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价值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流行文化与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流行文化与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流行文化与价值观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文化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流行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流行文化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一、网络流行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网络流行文化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以网络为媒介,以大众传播为特点,具有时效性、互动性和碎片化的特点。

网络流行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网络迷因、网络热词、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综艺等。

二、网络流行文化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影响1.积极影响(1)拓宽视野:网络流行文化通过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内容,使人们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文化,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2)促进交流:网络流行文化以互动性为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3)激发创造力:网络流行文化中的创意和创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让人们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消极影响(1)价值观扭曲:网络流行文化中存在一些不健康、低俗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扭曲的影响,使人们追求虚荣、物质和短暂的快乐。

(2)信息泛滥:网络流行文化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但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容易误导人们的判断和决策。

(3)社交隔离:网络流行文化的互动性使得人们更多地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减少,导致社交隔离和孤独感的增加。

三、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流行文化1.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接触网络流行文化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追求虚荣和物质,注重内心的成长和提升。

2.筛选优质内容:在海量的网络流行文化中,要学会筛选优质的内容,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和知识,避免被低俗和不健康的内容所影响。

3.合理利用网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网络,既能享受网络流行文化带来的乐趣,又能保持与现实生活的平衡,不让网络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导。

2012年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解读

2012年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解读

2012年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解读作者:王亚鹏来源:《声屏世界》2013年第07期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另类语言表达。

它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并能反应时代民情。

关于它的确切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定。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的界定做出如下总结: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具有鲜明的时效性,是受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语言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征时效性。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以具有强大复制功能的互联网为依托。

一个新兴的流行语在网民的粘贴复制下很快将一传十,十传百,具有其他传播形式难以比肩的传播时效性。

如网络流行语“你幸福了吗”,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夕,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

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各行业工作者,提出同一个问题——你幸福吗?然后以不加修饰的原生态回答播出。

其中有一位务工人员“我姓曾”的回答。

被网民誉为“神一样的回复”。

一时间,“你幸福吗”红遍网络,视屏点击量瞬间过万,相关微博成“刷屏”式暴涨。

充分体现了网络流行语强大的传播时效性。

衍生性。

某些网络流行语结构非常灵活,并且意义不具体,为聪明睿智的网民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如《江南style》,韩国歌手朴载相的一曲《江南style》红遍全球。

《江南Style》火了之后,各种Style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如香港style、台湾萝莉双胞胎版style、奥巴马竞选Style、军队Style以及各类游戏style等。

2012年11月25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后,舰载机指挥员在指挥过程中的手势引起广大网友的浓厚兴趣。

起飞指挥员帅气、干净、有力的指挥手势,被网民戏称为“航母style”,将中国Style模仿秀推向高潮。

延伸性。

许多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日新月异的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时尚的表达方式和即时更新的信息内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和影响探究,来探讨它们在现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征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流行起来的某些特定的语言短语、词语或句子。

它们通常是在社交媒体或聊天应用程序上进行的交流中产生的,然后在短时间内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扩散开来。

网络流行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它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短小简洁网络流行语短小精悍,一般由一两个词或简短的短语组成。

这是因为现代人的注意力短暂,人们需要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强调情感网络流行语通常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可以快速地表达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态度。

比如,“666”表示赞叹,“嘻嘻哈哈”表示开心,“呵呵”表示嘲讽等等。

3. 贴近年轻人文化网络流行语通常服务年轻人群体,贴近他们的生活、爱好、情感和语言习惯。

这是因为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和驱动力,他们对于新鲜、时尚、流行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接受度。

4. 具有流行性网络流行语是时下流行的语言短语或词语,对于其流行起来的原因和动因有时难以准确把握。

但经过大量的传播和分享,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网络流行语一方面是一种语言工具,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它们传达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态度。

1. 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网络流行语经常会反映现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问题。

