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合集下载

语言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对策解析

语言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对策解析

语言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对策Sapir-Whorf 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精神的构建。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语言本身并没有性别歧视,可并不是说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对语言没有影响。

本文将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所产生的根源、性别歧视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一)意识形态的影响神话与宗教都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女性在神话中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世界各国神话中,男性被称为“物种之范”,而女性是作为男性附属而存在的。

圣经中的上帝造人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女人只是男人脊梁的一根肋骨。

(二)社会化偏见的影响在西方社会,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而男性则是大权在握、身居要职。

如已婚女子要改随丈夫的姓成为Mrs sb,未婚女性可以称为Miss, 而对于男性则没有这么多的限制,一个Mr 就全部概括了各种身份的男性。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歧视性语言,如长舌妇、美女蛇、头发长见识短等。

二、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1.用于女人的词和表达方式通常是有标记的,即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这是以男性为规范的一种表现。

英语中有:Prince/princess;actor/actress;host/hostess;heir/heiress;hero/heroine;usher/usherette等等。

汉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旧中国时代,女人结婚后随夫姓,张氏、李氏等。

2.在表示男女性别的对应词或词组中,表示阴性的多具有贬义和轻蔑的色彩,很多和性欲有关。

如king(国王)——queen(王后、女王、雌猫);master(主人)——mistress(主妇、情妇);sir(先生)——madam(女士、夫人、鸨母);a public man(担任公职的人)——a public woman(娼妓);the play the man(显示出男子气概)——the play the woman(表示出女人的态度——哭泣和害怕等); bachelor(未婚男人,暗示自由,听上去有快乐和冒险的意味)——spinster (老处女,可表示年老、孤独、无聊、脾气怪异)。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十分普遍,在各个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程度不等的表现。

本文试图探讨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剖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良性变迁,努力寻找变迁深层的观念、经济和行为动因。

一、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以下本文解析汉语中的字词句,分别选取汉字、称谓词和俗语,列举说明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

(一)汉字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汉字字形我们可以推断其字义。

下面,笔者选取几个汉字,从字形所表达的信息来看造字者对女性的歧视。

例如:“女”字,象形字,像一个人半跪之形,象征着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白虎通嫁娶》云:“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从中不难看出女性的从属地位。

在《古汉语字典》中带“女”字旁的汉字近120个,绝大多数含有贬义。

可以看出,汉字在造字之初就已经对女性有了偏见和歧视。

(二)称谓词1.姓名在中国古代,拥有命名权的是家族的男性长者,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而且被剥夺了拥有姓名的权利——她们只有姓而无名,或者有名但很少被人称呼。

“妇人无外事,故名不闻于人”。

女子出嫁前以乳名称呼,出嫁后以丈夫的姓氏称呼,所以没有必要取名字。

2.称谓语在古代,已婚妇女的自称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词,如“奴”、“妾”、“妾身”、“贱妾”、“奴家”等。

丈夫对外人提及妻子时,通常的称谓词是“贱内”、“内子”、“内人”等。

又如,在与性别有关的双音节词语中,性别的排序一般男性在前,如“男女”、“夫妻”、“子女”等。

(三)俗语俗语是在大众中流行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某些俗语真实地反映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性别劣势。

例如:①女的是枝花,灶门口烧粑粑。

②妇似铁钉,应该给她打打平。

③铜锣不打上乌青,妇女不打变妖精。

④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愿打就打愿骑就骑。

⑤(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其使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然而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指的是对于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和态度,这种现象常常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限制造成的。

在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体现在以下方面:1. 性别代词的使用:在英语语言中,男性代词 "he" 和 "him" 往往被用来泛指男性和女性,尤其是在以前的时代,这种用法更为普遍。

这种用法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和权益,是一种明显的性别歧视。

2. 职业称呼的不平等:在英语语言中,很多职业称呼都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policemen"、"firemen" 等职业名称中均以男性为代表,忽视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存在和贡献。

3. 词汇清单的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对于男性和女性常常有不同的词汇清单。

例如,"girly"、 "bitch" 等词语常常被用来指代女性,而这些词语却不适用于男性,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对女性的歧视。

以上仅是英语语言中某些性别歧视的体现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了一个广泛的文化问题,即对于性别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

性别歧视不仅局限于语言使用中,也存在于社会结构与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与权益,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女权主义理念,倡导公平、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意识。

此外,还需要推广性别中立的语言规范,并倡导人们尊重和关注他人的感受。

只有全面推进性别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社会,同样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

语言是社会的真实反映,社会的观念也影响着语言。

本文通过通过中西方语言中称谓、词汇、词义三个方面分析性别歧视反映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标签:性别歧视;语言称谓;弱势群体语言好比一面镜子,通过语言可以反映社会的各种活动。

