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生物学济南版教材使用体会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_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种羽毛?排列成什么形?有什么作用?)注意点拨正羽、绒羽的作用,排列呈扇形,不断煽动能产生飞行的动力。

绒羽可以保温,减少热量的散失。

2、肌肉骨骼:3、呼吸系统:找一个同学来看流线图描述双重呼吸的过程;4、消化系统:提示:家鸽飞行时需要大量能量,除了需要充足的氧气外,还需要大量的有机物,所以食量很大。

比如蜂鸟一天吃进去的食物是自身体重的2倍。

展示:鸟类代表动物并出示典型例题(四)哺乳动物:结构特点:①体表被毛;②牙齿有门齿、臼齿、的分化;③体腔内有膈;(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④大脑发达;⑤胎生、哺乳。

展示:哺乳动物代表动物并出示典型例题展示交流脊椎动物比较列表格:结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总结:每一种动物的结构特点都是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对本课内容回顾,查缺补漏,加深记忆。

中考在线例 [2013·湘潭] 图19-1展示四种动物,下列哪个特征可以放在阴影部分中( )A.用肺呼吸 B.体温恒定C.有脊柱 D.胎生、哺乳学生分析、交流、作答通过练习,巩固知识[2013·娄底] 图19-2是家鸽的呼吸系统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和③都能进行气体交换B.气体进入体内的途径是①→②→③C.①是气管、②是肺、③是气囊D.家鸽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和复习下一节板书设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教学反思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主要出现了一些比上节课要高等一些的动物——脊椎动物。

其实脊椎动物离学生们的生活视线更近,脊椎动物的重难点比无脊椎动物的要多,所以在本节课堂上更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如应该相应的为学生留一点儿消化的时间;探讨每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最后引导学生分《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复习课》学情分析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学生对动物的基本特征已有了大致了解,初步掌握了复习动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为本节课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初中生物_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制作临时切片以及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结构的方法。

2、说出叶片的结构,观察气孔的分布。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4、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图片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增强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说出叶片结构。

2、难点:制作临时切片的方法步骤教学准备:1、准备器材,检查器材要完好无损,要能使实验成功。

2、把全班同学首先分成A、B两个大组, 4人一组再分成若干个小组,把小组和实验桌都编号,课前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强调实验规则,把学生按编号排队。

3、课前制作《制作临时切片》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仔细阅读教材14-----16页,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

2、认真阅读教材24-----25页,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树下面好乘凉与植物的哪种生命活动有关?同学们想知道叶片的结构?如何才能观察到叶片的结构呢?二、展示目标,新知探究,自学探索1、要观察叶片的外形,交流讨论叶片正面与背面的差异。

2、首先我们要学会制作临时切片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9--50页,掌握方法步骤。

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由学生举手提问,说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对问题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如:怎么盖载玻片?怎么切叶片?临时片的制作可分为几步?每步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由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同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回答,强调操作步骤中的注意事项。

4、学生质疑、讨论、解决问题5、实验操作(1)、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制作临时切片,每组4人分工协作,其中一人操作,其他人对照操作步骤指导和评价;然后互换。

新版初中生物教材七上修订解读及教学建议

新版初中生物教材七上修订解读及教学建议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一、病毒
二、细菌
三、真菌
四、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四章生物的分类
一、生物的分类方法
二、生物的分类单位
(三)修订后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
1.基本构架更加合理 2.栏目设置更加精当 3.内容编排更加科学
1.基本构架更加合理
根据《课标》要求及变化,考虑实验区教师的反馈 意见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编写组在充 分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对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内 容框架进行了部分调整。将原第一单元第三章《生 物的生活环境》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组合调整,将 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及生物对 环境的适应与应用内容放到了八年级下册生态系统 部分具体阐述,将其中的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作 为第二章的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出现,主要是阐 述生物圈及栖息地两个重要概念。
3.增加部分具体内容
例如:在“生物多样性”主题的具体
内容中增加了:“苔藓植物”、“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 动物”、 “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 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增加动物类群内容的意义
有利于使学生对生物界的全貌有较全 面的认识,避免对动物重要性认识不 足的误导。
2.栏目设置更加精当
修订前的栏目设置
栏观分演实探活相网思应课回
目察析示验究动关站考用外顾
名与与实

链与与与阅与
称思讨验

接书练实读总
考论
库习践

栏4 2 9 1 2 1 1 9 每1 每每

2
5
节3 章章


一一


个个
修订后的栏目设置
栏观分演分探调相巩课视知 目察析示组究查关固外野识 名思讨实实活活链提实拓梳 称考论验验动动接高践展理

济南版(2024)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济南版(2024)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济南版(2024)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二章《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中的第一节内容。

