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风潮

合集下载

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回顾:
组织
1894 兴中会建立 早期革命活动开始 1904 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1905 同盟会成立 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民主 思想 广泛 传播
1901-1905 资产阶级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 说为武器,主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 唤起了人民觉醒。
1905-1907 保皇派和革命派论战,民主革命思想 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到 来。
皇位永固 外患渐轻 内乱可弥
②1906 预备仿行立宪
预备期为9年
③颁布《宪法大纲》
皇权至高无上
④1911 内阁成立 实质: 骗局
总理:奕劻 13名阁员皇族7人
立宪派分化,一部分倾向革命 结果:
汉族官僚的离心
清政府空前孤立
二、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1906 刘道一 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起义
革命形势发展和辛亥革命爆发
1901--1911
一、清政策的调整
1.“新政”(1901-1905) 原因: 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 派遣留学生
内容:
编练新军
评价:
奖励实业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加剧了社会矛盾
2.“预备立宪”(1905-1911) 原因: 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步骤: ①1905 五大臣出洋考察
个语尾。 ? “还不仅于此,”她像在拔云见日:“如果能像大迦叶和普贤一样,做一对梵行夫妻,自觉又觉人,才叫难得。” ? 他微微一汗,看她:兀自低眉揉着抹布,用力一拧,水珠都还回去,沥沥。 ? 她抬起头,遇着目光,“看什么?”也不等他答,又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成立 1.爆发的必然性:革命形势的发展
2.黄花岗起义 1911 广州 黄兴 规模最大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

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

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
1. 二次革命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两次革命运动,即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2. 辛亥革命是发生在1911年至1912年间的中国历史事件,旨在推翻清朝的满清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这场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宣告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结束。

3. 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919年的学生运动,起因于中国政府接受了《凡尔赛和约》中将德属山东割让给日本的决定。

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护国运动是发生在1917年至1919年间的中国抵制日本侵略的群体行动。

这场运动起初是遵循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要求中国政府接受合约的内容,后来演变为一场广泛的全国性抗议运动。

5. 护法运动是发生在1917年至1922年间的中国爱国活动。

这场运动旨在为北洋政府的政治改革提供支持和保护,拒绝外国干涉和维护国家的统一。

总的来说,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重要的政治与社会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民主、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革的追求。

20世纪初期与20世纪末期中国留日学生的比较

20世纪初期与20世纪末期中国留日学生的比较

20世纪初期与20世纪末期中国留日学生的比较摘要]文中以20世纪初期、20世纪末期这两个时期的留日热潮为背景,从留学的社会原因,在日的留学活动和生活,以及回国后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等对两个不同时期的留学活动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留日学生留日热潮留学活动几千年前,日本在思想、文学、制度、衣食住上就深受中国的影响。

曾在隋唐时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

但是,到近代,日本逐渐强大起来,这种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从1896年开始,中国派留学生到日本。

中国留日学生盛行的时期分为二个。

一个是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1896-1937年)。

还有一个是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之后,从80年代到现今。

这两种留日热潮有本质的区别。

下面就关于这两个时期的留学生为什么去日本留学,过着怎样的留学生活,留学生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比较。

一、留学日本的原因1、20世纪初期社会背景:说到留学的原因,就必须从当时的中国、日本及世界的社会情况来谈,任何事情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深的关系。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是二千年以来封建社会的末期,比不上西洋先进的文明。

以前,中国拥有古老的文化,优秀的哲学和文学,发明了印刷术,罗盘针,火药和造纸术。

从十六世纪开始,西洋进入近代,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

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比中国先进得多。

但是中国人以自己为世界中心,认为中国是文化的本源,不愿认可西洋的近代化。

中国朝廷也认为自己是“上国”“天朝”,有比世界任何国家都优秀的文化。

与此相反,以前在经济、思想方面学习中国文明的日本开始学习西洋文明。

特别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举国上下吸取西洋先进的近代观念和知识。

比中国率先进入近代化。

而且,成为亚洲先进国的日本以中国被列强欺辱为契机,在1894年发动中日战争,加入了瓜分中国的行列。

思想变化:西洋人到中国的时间比到日本早,中国吸取西洋文化也比日本方便,但为什么就比日本落后,受侵略呢?看到中国缔结一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现实,清朝政府的君臣感到迷茫,大受打击。

