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差异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动因分析
该理论 由叠林格( of grP和帕雷 D e n e, ) i (ir, 在 17 年提 出。劳动力市场远 PoeM1 9 1
非 竞 争 和 统一 的 ,它 被 分 为 一 级 市场
(n r g ns pmays met e )和 二 级 市 场 ( cn ay s o dr e
、
我 国 大 学 毕 业 生 就 业 流 向 区 域
口张金 锋 方 留 z
合肥
会结构中获得一定的位置。 而个体的职业
选 择 往 往 与 经 济 收 入 、 会 声望 及 权 力 等 社 稀 有 资 源 密 切 相 关 。 因 此 , 某 种 程 度 上 从 来 说 , 业 决 定 了个 体 在 社 会 等 级 结 构 中 职 的位置, 当然 , 个 位 置 不 是 一 成 不 变 的 。 这 初 次就 业 是 个体 职 业 生涯 的起 点 , 情 况 其 如 何 , 既 直 接 决 定 了个 体 的 首 个 社 会 地 2 00 ) 3 0 9
地位 , 大学生们还 是千方百计地竞争社会
精 英 岗位 , 使 得 就 业 市 场 , 其 是 经 济 这 尤
发 达 地 区 的 就业 角逐 日益 白热 化 。 三 、 于 二级 劳 动 力市 场 理 论 的 动 因 基
分 析
达 地 区 和 小城 镇 就 业 的毕 业 生人 数很 少 。 教 育 部 全 国 高 校 学 生 信 息 咨 询 与 就
经 济转 型期 , 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 改革不 断深 入 的背 景 下 , 着 我 国 区 域 经 济 的 不 随
平衡 发 展 、 校 毕 业 生 双 向选 择 就 业 制 度 高 的推 行 和 大 学 生 文 化 、 业 等 价 值 观 念 的 就 变化 , 学 生 就 业 流 向 具 有 明 显 的 区 域 差 大
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分析与相关反思
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分析与相关反思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已然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但是,由于中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大学生就业中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域歧视现象。
这种现象造成了不必要的就业资源浪费,也导致了大量优秀的毕业生被排斥在就业市场之外,因此,有必要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反思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这个问题做出一定的定义。
简单来说,就是指企业和人事招聘部门,在面试和录用时根据来自不同地区的求职者的户籍信息来作出决定,而不是根据其个人能力和素质,从而造成了就业决策的失衡和不公。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的具体表现和根源。
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地域歧视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经常有一些互联网和金融企业有“北上广深+杭州”的工作机会,其他城市的优秀人才容易被忽视。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会更愿意录用本地户籍的大学生,因为他们通常享有相对较优厚的福利和待遇,而来自外地的求职者却可能会面临相对不公的录用环境。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地域的划分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企业和雇主通常倾向于从所在城市或省份中选择人才,并认为来自其他地区的求职者更难以融入当地的企业文化。
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对“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人才引进和发展,提供更广泛、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此外,学校教育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创新思维,而不是只注重他们的学历和学术成绩。
还有,人力资源市场应该建立公开、透明的招聘机制,降低招聘门槛,消除任何潜在的歧视。
对于一些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应该强制其落实招聘公平原则,和面试、录用程序来保障公正。
最后,我想提醒同学们要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不为地域而畏惧,勇敢面对何时何地的职场挑战。
在时代的潮流中前进,大学生不能停留在自己的地盘上,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目标,自信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和梦想。
《2024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湖北大学生就业调查为例》范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湖北大学生就业调查为例》篇一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引言湖北作为我国的教育大省,每年有大量的大学生走向社会。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凸显。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其顺利融入社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湖北大学生就业现状1. 就业率与就业结构:近年来,湖北省大学生的就业率总体保持稳定,但就业结构存在一定差异。
部分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科学、金融等领域的毕业生相对较易就业,而一些冷门专业则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
2. 行业分布与地域分布:多数毕业生选择进入IT、金融、教育等行业。
地域上,毕业生多选择留在城市或去往沿海发达地区。
三、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1. 结构性矛盾: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2. 竞争压力: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部分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3. 薪资待遇与期望不符:部分毕业生对薪资待遇的期望与实际市场不符,导致部分优秀人才流失。
四、原因分析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
2. 政府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3. 毕业生自身素质:部分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五、解决对策1. 加强教育引导:高校应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 优化专业结构: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 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与高校应加强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4. 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分析
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在就业方面,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城乡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他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就业观念、社会资源等。
本文将从城乡学生就业选择的差异入手,分析城乡学生就业选择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探讨如何减少这种差异,促进城乡学生的均衡发展。
一、城乡学生就业选择的差异表现1. 就业地域选择城市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在大城市发展,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质量,而农村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在自己的家乡或者周边地区就业,更加注重与家人的团聚和家乡的发展。
城市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高端的行业,如金融、信息技术、营销等,而农村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农业相关的行业,如农业科技、农业管理等。
城市学生更追求高薪高福利的就业机会,而农村学生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发展空间。
1. 家庭背景的差异城市学生一般来自相对较小的家庭,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他们更有可能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工作环境。
而农村学生一般来自相对较大的家庭,家庭条件相对较差,接受的教育和社会资源相对较少,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在农村就业,更注重与家人的团聚和家乡的发展。
