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群落概念与鱼类群落特征
《群落》讲义
《群落》讲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令人惊叹。
而群落,作为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我们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的互动提供了关键的视角。
什么是群落呢?简单来说,群落就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不是随机组合的一堆生物,而是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群落具有一定的特征。
首先是物种组成。
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大不相同。
比如热带雨林群落,物种丰富度极高,有着成千上万种动植物;而沙漠群落,物种相对较少。
群落的结构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这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就像是一座高楼,不同的生物占据着不同的层次。
比如在森林中,高大的乔木在顶层,接受着最多的阳光;下面可能是低矮的灌木,再往下是草本植物,而土壤中的则有各种微生物和小动物。
水平结构则是指在同一水平面上,生物的分布也存在差异。
比如在草原上,靠近水源的地方植被可能更加茂盛,动物也更多。
群落中的生物之间有着丰富多样的种间关系。
比如捕食关系,狼捕食羊,羊的数量会影响狼的生存,而狼的数量也会反过来影响羊的种群变化。
还有竞争关系,比如同一片草地上生长的两种草,它们会竞争阳光、水分和土壤中的养分。
共生关系也很常见,像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根瘤菌能够帮助植物固定氮元素,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生存的环境和营养。
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发生演替。
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比如在一片裸岩上,最先出现的可能是地衣,然后是苔藓,逐渐发展为草本植物、灌木,最后形成森林。
次生演替则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比如火灾过后的森林,会逐渐恢复原来的样子。
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环境为群落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比如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
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维管植物
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
a
44
深海物种多样性的水深梯度
a
45
• 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 – 纬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 海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 水体: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 演替早期渐增,后期逐渐下降。
46
a
46
• 为什么热带群落物种多样性>温带群落?
– 进化时间长 – 温带地区物种未饱和 – 空间异质性高 – 气候稳定 – 生产力高 – 竞争导致生态位充分分化 – 捕食降低被食者间的竞争
a
15
15
三、群落的性质
群落是自然界基本的组织单位吗?
16
a
16
群落性质的机体论(F.E.Clements)
• 群落是和生物体、种群相似的自然单位,是有 生命的系统
• 群落演替的定向性相当于生物的生活史或生物 的发育,具有机体特征
– 都要经历从先锋阶段到顶级阶段的演替过程 – 顶级群落受破坏后重复演替过程达到顶级群
74
a
74
a
75
将kangaroo rats移走后物种明显增多
76
a
76
二、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77
a
77
干扰导致断层(gaps)
抽彩式竞争(competive lottery)提高多样性:
群落中具有许多入侵缺口和耐受缺口中物理环境能 力相等的物种
其中任何一种入侵后能阻止其他物种再入侵。
– 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
D=1-ΣPi2
– Shannon-Weiner指数
H =-ΣPilnPi
– Pielou均匀度指数:E=H/Hmax
群落的特征PPT课件
第20页/共54页
• 【典例1】如图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 的数量变化。那么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第16页/共54页
一方受害
3.寄生特点: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_体__内__或__体__表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寄生者一般给寄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 能立即杀死寄主
★如果分开,寄生者难以单独生存,而寄 主会生活更好。
体表寄生
体内寄生
A
B
B
A
第17页/共54页
互利共生——“同生共死”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第1页/共54页
【探究与学习】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请你判断下列
实例不属于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珠江河口滩涂湿地 C.湛江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 D.华南植物园的全部大叶榕 【答案】D
第2页/共54页
群落的物种组成[判断正误]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2.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
经历的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第49页/共54页
• 3.群落演替的特点 •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
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进行。
1.群落的概念
最新-高中生物 第八章解读“群落的结构”素材 人教版
解读“群落的结构”一.群落: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包含了这一区域内的所有有生命的成分。
如生活在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森林生物群落。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个池塘来说,池塘中的全部的鲤鱼构成鲤鱼种群。
但全部鱼类既不属于一个种群,也不属于池塘群落。
因为一个池塘中,“鱼类”包含若干种鱼,对种群而言已超越了“同种生物”的界限,对群落而言,离“所有生物”还相差甚远,真正的池塘群落应包含生活于池塘中的所有的鱼类及非鱼类动物、所有植物及所有的微生物。
2.与种群的关系: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
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
