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研究例1-近岸鱼类群落结构及分布

合集下载

群落研究例1-近岸鱼类群落结构及分布——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PPT

群落研究例1-近岸鱼类群落结构及分布——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PPT

研究背景
• 鱼类在近岸度过部分生活史过程,体现 了丰富的生理、生态、生活史适应性;
• 很多近岸鱼类对污染等敏感,成为潮间 带生态环境质量的生物指标种;
• 人类活动带来潮间带栖息环境多样化的 减少,威胁到生物多样性;
• 近岸水域做为鱼类产卵与育幼场在生活 史中起重要作用;
潮间带鱼类——分类
• 大部分时间在潮间带生活; • 一些长大后降入深海; • 一些仅高潮阶段进入;
▲:高潮 △:低潮
方差分析: Tidal phase had a much lesser impact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fish munity
● spring tide 大潮;
○ neap tide 小潮
方差分析: 站位A,B偏右, C,D偏左,差异显著
主要优势种
Pomatoschistus microps
占数量的39%. 鳞柄玉筋鱼Ammodytes tobianus L. 占数量的37%.
生活史类型
Intertidal resident 潮间带定居型; Estuarine resident 河口定居型; Marine migrant 海洋洄游型 Freshwater migrant/estuarine resident
• 下面是主要方差分析结果:月份,潮汐,空 间等的影响.
多样性指数: C到D显著下降(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 Month data showed considerable segregation along PCoA axis 2
■summer □ autumn
方差分析: Tidal State had a much lesser impact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fish munity

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徐宾铎;曾慧慧;薛莹;纪毓鹏;任一平【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33)10【摘要】根据2009年3月-2010年2月在胶州湾西北部近岸浅水区进行的鱼类逐月定置网调查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出44种鱼类,其中海洋性27种,河口性鱼类17种.鱼类种类组成与底层水温和盐度有密切关系.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0.33-3.50,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为0.42-2.25,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3-0.93.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表明,不同鱼类种类组成的各月份样品可划分为3个组分:水温较低的冬季组G1(12月-翌年4月)、水温次高的春秋季组G2(5-6月、10-11月)和水温最高的夏季组G3(7-9月).其中G1的典型种主要为尖海龙(Syngnathus acus)、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等冷温性常栖类群种类,G2的主要典型种为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和尖海龙,G3的主要典型种为鲐鱼(Scomber japonicu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和普氏缰虾虎鱼(Amoya pflaumi)等洄游性鱼类.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3个月份组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不同月份组间两两差异均显著.生物-环境分析(BIOENV)表明,底层水温是影响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结构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在胶州湾内近岸浅水区发现40余种幼鱼,但占优势的主要为低值鱼类,表明胶州湾的产卵、肥育场功能有所下降,应加强胶州湾近岸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及修复.【总页数】9页(P3074-3082)【作者】徐宾铎;曾慧慧;薛莹;纪毓鹏;任一平【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胶州湾浅水区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J], 曾慧慧;徐宾铎;薛莹;任一平;纪毓鹏2.拘杞岛近岸3种生境鱼类群落组成及岩礁区底栖海藻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J], 王蕾;章守宇;汪振华;王凯;林军3.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翟璐;韩东燕;傅道军;张崇良;薛莹4.胶州湾中部海域秋、冬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J], 梅春;徐宾铎;薛莹;任一平;昝肖肖5.2015—2018年珠江口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 [J], 林坤;麦广铭;王力飞;王学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夏季台湾海峡北部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环境解释