2. 教育经历的差异城市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适应市场需求,而农村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更加注重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有利于在农村就业发展。
3. 就业观念的差异城市学生受到更多社会信息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发展,更注重职业发展和经济收入;而农村学生受到更多家庭和地域的影响,他们更注重与家人的团聚,更看重社会关系和生活质量。
4. 社会资源的差异城市学生更容易得到优质的教育和社会资源,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竞争;而农村学生在教育和社会资源方面相对较少,他们更容易选择与农业相关的行业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5)2.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概述 (6)2.1 当前国内就业市场概况 (7)2.2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8)2.3 不同毕业专业就业情况对比 (9)2.4 就业区域分布与城市选择偏好 (11)3.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因素 (12)3.1 经济环境对就业的影响 (13)3.2 政策法规的角色 (15)3.3 高校课程设计与就业指导 (16)3.4 社会对毕业生能力和技能的需求 (17)4. 就业形势的挑战与机遇 (18)4.1 技能缺口与职业培训 (19)4.2 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下的选择 (21)4.3 毕业生创业环境与机会分析 (22)4.4 国际就业市场的机会与限制 (24)5. 对策与建议 (25)5.1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27)5.2 推动就业市场的灵活性与包容性 (28)5.3 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30)5.4 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与对接 (31)6. 结论与未来展望 (32)6.1 研究总结 (33)6.2 未来趋势预测 (34)6.3 对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36)1. 内容概括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分析报告旨在揭示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探讨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对近年来的就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预测,报告将揭示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深入探讨专业、性别、地区、学历层次等因素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报告还将评估不同行业、职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基于市场趋势为高校教育改革和毕业生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报告还将关注政府和高校如何通过政策支持和创新服务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
1.1 研究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横亘于 graduates 面前的一系列挑战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地域差异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地域差异分析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高校接受深造。
然而,尽管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就业的地域差异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本文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地域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地域差异表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城市选择差异: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些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一线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薪酬待遇。
而另一些毕业生则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选择发展潜力较大的二三线城市。
这种选择差异导致了就业地域的明显分化。
2. 薪资水平差异:不同地域的就业市场竞争程度不同,薪资水平也会呈现出明显差异。
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更多,竞争激烈,薪资水平通常较高。
而一些相对边远或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市场相对较为冷清,薪资水平也会相应较低。
3. 行业分布差异:不同地域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出现差异。
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更多机会集中在金融、互联网、科技等高薪行业。
而相对农业或传统制造业占比较高的地区,毕业生更多选择从事与该地区产业相适应的工作。
二、地域差异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地域差异有如下主要原因:1. 就业观念的影响:一些毕业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倾向于选择就业市场较好的地区。
在他们看来,追求较高的薪资和职业发展空间是他们选择就业地区的重要因素。
2. 就业信息不对称:部分毕业生对于就业市场的了解不够全面和准确,缺乏全面的、客观的就业信息。
这导致了他们对于就业地区的认知存在偏差,从而选择了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就业地点。
3. 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也是导致地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多,薪资水平较高,因此更多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这些地区。
三、应对措施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地域差异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1. 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全面、准确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地就业市场的情况,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就业选择。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性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在不同的区域,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问题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区域差异性不仅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策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还与当地的教育资源、文化观念等密切相关。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如东部沿海城市,通常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水平。
这些地区往往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旺盛。
以深圳为例,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吸引了众多互联网、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企业入驻,为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
而且,这些企业通常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了大批大学生前来就业。
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且薪资待遇较低。
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制造业、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有限。
尤其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大学生,在当地可能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二、产业结构的差异与大学生就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高。
例如,上海的金融服务业、杭州的电子商务产业等,这些行业对金融、经济、计算机、传媒等专业的大学生需求量较大。
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则以重工业、农业为主,对工科类、农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多。
