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
探究古代中国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
探究古代中国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的古代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和智慧,这些价值观
和智慧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探讨古代中国文化在
家庭教育中的三个方面意义。
1. 品德教育的引导
古代中国文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古代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诗词歌赋等
方式,向孩子传授品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例如,教导孩子关心他人、尊敬长辈、勤奋努力等,让他们从小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出良好
的品德。
2. 人际关系的培养
古代中国文化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亲情。
在家庭教
育中,借鉴古代文化的观念,可以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
例如,教导孩子孝敬父母、尊重兄弟姐妹等,加深亲情和
家庭凝聚力。
同时,古代文化还强调社会责任感,家长可以通过教
育使孩子明白感恩之心,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3. 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古代中国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通过传承古代文化来培养孩子的文化修养和自信心。
家长可以教授儿女古代经典作品、传统节日俗等,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这种传承不仅有助于维护古代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身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古代文化,可以引导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让孩子在家庭中得到全面的成长和教育。
家长应该重视古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将其融入家庭教育中,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积极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
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中文、中国书法、传统节日等方面探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培养孩子对中文的兴趣和热爱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对中文的兴趣和热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步。
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讲中华经典故事、古诗词等方式,引导孩子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多读中文经典文学作品,以提升孩子的中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家长还可以将中文与当下的现代科技相结合,例如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古代经典著作,在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的也满足了孩子对于新颖、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需求。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学习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在家庭教育中,学习中国书法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更能够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耐心。
家长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提供学习中国书法的机会,以此激发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节日的教育,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接触、了解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家长可以通过在传统节日期间与孩子一起制作传统美食、观看传统节目、参与传统习俗等方式,让孩子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从而引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传承。
在传统节日期间,家长可以向孩子传授有关传统节日的有关知识和故事。
春节时可以向孩子讲述过年的由来,让孩子了解春节的习俗、风俗和传统活动,从而增加孩子对春节的了解和热爱。
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够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孩子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VIP专享】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从家训看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表现为家训形式“种类繁多”、“多元推进”、“理论系统”、“文献丰富”等特点;家庭教育内容“家国一体”、“德教为先”、“崇尚人格”、“尚学”、“早教”的优良传统和“慈严相济”、“以身示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环境”的教育方法。
这些优良传统和方法,对我们当今教育子女,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家庭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和浩如烟海的家庭教育文献,这些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文献经过漫长历史演化,早已从一家一族的训示,繁衍成为全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而其中渗透着的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学术界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基本观念(如“孝”、“仁”、“礼”等)和家庭内部伦理关系及道德教育的当代价值做过许多较全面深刻的论述,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系统整理古代家庭教育本身价值和功能的论著不多¹。
本文拟重点从古代家庭典籍和文献的整理中透视家庭教育本身内在的价值。
一家训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是我国古代历代家长为了教育子女而专门撰写的训诫、家规、家书等,这些家训往往浓缩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饱含深厚的爱子之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意义。
家训这种形式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著述形式和文体样式,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著名的“畴人之学”,即家庭世世相传的学问。
西周时期“帝王之学”鼎盛,周公辅佐并教导成王就是一例。
这时的家训主要以口头训诫、遗书、家书等形式为主,由后人记载而流传。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成熟和具有独立形态的家庭教育文献形式的出现,在家庭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经过短暂的沉寂,到宋代达到繁荣,宋代家庭教育不仅文献和资料数量多,而且在家庭教育理论和思想上也有新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与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与生活方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德育,重视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注重身体锻炼和技能培养。
其生活方式也充满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饮食习惯、居住形式、服饰习惯等等。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方式。