主要介绍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介绍细胞的发现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对细胞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接着,教材展示了不同生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让学生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

然后,详细介绍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阐述了这些结构的功能。

最后,通过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差异,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细胞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但是,他们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事物,对生物学充满兴趣。

同时,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细胞结构的名称和功能容易混淆,对抽象的概念理解困难等。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描述细胞的发现过程,说出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识别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分析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初中生物新课标及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完整版)初中生物新课标及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最新资料推荐------------------------------------------------------ 初中生物新课标及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初中生物新课标及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201 3201 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本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生物新课标及新教材培训,经过老师们两周的新课程培训及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结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重新学习和认真总结,本人感触颇深,具体心得总结如下: 1、理解新课标的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2)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3)倡导探究性学习。

2、新课标凸显核心概念:生物新课标有四十七个核心概念。

突出核心概念是为了帮助学生用重要概念构建起一个知识框架,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有条理存储在这个框架中,又可以为日后接受和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提供平台。

由此可见,突出重要概念是为了帮助学生利用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内存联系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关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发展性认识,保障了生物学知识在认识层次、范围深度上的连续性,体现了生物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3、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1/ 5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教师应该转变生物教学理念,加强生物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适应新教材能力,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的激烈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

4、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初中生物_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五单元第五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激素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2、通过列举部分激素分泌异常时的表现,认识到激素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3、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

4、理解神经原的概念、结构、功能、分布以及脊髓的结构、功能,脑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激素分泌异常症,神经元的相关内容,脑、脊髓的功能。

难点激素分泌异常症,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方法知识梳理,读图说图,例题分析等教具课本、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完善引入:一、激素调节拓展部分考点实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大家情绪高涨,是激素和神经的调节作用。

出示本章知识的复习结构图,指出复习的重点。

出示图片,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提出问题: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阅读内分泌系统图示,复习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激素的概念,以及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以及分泌的激素。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点填写。

学生明确本节要掌握的知识点。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学生读图识图。

完成知识梳理的1.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完成表格内容。

即知识梳理2.通过读图识图、说图补图使知识得以巩固。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出示各种病症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激素缺乏病症。

通过分析东莞2012中考题“利用蝌蚪进行甲状腺激素的探究实验”,教会学生做题方法。

边演示图片,边梳理知识神经系统的组成。

提问:神经元的概念。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其他类似概念知识。

出示图片:神经元的结构,引导学生读图。

出示问题:神经元的功能。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脊髓的结构、功能。

提出问题:因意外事故而使脊髓从胸部折断,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以桑兰为例分析。

通过读图识图、说图补图的形式,认识脑的各部分结构以及功能。

“我来当医生”学生通过说图补图,认识各种激素异常症,如需治疗,采取何种措施。

通过考点演练巩固知识。

通过学考链接,给与学生信心。

完成导学案相关知识。

济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济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人文精神与科学理念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围绕“人与生物圈”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构建新的内容体系
四、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生 物 圈 中 的 人
1、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繁荣, 但同时也带来了威胁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 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持续性发展。营造人类持 续繁荣的环境,进行保护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持续发展,更 好地解决资源、人口、疾病等问题,显然是21世纪人类面
的途 径
怡 中
心脏
关注心血管

健康
血压与 脉搏
曹 莉
影响心血管

健康的因素
保持心血 管健康
二、教材内容
第四章 人体内的废物排出



中 的
肾脏

人体内废物 的排出
皮肤的结构

东 滨 州
尿液的 形成
尿的形成 的排出




尿液的

排出


汗液的形成 的排出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二、教材内容
第五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 物
内分泌系统 生长激素 的 甲状腺激素 胰岛素 的
与激素
调节作用 的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

中 神经元
人体的
反射

激素调节
人 脊髓
山 东
神经调节 的结构基础
神经调节 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

州脑

人体生命 活动的调节
条件反射和 非条件反射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及教学反思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及教学反思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进化的证据和进化的机制。

•掌握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比较解剖、胚胎发育、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

•能够理解和运用进化论的基本原理,并且理解它对于生物学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生物进化的概念•进化的证据•进化的机制3.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对生物进化及其证据、机制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解释生物进化及其意义。

•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深化对生物进化的理解。

4.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指环王:两个塔》片段•播放《指环王:两个塔》片段,介绍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导入生物进化的概念。

(2) 正文环节1. 生物进化的概念•讲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进化论的基本原理。

•通过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如进化的速度、方向等。

2. 进化的证据•介绍进化问题的历史和研究方法。

•解释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比较解剖、胚胎发育、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案例学习具体化进化的证据。

3. 进化的机制•讲解自然选择、基因漂变等进化的机制。

•通过图表和实例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总结环节•综合讲解生物进化的概念、证据、机制,并强调其重要性和意义。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想法,加深对生物进化的理解。