比如,“佛系”、“宅男”、“二次元”等对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反映。

通过这些流行语,年轻人能够理解和表达当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趋向。

从传播学分析网络流行语

从传播学分析网络流行语

从传播学分析网络流行语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场所网络语言也成为了人们平常使用最频繁的语言形式之一.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主体是青年一代,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因此创造出了形式丰富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呈现出的娱乐化,随意化,幽默化等特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使用群体的存在,网络语言是他们表达思想价值观念,寻求身份认同的重要工具.网络空间中使用的网络语言构成了新的更为复杂的“拟态环境”,各种文化价值思想主义都混杂在这个“拟态环境”中.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变得更加间接复杂..网络语言一方面是现当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社会重要的价值观精神文化都集中体现在网络语言中.另一方面网络语言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主体特征在传播学理论中,传播者也被称作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者组织.受传者也被称作信宿,指的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受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受众的反馈对于传播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网络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是互联网的使用者.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即是网络语言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传者,即受众.在网络语言的传播过程中,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结构等可以影响网络语言的流向和传播方向据CNNIC2012年的网络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最主要的三个年龄阶段为10~19岁,20~29岁,30~39岁.他们所占的比例超过了70%.而从他们的职业结构分析得出,学生是网络语言使用的绝对主力军.这些数据显示出年轻化是网民的第一个明显特征.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互联网的发展也随之年轻化,互联网呈现出娱乐化,快捷化和易变化与之相适应,网民年轻化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网络语的不规范、粗俗化、随意化的重要原因.作为受众的年轻网民正处于学习阶段,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都停留在表面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外界流行事物的影响他们对于流行的文化,热议的社会热点事件没有判断能力.再加上因为网络交际名性的特点,在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以及趋同心理的作用下,很容易行为偏激,产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互联网是网络语言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网络媒介是网络语言传播储存的空间.网络媒介的独特性质,也影响着网络语从传播媒介的发展史来看,每一种新媒介形式的出现,都不可能是独立地承担着传递信息的功能.人类的传播历史是几种媒介传播叠加的过程.因此,作为第四媒介的互联网产生之后,它虽然兼备了报纸,广播,电视的诸多特点,但是,它仍然不能取代传统媒介的一些功能.每种媒介都有自己的有点,例如报纸方便携带,广播能让听众边听边干活,电视是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的,能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感受的媒介,爱众在选择媒介的时候往往是没有排他性的近观近几年活跃在网络空间的网络语言,有许多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的传播过程,是几种媒介共同作用的结果.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介三者之间的互动,使得这些流行语,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进入了人们的日常交流用语范围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不管是传统纸媒,还是电视媒介,都正在于网络密切融合.网络媒介与这两种媒介的融合,一方面网络媒介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引领着网络亚文化的发展和产生:另一方面媒介也从网络空间中吸取网络文化,扩充自身。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社交现象和文化现象。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环境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社交媒体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过去,流行语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口相传、传媒的宣传以及实际的社交互动。

而在今天的社交媒体环境下,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分享和传播各种网络流行语。

这种传播方式的简单便捷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快速地传播到广大的群体之中,形成流行的话题和社会现象。

网络流行语具有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社交媒体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网络流行语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些搞笑视频和表情包,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和幽默风格,引发了大量的转发和评论,迅速形成了网络流行语。

这种多样性的表达方式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更好地触及人们的情感和思维,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文化。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对当前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的一种回应和反思。

它们通常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绪和观点,并带有一定的讽刺和反讽。

在疫情期间,一些关于疫情的网络流行语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疫情的焦虑和无奈,同时也传递了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团结精神。

这种对时代和社会变化的反映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传递社会意识和情绪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和衰败速度快,具有短暂性和即时性。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往往会迅速爆发和迅速消失。

某个网络流行语一时风靡,成为人们社交互动和娱乐的热门话题,但很快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取而代之。

这种快速变化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也使得人们对网络流行语产生了一种追逐和参与的欲望。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正变得越来越流行。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大量使用而迅速传播、广泛应用的词语或短语。

这些流行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特殊性或者共鸣性,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网络流行语能够反映当下社会文化的热点、关注点和情感表达,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热点和关注点。

社交媒体是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各种热点事件和社会话题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和引发讨论。

一些特定的事件、人物或者现象往往在网络上被赋予了独特的流行语,通过这些流行语可以看出人们对热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996工作制”、“私人订制”、“吃瓜群众”等一系列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对工作、社会问题和舆论热点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和关注点,进而推断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思潮。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和特殊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表情包”、“日常黑”、“自闭症”等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压力和情绪,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可以通过幽默和夸张的表达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而且一些流行语还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佛系”、“懒癌”、“自律小白”等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认知,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理解,增强自我认同感。

