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的网民群体行为特征研究
第3章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2、世界互联网用户的发展
全球 76 亿人中,约 2/3 已经拥有手机,且超过半数为 “智能型”设备,因此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更加轻松 地获取丰富的互联网体验。
3、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与中国特有 的“2000万现象”
如果一种媒介的使用者人数超过总体的20%,他就跨 越的“普及的门槛。
根据创新扩散理论的S曲线理论,当一种新产品或服 务在其潜在市场中占据10%-25%份额之际,扩散率 就将急剧上升。
1.从外延上看,网络受众 是网民的子集,或者说是 其组成部分。 2.在逻辑上,研究网民必 然包含了对网络受众的研 究。
网民和网络受众
3.在目前的大多数情况下, 网民依然主要处在信息接 收者的位置,即主要以网 络受众的身份出现在新媒 体中。
2、新媒体的互动性
大众传播:受众反馈几乎都是一种“延迟”行为,不能得到及 时回应,而且,就传播资源、传播能力以及传播时间而言,传受 双方是不平等的,反馈在大众传播中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2、网民的普遍心理分析
2.1 参与性心理 网民自主心理增强,
积极加入传播过程中,提 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可 以对传播的内容提出看法, 也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 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
2、网民的普遍心理分析
2.2 个性化心理
从认知失调理论看,群体的压 力会让人感到失调,而从众是 减少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
网民身份匿名, 群体不稳定
从人害怕孤独来看,生活圈 较小的人容易在意见上陷入 孤独。
交往空间扩大,消 除孤独方式多样化
第二节 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 ——由精英走向大众化
互联网在发展的初期在很大程 度上是“精英”的“专利”。
“精英”,受教育程度较高、 经济收入较高的年轻的单身男 性。
第三章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二、新媒体带来的互动性和主动性 三、新媒体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有 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3
强调受众接近权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 2)有利于建立健康的媒介环境。 3)有利于妥善解决信息源和传者的关系。
4
网络对实现受众接近权的积极意义: 1)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 2)网络使个人意见获得有力传播。 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5
四、新媒体挑战“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1974年,德国,诺依曼《沉 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大众传播三个特点: 1)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 2)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 计效果。 3)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泛在效果。
6
以上三个特点使大众为公众营造出一个意见 气候,而人们由于害怕社会孤立,会对优势 气候采取趋同行动,其结果就是,造成一方 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 螺旋式过程。
7
第二节 网民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 大众化
互联网在迅速普及,并呈现大众化趋势。越 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网民的大众化特征越明 显,越是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网络的“ 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一、网民的类型 1、地域 2、性别 3、年龄 4、支付能力 5、教育水平
9
二、网民的普遍心理分析 1、参与性心理 2、个性化心理 3、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
第三章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第二节 网民基本特征研究 第三节 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1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一 受众、网络和网民 受众:接收信息的人。传统上的受众是观众、 听众读者的统称。 网络受众: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 网民:泛指上网者,上网者除了通过浏览等 方式接收信息外,还经常通过BBS、电子邮 件、网上聊天等方式发布和传播信息,即扮 演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策略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如今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
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网络舆情的兴起,尤其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就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应对策略展开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1. 时效性:新媒体平台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舆情事件的传播也很迅速,网民可以随时查看和评论信息,对于舆情的处理需要尽快做出回应和应对措施。
2. 轰炸式传播: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多样化,报道方式繁多,网民的关注点也广泛分散,舆情事件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中同时传播,舆论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大大增加。
3. 群体性:新媒体时代,大多数网民有着互动性强、维权意识高的特点,网民在舆情事件中表达观点、抗议、维权的行为普遍存在,网络舆情不仅仅是个别事件,更多地代表着一种群体现象。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在新媒体时代,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需要制定一系列管理策略:1. 建立及时响应机制:企业或组织应建立高效的内部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
同时,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公开及时发布信息,避免信息空白期的产生,减少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2. 建立舆情监测系统:通过建立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和聚合网络舆情信息,对重大舆情事件进行预警和分析。
借助数据分析技术,了解舆情发展趋势和舆论态势,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 主动回应和积极引导:对于突发事件或舆情炸点,组织应立即发布权威信息,向网民解读事件背景和原委,回应网民关切。
同时,在网络舆情出现负面情况时,要通过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塑造正面形象。
4. 开展危机公关:在关键的网络舆情事件中,企业或组织应建立危机公关工作组,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通过有效的公关手段来控制和引导舆情事件的发展,尽量减少损失和负面影响。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一、概述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之间的关联也日益凸显。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本书深入剖析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为我们解读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武器。
