所应倡导的。
古代的孔子、荀子、墨子等大师在其著作中,强调了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倡导人们要养成自身的道德准则,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素质。
荀子则注重锤炼人的意志力和精神韧性,他认为“养性存心,存心养德,存德博物”。
这些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当今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生需要拥有全面发展的品质和能力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高尚人格、健康心理和积极心态成为了当代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当前教育中所强调的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严格的课程体系与考核制度古代学校教育的严格课程体系与考核制度,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古代学校的课程体系以儒家经典为主,包括《大学》、《中庸》、《论语》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全面性和体系化。
此外,古代学校的考试制度也颇有启示,孔子提出的“三省吾身”、“三思而行”等成语,强调了个人思维和行为的自我反思和监管。
而当下教育的成绩至上、功利化的倾向,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尽管古代学校教育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但也不乏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关注。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经典中,有“因材施教”的思想。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乐,无以乐”。
他也强调了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强调要“量才而为”。
这种个性化发展的思想,对于当下教育中“应试教育”“一刀切”的做法,是一种批判的反思和挑战。
四、构建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古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浅谈古代教育对当今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结课论文浅谈古代教育对当今的影响学生姓名端小宝学号**********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学16-4浅谈古代教育对当今的影响内容摘要:我国作为世界数一数二的文化大国,特别是在古代的很多朝代在很多方面都走在社会的最前沿,这跟我国古代高度重视的教育史分不开的。
虽然古代的考试制度不被现在很多学者认同,但是古代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文化著作的高度重视,是我们现在所比不了的。
本文将走进古代的学校教育,从其发展历程、道德教育、学生管理、和对当下影响这四个方面入手,对古代学校教育我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思想影响一、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历程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有十分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库,在这些辉煌取得进步的时候,有许多人为此默默奉献,也有许多精神层面的东西做出贡献。
我国高度进步的教育思想、学校形式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
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
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
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
到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
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
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
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
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
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对今天教育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对今天教育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教育, 古来就有以三王为师, 尊孔崇孟, 甚至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社会认同。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体系广博且一脉相承, 时时创新。
各个时期的教育家各有其独特而鲜明的观点, 涉及教育意义、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等, 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作用, 而且对今天的教育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历史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教育大发展开始于先秦百家争鸣时期, 由孔老夫子的开拓, 教育模式的中心由学在官府转向学在民间, 促进了我国私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还不能完全的概括孔夫子大教育家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他总结出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 如“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一.纵观中国的教育史, 可以从不同角度总结出相应的教育思想:二.从针对具有个体特点的学生来说,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总结出“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主要指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有的放矢, 循循善诱, 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说教, 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内心要求, 使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现代教育中, 我们也要在循循善诱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使之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激励他们开动思维机器, 自觉地把探索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坚持到底。
三.从学习本身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来看, 我国古教育家总结出“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的治学方法。
温故知新告诉我们只有反复地学习实践, 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启发今天的我们既要重视时习温故, 又不忽视探索新知。
学思并重要求我们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 通过思维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这些对现代的我们自主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四.从教学过程来看, 古人提倡“循序渐进, 由博返约”的教学和学习原则。
前者要求我们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急不躁, 切忌急于求成, 要“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深思”, 量力而学, 踏实进步。
后者要求我们不仅要博学, 还要善于由博返约, 广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 由博返约, 以简驭繁。
论中国古代教育的作用
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传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中国古代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
因为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靠中国古代教育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百工技艺教育是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保证,没有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难以创造、延续、和发展的。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
早在四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就很重视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古代先贤大家的众多思想都促成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孔子之所以在封建社会具有全局的影响,也正是历代尊师的缘故;而封建社会隆重的尊孔祭孔活动,也包含了尊师的意义在内。
(二)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应道全社会敬学。
在长期的的封建社会里,无论是帝王和臣民都把读书当作神圣事业,不允许有任何的轻视和亵渎行为。
而封建国家也以科举为手段,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吸引一部分读书人参与政治,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敬学的文化心态。