5. 诊断评价•教师通过讲解和问题提问进行诊断评价。

•提供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围绕生物进化的概念、证据和机制展开,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生物进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针对生物进化的证据进行详细讲解,并且通过案例学习的形式强化学生对进化的理解。

在导入环节用《指环王:两个塔》的片段提高学生的兴趣,为本课程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设有课堂讨论的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想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加深对生物进化的理解。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器官—血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器官—血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物质运输的器官——血管》授课人:单位:《物质运输的器官——血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比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方向,区分血液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能力目标:独立进行“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命,保护生物,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2.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内容简介〗本节内容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涉及到“物质运输的器官——血管”的相关知识,内容较为抽象。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实验教学和实物教学为引领,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学以致用,健康的生活。

〖设计思路〗一、创设情景激疑引思利用谈话法,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感冒治疗”的措施,教师分析各种治疗手段与血管的关系,使学生感到血管与我们密切相关,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陟遐自迩探寻新知“探寻新知”部分按照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的思路进行学习。

教学设计既兼顾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注意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自由和自主,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当了引导者。

具体学习环节如下:初步感知——通过人体血管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初步感知血管的存在,特点,类型不同。

微观揭秘——通过显微投影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实验,让学生认识了我们体内有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见识了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使学生获得对血管的感性认识。

宏观比对——通过实物“宏观对比”和活动体验的辅助教学,使学生对血管结构和功能上升到理性归纳。

三、链接生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并通过分析不良的生活习惯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健康。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4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反思 (新版)济南版-(新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4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反思 (新版)济南版-(新版

word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为:
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核心的理念。

课堂的功能变了,课堂不再只停留在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上,更要创设氛围情景,注重学习的方法训练,思维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评价要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

本节课中教师的评价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的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角度出发给予了积极而又客观的评价。

老师对这些同学的评价除了对生物知识本身理解的肯定外,更多在注重开发与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现了活用课程资源的理念。

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不是教材。

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的信息与素材靠教师去整合,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拓展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

所以教师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要对教材进行改编、活用,要融入自己的智慧。

1 / 1。

初中生物_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提问:自然界中已知的生物种类有多少?生回答。

幻灯片展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师:现在已被人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

另外还有更多得未知种类。

导出并板书课题:生物多样性2.读课本,找问题。

(一)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多媒体出示:师:从这个资料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生:(随意发言。

)师:小组内互相交流回顾一下生物分类的方法和生物类群。

师根据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汇总,指导。

并指出这种“物种的多样性”就是生物多样性的第一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师板书。

师出示图片,让同学们感受“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认识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我国一级保护裸子植物:水杉、银杉、台湾杉;我国一级保护被子植物:珙桐(鸽子树)、人参、望天树、金花茶;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金丝猴、东北虎、朱鹮、华南虎、藏羚羊、蒙古野驴、麋鹿、丹顶鹤、中华鲟;大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活化石之称的:珙桐、银杉、水杉、银杏、大熊猫。

学生读资料,小组进行讨论。

(1)我国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并有大量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

你还能说出那些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呢?用我们所学知识说一下,这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2)在这个资料中,我们看到中国的动植物种类繁多,那么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生:(随意发言。

)师根据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汇总,指导。

并指出,每种生物都是一个基因库;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基因的多样性又叫做遗传的多样性,它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这就是生物多样性的第二个层次:“遗传的多样性”。

学生读资料,小组进行讨论。

在这个资料中,提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资料1,2中提到我国动植物资源丰富。

那么,你能说出它的原因吗?我们能不能看到生物种类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师根据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汇总,指导。

并指出生物系统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这就是生物多样性的第三个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初中生物_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济南版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章内容,是对这一章的最有力的总结课,本章主要阐述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比如:前面讲得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和场所,为生物圈里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光合作用原料是二氧化碳,并能生成氧气,说明它参与了空气中的碳氧平衡;植物的蒸腾作用正好说明了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使学生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而由于学生不清楚水循环的含义和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动态平衡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将它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通过对绿色植物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并且放出氧气;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调节气候、减轻干旱。

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只是对已有知识进行系统、规范的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到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

2、掌握绿色植物在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平衡中的作用。

3、描述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过程,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1、在小组观察与思考活动中,建立小组活动秩序学会与他人合作。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激发学生爱绿,护绿意识,积极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

教学重难点:1.知道绿色植物能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这一节从三个方面阐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尤其是绿色植物对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的作用是本节的难点,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恰当利用课本插图积极探讨、观察,使学生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初中生物_《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内容,本章介绍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它们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动物共同构成了多彩的生物世界。

