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2期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Vol.7 No.2 2005年3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Mar. 2005

收稿日期:2004 - 04 - 14.

作者简介:杨智慧(1976-),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 文学.

64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第7卷

在却只是女性的一般泛称。甚至一些原本褒义的女性词汇的词义已经贬化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汉语中的“小姐”一词。

4.词序中的性别歧视。语言中的次序并不是任意的,而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的,即主要的先于次要的,典型的先于边缘的,肯定的先于否定的。语言在排列有关性别的词时,总是把具有女性标志的词置于具有男性标志的词之后:男男女女,男欢女爱,夫唱妇随;husband and wife,Adam and Eve,king and queen.

二、性别歧视在文化中的体现

1.性别歧视在称谓中的体现

东西方文化都可以从称谓中发现性别歧视的现象。首先从姓氏上来看,东、西方女性在结婚以后都会经历自身姓氏更换或姓氏依附这样一种变化:英语中“Miss White”、“Miss Green”,其中的“White”、“Green”是夫姓而非妇姓;汉语中的“周王氏”、“赵李氏”,都是一种女性姓氏对男性姓氏的依附。再从取名的角度来看,常见的英美人女性的名字常被冠以像花、草、宝石之类的名称;中国女性的名字大多是梅、兰、花、菊等表示娇小玲珑,但同时也有柔弱顺从,被观赏的含义。而男性的名字大都有独立威严、坚强勇敢和自信的含义。再来看古汉语中的一些称谓如:“考”和“妣”是对已逝父母的称谓,“考”的含义是“成”,即一身德行已完成;“妣”即“媲、配”,指与“考”相配。再如对妻子的称呼:贱内、贱室、贱累、内人、内子、房下、糟糠、拙荆等等[3],都带有一种从属、附庸、难登大雅之堂含义。从宗族中的外亲女性称谓来看:中国传统称谓系统里,有许多家“外”字的称谓专指母家或妻家的亲族,如外公、外婆、外眷等等,稍加分析就可得出女性称谓是男性称谓的派生而这种内外的实质还是男尊女卑。

2.性别歧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些对于女性的刻画由于受到哲学、宗教以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体现出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三从四德”,“红颜祸水”,女性的装束和行为只是为了取悦男性,女性在外表和德行上的评判标准是男性制定的,女性的社会价值也是由男性来估量的。男性可以很轻易地就把责任推卸给女性,所谓的“一怒为红颜”,“女祸”,多只是男性的借口和遁词,把历史沉重的谴责强加在她们身上,这是不公平的,是一种在错误思想指导下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英语中“Women are devils’ nets”,“No devil is bad as she devil”,也是对女性的野蛮诋毁。

3.性别歧视在宗教和传统哲学中的体现

来自宗教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基督教《圣经》中有关上帝造人和上帝把人类逐出伊甸园的描述中。对故事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很轻易地得出这种宗教思想对于男女两性所赋予的不同观念:女人是男人身上的“骨中骨”、“肉中肉”;女人来自男人,是男人身体的一部分,是否就是说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这和中国宗法中的“三从四德”如出一辙。夏娃引诱亚当吃下智慧果而被逐出伊甸园,这使女性成为一切罪孽和惩罚的祸首,这又和中国史观中的“女祸”不谋而合。故此,西方人说“Women are devils’ nets”,“No devil is bad as she devil”,而中国人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

三、语言中性别差异的评述

语言和文化中所体现出的诸多性别差异和歧视现象应该被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很多的因素,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在的立场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大相径庭的。西方性别和语言研究的理论大致有两种倾向:夸大语言性别差异;忽略语言性别差异。

缺陷论认为语言反映社会规约,同时也强化社会规约。男女两性使用语言的不同使得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进而又导致两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而这又加强了语言中两者的不平等。语言的性别差异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从一个孩子幼小时就开始的,随着妇女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提高,语言和性别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尤其是在学术界。差异论则认为男女两性成长于不同的亚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这就决定了他们在使用语言是必然会有差异。社会亚文化中对男女的期望和要求不同,这

第2期杨智慧:语言和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65

表现在男女两性语言交际中的讲话方式、权力意识和话题的差异上。女性更注重人际关系和谈话的情感交流,男性在语言交际中有种权威欲和炫耀欲,无法形成谈话的互动。社会分工和传统观念强化了这种差异,导致了语言交际中性别的不平等。支配论解释说女性在语言交际中被动受支配,如讲话时经常被打断,无权选择和主持话题,不能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对语言交际中的不平等表示沉默。而礼貌论则说女性比男性在语言交际中更注重表示与对方有共同的目的和价值观。女性语言行为中体现的合作和平等若被视为一种礼貌原则的话,那这些礼貌原则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建构论在反对传统两元论的基础上否定男女两性的截然对立。人在社会实践中经历许多不同的环境,他们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以适应不同的要求,人的语言行为模式产生于其常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建构论强调如果一个人讲话像女人,那并不是她是女人的必然结果,而是她成为女人的一种方式。许多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人的社会身份决定其言语行为,建构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构成其特定的身份。

四、结论

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视而不见而任由语言性别歧视蔓延,但也不能像女权主义者们那样抹杀女性和男性之间最基本的差异,因为社会不应该在男权和女权两极运行,而是应该和谐地发展。在语言的性别差异上我想首先应分清关于性别的两个基本概念,沃德夫的《社会语言学引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供借鉴:Sex is biologically determined whereas gender is a social construct (but one heavily grounded in sex) involving the whole gamut of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 this view, gender roles rather sex should be our concern in our discussions.[4](p.309)

这段话区别了“sex”和“gender”的不同,这两个词在汉语中只有一个词“性别”与之对应。男女两性基予生理方面有差异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这就决定了男女两性在某些特定的社会实践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他们的语言不会完全一致。而要正确地对待社会中对女性语言的歧视,应该强调的概念是“gender”(基于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上的性别),在社会活动中,只要男女两性在权力、地位和影响方面的差异继续存在,语言的性别差异就无法避免。要减少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在着眼于男女两性成长的社会亚文化的前提下,可以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采取相应措施来抵制语言的性别歧视。还有必要呼吁作家群体在写作时尽量避免性别歧视语。在语言性别差异的转变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成果,这在英语中体现得更明显。如一些只有阳性形式的词已中性化了:chairman—chairperson, man and his history—world history, mailmen—mail carriers[4](p.312);一些指代女性的标志性修饰词被省略了:the fair sex, woman executive—executive,beautiful first officer—the first officer[5](p.115)。

参考文献:

[1] Cameron, Deborah. Rethinking Language and Gender Studies: Some Issues for the 1990s [J].

[2] Sara Mills, Language and Gender [A].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C]. New York: Longman, 1995.

[3] 戴云. 传统女性称谓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审视[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9):84-87.

[4] Fasold, Ralph.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 R.Wardhaugh,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Third Ed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Sexism in Languages and Culture

Y ANG Zhi-hu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Sexist language exists abundantly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takes deep root in people’s minds and affects their think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sexism in languages and the causes of sexism.

Key words: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language; sexism in language; social culture

(责任编辑关紫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