一、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古代中国崇尚德育,认为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注重德育。
家庭教育主要由父母亲和长辈来进行,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来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将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在古代中国,父母亲和长辈们会把道德故事和寓言讲给孩子听,通过这些故事来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善良的品德,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强调谦虚谨慎,以及对家族、家庭和乡邻的尊重和关心。
同时,还要注重孩子的学习和技能培养,这是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古代中国,孩子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同样非常重要。
孩子的学习不仅限于文化教育,还包括德育教育、身体健康和运动等。
父母亲或长辈们会给孩子传授各种技能和技巧,比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插花、烹饪等等。
这些技能和技巧的传授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还有助于孩子日后的就业和事业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是和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
在饮食方面,古代中国人注重健康,认为“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是饮食的重要原则。
他们也重视烹饪技巧和色、味、形的搭配,认为这些因素对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愉悦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居住方面,古代中国人通常居住在传统的木结构或石结构房屋中。
这些房屋分为四合院和单体房两种。
四合院通常是多个房屋围绕一个庭院而建成的,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单体房则是单独建造的房屋,通常用于单独居住或家庭自用。
无论是四合院还是单体房,都注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在服饰方面,古代中国人注重穿戴的着装,认为它代表了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地位。
家庭教育学我国传统家庭家庭教育思想
家庭教育学我国传统家庭家庭教育思想引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塑造一个人品格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传统家庭中,家庭教育一直被重视,并且秉承着独特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从孝道、儒家教育、家庭礼仪等方面分析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特点与意义。
第一部分:孝道与家庭教育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孝道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孝道始于家庭,融入了我国数千年的文化与传统。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尊敬长辈,关心家人,追求家族的荣誉。
这种家庭教育让我们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尽力去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人格和处世之道。
第二部分:儒家教育与家庭教育儒家教育在中国家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教育理念,强调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子女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倡导教育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会仁爱、公正和谦卑等美德。
儒家教育还注重家庭的传统价值观的传承,通过讲故事、榜样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家族的历史和家族的责任,从而培养孩子们对家庭的认同感。
第三部分:家庭礼仪与家庭教育家庭礼仪是传统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我国传统家庭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尊重。
在家庭中,人们通过一系列的礼仪来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尊重。
例如,尊敬长辈、给予外祖父母尊重、恭敬对待婚姻等等。
这些家庭礼仪教育我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关心家人,如何在家庭中保持和谐的关系。
结论:传统家庭教育在我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通过传统的家庭教育,我们学会了尊重和关心他人,注重道德与品德培养,培养了家族的责任感和家庭的凝聚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科技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的改变,都对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带来了冲击。
因此,我们要在传承传统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创新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以培养出更加完善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简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简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是指古代中国家庭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方法和方式。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是培养子女品德和才能的重要场所。
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古代父母注重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示范,教育子女要做到品德高尚、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等。
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家庭责任和家庭劳动。
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劳动意识。
父母会让孩子参与家庭琐事和家务劳动,如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
通过这些家庭劳动,孩子能够学会勤劳、节约和责任,培养他们勤劳努力的品质。
第三,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学习和教育。
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父母会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他们会亲自教育孩子,传授他们知识和技能。
在家庭中,父母会给孩子讲述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古代家庭教育也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父母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古代中国非常注重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教育,父母会教育孩子要尊敬长辈、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等。
在家庭中,父母会教育孩子各种礼仪和行为规范,如行走姿势、用餐礼仪、言谈举止等。
这些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行为。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
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父母会给孩子以关爱和温暖的环境。
父母会用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来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予他们安全感和信任感。