网络流行语是人们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态度,进而为社会心理健康和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演变。

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各种语言和文化元素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传播和融合。

网络流行语往往包含着各种方言、外语词汇、网络用语和流行语,通过这些语言元素的融合创新能够形成独特的网络流行语,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演变。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意义和功用解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意义和功用解析

最后,我们也需要网络流行语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过于简略、模糊或 者带有负面情绪的网络流行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它们对个人和社会造成 不良影响。我们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 使用网络流行语。
总之,网络流行语现象是当今网络时代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它既为我们的 交流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 保持开放的心态,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流行语,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其可能带来的 不良影响。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流行语现象将继续丰富和演变,为我们的 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简洁易记。如“元宇 宙”、“硬核防疫”等词,都以简洁的形式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其次,幽默讽刺。 很多网络流行语都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了网友的态度和看法,如“雨女无瓜” 这个词语就表达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最后,实时性。网络流行语 往往与当下社会热点紧密相连,能够实时反映人们的问题和情绪。
网络流行语:文化解析与应用之 道
当我们身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流行语无疑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文 化现象。它们以简洁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 和情感诉求。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现象分析以及正确应 用之道。
网络流行语,这一概念自互联网诞生之初便已存在。它们通常以简洁、幽默 或讽刺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态度。从最早的“斑竹”、“菜鸟”,到近期的 “佛系”、“躺平”,这些流行语不仅代表了网络时代的沟通方式,更反映了社 会文化氛围的变迁。
然而,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度使用和误用现象尤为突出。 有些网络流行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被广泛传播后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含义。此 外,部分网络流行语可能带有负面情绪,使用不当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针对 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尊重原创,避免误解和冒犯他人。

网络流行语的价值

网络流行语的价值

网络流行语的价值校园网络流行语的多样性、个性化、导向性的特点对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转变产生了影响。

挖掘校园网络流行语的教育价值,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成为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

开阔视野,提高认知力。

校园网络流行语涵盖丰富、不拘一格,它以别样的视角呈现并应对无限变化的周遭环境,使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具有了从不同视角看待同一问题的认知能力。

另外,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使青年学生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不再处于“隔绝”状态,而是可以在繁重的学习之余,通过新媒体在任何地方、时间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参与其中,发挥公民角色的作用,积极参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建设和评价。

在不断交流和表达思想的过程中,人文精神得到了更好释放,使大学生更具有责任感和自律性。

创新理念,培育拓展力。

新媒体促进了教育主客体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了教育由单项被动式向多向互动式的转变。

博客、BBS、MSN、QQ、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信息传播更具实时交互性,尤其是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更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促进了学生对书本以外新知识的渴求。

利用丰富的新媒体资源,学生可以学习专业知识,更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和喜好学习其他知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更新了理念,培育了学习拓展力。

因势利导,培养创造力。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使用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枯燥乏味能瞬间变得时尚活泼。

在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对大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但由于网络语言还处于不稳定、不规范阶段,因此,如果不加限制,势必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大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的“语言文化”,虽然它还不能算是正统的文化,甚至可能更多的只是语言的一种“异化”,但存在的事物绝对不是空中楼阁。

因势利导,着力引导大学生由语言创新向物质实践的转化,他们就能在学习中出新意,在工作中出创意,就有能力将大学生活转化为丰富多彩的人生阶段。

因此,我们要引导良性的网络语言和流行语,营造健康、民主、宽松的网络氛围,让从中衍生出来的网络语言与流行语能为主流文化和教育教学服务。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
语言攻击
网络暴力往往以言辞攻击为主要形式,通过侮辱、谩骂、诋毁等 手段伤害他人情感和自尊。
隐私侵犯
网络暴力时常伴随着个人信息泄露和隐私侵犯,对受害者造成极 大的困扰和伤害。
威胁恐吓
网络暴力也可能包含威胁、恐吓等行为,对个人安全和社会稳定构 成潜在威胁。
谣言传播
误导公众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率与效果
高传播效率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广泛传 播。
多样化传播效果
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化的传播效果,一些流行语可能仅限于某个 特定群体使用,而一些则可能成为全民性的语言现象。
社会影响
网络流行语不仅丰富了语言体系,还反映了社会现象和公众情绪 ,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宣泄情绪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 宣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获得 情感支持。
增强归属感
相同的网络流行语使用可以增强 人们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会批判功能
揭示社会问题
网络流行语可以揭示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引发社会关注和反 思。
舆论监督
网络流行语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监督,推动社会进步和发 展。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2023-10-26
目 录
• 网络流行语概述 •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 •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 •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负面影响 •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引导与规范 •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未来展望
01
网络流行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语言符号, 通常由网民创造和运用,具有简洁、生动、形象的特点。
03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迅速传播并融入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