中国古代教育有四大特色:第一,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第二,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挥生产、经济功能;第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第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叫人怎样做人,而不是叫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总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不可简单地判定优劣得失,而应细致地具体分析,从优中含劣、劣中含优,或得中有失、失必有得的辩证关系中去寻找对后人的启迪、借鉴价值。
古代中国的教育文化及其影响力
古代中国的教育文化及其影响力古代中国是教育文化传统繁荣的时期,特别是在汉唐时代,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教育文化,直到今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教育文化及其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古代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始于奴隶社会,并经过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等历史时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一方面,这个文化传统表现在中国的古籍、文物、经典、礼仪等各个方面,这样的教育体系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知识框架和继承学术成果的渠道;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逻辑体系,更是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教育文化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中国的教育文化始终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这种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主流,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此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与文化。
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最重要的思想主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思想体系影响了千百年的中国教育文化。
这种教育观念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全面的思想素质,因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这一价值观念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品德教育”,重视“整体教育”,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更注重人格、行为规范的培养,如幼儿园中培养梦想和建立基本道德观念,初中时注重拓展视野,习惯健康的生活和管理日常生活,高中时则更注重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和发展等等。
第三部分:教育文化的学校制度古代中国的教育文化体系是建立在学校制度之上的。
在古代,学校多是私人办的,由家长或官府雇佣的私人教师来传授知识。
到了南北朝,学校已经开始从私人家庭转移到公共场所。
唐宋时期,学校成为了一种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普及化的教育机构,由官方授权设立,使用统一的课本和考试标准,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教育机会。
第四部分:教育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教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的教育系统。
首先,中国的教育重视品德教育、实践教育,这点在当今的中国教育中仍然十分重要。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深远的影响。
这一制度的不断演进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也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在古代,教育就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夏、商、周时期,贵族子弟通过私人教育师接受教育,学习礼、乐、书法等传统艺术和道德规范。
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升斗小民的子女很难接受教育,教育资源较为有限。
然而,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逐渐完善。
在唐朝,科举制度的推行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该制度通过选拔优秀的士人进入官府,使得教育成为走向士人的通道。
科举制度逐渐形成了中国教育的核心形式,对后世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此外,在宋朝,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教育系统,包括官府设立的国子监、府学等教育机构以及私塾。
国子监成为了培育士人的最高学府,拥有严格的课程体系和选拔机制。
私塾则成为了非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帮助更多人获得知识的机会。
这种公私结合的教育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首先,它培养了大量的士人,为国家提供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后备力量。
其次,通过科举制度,许多人得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府,实现社会晋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公平。
此外,教育制度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承和文化的繁荣,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其限制和不足之处,比如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和知识内容的局限性,但它仍然构成了中国教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教育借鉴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建立了公平公正的教育体系,并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创新性,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与传统的重要体现。
古代学校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古代学校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古代的学校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用和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古代学校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价值观念,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自我修养,这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古代学校教育传授的知识广泛而丰富。
从古代的儒家学派到佛教学派、道家学派,各种不同的学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
儒家学派重视礼貌、仁爱和正义,强调道德伦理;佛教学派则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强调生死轮回和人生意义;道家学派则关注自然的道理和法则,强调内修精神。
这些学派所传授的知识包括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
在古代学校教育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够由于不同学派的特点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其次,古代学校教育培养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道德品质和自我修养。
在古代的学校里,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还需要学会如何处世、如何做人。
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品行和道德风范。
例如,学生需要遵守校规校纪,在生活中要谦虚礼让,尊师重道等等。
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所关注的重点,而这些道德品质和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古代学校教育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社会中,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人民群众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校的存在,人们能够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从而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古代社会的知识精英通过学校的教育,很多成为了政府官员或者重要的文化评论家,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也为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创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古代学校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丰富和深远的,它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传递价值观念,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自我修养。