同时,父母也会教育孩子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培养他们的友爱和同情心。
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方法多样,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和孩子的全面发展。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才能,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才干的人。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从家训看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
3、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及 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同时,信息化技术还可以通过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实时 监控和反馈,不断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和方法,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基于信息化的企业项目管理 模式构建
1、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企业应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 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互。同时,还应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和工具,帮助企 业实现对项目进度的实时监控和反馈,以及对项目风险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二、古代家庭教育传统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 了许多独特的理念和实践。首先,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礼仪和道德教育,认为这 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其次,古代家庭教育倡导因材施教,注重了解 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再次,古代家庭教育强调环境对 人的影响,认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随着历史的演进,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经历了多次变革。在政治方面,随着妇 女参政意识的提高,不少杰出女性开始在政治领域崭露头角。在家庭角色方面, 妇女的家庭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家庭角色由单一的家庭主妇向更为多元化的角 色转变。在自我意识方面,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觉醒,追求个体自由和权益, 这一变化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从婚姻家庭法的规定看我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我们可以看到法律法 规对妇女地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我国妇女的社会 地位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她们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 就。尽管如此,现实中仍存在着影响妇女地位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完善法律和政策,积极 推动社会观念的变革,赋予妇女更多的机会和权利,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平等的 环境中发展和进步。我们期待未来的妇女权益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妇女 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初探
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初探在古代社会中,家庭教育的传统起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
因此,古代家庭教育强调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指导子女道德修养、人格塑造和学问孜孜不倦。
首先,古代家庭教育注重道德教育。
在古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会通过家庭教育,教导子女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家长会要求子女要守时守信、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和睦相处等,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念。
其次,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知识传承。
在古代社会中,见闻非常有限,知识传承主要依靠家庭教育。
父母会亲自教导子女读书、写字和学习文化知识,通过经书和史书的阅读,让他们接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传统。
这种知识传承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子女,也是为了传承文化传统和家族的价值观。
第三,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实践教育。
古代社会没有现代的学校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承担了更多的实践教育的责任。
父母会让子女参与家庭的劳动和生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比如,父亲会教导儿子农耕、狩猎和手工艺制作,母亲会教导女儿织布、烹饪和家务劳动,从而传承家族的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
最后,古代家庭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古代社会重视家族传承和家族利益的维护,但同时也尊重个体的个性发展。
父母会尊重子女的兴趣和潜能,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才能和特长。
有些父母会根据子女的兴趣和天赋,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学科。
这种个性发展的传统为古代社会培养了很多有才华的人才。
然而,古代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古代社会的教育途径受限,受教育的范围和内容有限。
许多平民百姓无法获取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人才的浪费。
其次,古代家庭教育存在传统的偏见和歧视,对子女的自由发展和个性权益的保护不足。
再次,古代家庭教育受到封建礼教和父权制度的束缚,对子女的思维和行为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是一种传统文化,其特点是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强调孝道和道德价值观以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古代家庭教育方法主要包括父母示范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书香门第的文化熏陶和传统礼仪教育等。
这些方法在古代的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塑造子女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古代家庭教育非常注重家庭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被认为是孩子最初的学校。
父母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示范,他们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孩子。
父母的示范教育在古代的家庭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要以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影响孩子,给他们树立榜样。
通过示范,父母教育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不仅培养了孩子的道德观念,还塑造了孩子的个人品格。
其次,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在古代家庭教育中,父母亲要教导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和劳动技能。
孩子们在家庭中要学会打理自己的衣食住行,了解家庭的经济情况并学会管理家庭财务。