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互相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些关系使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
二.群落的结构: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这些种群并非随意地堆砌在一起,而是有严格的、合理的空间配置状况,这种空间配置是物种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彼此相互适应的有机整体。
只有具备合理的空间配置,才能长期共处与合作,或者达到有效牵制,从而使群落长期维持下去。
正是由于在生物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一般来说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影响,而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食物的制约。
如:在森林中高大的乔木占居森林的上层,再往下依次是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煤山雀、黄腰柳莺等鸟类总是在森林的中层营巢。
血雉和棕尾虹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
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一、群落的基本概念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是指生活在一个特定环境里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为了研究的方便,生态学家有时把群落这个概念用于某一类生物的集合体,如动物群落、植物群落、微生物菌群,甚至应用于更狭隘的范围内,如鸟类群落、原生动物群落等。
有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态习性来划分群落,如水生的浮游生物群落、底栖生物群落,农田昆虫群落、草原植物群落等。
生物群落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的生物学家苗比乌司(Möbius)于1880年开始使用,他在研究牡蛎海底群落时,注意到这种动物只有在一定的温度、盐度……等条件下生活,并且,其生活与其他鱼类、甲壳类、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等密切相关,并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于是,他称此统一体为biocoenosis(亦译为生物群落)。
一般说来,英美学者习惯于用biotic community一词,而德、俄等学者则用biocoenosis。
实际上,这两者的含义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生物群落这个概念的产生,是与强调同一地段内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的。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思想和生态学应用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它之所以在生态学理论中如此重要,是由于它强调了各种生物能有机地、有规律地在一定空间中共处,而不是各自以独立的物体的面目,任意地散布在地球上的。
换言之,它强调的是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因为这样,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物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层次。
正如绪论中谈到的那样,从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
可见群落是一个高级的层次。
把群落看成自然界中层次结构的一个基本单位,它就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了,它具有个体和种群层次所不能概括的特征和规律,是一个新的复合体。
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一个新的领域——群落生态学。
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两个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它们各具独立的含义,这一点是无疑的。
群落是指多种生物种群有机结合的群体,而生态系统的概念却除此以外,还包括无机环境。
群落的结构
“分层”现象 分层” 分层
食物、 食物、栖息场所等 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 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 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 上层的活动, 的活动 的种子。 的种子。
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 煤山雀、黄腰柳莺、 鸟类总是森林的中 红鹤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 营巢。 层营巢。
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 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 森林底层鸟类, 底层鸟类 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 的苔鲜和昆虫。 的苔鲜和昆虫。
一般规律: 一般规律:①从热带到极地物种丰富度 降低 ②高山群落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增加而 降低 ③水体中物种丰富度随深度增加而 降低
优势种: 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 优势种: 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 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 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 最大的种类。 最大的种类。 不同群落其物种组成的优势种是不同的。 不同群落其物种组成的优势种是不同的。
①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相互抑制 有的表现为一方占优势 一方占优势, ②有的表现为一方占优势, 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实例
地衣、 地衣、根瘤 蛔虫和人 水稻和稗草
竞争
捕食
相互制约, 相互制约,二者种群数量 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羊与草 狼与羊
巩固练习
在一群落中, 对甲、 1 、 在一群落中 , 对甲 、 乙两个动物种群 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下图,据图回答: 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下图,据图回答: (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 捕食关系 。 月份甲种群数量的下降, (2)在3、4月份甲种群数量的下降,最可能 是由于 乙种群数量的增长 。 年 (3)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是 1年 。 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是