它们不仅是语言的创新表达,更具有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对社会文化和个人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首要传播功能之一便是娱乐和消遣。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网络流行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

例如,“雨女无瓜”“奥力给”等流行语,以其独特的发音和有趣的表达方式,让人在使用和传播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和放松。

这些词语常常出现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聊天群组中,为人们的交流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氛围。

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交连接的功能。

它们成为了人们在网络世界中识别同类、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标识。

共同使用和理解特定的网络流行语,能够让人们迅速找到有共同兴趣和话题的伙伴,增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比如,在某个特定的兴趣圈子里,如动漫、游戏等,会有专属的流行语,如“二次元”“肝游戏”等,使用这些词汇能够让圈内人快速识别并建立起交流的桥梁。

网络流行语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表达观点的功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网络流行语往往能够以精炼的形式,概括复杂的社会现象或个人情感。

像“躺平”一词,就生动地反映了一部分年轻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一种心态和选择。

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能够更高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同时也能更快速地理解他人所传递的信息。

此外,网络流行语在文化传播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们承载着当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大众心理。

比如,“国潮风”这一流行语,体现了当下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推崇;“内卷”则反映了社会竞争的激烈和人们的焦虑。

这些流行语在传播的过程中,使得各种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得以广泛传播和交流,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还具有创新语言表达的功能。

它们突破了传统语言的规范和限制,创造了新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发展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发展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发展摘要互联网见证了网络语言的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

网络语言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相伴相随。

网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网络语言不再只是网民的娱乐,它关照现实、反映民意,已成为网民争夺话语权的利器。

网络语言简短凝炼、易于传播,且具有衍生性,但难以监管。

网络语言难免良莠不齐,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值得深思.关键词网络语言;传播学:发展时至今日,互联网对中国人来说已不是什么稀罕物,它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

如此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学习、工作,交朋友、谈生意,网络语言也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产生、传播,甚至于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

1互联网——孕育网络语育的土壤网络语言借助于互联网产生、传播、流行,网民们创造了无数的新词,但新词并不是互联网的特产。

即使没有互联网。

新词的创造者们也一样会把新词创造出来。

然而,只有少数一些掌握着话语权的精英们创造的新词才会成为大众传播的对象流行开来,而大多数的新词则会和它们的创造者一样无人知晓,或只是经历了创造者的人内传播。

亦或是在创造者与其熟人间进行过人际传播,再好一点的有幸在一群人之间进行群体传播或是组织传播。

设想一下,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网络的年代里,某一天你在报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位范某某老师在地震时弃学生于不顾,自己第一个跑出了教室,并在事后对记者说自己没错。

你不禁评论道:“他应该改名叫范跑跑!”之后就投入到工作当中。

没有再提起自己刚刚创作的新词。

而在网络年代是怎样的呢?当用户打开电脑,登陆QQ,显示屏右下角弹出了一条同样的新闻,点击进去看完了全文。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用语分析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用语分析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用语分析作者:冉飞杨明刚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7期【摘要】网络用语是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身特性加之搭载着网络高速传播,现已成为互联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传播学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考查网络用语的发展情况,界定网络用语的概念,对其形成与发展、特征及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用语传播价值一、网络用语概述网络用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

俞香顺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计算机编程语言,第二类是网络术语,第三类是网民在聊天室、讨论版中所采用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第三类。

①本文在此定义基础上,对狭义概念的网络用语进行探讨。

网络用语是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和产生有其必然性。

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虚拟空间,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网民可以自由创新并相互传播,这就为网络用语产生并迅速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次,根据CNNIC历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青年受众是现代网民的主要群体。