同时,父母还要教育孩子学会自己安排时间、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
古代家庭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古代家庭教育还注重培养子女的文化修养。
书香门第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
在古代,家庭往往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素养,父母会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父母亲会给孩子提供丰富的书籍和学习资源,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
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对孩子的智力和人格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家庭教育通过培养子女的文化修养提高了其整体素质。
最后,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传统礼仪教育。
在古代,传统文化与礼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父母亲会教育孩子尊敬长辈、尊重他人,并传授孩子们古代的礼仪规范和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会通过各种仪式和习俗引导孩子,使他们逐渐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培养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古代家庭教育通过传统礼仪教育,培养了孩子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古代母亲教育的优良传统/家庭教育
古代母亲教育的优良传统/家庭教育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史上,母亲在教育子女中的地位作用,极为显著,也曾出现过许多楷模人物。
她们重视子女教育、教子有方,被历代人们誉为“母仪”。
我国古代母教包括:
1、注重言行:母亲的言行将对子女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我国古代的母亲很注意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
2、注意环境:《颜氏家川》中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行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小时候所受的环境影响,会自然而然形成品德。
古代母亲很重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如大家熟悉的“孟母择邻”便是生动的一例。
3、反对溺爱:古代注意到母亲多性格温柔,对孩子十分爱抚,但强调母亲不能对子女娇惯溺爱。
“慈母败子”成为古代母亲的座右铭。
4、寓教于喻:古人特别注意在教育儿童中运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某些道理。
5、教子清廉:廉洁奉公是一种美德。
我国古代的母亲,在他们的儿女长大成人当了官以后,也不放弃教育的责任,教训他们的为官清廉,不能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表现了古代妇女的高尚品德。
《古代母亲教育的优良传统/家庭教育》。
古代封建社会家庭教育方法
古代封建社会家庭教育方法1.亲身示范:古代封建社会的父母亲自以身作则,通过言行和行为榜样来教育子女。
他们注重细致入微的家庭教育,通过自己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子女学习封建礼仪和道德规范,以及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2.传统故事和神话传说:古代家庭教育借助于丰富多样的传统故事和神话传说,教育子女道德、伦理和家族的传统价值观。
通过讲述这些故事,父母可以向孩子们传授道德规范、品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3.家训教育:家训是古代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长辈会编写家训,以家族的历史、文化、经验和智慧为基础,制定家庭行为和生活的规则,并通过口传和书面形式传承给子女。
家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子女遵守家族的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堂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古代封建社会也有学堂教育作为补充。
学堂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的学校,培养人才,教育孩子忠诚于国家和封建秩序。
私学则由一些知识分子或家族贵族创办,提供教育给贵族子弟。
学堂教育主要传授经典文化、礼仪和道德,培养子女的学问和人格修养。
5.礼仪教育:在古代封建社会,礼仪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社会地位和尊严。
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子女的社交技巧和封建礼仪,包括如何对待长辈、和亲友交往、穿着等。
这种教育方法主要通过亲身示范和反复强调的方式来实施。
6.严厉的纪律和惩罚:古代家庭教育也采用严厉的纪律和惩罚手段来教育子女。
父母会对子女实施体罚,例如打骂、剥夺权益等,以让他们明白行为的后果,教导他们遵守规则和纪律。
这种严厉的教育方法旨在让孩子们明白权威的重要性和服从的价值。
古代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其合理性,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些教育方法强调了尊敬长辈、恪守传统规范和道德观念等,然而,它们也限制了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的空间,缺乏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内容。
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如今的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引言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对子女进行培养和教育,传承着家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丰富多样,既包括理论指导,也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几种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
1.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古代中国,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榜样。
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子女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父母通常都以正直、勤劳、谦虚、坚韧和负责的态度来为子女树立榜样,以期子女能够受到良好的影响。
2.书礼教育书礼教育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和实践社交礼仪,子女被教导如何做一个有修养和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父母会亲自教授或聘请家庭教师进行教导,以确保子女能够掌握正确的言辞和行为方式。
3.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传承传统价值观非常重要。
这些价值观包括孝道、忠诚、谦逊、诚实以及其他道德规范。
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子女遵守这些价值观,并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子女会在日常家庭活动中感受到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4.艺术和文学教育古代中国家庭教育强调培养子女的审美品味和人文素养。
父母常常会引导子女接触诗词、绘画、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使他们在审美上得到培养。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子女能够感受到文化的价值并磨练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5.功名教育在中国古代,功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会鼓励子女努力学习,争取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名列前茅的成绩。
他们相信通过读书取得功名可以改变子女的命运,并为家族争光。
因此,父母会提供各种资源和支持,包括聘请家庭教师、提供学习用品等。
结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旨在培养品德优良、知识渊博的子女。