社会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给语言提供了情景让我们真实地感受语言每个方面并且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影响着语言,语言反映一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自古以来,中西方两国在多方面都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并且也在语言中有所体现。

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在语言中主要表现在称谓、词汇、词义上。

一、称谓方面上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表现在姓名称谓,在中西方语言文化中,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或变体。

在中国古代女性一般是没有什么名字的,只有出身高贵的女性才有正式的名字。

女性的姓名往往在结婚后只保留名,而姓则随丈夫姓,例如“王氏”或者“李氏”等。

在西方,女性婚前一般用父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

妇随夫姓甚至被写入法律,即便是男方过世,女方姓名中仍然要保留夫姓。

其次表现在社会称谓上,虽然中国曾存在过母系社会并且达到的繁荣昌盛的地步,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性在生产部门的地位日益突出,父系社会逐渐取代母系社会并一直延续下去。

中国男性统称为“先生”,而中国女性分为“小姐”和“某太太”两种称谓,前者用于未婚女性且随父姓,后者用于已婚女性且随夫姓。

这一点在西方也有明显体现,男性称为Mr.,女性同样分为两种称谓,一是Miss,用于未婚女性且随父姓,二是Mrs.,用于已婚女性且随夫姓。

从先生和Mr.上看不出男性的婚姻状态,但对于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却有着不同的称谓。

这说明,女性结婚前后都是男性的一种附属品,不具有独立的社会身份。

性别歧视还表现在社会职业名称上,一方面,像doctor,professor,lawyer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通常与男性联系在一起,如果女性担任该职务,往往要加上woman,female 等词特指女性,例如,woman doctor,female surgeon等。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以期为消除性别歧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共性1. 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例如,某些职业、社会角色往往被特定性别所“占据”,如“manager”、“leader”等词汇常被视为男性职业,而女性则往往被局限在“nurse”、“teacher”等词汇所代表的职业领域。

这些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2. 语法结构中的性别歧视在语法结构方面,英语和汉语都曾使用过性别特定的语法形式来区分男性和女性。

虽然现代英语中这种语法差异逐渐淡化,但在某些语言和方言中仍有所体现。

例如,汉语中的“他”和“她”虽然在功能上已无区别,但在一些地方文化中,“他”往往被用作第三人称的泛指代词,忽略了女性的存在。

三、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1. 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在英国社会中,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和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使得男性在社会地位、职业选择等方面享有更多优势,从而在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而中国社会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也反映在语言中。

2.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某些词语或表达方式可能隐含对女性的贬低或轻视,如“girl”一词有时被视为不够成熟或能力不足的代名词。

而在汉语中,虽然也有类似的现象,但表达方式可能更加委婉或隐晦,如通过某些成语或习惯用语来暗示性别歧视。

四、消除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策略为了消除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提高语言意识:增强人们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认识和敏感度,认识到语言对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中西方性别歧视的语言与文化对比

中西方性别歧视的语言与文化对比

中西方性别歧视的语言与文化对比作者:康晓秋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年第23期[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产生、发展与进步都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人类社会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在语言中留下其独有的历史痕迹。

男尊女卑不仅仅是中国封建社会残留的遗迹,并至今深深影响着现代文明和语言,以英语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也不乏重男轻女的社会陋习,在目前广泛使用的英语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关键词]英语汉语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男女平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人们在劳动中逐渐创造了语言。

语言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作为人类思想的载体和主要交际工具,便直接反映使用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语言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各种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都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反映出社会生活里存在的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封建思想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以至古今中外许多民族都经历过或依然经历着重男轻女的过程。

性别歧视语言,即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在语言中的体现,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性别歧视,不分民族与种族,几乎存在于世界上每一种语言中,因为操不同语言的民族都有着相同的人类进化历程,都经历了漫长的父系社会——男权社会,妇女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和工具,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没有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本文拟就以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为切入点,从词的构成、词的含义、词的次序以及称谓语和谚语等方面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从而揭示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

一、性别歧视的文化成因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英语国家,深受《圣经》教义的影响。

而《圣经》中明确表达了造物主上帝的不平等的男女观。

夏娃仅仅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作为男人的骨中骨,肉中肉,女人永远是附属于男人的一部分。

男人的统治地位不可撼动,这是万能之主上帝的意志,它奠定了女性弱势和附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

因此,世界上先有了man,之后才衍生出了woman,意即wife of man。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性别歧视主要是指对女性的偏见或歧视。

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从男性词泛化看性别歧视汉语人称代词有“他”和“她”两种,汉语中表示第三人称单数女性的“她”是在1918 年才产生的,此前均用第三人称单数男性的“他”代表男女,“他”泛指所有的男性,“她”泛指所有的女性。

汉语中“他”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她”,形容一群人(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时,一般只用“他们”来指代,而不用“她们”。