在新媒体语境下,群体心理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元的特点。
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匿名性和碎片化特征也加剧了群体心理的极端化和情绪化倾向。
这种群体心理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个人对信息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也深刻地塑造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和形态。
舆论现象作为群体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在新媒体环境中同样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
新媒体平台上的舆论传播具有更强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得舆论的形成和扩散更加迅速;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也更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呈现出情绪化、极端化等倾向。
从《乌合之众》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也为我们在实践中有效应对和引导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 简要介绍《乌合之众》一书的作者及主要内容《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之作,于1895年问世,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研究群体心理的重要参考文献。
作为法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杰出社会心理学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深刻剖析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及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在《乌合之众》勒庞主要探讨了群体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集体意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行为以及领袖对群体心理的塑造等。
当人们聚集形成群体时,个体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会发生显著变化,常常受到群体情绪的感染和影响,从而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第3章-新媒体概论(第三版)_2022年学习资料
第1单元新媒体理论基础第3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由于新媒体的互动性,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十分模糊。
在通-常情况下,新媒体用户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
因此,在新媒研究中,对-新媒体用户的研究,尤其是对网民的定量分析,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第3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第1节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从受众到用户-了-第2节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第3节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第1节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从受众到用户-丹尼斯•麦奎尔(英国传播学家)的著作《受众-分析》是一本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理论专著,也-与传播学丛·传学研究方系列-中文版-受众分析-是迄今为止西方传播研究界最全面地总结和探讨受-丹思系济著-众问题的著作。
-但是到了新媒体时代,受众已经转型为用户。
用户强调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不只被动接收信息,-而且主动发布信息。
-B妇S百科2中四人风大学出版肚一、受众、网络受众和网民-·受众:接收信息的人。
既包括大规模信息传播中的群体,即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网络受众: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
这些信息接收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团体或国家。
-·网民:泛指上网者,上网者扮演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只有上者处在单纯的接收信息的状-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网络受众”。
-·由于新媒体具有互动性,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两者角色可瞬间转换,因此应该用“用户”一词取代“受众”。
二、新媒体的互动性-·大众传播:受众反馈延迟、传受双方不平等;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所有受众的意见。
-·新媒体:互联网实现了类似于人际交流的双信息传播模式,即互动性的模式。
受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度,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性大大加强。
媒体和受众形成了充分的双向交流。
三、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在新媒体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
《网络与新媒体》第3章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一、网民的类型与心理
网民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网民有着不同的上网心理和行为。
(一)地域
(二)性别
男性网民和女性网民在上网心理和行为上均有较大差异。男性比较侧重于理性,喜欢搜寻科技、新闻、军事等类 信息;女性则比较侧重于感性,喜欢浏览时装、美容等信息,上网聊天的女性多于男性。
(三)年龄
一、中国网民数量增长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 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 49亿,互联网普及 率为47. 9%。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 57亿,较 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 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 升至85.8%。
· 200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共计3. 61亿,只是 Facebook 2010年用户数量的三分之二;2000年时, 互联网用户超过1亿的国家数量为零,2010年,中 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互联网用户均已超过了 1亿。
·互联网渗透率:指使用互联网的网民与总人口 数之比.用于表达互联渗透到普通民众生活的程度。
五、新媒体挑战“沉默的螺旋”理论
·网络时代更承认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将是一个舆论更分散的时代,“沉默的螺旋” 理论虽然在新媒体中未完全失效,但是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思 考
"沉默的螺旋" 理论虽然在新媒体中未完全失效, 但是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你怎么看?