夏季台湾海峡北部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环境解释

夏季台湾海峡北部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环境解释刘尊雷;杨林林;严利平;袁兴伟;程家骅【摘要】The Taiwan Strait, located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migratory fishes between the two waters, and therefore has a unique and high diversity of fish species due to its spatial marine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astal aquaculture and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has resulted in habitat degradation, and the ecosystem has been reverting to a low stage of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fish assemblages is thus essential for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fish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 dominant species, fauna characteristics, species divers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were studied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bottom trawl surveys in summer(July) 2014. We also identified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fish assemblag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total, 84 fish species were captured in the survey, belonging to 69 genera, 48 families and 16 orders; these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warm-water, continen-tal shelf demersal fish and continental shelf reef-associated fishes. The primary dominant species wereTrichiurus japonicas andBenthosema pterotum with an average biomass of 33.84 kg/h and 31.56 kg/h, respectively. Cumula-tive biomass accounted for 46.92% of total fish biomass, and the regression contribution of the biomass to total biomass was 0.30 and 0.62,respectively. High biomass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off-shore waters of the northern Taiwan Strait, an obvious overlapping of ecological spatial niche. According to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fish assemblages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a coastal community dominated by coastal species such asHarpodonnehereus,Setipnna taty andIlisha elongata; and a widespread community dominated by species such asTrichiurus japonicas,Tentoricepscristatus,Benthosema pterotum,Trachurus ja-ponicas,Psenopsis anomala andBregmaceros mcclellandi. Divers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H¢ranged between 0.22 and 2.31 with a mean of1.44; the Pielou evenness indexJ ranged from 0.11 to 0.72 with a mean of 0.51; and the Margalef species richness indexS ranged from 0.36 to 4.04 with a mean of 1.59. Significant linear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the Margalef species richness index and total bio-mas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water depth was also found,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Margalef species richness index rose with depth, but decreased as biomass increas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fish assemblage in summer were bottom water sa-linity, inorganic nitrogen,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surface layer and bottom layer. How-ever,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dominant fish assemblage were bottom water salinity, temperature and inorganic nitrogen.%根据2014年7月台湾海峡中部、北部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区系特点、优势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等,探讨了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阐述了鱼类群落的群聚结构。

渔业资源调查方案

渔业资源调查方案

2015年度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方案1、调查计划1.1.项目背景(假设):项目来源:国家农业部调查时间:2015年2月、5月、8月、10月进行,共完成了4个航次调查区域: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即119°20′~121°10′E,34°20′~35°40′N1.2.调查内容游泳生物:游泳动物调查内容包括游泳动物(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态优势度、资源量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结构。

鱼卵仔稚鱼:调查各海区近岸水域产卵亲体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主要渔业资源种类的产卵行为方式;调查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

重点了解小黄鱼、鳀鱼、蓝点马鲛、白姑鱼、银鲳、带鱼、斑鰶、棱鳀属、日本鲭、龙头鱼、蓝圆鲹、竹荚鱼等主要鱼类。

1.3.调查站位调查站位采用分层随机设置:首先按经纬度设置均匀分布的网格状采样点,以观测大范围海洋生物资源和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

以每经度10′,纬度10′为一个采样点,全海域共设置76个站位。

其后根据水深、纬度方向等因素将调查海域分为5个典型区域A, B, C, D和E,在每个区域内按固定比例随机设置调查站位。

每个调查航次共选取24个站位(见附图)。

2、技术方案生物资源调查采用逐站拖网的方法进行。

拖速一般为2-3节,平均每站位拖网时间60分钟。

所有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鉴定,记录每种鱼类的重量和尾数,并进行生物学测定,参考“海洋调查规范”。

数据分析前进行了拖网时间(1 h)及拖速(2 kn)的标准化处理。

生物资源量采用扫海面积法进行估算,其计算公式为ρ=C/(aq)B=ρ×A其中ρ为资源密度,C为每小时平均拖网渔获量,a为网具每小时扫海面积,q 为网具的可捕系数,B为总资源量,A为调查海区总面积2.1 游泳动物游泳动物采样及样品分析均按《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6-2007)》进行。

鱼类种类名称及分类地位以《海洋生物分类代码(GB/T 17826-1999)》和《中国海洋生物名录》为依据。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
下图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
1、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 2、假如池塘中的肉 食性鱼大量减少,池 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 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肉食性鱼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植食性鱼
一、
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 有生命的物质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 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 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小结:
1、群落物种组成上的差别。 2、种间关系的类型。 3、群落的空间结构。
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c )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 差异
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 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 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 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 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
思考讨论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光照强度 (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食物、栖息场所等 (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 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 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者种群数量存在之间存在相关性。
猞猁 雪兔


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 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 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 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江苏近岸海域鱼类组成和群聚时空变化