形容女性时也可用“他”来指代,但形容男性时是绝不可以用“她”来指代的。

除此之外,很多词用“他”而不用“她”。

如:异国他乡、他山攻错、他年、他杀、维他命等等。

2. 从性别词顺序排列看性别歧视汉语属于四大语言类型中的孤立语,它的词形缺乏变化,但词的顺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便更改。

汉语的构词反映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即不少词有“尊男”的潜在含义,主要体现在语素顺序不可调换。

因此,我们还能从语素结构的先后顺序上看出它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词汇中,在男女同时出现时,往往会把男性排在前,女性排在后,例如:夫妻、父母、儿女、叔婶、弟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有些成语的排列也是遵照“男前女后”的顺序,例如:郎才女貌、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男婚女嫁、男耕女织等等。

这种男先女后的语序原则也影响到与动物有关的语序排列,如“公母、鸳鸯、龙凤”等。

3. 从构词、语义看性别歧视3.1 构词、语义中的家庭角色汉语的男女称谓是不对等的。

汉语中有不少的谦称,其中不少是针对妇女的,体现了“夫为妻纲”的道德观,如对人可以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糟糠”等,但是“丈夫”一词却没有相应的谦称形式。

从谦称中可以看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所谓“内人”显然是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说妻子的行动是不自由的,只限于家庭内部,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家庭妇女”。

“贱内”则更加露骨地道出了妻子地位的低下。

3.2 构词、语义中的性别角色汉语词汇中有许多专门指代女性的,带有蔑视、戏谑或者贬斥的口气,如“红颜祸水”“黄脸婆”“母老虎”等等。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之类的职业 . 二句里则容易让人想到“ 在第 妓女”
23 .分布标记 中的性别歧 视
标记及分布标记从不 同的词汇 角度揭示了语言中的性别歧 视现
根 深 蒂 固 . 易改 变 不 了。这 种 思 想 的 形成 是 由 于在 父 系社 会 中 (vr Wo a) 轻 E ey m n 而一 些地位较低 的职业 , g i .ert 等 , 只能表示 如 us sce r e a y 却 男 女 在社 会 实 践 中 的社 会 分 工 不 同 。 由于 生 理 上 的差 异 , 性 在 男 无形式标记 。表示男性则要加 ma , n等 。 lm ea 社 会 实 践 中扮 演 了 比女 性 更 为重 要 的 角 色 , 负着 一 个 家庭 , 担 一 女性 .
被 人 们 所 接 受 的 , 句() 是 错 误 的 表 达 法 , 意 义 上 不 能 被 人 而 5则 在 们接受 。
作者简介 : 刘莲, 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 0 0 重庆 2 1 级研 究生, 专业: 外国语 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方向 : 现代 英语 研 究 。
7 9


h r ie se a d se r n s p l e n - o i wo n e on tw r - twad e s o i ma - p l e ma c c
些表示职业地位较 高的名词 ( pei n, otr1 yr 如 rs etdco.a e d w
ma r d S i s r o n wh s n tma r d ,s e i l n od r ri . pn t .a w ma o i o ri e p ca l a le e e e y
( Tm hpst m e a l ils i tr 5 o oe et negb pn e. ) o i e s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语言性别歧视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言语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包括对女性语言风格的嘲笑和对女性产生负面影响。

语言性别歧视体现在对女性的称呼上。

许多语言中,对男性使用的称谓通常表示尊重和权力,而对女性使用的称呼则更多体现了性别刻板定型和不平等。

在英语中,"Mr."和"Mrs."分别表示已婚男性和已婚女性,但是对于未婚女性,称呼却只有一个"Miss",而男性则没有类似的区分。

这种区分不仅给女性带来了婚姻压力,也表明了传统性别角色在语言中的体现。

语言性别歧视也体现在对女性的贬低和嘲笑上。

许多语言中,对女性的言语风格往往被认为是柔弱和无能的象征。

在英语中,女性使用更多的委婉语和礼貌用语被视为软弱和缺乏自信,而男性则更多地使用直接和强硬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自信和权威的表现。

这种对女性语言风格的嘲笑和偏见使得女性在言语交流中感到被压抑和不公平待遇。

语言性别歧视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固有观念和期待。

传统社会中,女性被期望扮演柔弱、细腻、依赖的角色,而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就是对这种角色定型的一种体现。

这种定型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也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受到限制。

语言性别歧视并非仅限于对女性的歧视。

在某些情况下,男性也会面临语言性别歧视。

在一些语言中,男性对女性使用的称呼也可能带有侮辱和贬低的意味,扭转了性别歧视的方向。

这种情况下,性别歧视的问题应该被看作是对整个社会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反思。

语言性别歧视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文化内涵。

每个语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往往原因于性别角色在文化中的传统定位。

在一些文化中,女性被视为家庭和私人领域的主要负责人,而男性则被视为公共领域和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这种传统角色分工在语言中的体现就是对女性的贬低和对男性的赞美,这进一步强化了性别歧视的现象。