六、社交媒体用户数剧增,用户彻底取代受众
三、网民上网目的分析
·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需求相比,网民的新闻信息需求至少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1)信息来源很多,选择余地很大,接收时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很强 (2)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受众需要在选择上获得帮助 (3)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加强,个人的独立自主性也相应增强 (4)对传媒的需求增强,需求的个性化程度提高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二、网民的普遍心理分析
(一)参与性心理
网民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与旁观者,他们更多地加入传播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可以对传播的 内容提出看法,也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 放到网上传播。
(二)个性化心理
网民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站、信息或服务。更重要的是,网民的媒介消费行 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更 多的自主性。
三、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
·在新媒体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 时间和顺序。 ·在新媒体中,受众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发现、处理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 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众中心”替代了“传者中心”受众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四、新媒体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三、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与中国特有的“2000万现象”
·创新扩散理论的S形曲线理论:当一种新产品 或服务在其潜在市场中占据10%〜25%份额之际, 扩散率就将急剧上升。 ·在中国的经济领域,有所谓的“2000万现象”: 彩电、冰箱、空调等均在用户数量达到 2 000万 以后迅速走向大众化,中国手机的普及更加印证 了“2000万用户往往会带来雪崩效应”的观点。
第 2 节 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
综合上述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互联网在迅速普及,并呈现出大众化趋势。 而且,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网民的大众化特征越明显;越是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网络的"精英”特征越明显。
第 3 节 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综合上述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互联网在迅速普及,并呈现出大众化趋势。 而且根据2019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提供的信息,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29 亿,居全球之首,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6%,超过51.7%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手机网民 规模达到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如此庞大规模的网民, 具备哪些特征?
第二讲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新
有受众的意见和客观事实;
媒
体
传统媒介出于自身立场和利害关系,信息选择
会有所偏重和回避。
受 众 研 究
第二讲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新媒体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接近权 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传媒接近权,是指“大众即 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
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第二讲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新媒体时代”螺旋“
从众行为 趋同行为
第二讲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 ——由精英走向大众
互联网初期的精英受众: 年轻 高学历 高收入 男性 发达地区 互联网普及期的大众网民:年轻 低学历 低收入 女性
第二讲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趋势
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空间有限,手机上网依然是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互联网发展从“数量”转向“质量”——从“普及率提升”转移到“使 用程度加深”。
双向多向互动点对点点对面点对面现实困境现实困境传统媒介囿于时间和版面的限制传统媒介囿于时间和版面的限制无法反映所有受众的意见和客观事无法反映所有受众的意见和客观事传统媒介出于自身立场和利害关系传统媒介出于自身立场和利害关系信息选择会有所偏重和回避
新 媒 体 第二讲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2019年3月17日
媒
媒介组织作为传者
体
各种类型的受众
相同的大量的信息
推测性的反馈
以及大量的信息来源
受
众
研
究
新
新媒体互动性和主动权
媒
体
传统媒体:单向推送式 点对面
传统媒体:强制接收 整齐划一的大众诉求
新媒体:自主选择权 灵活多样的小众诉求
对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研究以《乌合之众》为视角
对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研究以《乌合之众》为视角一、本文概述《对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研究以《乌合之众》为视角》这篇文章旨在从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视角,深入剖析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特征、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网络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群体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在此基础上,文章引出了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探讨了该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网络群体行为的适用性。
