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

合集下载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22.01.17•【文号】发改环资〔2022〕109号•【施行日期】2022.01.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循环经济发展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2〕109号科技部、公安部、农业农村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知识产权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商务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升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有关要求,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分拣加工利用水平,促进二手商品规范流通,全面提升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工作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健全法律政策标准体系,发挥规划导向作用,夯实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便民利民的基础功能。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挖掘废旧物资利用价值,增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的内生动力。

——因地制宜、统筹推进。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工作基础和城乡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差异,统筹推进城乡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体系建设。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SBT10719-2012)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SBT10719-2012)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SB/T 10719-2012)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性质、功能、设立原则、建设标准和经营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不适用于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报废汽车等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再生资源 renewable resource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

3.2回收站点 collection site在工矿企业、机关团体、高等院校、居民集中区专门设立的进行再生资源回收、分类、存储、中转的回收场所,包括固定回收站点和流动回收站点。

4 设立原则4.1设立依据固定回收站点的设立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国家土地、建筑、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有关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4.2设立前提固定回收站点的选址、布局、规模和建设要与当地经济技术、城建交通、环保市容协调发展。

按照“便于购销,保护环境”的原则,采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建设统一、规范的回收站点。

4.3设立要求固定回收站点的设立应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并在30日内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商务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机构备案。

4.4 废旧金属回收站点设立要求回收废旧金属的固定回收站点应在取得营业执照后15日内向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促进再生资源行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商务局《转发省商务厅关于的通知》(张商饮服﹝2017﹞5号、省商务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及监管工作的通知》(甘商务流通发﹝**﹞465号)、《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我县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现状(一)再生资源市场建设情况**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路以南、世纪大道以西统一规划建成我县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

市场定位为木材、钢材销售加工和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市场总投资470万元,占地面积69825平方米,建筑面积5383.08平方米,管理用房41间,市场配套建设了道路、给水、排水、供电、路灯和公厕等设施。

该市场于**年7月底建成,由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运行,现已入驻经营户41户,已全部投入运营。

2017年进行二期工程扩建,计划投资300万元,占地面积约100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计划四月中旬开工建设。

(二)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情况我县已备案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10户,新增废旧金属回收企业一户。

目前正常经营的有3家,分别为:**省瑞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市华星商贸有限公司和**东旭物资回收有限公司。

**省瑞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是**省唯一一家新型农业试点项目的扶持企业,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其中三层综合办公楼一栋1700平方米,投资4710万元,现有员工72人,负责废旧物资回收的23人。

主要专业生产地膜、棚膜和滴灌带等农田节水产品,主打产品为“瑞丰”牌地膜,同时该企业在县内10个乡镇设立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由企业集中回收废旧物资,**年回收废塑料5000吨。

**市华星商贸有限公司位于**县南市场戎茂物资公司院内,管理用房4间100平方米,空地1200平方米,投资1000万,现有员工24人,主要经营建材化工、兼营废旧物资回收,**年回收废旧钢铁300吨。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方案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方案

某某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二ΟXX年一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11〕49号),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商务部《关于加强公共机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工作的通知》(国管节能〔2012〕91号),财政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2012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办建〔2012〕53号),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印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的通知(商流通发[2015]21号),特向XXXXX申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

第一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原则,以合理利用资源和有效保护环境为出发点,以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回收利用率为着力点,以核心项目和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中心城区为重点,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与XX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通过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回收企业和个人的从业资格培训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标准和政策,逐步建立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分类、回收、分拣、加工”四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

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XXX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近期规划是通过两期工程的建设,争取到20XX年使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90%以上,通过政府、企业、全社会紧密合作,形成以XXXX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有限公司为主体企业,带动区里各居民区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打造集分类、回收、分拣、集散交易、物流配送、培训教育、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和极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再生资源产业群。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SBT10719-2012)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SBT10719-2012)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SB/T 10719-2012)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性质、功能、设立原则、建设标准和经营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不适用于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报废汽车等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再生资源 renewable resource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

3.2回收站点 collection site在工矿企业、机关团体、高等院校、居民集中区专门设立的进行再生资源回收、分类、存储、中转的回收场所,包括固定回收站点和流动回收站点。

4 设立原则4.1设立依据固定回收站点的设立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国家土地、建筑、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有关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4.2设立前提固定回收站点的选址、布局、规模和建设要与当地经济技术、城建交通、环保市容协调发展。

按照“便于购销,保护环境”的原则,采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建设统一、规范的回收站点。