留日学生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

留日学生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
留日学生与清末 民初 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
口 魏聚 刚
【 摘要 】 清末民初的留日 学生问 题是近代史 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对于2 0 世纪初中 国的社会转型起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 文章分析了清末民初留 日 学生群 体出现的原 因, 探寻了留日学生群体与清末民初社会政治转型的关系。 它导致了 民族 主义与社会舆论的广泛兴起 ;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组织与发动; 清末民初铁路风潮与革命 的最终爆发。
【 关键词 】 留日 学生 清末民初 政治转型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问题是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1 9 1 1 年全国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和云南起义, 都有留日学生
并且 在 其 中起 了十 分重 要 的作 用 。 著 名 的 黄花 它对 于 2 0 世 纪 初 中 国的 社会 转 型 起 着 十 分重 要 的作 用 。 长 期 以 们 的积 极 参 加 ,
来, 我 国的学术理论界对留日学生 问题 的研究一直都很重视 。
岗7 2 烈士中, 留日学生 占了8 人, 云南起 义的领袖 中, 留 日学生
1 人。 日本 的实 藤 惠秀 指 出:“ 如 果 没有 留 日学生 , 则 中 国革 他们 的研 究领 域 ; 主 要 涉 及 到 了留 日学生 的人 数 规 模 、 留 日学 有 3
特别是辛亥革命, 是很难 有进展的。 ” 孙中山在 1 9 1 3 年2 月 生所学 的专业和从事 的活 动、 留日学生与留美 学生 的比较、 留 命, 日学生对 中国社会 的影 响, 等 等, 也取得了大量的研 究成 果。
2 2 日的 演 说 中 指 出 , 1 9 0 0 年 后 中 国学 生 纷 纷 留学 日本 ,“ 最 盛 在 日留学 者 达 二万人 , 其 十之七 八 皆 持革 命 主义 者 ” , 几 但是 , 从整体上看, 已有 的研究较孤立和分散 , 缺乏系统性和 之 时, 留 日学生 大 量 回 国, 革命 思 想遂 普 及于 全 国 , 才促 发了辛 深度。 本文力图通过研究大量 历史文献资料 , 把留日学生 问题 年 后 , 放 在 客观 的历史 环 境 中 去 , 探 寻 留 日学 生 群 体 与 清 末 中 国社会 亥 革命 , 因 此 ,“ 东京 ( 留 日中 国) 学 生实 为 中华 民 国 建 国最 有 转 型之 间的关 系 。 功之 大 。 ’ ’ @ 留 日学生 对 近 代 中国 的影 响 , 我 们 将 其 与 留美 学生做 粗 略