江苏近岸海域鱼类组成和群聚时空变化

张虎 等
江苏近岸海域鱼类组成和群聚时空变化

1 2
虎1,贲成恺1,汪振华2,高继先1,袁健美1,于雯雯1,刘必林2,杨
波3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通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3 国家海洋局南通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 南通
收稿日期:2018年6月10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27日
Keywords
Bottom Trawl, Coastal Waters of Jiangsu, Fish Composition, Assemblage Pattern
文章引用: 张虎, 贲成恺, 汪振华, 高继先, 袁健美, 于雯雯, 刘必林, 杨波. 江苏近岸海域鱼类组成和群聚时空变化 [J]. 水产研究, 2018, 5(2): 76-84. DOI: 10.12677/ojfr.2018.52010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of Fish Assemblages in Jiangsu Coastal Waters
Hu Zhang1, Chengkai Ben1, Zhenhua Wang2, Jixian Gao1, Jianmei Yuan1, Wenwen Yu1, Bilin Liu2, Bo Yang3
Open Access
1. 引言
江苏近岸海域(N: 31.75˚~35.1˚)大部位于南黄海的禁渔区线内,其南北海岸线长达 954 km,直接管辖 海域面积 3.75 × 104 km2,滩涂面积 0.51 × 104 km2。该海域全年受黄海沿岸流、东海沿岸流和长江冲淡水 的综合影响,北侧海域还会受到黄海冷水图的季节性影响。广袤的海域面积和复杂的近岸流系使该海域 成为诸多海洋动物的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孕育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1] [2]。该海域曾是海州湾渔 场、吕泗渔场和长江口渔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盛产大小黄鱼和带鱼等经济鱼类,是机帆船的重要作业区 域,而现如今大宗鱼类资源几近枯竭,近岸渔业资源小型化趋势明显[1],早已形不成鱼汛。 江苏省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高度重视南黄海近岸区域的资源修复问组成,群聚格局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分析的开题报告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分析的开题报告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长江口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河口之一,也是东海、黄海和南海的重要交汇区域。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是一个典型的浑浊海域,水体环境复杂,在这里鱼类群落非常丰富。

该地区的渔业资源对中国的渔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近年来海洋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鱼类群落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渔业资源状况,为科学的海洋渔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掌握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的基本情况,明确该地区主要优势渔种和捕捞方式,并分析海洋环境因素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采集样本本研究将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选取5个典型采样站位,每个站点进行2次采样,共采集10批样本。

采集样本的工具包括拖网和固定网。

2. 鱼类群落分析对采集的鱼类样本进行鉴定分类和计数,然后进行鱼类群落分析。

鱼类群落分析主要包括鱼类群落构成、鱼类种类丰富度、鱼类群落优势种与优势度、鱼类群落均匀度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等。

3. 海洋环境因素测量采集样本时,同时测量海洋环境因素,包括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等,以探讨海洋环境因素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4. 数据统计及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绘制鱼类群落图和环境因素图,以及相关统计图表。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可获得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详细信息,包括鱼类群落构成、优势种和优势度等,同时探讨海洋环境因素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这将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渔业经济提供科学的管理措施,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海洋生物的群落组成与结构

海洋生物的群落组成与结构

海洋生物的群落组成与结构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物的群落组成与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温、盐度、光照、营养物质和生物间相互作用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海洋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是指同一个环境中相对稳定的生物组合。

在海洋中,生物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这些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相互作用连接在一起。

海洋生物群落通常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由不同的生物群落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

二、浅海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浅海是海洋中最接近陆地的区域,光照充足,营养物质丰富,这为各类浅海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浅海生物群落主要由海藻、珊瑚、贝类和鱼类等组成。

海藻作为浅海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提供了氧气和食物。

珊瑚礁则是浅海生物群落的热点地区,为许多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三、深海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深海是指水深超过200米的海洋区域,其特点是黑暗、高压和低温。

由于光线无法穿透深海,深海生物主要依靠化学合成来获取能量。

深海生物群落主要由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组成,其中常见的有深海鱼、海绵、软体动物和海洋底栖生物等。

