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秦至北宋的主要都城

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直至公元12世纪初赵宋政权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
间,统一政权和统治中国北方较大地区的政权,
皆以长安、洛阳、开封或邺作为都城;建康只在
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而
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都城存在的相对时
间均不长。这一时期国都的迁移,主要是在中原
• 管、蔡、武庚谋乱,周公东征,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 制,成王五年营建新邑于洛水北岸,作为东都,称作 “洛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并于城东营建军事城 堡,监控“顽民”,史称“成周”(今洛阳市东汉魏故 城)。
• 成王自镐京移居此城,使洛邑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和礼仪 祭祀中心,俨然为西周王朝的陪都。公元前771年,周 幽王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东迁,都于洛邑,称“王 城”,改原成周为下都,二城交替为都。周代推行二都





唐 代 长 安 城 市 复 原 图
• 长安的建都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关中盆地, 地理位置险要;当来自西北方面的匈奴、突厥和 吐蕃先后构成主要威胁时,择都关中还便于抵御 外侮,向西北开拓疆土,故西汉、隋、唐皆定都 长安,于制内御外都屡有建树。
• 关中之不足,在于脱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黄 河下游平原地区,土地有限,物产所出难以满足。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河朔联兵,拒不纳赋,京师 所需只得取自千里之外的江淮地区,加之长安屡 遭兵燹,破败不堪,作为国都的地位就难维持了。
一、经济条件: 将都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富 庶的地区,有利于保障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资供应。
二、地理条件: 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建都,有利于防 御外来的攻击;在交通发达的地区建都,有利于 下达政令,聚集财富。
三、政治形势: 强盛的王朝将都城建立在开拓发展 的前线附近和外来侵略来自得方向,有利于及时 有效的处理政治军事事务;衰弱的王朝或者政权, 把都城建在远离威胁的地方, 短期内可以维持生 存;统治者为摆脱旧势力的牵制而迁都,可以巩 固其统治地位。
先秦都城的分布与变迁总结
•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 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的接触地带, 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 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 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 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 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 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 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
洛阳
• 曾为九朝古都。伊洛盆地有关河之固,具备凭险 以守的建都条件,土地虽不如关中广袤,却靠近 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兼有 水陆转输之便,少有乏粮之忧。隋唐两代营建洛 阳为东都。
• 伊洛盆地的优势还不止于形胜、居中,更主要的 是有利于南进,凡有南窥江汉,欲吞诸夏之势者 (如曹氏、拓跋魏)必都洛阳。
(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汤阴东北)等地。
• 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 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1959年以来,考 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两个工程量很
大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遗址、作坊遗
址、窖穴和墓葬群,与夏文化时代相当,可能是 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
西周建筑复原图
• 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带来农业、手工业 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繁聚, 从而促进城市的兴起。
• 国都的命运同各诸侯国家的命运紧紧相系, 所谓“城破国亡”即此含义。列国都城也 有一个选址和迁徙的过程,是各诸侯势力 消长,争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欲与外界 交往,不安于局促一隅的反映。
历史时期中国的都城分布与变迁
• 一、先秦都城的分布与变迁 • 二、秦至北宋主要都城的分布与变迁 • 三、南宋至民国的都城 • 四、民国都城
一、先秦都城

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
出现的开端。传说中的夏都有:阳城(今河南登
封东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安邑(今
山西夏县东北)、 帝丘(今河南濮阳源自文库南)、原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 与原因
• 中国古代的都城是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 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 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 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 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 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 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
影响定都和迁都的主要因素
• 邺,(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城南的临漳县的漳 河岸畔,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 )地处公元 8世纪以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山东”—— 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
• 虽然无险可守,却得利于兼备经济优势和 水陆交通之便,而为那些控制山东地区却 不能掩有整个中国的政权看重,选作首都。
• 公元前16世纪商汤(即汤)灭夏,始建都 于亳(今山东曹县东南 )
• 其都城的迁徙,历来有前八后五之说。
• 殷是商代鼎盛时期的国都,为研究中国奴 隶社会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实 例。
• 周代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迁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 渭河谷地,“作邑于丰”(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 继位,以丰京地狭,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 门镇)。西周王朝以镐京为中心,分封诸侯,发布政令, 集各地工匠于此制作,三百年间,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 文化中心和经济都会。
• 但是洛阳偏离西北边防,难于照应,使东汉、西 晋对西北的经略总有鞭长未及之感。
• 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城 市盛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开封四野平 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 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
• 北宋一代,冗费俱增,国家始终处于积贫 积弱之势,与定都开封,不得不依赖“强 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是分不开 的。
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邺间做东西轴向的摆
动。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区自然环境和全国
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公元8世纪以前中原地区沃
野千里,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能
为都城提供可靠的经济倚托。一个政权若能有效
地掌握这片地区,就足以控制全国。
汉 长 安 城 平 面 布 局 图
汉 代 城 市 复 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