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合集下载

李白与魏晋风度及酒

李白与魏晋风度及酒

李白与魏晋风度及酒李白在继承历代酒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大量实践,以开元以来的经济繁荣作为背景,以诗歌作为表现方式,创造出了具有盛唐气象的新一代酒文化。

说李白是中国酒文化之集大成者,并不过分。

李白对中国酒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主要是在精神上,将饮酒提高到了一个哲理的层次,“形成了心系忧愤、把酒长志,心存魏阙、以酒解忧、心念同道、以酒交朋,心慕贤圣、把酒问天的人文精神”。

一、魏晋名士与酒对李白思想研究的探索,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所关注的共同问题。

盛唐时期是我国除魏晋以外又一个以饮酒引起学者关注的时期,杨义先生称盛唐的这种饮酒之风为“醉态盛唐”,这四个字概括了盛唐时期文人雅士的普遍爱好,酒文化渗入盛唐文人的文化生活,盛唐文化与酒完美结合,但实际上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魏晋名士将酒从“成礼之酒”变成“日常之物”,拉近了酒与文人的关系,魏晋名士推动诗酒文化传统有很大的贡献。

尤其是竹林名士,他们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是竹林名士的饮酒只为饮酒,比如刘伶的饮酒给人一种嗜酒如狂的名士形象:“常乘鹿车,携一壶酒......”竹林名士虽然饮酒,但还未使诗与酒结合,正如杨义在《李杜诗学》中所说的他们“把酒融于生命,而没有融于诗章。

”《世说新语·任诞》篇中,一些文人作出与猪同饮的行为,毫无文人雅态,到了西晋时期,文人雅士的饮酒之风完全成为彰显名士身份的手段了。

文人饮酒的雅化从东晋开始,当时众多文人举行集会活动,或饮酒赋诗、或赏花清谈,饮酒渐渐演变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著名的兰亭集会,也是饮酒逐渐文人化的重要表现。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出了文人的风度,饮出其平淡冲和的人生态度。

二、李白与酒发展到盛唐,诗与酒的联系在文人中愈发紧密,蔡振楚先生《唐宋诗词文化解读》中的统计,李白共写过250首与酒有关的诗歌,在盛唐诗人的咏酒诗歌中数量最多,我们说李白是盛唐诗歌风流的顶峰。

论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

论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

试论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李本能张芳(第一作者:西南大学文学院第二作者: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金和玉是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来表达美好愿望,寄寓人世理想的语词。

盛唐诗人李白对金玉意象更是情有独钟,金玉意象探析不仅可以解读李白诗歌的独特韵味,更可以从“金玉”意象的解读探求李白的思想渊源。

盛唐发达的金玉文化,李白的殷实的家庭背景,道教、魏晋风度的熏陶以及李白崇高生活理想乃是其青睐“金玉”的缘由。

关键词:李白;金玉意象李白诗歌有很多凸显诗人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再现独特人格意识和卓越生命体验的明朗意象,其中,“金、玉”意象特受诗人青睐,据统计,在《李太白全集》中,“金”和“玉”字分别出现了三百多次,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

——《登锦城散花楼》银剑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乌栖曲》可以说,“金、玉”意象是诗人的宠儿,建构了李白诗歌审美领域的多重空间。

金,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象金在土中形。

”(《说文解字》)“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

”(《尔雅•释地》);玉,乃象形字,本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说文解字》)“金、玉”象征着富贵、纯洁、高贵以及高尚之品格。

笔者以为,李白对“金、玉”意象如此情有独钟,与盛唐发达的金玉文化,李白的殷实的家庭背景,道教、老庄思想及魏晋风度的熏陶以及作者的生活理想密切关联。

一、盛唐发达的金玉文化杜甫《忆昔》诗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安史之乱”以前的盛唐国富民丰,商业发达,拥有世界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与遥遥领先的科技水平,日趋繁荣的“丝绸之路”更彰显着大国盛世之气象,培育了盛唐空前繁盛的金玉文化。

金玉器皿成为盛唐皇室贵族甚至普通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物品,“唐代贵族权要,多喜豪宴,需要数量极大的各种饮食器皿,迷信使用金银食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特别是宴会使用器皿讲究用金银来制作。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一书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研究的美学纲领,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第一章为“龙飞凤舞”,论述了远古图腾、原始歌舞、陶器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三方面的内容,研究了远古时代原始的审美意识。

作者认为图腾歌舞分化为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各自在以后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不同的发展道路。

第二章为“青铜饕餮”,论述了青铜时代狞厉的美,线的艺术,以及艺术从巫术和宗教的笼罩下的解放,青铜礼器逐渐从祭祀风格中解体从而接近了生动的现实生活面貌。

第三章为“先秦理性精神”,论述了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体现实践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三个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儒道互补,作者认为从表面上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

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

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道路,而“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而且,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更是对自然生命抱有尊重和珍惜的态度,所以,作者认为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两者在艺术上的关系也是结合为一体的,儒家体现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则体现了人与外部对象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系。