父母的榜样作用、书礼教育、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艺术和文学教育以及功名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方式不仅帮助子女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也为他们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中国古代在长期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同时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方法:一、突出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宽与严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对矛盾,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比学校和社会教育更为有效和直接,同时也正是这种关系,往往使父母爱子过度,造成放任和溺爱,结果反而害了孩子,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爱与教的矛盾,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难点。
在处理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中国家庭教育慈严相济的传统,主要源于儒家,孔子曾提出“为人父,止于慈”的观点。
有“严父莫大于配天”之语,可见,儒家既讲慈,亦讲严,讲究“慈严相济”。
颜之推明确把“慈”与“严”结合起来,提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还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
司马光更进一步地发展了这方面思想,在爱与教的矛盾上,提倡慈训并重,爱教结合。
他说,“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
即父母只讲慈爱而不严加训教,便失去作为尊长的大义,只严加训教而不慈善,则伤害了骨肉相亲相爱之理,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清代学者在处理家庭教育中宽与严的关系上,更强调“教子宜严”,但“严”不是动辄打骂,而是严格要求,“严”不仅包括对子女的严,也包括对家长的严,为父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就更全面地阐述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思想。
因此,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成为优良传统。
二、重视以身示范的教育方法。
由于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
正如颜之推所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句话,人们总是相信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命令,人们总听从所敬佩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
从古人智慧中汲取家庭教育的精华
从古人智慧中汲取家庭教育的精华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陷入了迷茫和困惑。
他们或过度溺爱,或严厉管教,甚至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古人的家庭教育智慧,从中汲取精华,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古人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古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强调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
他们深知“德者,本也;才者,末也”的道理,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古人注重培养孩子的孝顺、诚信、勤奋、节俭等优秀品质,使孩子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二、古人家庭教育的实践方法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古人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他们明白,家长的行为和言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古人注重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
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
古人强调“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三不朽,其中立德居于首位。
这一理念在诸多经典故事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曾子杀猪》的故事中,曾子为了践行对儿子的承诺,不惜杀猪以示诚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用诚信、正直的品质去影响孩子,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2.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以《伤仲永》为例,仲永虽然天赋异禀,但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最终才华尽失。
古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
他们善于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潜能,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自信、自立、自强。
3.严慈相济,宽猛并施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一篇家书,诸葛亮从中既对儿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期望,又表达了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
古人的家庭教育
古人的家庭教育
古人的家庭教育注重孝道、礼仪、忠诚、尊重和传统价值观的培养。
以下是一些古人家庭教育的特点:
1. 孝道教育:古人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子女应该尊敬和孝敬父母,尽心尽力地为父母分担家务和照顾他们的生活。
2. 仪容仪表教育:古人注重培养子女的仪容仪表,要求他们穿戴整洁、举止得体,从小就教导他们遵守礼仪规范。
3. 忠诚教育:古人强调忠诚和忠实的品质,子女应该对家族和国家保持忠诚,并且要尽力为家族和国家做出贡献。
4. 尊师重道教育:古人重视尊敬老师和学习,鼓励子女虚心向老师学习,尊重师长的教导和指导。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古人注重培养子女的自律和自我修养,强调要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起,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来推动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6. 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古人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家庭教育传授子女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和睦相处、勤俭节约等。
古人的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严格的教育和示范来引导子女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将家庭视为培养子女的最重要的场
所。
古代中式家庭教育优点
古代中式家庭教育优点
古代中式家庭教育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家庭本位:中式家庭教育以家庭为中心,注重家庭秩序和家族传承。
通过家庭教育,孩子们学会尊重长辈、维护家庭和谐,以及继承家族传统和文化。
2. 注重德育:中式家庭教育以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家长们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强调知识传承:中式家庭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承,尤其是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
家长们会通过家庭教育将家族的知识和技艺传授给孩子,延续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4. 注重集体主义:中式家庭教育强调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孩子关心和参与家庭事务,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 强调规矩和礼仪:中式家庭教育注重规矩和礼仪,要求孩子遵守家庭规矩和传统礼仪。