它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为古代社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影响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影响在古代中国,学校教育是与社会秩序、个人修养息息相关的重要教育形式,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甚至在今天还能够感受到。
首先,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尊重祖先,孝敬父母,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塑造。
在当时,这种儒家思想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品行的塑造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和促进个人成长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儒家思想重视读书、修身、知人、用人,并将其视为正常人生需要的重要环节,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传统形式是私塾。
私塾是古代中国教育中的一种民间教育形式,它是由私人自发组织的,通常不受政府机构直接控制。
私塾中教育内容广泛,有经史子集等基础课程,也有音乐绘画等文化课程。
私塾不仅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还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私塾在传递儒家文化和道德伦理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古代中国学校教育对制度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古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学校教育在招生和培养精英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许多有名望的学府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人才,他们成为了社会中的重要人物和影响者。
同时,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文化和教育成为社会中的重要议题,促进了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最后,古代中国学校教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延续至今,在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传承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是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源泉,它在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学习和传承古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而学校教育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学校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传递了儒家思想和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对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影响已经延续至今,在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传承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浅谈古代教育对当今的影响
浅谈古代教育对当今的影响
古代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和文化传承。
虽然现代教育已经有了新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式,但古代教育仍然对当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古代教育注重的是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
这种教育方式在现代也同样适用。
在今天社会,道德败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其次,古代教育重视学生的内功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自律性。
这种内在修养对于现代社会中竞争激烈的环境十分重要。
现代社会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只有拥有了内在的修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再次,古代教育注重知识的广博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有了高科技的进步,但我们依然需要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只有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领悟,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利用现代化的科技和思想。
最后,古代教育注重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这是最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理念。
随着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拥有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总之,古代教育虽然已经成为历史,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教育的特点和理念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它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更是我们后代继承发展的宝贵遗产。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意义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
在那个时候,公共教育非常普及,正式的教育机构也越来越多。
这些学校教育不仅教授学生阅读、写作和数学,还教授道德、文化和政治知识。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对于中国教育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学校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在古代,学校不仅仅是教育孩子们基本的知识和道德,还是培养政治家、诗人和文学家的重要场所。
这些人才在政治、文化和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校教育,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本质和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对于塑造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推动人类进步和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敬业精神、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贡献巨大。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创建的学校里,学生不仅通过学习知识、阅读经典和实践来获得成长,还强调了学生的道德教育。
同时,道德教育也体现在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将“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教育直接融入到其中。
通过严格的教学和培养,这些品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支柱,在当今社会依然有重要意义。
最后,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促进了人类的内在发展。
通过固定课程和训练,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知识方面的学习,同时也涉及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思维开发和心理健康方面。
这种全人教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约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对于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创造社会和谐、塑造品德和促进人类发展。
考虑到当代中国和全球化的需求,许多中国大学也开始在教学中融入古代思想,崇尚培养全人,并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理念逐步引入现代教育领域。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作用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作用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学校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汉代,学校教育在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在古代,读书人是社会的领袖,文化人是儒者,他们通过阅读和学习经典,从而获得社会认可和权力。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阅读书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这些书籍包括了《论语》、《大学》、《中庸》、《易经》、《诗经》等,还有各种史书和注释。
在教育上,中国古代的学校可以分为私塾和官塾。
官塾是由政府设立的学校,专门用来培养高级官吏。
而私塾则是由私人开办的学校,可以培养普通百姓的读写能力和一些基础知识。
在古代,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
成为一名读书人是很多人的梦想。
在私塾中学习的学生年龄一般在7~14岁之间。
而官塾中学习的学生年龄则更大一些。
在古代中国的学校中,教育主要包括阅读、默写、背诵经典等。