概念: 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 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 特征 物种组成 种间关系 空间结构 丰富度 优势种 竞争、 竞争、捕食 寄生、 寄生、互利共生 垂直: 垂直:分层现象 水平: 水平:镶嵌现象
第8章 群落概念与鱼类群落特征——【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所有站点总数量上的优势种:口虾蛄、多丝六指马鲅、赤魟;
常见种:日本蟳、远海梭子蟹、锈斑蟳、海鳗、日本单鳍电鳐、 鲬、哈氏刻肋海胆、长毛明对虾、皮氏叫姑鱼。
各站点生物量上的优势种分别为:第1站点为口虾蛄、远海梭子蟹、 哈氏刻肋海胆、赤魟、日本鲟;第2站点为口虾蛄、锈斑蟳、赤 魟;第3站点为口虾蛄、赤魟、日本单鳍电鳐、日本蟳、多丝六 指马鲅;第4站点为口虾蛄、多丝六指马鲅、远海梭子蟹、海鳗、 长毛明对虾;第5站点仅有口虾蛄。
119.15
119.20
5群落结构的松散性和边界的模糊性
结构的松散性:分层结构、物种组成等 较为 松散;
边界的模糊性:群落的边界有的明显(池塘 水生群落与陆地群落之间),有的模糊(海洋 中的不同性质水团的生物群落在其交汇的锋面 区)
四、群落的命名 现在一般依据下述三个方面的特征: 1 按群落中的主要优势种划分与命名 如:(1)波罗的海樱蛤群落;(2) 心形海胆群落;(3) 端足类(Haplcops)群落。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交错区中生物种 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中的生物:邻近两个群落所共有的和交错区所特有的。 水域中两个水团的交汇区是边缘效应强烈、生物生产力最高的区域。
五、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的简单或复杂程 度,还取决于组成群落的生 物种类的多寡、数量分布是 否均匀和各个种的重要性等 因素,有若干评价指标。
三、群落的基本特征 1一个群落中所有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
种内与种间关系: 捕食(predation) 竞争(competition) 寄生(parasitism) 共栖(commensalism) 合作(protocooperation)与 互利共生(mutualism) 化学互助和拮抗
养殖水域生态学第八章群落生态学PPT教学课件
第三环节 揣摩意象,领略意境
—理解作品
• 克服了文字障碍,理顺了句子关系,明白了 诗句的大意,再读起作品,注意力就不会受到 疑难字句的羁绊,想象力也不会因句意不通而 阻隔,思维便可以摆脱字面而进入画面了,就 有能力形成整体印象,或分解出一个个意象, 进而再联系起来,统合起来,对作品作出一个 客观的完整的认识。这就是解释作品。其基本 原则是忠于原作,追求本意。如叶老所说: “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 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些什么。”
情
志
理
趣
意象
人 写人传情 写人明志 写人达理 写人寄趣
事 叙事抒情 叙事表志 叙事含理 叙事谐趣
物 托物寄情 托物言志 咏物寓理 及物成趣
景 情景相生 绘景寄志 观景得理 描景得趣
写人传情: 写人明志: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4 水生群落的适应
浮游生物的特征是悬浮水层随水流移动, 但原生质的比重(1.04)稍高于水,因此在静止 状态下它们总是趋向于下沉的。为了其本身易于 在水中悬浮,应尽量减缓下沉速度,各种浮游生 物在进化趋同过程中形成了种种浮游适应的机制。 如通过扩大身体相对面积、减轻体重和主动运 动等方式使身体悬浮水中。
通过对这一个个意象的把握及联缀,我们就可以 把这首词的整体意境描述为:上阙写作者酒后望月 驰思,对天上人间的无限感慨;下阙写辗转不寐思 念亲人,又感悟到万事万物自古难全的道理,由此 得以自慰和宽解,并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一般说来,诗词多以一个完整的韵句为一个 意象,表达一个完整的形象及意思。如:
第二环节 弄懂字词,理顺语句
—疏通作品
• 初读之时,眼在字面上跑,嘴从字面上说, 字面的意思未必连贯得起来,诗面的形象未必 形成得起来。这是由古典诗词的高度凝练、精 辟,加之语言组织的特殊性造成的。这就需要 停顿下来,尝试着把每个词语的意思弄清楚, 把词与词的意思联系起来,以求把大致意思搞 清楚。就像叶老所说:先自行思考求解,不得 其解再看注解;看了注解仍不懂再与同学商量; 同学间商量不出再问老师。
渔业资源生物学重点整理完整版(考研复试必备)
资源生物学重点整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二章:种群: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态、生理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即相同的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集合。
群体:可认为群体是种群之下的一个研究单位,指能够满足一个渔业管理模式的那部分鱼,可定义为一个群体。
量度特征:量度特征又叫体型特征,主要是测量鱼体各有关部位的长度和高度,计算它们之间的比值, 主要项目有:全长与体长、头长与体长、体高与体长、吻长与头长、眼径与头长、尾柄高与尾柄长之比等。
第三章:鱼类的生命周期:指鱼类个体从受精卵发育到成语,直至衰老的整个一生的生活过程,又称之为生活史或个体发育。
卵膜:位于卵的最外层,保护卵细胞免受外界因素的伤害,并使卵细胞保持一定形状,对外界环境起隔离的作用,以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
卵黄: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由卵细胞质的液泡酿造而成,是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卵黄的大小和胚胎发育时间的长短有关。
油球:是许多种硬骨鱼类卵子的特殊组成部分,它是含有脂肪的,表面围有原生质薄膜的小球状体。
油球对于浮性卵不仅是营养的贮藏,还起到了“浮子”的作用,使卵子能经常保持在一定的水层;但对沉性卵只是营养的贮藏。
卵质:就是卵子的细胞质,是构成卵细胞体的主要部分,是卵细胞营养和生命活动的中心。
卵质的多少决定了细胞的大小。
卵核:又称生殖核或细胞核,卵裂、生长、新陈代谢都和核有直接关系。
极性:由于卵质中卵黄的分布不均匀形成了卵子的极性。
卵黄多的一端称为植物极,卵黄少或没有的一端,即主要是细胞质集中的一端称为动物极。
卵黄间隙或围卵腔:介于卵膜和卵细胞本体之间的空隙。
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它的浮力通过各种方式产生,如含有油球,卵黄间隙大等。
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子产出后沉于水底,一般较浮性卵大,卵黄间隙小。
可分为:不附着沉性卵,附着沉性卵,有丝状缠络卵。
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之科学。
一.群落的概念(一)群落的定义群落(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棗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上述的三个部分,从目前来看,植物群落学研究得最多,也最深入,群落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多半是在植物群落学研究中获得的。
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也叫地植物学(geobotany)、植物社会学(phytosociology)或植被生态学(ecology of vegetation),它主要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形成、发展以及与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