但由于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提供的就业岗位在质量和数量上都难以满足大学生的期望。
三、政策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政策环境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为了吸引人才,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落户政策、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
比如,广州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高额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资金。
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回流,也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但由于政策的落实力度和宣传推广不足,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设计就业地域分析报告范文
设计就业地域分析报告范文尊敬的领导:这是一份关于就业地域分析的报告,旨在研究当前就业市场的地域分布情况、劳动力供需的差异以及未来就业机会的趋势。
本报告基于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就业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就业地域分布情况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具有最高的就业密度。
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
同时,由于一些重要产业集中在这些地区,进一步促进了人才集聚。
二、劳动力供需差异尽管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机会较多,但劳动力供需的差异也较大。
一些新兴行业和高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较大,而一些传统行业则面临就业岗位减少的风险。
此外,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行业的就业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另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也直接导致了劳动力供需的不平衡。
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较多,而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强。
而发达地区则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不得不通过招聘外地劳动力来满足需求。
三、未来就业机会趋势未来的就业机会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就业的增加。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兴起,将会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需要人才的支持。
其次,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不断增加城市的就业需求,特别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
另外,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也是未来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向绿色产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机会。
未来,环境科技和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政策建议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未来就业地域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优秀人才向这些地区就业创业。
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流向欠发达地区,促进其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
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作者:————————————————————————————————日期:22012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昨日,武汉市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公布2012就业白皮书,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武汉地区2011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是武汉市第二年以白皮书的形式,对外介绍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去年,该市首次用“非失业率”描述大学生就业状况,涵盖“就业率+升学考研率+出国留学率”。
据称,武汉地区201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历史新高,为267703人,其中本科生114961人、专科生123781人、硕士生25661人、博士3300人,非失业率达89.61%。
这支武汉规模最大的高校毕业大军,近九成有“事”可做。
与上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相比,2011届毕业生考研率仍然维持在高水平,本专科毕业生留在武汉的就业比例下降,研究生留汉比例处于高位。
武汉市毕办主任王星分析,武汉市人才正面临“洗牌”局面,近七成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最低学历要求为本科。
总体来看,对硕博毕业生、七大新兴战略产业等高层次人才需求较大,而一般制造业、加工业需求则向周边中小城市扩散。
硕士月薪3872元本科月薪2983元根据昨日发布的就业报告,武汉地区2011 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2983元,专科毕业生2123元,硕士研究生3872元。
相比2010届,前两项分别增加了56元、119元。
业内人士认为,物价上涨是导致薪资升高的原因之一。
武汉市毕办主任王星介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武汉高校毕业生薪资水平属中上等。
本科各专业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经济学,月收入为3421元;其次是工学,月收入3353元;最低的是教育学,月收入仅2742元。
行业间的贫富差距明显。
金融服务行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收入继续领跑,平均月收入3321元,紧随其后的是IT行业,平均月收入达3253元。
区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念与路径——以湖北省为例
4 2
教育 区。经济学对 区域有多种解释 , 可依据资源 、 市场 、 传统对高职教育的影 响则主要存在于价值观、 观 、 人才观等思想活动中 , 对教育改革起推动或阻 运输成本 、 人 口等经济要素进行划分 。由于 自然条 加速或延缓 , 以及改革过程 中方式 、 方法的选择 件、 生产力发展水平 、 社会状况 、 历史传统 、 文化背 碍 、
— —
以湖北省 为例
4 3 0 0 7 4 )
向 丽 , 刘晓欢 , 陶济 东
( 武 汉职 业技 术 学院 社会 职 业与 职业教 育研 究院 ,湖北 武汉
摘
要
创 新与 区域 产业结构相 适应的 高职 院校人 才培 养模 式 , 走 区域发展 和特 色发展之 路 , 是 高职
教 育实现 内涵发展 的合理选择 。湖北地 区高职院校进行人 才培养模 式的创新 , 需要从理念 、 内容与路径等 角度进 行 系统探 索。借鉴 湖北省高职 院校 经验 , 当前我 国高职 院校进行人 才培养模 式创 新 , 要 以制度创新 为根本 , 以适应性为切入点创新人 才培 养规格 , 以开放性为 目标创新人 才培养过程 。 关键词 高职教 育 ; 人 才培养模 式; 理念 ; 创 新路 径 ; 湖北省
景等诸多 因素的影响 , 依据不 同区位划分 的教育区 等作用 。 域、 经济区域和行政 区域不完全一致 。某一 区域的 教 育 系统 是 该 区域 社会 发 展 中 的一个 子 系 统 , 前者 二、 湖北省 高职 院校人 才培养模 式建构 必须 适 应后 者 的发展 , 并 受 到后者 的制 约【 ” 。 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 法 国经 济学 家 佩鲁 于 1 9 5 5 年 提 出 的“ 非均 衡发 展理论 ” 闭认为 , 经济技术 的发展是不平衡 的, 无论 近1 0 年来 , 湖北省高职教育发展迅速 , 取得了
《2024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湖北大学生就业调查为例》范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湖北大学生就业调查为例》篇一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湖北省大学生就业调查为例,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引言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湖北作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状况。
因此,对湖北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湖北大学生就业现状1. 就业率与就业结构近年来,湖北省大学生就业率总体上保持稳定,但存在一定波动。
在就业结构上,多数毕业生选择进入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