第四章为“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屈骚传统,汉代神话与历史以及与现实的“琳琅满目的世界”,以及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第五章为“魏晋风度”,论述了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陶潜的三方面问题。

作者认为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是中国前期封建社会的正式揭幕。

这种社会变迁使得烦琐迂腐的两汉经学垮台,代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就是人文的觉醒。

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里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等音调都抒发了一种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和沉郁。

人的觉醒即是人的主题的重要审美体现。

第六章为“佛陀世容”,分为悲惨世界、虚幻颂歌和走向世俗三小节,论述了宗教艺术逐渐从悲的精神走向中国百姓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宗教体现在壁画上的世俗化的审美方式等问题。

李白与东晋名士风流及其诗性接受方式

李白与东晋名士风流及其诗性接受方式

李白与东晋名士风流及其诗性接受方式仲瑶【摘要】A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age,the unconventional intellectuals of Eastern Jin Dynasty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poetic and artistic beauty.With the book of Shi Shuo Xin Yu as a medium,based on the deep interest to the graceful but not showy personality,Li Bai took a poetic way of acceptance to the behavior and spirit of the unconventional intellectuals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The elegant and unconven-tional personality and temperament,the special designed way up into the official group and his seeking for equ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nior officer all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is acceptance way.Meanwhile, he also put the easy sprit into the poetry and formed his own unusual elegance.%作为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东晋名士风流呈现出高度的诗性与艺术美。

以«世说新语»为媒介,以风流蕴藉的人格趣尚为契合点,李白对东晋名士风流采取了一种诗性的接受方式。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文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韩再彬摘 要:李白用典《世说新语》或临别寄赠友人表达自我祝愿;或借指名士暗含自己不受朝廷重用,对侫臣的不满;或年华衰老,壮志未酬;或赏景乐事表达共同的志趣,等等。

有彰有显,同时,《世说新语》对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魏晋名士的玄言清谈,机警有锋,任情通脱,也给李诗注入了一股魏晋清风。

关键词:《世说新语》 典故 李白 魏晋风度魏晋时期是一个有酒有故事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的名人隐士,逸闻帙事,文学思想都激发后世如李白、杜甫等文学创造的艺术甄陶。

因此,本文以世说新语为例,论举李白诗中所用典故,一一爬梳李诗[1]创作时《世说新语》[2]对其的影响。

1.仕途失意化归后的通脱;《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开头句显用《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命室酌酒,四望皎然…….”中王子猷夜访戴安道之典故,以及“中途不遇人,直到尔门前,”(《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秋山寄淮雪赠傅靄》)等9首,写出名士率情任性的气度与通达豁朗的人生态度,或多或少倾诉其虽飘忽峥嵘的现实遇境亦超脱荣辱,乐观的生命气力与通脱。

2.山河梦碎,物是人非的喟叹。

《世说新语·夙惠》中“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之乱南渡,此时晋元帝改都为金陵,才有了“不见长安”之叹,而唐因安史之乱与此情况相似。

因此,李白引用此典,触景伤情而喟叹佞臣挡道,报国无门之殇。

3.壮志一身消解后的逃避心态。

《世说新语·识鉴》“谢公在东山蓄妓……”此句被李白化用最多,包括“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忆东山二首之二》),“谢公自有东山枝,金屏笑坐如花人”(《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等余9首。

皆借用谢安东山养歌妓,聊娱作乐的同时也能入世做官为民解忧,其以谢自比,虽遭奸佞馋毁,离开长安,但仍怀济苍生的凌云心志。

论魏晋风骨对李白诗歌创作及诗人个性的影响

论魏晋风骨对李白诗歌创作及诗人个性的影响

论魏晋风骨对李白诗歌创作及诗人个性的影响作者:方觉晓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5期【提要】魏晋风骨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充满自由慷慨等个性色彩的文人风尚,不仅代表魏晋士人之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发展、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白诗作中就多次流露出对魏晋之风的欣赏崇拜,可以说魏晋时期作品精神与士人风骨陶染了李白的诗作与自身个性。

本文联系魏晋人物所坚持的理念、所创立的思想与作品表达,从诗歌表达和创作风格等方面分析了魏晋风骨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而另一方面,魏晋风骨同样影响了李白的行为方式及个性。

【关键词】李白魏晋风骨诗歌观念诗歌精神一、引言李白是中国古代极富盛名的诗人,其狂放不羁的行为作风和豪放洒脱的诗气文风一直是唐诗文的研究热点。

同时,李白在诗作、人物个性等方面也彰显了其内在精神思想与魏晋风骨传承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文所述“魏晋风骨”是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所形成的崇尚自然、俊逸洒脱、率真叛逆且以“风流”为典型特征之一的个性风尚。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

”袁行霈(1986)认为,盛唐精神“是在对魏晋风度的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风范。

在盛唐文人身上,魏晋文人普遍的内在焦虑和紧张普遍消除。

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审美心理更加恬静平和,审美眼光更加细致入微”,“而作为盛唐精神的代表,李白就深受其精神的影响,他生平创作实践体现了魏晋风度与大唐精神的融合”。