他们是在网络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思维活跃,极具个性。

网络对于他们而言,是堪比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

然而现实中的交流方式并不能满足青年网民对于网络交流个性化、娱乐性的需求。

网络用语应运而生,极大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和愿望。

近几年,网络用语一直处于加速发展时期。

现如今,网络仍在不断发展,网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可以预见,作为网络交流时尚表达的语言符号,网络用语仍将大量出现,其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这个大家庭一定会越来越繁荣。

二、网络用语的传播学特征网络用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经历多年的发展,已显现出了明显的特征。

以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加以剖析。

1、从传播内容来看,网络用语具有语意传达的丰富性和自身传播的高效性网络用语简洁生动,力求通过最少的言辞来表达丰富的含义;它还形象幽默,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娱乐或批判心理,受到了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的喜爱。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了社交媒体上不可或缺的元素。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并被大众广泛使用的词语或短语,它们通常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更加迅速,其社会文化意义也更加深远。

一、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当一个搞笑的视频、一句有趣的话语或者一个引人深思的图片出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开来。

这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传播迅速的特点,使得用户可以很快地将有趣或者引人共鸣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使得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上得到更快速的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也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途径。

无论是通过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朋友圈的转发,还是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社交媒体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使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更加广泛。

二、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1. 反映时代特征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反映出某一时代的特征和主题。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网络流行语都和互联网、科技等相关。

“996”、“996.ICU”等流行语就是反映了当下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工作状况,引发了社会对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讨论。

而“不科学”、“不符合常识”等流行语则是用来形容一些离奇荒诞的事件,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一些扭曲的现象和价值观。

2. 彰显民众心态网络流行语还能够彰显出民众的心态和情绪。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来源于大众的共鸣和情感表达。

“佛系青年”、“佛系生活”等流行语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对于压力和焦虑的一种调侃和反抗。

而“香蕉人”、“憋屈”等流行语则是反映出一些人在面对种种困境时的无奈和抱怨。

3. 反映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还经常会反映出社会热点和事件。

当一件大事件发生时,很多人会通过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情绪。

对网络流行语的评价

对网络流行语的评价

对网络流行语的评价网络流行语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它们源于网民的创造力和幽默感,通过迅速传播实现了娱乐、沟通和表达的功能。

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评价,既有正面的,也有一些负面的观点。

首先,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使得网络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网络流行语往往独具特色和创意,通过简洁的表达方式,能够把复杂的事物以幽默的形式传达给大众,使得互联网的氛围更加轻松活泼。

这些流行语往往包含了特定时期、特定事件或特定群体的共同语言,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其中,也提升了网络交流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其次,网络流行语也起到了一种社会调研的作用。

通过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众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流行文化等的看法和态度。

这对于分析社会风向、舆论导向、公众心态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网络流行语往往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些普遍心理和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社会动态。

然而,网络流行语也存在一些负面的问题。

首先,一些网络流行语存在较大的文化隔阂。

有些流行语是特定地区、特定年龄群体甚至特定爱好者圈子中才被熟知和使用的,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容易产生沟通障碍,甚至引发误解和冲突。

此外,一些网络流行语使用不当、低俗、侮辱性等问题也时有发生,这不仅会伤害到他人的感情,也有可能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和消亡都非常迅速。

因此,一些网络流行语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流行一时的网络热词也很快就会被人们淡忘,这使得它们的实际影响力和持久性有限。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网络文化,提升了网络交流的趣味性和亲近感。

它们往往反映了大众的情绪、讽刺和调侃,对分析社会心态和调研社会舆论有一定帮助,并带来了商业机会。

然而,网络流行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隔阂、低俗不当以及时效性等。

我们在使用和评价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应当注意尊重他人的感情和价值观,合理把握使用时机与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价值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价值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从“俯卧撑”到“打酱油”,从“躲猫猫”到“70码”,从“被自杀”到“被就业”,从“裸油价”到“压力差”……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

而反过来,网络流行语在新闻事件的传播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这些流行语不仅加快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还由于这些词汇往往不仅指向某一具体事件,并且高度浓缩某种社会心态或社会现象,从而具有更广泛的新闻学意义。

