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群落概念与鱼类群落特征——【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有的地位。
生态位不同于栖息地: 栖息地代表种群的“住 址”,生态位除了说明栖息地外,还说明这一物种 在这一群落中的营养地位,所需的物理和生物条件 以及在时间和季节变化时的节律性变化等。
生态位相似的物种,发生竞争。
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
二、群落概念的重要意义
1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理论和应用中最重要 的原理之一。它强调了各种生物种群之 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群与无机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
3生物群落中各个成员在群落生态上的重要性 是不相等的——优势种和从属种 优势种:群落中的少数种类或种的集群, 它们的数目、大小或活动性起着控制群落特性 的作用。
例:湄洲湾渔业资源调查 ,2010.10
25.30
秀屿区
25.25
25.20
泉港区
25.15
MZ1 MZ2
25.10 25.05
MZ4
MZ3 MZ5
湄洲岛
25.00
118.85
118.90
118.95
119.00
119.05
119.10
119.15
119.20
调 查 站 点 分 布
种类组成:本次拖网调查共有鱼、虾、蟹等共43种,其中鱼类30种 。 鱼类生物量密度为231.39kg/km2,数量密度为6.89×103ind/km2;
头足类生物量密度为3.72kg/km2,数量密度为 0.15×103ind/km2。
利用Pinkas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判断各资源种类的优势 种,其公式为:
IRI = (N +W ) F×104 其中:N为某一种类的尾数占总尾数的百分比;
W为某一种类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F为某一种类出现的站数占调查总站数的百分比。 IRI大于500的资源种类为优势种,IRI值在500~100的 为常见种,IRI值在10~100的为一般种,IRI值在1~10的为 少见种,IRI值小于1的为稀有种。
其他 28%
赤魟 1%
多丝六指马鲅 8%
口虾蛄 63%
4群落的空间和时间结构
空间结构——分层现象25.30
ຫໍສະໝຸດ Baidu
水平分布 25.25
25.20
泉港区
25.15
秀屿区
25.10 25.05
湄洲岛
25.00
时间格局——昼夜相和季节相 118.85
118.90
118.95
119.00
119.05
119.10
其中,赤魟生物量密度最大为65.65 kg/km2,多丝六指马鲅数量密度 最大为1.81×103ind/km2,长丝鰕虎鱼生物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均最小, 分别为0.19 kg/km2、76.50ind/km2。
甲壳类生物量密度为370.42kg/km2,数量密度为 28.60×103ind/km2;其中,口虾蛄生物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均最大, 分别为204.55kg/km2、24.14×103ind/km2,隆线强蟹生物量密度 最小为0.42 kg/km2,看守长眼蟹和隆线强蟹数量密度最小,均为 87.43 ind/km2。
第八章 群落概念与鱼类群落 特征
Ecological levels are as follows.