2014版《世纪金榜》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五 第3讲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2014版《世纪金榜》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五 第3讲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
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 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 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5.从社会史观看,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
(3)影响。 封建思想 ①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冲击了_________ 的统治地位。 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 ③为___________ 的发生。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热点考向1】近代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及成因 社会 思潮 洋务 思潮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黄海大战 中国失去 (2)过程:1894年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争,_________ 黄海制海权。 (3)结果: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资本输出 、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 (4)影响:反映了帝国主义_________ 瓜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列强掀起了___ 分中国 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 _______ 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在远东争夺更加激烈。
新文化 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 运动 思想,应该革新
【典例1】材料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
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
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
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
②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三上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三上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与该《宣战诏书》相关的是()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和“拳民教民”等信息可知这份宣战诏书与义和团运动引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故选D项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源于日语的新词汇如服务、组织、纪律、原则、方针、政策、抽象、商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这一现象反映了()①甲午中日战争影响深刻②日本跃居世界一流强国③留日教育有了一定发展④传统文化遭到彻底否定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解析】抓住题干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和关键信息“日语的新词汇如服务、组织、纪律、原则、方针、政策、抽象、商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可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之间中国当时受到日本与西方思想的影响由此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影响深刻留日教育有了一定发展故①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日本跃居世界一流强国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②错误“彻底否定”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而材料时间是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之间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其中转折点应该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失败”“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4.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圣” 翁同稣说他“居心叵测” 孙家鼐认为必然“导天下于乱” 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 《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B.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C. 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D. 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答案】C【解析】A项是材料的现象并非原因排除康有为“托古改制”是借助传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其意在减少变法阻力 BD 项错误材料中张之洞等人认为康有为“忘亲”“忘圣”“导天下于乱”等是因为康有为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不同颠覆了士大夫的传统认识 C项正确故选C5.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室向各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这反映了()A. 湘淮势力的崛起B. 英美在华势力的扩大C. 中央权威的式微D. 省际之间矛盾的激化【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清政府对外宣战之后东南地方政府推行单独的对外政策“东南互保”体现了地方势力的扩张和中央集权的式微故C项正确湘淮势力的崛起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英美在华势力的扩大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C6.你见过扯线木偶吗?木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如图反映的就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请问清政府最终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个条约签订之后()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辛丑条约》D. 《马关条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变成“洋人的朝廷”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扯线木偶》漫画主要讽刺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 故C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7.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它是()A. “致远”舰B. “定远”舰C. “靖远”舰D. “经远”舰【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率领的战舰名称是致远号B.定远号是北洋舰队的主力舰之一不是邓世昌所率的军舰C.靖远号也不是邓世昌的战舰D.“经远”舰也不是黄海大战时期邓世昌的战舰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已经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海国时代进而指出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实现“制夷”的目标下列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 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 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 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 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魏源主张发展海军认为掌握海权才能达到“制夷”的目标由此可知魏源认为海洋对民族国家的稳定安全非常重要这体现了他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来审视民族危机故A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发展新式海军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B排除魏源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层面没有上升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理论的层面故C排除“成功”一词材料未体现故D排除故选A9.清政府彻底沦为陈天华所说的“洋人的朝廷”是()A. 西方公使可以进北京后B.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后C. 清政府正式设外务部后D. 清政府承诺严禁国人反帝后【答案】D【解析】10.陈天华说“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增加了几倍”据此说明()A.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具有一定的反动性B. 其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未看到该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C. 戊戌变法未能取得任何成效反而促使清政府完全投靠帝国主义D.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增加了几倍”等信息可知材料中陈天华对清末新政进行评价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辛亥革命的到来不能完全否定材料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未看到该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故B选项正确题干主要是陈天华对清末新政的评价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有利于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戊戌变法内容故C选项错误题干主要是陈天华对清末新政的评价没有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势力勾结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11.张之洞不仅在《劝学篇》中讲“西学为用”的篇幅多于讲“中学为体”者更明言中学也以“致用为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维护中体只是个幌子B. 实质是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C. 重点在倡导学习西方D. 将西学纳入了儒学体系之中【答案】C【解析】12.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民国时期()A. 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比较重视公民意识教育D.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答案】C【解析】A.材料只能反映出教育的一方面不能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B.材料只能反映出教科书里面的文章内容体现不出现实中民主共和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C.材料反映的是民国时期政府教育机构颁布的课本对公民进行民主共和意识的教育说明政府比较重视公民的意识教育D.材料宣传的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思想不是社会主义思想故选C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西方“英雄”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文学作品意为“保护者”或“防卫者” 指介于神和人之间的“半神” 拥有神的血统或被赋予一定的神性他们大多是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例如《荷马史诗》歌颂的英雄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既拥有凡人之躯又具备某些超自然的神性到了中世纪英雄变成了提倡宗教道德和禁欲主义的基督教圣徒、殉教者此外欧洲四大英雄史诗《罗兰之歌》《熙德之歌》《伊戈尔远征记》《尼伯龙根之歌》皆大力赞颂封建贵族英雄弘扬其忠诚、勇敢等品质1840年英国史学家兼文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伦敦做了轰动一时的“英雄崇拜”演讲他宣称人类既往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伟人的历史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人物广义而言是开创者他列出了六类英雄及代表人物(见下表)认为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如英雄气概、独创精神、高尚品德等卡莱尔以此控诉当时社会的空虚和庸碌无为批判制度的腐败希望再次出现巨人般的英雄解读卡莱尔的“英雄观”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解读卡莱尔的英雄观继承了古代、中世纪以来的英雄崇拜传统歌颂英雄的军事功勋、勇敢品质及牺牲精神但他拓宽了“英雄”的范围从贵族扩大到平民阶层从政治、军事领域扩大到社会其他领域但他过分夸大了英雄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应该辩证地认识他的英雄观论证卡莱尔的英雄观深受欧洲社会变革的影响随着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改变经过18、19 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进一步发展欧美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卡莱尔肯定了欧洲历史转折时期各领域、各阶层的杰出人物如文化领域的但丁、莎士比亚宗教改革领域的马丁•路德、约翰•诺克斯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约翰逊•彭斯政治领域的克伦威尔、拿破仑他们都被卡莱尔视为新的英雄结论卡莱尔的英雄观肯定了英雄人物的历史贡献确立了新的标准丰富了英雄的内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卡莱尔的英雄观切中时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回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他过分夸大了英雄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应该辩证地认识他的英雄观【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古代希腊到中世纪的欧洲再到近代西方英雄的含义和人们对英雄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卡莱尔的英雄观继承了古代、中世纪以来的英雄崇拜传统拓宽了“英雄”的范围从他对英雄的分类可以看出其深受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文学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影响体现了近代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唯物史观可以看出他过分夸大了英雄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作用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他的英雄观总之学生可根据材料中英雄的含义并结合近代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4.(1)材料一武汉的得票为何遥遥领先?辛亥革命曾得到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大力支持如果请你再增添一个海外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座城市?阐述你的理由14.(2)你认为这两位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答案】(1)武昌起义爆发地(或湖北军政府所在地)备选城市东京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地点(或檀香山兴中会的成立地点)【解析】(1)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辛亥革命的首义就是在武汉所以武汉的得票肯定遥遥领先本题其实是在考查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关系海外城市作为备选项既可以选东京也可以选檀香山此题其实是考查辛亥革命的革命团体、革命政党所成立的具体的地点【答案】(2)不矛盾角度不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前者的观点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后者的观点【解析】(2)首先一定要明确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当然是不矛盾的这是因为评价的角度不同第一个评价是侧重于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而第二个评价是侧重于辛亥革命不足之处然后再具体的回答出辛亥革命常见的积极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作为“理由”即可本题意在考查考生们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15.(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 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15.(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相比秦朝的三公制指出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的创新之处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答案】(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不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前代政制特点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为世卿世禄制秦朝政制特点为“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可知其不变是“上犹是继体之主”变是“下虽无世禄之臣” 即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现实需求等方面展开即可可知不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答案】(2)创新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三省互为补充相互牵制评价通过分权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解析】(2)本题第一小问考查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的不同结合图示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三省互为补充相互牵制本题第二小问的评价可以从君臣这对矛盾展开即三省六部制通过分权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16.(1)根据材料一图片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16.(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的态度说明改革对两国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16.(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措施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发展近代工业培养人才【解析】【答案】历史背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解析】【答案】态度都支持不同影响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中国君主专制统治陷入危机【解析】【答案】原因维新派缺乏经验保守官僚的抵制顽固派依靠军队发动了政变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解析】1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康有为均赞同变法的背景1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与张之洞在变法问题上的主要分歧【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深入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解析】(1)背景根据“1895年”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结合所学可从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深入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等方面概括【答案】(2)分歧因为阶级和政治立场不同对待传统文化和西学的态度也不同使得二者在变法目标以及纪年方式上有明显差异【解析】(2)分歧根据材料的内容可从阶级的摩分析即张之洞代表的是地主阶级而康有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使二者在目标上和策略上有所区别。