接下来,文章将结合我国网络环境的实际情况,从《乌合之众》的视角出发,分析网络群体行为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以及背后的心理因素。
文章将重点关注网络群体行为中的群体心理、情绪传染、意见领袖等关键因素,揭示网络群体行为如何受到社会环境、信息传播、个体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文章还将对网络群体行为的社会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对公共舆论、社会稳定、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文章将揭示网络群体行为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风险,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在面对网络群体行为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指出在研究网络群体行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网络群体行为的本质和规律,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乌合之众》概述《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在本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勒庞的这些观点为我们理解网络群体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往往以匿名的形式存在,缺乏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约束和道德束缚,因此更容易形成群体并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可信度分析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可信度分析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力量。
在这个背景下,媒体的可信度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媒体的可信度,特别是针对中国网民的实证研究。
本文将回顾新媒体发展的背景和媒体可信度的重要性,明确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接着,我们将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媒体可信度的各种因素,包括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以及受众的媒介素养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
我们将基于实证研究结果,讨论新媒体时代下提高媒体可信度的策略,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可信度的现状和挑战,也为媒体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 文献综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媒体的可信度成为了学界、业界乃至公众关注的焦点。
新媒体,如社交媒体、博客、新闻聚合平台等,以其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迅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格局。
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可信度问题也日益凸显,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早期的研究多关注传统媒体的可信度,如报纸、电视、广播等。
这些研究通常基于特定的理论框架,如媒介依赖理论、受众认知理论等,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探究媒体可信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受众行为的关系。
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媒体的可信度与受众的信任度、满意度、忠诚度等密切相关。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新媒体的可信度问题。
这些研究不仅延续了传统媒体可信度的研究框架,还针对新媒体的特点,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例如,有学者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源的可信度问题有学者从受众认知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标准还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媒体可信度与受众行为的关系。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可信度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
新媒体时代下的“屌丝”文化现象分析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因具有容量大、载体新、时效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上网聊天、博客、微博、博客、微信、交互网络电视等新兴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
青年群体是网络常客,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最大,复杂的网络文化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信仰。
从中映射出来的文化现象也体现了现在社会一部分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
其中以网络语言的传播体现的尤为突出。
网络语言,特别的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中国网民三大社会心态:社会焦虑、社会抗争社会分层首先第一个心态就是社会焦虑,反映出当前网民不可承受的压力之重,背后隐藏着是一种结构性的系统性的社会压力下的一种茫然和焦虑,以及这样的一种群体性焦虑背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冷幽默。
第二种是社会抗争心态,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很强,传播性很广,成为网民表达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平台,而网络流行语也成为网民宣泄和表达对社会公平缺失不满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三种社会心态就是社会分层,我们可以看到垂直流动的趋势慢慢停滞,让人们感到阶层固化难以逾越,但是通过这样一种戏谑和自嘲的姿态体现出来一种解构和重构,反映出深层的社会问题:如难以逾越的社会分层,狭窄的上升通道,以及不可忽略的贫富差距等等。
其中“屌丝”一词就是从网络兴起的,这一词现在对于人们来说几乎无人不晓,甚至以经发展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文化现象。
"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同时"屌丝"文化又是当代青少年青春情结的再现,体现深层的社会原因与群体心理机制的形成。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然而,与此同时,网络舆情问题也日益凸显。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讨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有效的引导与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的特点1. 信息传播快速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任何一个事件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热议。