通过家庭教育,孩子们学会尊重长辈、遵守社会规范和传统礼仪。
然而,古代中式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过度强调家庭本位、对女性的忽视和压迫、以及过于依赖家长权威等。
因此,在继承和发扬中式家庭教育优点的同时,我们也应反思其局限性,不断改进和创新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是指在传统社会中,父母亲对子女进行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思想和文化修养。
古代中国家庭教育一直强调家庭的责任和作用,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即以仁爱、孝敬、忠诚、诚信等美德为核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道德关系。
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父母负责传授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以及基本的礼节和道德礼貌。
儿女则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古代中国,男女教育有着不同的要求。
男孩的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思想和理智,以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丈夫、父亲和社会人。
女孩的教育则会更加注重家庭生活和家务技能的培养,以便她们成为一个贤良妻子和慈母。
然而,不管男女,家庭教育的核心都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度。
家长在家庭里扮演着权威和主导角色,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有绝对的权力。
他们教育子女时,往往以严厉为主,强调服从和纪律的重要性。
父母会通过训诫和惩戒来约束子女的行为,以保证他们的道德和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
此外,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还注重传承文化传统和家族血脉。
家长会教育子女尊重长辈,遵守祖训和家规,传承家族的传统。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对后代的影响是深远的。
家庭教育是传统文化的基石,承载了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追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相互关怀。
孝道被视为十分重要的美德,使得后代更愿意关心和孝顺年长者。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权威和纪律也对后代产生了影响。
尽管这种教育方式过于严格,但它同时也培养出了孩子们的自律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这种教育模式也使得后代更加注重义务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道德关系。
我国古代家教方法
我国古代家教方法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家教,认为家庭是培养子女品德和修养的重要场所。
在我国古代,家教方法多种多样,既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注重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学业成就。
本文将就我国古代家教方法进行探讨。
一、家风的塑造在古代中国,家风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家教方法。
家风是一家人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父母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榜样,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例如,父母亲自做事认真负责、待人礼貌友善,孩子会从中学到尊重他人、勤奋努力的精神。
二、仪态的培养古代中国注重培养孩子的仪态,认为良好的仪态是塑造个人气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父母会教导孩子如何礼貌待人、如何行走坐立、如何穿着整洁等。
通过教育和榜样的示范,孩子会养成良好的仪态习惯,展现出文雅的风采。
三、经典教育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经典教育,将经典作为培养孩子品德的重要教材。
父母会选取经典作为日常教育的内容,让孩子通过阅读和学习来感悟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经典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劳动教育古代中国重视劳动教育,认为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勤奋和坚韧精神。
父母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比如种菜、洗衣等,让他们从小懂得劳动的重要性。
通过劳动,孩子会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师友教育在古代中国,师友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家教方式。
父母会为孩子选择一位有道德修养和学问才华的老师,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时,父母也会鼓励孩子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师友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孩子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尊师重教古代中国强调尊师重教,认为师长是孩子的第二个父母。
父母会教育孩子要尊重师长,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虚心向老师请教问题。
同时,父母也会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尊师重教的家教理念,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七、礼仪教育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认为礼仪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规范。
古代典籍中的家庭教育
古代典籍中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古代典籍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培养和传承。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对儿童进行的教育和培养,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个性和情感的培养等方面。
古代典籍中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深受后世人们的借鉴和启发。
古代典籍中的家庭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
《论语》中有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家庭成员应该首先做到自己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才能教育好孩子。
家长应以身作则,做一个有品德有道德的人,才能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
古代典籍中的家庭教育强调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呵护。
《孟子》中有一句名言:“父子之间,何以为善?”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需求和问题,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注和帮助,引导他们正确的道路。
古代典籍中的家庭教育还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大学》中有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首先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才能影响到家庭、社会和国家。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教育他们明辨是非、尊重他人、守信用等良好的品质。
古代典籍中的家庭教育还强调知识的传授。
《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要善于思考。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知识的传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善于思考、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古代典籍中的家庭教育还重视培养孩子的个性和情感。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治人事天莫若啬。