高一历史中国现代史重要人物与思潮概述

高一历史中国现代史重要人物与思潮概述

高一历史中国现代史重要人物与思潮概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历史事件。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动荡的政治变迁、社会变革以及思想思潮的演变。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潮进行概述,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1. 清末民初的变革思潮在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思潮。

其中最重要的是维新思潮,由改革派知识分子发起。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变法”、“兴学”等理念,试图通过西方科学、民主、法治等思想来改革中国。

然而,清廷未能有效回应,维新运动最终失败。

2. 辛亥革命和孙中山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

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中国。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开创了民国时期的政治底子。

3.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在20世纪初,国共两党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合作,共同抵抗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

其中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最为重要。

1927年至1928年,他们还展开了一系列北伐战争,短时间内推翻了北洋政府,统一了大部分中国领土。

4.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史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毛泽东则是这一历史时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领导了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成为新中国的领导人。

5.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由毛泽东主导,旨在清除“资产阶级”和“旧思想”,推动中国向“无产阶级专政”过渡。

然而,文化大革命导致了社会动荡和知识分子的迫害,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6. 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走上了经济改革和开放的道路。

浅析辛亥革命前中国留日学生活动

浅析辛亥革命前中国留日学生活动

浅析辛亥革命前中国留日学生活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天朝上国的尊崇不再,接踵而至的战败和随之而来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一直对本国文明有着无上优越感的中国人备感屈辱,国内开始出现学习西方的热潮。

从翻译热潮到留学运动,为了改变被奴役的命运,救亡图存,无数的爱国志士寻求各种可能的救国途径。

而清末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留日活动,对当时中国造成的影响尤其突出。

一、中国学生选择留学日本的原因中国学生留日始于甲午战争之后。

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13人抵达日本,日本政府在东京神田区专门为他们办了一所学校。

(1)自此以后,各省地方政府也开始陆续派遣留学生赴日,到1899年,在日本的留学生超过了100名。

20世纪初更是有大量的自费留学生,不仅有青年,甚至还有老翁、幼童和女子,盛况空前。

到1902年,留日学生已经有四五百名;1903年,达到1000多人;而1906年最多,有8000人。

以后虽有所下降,但在1911年,仍然有4000人左右。

(2)中国学生去国外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先进思想、技术等,而日本在这些方面都是从西方学来的,而且中国最早接触的也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那么为什么大量的中国学生不选择去西洋留学而要去日本呢?究其原因,首先是交通的便利。

日本与中国相距不远,而且在甲午战争以后,交通非常方便,路费也很低廉。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也提到:“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

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学生毋忘其国。

”(3)其次,日本政府为了笼络清政府,缓解甲午战争以来中日间的敌对情绪,希望通过留日学生培养亲日势力,从而扩大对华的政治、文化影响。

因此,采取了主动吸引中国学生的政策,如设立专门接收留学生的学校、给留学生提供留学经费等。

中国学生选择去日本留学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近代中日两国国情相近,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了落后的状况,摆脱了民族危机,而中国却屡遭失败。

这种对比极大地刺激了晚清政府和中国的分子。

论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

论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2009年04月28日21:20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已有评论0条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传入和初步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为泛滥阶段,1924年后为破产阶段。

无政府主义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20世纪初期被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及反清流亡者,当做一种“社会主义”思想加以接受,并由他们传入国内。

1907年,刘师培、张继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刊行《天义报》(后改为《衡报》),形成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天义派”。

同年,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新世纪》,形成中国另一个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新世纪派”。

他们鼓吹个人冒险,用暗杀恐怖手段推翻政府等无政府主义理论,对当时正在酝酿的反清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

但直至辛亥革命爆发,其流传范围仍主要限于国外的留学生中。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人们对北洋政府绝望情绪的增长,无政府主义开始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思潮。

其代表人物为刘思复。

1912年夏,他在广州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晦鸣学社”。

接着在上海成立“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并先后出版《晦鸣录》(又名《平民之声》)、《民声》、《新世纪丛书》、《无政府浅说》等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和小册子,形成了融合克鲁泡特金(1842~1921)无政府共产主义和托尔斯泰泛劳动主义、无抵抗主义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学说。