深海生物具有适应高压和低温环境的特殊生理结构,如鳃囊、发光器官等。

四、开放海域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开放海域是海洋中远离陆地或珊瑚礁的区域,通常的特点是缺乏障碍物和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因此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开放海域生物群落主要由浮游生物和大型鱼类组成。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它们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型鱼类是开放海域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对于维持海洋生物群落的平衡至关重要。

五、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群落的影响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群落造成了诸多影响。

海洋温度的上升导致了许多物种的栖息地损失和迁移。

海洋酸化问题使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同时,海平面上升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也对海洋生物群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鱼类群落结构与生态平衡的研究

鱼类群落结构与生态平衡的研究

鱼类群落结构与生态平衡的研究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为丰富多彩的类别之一。

鱼类在水生生物群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们是稳定和有效的食物链的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捕捞,鱼类的数量受到威胁,生态平衡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研究鱼类群落结构与生态平衡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鱼类群落结构鱼类群落结构指的是鱼类在一个特定水域中的分布和数量规律,包括鱼类的物种组成、大小分布、数量关系和进食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鱼类群落结构对于水生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鱼类群落结构的研究需要考虑到许多环境因素,包括水质、水温、水位、水流速度等,同时还需要了解不同鱼类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行为等。

鱼类群落结构是动态变化的。

在一个特定的水域内,鱼类的数量和物种组成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食物资源、水温、酸碱度、水深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某些鱼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整个鱼类群落结构的动态平衡。

二、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间数量和关系的稳定状态,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鱼类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元素,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平衡的破坏通常来源于人类的行为,如过度捕捞、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建筑垃圾和化学品的溢出等。

这些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失去一些基本的功能,从而影响鱼类的分布和数量。

三、鱼类群落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鱼类是水生生物群落中最为重要的物种之一,它们在食物链和水生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鱼类群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其中各种鱼类之间通过食物链和竞争关系相互连接。

在一个稳定的鱼类群落中,不同鱼类之间的数量和关系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是水生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关键。

不同类型的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生态作用,例如控制其他食肉鱼的数量、吸收有机废物、协调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等。

长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群落结构分析

长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群落结构分析

长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群落结构分析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其流域范围广泛,涉及到多个省份和城市。

长江湖泊是其中重要的生态系统,其物种群落结构及分析对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长江湖泊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包括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多种生物类型。

这些生物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了稳定的物种群落结构。

物种群落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数量和作用关系。

确定长江湖泊物种群落结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各种物种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长江湖泊中的鱼类是其中的重要物种之一,具有生态重要性。

鱼类的数量和种类对于长江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于鱼类的观察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种类鱼类具有不同的生物特征和习性,它们之间的群落结构也不尽相同。

例如,大型食肉鱼类对于小型鱼类的数量有着明显影响,其捕食关系不仅限于减少了小型鱼类数量,还会改变小型鱼类的习性和分布范围。

浮游生物也是长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向较高等级物种提供食物,同样也受到较高等级物种捕食的影响。

浮游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变化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也具有重要影响。

很多浮游植物是微生物,根据其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其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生长情况。

此外,有些浮游生物也是能够反映长江湖泊水质变化情况的指示生物,可以通过对其数量变化的观察评估水质状况。

底栖生物也是长江湖泊的重要生态组成部分。

不同种类的底栖生物对于环境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它们的数量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底栖生物对于湖泊的沉积物扰动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清除湖泊中的有害物质。

总之,长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多样性和数量变化,决定了其物种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通过对于物种群落结构的研究,可以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作用关系和相互影响,有助于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政策,保护长江湖泊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_冯广朋

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_冯广朋

第27卷第6期生态科学 27(6): 506-514 2008年12月Ecological Science Dec. 2008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冯广朋1,2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 2000902.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1306【摘要】 我国水域面积巨大,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三。

然而因水体污染、水生植被破坏、湖泊围垦、江湖阻隔、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许多水体的鱼类群落多样性不断下降,水生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