这种迅速的传播速度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非常大。
2. 群体情绪激动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用户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情绪往往是被激发得最为激烈的因素之一。
这种激动常常会导致群体情绪失控,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3. 虚假信息泛滥虚假信息在新媒体时代也变得更加普遍。
通过网络,虚假信息可以快速传播并引发舆情。
这给舆情的引导和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1. 信息不对称网络舆情的产生往往源于信息的不对称。
一方面,政府、企业等传统媒体主导的信息传播,往往无法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造成了信息的混乱。
2. 社交网络的兴起社交网络的兴起给了普通用户表达意见的机会,也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
然而,由于缺乏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的评估,舆情事件往往会因谣言的传播而失控。
3. 情绪化的群体行为网络舆情的产生也与情绪化的群体行为密切相关。
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往往更容易被情绪所带动,迅速加入到某种观点或情感的表达中。
这种群体行为容易引发舆情的爆发和扩散。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策略1. 主动引导舆论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等方式,主动引导舆论。
重要的是建立透明、及时的沟通渠道,增加与公众的互动,以准确的信息引导公众舆论。
2. 建立信任体系建立信任体系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至关重要。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和筛选,只发布真实、可信度高的信息。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由麦奎尔的《受众分析》谈起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由麦奎尔的《受众分析》谈起一、本文概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深刻变革,受众的角色和行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受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麦奎尔的《受众分析》为起点,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
本文将简要介绍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及其对受众的影响,包括信息传播的多渠道性、受众的碎片化特征等。
通过对麦奎尔《受众分析》的解读,本文将阐述受众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研究的新挑战和新趋势。
本文将提出在新媒体时代进行受众研究的方法和建议,以期对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受众研究,从而在新媒体环境中更好地把握受众需求,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
二、麦奎尔的《受众分析》概述《受众分析》是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l)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深入剖析了受众在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行为和心理。
麦奎尔强调,受众并非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有主动选择、解读和反馈的能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更加凸显,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接受方式和反应各不相同。
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中提出了受众研究的多个维度,包括受众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心理背景等。
他认为,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反应。
同时,麦奎尔也关注到了新媒体技术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如社交媒体、搜索引擎、个性化推荐系统等如何改变受众的信息获取和分享方式。
在书中,麦奎尔还详细探讨了受众研究的各种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他强调,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受众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麦奎尔还提倡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认为受众研究应借鉴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受众分析》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受众研究著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麦奎尔的观点和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受众在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和行为,也为未来的受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新媒体时代下的“屌丝”文化现象分析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因具有容量大、载体新、时效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上网聊天、博客、微博、博客、微信、交互网络电视等新兴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
青年群体是网络常客,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最大,复杂的网络文化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信仰。
从中映射出来的文化现象也体现了现在社会一部分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
其中以网络语言的传播体现的尤为突出。
网络语言,特别的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中国网民三大社会心态:社会焦虑、社会抗争社会分层首先第一个心态就是社会焦虑,反映出当前网民不可承受的压力之重,背后隐藏着是一种结构性的系统性的社会压力下的一种茫然和焦虑,以及这样的一种群体性焦虑背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冷幽默。