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动物群落学的研究较植物群落困难,起步也相对较晚,但对近代群落生态学作出重要贡献的一些原理,如中度干扰说对形成群落结构的意义,竞争压力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形成群落结构和功能基础的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许多重要生态学原理,多数是由动物学家研究开始,并与动物群落学的进展分不开。
最有效的群落生态学研究,应该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
(二)群落的性质关于群落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争论的焦点在于群落到底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还是一个纯自然的个体集合。
①"有机体"学派认为:沿着环境梯度或连续环境的群落组成了一种不连续的变化,因此生物群落是间断分开的。
法国的Braun-Blanquet、美国的Clements和英国的Tansley等支持上述观点。
②"个体"学派则认为:在连续环境下的群落组成是逐渐变化的,因而不同群落类型只能是任意认定的。
前苏联的Ramensky、美国Gleason的和法国的Lenoble等支持上述观点。
群落知识点总结笔记
群落知识点总结笔记一、群落的定义和特征1. 群落的概念:群落是由一组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组成的生物群体,它们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生活并相互作用。
2. 群落的特征:群落内的物种相互依存,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物种在空间和时间上有明显的特征。
3. 群落的形成和演替:群落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原生生态系统的建立、自然演替和干扰的影响等。
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1. 生物多样性:群落内的物种种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群落的竞争与共生:群落内的物种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正向的共生关系,如共生、互利共生等。
3.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内各个物种之间的相对丰度、分布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群落的结构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都有重要影响。
三、群落的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1. 群落的生态功能: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群落通过养分循环、生态位分布等方式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态。
2. 生态系统服务:群落所提供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包括食物供应、水资源保护、气候调节、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维持等,都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群落的保护和管理1.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群落的核心特征,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群落的保护至关重要。
2. 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护和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于维护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同样至关重要。
3. 生态环境保护: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是维护群落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手段。
五、群落修复和重建1.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自然资源利用,促进群落的修复和重建。
2. 人工介入的手段:在一些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中,可以通过人工介入的方式来进行重建和修复。
高中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群落的定义和组成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在特定地点内共同生活和以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的物种的总称。
它是生态系统在某一时期内所包含的各个物种的总体。
同时,群落是生态系统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生物群落内共同的生活环境下,具有稳定生活地区的一些种群和个体的集合体。
2. 群落的组成一个群落内通常包括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这些生物种类之间通过竞争、捕食、共生等相互作用而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在一个群落中,通常可以分为优势种、伴生种和桌面种三类。
其中,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种类,而伴生种和桌面种则是相对数量较少的种类。
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1.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种群组成、数量比例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关系。
群落结构反映了群落内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程度。
2. 群落的功能群落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维持生态平衡、控制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等。
此外,群落还能对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转化和调节,从而起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等作用。
三、群落的演替和变化1. 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从初创期到稳定期的演变过程。
它通常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两种类型。
初级演替是指在裸岩、砾石等非生物因素所影响的环境中逐渐发展成成熟群落的过程;而次级演替则是指在充分自然的环境中,由于外力或内力的干扰,使得原有生物群落经历较大变化的过程。
2. 群落的变化群落的变化通常包括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两种类型。
