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七年级语文《工之侨献琴》练习题
初一语文试题愚公移山短文两篇黔之驴工之侨献琴诗词五首单元自测学科试卷
初一语文试题愚公移山短文两篇黔之驴工之侨献琴诗词五首单元自测学科试卷愚公移山短文两篇黔之驴工之侨献琴诗词五首单元自测>3.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1分)例句:有好事者船载以入A.抱以适市B.易之以百金C.工之侨以归D.以为且噬己也4.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1分)A.金声而玉应:(声音)像金玉相应和的声音一样清亮动听。
B.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请漆工作参谋,(在琴上)制作了断裂的纹理。
C.匣而埋诸土:然后和匣子一起埋在土里。
D.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难道只有一架琴吗?所有的乐器都是这样的遭遇啊!5.选自刘基的文集_________,借用工之侨献琴的故事讽刺了_________。
(2分)(三)学弈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人名)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缴zhuó,这里指系着丝绳的箭)而射之。
虽与之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对下面一句的解释和理解作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_”。
(3分)“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A.这句话是由两个判断句构成的。
()B.这句话可译为: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是一种小技艺,但不专心学,是学不会的。
()C.“夫”读作“fū”,意思是“那”。
()D.“之”是助词,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2.对“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只听弈秋传授棋艺。
B.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在听在想弈秋的话。
C.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只有弈秋在讲解给他听。
D.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只向弈秋传授棋艺。
3.对“为是其智弗若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B.难道这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C.如果是这样,那么,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4.选出下面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完整版)简单文言文阅读习题18篇(附答案与译文)
简单文言文阅读1习题8篇(附答案与译文)烛邹亡鸟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召吏欲杀之()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答案1.①它,代鸟。
②他,代烛邹。
③的,助词。
2.①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
②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是看重鸟却轻视人士的君主,这是第三条罪。
3.①要仁政,不要暴政。
②理,要讲到点子上。
③以退为进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翻译:景公喜好射鸟,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
景公老火,叫来手下准备杀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请让我对他数说了他的罪以后再杀他。
'景公说:'可以。
'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道:'烛邹,你给我们的君主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君主因为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别的国的诸候听说了这件事后,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看重鸟却轻视人士,这是第三条罪。
烛邹的罪已数说完了,请杀了他吧。
'景公说:'别杀了,寡人听你的就是了。
'东野稷败马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6 穿井得一人(原卷版)
专题06穿井得一人(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
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选自《郁离子》,有删改)【注释】①斫:欧断。
②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
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
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窾,同“款”。
1.【甲】文选自《________》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2)使.国工视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4.【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C.【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D.【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处理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06_穿井得一人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
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选自《郁离子》,有删改)【注释】①斫:欧断。
②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
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
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窾,同“款”。
1.【甲】文选自《________》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2)使.国工视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工之侨献琴》阅读练习及答案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①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专窾②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③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日:“希世之珍也。
”
工之侨闻之,叹日:“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
(刘基《诚意伯文集·郁离子》)
注:①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质理疏而坚,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
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②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③期(jī)年:满一年。
1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斫.而为琴斫:砍削
B.使.国工视之使:让:派
C.抱以适.市适:到……去
D.易.之以百金易:容易
