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一)培养目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设施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领域包括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及智能装备、设施农业技术三个方向,培养要求如下: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三农、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掌握现代农业机械设计、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新农能源开发与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智能农机装备研究、农业信息获取、智能处理、决策支持、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工艺技术、设施环境控制、设施装备和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设施农业工程设计等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二、学习年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2 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 3 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 4 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三、培养方式(一)采取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二)实行双导师制。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吸收企业或管理部门的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及设施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指导工作。

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5112)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是与农业相关领域(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人才。

2、培养要求(1)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管理工作的能力,能独立担负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相关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三、培养方式采用校内课程学习、校外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建立适合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

实践环节是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内容,鼓励研究生到农业信息化机构、企业实习,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实践研究,顶岗实践不少于6个月,实践课题研究不少于6个月,其中校外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三学期,实践课题研究不计学分,须提交实践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学院对学生实践课题研究情况和总结报告进行检查及考评。

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2硕士生的指导教师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就的教授、副教授担任,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及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培养方案为规范农业信息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硕士旳培养目旳、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保证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旳和规定1.培养目旳农业信息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络旳专业学位,重要为农业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涉农企业等部门中与农业信息化有关旳多种岗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规定(1) 农业信息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旳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 农业信息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信息化领域旳基础理论、系统旳专业知识,以及有关旳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信息化领域旳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管理工作旳能力,能独立肩负农业信息化领域旳有关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可以阅读本领域旳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攻读农业信息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旳硕士,采用进校不离岗旳方式学习,在校学习时间合计不少于6个月。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用多学科综合、宽口径旳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旳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3.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旳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三、重要研究方向1. 电力信息技术重要研究运用GIS技术、GP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和建设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探索配电网络可视化管理技术手段;结合SG186、电力ERP、PMIS,研究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措施、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规律;运用嵌入式、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实现变电站信息采集、传播、处理、输出全过程数字化,探索数字变电站基本架构与关键技术。

四、课程学习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旳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旳旳规定,教学内容应体现广阔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农业信息化095112培养方案

农业信息化095112培养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2010年修订)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具体如下: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人文、社科、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验技能、先进技术方法、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了解本学科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文献。

二、研究领域1.农业信息化技术2.农业管理信息化3.农业资源利用信息化4.农产品营销信息化5.农业专家系统6.“3S”技术农业利用7.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也可根据工作实践确定研究方向三、学习年限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集中在校全脱产的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2年。

2.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不能提前毕业。

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不延长学习年限。

如确实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的硕士研究生在每年4月、10月由研究生本人申请,填写《华南农业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延期申请论文答辩审批表》,经导师和所在学院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4.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不能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

四、培养方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实行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鼓励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五、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修学分为26学分(含参加学术交流所得的2学分、实践教学所得的3学分和撰写文献综述所得的1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1.思想品德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业务素质要求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计算机农业应用技术:综合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研究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

内容包括农业生产需要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传感器及检测系统,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精细耕作、变量施肥、精细收获、作物估产、病虫害预测等。

围绕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数字化问题展开研究。

包括村级行政事物管理和自然资源管理数字化建设模式研究、电子政务和农村远程教育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模式和方法研究、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等。

三、培养方式l.指导教师负责制实行双导师负责制。

双导师制是指1个校内学术导师,1个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

校内导师是主要责任人,全面负责培养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

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入学3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到研究生院。

2.教学方式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农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业工程领域)为做好我校全日制农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有关要求,依据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内容,结合国内外该领域发展现状,特制定我校全日制农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为农业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培养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2、培养要求(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求实创新,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并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本工程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工程管理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和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四、培养方式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校外实践研究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为主。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农业工程教育、科技管理实践经验的导师与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1、课程学习课程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引言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培养具备深厚的农业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我们制定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高层次农业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以下能力:1.具备扎实的农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农业科研或农业技术开发工作;2.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开展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并取得创新成果;3.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农业领域中担任领导职务;4.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三、培养内容1.核心课程(1)农业科学基础:包括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2)农业生产技术:包括作物学、养殖学、植物保护学等;(3)农业经济管理:包括农业经济学、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等;(4)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遥感技术、农业大数据分析等。

2.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农业机械与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政策与规划等。

3.实践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将安排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等。

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实际农业生产、科研项目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培养方法1.课堂教学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教授学生农业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2.导师制度每位学生将由一名导师负责学术指导和个人发展指导,导师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3.学术交流学院将组织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交流平台。

五、评价与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此外,学生还需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