其主要内容是:①反对一切剥削、压迫和权威,要求个人绝对自由;②宣扬总同盟罢工式的“革命”,反对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③反对科学社会主义。

传播范围也扩大到了某些地区的手工业工人中。

1919年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当各种“新思潮”在中国思想界迅速传播时,无政府主义也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各地先后成立无政府主义社团三十多个,出版刊物七十多种,形成了无政府共产主义、无政府个人主义等不同的派别。

无政府共产主义派又称“正统派”,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北京“实社”和“进化社”为代表社团,《进化》月刊为其主要宣传阵地,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一个派别。

论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论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第29卷第10期2008年lO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V01.29No.10Oct.2008[文章编号】l004-5856(2008)10—o107—05论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夏俊锋,苏诚(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摘要】20世纪初叶,以孙中山为首的费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摧垮了满清王朝。

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

建立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这一民主革命中,以留日革命学生为骨干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充当了“先锋和桥粱”的作用。

研充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作用和继承发扬留日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是不无意义的。

[关键词】晚清留日学生;辛亥革命;作用与功缋[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六君子”喋血刑场而告终;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而失败;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以腐败透顶的清政府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而结束。

在外侮的压迫下,举国一致要求向西方学习,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20世纪前十年,中国掀起了一次广泛的留日运动,大批的中国青年学生东渡扶桑,在日本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的“欧风美雨”的滋润,在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为救国而群趋革命。

孙中山说:“东京留学界之思想言论,皆集中于革命问题。

”¨1他们在孙中山、黄兴等革命者的领导下为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活动,作了一系列准备。

本文拟就晚清留日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以及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过程中所发挥的先导作用等问题试加探讨,不当之处,请史学界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晚清留日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1896年6月,清政府首次向日本派遣13名留学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

本章的主要内容只是从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只是从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只是从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段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4年兴中会建立到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

第二阶段从1919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4月孙中山卸去大总统职务。

第三阶段从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到1919年5月五四运动前。

学习第二章时,我们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这些战争和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虽然建立了农民政权,但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洋务运动的破产表明,封建主义的枯树结不出资本主义的硕果。

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

维新变法的昙花一现,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同三大运动相比。

1919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和高潮。

革命:就是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打破旧的国家机器,推翻旧的社会制度。

代之而取,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辛亥革命就是在资本主义革命政党领导下,在“三民主义”学说指导下,以推翻清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

因而,它是一场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和高潮。

1939年,毛泽东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就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从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到1919年5月五四运动前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

这一段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4年兴中会建立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事件有:兴中会的建立.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学说的提出。

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新政”的破产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朽的本质。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洪宪帝制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复辟帝制。

为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他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接受“二十一条”。

帝国主义为扩大侵略利益,也积极支持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做上“中华帝国”的皇帝,改元“洪宪”。

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

革命党人掀起了护国运动,袁世凯调兵镇压无效,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6月6日,袁世凯忧郁而死。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通过扶植北洋军阀,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续深化。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又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

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开始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1920~1929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共产国际对中国给予大力的帮助;1920年秋开始,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各地纷纷建立,这一切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一、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比较①相同点:政治上两派保皇保清保君主制;经济上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教育上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兴民权,开议院。

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④产生差异的根源:A.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

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

B.由政治地位决定的。

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

二、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相互关系①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在保留君主制的问题是一致的。

顽固派和洋务派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一致。

维新派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

②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学习外国的问题上与顽固派有区别,与维新派的主张有一致的方面,但在是否兴民权的问题上,洋务派和顽固派立场一致,反对维新派兴民权的主张。

③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洋务派能够看到西方先进的东西,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实际上主张在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应变”,二者有区别,维新派则主张改良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④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政治立场一致,他们一致攻击维新思想,由于维新变法法令直接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因此他们发动政变,扼杀了维新运动,打击维新派。

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组图: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2010年10月27日 08:56:39 来源:人民政协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秋瑾演讲人:王晓秋编者按: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赴日留学热潮,这股热潮即使在世界留学史上也颇为罕见。

而这批留日学生在后来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先生近日在国家图书馆作了一篇题为《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的演讲,该演讲分析了20世纪初的大批留日学生如何顺应历史潮流,走上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骨干力量的。

演讲人:王晓秋演讲人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著有《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日本出版,日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他山之石》(韩国出版,韩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等书,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

当我们纪念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缅怀辛亥先烈们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丰功伟绩的时候,不能忘记当时的一代青年,特别是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经追溯辛亥革命的历史,指出革命思想乃是由留日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中又讲到,当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的时候,主要依靠的就是一万多留日学生,他们"发起救国,提倡革命的风潮。

这万余人不久便回到国内,分散各省,宣传我们的主义"。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留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

着重想分析探讨20世纪初的大批留日学生,怎样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骨干力量。

概括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高涨的表现

概括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高涨的表现

概括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高涨的表现
20世纪初,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股革命浪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影响。