以往对李白诗作的研究发现李白引用魏晋人物事例不在少数,魏晋风气以及象征性行为,如放歌饮酒、求仙隐游,在李白诗歌中也同样得到了经个人美化后的呈现。

李白本身个性张狂,不拘泥于世俗,潇洒风流的魏晋风气对李白的影响也能从其日常行为与诗作意欲中体现出来。

还原更丰富立体的李白其人,本文通过对其创作表达、创作风格及个人行为个性三方面与魏晋士人风气的对比分析探讨其与魏晋风骨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对李白诗歌创作表达的影响因诗盛名的李白从唐代就一直为世人所关注,而其诗歌所展现出的魏晋思潮与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模仿与传承也令人无法忽略。

李白酒诗与魏晋遗风

李白酒诗与魏晋遗风

李白酒诗与魏晋遗风摘要:本文试通过对李白酒诗中的典故进行详细的分析揣度,来挖掘登上古典诗歌之巅的大诗人李白,他对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尚的承杨。

他在酒诗中所体现的狂放不羁的性格、旷达开阔的思想均透着嵇康的反叛、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为世人所景仰、赞叹。

关键词:李白、酒诗、典故、魏晋遗风魏晋时期是中国封建政治史上极度混乱、黑暗的时期。

“携白首于山野,弃稚子于沟壑,顾故乡而衰离,向阡陌而流涕。

”正是这个离乱时代的写照。

但就是这样一个解构与重组的社会,它却又是一个名士风流辈出,精神上极度解放自由而富有智慧的时代。

李白这一家喻户晓的诗人,在我国古典诗歌领域里独树一帜。

李白的诗作浩如烟海,可是与魏晋风流又有什么关联呢?诗仙太白爱酒之至极无人不晓,《将进酒》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將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醉时竟将主客身份颠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每每为朋友送行时都要喝的酣畅淋漓。

在众多的酒诗当中,李白对酒的描绘也是丰富多彩的,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李白的爱酒和对魏晋风尚的崇拜有着不可小觑的紧密联系。

首先我们最为熟悉的东晋诗人陶渊明,李白的写酒诗中有许多典故都与之相关。

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中,李白与杜甫以鲁酒饮别,别后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城。

诗人开头一句“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中,“高卧”二字本质一人回到沙丘城内闲居下来,研究诗中的用词,追根溯源发现,“高卧”二字出自《晋书.陶潜传》,有言“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五柳先生的日子十分惬意,盖因无官一身轻。

即使为官,陶县令也算一方小诸侯,县衙里谁也管不了。

等到辞官归田,村巷犬吠、竹梢鸡鸣,正好催眠,高卧酣睡也就自然而成了。

而诗人李白此刻正处于和友人分别不久的时候,一人一城一壶酒,只好用陶潜的闲适之趣来掩盖独自一人的孤单以及对杜甫的思念。

全诗注重描绘的是杜甫与自己友谊的可贵,描绘的是诗人孤独一人在寂寞的城里,整日像陶渊明一样的高卧,无所事事,实际并没能做到陶潜的隐逸的豁达,在内心深处也许曾想象过要这样生活。

李白《将进酒》诗歌鉴赏《将进酒》唐诗赏析(篇)

李白《将进酒》诗歌鉴赏《将进酒》唐诗赏析(篇)

李白《将进酒》诗歌鉴赏《将进酒》唐诗赏析(篇)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山草香整理了11篇李白《将进酒》诗歌鉴赏《将进酒》唐诗赏析,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将进酒》。