此外,与网络流行语相关的事件往往是起源于网络,而通过传统媒体的积极介入扩大了传播范围,并在双方的共同作用下促成问题解决,因此,还促使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

从更深层次上来看,网络流行语在大范围中得以流行,还体现了社会宽容度的提高以及舆论监督空间的提升。

流行语助力新闻事件传播从互联网使用开始,就存在着不少网络流行语,如“MM”代表美眉,“伊妹儿”代表E-MAIL,“恐龙”代表不好看的女孩,等等,但这些流行语没有太多的社会含义,只是一些简化或戏谑的网络用语而已。

但近年来,伴随着网民队伍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很多热点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都会催生一批网络流行语,而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又反过来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和对社会现象的探讨。

这些与社会新闻事件相联系的网络流行语,较之“MM”代表“美眉”这类简单的谐音,有着丰富得多、深刻得多的社会学和新闻学涵义。

“俯卧撑”是最早大面积传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去年6月,贵州瓮安一名14岁的少女溺水身亡,然而,当地相关部门在就此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称,在少女溺水之前,其同伴曾制止过其跳河行为,见其平静下来,同伴“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少女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

这一匪夷所思的解释让舆论哗然,“俯卧撑”一词在网络上不胫而走。

在随后的媒体报道中,“俯卧撑”一词无不成为焦点,事件的社会关注度也随之升级。

此后,“俯卧撑”一词还成了网友对一些问题因某种原因引而不发、不在意、不理睬、冷淡漠然甚至不为所动、做立场中立状的代名词。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些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生动的内涵和广泛的传播力,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探究其对社会文化、人际交流以及个体表达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概述,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

接着,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在信息传播、社会舆论、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功能。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络流行语在个体表达、心理需求满足以及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还将对网络流行语传播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探讨,如信息失真、价值观冲突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网络流行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希望为语言学、传播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网络流行语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和社交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并被大众接受和使用的特定词汇、短语或表达方式。

它们往往源于各种网络社区、社交媒体平台,或者是由重大社会事件、网络热点催生出的新兴词汇。

网络流行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文化特色,它们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审美取向和生活态度。

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流行语更加简洁、直观、易于传播,往往通过谐音、隐喻、象征等手法,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例如,“打call”一词,原本指为某人加油助威,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支持和喜爱。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使得它们在短时间内就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

同时,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和表达方式,它们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传递出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情感诉求。

网络流行语及其广告传播价值研究

网络流行语及其广告传播价值研究

网络流行语及其广告传播价值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正逐渐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了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沟通的重要工具。

随着广告行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网络流行语也逐渐成为广告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忽视的广告传播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网络流行语及其广告传播价值。

我们将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接着,我们将探讨网络流行语在广告传播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在广告创意、品牌塑造和消费者沟通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我们还将对网络流行语的广告传播效果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网络流行语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机制和效果。

我们将结合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和广告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对网络流行语在广告传播中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网络流行语和广告传播的理解,同时也为广告从业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广告的传播效果和品牌价值。

我们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网络流行语和广告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发展历程紧密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

从最初的简单符号和表情,到现在的各种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初期阶段,网络流行语主要是一些简单的表情符号和缩写,如“:-)”代表微笑,“LOL”代表“大笑”。

这些符号和缩写方便了人们在网络上进行快速交流,同时也反映出早期互联网用户对个性和创新的追求。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出现,网络流行语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各种论坛、贴吧、微博等平台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的发源地。

一些有趣、富有创意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这些平台上迅速传播开来,如“吃瓜群众”“佛系”等。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与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与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与传播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并被广泛使用的特定词汇或表达方式。

这些流行语在社交媒体、聊天应用以及在线论坛上广泛流传,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创新过程以及其传播的原因和影响。

一、创新过程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源于人们对于语言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有时,网络流行语可以通过创造新词汇、改造词语或者使用特定的俚语和口头禅来产生。

例如,"666"这个数字原本是表示顶级的满分,但在网络流行语中却被用来形容某件事物非常出色。

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网络传播,逐渐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最终成为网络流行语。

创新网络流行语的人群通常是年轻人,他们具有更强的时尚意识和开拓精神。

他们关注新鲜事物,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因此更容易创造或接受网络流行语。

而一些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也提供了便利的创新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和传播渠道。