通过鱼类群落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可在群落水平上反映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为此,综述了鱼类群落研究中水下观察、蹦网、罩网、刺网、电捕、拖网、围网、定置张网等各种采样方法的特点,测度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各种指数类型,距岸距离、水生植物、水深、底质、溶氧、温度、盐度等环境因子对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及鱼类群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关系,旨在为鱼类群落多样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推动渔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鱼类群落;采样方法;环境因子;生态系统功能中图分类号:Q1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73(2008)06-506-09A review on the fish community diversity: theories and methodsFENG Guang-Peng1,21. East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Key and Open Laboratory of Marine and Estuarine Fisherie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Shanghai 200090, China2. 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Abstract: Water resource is abundant in China, with the total water storage of 2812.4 billion m3; besides, the biodiversity in China is ranked in the third place around the world. Nevertheless, fish community diversity in many water areas is decreasing in China becau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much more serious; hydrophytes in waters have been destroyed; many lakes have been diked; and fish catch has been exorbitant. Research on fish community diversity can be used to show the change of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tability at the community level.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erspectives of fish community diversity.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different sampling methods in fish community studies were also discussed, including observing under water, pop net, drop net, gill net, electrical catch, trawl net, purse net, settled net, etc.. The different indexes of fish community diversity were introduced.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fish community were also presented, such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lake bank, water depth, hydrophytes, bottom style, dissolved oxygen, et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h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was also discussed. This review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on fish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thus improve correlative studies.Key words:fish community; sampling methods; environmental factor; ecosystem function收稿日期:2008-10-08 收稿,2008-12-20接受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30490234),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CN0088.04-HS),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研专项(沪鲟保研200708311001)作者简介:冯广朋(1977—),男,浙江乐清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鱼类生理生态学与河口保护生物学研究。

大川河鱼类区系及其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

大川河鱼类区系及其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

大川河鱼类区系及其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
大川河鱼类区系及其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大川河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一条重要的支流,对北方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川河的水流清澈,水质优良,是野生河鱼的理想栖息地。

今天,我们将就大川河鱼类区系及其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大川河鱼类区系是指大川河生活的鱼类种类和数量,它是由水质特征、水库大小、水流速度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鱼类组合。

根据研究,大川河鱼类区系主要由草鱼、鲢鱼、青蛙、鲤鱼、鲫鱼、鳙鱼、小黄鱼、鲇鱼、鲶鱼等9种鱼类组成,其中草鱼、鲢鱼是最主要的种类,组成了大川河的基本鱼类组成。

除了鱼类区系研究外,还进行了大川河鱼类群落生态结构研究。

研究发现,大川河的鱼类群落具有良好的生态结构,主要表现为:鱼类种类组成丰富,地形和水文条件变化较大,河床变化大,水质较好,温度、溶解氧含量较高,河水流速较快,群落多样性较高。

大川河鱼类区系及其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对于保护当地的水质,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将继续综合运用生态学、水文学、水质学等学科,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川河的鱼类区系及其群落生态结构,为保护当地的水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大川河鱼类区系及其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对提升大川河水质,维护当地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也为保护当地水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海洋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稳定性研究

海洋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稳定性研究

海洋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稳定性研究海洋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稳定性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

随着对海洋环境的不断观测和研究,人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通过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海洋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一、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的定义与特征海洋生物群落结构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数量比例以及空间分布的组合方式。

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群落丰度、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1. 物种组成与丰度: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的首要特征是不同物种的存在与数量比例。

物种组成决定了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丰度反映了各物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2.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的统计参数,是评估群落结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通常意味着群落更加稳定。

3. 物种组织:物种组织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例如掠食者与被掠食者之间的捕食关系、生物附属物的存在等,这些相互作用会影响到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

二、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研究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研究是生态学家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稳定性是指在不同环境变化下,群落结构的保持程度。

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群落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丰度。

1. 稳定性的指标:评价群落稳定性的指标主要包括抗扰度指标、组织和功能稳定性指标等。

抗扰度指标用于衡量群落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组织和功能稳定性指标则关注群落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稳定性。

2.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

例如,气候变化、营养盐污染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过渔、海洋污染等人为干扰都会对群落结构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三、海洋生物群落结构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

良好的群落结构有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性,而稳定的群落结构也能增加群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与演化研究

