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正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与生存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乃如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类,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美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美文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延续人类生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

目前,我国资源和环境形势已不容乐观:耕地锐减,土地沙化;植被遭侵,草原告急;泱泱浊流,水源污染;全国三分之一国土被酸雨侵害,沙尘暴不断向人们袭来……。

这一切
的出现,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同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
的上述误区分不开的。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宁愿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一崭新命题的提出,把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问题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联合国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强调气候变换正以空前的规模威胁人类的发展,对穷过影响最大,它使穷过千百万人面对缺水、却食物和营养、生态遭到破坏的恶性循环。

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必要性
㈠、我国的客观条件,必须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大的资源约束,就是资源高消耗制度不可持续,资源高消耗制度已经完全不可持续。

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没有问题,世界第一。

幅员辽阔没有问题,960万平方公里,全世界排名前三位。

地大物博这一块,地
大是对的,但是物博绝对不对。

中国的物产非常的不博、不多。

尤其是一些资源型的东西,现代工业所需要,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资源方面,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煤、水、铁这些东西最基本的人类生存资源我们中国是极度欠缺的。

我们中国目前统计数据,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的1/3,水资源人均是世界的1/4,天然气人均是全世界1/20,铜是1/5,铝是1/13,水平都非常的低。

我们是一个资源贫国。

美国宇航局的全球夜景图里面资源消耗高的都是发达国家,从夜景图中间可以看出来像美国,这是中国的东南地区,这是日本、韩国、朝鲜,朝鲜没有什么灯光。

经济越发达,这个地区资源能源消耗越大。

美国总人口3亿,占全世界人口4%多一点,但是消耗全球1/3的能源,排放世界1/4的二氧化碳。

美国的人均能耗是中国的5倍。

中国现在经济是全球第二,如果我们经济发展超过美国,我们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跟美国持平,全世界都完蛋了。

非常简单,美国人口是中国的1/4不到,消耗了全球1/3的能源,如果中国是按照美国这个人口方式消耗把全世界能源4/3都消耗掉了,就是现有能源里面还缺1/3的口子,不知道哪找去。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美国是1/4,中国如果像美国那样生活,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急剧的升高。

所以资源高消耗之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经济越发达这一条路越走不通了。

我们必须得警惕。

(二)生态约束:生态代价惨重之路不可持续
西方发展模式的生态代价非常的惨重。

举个例子,20世纪十大环境污染事件里面,其中前八大都是在发达国家出现的。

而且前八个里面都是在6、70年代,4、50年代时期出现的,到70年代时期以后,西方国家绿色和平运动过后,环保运动过后,西方国家的生态代价不是那么惨重,实际上以前代价非常的惨重。

过去二三百年以内,西方国家在地球上对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的,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实际上温室气体比较,二氧化碳增温效应是63%,二氧化碳生命周期是可以生存两百年的时间,甲烷可以生存12年到17年,氧化亚氮这个气体可以生存120年,全氟化碳是可以生存5万年。

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到空间以后很长时间不会消失。

过去二三百年西方工业革命过程中所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很多温室气体到现在为止都在全球气温产生巨大的影响。

加上最近三四十年,四五十年,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导致全球变暖,《自然》杂志得出的结论,百万物种有可能会灭亡。

很多地方海平面会上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得过诺贝尔和平奖,曾经之前写过一本书是《难以忽视的真相》。

也做了一个纪录片是《难以忽视的真相》,就是因为这本书和这个纪录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

在这个纪录片里面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在至今65万年以来全球温度一直是变化是横向变化的,但是自从1950年过后就一下子起来了,未来二三十年还会继续上升。

全球变暖了,会导致北极和南极冰川融化,导致格陵兰岛冰川都会融化,如果是事实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到6米,那时候全球有二三十个国家会亡国,国家就没有了,泡在水底下了。

我们中国发展的生态承载力也有限。

我们无法搞好能源生态惨重这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现在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是37%多,荒漠化面积是占27%,90%的草原,90%的江河湖泊都受到退化在污染。

中国整个生态承载力不足,在中国宜居地区本来就不多,越是绿色的地方越宜居,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居住,很多地区就不适合居住。

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这一条线北面是黑龙江的瑷珲,南面是云南的腾冲,这个是1936年的时候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画的,但是说96%的人口都住在这个线以东南,以西以北的国土面积很多,占5、60%,但是人口非常少,只占5%,6%。

本来中国宜居的地方就不多,很多地方生态环境非常的恶劣。

沙漠化、戈壁、盐碱化这种现在非常常见。

城市地区污染很严重,北京地区这都很严重的,北京市都出现了北京下土了这样的说法,北京下土了。

有一段时间,2004年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甚至北京都往下掉土,掉的不是雨点是土。

像广州这些地方污染都很严重,广州这个城市雾霾非常的严重。

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看看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我们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汲取西方国家的教训,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发展。

㈢、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意义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性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

3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一段时间以来,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转变。