《将进酒》鉴赏篇一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

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将进酒》赏析篇二杜甫盛赞李白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自己也十分自负地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他的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一旦诗兴大发之时,豪情便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将进酒》即为明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单项选择题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①《短歌行》②《篱里行》③《步出厦门行》④《苦寒行》2、《让县自明本志令》的作者是()①曹丕②曹操③曹植④孔融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出自曹植的()①《白马篇》②《赠白马王彪》③《野山黄雀行》④《美女篇》4、魏晋时期擅写四言诗的除了曹操外还有()①曹丕②王粲③嵇康④左思5、陶渊明诗歌中继承了阮籍、左思传统的是()①田园诗②山水诗③咏怀、咏史诗④咏物诗6、祢衡咏物赋代表作是()①《蝉赋》②《鹦鹉赋》③《舞鹤赋》④《洞箫赋》7、《思旧赋》的作者是()①向秀②谢庄③曹植④阮籍8、《三都赋》的作者是()①班固②左思③张衡④扬雄9、《芜城赋》的抒情性极强,寄寓了()①对故乡的思恋②对历史兴衰变化的感慨③对广陵城的喜爱④对友人的怀念10、《北山移文》的作者是()①孔稚珪②鲍照③丘迟④郭璞11、《兰亭集序》的作者是()①王羲之②陶宏景③嵇康④丘迟12、《搜神记》中见义勇为、自我牺牲的山中客形象见于()①《韩凭夫妇》②《干将莫邪》③《宋定伯捉鬼》④《李寄斩蛇》13、《石崇每要客燕集》表现了()①石崇盛情待友②石崇的吝啬③石崇的奢侈和残忍④石崇的礼让14、《画王弃市》选自()①《西京杂记》②《世说新语》③《笑林》④《博物志》15、《韩凭夫妇》在艺术上成功地运用了()①细节描写②景物描写③神话故事④寓言故事16、南朝时以"九品论人,七略裁士"品评诗人的诗论家是()①曹丕②钟嵘③刘勰④陆机17、突破传统的"诗言志"说,提出"诗缘情"的是()①钟嵘②曹丕③陆机④刘勰18、《文心雕龙》论述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是()①《神思》篇②《情采》篇③《时序》篇④《知音》篇二、多项选择题1、曹丕的《燕歌行》()①在五言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②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动人③音节圆转流畅④多处使用典故和神话传说⑤是七言律诗2、曹植的《白马篇》()①工于起调②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③章章蝉联确良④有整齐的对偶句⑤是咏物诗3、曹植的诗()①有强烈的个性和抒情性②骨气奇高、词采华茂③多用乐府旧题写时事④多用比兴手法⑤多数是律体4、阮籍的《咏怀诗》()①多用四言诗体②多用比兴手法寄托隐衷,隐晦曲折③"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④以古寓今,思想深刻⑤是一首五言诗5鲍照的诗()①比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②风骨欠佳③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十八首④完成摆脱了乐府形式⑤对后世影响较大6、《归园田居》其一()①描写了田园的宁静风光②抒发了诗人闲适喜悦之情③语言华美④诗中运用了比喻⑤有玄言成分7、陶渊明的《咏荆轲》()①以主要篇幅抒写诗人对暴政的愤恨②歌咏荆轲反暴秦的英勇行为,对其失败表示同情③塑造了荆轲除暴勇士的形象④诗中有慷慨悲壮的环境气氛的描写⑤是四言诗8、陶渊明的《桃花源记》()①是一篇独立的游记散文②有曲折生动的情节③有优美的环境描写④有"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名句⑤记作者的隐居之地9、《归去来兮辞》()①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②文中多用典故③抒情性很浓④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与劳动生活⑤表达了作者与仕宦生活彻底决裂的感情10、《五柳先生传》()①是一篇自况文②有生动的情节③文简意丰,表现了作者的高尚志趣④有鲜明的景物描写⑤有讽喻时政的内容11、曹丕的《与吴质书》()①主要讨论军国大事②悼念故去的朋友,品评他们的作品③抒情色彩极浓④是一篇骈体佳作⑤是一篇绝交书12、《与山巨源绝交书》()①作者嵇康②作者是东晋人③是一篇绝妙的讽刺文章④文中有"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故为"世教所不容" ⑤是一篇骈体文13、《洛阳伽蓝记》()①作者郦道元②作者颜之推③作者杨衒之④主要记洛阳佛寺⑤是北朝散文名作14、《兰亭集序》()①作者王羲之②作者是西晋人③是一篇骈体佳作④自由活泼地写景抒怀⑤作者是东晋人15、《陈情表》()①作者诸葛亮②作者李密③被刘勰盛赞为"志尽文畅,表之精英" ④骈散相间,情辞婉转⑤讨论了军国大事16、向秀的《思旧赋》()①赋文很长,着意叙旧②是经友人故居,触景伤怀而作③用典故抒情④骈散相间,情辞婉转⑤是骈体名作17、《别赋》()①作者江淹②铺叙人间各种离别情状③不注重以景衬情④不用骈体⑤作者鲍照18、《哀江南赋序》()①全文直抒胸臆②几乎全用典故③作者庾信④作者江淹⑤是散文杰作三、填空题1、建安时期以()和()为代表的许多优秀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方的风格,后人称之为()或()。