4.3设立要求固定回收站点的设立应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并在30日内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商务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机构备案。

4.4 废旧金属回收站点设立要求回收废旧金属的固定回收站点应在取得营业执照后15日内向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程序(SBT10719-2012)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程序(SBT10719-2012)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程序(SBT10719-2012)1. 简介本文档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程序的规范文件。

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推动再生资源的有效回收利用,并确保站点建设过程中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2. 目标本程序的目标是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建设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站点选址和布局- 设备和设施的选择与配置- 环境影响评估和管理- 再生资源回收流程和管理- 安全和卫生管理- 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 监测和报告3. 站点选址和布局3.1 选址标准- 与主要再生资源来源靠近- 避免对附近居民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条件3.2 布局设计-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便于操作和管理- 考虑再生资源的分类、储存和处理流程- 确保安全通道和紧急出口的设置- 提供合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如供水、供电等4. 设备和设施的选择与配置4.1 设备选择标准- 符合再生资源处理需求和数量- 具备高效、稳定且可靠的运行能力- 尽量选择节能、环保且易于维护的设备4.2 设施配置要求- 合理规划设施的位置和空间- 提供充足的储存空间并确保分区和分类- 配备必要的处理设施和工具- 考虑人员的工作环境,保证通风、照明和安全措施5. 环境影响评估和管理5.1 环境影响评估- 在站点建设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包括环境噪音、空气质量等方面的评估- 尽量减少站点建设和运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5.2 环境管理- 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流程- 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 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污染和环境风险6. 再生资源回收流程和管理6.1 回收流程规划- 制定详细的再生资源回收流程图和操作规程- 确定资源收集、分类、加工等环节的具体步骤- 配备必要的操作设备和人员6.2 资源管理- 实施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 确保资源的准确计量和记录- 定期分析和评估回收资源的质量和可行性7. 安全和卫生管理7.1 安全管理-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措施- 保证安全设备和防护措施的有效性7.2 卫生管理- 确保卫生管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和清理- 加强职工卫生教育和个人卫生意识8. 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8.1 风险评估- 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 发现并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 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和建议8.2 应急预案-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流程- 培训人员并进行定期演练- 准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物资9. 监测和报告9.1 监测措施- 建立环境和资源的监测系统- 定期进行监测和检测- 分析监测结果,提出改进建议9.2 报告要求- 定期编制环境和资源的监测报告- 提供完整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布报告10. 持续改进本程序要求站点管理者始终关注持续改进,通过定期评估站点的绩效和效率,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不断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SB T10719- 2012)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SB T10719- 2012)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SB/T 10719-201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性质、功能、设立原则、建设标准和经营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不适用于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报废汽车等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再生资源renewable resource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

3.2回收站点collection site在工矿企业、机关团体、高等院校、居民集中区专门设立的进行再生资源回收、分类、存储、中转的回收场所,包括固定回收站点和流动回收站点。

4设立原则4.1设立依据固定回收站点的设立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国家土地、建筑、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有关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4.2设立前提固定回收站点的选址、布局、规模和建设要与当地经济技术、城建交通、环保市容协调发展。

按照“便于购销,保护环境”的原则,采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建设统一、规范的回收站点。

4.3设立要求固定回收站点的设立应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并在30日内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商务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机构备案。

4.4废旧金属回收站点设立要求回收废旧金属的固定回收站点应在取得营业执照后15日内向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

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衡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字号】衡政办[2010]1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衡政办〔2010〕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衡水湖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为加强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回收利用行为,整合现有回收网络,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结合我市“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水市湖城”建设的实际,经市政府研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依法治理、方便群众、培育市场、规范经营”的原则,统筹规划,发展龙头,强化政府部门管理职能,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促进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全面推进再生资源网络体系建设。

二、工作目标及步骤工作目标: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以城区各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经营网点为基础,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市场集中综合处理为核心,点面结合二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逐步使我市80%以上回收网点和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80%以上可利用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基本消灭二次污染,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产业化。

工作步骤:按照“统一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9年为筹备阶段,完成方案设计和立项报告,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并争取政策支持。

第二阶段:2010年-2011年为实施建设阶段,在完成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项目投入试运营。

在2010年先期把市区回收市场建设好。

第三阶段:2012年为组织验收阶段,项目全面运转,组织验收。

三、工作内容(一)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市场1、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是对除危险废物和严控废物以外的再生资源进行集中分拣、简单加工、资源分流的固定场所。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回收处理设施建设
根据再生资源种类和数量,合 理规划建设各类回收处理设施 ,包括拆解、破碎、分选等。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 处理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