第二种是社会抗争心态,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很强,传播性很广,成为网民表达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平台,而网络流行语也成为网民宣泄和表达对社会公平缺失不满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三种社会心态就是社会分层,我们可以看到垂直流动的趋势慢慢停滞,让人们感到阶层固化难以逾越,但是通过这样一种戏谑和自嘲的姿态体现出来一种解构和重构,反映出深层的社会问题:如难以逾越的社会分层,狭窄的上升通道,以及不可忽略的贫富差距等等。
其中“屌丝”一词就是从网络兴起的,这一词现在对于人们来说几乎无人不晓,甚至以经发展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文化现象。
"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同时"屌丝"文化又是当代青少年青春情结的再现,体现深层的社会原因与群体心理机制的形成。
大学生网红沉迷现象的表现、成因及治理措施-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学论文
大学生网红沉迷现象的表现、成因及治理措施-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网红现象论文范文第六篇:大学生网红沉迷现象的表现、成因及治理措施摘要:网红作为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产物,受到众多大学生的追捧,部分大学生盲目认同网红的言行观念,对其过度情感依附,狂热消费网红产品。
大学生粉丝群体的网红沉迷是新媒体赋权下网红导展示和粉丝主体选择的结果,高校针对性教育的缺失加剧了这一倾向。
政府、媒体、高校要各司其职,大学生要提升素养和强化自律,共同构建网红沉迷的综合治理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网红沉迷;治理;新媒体赋权;作者简介:沈丽琴,1979年生,女,湖南衡阳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刘洲广,1997年生,男,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Abstract:As a produc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stant online celebrities are followed by many college students. Some college students blindly identify with the concept of words and deeds by online celebrities, get emotionally dependent,and consume products of instant online celebrities fanatically.Addiction to online celebritieshas thus resulted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induced display of instant online celebrities and the choice of fan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new media empowerment. The lack of targete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ggravates this trend. The government, the media, and colleges should perform their respective duties,and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advance their edification and strengthen self-discipline,so as to jointly build a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system foraddiction to online celebrities.Keyword:college students; addiction to online celebrities; governance; new media empowerment;网红即网络红人,英译为instant online celebrities,原指在现实社会或网络世界中,由于某些行为、某个被广大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1].目前泛指通过社交平台聚集了大量粉丝的红人。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特征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特征⒈引言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特征和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将详细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特征,旨在帮助从事新媒体运营和市场营销的人士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受众的需求。
⒉受众分析⑴年龄特征新媒体受众覆盖了各个年龄段,但年轻人是主要受众群体。
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更有可能在社交媒体上活跃。
⑵性别特征新媒体受众的性别比例相对平衡,但某些平台上会有一定偏向。
⑶教育程度特征新媒体受众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他们更具有判断和意见表达能力,并有更高的信息获取渠道。
⑷地理位置特征新媒体受众的地理位置不受限制,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互动。
⒊受众行为分析⑴上网行为受众上网的时间和频率较高,方式成为主要的上网终端。
⑵内容获取偏好视频、图片和短篇消息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他们更偏向于直观、简洁的传播形式。
⑶社交互动受众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分享和评论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⑷跨平台使用受众在不同平台间的切换频率较高,多平台共存是常态。
⒋受众需求分析⑴个性化定制受众希望通过新媒体获取符合自身兴趣和需求的内容,个性化定制需求日益增加。
⑵参与互动受众渴望能够与内容创作者、其他受众进行更加直接的互动,参与其中。
⑶可信度要求受众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要求较高,他们更倾向于追随有影响力和专业知识的媒体机构和个人。
⑷移动适配受众使用方式进行上网的频率较高,对于移动适配和用户体验要求较高。
⒌结尾本文档涉及附件:无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新媒体时代的用户画像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用户画像研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用户的需求和行为越来越多样化,这对企业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了解用户,企业需要进行用户画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一、用户画像的定义和意义用户画像是指对用户进行细致分析后形成的用户特征描述。
通过对用户画像的研究,企业可以全面了解用户的兴趣、偏好、需求和行为习惯,从而更精准地制定营销策略和产品推广计划,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新媒体时代,用户画像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加互动和个性化,用户在其中的行为和偏好更加多样化。