李白的绝望

李白的绝望

李白的绝望李白的人生,可谓是悲剧的人生.一诗,是其悲剧人生的写照.有人称是李白诗歌艺术的颠峰之作,也有人称那不过是他醉酒后的胡言乱语.其人,其诗,其酒,三位一体,方是真正的李白.实际上是李白的自我独白,是他的肺腑之言,同时也是他的绝望之歌.李白深知生命有限,价值无限的道理,把人生从头到尾看了个通透.黄河之水\镜中白发,都引起他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而其思考,并非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对时光匆匆流逝及人生短暂的哀叹惋惜,而是在更高层面关注着自我存在的价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果说曹操把其感叹和忧思浓缩在一滴朝露上,那么李白则是将之寄托于江海.任何个人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土,区别只在于你在这条道路上留下的足迹的深浅."人既然存在,他就不得不存在.既然活着,他不得不活着."既然存在,既然活着,就应当做点什么.在李白看来,这正是其自我存在的价值所在.因此,可以说李白一个具有历史情怀的人.他的思考和忧虑,不仅仅是针对个人,还针对个体.他所高唱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并非如某些人所指责的消极的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相反,李白是在鼓吹人应当积极把握现实人生,努力创造自我价值.如果仅仅从诗句字面上作出负面的解读,则显得十分肤浅,也难得诗旨,违背了"诗仙"本意.强烈的自信以及狂傲不羁的处世态度是李白极具个性的一面."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才天生也,天授我才,必定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敢自许"天生我才",放眼古今,恐怕惟李白一人而已.这种狂傲不羁源自强烈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乃是大唐帝国的文化心理,是华夏子孙的民族性格.李白对自己充满信心,丝毫也不怀疑,甚至于认为获得表现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是理所当然后的事,是天命所归.因此他敢在天子面前撒狂,敢叫高力士提鞋,更不在乎钟鼓馔玉,千金散尽.他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个体,才华故然天授,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是其狂放不羁的凭靠.实质上,这也是李白的一个悲剧性格因素.当自我实现的强烈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或是根本就未能得到满足时,矛盾和痛苦也就产生.需求越强烈,矛盾越深,痛苦愈盛.李白不可能走得出自设的"性格陷阱".李白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尽管才高八斗才难以如愿.上层官僚的排挤和打压使得他不得不远离政治.面对这种施不开手脚的窘境,李白也许感到很意外,"惟才是用"的政策之外,原来还有另一股力量左右着.这让他颇觉郁闷,心理上承受着来自现实的厚重的压抑感,这迫使他作出了强烈的反弹,即承袭魏晋之风,以一种独特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愤嫉和不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以喝酒来排遣内心的压抑和苦闷,暂时的忘却政治人生的失败,在醉眼朦胧中纵声放歌,恢复本真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超脱.李白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自然与当时的酒文化有关,但他嗜酒如命甚至不要命,则是因为个人遭遇.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喝酒本为排忧,却反如火上加油,李白一头栽进了酒坛子.在他看来,也许真的是"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了.李白的任性放纵,李白的自我麻醉,实际上乃是由于他对现实的绝望.他选择的是一条慢性自杀之路.尽管如此,绝望的李白并不是消沉堕落的李白.当酒成为他的人格的一个部分,李白寻找到了生活的另一面,寻找到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就是这个时候,李白根本不可能离得开酒了.然而他终究是血肉之躯,常期浸泡在酒精中其健康状况迅速恶化."酒中仙"最终也难逃"酒中鬼"的宿命.李白一生与酒相随,借酒浇愁,恃才放狂,笑傲江湖,深得魏晋风度;他纵酒任性,挥洒文字,慷慨豪迈,是对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嘲弄与讽刺."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杯复一杯,到"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李白醉矣!后面皆为"酒话",却是李白心声.俗语说:酒后吐真言.李白趁醉将满腹真言和盘吐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追求高级层面的精神生活,藐视庸俗的物欲和感观刺激.宁可长醉而不愿清醒,因为所见皆俗物,不堪入目:权奸当道,能才委屈,宫廷声色犬马,歌舞升平,只顾追求享乐.李白鄙视这样的生活,自然不能与此类人同道.他有种曲高和寡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一方面蔑视官僚们的庸俗,一方面对自己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又无可奈何.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那是李白自我安慰之言.他自比圣贤,志颇清高,既与俗人不能共舞,从古圣贤那里倒可觅得知音.李白是寂寞的,但他又难忍寂寞,遂学陈王曹植斗酒十千,不作圣贤作酒仙.即便如此,他仍至始至终在出世入世间痛苦徘徊.入世不得即不甘放弃,心中仍有期待;出世也难,求仙访道终成空,名山大川走遍也不能彻底脱离俗世.李白在由入世到出世这条路上,可说是"一步三回头".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浓厚的主观色彩使得李白对待出世和入世的态度具有两面性."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与曹植怀有相同的情感.曹植被贬为王,又遭曹丕打压,终生郁郁不得志,空负一生才华.李白比之于曹植,感叹之余又想表现出洒脱,其情态可见凄凉.及至"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已然大醉!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真是肝胆欲裂,写尽内心的痛楚和绝望.诗篇落脚一个"愁"字,纵横捭阖之势,慷慨豪迈之气,倏然收归,把所有勃发之情都凝聚成"愁"了.这是李白对自己一生追求的一次总结.叔本华说,"使我们生存充满烦恼与苦痛的东西,无一不是出自时间无休止的压迫."具有历史情怀的李白就在时间无休止的压迫中唱出了生命的绝望之歌---。

探寻李白与魏晋风度的关系

探寻李白与魏晋风度的关系

探寻李白与魏晋风度的关系组员:黄泳颖(组长)王智陈愈周思丽毕颖妍朱熠辉利嘉颖翁晓琳(一)时代背景比较:魏晋:1.曹魏时期,曹操父子本身喜爱文学,也喜欢录用文学修养高的文人,“内定武功,外修文学”,文人本身也想依附曹氏做一番事业。

2.司马氏和魏氏进行政权斗争之前,政治比较开明(虽然社会还是因战争而比较混乱),文人们都怀着高涨的政治热情。

3.道家思想盛行。

盛唐背景:1.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

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

2.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

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

3.儒道佛三家并存。

(二)李白个人经历:1.受道教熏陶。

在蜀中住了二十年,少数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对李白的性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同时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在年轻时游历各种道教圣地,更曾向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胡紫阳、元丹丘等学习,受道教精神熏陶。