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2822一、培养目标1.思想品德要求培养具有较好的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创新人才。

2.业务素质要求掌握本学科宽厚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备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或技术管理的独立工作能力;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3.身体素质要求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本专业目前的研究方向有 4 个:1.精细农业技术本方向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以获得农田“高产、优质、高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包括涉及农业生产需要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传感器及检测系统、计算机控制及变量执行设备等信息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作物估产、病虫害预测适用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等方面研究。

2.农村电网信息化本方向重点研究信息技术在农村电力网信息化中的应用问题,探索提高农村电网信息化水平的思路、方法和关键技术。

具体包括:1)3S 技术在农村电力网中的应用研究;2)基于人工智能的农村电力网分析、设计与规划方法的研究;3)配电管理系统(DMS)的架构与标准化研究;4)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嵌入式技术在农村电力网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

3.农业环境监测与控制本方向主要利用非电信号传感与变换技术、现代过程控制理论技术、计算机检测控制技术及通信技术,针对不同生物环境控制工程的特点研究环境信息的自动采集及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的方法。

在强调实践应用的同时,重视新型人工智能及遥感与遥测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与发展,突出生物环境参数检测方法和设备研究。

4.新农村建设与数字化技术本方向主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数字化问题展开研究。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095131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095131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095131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一、培养目标农艺与种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以及保护农作物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专业力求培养具备扎实的农艺与种业理论基础、较高的农艺技术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农业硕士研究生,能够在农业科技研究、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培养要求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研究生:1.具备较好的农艺与种业基础知识,熟悉农作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种子繁育与保存、育种与选育、种植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具备较强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实验研究,掌握现代农艺与种业研究方法,能够运用生物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3.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够认识和分析农业科技研究的前沿问题,具备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4.具备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

5.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够领导和组织团队开展农艺与种业相关工作。

三、培养内容1.农艺与种业基础课程:农作物生理学、农作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农作物遗传育种学、农艺学、农业生态学等。

2.专业方向课程:种子繁育与保存、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营养与施肥、农作物品质形成与改良、农作物良种推广与应用等。

3.研究方法与科学论文写作: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业科研方法与科学规范、农业科技写作与报告等。

4.实践教学:包括实验研究设计、农田调查与分析、实习实训等。

5.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选题、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讨论等。

四、培养方法1.采用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一位导师,由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选课、研究方向选择、科研活动、学位论文等。

2.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主动申请科研项目并参与合作研究。

1农业信息化领域培养方案2010版

1农业信息化领域培养方案2010版

11. 农业信息化领域培养方案(2010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涉农企业等部门中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岗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1)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2)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3)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三、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24-26学分。

包括公共课程、领域主干课程、选修课程、补修课程、校外实践教学和必修环节。

公共课(10-12学分)(1)政治理论课2-3学分(按学校规定)(2)外国语2-3学分(按学校规定)(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选修课程(8学分)(1)农业信息化进展2学分(2)农业信息化案例(案例研究)2学分(3)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2学分(4)农业应用系统开发2学分(5)算法设计与分析2学分(6)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2学分(7)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技术2学分(8)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2学分(9)多媒体通信与计算技术2学分(10)高级数据库理论2学分(11)智能信息检索2学分(12)网络编程技术2学分(13)计算机图形学2学分(14)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2学分(15)信息安全2学分(16)导师认可的校内选修课2学分4. 补修课程(1)数据结构(2)计算机网络(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5)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注:以同等学历和跨一级学科录取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至少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3门,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管理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硕士)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管理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硕士)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管理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农业专业基础知识,宽广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在农业产业发展领域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独立承担农业发展领域技术推广活动的能力,能够胜任各级农业管理机构相关政策制定、解释、执行,以及农、牧、渔、加工企业管理,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管理,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农产品物流与电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领域包括农业经济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涉农企业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工程与供应链管理五个方向,培养要求如下: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产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具有在农业管理专业领域协同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向,熟悉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经营、推广等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现代发展理念和技术创新、推广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修养,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学习方式分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两种: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 年;采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 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培养需要建立稳定的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山东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农业信息化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山东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农业信息化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2
30
1
信息学院
选修课程至少修满6学分
QZ015005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2
30
1
信息学院
QZ015006
数据处理与统计软件
2
30
2
信息学院
QZ015007
地理信息系统
2
30
2
信息学院
QZ006015
土地规划与管理学
2
30
1
资环学院
QZ006016
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
2
30
1
资环学院
QZ006017
土地制图学
实践报告、学术交流
补修
课程
BX015004
计算机网络
不计学分
1、2
跨专业学生需补修这两门课程
BX015005
数据结构
经管学院
GZ910006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
40
1
文法学院