二、传播原因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网络流行语通常具有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人们喜欢尝试和使用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便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源于人们追求快节奏、简洁和趣味化的社交方式,这些流行语常常可以用简短的词汇或表情符号来传递信息,更符合人们快速浏览社交媒体内容的需求。

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社群效应,即通过社群的传播和认可来推动流行语的传播和接受。

在社交媒体上,用户通过转发、评论或点赞的方式参与到特定流行语的传播中,形成用户之间的共鸣和互动。

这种参与感和认同感会进一步推动流行语的传播力度和规模。

三、传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创新和娱乐方式,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首先,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文化以其年轻化、多样化和创新性而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成为他们沟通和互动的重要平台。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网络文化的时尚潮流。

浅析网络流行语在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价值

浅析网络流行语在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价值

浅析网络流行语在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价值涂海兰【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1页(P172)【作者】涂海兰【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网络流行语现象简述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被称为“信息社会方言”的新型语言现象逐渐兴起,这就是在如今的网络信息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网络流行语。

所谓网络流行语,即基于网络传播背景,在网络文化和网络表达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并广为流行的语言形式。

从互联网应用之出的MM、伊妹儿、恐龙等新型词语到如今的围脖、鸭梨、神马等通用称谓,网络流行语在短短的几年间已经衍生出了极为丰富的语言样态并被人们所熟知。

这其中,既有简短的词语,也有较长的句子;既有无厘头式的诙谐幽默,也有机智巧妙的隐喻讽刺;既能够使表达内容新鲜生动、富有趣味,又能够将受众的目光与重大而敏感的社会事件相连以发起舆论。

针对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2.创新表达——共鸣溢散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曾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指出,“创新”与“传播渠道”是信息的扩散的基本要素,在扩散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对于网络流行语来说,网络平台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其它各种传播方式融合在一起,为其提供了一种多维、高效的传播渠道。

而就内容与形式而言,网络流行语多是一种基于创新的表达,巧妙的谐音与双关、反常规的视角与联想、多重意义与情感的构成等均使其在传播的过程中带来耳目一新之感,这种创新也是构成其流行特点的重要原因。

考察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我们发现,与议程设置理论中的两种议程流向类似,创新表达的传播过程也可分为“共鸣”和“溢散”两个阶段:①共鸣效应最初的网络流行语也许只是来自一个普通的网帖或简单的调侃,但由于具备了满足网友多层次心理需求的特质,在网络畅通的传播环境下非常容易引起共鸣,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从“俯卧撑”到“打酱油”,从“躲猫猫”到“70码”,从“被自杀”到“被就业”,从“裸油价”到“压力差”……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

而反过来,网络流行语在新闻事件的传播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这些流行语不仅加快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还由于这些词汇往往不仅指向某一具体事件,并且高度浓缩某种社会心态或社会现象,从而具有更广泛的新闻学意义。

此外,与网络流行语相关的事件往往是起源于网络,而通过传统媒体的积极介入扩大了传播范围,并在双方的共同作用下促成问题解决,因此,还促使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

从更深层次上来看,网络流行语在大范围中得以流行,还体现了社会宽容度的提高以及舆论监督空间的提升。

流行语助力新闻事件传播
从互联网使用开始,就存在着不少网络流行语,如“MM”代表美眉,“伊妹儿”代表E-MAIL,“恐龙”代表不好看的女孩,等等,但这些流行语没有太多的社会含义,只是一些简化或戏谑的网络用语而已。

但近年来,伴随着网民队伍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很多热点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都会催生一批网络流行语,而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又反过来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和对社会现象的探讨。

这些与社会新闻事件相联系的网络流行语,较之“MM”代表“美眉”这类简单的谐音,有着丰富得多、深刻得多的社会学和新闻学涵义。

“俯卧撑”是最早大面积传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去年6月,贵州瓮安一名14岁的少女溺水身亡,然而,当地相关部门在就此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称,在少女溺水之前,其同伴曾制止过其跳河行为,见其平静下来,同伴“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少女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