道教注重今世的享受,不需要多少苦行。

2.饮酒、服药。

李白出蜀后到江南各地游历,后来又到了安陆(今属湖北)。

居住在安陆期间,好酒越来越厉害。

这点与魏晋名士竹林七贤、陶渊明等都一样。

信奉道教的李白自然也服过丹药。

很多诗人都因为醉酒服丹出现幻觉,把丰富的想象加入到诗歌创作中。

与阮籍、嵇康等正始文学的名士不一样的是,正始时期的世人饮酒大多是为了逃避做官带来的杀身之祸,而李白则是因为自己的壮志难酬而饮酒浇愁,而且更多地是把饮酒作为爱好。

3.虽隐但渴望入世。

李白曾担任唐玄宗的文学侍从的职务,但因有人嫉妒他才华而遭到了谗言的攻击,李白最终没有获得升任。

后来也一直没得到重用。

安史之乱后,朝中人分成了两派,唐肃宗和永王李璘的阵营。

李白论文

李白论文

浅论李白的饮酒诗歌德江县朱家沟学校简光会内容摘要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诗与酒的关系非常亲密。

李白是酒神与缪斯孕育的骄子,他的诗歌中相当一部分与酒有关。

李白承继了魏晋的名士风流,谱写了千古绝唱,其饮酒诗歌极具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白酒神精神千古绝唱诗酒人生艺术特色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骚人墨客与酒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唐朝诗人李白,更是纵情诗酒,文采风流,千载之下,众口传诵,犹令人追慕不已。

更兼他每每酒酣之时,文思泉涌,泼墨挥毫,一挥而就。

现存李白诗千余首,奇葩异卉,煌煌熠熠,而其中与酒相涉者,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统计,竟有百分之十六,时人皆盛传称其“斗酒诗百篇”,遂有“诗仙”之美誉。

李白身怀玉璧,抱负不凡,但终其一生,竟郁郁不得志。

壮志难酬,英才白首,对个人而言乃是人生的悲剧,然李白将之变成生命的兴奋剂和强壮剂,诸多浮生悲喜,制成了千古佳酿。

尼采用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思的形象,来命名个人解体而同作为世界本体的生命意志二者合为一体的神秘的陶醉的境界。

因为,在他看来,原始的酒神祭,那种无节制的滥饮,性的放纵,狂歌乱舞,表现了个体自我毁灭和宇宙本体融合的冲动,正显示了悲剧艺术的起源。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古风》其十五)李白面对人生的困厄,发出了愤懑的呼喊,在屡屡的失意面前,他也曾有过消极的想法,“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而更多时候,他的精神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俗世红尘的坎坷,并没有让他委顿颓唐,反而激发了他更高更烈的热情,来拥抱生命,并且唱出了“光焰万丈长”的不朽诗章,极具酒神精神。

毫无疑问,他是酒神与缪斯共同孕育的一代天骄。

本文从生活与艺术的角度,研究占了李白诗篇重要篇幅的酒诗歌,探讨其诗酒人生,以及其酒诗歌的艺术。

一、酒与李白诗歌的渊源(一)中国悠久的酒文化酒是世界性的饮品,东西方酒种酒俗各有千秋。

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探析作者:张亚斌李春霞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11期摘要:在李白创作的众多诗篇中,涉及女性的就有一百多篇,足见李白对女性的关注。

在这些诗篇中,形象各异、性格不一的女性形象被诗人艺术地创造了出来,她们的幸与不幸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们身上熔铸着诗人对人生世相的诸多感慨。

因此,通过她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诗人的独特个性及其思想风貌。

此外,通过她们,也可以看出李白在人物塑造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白;诗歌;女性形象在李白创作的众多诗篇中,涉及女性的就有一百多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于前人说其诗“十首九说妇人与酒”[1],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也足见李白对女性的关注。

李白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倾注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通过探究她们不同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自身的思想状况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一、女性形象的多元呈现在唐朝众多诗人中,李白对女性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同时期的诗人。

他笔下的女性,大多有着美丽的容貌,多愁善感,心里郁积着各种苦楚。

此外,另有一部分女性,天真烂漫,开朗无忧。

她们共同构成了李白诗歌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悦人心目。

下面我们分别论述之。

(一)弃妇李白诗歌中有一部分是描写弃妇的。

尽管她们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所处的环境也是千差万别,但她们被弃的命运却是一致的。

面对相同的命运,她们应对的态度却是不同的。

有的性格懦弱,忍气吞声,不敢有丝毫反抗,而是默默地接受自己被弃的命运。

这类弃妇,多是宫中女性,陈阿娇就是其中的代表。

《妾薄命》:“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2]267这里,李白对陈皇后与汉武帝的故事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忽略了陈皇后因骄妒无子从事迷信活动而被弃的历史内容,而是通过陈阿娇失宠前后处境的强烈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以色事人、色衰爱弛的悲惨命运。