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QZ015001
农业信息化导论
2
30
1
信息学院
QZ015002
农业信息化进展
2
30
2
信息学院
QZ015003
农业信息化案例(案例研究)
2
30
2
信息学院
QZ006021
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
2
30
1
资环学院



QZ015004
动态网站设计
全日制农业推广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农业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农业生产、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能力1.系统掌握农业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备从事农业科研、生产、管理、服务等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备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5.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培养要求1.政治思想素质良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3.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和相关 frontier 知识。

4.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具有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7.具有良好的外语读写能力和国际视野。

8.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内容和学分设置1.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管理学等,不少于6学分。

2.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不少于10学分。

3.专业课:核心课、限选课、任选课,不少于40学分。

4.学术活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等,不少于4学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培养条件具备完善的教学实训条件、科研平台和设施设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经费充足。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针对农业领域的高级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农业科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为了更好地培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农业科学理论基础。

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学校会安排一系列的课程,包括农业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产与管理、农业经济与政策等。

这些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学校会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室实践、田间实践、企业实践等。

这些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学校会安排一定的研究环节,包括科研项目、论文写作等。

这些研究环节旨在让学生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农业科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实践和研究环节的安排,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坚实
的基础。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培养方案(领域代码:095136)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一)培养目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领域包括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及智能装备、设施农业技术四个方向,培养要求如下: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三农”、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信息技术或农业机械技术或农业设施技术等方向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人员。

(二)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学习方式分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两种: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习年限为3年;采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培养需要建立稳定的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5106)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在本学科领域具有独立从事农业工程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与服务等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本学科设置以下研究方向:1. 农业机械设计及试验研究2. 农业机械系统仿真与检测诊断3. 农业设施、环境控制及节水灌溉三、学习年限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

课程学习时间原则上为1年,应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本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等四大部分,应修最低总学分为34学分,其中公共课12学分,专业必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

1.专业选修课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和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研究生原有的基础和特长共同确定,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选修灵活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

导师应布置20篇以上的外文文献资料让研究生阅读,并做到有检查,有考核。

2.对同等学力和跨门类、学科专业考取的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3门本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但有科目和成绩要求,应补修而未补修或者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不能进入硕士生论文撰写及答辩环节。

五、实践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工作,专业实践结束后,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

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以及指导老师根据研究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并确定考核等次。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领域代码:095136)一、培养目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本学位点,重点开展“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

为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学科方向本学位点在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工程、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与工程、农业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农业资源信息化四个学科方向开展对研究生进行培养。

1. 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工程该培养方向针对农作物生产管理、农产品溯源以及大数据挖掘处理等方面开展研究与研究生的培养,围绕大田、设施温室、畜牧产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需求,研发系列可满足产业需求的物联网感知终端、传输终端及智能控制终端;围绕产业链信息化管理、产品双向质量安全追溯及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及控制需求,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和技术开发;开展机器学习、农业图像识别技术、方法的研究以及大数据分析挖掘。

2. 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与工程该培养方向从现代农业需求出发,主要研究农业信息服务关键技术,包括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信息分析处理、农业知识录入系统、农业知识库检索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智能推荐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农业信息检测与灾害预防等。

3.农业大数据技术与工程该培养方向围绕农业大数据核心关键技术及应用问题,主要研究:农业大数据自动采集技术与智能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农业图像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研究;农业大数据可视化的研究与应用;农业大数据平台与系统研发和农业大数据服务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4. 农业资源信息化该培养方向基于农业资源信息领域的国家需求及科学问题,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群,以土壤与作物资源的信息获取与分析、土地资源质量时空监测研究为重点,以农业资源精准利用为目标,运用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物学及信息技术等理论和方法,揭示土壤与作物资源信息快速获取、无损监测与精准管理的机理,探寻土壤与农作物营养诊断、数据信息化管理与分析、精准施肥的技术方法,为我国农业资源的信息化提供决策支持。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本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农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农业高级人才,具备在农业科研、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管理和农业企业管理等领域从事高层次的实践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要求
1. 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2.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

3. 具备扎实的农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解决实际问题。

4.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能够协调和管理团队完成任务。

5. 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三、课程设置
1. 必修课程:农业生态学、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经济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微生物学、农业机械化等。