自然变化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的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的改变,而人为变化则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如开垦、砍伐等)导致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四、群落的稳定性和恢复1.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指的是群落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一个稳定的群落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度,以及较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2. 群落的恢复群落的恢复是指一个受到外界扰动或破坏的群落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平衡状态。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第8章 群落概念与鱼类群落特征(专业知识模板)
30 25 20 15 10 5 0
所占百分比 %
平均水温℃
冷温种 暖温种 暖水种 平均水温
6月
7月
8月
9月
2月
3月
4月
10月
11月
2006年5月
12月
鱼类区系组成与水温
2007年1月
5月
例:陆地生物群落春夏秋冬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四、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 较复杂,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 加的现象称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中的生物:邻近两个群落所 共有的和交错区所特有的。水域中两个水 团的交汇区是边缘效应强烈、生物生产力 最高的区域。
水 生 生 物 群 落 示 意 图
R.H.惠特克按初级生产力将地球生物群落分为4类:
三、群落的基本特征 1一个群落中所有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
种内与种间关系:
捕食(predation)
竞争(competition)
寄生(parasitism)
共栖(commensalism)
合作(protocooperation)与 互利共生(mutualism) 化学互助和拮抗
拉丁名 Conger myriaster Konosirus punctatus Sardinella zunasi Thryssa kammalensis Engraulis japonicus Saurida elongata Gadus macrocephalus Lophius litulon Syngnathus acus Sebastes schlegeli Ersphex potti Minous monodactylus Sebastiscus marmoratus Chelidonichthys kumu Platycephalus indicus Hexagrammos otakii Liparis sp. Liparis tanakae Hemirhamphus sajori Liza haematocheila Pampus argenteus Trichiurus lepturus Eupleurogrammus muticus Chrysophrys major Enedrias fangi 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 Ctenotrypauchen microcephalus Scomber japonicus
高二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种群与生物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种群与生物群落知识点一. 种群1. 概念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大群个体。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职能部门,具有基因艺术交流的能力;种群不是个体不是数量的简单相等,而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缓释有机子系统。
要分清“同一个物体”和日常用语中“同一类生物”的区别,如:“虫、树、草、鱼、蛇、鸟”等不是一个种群,而是一类生物。
注意区分“种”与“纲、目、科、属”等分类单位。
例如:黄山上的全部黄山松是一个种群,而西湖黄山上的所有松树就不是一个种群,因为除了黄山松,还有其他松树。
2. 种群的特征生物个体不具备这些特征。
(1)种群密度即单位空间感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栖息地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同一个有差异。
调查方法:①标志重捕法(捉放法):一般适用于动物,就是在一个比较藩篱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并未标志个体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捕获占总捕捉数的比例,来种群估计该区域该动物的栖息地数量,即可算出该节肢动物动物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的市场条件是:标志个体与仍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几率相等。
例如:假设在对某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A只个体,第二次捕获B只个体,其中标志个体C只,设该种群数量为N,则:N:A=B:C,N=(A×B)/C(只)②样方调查法:样方(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随机取样:在抽样时,互惠互利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一般来说,又顾及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混有任何主观因素。
(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生境种群电阻率的重要因素。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决定人口增长速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初中生物群落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生物群落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群落是由一群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群和其所处环境的总称。
在初中生物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生物群落的知识。
本文将对初中生物群落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群落的概念、特征、类型以及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是指在自然界中,由各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群落中的生物种类繁多,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是物种丰富多样、相互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二、群落的特征1. 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的物种种类丰富,不同物种之间分工合作,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年代际平衡: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比例会发生变化,但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3. 优势种:群落中存在一些数量较多、生产力高、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种群,被称为优势种。