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与演化研究

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与演化研究近年来,随着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与演化研究成为生物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这一研究领域关注海洋中鱼类种类的组成、数量分布、相互作用以及其演化规律等问题。

通过对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与演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并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一、海洋鱼类群落结构的描述与分析方法海洋鱼类群落结构是指在一定海域范围内,各种鱼类之间的数量、大小和生态特征的组成方式。

为了准确描述海洋鱼类群落结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分析方法。

首先,鱼类的物种组成可以通过对海洋生态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到。

其次,通过建立鱼类的生活史数据库,可以研究鱼类的种群数量、年龄和性别结构以及繁殖方式等信息。

另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也为鱼类群落遗传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全面而准确地描述和分析海洋鱼类群落结构。

二、海洋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海洋鱼类群落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环境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包括水温、盐度、水质等环境条件对鱼类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和竞争关系也会影响鱼类的分布和数量。

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如繁殖方式、洄游行为和食性习性,也会对鱼类群落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水污染和沿岸开发等,也对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海洋鱼类群落结构的演化规律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不断演化和变化,呈现出一些规律。

首先,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和生态环境对鱼类的分布和繁殖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鱼类群落结构。

其次,群落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随着鱼类群落的演化和适应,种群数量、生存策略和生态位会发生调整和改变。

最后,群落结构的演化也会受到其他生物群落的影响。

例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影响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演化。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结构调查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结构调查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结构调查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的活动不断增加以及自然环境的改变,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结构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物群落结构的定义生物群落结构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内特定时期内各类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

它包含了在同一时刻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出现的有机体(种类、数量、个体重量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群落结构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物种组成和物种个体数量。

物种组成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一时期所存在的各种物种,而物种个体数量则指每一种物种,其在某一时期内在不同层次上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如种群大小和生存状态等。

二、生物群落结构调查的方法1. 直接观测法:即直接在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群落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以通过目测、计数等方式得到一定的数据。

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观察难度大、调查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等。

2. 样方法:将观测区域分为若干个等面积或者等概率的子区域,再将每个子区域分成若干个小区域,在每个小区域内进行样本调查。

通过样方内物种组成和物种个体数量来反映整片区域的生物群落结构情况。

这种方法较为全面、科学,是目前常用的调查方法之一。

3. 标志物法:针对某一类生物,选择相应的标志物进行调查。

例如,通过调查某一水生动物的羽毛、皮肤等标志物,来反映该水生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情况。

这种方法精度较高,但需要进行一定的实验,费用较为昂贵。

三、生物群落结构调查的意义1. 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于水生生态系统而言,生物群落结构是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了解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捕捉生态系统中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关的对策措施。

2. 推断环境的质量:生物群落结构对于水生环境的质量有极大的敏感性。

在不同水体环境质量下,不同物种的生存状态和数量都会发生显著的改变。

鲑鱼的群落结构和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鲑鱼的群落结构和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鲑鱼的群落结构和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鲑鱼(Salmon)是一类重要的迁移鱼类,生活在世界上许多河流和海洋中。

它们在淡水中繁殖,然后迁移到海洋中生长,最后返回其出生地产卵。

鲑鱼在许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群落结构和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对于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演化和运作至关重要。

鲑鱼群落结构研究是对鲑鱼种群组成、数量、分布和地理范围的研究。

通过对鲑鱼个体的生存、繁殖和迁移等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可以推断出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鲑鱼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鲑鱼的生命周期包括繁殖、孵化、成长、迁徙和产卵等阶段。

研究表明,不同种群的鲑鱼在这些生命周期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生态习性和行为模式。

例如,来自不同河流的鲑鱼会选择不同的迁徙路径和迁徙时间,这可能是由于它们对环境条件和资源的适应性不同所致。

此外,鲑鱼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也会受到食物资源、栖息地破坏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在鲑鱼群落中,鲑鱼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鲑鱼通常是食物链中的关键物种,它们的繁殖和迁徙活动能够影响到其他物种的生态习性和数量。

例如,鲑鱼的产卵可以为其他鱼类和水生动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繁殖和生长。

而鲑鱼的迁徙会带来水流和气候的改变,影响到河流和海洋中其他物种的生态系统。

为了研究鲑鱼的群落结构和相互作用网络,科学家们通常使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标记-重捕法、遗传分析、水文学监测和生态模型等。