2. 选修课程:农业保护与管理、农业信息技术、农业食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四、实践教学
1. 实习:根据专业方向和学生需求,安排实习岗位和实习时间,
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实践能力。

2. 实验:开设相关实验课程,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技能。

3. 科研:开展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毕业要求
1.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2.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领域的工作。

3. 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能够有效地协调和管理团队完成任务。

4. 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农硕生培训计划

农硕生培训计划

农硕生培训计划一、农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创新能力;2、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3、具有较强的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和扎实的实验技能;4、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表达与沟通能力;5、了解国内外农业发展现状和动态,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培养目标1、立足当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农业技术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熟悉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动态;2、提高学生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和扎实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准确把握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适应国内外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具有较强表达与沟通能力;5、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备坚定的科技道德,热爱本专业工作,具有广泛发展和前瞻性意识。

三、培养模式1、课程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体现前瞻性和应用性,根据培养目标强调将农业科技前沿理论、高新技术和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整合各方面资源,设置针对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开设农业生物技术、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植保等前沿课程,增强实际操作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2、导师制导师制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教学环节,导师应当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研究生的学业、科研和生活都能进行全方位指导。

导师要紧密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参与调查、实验、文献搜集、科技成果阅读、学术交流等工作,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锻炼走进农村生产实践,具有实事求是和勤奋好学精神。

3、实践教学通过农业高级专业化实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组织接触前沿科学研究设备和技术,培养学生。

四、培养方式1、学什么、如何学、为谁学根据学生个性和学业水平设定教学要求和学业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专业代码:095112)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是与农业相关领域(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人才。

2、培养要求
(1)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管理工作的能力,能独立担负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相关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三、培养方式
采用校内课程学习、校外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建立适合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

实践环节是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内容,鼓励研究生到农业信息化机构、企业实习,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实践研究,顶岗实践不少于6个月,实践课题研究不少于6个月,其中校外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三学期,实践课题研究不计学分,须提交实践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学院对学生实践课题研究情况和总结报告进行检查及考评。

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硕士生的指导教师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就的教授、副教授担任,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及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指导小组应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1)参与制定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2)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结果;(3)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4)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四、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

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数不少于33学分。

课程设置参见课程设置表。

五、中期考核
1、考核内容:研究生中期考核要求认真填写《研究生中期考核登记表》,学院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研和教学能力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全面、综合测评。

(1)政治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评定:研究生要认真做思想小结,并认真填写好中期考核表的自我总结。

(2)对课程成绩、完成学分情况进行审核。

(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中期考核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开题,并由各指导组统一组织学生做开题报告,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须认真填写《研究生开题报告审核表》。

开题报告应包括研究背景知识和拟开展的研究工作两方面内容,并进行详细答辩。

开题报告主要考察学生对研究背景知识和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的了解,同时考察学生的文献综述能力,采用口头报告(10-15分钟)和书面报告结合形式。

开题第一次未通过,允许1-2月内再进行一次,仍未通过者,按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2、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的4、5月份进行。

3、考核程序:以专业为单位组成考核小组。

考核小组由研究生导师、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组成。

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学习态度、课程成绩及所修学分情况、论文进展情况、科研和教学能力、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审核和评定。

学习成绩优良,达到考核内容要求的,进入硕士论文写作阶段;学习成绩较差,未达到考核内容要求的,不得申请硕士学位。

分管研究生的院长全面负责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考核小组将考核意见及有关材料一并报送至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由学院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审核通过。

在规定时间内未按时完成中期考核者,按考核不合格处理。

六、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本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论文选题应有一定难度、理论联系实际、先进性和足够的工作量。

能体现作者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

论文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或调研报告。

2、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

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

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学位授予遵照“河南师范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

指导教师和院学位委员会要在答辩前对相关材料认真审核,主要材料包括:(1)成绩单;(2)参加学术活动情况;(3)参加专业实践环节情况;(4)至少提交一篇工程报告、技术方案或至少有一篇学术论文在本专业权威期刊发表或录用。

其中工程报告、技术方案、学术论文内容均须符合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以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学位申请者为独著、第一作者或除导师以外第一作者。

对不符合授予学位条件的研究生,根据情况可建议其延长学习时间。

八、其他说明
1. 硕士研究生如果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且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授予学位,但取得的科研成果未达到学院要求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可做出同意毕业、暂缓授予学位的决定,待科研成果达到要求后,再决定授予学位。

2. 硕士研究生如果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因论文水平或其他原因不建议授予学位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可做出是否同意先毕业的决定,硕士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