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回收利用技术研发
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 用技术研发,提高资 源利用率和附加值。
推广先进的再生资源 利用技术,如废旧电 池回收利用、废塑料 再生等。
再生资源回收的重要性
节约资源
通过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可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依 赖,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 。
保护环境
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保护生态系统平衡。
促进经济发展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 发展,可以创造就业机会 ,促进经济发展。
国内外再生资源回收现状
国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当前资源状况
01
02
03
资源短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短缺问 题日益严重,对经济发展 和人类生活造成影响。
资源消耗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 采和消耗,导致资源储量 迅速减少,生态环境受到 破坏。
资源浪费
由于缺乏有效的回收利用 机制,大量可再生资源被 浪费,进一步加剧了资源 短缺问题。
对环境的影响
减少废弃物排放
通过有效的再生资源回收,可以 显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对
环境的压力。
降低污染程度
再生资源回收可以降低废物的污染 程度,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 释放。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通过再生资源回收,可以实现资源 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 采和消耗。
对经济的影响
创造就业机会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一、前言随着人类生产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是日益增长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

然而,资源并非无穷无尽,他们的开采、处理、运输和使用对环境和人类卫生造成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为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必须全面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介绍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是指组建特定机构,整合资源回收渠道,收集、分类、回收、处理、利用再生资源的全过程系统。

包括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中心、废旧物资回收站、再生资源包装废弃物回收站、再生渣土处置场、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企业等。

本质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是一种技术和管理聚合的产物,应当体现出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1. 制定再生资源回收政策和法规制定关于再生资源回收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实现废旧物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全过程,推进市场化、规范化、有利于环保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自主选择的机制。

2. 积极推广科技支撑体系利用互联网、智能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回收系统,利用智能算法进行废旧物资回收数据分析、竞价决策等,提高回收效率、降低成本,实现智能管理、标准化服务。

3.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监管机制成立国家和地方联合的再生资源回收监管机构,对国家再生资源回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管与惩戒。

4. 落实绿色采购政策落实绿色采购政策,创新采购模式,制定新的采购标准,采取合理的定价策略,为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营造公平、合理、可持续、具有吸引力的市场环境,让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能够积极扩大再生资源回收领域的覆盖面和深度。

5.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市民参与回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宣传和推广再生资源回收的环保价值,让更多的市民充分认识其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市民、企业对废旧物资的积极参与度,让整个社会重视再生资源的意义和价值。

四川试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

四川试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

附件2:试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试行)一、社区回收站点建设规范第一条严格按照“七统一、一规范”(统一规划、标识、着装、价格、计量、车辆、管理及经营规范)的要求进行建设。

第二条回收站(点)经营证照及资质齐全,负责人有个人身份证明资料。

第三条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城区每20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点);乡、镇每25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点。

第四条回收站(点)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平方米,门面招牌采用统一规范的站名和设计。

第五条回收站(点)建设要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及装修与社区环境相符,社区回收站(点)采用绿色环保轻型建筑材料进行全封闭处理。

第六条社区回收站(点)的从业人员上岗须经过培训学习。

第七条不影响当地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排污设施完善,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

第八条社区回收站(点)至中转站至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间配备相应的封闭式运输设备。

第九条保证社区回收站(点)再生资源能及时运出,避免— 1 —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同时配备消防安全设施,符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

二、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建设改造规范根据网络体系整体功能配置要求,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应由“五区一中心”构成,即:商品交易区、分拣加工区、仓储配送区、商品展示区、配套服务区和培训中心。

第一条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设置应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当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前提下,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的近郊地区选址。

第二条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规划、设计及建设要符合环保、市容和消防安全等标准,设有隔离围墙,园区绿化,保持较好的外观环境。

第三条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建设要符合环保部门环保评估及生产技术标准的资质认定,具备相关废弃物的处理资质。

市场内部具有防止地面水、雨水及油类混入或渗透功能的混凝土地面,处理设施周围应有油类或液体的截流、收集及油水分离的环保设施或措施。

符合国家节能环保要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第四条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城市规划要求和当地再生资源总量而定,集约用地,原则上不少于30亩。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标准(SBT10719-2012)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标准(SBT10719-2012)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标准(SBT10719-2012)1.引言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起到了在社会上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物的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高效和可持续性,本标准旨在提供一套管理标准和准则。