通过精确了解用户画像,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提高用户黏度和转化率。
二、新媒体时代的用户画像构建方式1.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数据,如用户注册信息、网页浏览记录、社交媒体数据等,进行深度分析。
数据分析工具如Google Analytics、百度统计可以帮助企业轻松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并提供细致的用户画像分析报告。
2.社交媒体分析: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企业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用户的兴趣、需求和行为习惯。
通过分析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行为,企业可以快速构建用户画像,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3. 用户问卷调查:通过用户问卷调查,企业可以直接向用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
问卷调查可以提供有关用户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细致的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用户,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战略。
4.消费者行为模型:企业可以通过消费者行为模型分析用户可靠的数据。
例如,RFM模型(最近一次购买的时间、购买频率、消费金额)可以帮助企业判断用户的消费价值和忠诚度,以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三、用户画像的重要性与应用1. 客户细分和定制化服务:通过用户画像的研究,企业可以将用户按照不同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根据用户特点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这有助于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 营销推广策略:了解用户的兴趣和消费习惯,企业可以制定更精确的营销推广策略,提高广告投放的效果和转化率。
浅析舆论热点事件中的网络群体特征
视听2020.02|e 聚焦尤其是言语暴力也比过去更为激烈。
在涉及司法的热点事件中,群体借由舆论形成的巨大声势对相关权力、法院施压而左右司法判决,即所谓舆论审判。
群体总是有这样的倾向,利用道德优势而进行不道德的暴行,由此带来的争论和撕裂以及舆论审判对司法权威的动摇,都加强了政府舆论引导的难度。
(二)微博平台的舆论引导革新措施强化议程设置。
“网络广场”形成后,受众表达意见倾向于跟随强势言论主体,给权威机构通过设置议程引导舆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群体虽然狂热而声势浩大,但一般都会围绕某一主题形成一个情感宣泄的突破口,媒体能对这一主题及时解释或引导转移,就能实现“对症下药”的议程设置。
“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中,新京报视频在一边倒的指责中在微博上公布了医院完整的监控录像,使公众的讨论走向客观和冷静,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调整算法机制。
技术的改进总能成为平台改善业务的助推力,促进效率的提升。
以微博的评论展示算法为例,在默认状态下点赞数更多的评论会被放在顶部,而偏激、情绪化强、简短的评论总是更受欢迎,这些评论的态度又影响了其他用户的认知。
在“广场效应”的群情激愤后,算法需要保持有价值信息的凸显,使其不再淹没于无谓的争吵和情绪发泄中。
比如,官方的声明应该置顶于那些传播起点的微博评论中,被证明为谣言的信息应该添加标签并限制转发,重大新闻应以提醒的方式出现在“发现”入口等。
在信息时代,算法已然成为重要的“把关人”,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必要把算法作为专业媒体人应有的素养。
加强有效沟通。
现代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众对自身权利的让渡,公众又是舆论的主体和检验引导效应的唯一标准,所以政府在舆论引导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公众这个最原始的因素。
公众参与事件传播的冲动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有效沟通是稳定情绪、消弭分歧、缓解矛盾的重要方式,也是政府和公众的互动形式。
微博出现以后,它生成的广场固然是暴力的集合地,但也让大范围多层次的沟通成为可能,这种政府与微博用户的良性沟通也成为许多群体性事件最终解决的助力。
社交媒体用户特征
四、网络化个体的社会行为之生活分析
四、网络化个体的社会行为之生活分析
四、网络化个体的社会行为之生活分析
四、网络化个体的社会行为之生活分析
四、网络化个体的社会行为之生活分析
五、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新技能
❖ 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新技能
❖ 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新技能
❖ 4.网民的上网动机分析
1、求知 2、求实 3、求新 4、消闲娱乐 5、求名动机 6、求美 7、好奇 8、时尚 9、求便 10、逃避动机
四、网络化个体的社会行为之工作分析
四、网络化个体的社会行为之工作分析
四、网络化个体的社会行为之工作分析
四、网络化个体的社会行为之工作分析
四、网络化个体的社会行为之生活分析
❖ 网络化个体:社会交往的单元由群体变成了负载着多元的、交叉 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个体。
二、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2.网络传播的交互性
❖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互联网实现了类似于人际交流 的双向信息传统模式,即交互性,这是对旧有传播方 式的一个革命性的变革
❖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有两种含义: ▪ 一方面指用户在网络上获得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 选择权、自主权,即可以主动地全球范围地选择信 息源,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信息 ▪ 另一方面,指信息的提供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 关系,主要是指用户的反馈。
二、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 4.碎片化 ❖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长尾理论”
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商品是一个坚硬的头部,而海量 的、零散而无序的个性化需求则形成了一条长而细的尾巴。 将长尾上的个性化需求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商 品还要大的市场 ❖ 表现形态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 介小众化;碎片化传播、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写作。 ❖ 碎片化的影响:消费阶层“碎片化,多种消费形态并存; ❖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单一媒体垄断转化为多种媒体并存 ; 权威”的坍塌与自我意识的崛起。 ❖ “渠道多,无权威”、“信息多,无观点”、“言语多, 无行动”。
新媒体概论聚众现象名词解释