从语言学的角度浅谈性别歧视现象

从语言学的角度浅谈性别歧视现象

从语言学的角度浅谈性别歧视现象摘要:语言的使用以及语言中的词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相反地,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也会影响语言。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东西方国家,并且不可避免地会从语言中反映出来。

本文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中、英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

此外,作者也简单列举了一些性别歧视语的变化。

人们意识到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她们应该被尊重,被平等对待。

这些变化表明如今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人们对待妇女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妇女得到了认可。

关键词:性别歧视形态学差异语义学差异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

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自然而然地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一直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被看做是弱势群体,在许多方面都备受歧视。

毋庸置疑,语言也体现了这种性别歧视现象。

语言上的性别歧视指不平等的陈述,尤指对女性的偏见。

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爆发的女权运动以来,语言与性别歧视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罗宾·莱考夫的著作《语言和女人的地位》,唯一对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系统的研究。

他解释道,在英语中,男性的语言构成标准,然而女性受到歧视。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以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此外,本文旨在让人们意识到性别歧视是如何贯穿于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并且号召更多的有关于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

二、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词汇犹如一块化石,记载着古老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男人优于女人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英语和汉语中,大量的词已反映出对女性的歧视。

接下来,作者将从派生词、合成词、词序来探讨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派生词在描述两种性别的一对词中,如prince和princess,hero和heroine,steward和stewardess等,通常,阳性词是无标记的,阴性词是有标记的。

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

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

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性别歧视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存在于行动和偏见中,还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

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常常反映出一些对特定性别的偏见或歧视。

本文将探讨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各种表现。

一、冠词的使用差异冠词是语言中常用的词汇之一,它们被用来指代名词并表示数量或特定身份。

在某些语言中,冠词的使用会受到性别的限制。

比如,法语中“le”用于指代男性名词,而“la”用于指代女性名词。

这种性别差异的使用可能会暗示一种偏见,表明“男性”在言语中更具有重要性。

二、职业名称的性别偏见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很多职业名称都存在性别偏见。

以英语为例,很多职业名称都默认为男性,如“policeman”(警察,男性)、“fireman”(消防员,男性)等。

而对于女性从事的同样职业,则会添加性别修饰词,如“female doctor”(女医生)。

“女性+职业名称”的表达方式凸显了性别的特征,这种命名方式背后也存在着对女性从业者的偏见。

三、词汇和短语的双重标准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词汇和短语表达特定的概念或意义。

然而,有些词汇和短语在性别上存在双重标准。

比如,“男子汉”、“女娲补天”,这些词汇和短语中明显强调了男性或女性的特点,巩固了性别歧视的成见。

四、对女性评价的贬低和侮辱性别歧视在语言中另一种常见表现是对女性的评价存在贬低和侮辱。

很多语言中,对女性的称呼常常伴随着某种负面意义,如“淑女”(含有保守和过时的含义)和“妇女”(强调关注于私人生活)。

这些词汇的使用带有一种偏见,传递出对女性能力和地位的低估。

五、语言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语言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对男性和女性的常规描述,它们被认为是一种正常和可接受的行为特征。

典型的例子是将男性描述为“果断”、“强壮”和“聪明”,将女性描述为“温柔”、“美丽”和“敏感”。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使得性别歧视在语言中得以延续。

六、歧视性语言对个体的影响性别歧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也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从语言文字说性别歧视

从语言文字说性别歧视

也就是说 ,前者是社会视角 ,后
者则 仅 仅 是 男 性 单 方 面 的 视 角 。从男性视角看女性 ,带有
□ 陈道贵
庸俗的性感成分 ; 只注重女人
艳丽的外表 ,甚至把女人当花
看 ,以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 ,正
如荷花被称为芙蓉 ,就是“女为Leabharlann 夫容”之谐音和寓意 。这种视
角 ,对女性是不公平的 ,甚至埋
藏着不利于女性的婚姻危机 ,
大哲学家尼采就一针见血地指
出过 :男人说他爱女人 ,其实说
的是要享受女人 。所以 ,诸葛 亮娶 丑 女 为 妻 之 类 的 例 子 是 “千年等一回”才有的故事 ,发 生的概率真正是凤毛麟角 ; 常 见的现象倒是 ,糟糠之妻和人 老珠黄的女人在男人眼里往往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唐人李善在《文选注》中作了较为详 细的注释 。依李善注 ,诗中“未若托蓬莱”之“蓬莱”系仙境之代称 ;而 “安事登云梯”之“云梯”则指“仙人升天 ,因云而上 ,故曰云梯”。与此 相关 ,他还将“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之“进”、“退”解作“求仙” 与“处俗”。如此注解 ,自然与诗题“游仙”吻合 。但后世却出现了一
解 ,此解与该诗强调隐遁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 。
24
至老夫可以娶少妻 。这种价值 的“蓬莱”视为“蓬篱”之误 。《( 文选平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观念 ,使女人遭到惨败. 而男人 版第 91 页) 。其后 ,程千帆又依据音韵学理论 ,详考“蓬篱”与“蓬莱”
获得了双重的胜利 。 正如一位西方哲学家所说
的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它 的每一个词 、每一句话都与文 化传统 、历史因由相联系 。因 此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 说 :汉语言文字 ,传递出了汉民 族传统文化中无限多的东西 , 性别歧视是其中值得检讨的内 容之一 。