11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弦而鼓.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B.工之侨闻.之求闻.之若此
C.匣而.埋诸土家无井而.出溉汲
D.自以为
..天下之美也可以为
..师矣
115.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村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又谋诸篆工,作吉簌焉
(2)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16.《工之侨献琴》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
113. D
114. A
115.(1)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
(2)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世上的事情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
”
116.符合题意即可。
小学语文现代阅读练习:工之侨献琴.doc
2019小学语文现代阅读练习:工之侨献琴北宋时扬州的“州城”,只略向南稍加扩展,而蜀岗上的“子城”已成为废墟。
南宋期间,扬州成了江淮地区抗金、抗元的主要战地之一。
朝廷命扬州知州吕颐浩在“州城”的基础上修建“宋大城”。
西城墙南起砚池经保障河北至长春桥,全长2860米;北城墙在漕河南,西起长春桥,东至高桥以西,全长2100米;东城墙在古运河西岸,北起高桥,南接康山街,全长2950米;城南墙沿用唐“罗城”南城,沿古运河北岸,全长2200米。
这座宋大城全部用大砖砌造。
数十年后,为适应军事需要,又在原蜀岗“子城”的废墟上修筑土城“堡寨城”,也称“堡城”。
它的西、南、北城垣大部沿用原“子城”的城垣加以修筑,只另筑了东墙。
这座城的周长约5000米,面积1.6平方公里。
堡城与“宋大城”相对,其间相隔约一公里,又筑“夹城”以通往来。
所以这时扬州一地有三城,即“宋大城”、“堡城”和“夹城”,总称“宋三城”。
又因三城形似蜂腰,所以又名“蜂腰城”。
宝祐年间堡城重建,因此堡城改名为“宝祐城”。
扬州出土的宋城遗址城砖中,有不少印有“大使府造”的字样,还有不少城砖印有韩世忠抗金部队的番号和后来抗元部队的番号,这正反映了南宋时建城的军事目的。
1.“宋三城”的布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介绍“宋大城”时是按________________顺序说明的。
2.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3.用划线处文中加粗的“这”所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本段说明内容正确的一项是A.在原蜀岗“子城”废墟上修筑的“堡城”和“宋大城”一样,全部用大砖砌造。
B.“堡城”城墙是在原“子城”四周的城垣上修筑起来的。
C.“宋大城”和“宝祐城”是应军事的需要——抗金、抗元而修筑的。
参考答案:1.“形似蜂腰”方位2.列数字打比方3.“扬州出土的宋城遗址城砖中,……抗元部队的番号”4.C。
工之侨献琴阅读答案古诗总结计划大全
工之侨献琴阅读答案_古诗大全
文言文《工之侨献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以下: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认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
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
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唯一琴哉?莫否则矣 ! ”遂去 ,入于宕冥之山 ,不知其所终。
【译文】
工之侨获得一棵优秀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
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仿佛金属与玉石互相应和。
他自己
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
的乐官让国内最出名的乐师观察它,说:“不古老。
”便把琴
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议,在琴身漆上残断不
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议,在琴上雕琢古代文字;把它装了
匣子埋在泥土中。
第二年挖出来,抱着它到市集上。
有个大
官经过市集看到了琴,就用好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
上。
乐官传达着赏析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罕有的瑰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类状况,叹息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莫非只是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这样啊。
”。
《工之侨献琴》阅读题参考答案(通用6篇)
《工之侨献琴》阅读题参考答案(通用6篇)《工之侨献琴》阅读题参考答案篇1工之侨献琴刘基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弦而鼓之( ) ②作断纹焉( )③易之以百金( ) ④莫不然矣( )15、下面句中的“之”指代什么。
①弦而鼓之( ) ②还之 ( )③易之以百金( ) ④工之侨闻之( )16、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17、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寓意:《工之侨献琴》阅读题参考答案篇2答案:14、①弹②花纹③交换、买④这样15、①琴②工之侨③琴④这件事16、可悲啊,这个世道!难道只是一张琴的遭遇如此吗?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17、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风气,寄喻了盲目守旧,势必摧残人才、阻碍改革的道路。
《工之侨献琴》阅读题参考答案篇3[教学目的]德育点: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得有真才实学。
能力点: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体会本文简洁的语言特点;训练复述与翻译。
知识点:掌握“期”“美”“斫”“适”等词的意义和“而”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体会本文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而”字的用法。
[教法设计]采用“阅读——讨论——拓展”式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让学生在认真读注释的基础上自己疏通文章,然后对课文进行复述。
复述之后引导学生提炼观点,先弄清作者本意,再进行发挥。
最后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当堂把读后感说(写)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先讲个故事。
有个同学到古董市场上卖花瓶,他只卖二百块钱一个,可是卖了一个星期,一个也没有卖出去,后来他灵机一动,去到丝绸店里买了一幅上好的丝绸,又买了几个几百块钱一个的红木的盒子,然后,他整天就坐在市场里擦,也不理会别人,别人要看一下,他都装出一幅很不舍得的样子,别人问价钱,他就一口价,五千,别人要还价,他理都不理,不到一个星期,他带来的几个花瓶全卖了出去。
第六单元测试卷(通用版)02(解析版)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2年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02语文(满分100分)一、基础与运用(本题包括1-9题,共30分)1.(2分)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滑稽.(jí)缥.缈(piāo)炫.耀(xuàn)灵.机一动(línɡ)B.钦.差(qīn)蓬.勃(pénɡ)掺.和(cān)骇.人听闻(hài)C.呈.报(chénɡ)中.伤(zhōnɡ)寂寞.(mò)随声附和.(hé)D.勋.章(xūn)头衔.(xián)澄.澈(chénɡ)躇.步跐蹈(ch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A.滑稽.(jí)--jī;B.掺和(cān)--chān;C.中伤(zhōnɡ)--zh ònɡ,随声附和(hé)--hè;D.正确。
故选D。