新媒体概论聚众现象名词解释一、引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聚众现象成为了新媒体发展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对聚众现象进行全面、详细、深入的解释,包括定义、特征、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二、聚众现象的定义聚众现象指的是通过新媒体平台,将众多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行为。
这个群体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聚众现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公众融入新媒体环境的结果。
三、聚众现象的特征聚众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多样性新媒体提供了多种沟通和交流方式,使得聚众形式多样化。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微博等方式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形式的聚众现象。
2. 共同利益和诉求聚众现象往往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利益或诉求而发生的。
这些目标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参与者可以是个人、组织、团体等。
3. 大规模性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使得聚众现象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数以万计的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群体行为。
4. 快速响应和传播新媒体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极高,使得聚众现象可以迅速响应和传播。
一条消息或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发广泛的共鸣和参与。
5. 自组织性聚众现象通常是自发组织的,没有中心领导和组织者。
人们通过新媒体平台自发组织,共同行动,形成一种自主、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
四、聚众现象的原因聚众现象的发生和持续存在有以下原因:1. 群体效应人们在群体中容易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形成心理共鸣和协同行动。
新媒体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使得人们更容易形成群体效应。
2. 参与动机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个体更容易参与到聚众行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参与聚众可以满足个体的社交需求、表达需求和个人认同需求。
3. 信息传播和获取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广,使得聚众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和获取。
人们通过新媒体了解到某个事件或议题,从而形成对该事件或议题的关注和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民群体行为特征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网民已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民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互动模式,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网民群体的行为特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网民群体的行为特征和变化入手,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网民群体行为进行深入探析。
一、网民群体的行为特征
1、自主性
新媒体的出现,给了网民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网民不再受传统媒体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浏览、获取信息,与此同时,也可以自由地发表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过去,媒体一般是传播信息的主导者,网民只能通过受限制的渠道获取信息,无法自主选择和参与。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民已成为信息的自由获取者和主导者,自主行为已成为其最突出的行为特征之一。
2、开放性
新媒体的开放性,一方面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与人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提醒了网民谨慎处理自己的信息。
尽管新媒体给了网民更宽广的社交平台,但由于网络信息可以轻松地被广泛获取,也就意味着网民需要面对着广泛的公众及个人隐私和安全
等问题。
因此,开放性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网民在享受其优势的同时,也需要能够判断和把握风险。
3、社交性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交流、认识和社交的平台。
网民之间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来建立联系,分享经验和感受,甚至组成自己的社交圈子。
社交媒体的出现,也使得网民之间的社交形式不再单一及枯燥,如视频直播、短视频的出现,使得网民之间的交流更加生动多彩。
二、网民群体的变化
1、信息过载与信息焦虑
信息过载与焦虑的产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共同问题,它们在新媒体时代下已经愈发显著。
近年来,各种应用和社交平台层出不穷,涌现的数据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管理和过滤。
虽然,过滤可以帮助我们得到较好的信息质量,并避免浪费时间,但这一过程可能也会给人造成一种对过滤算法的不信任感,甚至更加强烈的焦虑感。
2、信息质量需求与认知状态的提高
新媒体的信息量不断增长,但信息的质量却无法保证。
因此,网民也越来越重视信息的质量,以及对信息内容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事实上,新媒体对于网民的认知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
民需要能洞察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关系,同时还需要保持一
种持续的学习与认知状态。
3、沉浸式的体验模式
沉浸式体验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用户能够进入一种走向
更高层次的感知状态,从而拥有较为真实和自然的体验。
在新媒
体时代下,一些新技术如VR及AR技术的应用,已经使得网民能够在虚拟的环境中获取信息、沉浸式感受信息,还可创造出更多
的有意思、富有探索性、情感互动的体验。
三、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新媒体时代下
的网民群体行为也将不断变化。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网民群体将
更加注重隐私保护及信息质量,同时也会倾向于使用更智能、更
多元化的设备和工具,以打破信息孤岛,追求更个人化及多元化
的体验。
很明显,这将给新媒体行业带来挑战,需要不断地创新,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也需要从更长期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