2、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

这次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国共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这场革命以轰轰烈烈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全国性的革命运动。

4、红军长征与抗日战争:红军的长征是为了保存党和红军的实力,为抗日战争作准备而进行的战略转移。

抗日战争则是中华民族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些革命事件都表现出了当时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民主、进步的愿望,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政治革命,它不仅彻底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篇章,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内忧外患的严重困境。

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持续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割地割权,导致国家空前衰弱。

同时,朝代更迭频繁,封建制度内部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有识之士,他们在传统文化观念和西方现代思想的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对清朝专制统治的反思与批判。

二、辛亥革命的推动者辛亥革命的推动者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推进行动的革命党人,如孙中山、黄兴等;二是海外华人和留学生团体,如同盟会、光复会等。

这些人群或者积极参与实际斗争,或者通过理论宣传和组织活动,为辛亥革命的筹备和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1. 推翻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数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终结,使得中国社会迈入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这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 开启现代国家制度:辛亥革命建立了以民主共和制为核心的现代国家制度,实行了宪政改革,确立了民众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为国家的进一步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3. 促进民族觉醒:辛亥革命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得一个弱小的东方国家能够在列强面前崛起,挣脱了奴役和压迫,成为当代世界的重要国家之一。

4. 为社会变革铺平道路: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农民、工人等社会阶层的觉醒和抗争提供了契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互动关系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打开了大门,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土壤和基础。

辛亥革命通过推翻封建专制,使得中国能够接触到西方的现代文化、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

同时,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农民、工人等群体的觉醒和社会变革的需求,为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力量基础。

辛亥革命是一次社会风俗大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次社会风俗大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次社会风俗大革命一场辛亥革命,让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场革命,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看它是不是给人民带来了益处,如果没有给人民带来益处,充其量只是政权的变更而已,只有让人民真切的体会到变化,而且是有益于人民的变化,这场革命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革命。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社会风俗的大革命。

通过辛亥革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几大污俗,几乎被彻底革除,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开始享有真正的自由。

“自由尽是新风尚”就是民国初年的真实写照。

让男人不再拖辫子从满清入关之时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男人有一个奇异的发型,被称为“前剃后辫”。

男人的头发,前半部分得剃光,后半部分则结成长辫垂在背后。

“前剃后辫”并不是汉人的发型,是满人的发型。

这种发型是满清征服汉人后的统治象征。

如果汉人不要这种发型,就等于是在反对清朝统治,反对清朝,就要杀头。

因此,汉人留不留辫子便与要不要活在世界上有直接的关联。

早在建立清朝之时,很多汉族男人为了坚持自己的发型,曾坚决抵制清朝的剃发令。

在遭到汉人的反对后,满清多次对汉人进行血腥的屠杀,历史上称这些与头发相关的屠杀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在血腥的屠刀之下,汉族男子开始穿满装、拖辫子。

历经200多年,辫子成了中国男人的一个标志。

晚清,西方侵略者来到中国后,很诧异中国男人背后的辫子,视此为滑稽可笑的丑陋风俗。

与外国人来华的同时,中国人也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其中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寻找救国真理。

他们也敏锐地意识到旧的恶风陋俗,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羁绊。

男人拥有一条辫子,对军人来说,不便于训练;对工匠来说,不便于生产;因为辫子长,不便于清洗,也不卫生。

最初,这些只是想法,最多只是说说而已。

因为人们还不敢真的剪掉辫子,因为剪辫就等于不要生命了。

然而,走出国门的留学生们,尤其是留学日本各大专学校和陆军学堂的学生们,目睹日本和西方的富强,深感自己肩负着“唤起国民觉醒”的责任,他们开始创办刊物,宣传革命。

清史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清史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清史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展望20世纪的清史学,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学的一部分、一个分支。

近代清史学,即资产阶级清史学。

它的萌生,大体上与世纪同步。

这不是偶然的。

当20世纪迈步走来时,世界资本主义在欧、美和亚洲部分地区已很发达,近代的即资产阶级的学术已有很大的发展、很多的积累。

在中国,清朝正加速衰败,走向灭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蓬勃展开。

在政治上,革命和社会对了解本朝历史的要求普遍加强了,清史研究和编纂有了最迫切的现实意义,而随着清朝统治的削弱,“国史”研究的环境也渐渐宽松化;在学术上,中国学术近代化变革潮流开始涌动,留学东、西洋输人近代学术理论和方法,梁启超、夏曾佑、严复等代表了这一潮流,在历史学方面也鲜明表现出来。

因此,断代清史研究最早从近代历史学土壤中破土而出。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一些侨居或留学日本的人士掀起了创办杂志热。

《译书汇编》于1900年由日本东京译书汇编社编辑、上海开明书店发行,月刊,1903年改名《政治学报》,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种人文学术性和政治性杂志。

其后,许多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有梁启超主撰的《新民丛报》,1902年创刊,日本横滨新民丛报社发行;东京留日湖北同乡会杂志社编《湖北学生界》、东京浙江同乡会编《浙江潮》,均1903年创刊,等等。

