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教育的含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充分体现:(1)“性相近,习相远也”;2、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
(2)“有教无类”;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 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在中国,一般认为正是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9、“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10、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系统,主要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四大类。
11、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诲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2、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4)“博学于文,约之有礼”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4、苏格拉底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 。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思想,这种思想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提出。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得发展(一)教育得概念(1)广义得教育: 所有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得概念,就是指一个国家得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得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得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得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得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3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随着学历社会得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库姆斯得非正规教育思想、伊里奇得非学校化观念。
建构学习化社会得理想正就是非制度化教育得重要体现。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过程1、古代学校教育得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近代教育得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得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得普遍实施。
(3)教育得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4)教育得多元化(5)教育得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得发展教育学得概念: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一)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就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口诀笔记摘抄(3篇)
一、教育本质1.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是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3. 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二、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包括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
3. 我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规律1.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 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3. 教育规律主要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规律。
四、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对教育事业进行管理和调整的制度。
2. 教育制度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等。
3. 我国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
五、教育方法1. 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各种教育措施和手段。
2. 教育方法具有多样性、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等特点。
3. 常见的教育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练习法等。
1.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2. 教师具有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3. 教师应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七、学生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发展性、自主性等特点。
3. 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身心健康、实践能力等。
八、教学1.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2. 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评定等环节。
3. 教学原则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民主性、启发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巩固性、量力性等。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教育学原理要点笔记
第一章一、教育的定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与其他生物现象、心理现象相区别;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使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
着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1、目的性、计划性2、专门性3、稳定性4、相对独立性三、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古代社会意识和文化为中心4、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个别教学四、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学会学习3、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4、传统的学校教育概念有了新的发展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三阶段:1萌芽阶段2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我国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中国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教学运用在教学中的是杨先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历史法3调查法4统计法5行动研究法第二章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支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权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4、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以是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1、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性2、教育社会功能的矛盾性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新4、尺效性5、超前性6、有限性所谓教育现代化1、教育观的现代化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第三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四方面。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最新整理)
(二)能动性:①人在发展过程中还会表现出人所有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
②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以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10/11/11/13华中论述,10天津简,12/13福建简,13扬州论,13浙江论,10/14南京简,15北京简(一)顺序性①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②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③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是教育的发展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脱离实际,又要走到发展前面。
(二)阶段性①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
②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
③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阶段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教育阶段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三)不平衡性①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同一个体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单个可出简答,整体可出论述)10苏州论,12华南简,13四川简,14北京论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或论述)11扬州简(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①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教育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学》读书笔记1不知不觉工作已将近十年,经历了数不经的考试,每次考试之后,好的成绩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不自觉的就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今天读了《教育学》,内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来在我心中树立的工作目标竟轰然倒下。
原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出好的成绩,更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成绩只是学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教师却一叶障目,按照学生的成绩带上了有色眼镜。
一、端正态度如何摆脱这种态度,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真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能按照学生的成绩来划分爱的界限,要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成为一种义务。
师爱是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灵魂。
这种爱不能是表面的应付工作,它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教师如果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
这种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排解他们的忧愁,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学生愿意把教师当作益友,从内心深处把教师当做自己排忧解难的朋友。
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使每一堂课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方法。
教师关心学生,把爱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能只爱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不公平的情感。
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长远的师爱。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教育学一、教育与教育学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教育与人的发展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六、中学课程七、中学教学八、中学德育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4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二)教育与科学技术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开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根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根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开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开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外表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说明教育的根底知识和根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根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效劳。
这句话比拟长,也比拟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笔记总结
教育学笔记总结综合一、知识点: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将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第一个人。