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在生物圈中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在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病毒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不具备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

细菌和真菌也是我们身边广泛存在的微生物。

细菌具有细胞结构,但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特征是学习“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作用”“生物技术”的知识基础。

故本节的基础巩固为后面的复习做好铺垫,有利于将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也为会考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关注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它们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4.说出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5.使学生领悟各类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它们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使学生领悟各类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四、教学难点1.关注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它们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说出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五、课前准备发了霉的馒头、橘子等,课堂练习资料六、课时分配 1课时七、教学流程:课堂启动---情境导入---目标复习---基础巩固---智能提升---知识梳理---达标检测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启动课堂之后,教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三类微生物的图片,接着呈现发了霉的馒头,引出课题,从熟悉的内容导入学生会感到比较自然亲切。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济南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济南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济南版》是一本为初中学生设计的生物学教材,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的知识和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这本书在教育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被认为是推进生物学教育的优秀教材之一。

从宏观角度来说,《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济南版》具有严谨的结构设计。

这本书的编者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按照主题和章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每一章都围绕着特定的生物学概念展开,通过引入问题、实验、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这种结构化的设计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内容方面,《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济南版》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和资料,确保所呈现的知识内容是准确无误的。

同时,书中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照片,使得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更加直观易懂。

此外,书中的实验和活动设计也相当科学,它们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济南版》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很多知识点都可以直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此外,编者还特意设计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家中或学校里进行操作,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这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济南版》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这本书的难度相对较高,对于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吃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此外,虽然书中的实验和活动设计相当丰富,但有些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可能较为难以获取,这可能会给实验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学济南版教材使用体会
一、新教材的优点:
1、新教材构建了全新的编排体系
新教材完全打破了旧教材分门别类的编排体系,围绕生物圈这个基本点,将动物学、植物学和人体生理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讲述生物的生命特征、生活习性、生理特点、生殖发育,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和改变。

这种学科内综合的编排体系,不仅能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串联起来考虑,还能将生物学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联系在一起,体现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2、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加强实验教学的力度
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是纠正了以往过于重“知识中心”而轻“能力培养”的弊端,加强了对探究性学习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共安排16个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探究与发现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通过探究活动,不仅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有助于对学生观察、实验、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收集和处理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3、新教材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新教材选用的语言优美,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引人入胜。

有名人名言、名诗、名画,还有一些“你知道吗?你想试试吗?请你分析”等激发性语言,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感到有趣,激发起“我要学”的积极性。

(2)新教材的彩色插图,另人赏心悦目。

新教材中大量使用了中学生喜爱的彩色图片,在这些图片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获取了教学信息,增长了生物学知识。

(3)新教材贴近生活,增加了使用性。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先讲概念后举例的方式,以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为抓手,由感知到理论,由理论到实际,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感到日常生活与生物学知识密不可分。

如冬天如何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家庭养花需要哪些条件?为什么夏季的连绵阴雨会造成农作物减产?造成胖墩的原因有哪些?合理用脑会提高学习效率等等。

经过学习,不仅增长了生物学知识而且平时遇到的困惑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4)新教材注重“STS”教育,增加了时代性。

新教材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在选择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选择了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人口、生态、温室效应、生物入侵及生物防治、
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使生物学融入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新教材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新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实验和探究、调查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得出结论,在活动中锻炼了各种能力。

二、新教材的不足之处和建议
1、整体布局不够合理。

七年级上下两册安排内容过多,相对于较少的教学时间和学生有限的知识水平,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教学效果差。

建议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环境》移至八年级下册;《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移至八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中《免疫与健康》、《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移至八年级下册。

将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与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对换一下位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

2、知识点的删减不够合理。

新教材文字内容少,图片多,活动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知识点的宽度和深度,哪些需要补充拓宽,哪些需要加深讲解,不同专业知识积淀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因此造成班级之间、学校之间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平衡。

如七年级上册中的《细胞的分裂》,只有示意图而没有文字说明,教师在对细胞核、细胞质的分裂过程中的描述就会不同,造成学生的认识不同。

八年级上册《芽的类型和结构》一节中,对于植物茎只是利用一幅图片代替了,关于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没有文字说明,草本植物茎则没有涉及,有的教师作了补充,有的教师没有做补充。

建议在教材编排时能考虑到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尽量缩小知识传授的不平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尽量使老师明确把握其深度和广度。

3、缺少完善的基础知识系统,过多地注重活动。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探究活动、实际生活调查等,虽然能很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但在学生没有系统的基础知识做铺垫的情况下,就不会很好地完成活动,达不到设计活动的目的。

另外有些活动因环境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而不能做,形同虚设。

建议尽量切合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可运作的活动,使教师和学生不因完不成活动而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