4. 群落演替:群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演替,即物种的组成和数量会发生改变,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三、群落的类型1. 森林群落:森林群落主要由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组成,常见的森林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等。
同时,森林群落也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
2. 草原群落:草原群落以草本植物为主,适宜牧畜的生态系统。
草原群落适合生活的动物有牛羊等食草动物。
3. 湿地群落:湿地群落包括沼泽、河流、湖泊等。
湿地生态系统是许多鸟类和水生生物的理想栖息地。
4. 沙漠群落:沙漠群落由耐旱、耐高温的植物和动物组成。
它是一个较为严酷的环境,生物种类较少。
四、群落的重要性1. 生态平衡:生物群落是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基本单位,其中各种生物相互之间相互依赖,并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了环境的相对稳定。
2. 种群调节: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制约,避免了某些物种的过度繁殖和数量爆发,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3. 资源循环:群落中的生物相互作用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有利于土壤的肥沃和植物的生长。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群落中的物种丰富,保护群落就是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高二生物群落的结构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的结构知识点群落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一个地理范围内,由不同种群共同组成的生物群体。
高二生物课程中,学习关于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高二生物群落结构的知识点。
一、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 群落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种群组成的,这些种群在空间上彼此紧密相连。
2. 群落中的种群之间相互依赖,通过食物链、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相互作用。
3. 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多样,组成复杂,且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
二、群落的组成1. 主要生产者:主要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群落提供能量。
2. 消费者:包括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腐食动物等,它们通过摄食其他物种获取能量。
3. 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它们分解死亡生物体的有机物质,促进营养循环。
三、群落的结构1. 群落的层次结构:根据生态位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群落可以分为植物层、草食动物层、食肉动物层和分解者层等。
2. 群落的数量结构:群落中的个体数量往往呈现大小不一的分布,其中一部分物种的个体数量较多,而另一部分物种数量较少。
3. 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空间模式排列,如斑块状分布、环状分布等。
四、群落的演替1. 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形式。
2. 初级演替:指在无土条件下,植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以苔藓植物为先锋植物,逐渐演替成乔木群落。
3. 次生演替:指在有土条件下,因自然干扰或人为活动导致原生群落被破坏后,新的群落逐渐形成的过程。
五、群落的稳定性和动态性1.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的多样性、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平衡以及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2. 群落的动态性: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数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持续的。
六、群落的生态位和竞争关系1. 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中所占有的一定的地位,包括生活方式、食性、生活习性等。
群落 知识点
群落知识点写一篇文章(step by step thinking)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域内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生物群体。
在自然界中,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位,展示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群落的形成是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会发展出一系列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和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会影响到物种的分布、数量和生态位。
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的多样性、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等。
群落中的物种可以按照其在群落中的功能和地位进行分类,包括优势种、隐性种、指示种等。
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可以通过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指数来衡量。
群落的形成过程群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演替的过程。
群落的演替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形式。
原生演替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扰动的情况下,群落从最初的无机物质开始演替,逐渐形成一个复杂的群落。
这个过程可以包括物种的出现、繁殖和消失等。
次生演替是指在外界扰动的影响下,原有的群落发生了变化,新的物种进入群落中,取代了原有的物种。
这个过程可以包括火灾、人类活动等。
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物种的相互作用会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最终,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会形成。