此外,在官塾中也会有一些课程是培养官员所必须的,例如文章写作、公文起草等,这些都是官员必须具备的技能。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他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在政治、科学、哲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念不同,例如当前的教育追求素质教育,而在古代,教育则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教育,最终目标都是要提高人民的素质,让他们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质,让他们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影响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影响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因其长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始终与儒家思想息息相关,而这种儒家思想正是由古代学校教育所传承和发扬起来的。
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
其中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易经》、《书经》、《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书籍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到现代,这些经典一直是中国学生必修的教材。
学生在学习这些经典时,不仅可以获得深刻的儒家思想,还可以锤炼自己的口才和思维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以启迪为主,以灌输为辅的教学方式,既强调学生自己的思考和独立性,又有具体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
这种学校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文以载道”。
文化是儒家教育的最高追求,文化的积淀是儒家价值观的体现。
古代学校教育强调的是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
学生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并且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然而,这种学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
对于某些学生来说,这种教育方法可能过于繁琐和抽象,难以理解和接受。
此外,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仍然难以估量。
这些经典书籍中的思想和理论,不仅运用于教育领域,还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这种传统的文化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最后,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影响并不是纯粹的正面影响,它同样也存在其缺陷和不足。
我们需要继续反思和完善这种教育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和传承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作用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作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也对中国整体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教育。
儒家教育强调的是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通过“读书求法”来培养人才。
这种教育制度的核心是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以及对经典巨著的阅读和理解。
儒家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大量的文人学士。
这些学士不仅在国家治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在文化领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展,教育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主要的选拔人才方式。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机会向更多人开放,让农民的子弟有机会通过学习晋身士人,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
科举制度注重对经典的细致解读和文学才艺的培养,使得文人士大有可为,文化繁荣。
不过,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科举重视的是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也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此外,总量不多的官员职位也导致了科教分离,让文人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群体,而与实际生产和经济发展相脱离。
近现代中国则经历了更为剧烈和激烈的教育改革。
随着西方现代化教育的介入,中国开始接受并吸收外来文化。
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旨在为社会发展培养具备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这一时期,教育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的教育理念与制度的引入,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得到广泛的改善和发展。
此外,近代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的学校制度,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为广大的民众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
然而,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教育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此外,当前教育过度应试化、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意义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意义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悠久的学校教育传统,这一传统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由于中国历史上一直重视教育,故中国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大批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的成为大儒、文官,有的成为武将、将领。
这些人才的涌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对于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产生的时间长、影响广泛,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的传承和保护。
学校教育正是在这个角度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儒家经典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文献的传承和保护,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
第三,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启示。
虽然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它所传播的价值观与现代教育所传播的一些价值观是相通的。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注重道德和良民的培养,强调孝、友、信、义等传统的美德。
这些价值观和美德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历史长河中,学校教育的流派、学派、学术思想与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变化和与世界交流的程度。
因此,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诗、书、画等文化遗产,都成为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之,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虽与现代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在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人才涌现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古代学校教育重要性
古代学校教育重要性教育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学校教育更是对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学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宝库,承载了人类文明的精华,为后世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古代学校教育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探索真理、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所做的系列努力和实践。
在古代,教育被视为国家兴旺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为政治、道德、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体系细心地培养和传承,培养了一批批有文化素养的人才。
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 创新思想在古代学校教育中,思想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学校教育强调的是创新思想,形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这不仅仅是对学生思想的培养,也是对教师思想的严格要求。