这一匪夷所思的解释让舆论哗然,“俯卧撑”一词在网络上不胫而走。

在随后的媒体报道中,“俯卧撑”一词无不成为焦点,事件的社会关注度也随之升级。

此后,“俯卧撑”一词还成了网友对一些问题因某种原因引而不发、不在意、不理睬、冷淡漠然甚至不为所动、做立场中立状的代名词。

一个“甚至连感冒都没有”的年青人,却因一个游戏玩出一条人命,这是“躲猫猫”一词流行背后网民的追问。

今年2月,24岁的男子李荞明因盗伐林木被关进云南晋宁县看守所,2月8日下午受伤住院,4天后在医院死亡。

当地公安机关解释,当天李荞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撞墙所致。

一时间“躲猫猫”传遍网络,也传遍大江南北。

在对李荞明之死真相的关注当中,“躲猫猫”也成为社会质疑有关方面掩盖事件真相的尖锐讽刺。

今年5月7日,杭州闹市飙车案中,富家子胡斌驾驶跑车在人行道撞到大学生谭卓,造成谭当场死亡。

次日,杭州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案发时肇事车辆速度为70码左右,这与目击者称“受害者被撞飞5米高、肇事车车速至少每小时120公里”的说法,形成强烈反差,“70码”由此成为讽刺官员袒护富人、权力与金钱“结亲”的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不仅加速了某一具体事件的传播速度,由于其具有的引申含义,还常常引发人们对于某一类社会现象的关注。

2008年年末,从山寨手机开始,“山寨”一词红遍大江南北,关于这种起源于深圳沿海,以快速模仿、小作坊起步、简单复制为特征,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 也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

起初引起社会热议的是山寨手机存在的合理性,争论山寨手机应被招安还是被围剿。

随着“山寨”一词传导到数码相机、液晶电视、笔记本等领域,关于对山寨现象、山寨产业的讨论,也逐层深入。

“山寨”是涉嫌抄袭,还是体现草根智慧,不断成为舆论焦点。

随后,关于“善打擦边球,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的事物,更被称为“山寨文化”,并成为一种现象的代名词。

这些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流行语,无不在加速新闻传播、提升社会关注度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这些流行语因其背后具有的深刻含义,或幽默,或讽刺,或引申,产生新奇别致的效果,常常让人会心一笑之后又掩卷深思,因此颇能吸引眼球。

如“被自杀”、“被就业”这些词看似匪夷所思,实则意义深刻。

“被自杀”一词来自一些案件报道,其中警方关于受害人“自杀”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所以网民们创造了这个词来表达不满。

“被就业”一词则是近年来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大学生们发明的——有高校毕业生网友称
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的公章,他于是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

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往往是与热点社会事件相关的关键性话语,是对新闻事件的概括和浓缩,一个异常简洁的表达,却潜藏着丰富的潜台词——一种事物, 一个比喻, 便指代着某种现象或事件,暗喻着网民复杂的心理感受,浓缩了民众的社会情绪。

当公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时, 无需过多的说明和解释,只需一个词,一切尽在不言中,因此极大地提升了事件传播的速度。

随机读管理故事:《童言无忌》
元朝大画家何澄根据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故事绘制了一副《陶母剪发图》。

画的意思是说:晋国有一个叫陶侃的贫困青年,有一天,他的朋友陆逵来拜访他,因为没有钱买酒招待他,陶侃的母亲在仓促之间,便把她的头发剪下来去卖钱换酒。

这幅画被年仅八岁的岳柱看到了,便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画中矫情悖理之处:陶侃的母亲手上戴着金手镯,却要剪下头发去换取酒食,这是不合情理的。

因为金首饰很值钱,完全可以用它去换酒,何必匆匆忙忙把头发剪了去换酒招待客人呢?作为一个孩子,他根本不去考虑《陶母剪发图》所宣扬的魏晋名士风度,而是根据自己对生活、对人事有限的直观认识,去理解画面的意思,所以他的诘问一针见血,切中问题的要害。

成年人总是以为自己看过经历过的事情太多了,总是在强调一种成熟,中国自古就有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样的训诫。

其实有时候社会新鲜人独特的视角正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们所不及的地方。

因为单纯所以直接,于是他们所提的方案可能就最有效。

一个成熟的管理者是不会正面否定年青下属的新创意新想法的,这一次也许不能用,但是下一次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了呢?自以为是的主管常轻视成员的创意,从而关闭成功的大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