自然
既被人类改造又需要人类保护,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

走科学发展之
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就应当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决定性意义,充分认识可发掘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

2经济发展中,我们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

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我们必须摈弃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三、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挑战
(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
这是目前很大的、最根本性的问题。

我们国家最近几年以来一直不断地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升级。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我们国家过去二三十年以来经济发展形成的打工经济、底层经济、高资源高能耗的经济都还存在,这种经济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比如说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增长,过去企业是底层的,小企业、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企业、环保意识非常差的企业,我们很多能耗高、污染重、排污标准不达标,甚至不执行,这都是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一些过去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后果,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转型完,未来这些东西仍然可能对我们经济发展,对于我们环境保护,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村村户户冒火点烟这种现象很常见,分散的小工厂非常常见,过去乡村企业还有一些小厂子非常多,很多民营企业都是这样的,污染非常严重,对资源消耗非常厉害,我们就是一直砍自己的树做一些方便筷还有纸,都是靠自己的树,结果把国内的树砍的差不多了,现在开始慢慢去亚马逊河流域往回运了,结果导致经济发展方式滞后,导致一系列不稳定因素。

比如说很多村民上访,甚至是不高兴。

很多村落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癌症高发,最近几年以来全国信访总量里面环境信访一直处于前三位,直接进行抗争、上访。

还出现环境的集体行动,也就是群体性事件。

这是集体行动早期阶段,就是无组织、无目标的群众大规模聚集
现象,最终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破坏影响,但是他们是乌合之众。

环境性的群体性事件,1996年以来我们国家环境型的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在高发的态势,每一年增长率是29%。

2011年重大事件比2010年同期增长120%,所以说公众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2010年以来像镇海事件、天津的事件、大连的事件,各种各样的群体性事件,群众聚集反对低产能的产业在本地落户,希望产业标准升级,搞一些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

甚至还有集体行动,比如说厦门的PX事件,江苏的启东事件。

2007年厦门的PX事件,当时反对PX项目在厦门市区落户,结果连续几个月市民不断的散步,通过散步的方式进行抗议,最终导致这个项目倒台,这个项目最终落在泉州,转到外地去了。

比如说2010年江苏的启东事件,当时启东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很多市委市政府大楼都被冲击了,当时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最初的起因就是排污管道的修建问题,造纸厂修建,排污过程中可能会对当地老百姓的利益没有关注,导致老百姓起来抗争。

最终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警车被砸,很多人受伤,市政府大楼被抢,整个项目停工,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这是环境的集体行动。

为什么环境性的上访、群体性事件,集体行动越来越多呢,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很多项目它的层次很低,会带来很大的人身伤害,环境污染,所以老百姓反对了,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导致我们老百姓觉得过去这种东西不能再搞了,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远远没有完成,很多地方仍然在搞,结果导致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这是第一个挑战。

考验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和实际的效果。

(二)部分利益群体阻力巨大
很多利益群体不愿意建设生态文明,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实际上是反对态度的。

一部分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差不多了,经济发展起来了,这时候对他来说搞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但是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说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本来就比较好,我现在就是穷,经济不发达,管他是什么项目,这个项目可以引进来是最重要的,至于引进什么项目再说,我没有挑选的余地,现在重点不是生态文明建设,我现在重点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可以污染一下环境。

还有一些落后的地区淘汰的产能就威胁政府说这个工厂不能关闭,关闭过后这个厂子600号人就要失业,失业以后就要去政府部门示威,你能安排吗?地方政府还保护它,因为这是落后产能可能是地方的利税大户,地方主要靠它生存,只能是保护它。

所以这样可以看出来部分利益群体不太愿意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些地方人愿意,有一些地方人不愿意。

原因很简单,有两个。

一个是利益驱使使发展目光短浅,第二是利益再分配和补偿机制不健全。

除了目光短浅以外,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但是有一点就是在生态文
明建设过程中有一些人受到损失了,受到损失以后得到好处这一部分人是不是应该给它一些补偿,这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你可以给它一些补偿,或者是补偿比较合理,利益再分配比较合理,这样大家都会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现在利益再分配和补偿机制是非常关键的。

举个例子,国家制订十二五规划主题功能区的时候绘的图,我们国家经济开发区都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和一部分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大部分是非常少的开发区,但是我们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恰恰分布在经济未发展的中西部地区。

比如说可以看一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基本没有重点生态功能区。

大家知道一旦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后开发利用都受到限制,不能开发也不能转化成别的东西,也不能建什么东西,必须得保护。

这样就出现利益纠葛的问题了,为什么发达地区可以没有这个功能示范区,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已经破坏差不多了,本来就没有。

欠发达地区本来经济发展发达,把它都划成生态功能区结果是导致经济进一步发展就很难了。

应该把发达地区很多的财政收入以捐献经费的方式转移给中西部,付出代价这样的地区。

目前我们有一些地方有,比如说资源税,比如说耕地平复还有耕地补偿都有。

问题关键是力度不够,而且制度不健全,很多方面还没有。

这是第二个挑战,很多利益群体不想生态文明建设。

(三)相关法律制度较不健全
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立法我们是立了很多法律,但是有关法律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这是一个现实。