论魏晋风骨对李白诗歌创作及诗人个性的影响

论魏晋风骨对李白诗歌创作及诗人个性的影响

论魏晋风骨对李白诗歌创作及诗人个性的影响作者:陈娟来源:《大观》2020年第12期摘要:魏晋风骨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个性色彩的高度概括,它是指当时文人中普遍都具有的自由、慷慨的个性特点。

魏晋风骨不仅象征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独特的精神品格,而且对后人的精神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白在其诗歌作品中就多次表达了对魏晋风骨欣赏和推崇的思想感情,可以看出李白的创作以及性格形成都离不开魏晋之风的熏陶。

文章将从诗歌创作表达、诗风和个性三个方面探讨分析魏晋风骨对李白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风骨;李白;诗歌创作;诗人个性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与其狂放不羁的性格和豪放洒脱的诗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李白创作的诗文一直都受到许多文人的热烈讨论和研究。

而且李白诗歌创作与其个性所展现的特点与魏晋风骨有很多重合之处,尤其贴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中盛行的崇尚自然、率真叛逆且风流的个性风尚。

因此,从魏晋风骨的角度切入,深入研究李白诗歌创作及其个性特点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魏晋风骨对李白诗歌创作表达的影响一直到现代仍有许多文人十分欣赏和推崇李白创作的诗歌,而且对其诗歌表达进行了十分深入且彻底的探讨研究,其中,不难发现,李白诗歌创作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魏晋风骨的影响。

李白所创作的诗歌中既有魏晋思潮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风骨和气度的推崇和传承。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简要分析魏晋风骨对其创作表达产生的影响:(一)用典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经常会引经据典,其用典巧妙自然、清新脱俗。

如果对其诗歌有一定了解就不难发现,李白经常会在创作中引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的典故,并且大都会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人物逸事独特的理解和看法。

其诗歌有时会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同一位人物或同一件事情反复进行引用和感慨,不难感受出李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个性风尚和生活作风的向往和推崇之情。

大量引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和典故也说明李白对其进行了十分深入的了解和研习,并且通过自己的创作对魏晋时期文学进行传承。

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第一篇: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摘要: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我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

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形成了自己气势奔逸的风格。

关键词:魏晋风度李白诗歌风格影响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中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

特别是盛唐时期,由于士人开放浪漫,个性发扬,对魏晋风度尤其怀有浓厚的兴趣。

魏晋名士的思想、风度和作品,对“诗仙”李白产生了全面的影响。

杜甫早已指出了这一点:“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诗史》也说“江淹云:…蝴蝶飞南园。

‟李白云…春园绿花蝴蝶飞‟,语意相似。

”而赵翼也认识到李白诗未脱古诗遗风——“梁陈宫掖之风,究未扫尽”。

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与魏晋风度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自然清新魏晋人一反两汉时以学问为本,尚苦节,重章句,论世事,矜容饰,持典而乏通,拘礼而不达的风气,宗老庄,喜清谈,崇尚自然,不饰仪表而贵在得神。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上,也表现在他们的审美观上。

魏晋人在品藻人物时,常用自然、玄远、超逸、高、深、简、约等概念。

他们在评论文艺作品时,也把“自然”、“清”作为高标准。

由此可见,自然清新之美在魏晋时以为人们所崇尚。

所以,宗白华先生曾指出:“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李白正继承了魏晋以来以自然清新为美的审美观点,特别是对小谢诗风的继承。

李白经常在诗中提到谢朓,并对其人其诗大加赞赏,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论李白对魏晋风度的继承与弘扬_李晋山

论李白对魏晋风度的继承与弘扬_李晋山

第3卷第5期吕梁学院学报2013年10月Vol.3No.5Journal of Lüliang University Oct.2013·文学研究·论李白对魏晋风度的继承与弘扬李晋山(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山西朔州036000)摘要:魏晋名士风度对李白的性格、行为、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醉、傲、隐、游等方面。

魏晋名士纵酒是为了反抗虚伪的礼教,李白饮酒则是思想开放、光照四邻的盛唐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魏晋名士崇尚清谈,而李白也很善谈,曾说过,“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殇”;魏晋人隐逸主要有遂志、避祸、待时三种类型,而李白的隐逸理想是由隐而仕;魏晋名士的纵情山水对李白影响极大,而李白的漫游范围更广。

可以说李白是魏晋风度的全面实践者,他的行为方式清晰地体现了魏晋名士风范。

关键词:狂歌纵酒;清谈啸傲;隐逸漫游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85X(2013)04-0008-04魏晋风度是汉末建安至晋末宋初时期,魏晋名士的言行风貌和精神质量的高度概括,其主要表现为清谈、饮酒、吃药、栖隐、漫游、任诞。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形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盛唐文化事实上正是魏晋文化精神的大肆张扬。

袁行霈认为,盛唐精神“是在对魏晋风度的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风范。

在盛唐文人身上,魏晋文人普遍的内在焦虑和紧张普遍消除。

他们的人格更健全,审美心理更加恬静平和,审美眼光更加精细入微。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代序》)就是对魏晋与盛唐精神联系的高度概括。