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

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

浅析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摘要: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物质和精神风貌,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字既体现了造字者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从文化学角度分析语言,可以发现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本文以汉字系统中的“重女轻男”、职业称谓以及习语中褒贬的不平衡为切入点来分析文化中所反映的女性性别歧视。

关键词:汉字;职业称谓;性别歧视;产生原因语言文字不仅记录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积淀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内涵。

李大遂在《简明实用汉字学》中说:“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

的确,从汉字的构造可以看出性别歧视的痕迹,被打上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如“女”部字。

甲骨文“女”字像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上身直立,两臂交叉放于胸前。

从众多以女字为偏旁的汉字也可看出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以及所受歧视。

本文仅就有关古代女性地位的部分汉字和熟语,来考察这一现象。

一、汉字系统所反映的性别歧视女旁汉字以其形象性负载着早期人类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汉字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变迁,而且形象地反映出两性关系的微妙变化,形成了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观。

从《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出汉字系统“重女轻男”,以“男”作偏旁构成的字只有“甥”“舅”“嬲”等几个。

而以“女”为偏旁构成的字仅在《说文》中就多达238个。

下面我们就以感情色彩来分类,分析“女”旁汉字所传达出的的内涵。

(一)表褒义的字词从“媒、妁、妍、姱、嬿、娈、妩媚、婆娑、妖娆、娉婷、婀娜”等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文化中认为“女子之好”多为“相貌之美”或“姿态之好”。

少量的含“女”的字词也提及了性格举止等方面的要求,如“姁姁、娖、娴、娓娓”等。

但是这些性格举止方面的要求也基本上是以封建时代男性的审美要求为核心的,以男性的评价体系为标准。

(二)表贬义的字词“女”部首的字也有许多表示不雅意思的字词,如“婪、奸、妄、娼、妓、妖、嫉、妒、姘”等。

考察一下汉字的起源就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是和封建社会女子低微的地位有关的。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引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人们思维、认知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一些性别偏见和歧视观念,即人们在语言表达中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这种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许多语言中,包括英语。

本文将就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展开讨论,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 使用委婉语言:英语中存在一些通过使用委婉语言来描述女性的习惯,这表现出一种道德或文化的偏见。

男性通常被称为“先生”(mister),而女性通常被称为“夫人”(madam)或“小姐”(miss)。

这种称谓的使用可能暗示女性的婚姻状况或者对她们的不同程度的尊重。

3. 谓词和形容词的使用:在英语中,谓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也存在一些性别歧视。

通常认为,“男性”或“男人”是默认的普遍类别,而女性只是一个特殊的类别。

“他是医生”(he is a doctor)和“她是女医生”(she is a female doctor)之间的语言表达差异就显示了男性职业的普遍化和女性职业的特殊性。

二、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文化内涵1. 社会角色分工和性别身份认同:英语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了社会角色分工和性别身份认同的文化观念。

在许多文化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被视为更加独立和有决策权的角色,而女性则更多地被赋予传统的照顾和家庭角色。

这种文化观念在语言中得到了体现,造成了对女性的歧视。

2. 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意识形态: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归因于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认为男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上具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而女性则处于被支配和被动的地位。

男性的词汇和语法更容易成为普遍及中性词汇和语法。

3. 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英语语言的性别歧视也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有关。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男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女性则被限制在家庭和私人生活中。

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

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

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收集这些语言现象,进行整理归纳,一些埋藏在语言现象下面的语言规律就会显现。

本文就结合汉语与英语的例子,谈一谈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种种表现。

先来看汉语的情况,在汉语中,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社会称谓以及称谓语缺环等几个方面:一、亲属称谓与男尊女卑1.男女有别与母系轻视现象男性女性的差异成为区分亲属称呼的一个基础,表现为性别、系属、姓氏二者为一体,男性与父系儿子系、同姓化相一致,女性与女儿系、异姓化相一致。

父系名称区分细致,母系名称区分简单,父系亲属常不加标记,如“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孙子”“孙女”“侄子”等。