内地人士闻风而动,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社编《东方杂志》,1904年创刊,影响很大。

早期清史论文有了公开的阵地。

但焘撰《黄黎洲》一文,刊于1903年1月《湖北学生界》创刊号,是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篇近代性质的清史论文。

章士钊的《大革命家孙中山》,1903年刊行,可能是最早的近代性质的清史人物专著。

稍后出版近代性质的清史断代史多种,最早的应推陈怀《清史要略》(北京大学出版部,1910年?),然后,有华鹏飞《清史》(中华书局,1912年)、吴曾棋等《清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13年)。

汪荣宝等《清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13年)、刘法曾《清史纂要》(中华书局,1914年)、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文明书局,1915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风潮辛亥革命网2010年10月27日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王晓秋查看:11572 次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赴日留学热潮,这股热潮即使在世界留学史上也颇为罕见。

而这批留日学生在后来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赴日留学热潮,这股热潮即使在世界留学史上也颇为罕见。

而这批留日学生在后来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先生近日在国家图书馆作了一篇题为《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的演讲,该演讲分析了20世纪初的大批留日学生如何顺应历史潮流,走上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骨干力量的。

演讲人:王晓秋演讲人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著有《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日本出版,日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他山之石》(韩国出版,韩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等书,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

当我们纪念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缅怀辛亥先烈们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丰功伟绩的时候,不能忘记当时的一代青年,特别是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经追溯辛亥革命的历史,指出革命思想乃是由留日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中又讲到,当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的时候,主要依靠的就是一万多留日学生,他们“发起救国,提倡革命的风潮。

这万余人不久便回到国内,分散各省,宣传我们的主义”。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留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

着重想分析探讨20世纪初的大批留日学生,怎样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骨干力量。

20世纪初中国为何掀起赴日留学热潮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大批学生涌向日本留学,形成了一股世界留学史上罕见的盛极一时的留日热潮。

究竟有多少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呢?我做过一些调查和统计,1896年,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共13人;1900年大概增加到100多人;1902年已有500多人;1903年根据驻日公使的报告是1300多人;1904年统计是2400多人;1905年到1906年达到了一个高潮。

当时各种记载不太一样,有的认为已有8000-10000人。

我在日本的外交史料馆查过外务省的档案,根据日本各学校调查数字汇总统计,1906年是7283人,1907年是6797人,1908年是5216人,1909年是5266人,1910年是3979人,1911年是3328人。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的流动性很大,也有一个人报了几个学校的情况,所以统计数字也不完全准确。

估计20世纪初,大概至少有二、三万中国学生先后到日本留学。

为什么此时出现这样一个声势浩大的留日热潮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清政府提倡鼓励留学,以及日本明治政府主动吸引留学生有很大关系。

经过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受到内外双重打击,为了维持内外交困的政权,清政府在20世纪初开始实行新政措施,其中一个中心内容就是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因此积极提倡青年学生赴日本留学,并颁布奖励章程。

尤其在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知识分子纷纷将留学作为出路,竞相东渡。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积极吸引中国留学生。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以后,日本明治政府开始把俄国作为争夺远东霸权的主要对手。

对清政府这个战败国则采取软硬兼施和笼络的政策。

日本政府认为吸引中国的留学生,既可以笼络中国政府,增加日本的外汇收入,更重要的是可在中国培植亲日势力。

所以当时的日本社会各界非常重视招收中国留学生的工作,他们甚至特地开办了一些专门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学校。

加之中日两国地理位置比较接近,交通方便,用费节省,文字习俗又有很多相似,所以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有很多有利条件。

然而促使成千上万中国青年奔赴日本留学的最根本的动力,还在于处在严重民族危机之下的中华儿女要求向日本学习以救亡图存的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甲午战争失败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爱国人士一方面觉得这是一个奇耻大辱,另一方面则看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取得富国强兵的成效。

因此维新派提出把效法日本的变法维新,作为救亡图存的捷径。

所以当时到日本留学,直接了解日本改革富强的经验,吸收经过日本消化了的西方文化,成了很多中国爱国有志青年的一种向往之途。

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亡国的危险迫在眉睫,更加强了爱国青年留学救亡的紧迫感。

留日学生如何从爱国救亡走向革命当时留学生到日本都学什么专业呢?这也跟当时的形势有关系,为了爱国救亡,为了振兴中华,大部分学生学的是中国最急需的,比如说军事、政法、师范这样的学科。

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和处境怎么样?又如何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呢?留日学生到了日本以后,首先的感触是日本工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军事的强盛,这使得他们触目惊心,特别是跟祖国当时的落后贫弱相比,更加是感慨万分。

这种强烈的反差,促使他们更加痛恨清政府的腐败卖国,产生要求改造中国的愿望。

但是对中国留日学生刺激更深的是由于中国的贫弱而使得中国学生在日本受到歧视和侮辱。

中国的留学生还经常遭到日本政府的歧视和各方面的刁难,甚至会被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日本房东、店主、车夫们嘲弄和冷遇。