群落的重要性群落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提供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增加生态系统的弹性。
其次,群落中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到物种的分布和数量。
例如,控制了害虫数量的捕食者物种可以维持农作物的生长,保护人类的粮食安全。
此外,群落还提供了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
例如,森林群落可以提供木材、水源等资源。
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群落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和管理群落是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群落保护和管理方法:1.设立自然保护区: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保护群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总结一、群落的定义及特点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同一地区内,不同种类的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物群体,在一个特定空间内以及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形成的群体。
2. 群落的特点(1)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2)群落内的物种是相互关联并相互依赖的。
(3)群落内的物种丰富多样,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二、群落的结构1. 物种多样性群落中包括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物种,这些物种之间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
2. 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群落中,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形成了复杂的能量流动关系。
3. 群落的竞争关系在群落中,不同的物种之间会因为资源的竞争而发生相互竞争的关系,其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
4. 群落的生境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特定的生存空间及其所处的生活方式,在生态位中可以包括生物种的营养方式、生长发育的特性,甚至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五、群落的演替1. 群落的演替概念群落的演替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群落的物种和种群组成随时间发生相对连续的定向变化的过程。
2. 群落的演替形式(1)初演替:指的是在新形成、没有土壤的生态系统中,由于无土壤,很难找到适应这种环境的植物。
因此,在这种环境中,植物生长要依赖于落石沟、火山、湖泊等物理因素的作用,而不是依赖于土壤。
(2)次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之后,原有的群落被破坏,而在破坏后一段时间内,一些较简单的植物群落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终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经过不同类型的先期性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之后,最终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植物群落。
3. 群落演替的影响(1)环境变化:群落演替导致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土壤营养物质的丰富度、水分的分布等。
(2)物种多样性:群落演替会导致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生态位的变化:群落演替也会导致群落内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生态位或出现物种生态位的重叠。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总结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1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1)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4)两种情形: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3)意义: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2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体现了种间互助,其余三者为种间斗争。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①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 100 80 60 40 20 0
4月 2006年5月 2007年1月 6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5月
头足类(cephalopod) 甲壳类(rustaceansa) 鱼类(fish)
渔获物重量组成
优 势 种 的 逐 月 变 化 ( 重 量 百 分 比 )
玉筋鱼 方氏云鳚 赤鼻棱鳀 绿鳍鱼 小黄鱼 细纹狮子鱼 叫姑鱼 带鱼 短吻红舌鳎 石鲽 牙鲆 星康吉鳗 口虾蛄 细螯虾 鹰爪虾 戴氏赤虾 三疣梭子蟹 日本枪乌贼 短蛸 长蛸
25.10 MZ4 MZ5 25.05
MZ3
湄 洲 岛
调 查 站 点 分 布
25.00
118.85
118.90
118.95
119.00
119.05
119.10
119.15
119.20
种类组成:本次拖网调查共有鱼、虾、蟹等共 43种,其中鱼类30种 。 鱼类生物量密度为231.39kg/km2,数量密 度为6.89×103ind/km2;其中,赤魟生物量密 度最大为65.65 kg/km2,多丝六指马鲅数量密 度最大为1.81×103ind/km2,长丝鰕虎鱼生物 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均最小,分别为0.19 kg/km2、76.50ind/km2。
所有站点总数量上的优势种:口虾蛄、 多丝六指马鲅、赤魟; 常见种:日本蟳、远海梭子蟹、锈斑蟳、 海鳗、日本单鳍电鳐、鲬、哈氏刻肋海胆、 长毛明对虾、皮氏叫姑鱼。
各站点生物量上的优势种分别为:第1站点为 口虾蛄、远海梭子蟹、哈氏刻肋海胆、赤 魟、日本鲟;第2站点为口虾蛄、锈斑蟳、 赤魟;第3站点为口虾蛄、赤魟、日本单鳍 电鳐、日本蟳、多丝六指马鲅;第4站点为 口虾蛄、多丝六指马鲅、远海梭子蟹、海 鳗、长毛明对虾;第5站点仅有口虾蛄。
2 群落所占的自然生境 环境条件决定着栖息于其间的生物群落特征与 类型。因此,可以按照不同自然生境来划分群落。 例如潮间带生物群落、浅海生物群落、深海生物 群落等。
潮间带生物群落
澳 大 利 亚 深 海 生 物
深海水母
3 根据优势种的主要生活型
生活型是不同生物种的生态分类单位,它是依据不同 生物外貌(形态)的趋同适应特征进行划分。如陆地上有 热带雨林群落、草甸沼泽群落等,海洋里有红树林生物群 落、大叶藻群落等。
红树林生物群落
第二节 群落的结构与组分
一、垂直结构 大多数群落都有垂直的分化,这种在垂直 梯度上群落生物的组成变化称垂直成层 现象。 例如水生动物根据它成层现象,一般可分 为漂浮生物、浮游生物、游泳生物、附 底生物和底内动物等。