标记-重捕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估计鲑鱼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了解其生命周期和迁徙路径。

遗传分析可以揭示不同鲑鱼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帮助研究者们了解种群的演化和遗传流动。

水文学监测可以提供与鲑鱼生态习性和迁徙有关的水流和水质等信息。

生态模型可以用来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鲑鱼种群的动态变化和演化趋势。

通过对鲑鱼群落结构和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鲑鱼的生态特性和对环境的响应。

群落研究例1-近岸鱼类群落结构及分布

群落研究例1-近岸鱼类群落结构及分布
另有隆头鱼科仔鱼未鉴定
• Liza ramada 鲻科,唇鮻,海洋洄游型.
• Liholis gunnellus 锦鳚科,锦鳚,潮间带定居/海洋洄游
• Platichthys flesus • 鲽科, 川鲽 ,海洋洄游/河口定居
• Pleuronectes platessa • 木叶鲽属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in a macro-tidal inshore habitat in the Irish Sea
Boris Jovanovic,Craig Longmore, Aine O’Leary, Stefano Mariani, 2007
淡水洄游/河口定居型 Marine straggler 海洋游荡者 Intertidal resident/marine migrant 潮间带
定居/海洋洄游
Marine migrant/estuarine resident海洋洄游
/河口定居
Marine migrant/marine straggler海洋洄游/海
Plaice were more abundant at low tide, it is also worth noting that in plaice several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were also detected 。
单鱼种分布模式
Boxes refer to standard errors and whiskers refer to standard deviations.
• Psetta maxima
• 菱鲆科,大菱鲆, Marine migrant/marine

烟威近岸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及适宜产卵生境

烟威近岸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及适宜产卵生境

烟威近岸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及适宜产卵生境张雨轩;卞晓东;单秀娟;金显仕;王惠宾【期刊名称】《渔业科学进展》【年(卷),期】2022(43)6【摘要】烟威近岸海域是历史上重要的鲐(Scomber japonicus)产卵场之一,或囿于对其“过路渔场”的认知,近年来对该海域鱼类产卵场的研究相对较少。

为了解烟威近岸海域鱼类产卵场现状,于2020年4—9月对该海域开展逐月产卵场调查,基于鱼卵、仔稚鱼及环境数据,运用空间插值、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相似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分布、群落结构月度更替及主要种类适宜产卵生境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显示,2020年4—9月于烟威近岸海域采集到鱼类早期资源种类52种,包括33种鱼类的337038粒鱼卵和28种鱼类的2122尾仔稚鱼;5—6月为主要产卵期,共有21种鱼卵出现,鱼卵数量占全年鱼卵总数的98.32%,主要产卵场位于烟台套子湾至威海鸡鸣岛北部海域,主要产卵种类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鲐、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黄条(Seriola lalandi)、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少鳞(Sillago japonic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等;烟威近岸海域鱼卵与仔稚鱼群落结构年内变化明显,除产卵末期(8—9月)外,各月间种类更替率不低于50%,鱼卵与仔稚鱼群落月间平均相异性不低于73%;海表温度(SST)、海底温度(SBT)、海表盐度(SSS)和深度(DEP)是显著影响4—9月主要鱼种产卵选择的环境因子。