所以很多中国留学生愤愤不已,有的人甚至痛不欲生。

留日学生深切体会到,祖国不独立富强也就没有中国留学生的尊严和地位。

所以很多留学生常常起来抗争,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那么留日学生是怎么样一步步从爱国救亡走向革命的呢?实际上留日学生刚到日本的时候,有很多人还是主张改良,主张立宪,但大部分人都爱国。

后来经历了几次爱国运动,特别是沙俄军队侵占中国东北,不但不撤兵,反而提出了种种无理的要求,于是1903年留日学生掀起了一场拒俄运动。

4月29日,500多名中国留学生在东京集会,声讨俄国的侵略罪行,很多留学生上台演讲,慷慨陈词,声泪俱下,他们当场就发起要成立拒俄义勇队,准备回国开赴东北前线,去杀敌报国。

一天之内就有130多人报名参加。

后来这个义勇队改名为学生军,进行军事操练。

女学生则编为救护队。

但是留日学生还没有回国,卖国媚外的清政府就害怕了,他们把留日学生的拒俄爱国运动视为犯上作乱,要求日本政府对此取缔。

东京的警察局就来干涉,不许中国学生集会操练。

后来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拒俄学生军没有能够回国抗战,而改名为军国民教育会。

他们决定派一些特派员回国去请战和发动群众。

可是留学生代表到了天津要求见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却被拒之门外。

清政府对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不仅不予支持反而加以镇压。

当时清政府驻日本的公使叫蔡钧,他在给国内清政府的电报里面就攻击留日学生“名为拒俄,实为革命。

现已奔赴内地,务饬各州县严密查拿”。

清政府就严禁留日学生回国活动,命令沿海各个关口严格搜捕。

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从反面教育了留日学生,使得留日学生更加看清了清政府媚外卖国,镇压人民的这种反动的本质。

逐步认识到要挽救中国就必须首先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从而推动大批留日学生从爱国救亡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1905年的反对取缔规则的风潮,这也表现了留日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

1905年11月,日本的文部省,颁布了一个规则。

实际上就是在清政府的要求之下,来取缔留日中国学生的革命活动。

规则立刻引起中国留学生的极大义愤,他们纷纷起来集会抗议,而且在报纸上发表文章。

为什么对中国学生进行歧视?12月5日,留日学生在东京的富士见楼集会,提出取缔规则是侵我主权,伤我国体,绝不忍受,大家决定要集体罢课,不少留日学生毅然决定要退学回国以示抗议。

在浙江同乡会的集会上,当时作为留学生的秋瑾就拿出一把小刀插在桌子上,她说如果有人回到中国投降满清,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就吃我一刀。

12月8日,留日学生中一个杰出的革命宣传家陈天华,为了抗议日本人的歧视和侮辱,投海自尽,以唤起同胞的觉醒。

陈天华之死,对留日学生界又是一个极大的震动。

因此罢课退学的风潮愈演愈烈,先后有2000多名中国留学生罢课回国。

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被迫让步,宣布暂停取缔规则。

这场风潮使得留日学生看到了团结斗争的力量,加速他们从爱国走向革命的转化。

留日学生如何宣传革命思想留日学生在日本接受新的知识,传播新的思想,这也是促使他们从爱国走向革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且这使得他们从理论认识上,把爱国和革命统一起来,积极地投入反帝爱国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为辛亥革命大造舆论。

中国留学生到了日本以后干什么呢?他们首先如饥似渴地寻求能够救国救民的新知识新思想。

鲁迅先生曾经回忆:中国留学生一到日本,急于寻求的大体是新知识,除了学习日文准备考学以外,“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

留日学生在日本广泛地接触到各种西方的、日本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社会学说,还有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等思想,以及形形色色的各种思潮,包括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新思潮。

所以他们的思想非常活跃,经常举行各种集会,组织各类团体,出版各种刊物,并且发表演说和文章,来探讨拯救中国的各种方案和道路。

留日学生把向中国人介绍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一个神圣的责任,所以当时在日本他们办了很多报刊和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籍。

把西方和日本的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经过自己的消化改造,再向广大的留学生和国内的知识青年进行广泛地传播。

我曾调查过20世纪初留日学生办的刊物大概有70到80种之多。

他们编译的书刊有几百种。

由于留日学生人数多,能量大,编的书刊种类多,内容新,所以对于当时启迪民智,制造革命舆论的影响非常大。

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留日学生在传播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也开始接触到西方和日本的社会主义以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说。

所以我们说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由留日学生传播到中国来的。

比如当时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幸德秋水的著作《20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神髓》,在1902年和1903年出版当年就被留日学生翻译成中文广为流传。

1906年留日学生朱执信在《民报》上写了马克思的小传,还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要点。

中国的留日学生在吸收和消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后,结合中国的实际,写了各种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文章和著作。

陈天华就写了好几本通俗读物如《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用通俗的语言,以满腔爱国热情来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和清政府的卖国投降的罪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