此外,还有一部分选择继续深造或自主创业。
2. 就业地域与行业偏好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或省会城市等作为就业地点。
在行业选择上,IT、金融、教育等行业备受青睐。
三、湖北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1. 就业难现象突出尽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导致部分毕业生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2. 职业发展与个人期望不匹配部分毕业生对自身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职业发展与个人期望不匹配的现象。
3. 地域与行业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和行业过于集中,而一些急需人才的地区和行业则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毕业生。
四、原因分析1. 供需矛盾:教育资源的扩张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也加剧了供需矛盾。
2. 个人因素:部分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在就业过程中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 社会因素: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求以及部分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五、解决对策与建议1. 政府层面: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创业环境,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同时,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岗位的供给。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一、当前形势概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市场却显得持续供给不足。
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一定的挑战。
二、同质化竞争加剧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各个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同质化竞争问题凸显,令毕业生很难在招聘中脱颖而出。
许多求职者专业背景类似,个人技能和经验难以凸显,从而造成就业压力增大。
三、职业规划缺失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职业规划不足的问题。
在职业选择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往往盲目从众,仅追求迅速找到工作而忽视个人价值观和职业发展。
这使得一些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容易出现迷茫和疲惫,对工作缺乏热情。
四、就业岗位多样性虽然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但岗位多样性也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的崛起,许多新的职业岗位应运而生。
技术、市场、管理等领域的职位需求也相对较高,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
五、技能与经验的重要性除了在学校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外,职场实践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非常关键。
拥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毕业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习以及创新创业活动,培养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六、人才需求结构转变传统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逐渐减少,而高科技和创新型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高校毕业生需要调整就业观念,关注市场需求转变并及时更新自身技能和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七、地域差异化不同地区的就业形势存在显著差异。
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更多、薪资水平较高,但同样也承载了更大的人才竞争压力。
与之相比,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更大,拥有更多发展机会和政策扶持。
因此,根据个人需求和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就业地点非常重要。
八、自我提升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因此,个人自我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与二三线城市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与二三线城市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二三线城市的快速崛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选择在这些城市就业。
本文将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与二三线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分布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人才流动和分配。
在过去,一线城市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地点,这导致了一线城市资源集中、人口密集和竞争激烈。
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二三线城市在最近几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在这些城市,规模较小、发展较快的企业和行业更需要年轻人的才华和创新能力。
此外,相对于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二三线城市具有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更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毕业生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并实现自身价值。
二三线城市发展也受益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涌入二三线城市,为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高校毕业生也会成为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增长点,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一线城市的吸引力,一线城市仍然是许多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地点。
这导致了一线城市人口压力大、资源短缺的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二三线城市在人才吸引和发展方面尚存在困难。
他们需要改善就业环境、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并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与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有几项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二三线城市的支持力度,包括提供税收和政策优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等。
其次,二三线城市应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引进和留住工作的力度,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2024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湖北大学生就业调查为例》范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湖北大学生就业调查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湖北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北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
二、湖北大学生就业现状1. 就业率与就业结构根据近期调查,湖北地区大学生的总体就业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但就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本地或邻近地区就业,进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或教育机构。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互联网及科技企业作为就业方向。
2. 行业分布与地域差异不同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所不同,湖北地区大学生的行业分布以IT、教育、金融、制造业等为主。