研究表明,烟威近岸海域为黄渤海规模较大的鱼类产卵场之一,需在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产卵场养护策略制定时得到足够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心夏,空心 秋; 正方形A 圆B 三角C 菱形D
结果——Single-species patterns
• 手段:多因子方差分析
The distribution of Pomatoschistus microps proved to be greatly influenced by Station location (ANOVA: F ?30.6, P 0.001)
另有隆头鱼科仔鱼未鉴定
• Liza ramada 鲻科,唇鮻,海洋洄游型.
• Liza aurata 鲻科, 金鮻
• Pholis gunnellus 锦鳚科,锦鳚,潮间带定居/海洋洄游
• Platichthys flesus • 鲽科, 川鲽 ,海洋洄游/河口定居
• Pleuronectes platessa • 木叶鲽属
▲:高潮 △:低潮
方差分析: Tidal phase had a much lesser impact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fish community
● spring tide 大潮;
○ neap tide 小潮
方差分析: 站位A,B偏右, C,D偏左,差异显著
洋游荡
17种鱼类
• Ammodytes tobianus 玉筋鱼科,鳞柄玉筋鱼,Intertidal
resident。
数量 37%。
• Atherina presbyter 银汉鱼科,河口定居型。
• Sprattus sprattus 鲱科,欧洲西鲱,海洋洄游型。
• Taurulus bubalis 杜父鱼科,牛杜父鱼,潮间带定居型。
• Psetta maxima
• 菱鲆科,大菱鲆, Marine migrant/marine
straggler
• Solea solea • 鳎科,卵鳎
• Syngnathus rostellatus
• Syngnathus acus • 海龙科,尖海龙
• 盐度:35.7~36.6, 站位及tidal states间差异不显著.
• 人类活动带来潮间带栖息环境多样化的 减少,威胁到生物多样性;
• 近岸水域做为鱼类产卵与育幼场在生活 史中起重要作用;
潮间带鱼类——分类
• 大部分时间在潮间带生活; • 一些长大后降入深海; • 一些仅高潮阶段进入;
一般可将潮间带鱼类分为2类:定 居种与洄游种。
高潮差环境:潮流消长是影响鱼类 群落结构与分布的主要因子。
数据分析
• Shannone Wiener’s estimators of diversity, H;
• evenness, J ; • Month, Station, Tidal Phase
(TPH), Tidal State (TST), and their interactions
结果
结果——Fish community
: 面 向 海 洋 , 砂 滩 环 境

采样
时间:7月、10月;每周、共8周;高、 低潮分别采样。
网具:a seine net 10 m long, 4 m high with a 2 mm mesh gauge. 2人操作,另1人收集标本。 种类鉴定:成鱼鉴定到种,仔鱼后期到科。 盐度测量:一种折射计。
岛本身:116ha,长5km. 保护区:Dublin Bay北部,Dublin
City centre,东北方向7km,面积 1436ha及邻近海滩1318ha。东南为 沙堤,西北为盐沼泽和泥质滩涂。
站点分布
AB CD
境 。,
: 盐 沼 泽 , 典 型 泥 滩 环
岸 堤,
陡 , 底 质 泥 砂 混 和 砾 石
• Gasterosteus aculeatus
刺鱼科,三刺鱼,淡水洄游/河口定居型, 分布于美洲沿岸和亚洲沿岸、太平洋北 部以及黑龙江、图们江等。
• tus microps 虾虎鱼科, 小眼长臂虾虎鱼
数量的39%.
• Symphodus melops 隆头鱼科,娇扁隆头鱼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in a macro-tidal inshore habitat in the Irish Sea
研究背景
• 鱼类在近岸度过部分生活史过程,体现 了丰富的生理、生态、生活史适应性;
• 很多近岸鱼类对污染等敏感,成为潮间 带生态环境质量的生物指标种;
淡水洄游/河口定居型 Marine straggler 海洋游荡者 Intertidal resident/marine migrant 潮间带
定居/海洋洄游
Marine migrant/estuarine resident海洋洄游/
河口定居
Marine migrant/marine straggler海洋洄游/海
• 下面是主要方差分析结果:月份,潮汐,空 间等的影响.
多样性指数: C到D显著下降(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 Month data showed considerable segregation along PCoA axis 2
■summer □ autumn
方差分析: Tidal State had a much lesser impact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fish community
研究目标
初步查明该区域鱼类群落特征
(Irish Government Natural Reserve, EU Special Protected Area, Ramsar Convention, UNESCO world’s heritage)
潮汐、季节、栖息地变化对潮间带 鱼类群落的影响机制
研究区域——North Bull Island
主要优势种
Pomatoschistus microps
占数量的39%. 鳞柄玉筋鱼Ammodytes tobianus L. 占数量的37%.
生活史类型
Intertidal resident 潮间带定居型; Estuarine resident 河口定居型; Marine migrant 海洋洄游型 Freshwater migrant/estuarine resid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