2.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3.规范和要求3.1 建筑设计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建筑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设计符合相关建筑法规和环保标准;考虑站点的容量和功能需求,合理规划站点内的设备和场地;确保站点布局合理,方便进出和操作;设计安全合理的交通流线,确保人员和车辆的安全。

3.2 设备选型和配置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设备选型和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根据回收物种类和数量选择合适的设备,并确保设备能够高效地处理和分拣回收物;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环保要求;设备应具备易维护性,方便进行日常保养和维修。

3.3 操作流程和管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确定清晰的操作流程,并制定相关的操作手册;培训回收站点工作人员,确保其熟悉操作流程和安全操作规范;对回收物进行分类和分拣,确保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3.4 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应满足以下要求:充分利用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定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站点的环境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做好噪声、污水、气味等环保问题的控制和处理;根据需要,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环境影响评估。

4.相关标准和法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建设和管理应符合以下相关标准和法规: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相关法规;国家再生资源回收标准。

5.总结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标准(SBT-2012)提供了一套规范和准则,以确保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高效和可持续性。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设备选型和配置、操作流程和管理,以及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减少废弃物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再生资源。

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废品物资回收管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废品物资回收管理的建议

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废旧物资回收管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带有社会公益性质,既是建设社会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环境质量,提升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的生产和生活废弃物不断增多,由于废品回收经营站缺乏规范管理,乱设点、乱堆放,乱占道,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有的甚至成为偷盗份子销赃的窝点,对城市的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成为困扰城市管理和群众生活的一大难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已成为加强城市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基本情况长期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以供销社的物资回收企业和物资部门的金属回收企业为主。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市场全部放开,门槛较低。

截止2011年12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在工商注册登记的有458家,其中加盟回收企业的170家,占37.11%。

二、当前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现状目前,全区乃至重庆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现状令人堪忧。

主要突出表现在:一是从业队伍庞大,人员素质较低,大多为外来务工者,无证收购现象严重,非法收购站点递增趋势迅猛。

据调查,如XX镇现有回收经营站点75家,仅有14家在工商进行了注册登记,大多数为无证非法收购户,乱设点、乱堆放,乱占道,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和消防安全,周边居民反响较大。

二是非法回收行为较为突出。

一些从业者违法收购铁路、供电、电信通信、城市公用设施等专用器材,有的明收暗偷,致使城区的市政设施乃至生产、生活设施遭受到严重损失,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问题;三是规模普遍较小,网点分布散乱,经营模式单一,回收利用率低。

区内的回收站点除小部分已进入重庆绿色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和重庆利邦物资回收公司外,大多数个体经营户分布散乱,经营模式单一,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无专业拆解设备和知识,值钱的就要,不值钱的乱丢,特别一些危化液体四处乱流,导致二次污染环境,给城市环保增加隐患。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一、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规范第一条严格按照“七统一、一规范”(统一规划、标识、着装、价格、计量、车辆、管理及经营规范)的要求进行建设。

第二条回收站(点)经营证照及资质齐全,负责人有个人身份证明资料,无违法犯罪记录。

第三条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城区每20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点);乡、镇每25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点)。

第四条回收站(点)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平方米,门面招牌采用统一规范的站名和设计。

第五条回收站(点)建设要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及装修与社区环境相符,社区回收站(点)采用绿色环保轻型建筑材料进行全封闭处理。

第六条社区回收站(点)的从业人员须经过培训学习,持证上岗。

第七条不影响当地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排污设施完善,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

第八条社区回收站(点)至中转站至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间配备相应的封闭式运输设备。

第九条保证社区回收站(点)再生资源能及时运出,避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同时配备消防安全设施,符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

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规范根据网络体系整体功能配置要求,市场应由“五区一中心”构成,即:商品交易区、分拣加工区、仓储配送区、商品展示区、配套服务区和培训中心。

第一条再生资源集散市场的设置应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当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前提下,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的近郊地区选址。

第二条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规划、设计及建设要符合环保、市容和消防安全等标准,设有隔离围墙,园区绿化,保持较好的外观环境。

第三条市场要完善集散、交易、储存、初加工、治污减排等功能,并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相配套。

市场内加工区、交易区、仓储配送区与服务区、办公区分离,加工区与交易区配备相应的环保、安全等作业设施,集中治理废弃物排放,消除二次污染。

第四条市场的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城市规划要求和当地再生资源总量确定,集约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重庆市商委)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
一、再生资源回收站
(