2、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3、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新教育大纲》。
4、瞽(gu)宗是商代的乐师。
5、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6、古代印度“种性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首陀罗(奴隶)。
7、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庠(xiang)。
我国有学校教育形态是在:夏代。
我国在夏朝时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形态。
8、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是西周的主要教育内容,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七艺包括:三科和四学。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分科课程。
9、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0、传统教育的“旧三中心论”是指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11、教育的7个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1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指: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4、到2021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与1994年1月1日开始施行。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施行时间:20xx年9月1日。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时间是:1986年4月12日。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2021年。
15、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
16、我们平常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同化性迁移】。
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中的“教长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斯宾塞(H.Spencer)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而杜威(J.Dewey)则认为“教育即生活”。
4.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6.教育的目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与人类的发展。
7.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8.在教学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9.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②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③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10.1972年,埃德加.福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11.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2.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14.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15.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主要进行的就是军事训练。
封建社会,我国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
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
16.古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8.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著有《论语》一书,其教学思想是:①重视因材施教;②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③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学任务:孔子的教育思想收录于《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育理论的专著是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6年)《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第一部教育论著。
《师说》(韩愈)是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一篇教师专论。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仅依附于其他思想而存在,理论水平较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中国教育起源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3. [诲人不倦]。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笃实,不耻下问”;学习态度要端正“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产婆术】又叫苏格拉底法,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用语,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
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讽刺,使人自知其无知;第二步为定义,即通过反复诘难与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与概念;第三步为助产术,即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如同产婆一样能催生出新生命。
亚理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创办了“吕克昂”哲学学校。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办过“学园”,他的教育思想宏伟博大几乎涉及教育的所有领域。
其中,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学前教育、妇女教育、身心和谐教育、德育等都有独到见解。
其教育思想主要在其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阶段•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教育学的学科水平有所提高。
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卢梭其著作《爱弥儿》该书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于1806年撰写的《普通教育学》以及1835年出版的《教育学讲授纲要》,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
他也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或“现代教育学和的奠基人”。
他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杜威[美国] (1859--1952)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的本质(二)教育无目的论(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主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四)教学论(五)道德教育论(六)儿童中心论著作:《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经验与教育》杨贤江的《教育史abc》他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现象,提出了教育既受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的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同时,还批判了“教育万能论”,“教育救国论”等。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生物起源论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早期和个体幼年时的模仿行为,像孩童出于好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活动就是教育。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等劳动起源论主要观点: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代表人物:马克思等➢广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教育中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等教育的形态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机会均等)✓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功融合在一起(内容贫乏)3.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形式简单)➢古代社会的教育“六艺”一一礼、乐、射、御、书、数;奴隶、封建社会的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第二,教育(主要指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第三,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以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为目的;第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经典;第五,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第六,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七,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近代教育的特征(一)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三)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师生关系也由农业社会的不平等关系转变为工业社会的民主关系,由绝对的教师中心走向教师指导和帮助下的学生自治。
(四)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的特征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第五,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第六,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第七,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不断革新的;第八,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第九,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第十,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第十一,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顺序性与阶段性个体发展的特征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括为:婴儿期(出生至3岁),幼儿期(3岁—6岁),儿童期(6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这是因为,形成年龄特征的客观条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促使人成熟的生理基础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和顺序性。
然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
这对于把握个体的发展机会是很重要的。
相似性与差异性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身体(生理)、智力、人格等方面。
个体的人格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现实性与潜在性个体的发展是历史地、现实地展开的。
在这种意义上,个体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
然而,个体发展就其可能指向的水平与达到的高度而言,乃具有极大的潜在性。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发展已实现的水平与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个体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的无限性与人的发展的无限性相统一,如何不断挖掘、开发人的潜能,乃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与教育(简称为“三因素论”)在这三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教育虽然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有特别的意义,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这归因于: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四,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1.定向2.强化3.加速外铄论和内发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两者关系: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决定和制约着教育,教育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
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内部结构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5.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更新❖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潜在的劳动力——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高校的两大职能“经济要发展,教育须先行”百年大计、教育先行--1987年,党的十三大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教育目标的特点预设性观念性超前性可能性根据教育目标的抽象程度来划分:国家教育宗旨学校教育目标课程教育目标单元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功能和地位:功能:控制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地位:指引教育工作1.个人本位论(个人价值论)基本主张:教育要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完善,主张教育应以促成人的发展为目标。
代表人物:卢梭、孟子、斯宾塞等2、社会本位论(社会价值论)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