视父系男性亲属为自己人,而母系亲属名称常为有标记的。

如“外公”“外婆”“外甥”“外甥女”等,强调一个“外”字,形成内外有别的现象。

即使是同父系亲属,男女差异也造成称谓的分野。

如父亲的哥哥叫伯伯,弟弟叫叔叔,而父亲的姐姐和妹妹只有一个称呼“姑姑”。

“姑姑”虽与伯叔同姓氏,但因为是女性,她的子女不再延续她的姓氏。

所以,姑姑的子女与舅姨的子女一样均称“表”亲;而伯叔的子女则称“堂”亲。

这种不对称性反映了很强的宗族观念,对女性具有很强的排斥性,歧视女性的倾向非常明显。

2.从夫、从子称呼女性从夫、从子称呼的现象至今仍有保留,如跟随丈夫称呼其所有的亲属,跟随儿女叫“他大伯”“他二叔”等。

称丈夫的姐妹为“姑”。

社会称谓中,跟随丈夫、儿子称其上属、同事和朋友。

现代口语中的“小叔子”“小姑子”等就是从儿称呼。

3.夫妻称谓与男尊女卑夫妻虽没有血缘关系,但长期生活,耳濡目染,感情融合,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

夫妻间的称谓常带有亲昵意味,如“老头子”“老婆子”“孩子他爸”“孩子他妈”“老婆”“老公”等面称,“爱人”“先生”“太太”等背称。

分析夫妻间的称谓语,也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如妻子介绍丈夫时常说“我先生”“我爱人”“孩子他爸”“当家的”等,旧时称“官人”“相公”“老爷”的居多,都是尊敬的称呼;而丈夫介绍妻子时却大多存在谦卑的称呼,如“堂客”“屋里的”“烧锅的”“烧火的”“媳妇”“我家的”“婆娘”“做饭的”等,旧时多称“内子(人)”“贱人”“愚妻”“拙荆”“拙妻”“贱内”“山荆”“荆妇”等。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在各种语言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以期揭示两种文化对性别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

通过对比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化和社会性别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首先将对性别歧视的定义和类型进行概述,以便为后续的对比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我们将从词汇、语法、语用和修辞等角度,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讨它们在不同语言结构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还将考察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歧视语言的影响,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性别观念。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性别歧视问题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我们也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人们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关注,促进性别平等和尊重的社会氛围的形成。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讨语言、文化和社会性别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社会性别平等和尊重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还深刻反映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历史背景。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性别歧视表达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语用习惯等方面。

例如,某些职业或领域的词汇往往与某一性别相关联,从而限制了另一性别在该领域的参与和发展。

英语中还存在一些性别特定的代词、形容词和动词等,这些语言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性别歧视的观念。

在语用层面,英语中的一些习惯用语和表达方式也反映了性别歧视的现象,如“man's world”(男人的世界)、“man-made”(人为的)等。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则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从语言文字看女性的社会地位

从语言文字看女性的社会地位

从中英文字看女性的社会地位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载体,作为符号系统,语言、文字不仅记录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积淀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

如,不同文化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性别歧视现象这,在不同语言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折射。

从汉字可以看出女性曾经的辉煌显赫。

人类社会远古时期,女性成为世界的主宰,得到了社会集团的普遍尊重、认可和崇拜。

这从“姓”字释义与解析上可以得到验证。

“姓”之家族成为古老民族的细胞,诸如“姜”(神农族),“姬”(黄帝族),炎黄民族源于“姜”“姬”两大女性。

另外,“姚”(虞舜族),还有“姒、嬴、妘”等等都从女部,这些古老的姓,许多一直延用至今,表明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之高。

从汉字可以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卑微。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男权制度开始。

女性在男权社会里,地位卑下,成了被奴役、被歧视的群体。

我国古代曾经出现过的抢劫婚姻、买卖婚姻等就表明了女性的附属地位。

尤其是在夏朝,抢夺妻子与抢夺权力和财富被视为同等重要。

这种社会现象在一些女部汉字上有极其生动形象的反映,例如“奴”、“妥”二字,此二字皆从女从手,说明使用手抓住了一个俘虏。

又如“安”字,甲骨文“安”字外面是一座房子,房中做着一位面朝左的女子。

这是男性给女性划定的活动范围,而“不安于室”,则被认为是女性最大的失德。

女性只能活动于屋里,这更说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从文字也可以看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由于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汉字中那些贬义的字眼儿,无论是否与女性有关,都无情地加在女性的头上。

如妄、妓、妖、妨、妒、婊、婪、娼、嫉、嫖、奸、婢、妥、妾等。

从语言上也可以看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这在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义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世界上许多语言都携带着这样的歧视女性的信息,从对汉语和英语的简单分析和描述可窥见一斑。