地域差异上,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1. 供需失衡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而市场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的供需失衡。
此外,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也是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工作的重要原因。
2. 综合素质不足一些学生可能在学校中过于偏重学术成绩,缺乏实践经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储备,这在求职过程中成为他们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3. 求职心理压力与心态问题大学生面临激烈的求职竞争,有时会出现过于追求完美工作而忽略其他合适的职位的心理状况,造成时间延误和心理压力增加。
四、对策建议1.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习、实践项目中,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应完善课程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 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就业观政府、学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要盲目追求高收入或追求大城市的岗位,要综合考虑自身能力、兴趣以及长远发展目标来选择职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城乡差异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城乡差异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尤其是与城乡差异有关的问题更加引人关注。
本文将从城乡差异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城乡差异的存在城乡差异是指在各个方面,如经济、文化等,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的差别。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机会不均等: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而农村就业机会则相对较少。
这导致许多大学生只能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中寻找就业机会。
2. 薪资待遇差距:城市中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这使得大学生在决定工作地点时更倾向于选择城市就业,追求更高的薪资待遇。
3. 城市化进程加剧差异: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城市作为经济、技术、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落后。
二、城乡差异背后的原因城乡差异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其中包括:1. 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历史和政策等原因,城市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投入,使得城市经济相对发达。
而农村地区受限于地理和经济条件,资源配置不均,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2. 教育质量不平衡:在教育资源方面,城市相对农村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教育。
这导致城市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具备更高的竞争力,而农村大学生在求职时处于劣势。
3. 观念差异与社会融入:由于城乡差异的存在,城市和农村的观念、文化、生活方式等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使得大学生在城市求职时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而农村大学生在城市适应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三、解决城乡差异的方法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城乡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增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农村地区应该积极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吸引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并发挥自己的才能。
2. 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
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分析
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分析在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城乡学生的就业选择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城乡学生就业现状、影响就业选择的因素以及解决城乡学生就业差异化问题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了解和解决城乡学生就业差异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城乡学生就业现状目前,我国的城乡学生就业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城市学生的就业率较高,就业渠道也更加广泛。
由于城市的经济发达、产业集聚和人才需求多样化,城市学生在就业时往往更加容易找到心仪的工作。
城市学生的就业水平和薪酬相对较高。
大部分城市学生可以在毕业后选择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拥有更高的职业发展潜力和薪酬水平。
而相对而言,农村学生则面临着就业机会较少、待遇相对较低的现实情况。
农产品加工、基层医疗卫生、农村教育等行业的就业机会较多,但薪酬较低,发展空间也较为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城乡学生的就业选择差异逐渐凸显出来。
二、影响就业选择的因素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的形成,是由一系列因素所导致的。
地域差异是主要因素之一。
就业机会、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等在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了城乡学生的就业选择不同。
教育背景、专业结构也是影响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和教育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影响了城乡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能力。
个人意识形态、家庭背景等也是影响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学生一般接受的是现代化的教育,个人发展观念和价值观相对更加开放,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而农村学生则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多,往往更加倾向于选择从事与家乡相关的工作。
三、解决城乡学生就业差异化问题为了解决城乡学生就业差异化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一是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
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使农村学生拥有与城市学生相当的教育机会和学习资源。
新生地域与毕业生就业分布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新生地域与毕业生就业分布差异的社会学分析作者:方守湖朱琳陈国法卢燕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04期摘要:从招生与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差异分析出发,运用社会学视角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为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和就业教育提供必要建议。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极化率大学生就业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者在区域和城乡分布的不均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为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但是,却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减弱了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不利于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从浙江省某高职院校近两年的招生地域和毕业生就业去向对比可以看出,毕业生主要倾向在杭州就业,就业极化率平均高达3.81;而浙江省其他经济发展水平暂时落后的地区就业吸引力不大,平均就业极化率仅为0.34,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市一般在0.58左右。