2.(2分)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凯歌雕像篷勃虚荣 B.莽莽非凡气概妥当C.骋请愚蠢袍子理智 D.现款陈列屁护爱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A.篷勃——蓬;C.骋请——聘;D.屁护——庇。
故选B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C.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D.纵然犯罪分子神通广大....,也逃不过公安警察敏锐的眼睛。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A.错误,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
褒贬误用。
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用正确。
C.错误,把“不可救药”改为“屡教不改”,因为“不可救药”指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用到这里属于“轻重失度”。
D.错误,神通广大:原指神仙法力无所不能。
专题06穿井得一人-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
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选自《郁离子》,有删改)【注释】①斫:欧断。
②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
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
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窾,同“款”。
1.【甲】文选自《________》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2)使.国工视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4.【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C.【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D.【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处理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工之侨献琴 阅读答案附翻译
工之侨献琴阅读答案附翻译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弦而鼓之()②作断纹焉()③易之以百金()④莫不然矣()15、下面句中的之指代什么。
①弦而鼓之()②还之()③易之以百金()④工之侨闻之()16、下面句子的意思。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①弹②纹③交换、买④这样15、①琴②工之侨③琴④这件事16、可悲啊,这个世道!难道只是一张琴的遭遇如此吗?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17、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气,寄喻了盲目守旧,势必摧残人才、阻碍改革的道路。
翻译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
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
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
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工 之 侨 献 琴
工之侨献琴作者:刘基
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
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
”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
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工之侨闻之,叹
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
初一语文试题愚公移山短文两篇黔之驴工之侨献琴诗词五首单元测试题学科试卷
初一语文试题愚公移山短文两篇黔之驴工之侨献琴诗词五首单元测试题学科试卷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句子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
B.箕畚(jíbēn)运于渤海之尾。
C.河曲智叟亡(wán)以应。
D.一厝(cuò)朔东。
异能者。
③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④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8.仔细阅读课文,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找出各个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19.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有的现在已经不用了;有的现在虽然还用,但意思跟原先不同;有的现在仍大体保存了原来的意思。
看看下列词各属于哪种情况?稍鸣怒因喜跳踉乃去20.写出从产生出来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1.这首诗的作者是朝。
22.给加点字注音。
①邺城戍:②老妪:23.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老翁逾墙走②吏呼一何怒③死者长已矣④急应河阳役24.这首诗开头的“夜捉人”渲染了什么气氛?老翁出逃,老妇掩护,揭示了什么生活情景?25.诗中描写石壕吏的凶蛮和老妇的哀怜的句子是哪几句?其中有明显对照的字是哪些?这里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26.“出入无完裙”表明什么情况?27.老妇“致词”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听妇前致词”到“”,诉说的事实;第二层从“”到“”,陈述的现状;第三层是从“”到“犹得备晨炊”,记叙老妇。
28.哪一句可证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三、作文。
题目:我的初一生活参考答案一、1.C2.D3.C4.B5.C6.B7.C8.D9.B10.(1)唐刘禹锡梦得安徽和(2)宋周敦颐江西星子(3)唐杜甫子美杜工部新安潼关(4)五代南唐李煜重光钟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5)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11.形成对比,以此来突出作者品行高洁、正直的生活态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8.124工之侨献琴》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8.124工之侨献琴》练习题【课内四基达标】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斫.( ) 篆.工( ) 古( ) 乐.官( )期.年( ) 匣.( ) 良桐.( ) 工之侨.(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焉为..天下之美.也3.弦.而鼓.之诸.漆工5.匣.而埋诸土6.期.年出之三、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2.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3.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能力素质提高】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有亡钅夫,疑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钅夫也;颜色,窃钅夫也;言语,窃钅夫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钅夫也也。
俄而掘其谷而得钅夫。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作动态度,无似窃钅夫也者。
1.解释加点字。
①视其行步..态度..②作动③他日..复见④邻人之子.2.翻译语句。