Individuals
个体
Populations 种群
Communities 群落
Ecosystems 生态系
Biomes
生物群
系
Biosphere
生物圈
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一、群落的含义(biotic community)
2 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物学研究对象中的 一个重要层次。它具有个体、种群层次 所不能概括的特征和规律——群落生态 学的诞生。
3 群落概念在应用生态学领域中的重要意 义,在于人们能应用“群落的发展能导 致生物种的发展”这种思想,通过改变
水 生 生 物 群 落 示 意 图
R.H.惠特克按初级生产力将地球生物群落分为4类:
红树林生物群落
第二节 群落的结构与组分
一、垂直结构
大多数群落都有垂直的分化,这种在垂直 梯度上群落生物的组成变化称垂直成层现 象。
2 群落所占的自然生境 环境条件决定着栖息于其间的生物群落特征与
类型。因此,可以按照不同自然生境来划分群落。 例如潮间带生物群落、浅海生物群落、深海生物群 落等。
潮间带生物群落
澳 大 利 亚 深 海 生 物
深海水母
3 根据优势种的主要生活型 生活型是不同生物种的生态分类单位,它是依
据不同生物外貌(形态)的趋同适应特征进行划分。 如陆地上有热带雨林群落、草甸沼泽群落等,海洋 里有红树林生物群落、大叶藻群落等。
119.15
119.20
5群落结构的松散性和边界的模糊性
结构的松散性:分层结构、物种组成等 较为 松散;
边界的模糊性:群落的边界有的明显(池塘 水生群落与陆地群落之间),有的模糊(海洋 中的不同性质水团的生物群落在其交汇的锋面 区)
四、群落的命名 现在一般依据下述三个方面的特征: 1 按群落中的主要优势种划分与命名 如:(1)波罗的海樱蛤群落;(2) 心形海胆群落;(3) 端足类(Haplcops)群落。
所有站点总数量上的优势种:口虾蛄、多丝六指马鲅、赤魟;
常见种:日本蟳、远海梭子蟹、锈斑蟳、海鳗、日本单鳍电鳐、 鲬、哈氏刻肋海胆、长毛明对虾、皮氏叫姑鱼。
各站点生物量上的优势种分别为:第1站点为口虾蛄、远海梭子蟹、 哈氏刻肋海胆、赤魟、日本鲟;第2站点为口虾蛄、锈斑蟳、赤 魟;第3站点为口虾蛄、赤魟、日本单鳍电鳐、日本蟳、多丝六 指马鲅;第4站点为口虾蛄、多丝六指马鲅、远海梭子蟹、海鳗、 长毛明对虾;第5站点仅有口虾蛄。
三、群落的基本特征 1一个群落中所有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
种内与种间关系: 捕食(predation) 竞争(competition) 寄生(parasitism) 共栖(commensalism) 合作(protocooperation)与 互利共生(mutualism) 化学互助和拮抗
2群落与其环境的不可分割性
1 生物群落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苗比乌斯于1880年 开始使用。
2 其含义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生活在同一环境下 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种群,彼此相互 作用,组成具有独特成分、结构和功能的不同种 群集合体。
陆地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珊瑚礁生物群落;海底生物群落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 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
生态位不同于栖息地: 栖息地代表种群的“住 址”,生态位除了说明栖息地外,还说明这一物种 在这一群落中的营养地位,所需的物理和生物条件 以及在时间和季节变化时的节律性变化等。
生态位相似的物种,发生竞争。
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
二、群落概念的重要意义
1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理论和应用中最重要 的原理之一。它强调了各种生物种群之 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群与无机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
3生物群落中各个成员在群落生态上的重要性 是不相等的——优势种和从属种 优势种:群落中的少数种类或种的集群, 它们的数目、大小或活动性起着控制群落特性 的作用。
例:湄洲湾渔业资源调查 ,2010.10
25.30
秀屿区
25.25
25.20
泉港区
25.15
MZ1 MZ2
25.10 25.05
MZ4
MZ3 MZ5
湄洲岛
25.00
118.85
118.90
118.95
119.00
119.05
119.10
119.15
119.20
调 查 站 点 分 布
种类组成:本次拖网调查共有鱼、虾、蟹等共43种,其中鱼类30种 。 鱼类生物量密度为231.39kg/km2,数量密度为6.89×103ind/km2;
头足类生物量密度为3.72kg/km2,数量密度为 0.15×103ind/km2。
利用Pinkas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判断各资源种类的优势 种,其公式为:
IRI = (N +W ) F×104 其中:N为某一种类的尾数占总尾数的百分比;
W为某一种类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F为某一种类出现的站数占调查总站数的百分比。 IRI大于500的资源种类为优势种,IRI值在500~100的 为常见种,IRI值在10~100的为一般种,IRI值在1~10的为 少见种,IRI值小于1的为稀有种。
其他 28%
赤魟 1%
多丝六指马鲅 8%
口虾蛄 63%
4群落的空间和时间结构
空间结构——分层现象25.30
ຫໍສະໝຸດ Baidu
水平分布 25.25
25.20
泉港区
25.15
秀屿区
25.10 25.05
湄洲岛
25.00
时间格局——昼夜相和季节相 118.85
118.90
118.95
119.00
119.05
119.10
其中,赤魟生物量密度最大为65.65 kg/km2,多丝六指马鲅数量密度 最大为1.81×103ind/km2,长丝鰕虎鱼生物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均最小, 分别为0.19 kg/km2、76.50ind/km2。
甲壳类生物量密度为370.42kg/km2,数量密度为 28.60×103ind/km2;其中,口虾蛄生物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均最大, 分别为204.55kg/km2、24.14×103ind/km2,隆线强蟹生物量密度 最小为0.42 kg/km2,看守长眼蟹和隆线强蟹数量密度最小,均为 87.43 ind/km2。
第八章 群落概念与鱼类群落 特征
Ecological levels are as follows.