”这句话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个性和情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善于交流和表达情感,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古代典籍中的家庭教育是我们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
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研究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研究导言: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和引导孩子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培养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思想悠久而丰富,对后世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儒家、道家、佛家三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儒家教育思想古代中国的儒家教育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他提出的“仁”、“礼”、“学”等思想构建了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框架。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的温暖和和谐。
儒家的家庭教育以家族为中心,追求亲情、友情、爱情的和谐共融,家庭成员相互尊重、互相关心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孔子提倡“子禽狐,无母则助,无躯则发于树木,尚可以哀可乎?”可见他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强调。
其次,儒家强调孝道。
孝道是儒家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观,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
《论语》中有“游不出门,对不一家”、“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这些观点表明儒家注重家庭教育的传承性和孝道的价值。
最后,儒家注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儒家教育更注重的是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作用培养孩子。
孔子提这“不为仁者,其徒亦不仁;不为孝者,其徒亦不孝。
”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教诲来影响后人,这一特点对现代儿童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的是个体的自律和自由。
首先,道家倡导自由自在的教育。
道家强调自然和自由,尊重孩子个体的兴趣和发展。
庄子在《庄子·养生主》中强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认为孩子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不被外在的物质和功利束缚。
其次,道家强调启发思维和培养人的悟性。
道家教育注重对孩子思维的引导和激发,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索。
老子强调“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鼓励孩子自己发现答案,而不是死记硬背。
最后,道家强调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从家训看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表现为家训形式“种类繁多”、“多元推进”、“理论系统”、“文献丰富”等特点;家庭教育内容“家国一体”、“德教为先”、“崇尚人格”、“尚学”、“早教”的优良传统和“慈严相济”、“以身示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环境”的教育方法。
这些优良传统和方法,对我们当今教育子女,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家庭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和浩如烟海的家庭教育文献,这些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文献经过漫长历史演化,早已从一家一族的训示,繁衍成为全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而其中渗透着的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学术界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基本观念(如“孝”、“仁”、“礼”等)和家庭内部伦理关系及道德教育的当代价值做过许多较全面深刻的论述,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系统整理古代家庭教育本身价值和功能的论著不多¹。
本文拟重点从古代家庭典籍和文献的整理中透视家庭教育本身内在的价值。
一家训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是我国古代历代家长为了教育子女而专门撰写的训诫、家规、家书等,这些家训往往浓缩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饱含深厚的爱子之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意义。
家训这种形式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著述形式和文体样式,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著名的“畴人之学”,即家庭世世相传的学问。
西周时期“帝王之学”鼎盛,周公辅佐并教导成王就是一例。
这时的家训主要以口头训诫、遗书、家书等形式为主,由后人记载而流传。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成熟和具有独立形态的家庭教育文献形式的出现,在家庭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经过短暂的沉寂,到宋代达到繁荣,宋代家庭教育不仅文献和资料数量多,而且在家庭教育理论和思想上也有新的发展。
如司马光的《家范》及其他一些家庭教育著作,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和思想做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更完备的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体系;袁采的《袁氏世范》及其他一些著作继承了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袁氏家训,《四库全书总目》称《袁氏世范》为“颜氏家训之亚”;陆游的《放翁家训》,利用诗歌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把唐代的教子诗推向新的境界,他的教子爱国报国和劝子学习的诗篇更是脍炙人口的教子诗文精品;此外,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理论,以叶梦得为代表的中层官僚的治生思想,以欧阳修、三苏为代表的文学家群体的家庭教育诗文,以朱熹、二程为代表的理学家群体的家庭教育理论,以钱乙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的科技家教,以《郑氏规范》为代表的中下层地主家庭的家庭教育实践等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明清时期是我国家庭教育广泛推广的时期。
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家庭教育在广大老百姓中广泛传播,形成家庭教育的空前繁荣局面。
综观我国家庭文献发展历史,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种类繁多,包括有帝王家教、高层官僚地主家教、中下层地主家教、士大夫和名儒的家教、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家教等。
各阶层家教虽然以儒家伦理为主导思想,但其侧重点不同,因而表现出家教的内容也各具特色。
二是多元推进。
我国家庭教育在发展中,表现为多元推进的演绎过程。
(1)从宏观上有一个从萌芽到初步形成、逐步成熟,再到广泛推广的过程;(2)从家庭教育内容上看,也有一个从帝王家庭教育、官僚贵族家庭教育、士大夫阶层家庭教育,再到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教育,最后广泛推广到老百姓家庭教育的过程;(3)从家庭教育文献形式来看,有一个从经书,到家训、家范、家书,再到格言、家规的过程,逐渐走向大众化和平民化。
三是理论系统。