①人有亡钅夫者:②疑其邻之子:③无为而不窃钅夫也:④掘其谷而得其钅夫:请写出这篇寓言的寓意:。
二、下面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则:衔肉的狗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条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
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
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水冲走了。
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
钱钟书先生看了这则寓言后评道: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
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你能仔细阅读下面这则寓言后,象钱先生那样认真思考并发掘出新意来,并写下自己的解说吗?老鼠和黄鼠狼老鼠同黄鼠狼作战,总是吃败仗。
老鼠聚到一处议论,认为他们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将领,于是举手表决,选出几只老鼠担任将领。
这些将领想要显得与众不同,便做了一些角给自己绑上。
战事再起,结果老鼠又败下阵来。
别的老鼠逃到洞口,都很容易地钻进去了,只有那些将领,因为有角,进不去,全都被黄鼠狼捉住吃掉了。
七年级语文下(江苏版)8124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献琴【课内四基达标】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斫()篆工()古()乐官()期年()匣()良桐()工之侨()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工之侨得良桐焉2.自以为天下之美也3.弦而鼓之4.谋诸漆工5.匣而埋诸土6.期年出之三、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2.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3.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能力素质提高】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有亡钅夫,疑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钅夫也;颜色,窃钅夫也;言语,窃钅夫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钅夫也也。
俄而掘其谷而得钅夫。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作动态度,无似窃钅夫也者。
1.解释加点字。
①视其行步②作动态度③他日复见④邻人之子2.翻译语句。
①人有亡钅夫者:②疑其邻之子:③无为而不窃钅夫也:④掘其谷而得其钅夫:请写出这篇寓言的寓意:。
二、下面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则:衔肉的狗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条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
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
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水冲走了。
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
钱钟书先生看了这则寓言后评道: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
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你能仔细阅读下面这则寓言后,象钱先生那样认真思考并发掘出新意来,并写下自己的解说吗?老鼠和黄鼠狼老鼠同黄鼠狼作战,总是吃败仗。
老鼠聚到一处议论,认为他们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将领,于是举手表决,选出几只老鼠担任将领。
这些将领想要显得与众不同,便做了一些角给自己绑上。
战事再起,结果老鼠又败下阵来。
别的老鼠逃到洞口,都很容易地钻进去了,只有那些将领,因为有角,进不去,全都被黄鼠狼捉住吃掉了。
初中语文浅易文言寓言故事工之侨献琴阅读训练
教课资料范本初中语文简易文言寓言故事8工之侨献琴阅读训练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工之侨得良桐焉 . 斫而为琴 . 弦而鼓之 . 金声而玉应。
自认为天下之美也 . 献之太常① . 使国工视之 . 曰: " 弗古。
" 还之。
工之侨以归 . 谋诸漆工 . 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 . 作古窾(同款)焉②。
匣而埋诸土 . 期年出之 . 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 . 易之以百。
献诸朝 . 乐官传视 . 皆曰: " 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 . 叹曰: " 悲哉 . 世也!岂唯一琴哉?莫否则矣!而不早图之 . 其与亡矣! " 遂去 . 入于宕冥之山 . 不知其所终。
(《郁离子》)讲解:①太常:官名 . 掌管祭祀。
祭祀需使用乐器。
②窾:同" 款".样式。
(1)解说下边加点词。
①工之侨得良桐焉()作断纹焉()不入虎穴 . 焉得虎子()夫子之言 . 于我心有戚戚焉()②工之侨以归()抱以适市()赐之以百金()不以物喜()(2)制作优良的琴为何被退回?(3)同是一把琴 . 从" 还之 " 到" 献诸朝 ". 成为 " 稀世之宝 ". 说了然什么?(4)最后一句叹息 . 揭露了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答案8、(1)①语气词 . 不译;于之;怎么;的样子(2)把;而;用;由于(2)被认为是 " 弗古 " ;国工鉴赏琴其实不看重它的质量利害 . 也不懂它的音色能否美好 . 而只看它能否古物。
" 弗古 " 就是平时之物 ." 古"就是稀世之珍。
(3)说明世人对琴的评论特别盲目 . 只凭琴能否古物来确立其价值。
而琴的 " 古" 与 " 弗古 " 又是真假难辨的 . 只需有 " 断纹 " 、有 " 古窾 ". 有泥土味 . 就能够假冒古琴而赢得大家喝彩。
《工之侨献琴》阅读练习及答案
《工之侨献琴》阅读练习及答案《工之侨献琴》阅读练习及答案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②(同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
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郁离子》)注解:①太常:官名,掌管祭祀。
祭祀需使用乐器。
②窾:同'款',款式。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工之侨得良桐焉()作断纹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②工之侨以归()抱以适市()赐之以百金()不以物喜()2.制作精良的琴为什么被退回?3.同是一把琴,从'还之'到'献诸朝',成为'希世之宝',说明了什么?4.最后一句感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答案1.①语气词,不译;于之;怎么;的样子②把;而;用;因为2.被认为是'弗古';国工鉴赏琴并不看重它的质量好坏,也不懂它的音色是否美妙,而只看它是否古物。
'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希世之珍。
3.说明世人对琴的评价非常盲目,只凭琴是否古物来确定其价值。
而琴的'古'与'弗古'又是真假难辨的,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味,就可以冒充古琴而博得众人喝采。
4.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实学,只重视虚名。
译文附录:工之侨得到上好的优质桐木,刻削做成了琴,装上弦然后演奏,发出金属的声音回音象玉磬一样。
自认为是天下的极品,献给掌管祭祀的官员,官派国家级的工匠看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四基达标】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斫.( ) 篆.工( ) 古( ) 乐.官( )
期.年( ) 匣.( ) 良桐.( ) 工之侨.(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工之侨得良桐焉.