Individuals
个体
Populations 种群
Communities 群落
Ecosystems 生态系
Biomes
生物群
系
Biosphere
生物圈
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一、群落的含义(biotic community)
2 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物学研究对象中的 一个重要层次。它具有个体、种群层次 所不能概括的特征和规律——群落生态 学的诞生。
3 群落概念在应用生态学领域中的重要意 义,在于人们能应用“群落的发展能导 致生物种的发展”这种思想,通过改变
水 生 生 物 群 落 示 意 图
R.H.惠特克按初级生产力将地球生物群落分为4类:
红树林生物群落
第二节 群落的结构与组分
一、垂直结构
大多数群落都有垂直的分化,这种在垂直 梯度上群落生物的组成变化称垂直成层现 象。
2 群落所占的自然生境 环境条件决定着栖息于其间的生物群落特征与
类型。因此,可以按照不同自然生境来划分群落。 例如潮间带生物群落、浅海生物群落、深海生物群 落等。
潮间带生物群落
澳 大 利 亚 深 海 生 物
深海水母
3 根据优势种的主要生活型 生活型是不同生物种的生态分类单位,它是依
据不同生物外貌(形态)的趋同适应特征进行划分。 如陆地上有热带雨林群落、草甸沼泽群落等,海洋 里有红树林生物群落、大叶藻群落等。
119.15
119.20
5群落结构的松散性和边界的模糊性
结构的松散性:分层结构、物种组成等 较为 松散;
边界的模糊性:群落的边界有的明显(池塘 水生群落与陆地群落之间),有的模糊(海洋 中的不同性质水团的生物群落在其交汇的锋面 区)
四、群落的命名 现在一般依据下述三个方面的特征: 1 按群落中的主要优势种划分与命名 如:(1)波罗的海樱蛤群落;(2) 心形海胆群落;(3) 端足类(Haplcops)群落。
所有站点总数量上的优势种:口虾蛄、多丝六指马鲅、赤魟;
常见种:日本蟳、远海梭子蟹、锈斑蟳、海鳗、日本单鳍电鳐、 鲬、哈氏刻肋海胆、长毛明对虾、皮氏叫姑鱼。
各站点生物量上的优势种分别为:第1站点为口虾蛄、远海梭子蟹、 哈氏刻肋海胆、赤魟、日本鲟;第2站点为口虾蛄、锈斑蟳、赤 魟;第3站点为口虾蛄、赤魟、日本单鳍电鳐、日本蟳、多丝六 指马鲅;第4站点为口虾蛄、多丝六指马鲅、远海梭子蟹、海鳗、 长毛明对虾;第5站点仅有口虾蛄。
三、群落的基本特征 1一个群落中所有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
种内与种间关系: 捕食(predation) 竞争(competition) 寄生(parasitism) 共栖(commensalism) 合作(protocooperation)与 互利共生(mutualism) 化学互助和拮抗
2群落与其环境的不可分割性
1 生物群落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苗比乌斯于1880年 开始使用。
2 其含义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生活在同一环境下 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种群,彼此相互 作用,组成具有独特成分、结构和功能的不同种 群集合体。
陆地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珊瑚礁生物群落;海底生物群落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 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