古代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传授各种与思维相关的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2. 传承文化古代学校教育注重的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人类文明的智慧和道德,对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多年的传承,形成了各类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化瑰宝。
可以说,古代学校教育使得悠久的文化传承成为了可能。
3. 培养人才古代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
在古代,人才被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
通过学校教育,人们成为了有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古代学校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古代学校教育虽然与现代教育不同,但它可以为现代教育提供宝贵的启示。
以下是古代学校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重视传承古代学校教育注重传承文化,这是现代教育必须遵循的。
在历史学习和文化传承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的基础在于对文化涵养的传承和发扬。
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传授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
2. 发展思想古代学校教育注重创新思想,而现代教育也应该关注这一点。
古代学校教育作用
古代学校教育作用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其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文化修养的体现,而古代学校教育则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学校教育主张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行,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这点跟现在的教育理念比较相似。
在古代的儒家教育体系中,教师不仅仅讲授知识,还负责学生的品行培养,所以师生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在古代的学校里,学生必须要学习儒家经典,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数学知识,并且要学会写诗、作文等文学作品,这是他们成为优秀士人的必经之路。
古代学校主张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培养出其擅长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教育。
同时,古代学校还注重体育运动,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锤炼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
除了知识教育外,古代学校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官吏选才。
在古代,做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成为官员常常需要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官方承认。
古代的学校不仅传授知识,并且也是官吏们的摇篮,许多官员是由学校中的优秀学生经过考试选拔而成为官员的。
古代学校教育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巨大影响。
古代文化的底蕴和精髓都藏在文学经典中,而传承这些经典的人正是从古代的学校中走来。
在学校中,想要成为一名大儒,就必须要精读、背诵并深入理解儒家经典。
这就保证了经典文化的传承。
古代学校的文化精髓不仅在传承文化中起到了作用,而且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对于很多伟大文人、学者、思想家的成长,我们都能看到古代学校教育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和提高。
总之,古代学校教育在人的全方面提高、个人素质和品行培养,以及科举选才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存在很多差别,但是在人的思想和行为品质的培养方面,古代的教育模式往往更加受人尊重。
同时,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古代学校教育也开创了令人难忘的篇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作用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
学校教育的发
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
有着着重于经典、注重实践和讲求规矩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着重于经典。
经典在中国古代扮演
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学习者受到教育的基础。
在古代,几乎每
个学校都会注重讲解经典,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所
蕴含的规律和知识。
同时,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体现,因此
学习者学习经典,也是在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其次,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注重实践。
中国古代的教育注重学
以致用,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可以直接应
用到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诗词时,学生需要通过朗读来掌握诗
词的意境和情感。
在学习数学时,学生需要通过做题来训练自己
的思维能力。
这样的实践性教育,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加生动、易于掌握。
最后,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讲求规矩。
中国古代的教育非常注
重规则,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就需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和纪律。
而且,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学生需要按照学校和教
师的要求来完成学业。
在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中,遵循规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生会在这种“毛毛雨”的教育氛围下,养成守纪律、守规矩的好习惯。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具有十分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学校教育不仅是传承经典、传播文化的媒介,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纪律意识的重要场所。
古人说得好,“教书育人,一箭双雕”,这句话也折射出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古代教育的作用以及影响内容摘要: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的教育是中华民族文明延续与发展的基础,世代师生间的传道授业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保证。
中华民族教育也在其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中,涌现出数量众多的着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
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众多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二、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三、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教育思想是客观教育史实、教育实际活动在思想与理论层次上的反映;教育思想又给予教育实际以指导和影响。
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共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学习与研究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特征借鉴正文: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着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
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理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
有一次孔子到魏国去,他的学生冉有替他驾车。
孔子说:“好稠密的人口!”冉有道:“人口已经众多了,再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再问:“如果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半呢?”孔子继续回答:“教育他们。
"孔子把“庶”(人口)、“富”(财富)“教”(教育)当成治国、立国的三个要素。
人口是最基本的,没有人就谈不上治国与立国。
但人既有口要消费,又有手能生产,所以第二步就要发挥人手的作用,使他们富裕起来,以满足人的消费需要。
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最后才能发展教育。
把文化教育建设好了,一个国家才算治理好了。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
可见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子在《为政》里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以礼教来约束百姓,老百姓不但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