2.自以为.天下之美.也
3.弦.而鼓.之
4.谋诸.漆工
5.匣.而埋诸土
6.期.年出之
三、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2.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3.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能力素质提高】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有亡钅夫,疑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钅夫也;颜色,窃钅夫也;言语,窃钅夫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钅夫也也。
俄而掘其谷而得钅夫。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作动态度,无似窃钅夫也者。
1.解释加点字。
①视其行步
..态度
..②作动
③他日
..复见④邻人之子.
2.翻译语句。
①人有亡钅夫者:
②疑其邻之子:
③无为而不窃钅夫也:
④掘其谷而得其钅夫:
请写出这篇寓言的寓意:。
二、下面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则:
衔肉的狗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条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
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
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
没有,这一块也被水冲走了。
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
钱钟书先生看了这则寓言后评道: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
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你能仔细阅读下面这则寓言后,象钱先生那样认真思考并发掘出新意来,并写下自己的解说吗?
老鼠和黄鼠狼
老鼠同黄鼠狼作战,总是吃败仗。
老鼠聚到一处议论,认为他们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将领,于是举手表决,选出几只老鼠担任将领。
这些将领想要显得与众不同,便做了一些角给自己绑上。
战事再起,结果老鼠又败下阵来。
别的老鼠逃到洞口,都很容易地钻进去了,只有那些将领,因为有角,进不去,全都被黄鼠狼捉住吃掉了。
这故事是说,对许多人来说,虚荣是灾祸的根源。
【渗透拓展创新】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
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
;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来个180°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
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
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
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
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
筑巢“取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
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
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
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
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精力。
1.认真阅读全文,用下定义的方法概括“燕子”的特征。
(连同标点不超过20字)
2.第一段空白处与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句是( )
A.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
B.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
C.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翔技能
D.燕子还具有高超的飞翔技巧
3.选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中的由到。
4.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
第一段加点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5.在文中画出一处描写的文字,并简要说明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6.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
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2)仿第三段“燕子是益鸟”的写法也举两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
①标语A B.
②举例A B.
【中考真题演练】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困于心,衡于.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先帝不以.臣卑鄙。
苛政猛于.虎也。
C.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其.必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考答案
【课内四基达标】
一、zhuózhuànkuǎnyuèjīxiátóngqiáo
二、1.语气词
2.是形作名,最美的琴
3.名作动,“装上弦”名作动,“鼓琴”
4. 相当于“之于”
5.名作动,“用匣子装”
6.一周年
三、略
【能力素质提高】
一、1.①走路的样子②行动③以后的日子(或有一天) ④孩子
2.①有一个丢失斧子的人
②心里猜想偷斧子的是邻居家的孩子
③没有哪一点表现不像偷斧子的
④挖掘山间低地时,找到自己丢失的斧子
3.从主观意念出发,就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
二、略
【渗透拓展创新】
1.燕子是一种勤劳、聪明、勤飞、善飞的益鸟
2.B
3.主要次要
4.不能去掉,燕子只是鸟类最善于飞翔的鸟的一种,去掉“之一”,燕子就变成鸟类中惟一最善于飞翔的鸟了。
这样就不符合客观实际
5.“它们一会儿……滑翔几分钟”,生动具体地说明燕子高超的飞行特技。
6.①A.水是人类的生命 B.“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②A.青蛙、蜘蛛吃蚊子 B.蛇、黄鼠狼吃老鼠
【中考真题演练】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