在汉语和英语中,常常表现出以男性为本体,女性为变体;男性为标准,女性为附属或例外。

就词汇而言,许多表示官位、职称、职业等的名词未标明性别的往往是男性,一旦用于女性,汉语就要在前面加上“女”字,英语则要加上“woman”、“lady”、“girl”、“female”等进行标记。

社会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社会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班级:0904班学号:09501222姓名:史正芳社会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提要:语言即人们所说的话,从人们所说的各样的词语及俗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中所暴露的问题—性别歧视问题。

下面从(字)词出现的时间、词的排序、词的偏旁、俗语等方面了解性别歧视。

关键词:词语俗语性别歧视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因此可以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本文将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所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

一、性别歧视的表现首先,男“他”的出现要早于女“她”。

这就说明女子地位低下,都没有可以代表自己性别的文字。

在女“她”出现前,所有的书籍中都用“他”代表所有人物的性别,后为了辨别作品中的人物性别才创造了代表女性的“她”。

其次,“奸”“婊”“嫖”“娼”“妖”等字都带有淫秽或贬低之意,而它们都是女字旁,这也就表相出对女性的歧视,甚至可以说是侮辱.第三,从词语的排列顺序上也可以看出性别的歧视。

如“夫妻”“公婆”“哥嫂”“子女”“男女”都将代表男性的字置于最前,这不也表示歧视吗?第四,古语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女子无才便是德”。

古代女子嫁人前跟父亲的姓,嫁人后随夫家的姓,如蒋王氏(蒋为夫姓,王为父姓),而且还剥夺了女子学习知识的权力,不准女子有自己的见解、思想、想法。

第五,有些词语或俗语也含有性别歧视。

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最毒妇人心”、“男尊女卑”等明显表现出对女子的歧视,对女子的不公平。

还有一些流行于现代社会中表示某人性格时的词语中也含有性别歧视的成分,像“娘娘腔”“男人婆”等,类似于这样的词语中都有一些表现女子特征的词。

二、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第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从母系社会过度到父系社会后,男女的社会分工有了不同,有些事女子不可以做,而且也做不了,因此,女子就要依附于男子,女子地位就开始下降。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男子的作用越来越大,创造的经济效益很多,男子也就越来越强势,而且取得了统治权及统治地位,因此他们变得尊贵,而女子就相应的变得卑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2期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Vol.7 No.2 2005年3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Mar. 2005收稿日期:2004 - 04 - 14.作者简介:杨智慧(1976-),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 文学.64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第7卷在却只是女性的一般泛称。

甚至一些原本褒义的女性词汇的词义已经贬化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汉语中的“小姐”一词。

4.词序中的性别歧视。

语言中的次序并不是任意的,而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的,即主要的先于次要的,典型的先于边缘的,肯定的先于否定的。

语言在排列有关性别的词时,总是把具有女性标志的词置于具有男性标志的词之后:男男女女,男欢女爱,夫唱妇随;husband and wife,Adam and Eve,king and queen.二、性别歧视在文化中的体现1.性别歧视在称谓中的体现东西方文化都可以从称谓中发现性别歧视的现象。

首先从姓氏上来看,东、西方女性在结婚以后都会经历自身姓氏更换或姓氏依附这样一种变化:英语中“Miss White”、“Miss Green”,其中的“White”、“Green”是夫姓而非妇姓;汉语中的“周王氏”、“赵李氏”,都是一种女性姓氏对男性姓氏的依附。

再从取名的角度来看,常见的英美人女性的名字常被冠以像花、草、宝石之类的名称;中国女性的名字大多是梅、兰、花、菊等表示娇小玲珑,但同时也有柔弱顺从,被观赏的含义。

而男性的名字大都有独立威严、坚强勇敢和自信的含义。

再来看古汉语中的一些称谓如:“考”和“妣”是对已逝父母的称谓,“考”的含义是“成”,即一身德行已完成;“妣”即“媲、配”,指与“考”相配。

再如对妻子的称呼:贱内、贱室、贱累、内人、内子、房下、糟糠、拙荆等等[3],都带有一种从属、附庸、难登大雅之堂含义。

从宗族中的外亲女性称谓来看:中国传统称谓系统里,有许多家“外”字的称谓专指母家或妻家的亲族,如外公、外婆、外眷等等,稍加分析就可得出女性称谓是男性称谓的派生而这种内外的实质还是男尊女卑。

2.性别歧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些对于女性的刻画由于受到哲学、宗教以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体现出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三从四德”,“红颜祸水”,女性的装束和行为只是为了取悦男性,女性在外表和德行上的评判标准是男性制定的,女性的社会价值也是由男性来估量的。