二、水平格局 水平格局的形成与构成群落的成员分布情况有关。 水生生物群落的水平分布格局主要受地形、底质、 海流、水团等非生物因子的影响。 均匀分布——十分罕见 随机分布——某块滩涂上贝类的分布 斑块分布——大量存在
群落的三种分布型
山东南部岸带有一条东北—西南向 沙带,随着沙带的缓慢迁移,致使在一 些海区由原来适泥质的底栖生物逐渐被 潜沙性底栖生物替代,底层鱼类也由红 娘鱼、鲬鱼较多见,转为鱚鱼等鱼类居 多。 随着黄河计划性减水、入海淡水径 流减少的结果,黄河口渔业生物群落组 成发生很大变化。
海流的变迁等也都明显地影响着生物 群落水平格局乃至整个群落结构的变化: 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原 群落优势种鳀鱼资源锐减,导致以鳀鱼 为食的海鸟、海兽类大批死亡以及鳀鱼 渔业的崩溃;另一方面却使油鲱等适温 较高的生物种群增长,中上层鱼类群落 的水平结构完全改变。
2群落与其环境的不可分割性
3生物群落中各个成员在群落生态上的重要性 是不相等的——优势种和从属种 优势种:群落中的少数种类或种的集群, 它们的数目、大小或活动性起着控制群落 特性的作用。
例:湄洲湾渔业资源调查 ,2010.10
25.30
秀 屿 区
25.25
25.20
泉 港 区
25.15 MZ1 MZ2
赤魟 1% 多丝六指马鲅 8%
其他 28%
口虾蛄 63%
4群落的空间和时间结构 空间结构——分层现象 水平分布
25.30
秀 屿 区
25.25
25.20
泉 港 区
25.15
25.10
湄 洲 岛
25.05
25.00
118.85
118.90
118.95
119.00
119.05
119.10
119.15
5月 百分比 产量 百分比
984.50 603.73 61.77 528.93 214.76
20.4% 12.51% 1.28% 10.96% 4.45%
口虾蛄 黄鮟鱇 枪乌贼
797.27 11.26
19.11% 0.27%
1941.98 162.64 339.75
40.24% 3.37% 7.04%
水 生 生 物 群 落 示 意 图
R.H.惠特克按初级生产力将地球生物群落分为4类:
三、群落的基本特征 1一个群落中所有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
种内与种间关系:
捕食(predation)
竞争(competition)
寄生(parasitism)
共栖(commensalism)
合作(protocooperation)与 互利共生(mutualism) 化学互助和拮抗
5月 48.4 21.7
6月 19.9
8月
9月
10月 17.5 5.8 5.8 7.2 8.9
11月 19.3
12月
1月 9.1
4月 9.6 9.9
5月 21.5 16.5
42.2 7.5 5.0
8.6 7.5 11.7
12.7 11.2
19.6 14.0
11.2 19.7
12.3
9.1 5.7 10.8 8.0
三、时间格局 因为很多环境因子都具有明显的时 间节律,所以群落结构也随着时间推移 而有明显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格 局。 年际变化;季节变化;逐月变化; 昼夜变化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
表 2006年4~5月吕泗渔场单根方渔获情况
4月 产量
种类 黄鲫 银鲳 带鱼 小黄鱼 梭子蟹 2467.32 75.10 47.56 56.74 658.76 59.14% 1.80% 1.14% 1.36% 15.79%
二、群落概念的重要意义
1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理论和应用中最重要的原理之 一。它强调了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生 物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物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重要 层次。它具有个体、种群层次所不能概括的特征 和规律——群落生态学的诞生。 3 群落概念在应用生态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在于 人们能应用“群落的发展能导致生物种的发展” 这种思想,通过改变群落的方法控制某种生物。
利用Pinkas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判断各资源种类的优 势种,其公式为:
IRI = (N +W ) F×104
其中:N为某一种类的尾数占总尾数的百分比; W为某一种类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F为某一种类出现的站数占调查总站数的百分比。 IRI大于500的资源种类为优势种,IRI值在500~100的 为常见种,IRI值在10~100的为一般种,IRI值在1~10的 为少见种,IRI值小于1的为稀有种。
一、群落的含义(biotic community)
1 生物群落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苗比乌斯于1880 年开始使用。 2 其含义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生活在同一环境 下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种群,彼此 相互作用,组成具有独特成分、结构和功能的 不同种群集合体。
陆地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珊瑚礁生物群落;海底生物群落
第八章 群落概念与鱼类群落 特征
Ecological levels are as follows.
Individuals 个体 Populations 种群 Communities 群落 Ecosystems 生态系 Biomes 生物群 Biosphere 生物圈
系
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甲壳类生物量密度为370.42kg/km2,数量 密度为28.60×103ind/km2;其中,口虾蛄生 物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均最大,分别为 204.55kg/km2、24.14×103ind/km2,隆线强 蟹生物量密度最小为0.42 kg/km2,看守长眼 蟹和隆线强蟹数量密度最小,均为87.43 ind/km2。 头足类生物量密度为3.72kg/km2,数量 密度为0.15×103ind/km2。
拉丁名 Conger myriaster Konosirus punctatus Sardinella zunasi Thryssa kammalensis Engraulis japonicus Saurida elongata Gadus macrocephalus Lophius litulon Syngnathus acus Sebastes schlegeli Ersphex potti Minous monodactylus Sebastiscus marmoratus Chelidonichthys kumu Platycephalus indicus Hexagrammos otakii Liparis sp. Liparis tanakae Hemirhamphus sajori Liza haematocheila Pampus argenteus Trichiurus lepturus Eupleurogrammus muticus Chrysophrys major Enedrias fangi 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 Ctenotrypauchen microcephalus Scomber japonicus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 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 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有的地位。 生态位不同于栖息地: 栖息地代表种群的“住 址”,生态位除了说明栖息地外,还说明这一物 种在这一群落中的营养地位,所需的物理和生物 条件以及在时间和季节变化时的节律性变化等。 生态位相似的物种,发生竞争。 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