)
建设规范
第一条
严格按照“七统一、一规范”
(
统一规划、标识、着
装、价格、计量、车辆、管理及经营规范
)
的要求进行建设。

第二条
回收站
(

经营证照及资质齐全,负责人有个人身份证明资料,无违法犯罪记录。

第三条
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城区每2000
户居民设置
1
个回收站
(

)
;乡、镇每
2500
户居民设置
1
个回收站(点)。

第四条
回收站
(

)
面积原则上不少于
平方米,门面招牌采
用统一规范的站名和设计。

第五条
回收站
(

)
建设要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及装修与社区环境相符,社区回收站
(

)
采用绿色环保轻型建筑材料进
行全封闭处理。

第六条
社区回收站
(

)
的从业人员须经过培训学习,持证上岗。

第七条
不影响当地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排污设施完善,符
合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

第八条
社区回收站
(

)
至中转站至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间配备
相应的封闭式运输设备。

第九条
保证社区回收站
(

)
再生资源能及时运出,避免造成
新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同时配备消防安全设施,符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

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规范
根据网络体系整体功能配置要求,市场应由“五区一中心”构
成,即:商品交易区、分拣加工区、仓储配送区、商品展示区、配套服务区和培训中心。

第一条
再生资源集散市场的设置应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当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前提下,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的近郊地区选址。

第二条
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规划、设计及建设要符合环保、市
容和消防安全等标准,设有隔离围墙,园区绿化,保持较好的外观环境。

第三条
市场要完善集散、交易、储存、初加工、治污减排等
功能,并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相配套。

市场内加工区、交易区、仓储配送区与服务区、办公区分离,加工区与交易区配备相应的环保、安全等作业设施,集中治理废弃物排放,消除二次污染。

第四条
市场的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城市规划要
求和当地再生资源总量确定,集约用地。

第五条
市场建设要符合环保部门环保评估及生产技术标准的
资质认定,具备相关废弃物的处理资质。

开展易污染废物拆解加工的市场内应铺设具有防止地面水、雨水及油类混入或渗透功能的硬化地面,处理设施周围应有油类或液体的截流、收集及油水分离的环保设施或措施。

第六条
市场内各区域须符合以下要求:
1
.商品交易区应依交易产品种类进行细分,形成集约化经营,
整体设计、装修及建设要符合当地环保及消防的管理要求。

2
.分拣加工区建筑面积根据当地再生资源总量而定,采用轻型
建筑材料进行全封闭处理,在设计、装修方面必须符合环保及消防的要求,着重防止废弃物溢散、散发恶臭、污染地面及影响四周环境。

3
.仓储配送区建筑面积根据市场交易量而定,采用标准化、系
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

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运作成本。

4
.商品展示区在设计与装修上以现代化、科技化为标准,为场
内交易提供商品展示服务。

5
.信息中心负责场内交易、加工等信息的统计,定期发布国内
外再生资源供求信息,为当地再生资源回收各网点以及全市居民与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鼓励设立在线收废网站、统一公开的服务电话及互联网络设施,以方便居民及企事业单位预约投售。

6
.配套服务区与培训中心以培训及其他服务功能为主,按照消防、环保管理要求进行施工建设。

以上各区域应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经有关部门验收、批
准后运营。

三、分拣中心建设规范
第一条
分拣中心的设置应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和当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前提下,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的近郊地区选址。

第二条
分拣中心规划、设计及建设要符合环保、市容和消防
安全等标准,设有隔离围墙,园区绿化,保持较好的外观环境。

第三条
分拣中心内服务区、分拣加工区分离,配备相应的卫
生、环保、安全等设施,要完善储存、初加工、治污减排等功能,
消除二次污染,保证安全。

第四条
具有防止地面水、雨水及油类混入或渗透功能的混凝
土地面,处理设施周围应有油类或液体的截流、收集及油水分离的环保设施或措施。

第五条
分拣加工区建筑面积根据当地再生资源总量而定,采
用轻型建筑材料进行封闭处理,在设计、装修方面必须符合环保及消防的要求,着重防止废弃物溢散、散发恶臭、污染地面及影响四周环境。

第六条
从业人员须经过培训学习,持证上岗。

第七条
不影响当地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排污设施完善,符
合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

第八条
社区回收站
(

)
至分拣中心至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间配
备相应的封闭式运输设备。

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查看文档来源:
/link?url=TzUQyxYt6DqL7T9rbjG1wb9AflTbB6EpAoXi0LjqEQKC_Z zFIV0e5eg9fG69WrsnpjWSckQfRTTtIuljidbKrNaA_YmN-BiKSl_Z7F7wI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