这段话说明孔子认识到教育不但和政治、法律一样,是一种重要的统治手段,而且还能起到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因为教育可以感化人们,征服人心,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形成“羞耻之心”,即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这样就可以使社会安定发展下去。
不仅孔子看到教育是一个社会安定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行,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
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
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
因为从历朝历代来看,不论哪个国家,不论哪个国君,只有“得民心者得天下”。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和“德治”思想,强调“礼治”。
他认为教育是实现“礼治”的重要手段,能起到“固国齐民”的社会作用。
他说:“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能婴也。
”他认为若不抓教育工作,不用礼的思想教育人民,则退不可以守,进不可以战,国家就要灭亡;若抓紧教育工作,用礼的教育思想统一人民的意志,则国家强盛,则敌国不敢侵犯了。
可见他也是强调教育对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国家的重大作用的。
而墨子则从“兼爱”的立场出发,指出劳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人民受不到教育,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原因,把教育当作使社会走向重要措施之一。
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的传统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
”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
可见朱熹已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二、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意思是说人们的本性(先天素质)虽有差别,单差别不大,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不同,这种差别却越来越大了。
他还说过这样一段话,意思是: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爱好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使自己受害;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说话尖刻刺人;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闹出乱子;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狂妄不羁。
他认为,人们如果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就不能形成好的道德品质,既使具有好的品质,但如果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这些好的品质也会产生不好的后果。
可见,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又如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才有了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之分。
所以,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后天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固日求则得,舍则失之。
”即人虽然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美德,但这些美德是很容易丧失的,只有不断的思考学习,努力追求,才能克服外界的干扰,保持自己的善性。
如果一个人只注意物质生活,而不加强精神教育,那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孟子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与禽兽。
”可见,接受教育是人立身的关键。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但他对教育的必要性的强调却是和孟子相同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世上之所以有君子,贤人,是后天教育改变了他们的本性,使他们有性恶变成了性善。
他说:“为之,人也;不为,禽兽也。
”如果学习,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不学习,那就如禽兽一般了。
这与孟子的话如出一辙。
荀子还用许多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环境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所以说选择良好的教育和环境,对人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荀子还强调,学习是人们由贫贱走向富贵,由愚笨走向聪明的惟一途径,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要想有大的进步,就必须首先从教育做起。
这正如《礼记·学记》里所说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墨子也认为教育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如“素丝”。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易变。
”其意思是说人没有先天的思想意识,只具有一种可塑的素质,人的一切知识和道德观念都是后天的影响造成的。
“素丝”之所以能变成不同的颜色,是“染”的结果;人之所以能形成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是环境与教育的结果。
后天的教育培养在墨子看来是很有必要而且是非常严肃的工作。
而西汉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董仲舒调和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但这善的要素并非即是善,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育,才能使他近而为善。
他说:“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
”意思是说,既然人们的性有待于外加的教育才能够善,那么,善就该属于教育的范畴,而不当属于性的范畴。
他还举例说,性好比是茧和卵,卵要经过孵化以后才能成为幼禽,茧要经过缫治以后才能成为丝,性也要经过教育以后才能成为善。
性好比禾苗一样,善好比大米一样,大米从禾苗出,但禾苗不可能全是大米,善出于性里,但性不可能全是善的,要使性成善,必须通过教育,善是教育的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认为教育是必要的。
三、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据《周礼·地官·保氏》记载,周朝的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由当时负责教育保氏教育他们,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就是当时的宗法礼制,礼的教育承担着政治宗法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任务。
乐包括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乐的教育是和礼的教育密切相关的,同样肩负着政治法度、道德人伦等方面的教育任务;乐教和诗歌相结合,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温柔敦厚的诗教。
射是指射箭的技术,驭是指驾御战车的技术,二者都是当时武士所必备的条件。
书指的是汉字的形体结构类型,据《说文解字·叙》说,周时的启蒙教育是以“六书”为先的。
数即术数,包括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占卜算法等多方面的内容,相当于自然科学知识和宗教技术知识。
从这六大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来看,中国古代教育确实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德育和智育的相互结合。
礼乐主要是道德教育,但其中也包括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射驭书数主要是知识技能教育,但其中也渗透着德育的内容,例如射驭训练实际上也是礼制教育的一个方面。
据《宪问》载:孔子的学生子路曾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
”子路问:“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一般人得到安乐,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
”这说明孔子要求“君子”应有两个条件:第一,“君子”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即随时修养自己。
第二,“君子”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即具有治国安民之术。
第一讲的是“德”;第二将的是“才”。
孔子要求“君子”德才兼备,而以德为主。
他认为“德”与“才”两方面都要学习。
《论语·述而》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意思是说,孔子的主要教育内容有四项:历史文献、道德行为、待人忠心与信实。
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顺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小心,说话讲究信用,要广泛爱护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之后,将多余的精力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尽管孔子主观上认为德育是重点,但他对文化知识的教育也不曾忽视,在他四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把收集到的历史文化资料,精心加以整理,编着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