为了积极而慎重地协调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关系,使其与整个国家统一的社会现代化进程协调起来,有必要对这一现象作进一步分析。
某高职院校近两年新生来源和就业地域情况对照表注:就业极化率=地域就业数/地域生源数产生就业极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分析传统观念的影响按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常规思维,农村子女到城市上了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不能回到生源地,哪怕在城市里日子过得不舒心,也要坚持留住。
因此,部分大学生内心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农村生源毕业生。
而在中国的市、县一级单位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如,浙江省衢州市正在开展的“四个中心、十个基地”工程,需要约3000名工民建、工程造价、电气自动化、电子技术等专业毕业生。
据了解,衢州籍毕业生回家乡就业的很少,2004年仅有4名本科生回衢州就业。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归属感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影响的研究杨洪垒,王鲁,吕晓晓,刘信钰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籍贯在二线、三线的城市的大学生(不考虑籍贯迁移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否愿意呆在籍贯所在的省份工作。
本文主要从城市归属感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两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的地域选择意愿,研究大学生是否愿意留在籍贯所在的省份工作,以及分析影响他们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引导大学生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就业,并为企业吸引人才提供依据。
本文的城市归属感主要研究大学生对家乡的城市归属感。
关键词:城市归属感城市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AbstractKey Words:sense of belonging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urban; university student;regional employment selection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是我国的主要团体成员,占据着我们人数的一大组成部分,并且大学生队伍每年都在不断的持续增长。
截止到2014年9月1日,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增幅4%。
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再次增加,达到750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人才主力军,更是关系着中国的未来,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重要。
现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毕业生人数持续上涨,2014年就业更加困难。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一线城市,还是二线、三线城市就业形势都不是很乐观。
在这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本文研究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去向,为一部分大学生提供参考,也为招聘单位提供参考。
党也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多次重要会议中提出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分析
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中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更是一个热点话题。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日益突出,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城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往往更容易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农村学生则面临着诸多就业困难。
研究发现,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源于两地教育资源不平衡、就业机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探讨城乡学生就业选择的差异化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促进我国的城乡社会发展和教育公平。
部分将通过对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为后续内容的展开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1.2 研究意义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深入研究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了解不同地域学生的就业态势及其选择因素,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研究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可以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
了解城乡学生的就业需求和选择路径,有助于学校更好地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研究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也有助于拓展学术研究领域。
通过深入探讨城乡学生的就业选择因素和路径,可以进一步推动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丰富学术研究内容。
研究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促进学生就业、推动教育改革和丰富学术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将对深入探讨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选择差异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普通高校城乡学生的就业选择也呈现出一些特点和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20, 10(5), 665-670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aehttps:///10.12677/ae.2020.105112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差异分析——以湖北省为例柳笑笑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20年8月11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25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1日摘要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该城市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主导着城市的经济发展。
然而湖北虽然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坐拥数量庞大的高校大学生,仍然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文章详细分析了湖北省不同类型、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省份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与综合类高校相比,专业性高校的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本省工作,尤其是医科类高校;其次,东部发达城市成为湖北高校毕业生在迁移就业时的首要选择,其中广东省对湖北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最强;高校毕业生迁移就业意愿与院校选拔息息相关,院校选拔性越高,毕业生迁移就业的意愿也随之增高,高层次院校毕业生迁移就业比例也就越高。