男性可以很轻易地就把责任推卸给女性,所谓的“一怒为红颜”,“女祸”,多只是男性的借口和遁词,把历史沉重的谴责强加在她们身上,这是不公平的,是一种在错误思想指导下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英语中“Women are devils’ nets”,“No devil is bad as she devil”,也是对女性的野蛮诋毁。

3.性别歧视在宗教和传统哲学中的体现来自宗教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基督教《圣经》中有关上帝造人和上帝把人类逐出伊甸园的描述中。

对故事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很轻易地得出这种宗教思想对于男女两性所赋予的不同观念:女人是男人身上的“骨中骨”、“肉中肉”;女人来自男人,是男人身体的一部分,是否就是说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这和中国宗法中的“三从四德”如出一辙。

夏娃引诱亚当吃下智慧果而被逐出伊甸园,这使女性成为一切罪孽和惩罚的祸首,这又和中国史观中的“女祸”不谋而合。

故此,西方人说“Women are devils’ nets”,“No devil is bad as she devil”,而中国人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

三、语言中性别差异的评述语言和文化中所体现出的诸多性别差异和歧视现象应该被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很多的因素,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在的立场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大相径庭的。

西方性别和语言研究的理论大致有两种倾向:夸大语言性别差异;忽略语言性别差异。

缺陷论认为语言反映社会规约,同时也强化社会规约。

男女两性使用语言的不同使得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进而又导致两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而这又加强了语言中两者的不平等。

语言的性别差异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从一个孩子幼小时就开始的,随着妇女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提高,语言和性别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尤其是在学术界。

差异论则认为男女两性成长于不同的亚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这就决定了他们在使用语言是必然会有差异。

社会亚文化中对男女的期望和要求不同,这第2期杨智慧:语言和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65表现在男女两性语言交际中的讲话方式、权力意识和话题的差异上。

女性更注重人际关系和谈话的情感交流,男性在语言交际中有种权威欲和炫耀欲,无法形成谈话的互动。

社会分工和传统观念强化了这种差异,导致了语言交际中性别的不平等。

支配论解释说女性在语言交际中被动受支配,如讲话时经常被打断,无权选择和主持话题,不能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对语言交际中的不平等表示沉默。

而礼貌论则说女性比男性在语言交际中更注重表示与对方有共同的目的和价值观。

女性语言行为中体现的合作和平等若被视为一种礼貌原则的话,那这些礼貌原则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建构论在反对传统两元论的基础上否定男女两性的截然对立。

人在社会实践中经历许多不同的环境,他们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以适应不同的要求,人的语言行为模式产生于其常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建构论强调如果一个人讲话像女人,那并不是她是女人的必然结果,而是她成为女人的一种方式。

许多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人的社会身份决定其言语行为,建构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构成其特定的身份。

四、结论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视而不见而任由语言性别歧视蔓延,但也不能像女权主义者们那样抹杀女性和男性之间最基本的差异,因为社会不应该在男权和女权两极运行,而是应该和谐地发展。

在语言的性别差异上我想首先应分清关于性别的两个基本概念,沃德夫的《社会语言学引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供借鉴:Sex is biologically determined whereas gender is a social construct (but one heavily grounded in sex) involving the whole gamut of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 this view, gender roles rather sex should be our concern in our discussions.[4](p.309)这段话区别了“sex”和“gender”的不同,这两个词在汉语中只有一个词“性别”与之对应。

男女两性基予生理方面有差异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这就决定了男女两性在某些特定的社会实践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他们的语言不会完全一致。

而要正确地对待社会中对女性语言的歧视,应该强调的概念是“gender”(基于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上的性别),在社会活动中,只要男女两性在权力、地位和影响方面的差异继续存在,语言的性别差异就无法避免。

要减少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在着眼于男女两性成长的社会亚文化的前提下,可以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采取相应措施来抵制语言的性别歧视。

还有必要呼吁作家群体在写作时尽量避免性别歧视语。

在语言性别差异的转变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成果,这在英语中体现得更明显。

如一些只有阳性形式的词已中性化了:chairman—chairperson, man and his history—world history, mailmen—mail carriers[4](p.312);一些指代女性的标志性修饰词被省略了:the fair sex, woman executive—executive,beautiful first officer—the first officer[5](p.115)。

参考文献:[1] Cameron, Deborah. Rethinking Language and Gender Studies: Some Issues for the 1990s [J].[2] Sara Mills, Language and Gender [A].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C]. New York: Longman, 1995.[3] 戴云. 传统女性称谓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审视[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9):84-87.[4] Fasold, Ralph.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0.[5] R.Wardhaugh,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Third Ed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0.Sexism in Languages and CultureY ANG Zhi-hui(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Abstract: Sexist language exists abundantly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takes deep root in people’s minds and affects their think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sexism in languages and the causes of sexism.Key words: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language; sexism in language; social culture(责任编辑关紫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