要守法成本很高,要是执法成本也很高,但是违法成本很低,守法比如说排污达到二类水的标准,必须采购一整套排污设施,而且招聘很多人去管理它,然后运行起来很贵,买来就很贵,政策执行起来很贵。

还有执法很贵,对于排污到底是谁排的也分不清,通过技术手段鉴定花费很高,取证非常难。

但是违法成本很低,很多人发现违法这个罚款很少。

比如说环保部环境监察局曾经有过课题组做过这样的研究,发现在一个地市级的企业,平均下来如果违法排污,有一次违法排污平均大概会罚49700块钱,也就是违法排污,排污一次大概是罚5万块钱,但是它获利是获多少呢?是获232万,所以违法收益是成本的46倍,只要拿1/46交罚款,剩下45都是我的。

违法成本非常低,导致很多人更愿意违法,而不愿意买排污设施,所以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很健全。

(四)民众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老百姓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都比较落后,这是目前基本情况。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觉得不落后了吧,很多人看PX事件,还有启东事件,这些事情出来以后老百姓都是不断地闹事,要求关闭。

实际上这仍然不是先进的标志,这不是民众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先
进的标志,我们现在民众生态文明意识就是利益侵害,过激反应。

如果这个生态这一块侵犯了我的利益我就行动,不侵犯我的利益我就不行动,然后反应就非常的过度,打砸抢就出来了。

西方发达国家是全民的生态意识普及了,所有人几乎跟我没有关系的,只要有游行示威我都会去游行,我去喊几句口号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

我喊口号过程中也不会过激,也不会打砸抢,虽然这个事情跟我没有关系我也支持一下,而且我很文明,很守法。

而我们中国生态文明意识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很多人觉得这是他的事情跟我没有关系,他的环境破坏跟我没有关系,这种理念仍然有。

另外节约意识不足,生态环保意识都有问题,比如说节约意识不足,我们中国人非常奢侈、非常浪费。

国家粮食局长2012年10月16号曾经呼吁全中国人粮食日,呼吁全中国人最好饿一饿自己,饿了之后就知道粮食是多么的珍贵。

粮食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一年以内我们中国人浪费的粮食够两亿人口吃一年。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13亿人口实际上粮食如果都节约可以养活15亿人口的,我们可以多生一点孩子,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浪费了2亿人口的粮食,这个中国浪费非常普遍,节约意识不足非常常见。

比如说我们吃一个满汉全席,一个月饼十万块钱,就是奢侈品明显的浪费了。

实际上不吃就看,看一下就倒了,节约意识非常不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培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离开了人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离开了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自我的道德约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已从总体上解决温饱问题,但不少欠发展地区的数千万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仍然没有树立起完全的生态文明意识。

即使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也存在不少利益驱动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形成全民的环境保护自觉和生态道德约束。

因此,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宣传,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广泛而持久地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使各个阶层和领域的人都能接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球难以承载人类无限度的生产与消费”等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并将其渗透到社会生产、消费、生活的各个层面。

要在各个层级的学校课堂上开设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邀请相关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定期到学校讲授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组织学生到企业和相关机构参观学习,努力使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内容系统化、形式多样化。

要利用
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中国土地日等环
境节日,广泛开展环境知识的社会化教育和宣传,努力动员和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
护的意识和热情。

要着力改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积极培养全社会
环保、绿色、生态、低碳、健康向上的生产、生活和消费习惯,努力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保护
生态环境的集体自觉和道德约束力量。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生命安全
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件尤其是食品安全事件和重大项目污染诱发群体性事件等突出环境问题频发。

以2012年为例,在食品安全方面,先后出现“修正”毒胶囊事件、“健康元”地沟油制药事件、“酒鬼酒”塑化剂事件、“立顿”高毒农药事件、“雅培”奶粉事件、“肯特基”速生鸡事件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在重大项目方面,先后出现天津PC项目、四川什邡钼铜项目、江苏启东污水
排海项目、宁波镇海PX项目等多起环境污染诱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这些突出的环境生态
问题,不仅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恐慌和强烈不满,而且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命安全,
必须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突出环境问题。

要加大食品、蔬菜、饮水、药品等的检疫检测力度,加大酒店、饭馆以及机关、企业、学校食堂等的卫生检
查频度,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非法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
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严厉查处企业违法排污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努力多
还环保生态旧账、减少和避免环保生态新账,坚决遏止环境生态污染事件持续上升势头。


建立和完善环境生态的预警预报机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努力防患
于未然。

要完善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体系,严格环评标准,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的环评准入门槛。

要建立重特大建设项目的群众通报协商机制和专家评估论证机制,加强突发环境和生态
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努力将重大环境和生态安全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构建新的经济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历史工程,仅靠全体国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做保证、有新的经济评价体系作支撑。

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
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
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2]要建立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