文章根据以上发现提出提高湖北省毕业生保留能力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迁移就业,高校类型,就业分布An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in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of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Taking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Xiaoxiao LiuSchool of Law and Busines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Received: Aug. 11th, 2020; accepted: Aug. 25th, 2020; published: Sep. 1st, 2020柳笑笑AbstractHigh level human capital dominat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ities. Although Hubei is a big province of higher education, it still faces the problem of brain drain.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levels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areas and cities in Hubei Province. Compared with comprehens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nd to stay in the province, among which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ost prominent ones. Secondly, the eastern developed cities become the primary choice for college graduates in Hubei Province when they move to work, and Guangdong Province is the first one to finish college work in Hubei Province. Finally, the higher the sele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higher the willingness of graduates to move and employment, and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s in high-level colleges.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etention capacity of graduates in Hu-bei Province.KeywordsEmployment Migration,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ployment Distribution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自21世纪,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城市的社会和经济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
人力资源的存量和质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增长的潜力的关键因素,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主导城市的经济发展。
因此,一个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城市的经济状况。
但是现今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发尖锐,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毕业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为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省份、跨城市之间的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人才资源则显得日趋迫切。
因此分析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流向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高效流动。
以湖北省高校为例,根据2019年湖北省15所高校(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工程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工商学院、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毕业生就业地所在城市进行分析。
观察不同类型、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差异。
其次,随机挑选全国36所高校,挑选规则为遍布华中、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六个区域,且高校层次包含985、211类高层次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根据以上规则随机挑选院校为: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合肥工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南京医科大学、西安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东北财柳笑笑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华东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
2. 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空间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东部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到中部崛起,这些措施都有力的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但是中国区域发展差异仍在不断扩大。
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区域选择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有以下两种现象:第一,聚焦东部一线城市,这是高校毕业生流动的主要趋势,大量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证明这种流动现状的存在,国内顶尖大学的优质毕业生近八成选择东部就业,并且比例逐年增加[1]。
第二,东西部发散就业,虽然大部分毕业就业地选择倾向于东部发达城市,但是选择东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呈现发散就业的倾向,不再聚焦于某些经济发达城市,而是选择家乡城市或者学校城市就业。
最后聚集模式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发散模式[2]。
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关注毕业生省际流动和城际流动的重要性,代表学者有岳昌君、马莉萍等。
通过微观调研数据分析大学毕业生的省际流动特征,发现其就业地点大多为毕业院校与生源地所在省份;东部地区的跨省就业发生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跨省就业发生率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增加[3]。
1、不发生省际流动不发生省际流动即就业地为毕业院校或生源地所在省份。
根据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表1):湖北省15所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发生省际流动的平均比例达到48.6%,不足半数的毕业生会选择留在湖北省工作,其中本省就业率最高的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占比达70.61%其次为武汉体育学院,比例为68.33%,其中最低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留在本省工作的比例仅占16.83%、30.95%、27.02%。
Table 1.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mployment rate in Hubei Province表1. 湖北省本省就业率描述统计N 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偏差本省就业率14 16.83 70.61 48.596 17.1073有效个案数(成列) 14数据来源:湖北省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注:武汉纺织大学未找到2019年数据)。
根据全国其他省份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表2),毕业生留在学校所在省份就业的平均比例占到61.54%,与之相比,湖北省对于毕业生的保留能力相对较弱。
Table 2.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mployment rate of the whole country (except Hubei Province)表2.全国(除湖北省)本省就业率描述统计N 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偏差本省就业率34 27.04 86.77 61.542 15.3246有效个案数(成列) 34数据来源:全国(除湖北省)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聚焦一线东部城市笔者对湖北省15所高校毕业生流向的省份比例进行前五排名(除湖北省),根据排名结果发现,除湖北省以外,广东省在15所湖北高校就业率省份排名中出现15次,均为除湖北省外就业率最高的省份,柳笑笑其余按照出现频率排名,依次为江苏(11次)、浙江(11)、上海(9次)、和北京(8次),湖南(4次)、河南(4次)、福建(3次)、重庆(2次)。
可以发现出现频率较多的省份为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均为东部发达城市,其他中西部城市流向占比较少并且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