在我国,家庭教育理论虽奠基于先秦诸子,但作为家庭教育理论的完善形态,当首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系统总结了前人家庭教育理论成果,提出了教子论、学习论、修身论和治家论,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一些理论和范畴,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
宋代司马光继承和发展了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从“治家”、“祖”、“父”、“子上”、“子下”、“女、孙、伯叔父、侄”、“兄弟、姑姊妹、夫”、“妻上”、“妻下”、“舅甥、舅姑、妇、妾、乳母”等分篇情况,可知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封建伦理关系、治家方法、子弟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堪为家书中集大成者。
而明清之际朱用纯的《治家格言》,仅506个字,但内涵十分丰富,概括了治家、理财、读书、做人、处世等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其语言多采取格言警句形式,琅琅上口,因而广为流传,是家庭教育广泛推广时期的家庭教育理论的典范。
这三部家庭教育文献分别代表三个不同时期家庭教育理论的最高成就。
四是文献丰富。
自从颜之推创立家训这种家庭文献教育形式以来,家训就成为家庭教育的基本文献形式,“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是对《颜氏家训》最好的评价。
我国历史上家训十分丰富,《中国丛书综录》所录的家训有119种;《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收录家训171篇,是南宋以前的家训总汇大观;清代修订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家范典》达116卷,共分31部,各又再分5类,辑录了先秦至清初的大量家训资料。
我国许多成功官吏、学者、商人乃至平民百姓家中,都藏有一部传世家训,后世子孙常常温习,作为自己人生道路指南。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这种特殊的文献形式,是我们祖先对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因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二通过分析总结各类《家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古代在长期家庭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国一体的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之所以提出家国一体的观念,是同儒家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三者关系的理论分不开的。
孔子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这一思想明确了修身、提高自己素质、逐步安人(包括朋友、九族)、安定社会的思想。
孟子从家庭内部关系出发,提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1](《尽心章句》下)。
说明当家长的首先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有教子女的威信,进而引申出自身、家庭与国家天下的关系问题:“人恒有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1](《离娄章句》下)《大学》对这一思想作了经典式的概括,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大学》)的家国一体的教育理论,明确阐明了家庭教育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我国形成重视家庭教育和把家国作为一体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家国一体的观念到了宋代以后表现得更为集中,宋代大学者司马光总结了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强调齐家为治国之本,家庭教育搞不好,就无法教好别人:“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民法之也。
此所谓治国在齐其家。
”[3](卷一)即你的言行只有打动自己的家人,使家人效仿,才谈得上影响其他人。
再进一步提出治国与治家相通之处,如家长能慈,到社会上便能以慈待人;子弟能孝,到朝廷中便移孝为忠。
只要人人能尽忠孝,也就能“定天下了”。
这就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家国一体的传统。
2.德教为先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伦理为本的社会,而人的道德素质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正确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素质,才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
孔子是德教的大力倡导者,在《孝经》中,孔子提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因和睦,上下无怨。
”“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孔子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4](《孝经》)在《论语》中,孔子更是把“孝悌”当成“仁”之根本。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学而》第一),充分体现了德教为先的思想。
首先,体现在古代帝王的家训上。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现长治久安,十分注重对自己子女尤其是太子的培养。
如西周时期,周初最高统治者总结前代覆灭的教训,就提出“敬德保民”的家庭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家们,更把德教看做是治国的首要任务,提出“德教为先”的思想,认为治理国家要靠德教和刑法两手,两者相较德教优于刑法,以此提出了“先德后刑”的思想,强调“以德服人”。
因而,在帝王家庭教育中,统治阶级无不把为人君的道德教育作为帝王家庭教育的重点。
其次,表现在士大夫阶层和贵族的家训家范上。
如从西周起,贵族家庭就有一系列德育内容纳入家庭教育: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让、诚实等。
孔子以仁和礼为基础的家庭教育,孟子主张家庭教育中理想人格的教育。
到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提出知足守廉的观点,宋代司马光在《家范》中开篇就提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所以他提出“治家莫如礼”,通过礼的规范,达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3](卷一),即达到封建社会所需要的伦理道德。
其三,表现在下层老百姓家训、家规、族规上。
如我国流传甚广的《增广贤文》中,就含有大量抑恶扬善、勤俭治家、积德助人、与人为善、见利思义等思想和内容;朱用纯《治家格言》把老百姓治家的格言,如起居有常、勤俭持家、生活朴实、教子有方、勿贪便宜、忠厚治家、孝敬父母、嫁娶不慕富贵等,用家训、家规的形式加以巩固,以教育后代;而各家族形成的族规则更强调伦理规范的作用,把它作为治理全族人共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这也是明清时期注重家庭的社会功能,利用家庭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统治的结果。
3.注重人格培养的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良好品格的培养。
孟子十分注重家庭教育理想人格的塑造,提出了他推崇的理想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滕文公章句》下)诸葛亮的《诫子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从此,追求理想人格就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共同的人生追求,也是家庭家风教育和对子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洁,注重培养子孙清白家风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汉代杨震为官清廉,有一次途经昌邑,县令王密为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夜里特地带了十斤黄金去送给杨震,杨震见了,很生气地责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因不受私谒,生活清苦,子孙常吃蔬菜,出门则步行。
当时有一些故旧长者常劝杨震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回答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6](《杨震传》)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勉进一步从遗子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关系,阐述了清白传家的思想,据《梁书·徐勉》记载,徐勉“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