作为盛唐精神的代表,李白就深受其精神影响,他生平创作实践体现了魏晋风度与大唐精神的融合。

李白的醉、傲、仙、隐、游,其精神本质与魏晋风度息息相通,遥相呼应。

在他的《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中,李白说,“至于清谈浩歌,雄笔丽藻、笑饮醁酒、醉挥素琴,余实不愧于古人也。

”这里说的古人,主要就是指魏晋名士。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写李白的内容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写李白的内容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写李白的内容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道,唐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

唐代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

诗歌由于时代的变迁走向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从刘希夷、张若虚到四杰,到陈子昂,直到盛唐的李白,痛快淋漓、天才极至,盛唐艺术奏出了最强音。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与李白的诗歌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

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正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门类,成为它们美的魂灵。

以李白、张旭等人代表的盛唐,其艺术特征是内容不受形式的任何拘束,是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而以杜(甫)韩(愈)文为代表的盛唐,则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要求形式和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

《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

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李白诗歌结构论

李白诗歌结构论

李白诗歌结构论
魏耕原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李白大篇如天马行空,来去自如,短诗又似出口成章,所以很少有人从结构角度端详探究。

本文先从李白歌行大篇的腾跃驰骤中却蕴涵线索分明的内在结构经营,再从其所擅长的乐府与五七言古诗短制的千变万化的结构经营,复由占其诗四分之一的组诗中加以探讨,李白诗结构大刀阔斧与自然成文,均可得到鲜明结论,从而对李白诗的艺术特征更有多方面把握与理解。

【总页数】10页(P15-24)
【作者】魏耕原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魏晋风度与李白诗歌创作——从李白诗歌中的魏晋人物说起 [J], 郑建和
2.李白诗歌中的秋天意象初探——李白诗歌中的有关秋天的诗的研究性学习结果[J], 冯玲娟
3.诗近李白
——浅论晁补之对李白诗歌的接受 [J], 张墨君
4.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J], 陈安祺
5.李白诗歌中酒的意象及其体现——以李白诗歌英、汉版本为例 [J], 陈茂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摘要: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我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

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形成了自己气势奔逸的风格。

关键词:魏晋风度李白诗歌风格影响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中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

特别是盛唐时期,由于士人开放浪漫,个性发扬,对魏晋风度尤其怀有浓厚的兴趣。

魏晋名士的思想、风度和作品,对“诗仙”李白产生了全面的影响。

杜甫早已指出了这一点:“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诗史》也说“江淹云:‘蝴蝶飞南园。

’李白云‘春园绿花蝴蝶飞’,语意相似。

”而赵翼也认识到李白诗未脱古诗遗风——“梁陈宫掖之风,究未扫尽”。

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与魏晋风度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自然清新魏晋人一反两汉时以学问为本,尚苦节,重章句,论世事,矜容饰,持典而乏通,拘礼而不达的风气,宗老庄,喜清谈,崇尚自然,不饰仪表而贵在得神。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上,也表现在他们的审美观上。

魏晋人在品藻人物时,常用自然、玄远、超逸、高、深、简、约等概念。

他们在评论文艺作品时,也把“自然”、“清”作为高标准。

由此可见,自然清新之美在魏晋时以为人们所崇尚。

所以,宗白华先生曾指出:“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 李白正继承了魏晋以来以自然清新为美的审美观点,特别是对小谢诗风的继承。

李白经常在诗中提到谢朓,并对其人其诗大加赞赏,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王渔洋在《论诗绝句》中说:“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

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

”虽然言过其实,却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谢脁对李白的影响之大。

李白在诗里经常使用“清真”、“清芬”等词来赞美美好的人及事物。

在对文艺作品的评价上,他也以清真、自然为标准。

在《古风》第一首里他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这里,他反对“绮丽”,提倡“清真”。

王安石曾说:“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 由此可见,魏晋人的审美观是他自然清新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一往情深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
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

”如: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世说新语·任诞》)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世说新语·栖逸》》)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
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

晋人富于这种宇宙的深情,所以在艺术文学上有那样不可企及的成就,文学的抒情性日益得到加强。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李十二白二十韵》)。

李诗之所以撼人心魄,动神荡情,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歌中强烈的抒情性。

他的诗歌有着最充沛、最饱满、最深厚的情感。

读他的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情感脉搏的跳动和变化,喜怒哀乐、长吁短叹无不可见可感。

他狂放起来就“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消沉起来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苦闷起来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洒脱
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无论爱情、友情、亲情,还是爱国之情,李白皆有可叙,皆写得情真意切,在歌咏情性这一点上确实深得魏晋风度之精髓。

三、光洁虚灵魏晋时期,玄风大炽,文人学士企慕隐逸,寄情山水。

他们不仅发现了山水美,而且以玄学的眼光看待山水。

他们不只把山水当作一种客观欣赏对象,而且把自己与山水同样地当成了自然的表现。

他们“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

”他们的审美观对诗歌创作有
着很大的影响。

比如陶渊明的诗:“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晶晶川上平”(《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巳酉岁九月九日》)。

都写得空阔湛明,体现了诗人高旷清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