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居住区规划-道路系统

合集下载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人车交通分流道路系统:这种道路系统将车行和步行两条路线独立分开,车行道和步行道在交叉处设立交。

车行道分级明确,常设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周围,且以枝状或环状尽端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团内。

在尽端路的尽端处设有机动车停车场或回车场。

步行道常贯穿于居民区或居住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起居宅、卧室联系起来。

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私人汽车较多的居住区。

人车混行道路系统:这种道路系统没有将车行和步行路线完全分开,车行道分级明确,并贯穿于居住区或小区内部,道路系统多采用互通式、环状尽端式或两者相结合。

人车部分分流道路系统:这种形式是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一套联系居住区内公共服务中心或中小学的专用步行道,但步行道和车行道的交叉处不采取立交。

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道路分级居住区道路的分级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

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居住区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为宜,即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

在规模较大居住区中的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

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

此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如无红绿灯控制交通,可设置中心绿岛让车辆降低速度迂回通过。

2.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

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

小区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米(采暖区)或10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在5~8米,即两辆车可以对开。

且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为1.5~2米。

3.组团(级)道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即从主路分支出来通向住宅组团内部的道路。

在规划设计中为了维护组团内部空间的领域性,防止外来无关车辆随意进入组团,在组团入口处常设置明显的标志,如门头、门牌等。

标志要有特色,便于识别。

组团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米(采暖区)或8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为3~5米,如用地有条件可设1.5~2米宽的人行道。

《居住区道路规划》

《居住区道路规划》
整理ppt
(c)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 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 等或垂直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应 注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 (d)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 设施。 (e)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每单元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 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 离不小于3米。
整理ppt
汽车坡道最小净高《汽设规》规定不小于2.2m。因地 下汽车库经常与地下锅炉房、水泵房、变电站等设备 用房毗邻,汽车坡道同时会兼做设备用房设备安装进出 口,所以此时设计净高应大于2.5m为宜。汽车坡道应有 良好的排水措施,通过实践,汽车坡道如设三道截水沟效 果非常好
在坡道开始站设一道截水沟,在设计0.1m~0.15m高反 坡段,有效防止室外水漫流进车道内。中间坡道开口部 位以内设计一道截水沟,把开口部位的雨水排出,坡道末 端设一道截水沟,把其它溅进或汽车带进的雨水排出。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金沙
整理ppt
整理ppt
人车分流
整理ppt
整理ppt
人车混行:采用分级组成道路网理论,居住区内各级
道路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服务区域和交通特征
整理ppt
整理ppt
人车局部分流
整理ppt
居住区静态交通的组织
一、居住区自行车停放组织 1、集中式自行车库 2、单间式自行车库 3.简易开敞式自行车棚 4.住宅底层自行车库
民的活动特征相符。
整理ppt
汽车停车设计
整理ppt
地下停车库设计
1.总平面设计 地下车库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以方便进出,人行道严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图解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图解

读书笔记
这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图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图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5 居住区道路边
缘与建筑物、 构筑物的最小 距离
尊重自然条件 形成公共空间系统
与城市整体风貌相协 调
绿地的设计原则
场地的透水性 照明设计
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扰
既有居住区的改造与 更新
附录B居住区配套 设施设置规定
附录A技术指标与 用地面积计算方法
附录C居住区配绍
这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图解》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图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城市
建筑
标准
标准
规划
管理
建设
居住区
规划设计
居住区 居住区
要求
规划设计
原则
标准
设施
街坊
用地
道路
内容摘要
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是使用普及率最高的城市规划标准之一,旨在保 障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质量,规范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本书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以图示、 表格等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使条文内容通俗易懂。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章目与条文顺序编排, 逐条展开详细图解,方便读者直观、全面地理解专业内容。本书是学习《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工具书和 参考书,力求满足规划设计、规划管理、规划教学等多种需求。本书适合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的人员阅读, 可供建筑管理与设计的技术人员、房地产开发从业者参考,也可作为城乡规划、建筑类、房地产类大专院校学生 的常备学习资料。

居住区道路网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居住区道路网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人车分行
1928年在美国新开发的住宅计划中 提出了“雷德朋”式的完全人车分 流系统,1933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 雷德朋(Radburn,NJ)小镇规划中 首次采用并实施:
t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megallery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人车分行
特点:步行道路和车行道路完全分离,成为两个独立的道路系统,行 人与汽车分别通行,不产生平面交叉,居民通过步行系统在内部自由 活动,不受外部车行交通的干扰
themegallery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themegallery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居住区和交通方式
❖ 2.居住区道路 ❖
themegallery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居住区和交通方式
依据居住区(居住小区)所在区位,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交通、居住区内部 交通,地形和功能布局等因素,居住区路网空间形态有三叉形、环形、半环 型、树枝型、风车型、自由型等多种。
特点: 1.在道路横断面上对 机动车、非机动车和 行人进行分离而形成 的一种人车适时分行 的道路交通方式。 2.在人车混行道路系 统的基础上,在住宅 组团、绿地等居住区 内部用地之间设置局 部的专用道路(如局 部的步行专用路、自 行车专用路等)
CBD交通方式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人车部分混行
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组织系统采用折中的方式。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 因经济、地段等因素不能采用完全人车分流方式,只能在局部运用,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车混行系统与人车分流系统各自的优势。
themegallery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themegallery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人车部分混行
themegallery

居住区道路规划

居住区道路规划

第四 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居住区步行系统是居住区内全部室外步行空间旳综合,涉及居住区级、 小区级绿地和公建中心,以及各级道路边上旳人行道。由步行道、小 广场、小游园、老年人或小朋友话动场地等构成。
一、步行系统旳规划设计原则
1、系统整体原则 步行系统应该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旳整体,使步行于其中旳行人免 受汽车旳干扰。建筑、活动场地、健身场地、绿地空间等应经过步行 系统融为一种有机旳整体。。
4、立交式
在居住区内部空间架设与各住宅楼相连旳架空平台,平台下为车行 道和车库,平台上作为步行空间和居民户外活动空间。
造价较高,人旳活动受到-定限制。
5、混合式
发挥以上不同模式旳特点,结合地形和建筑物布置,在不同旳区域 设置经济合理旳步行道布置方式。
三、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平台、楼梯、广场、公园、绿地。 步行系统规划设计要考虑下列几种方面旳原因:
2、分组明确.逐层衔接
道路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不同等级旳道路归属于相应旳空间层 次内,做到逐层衔接。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路网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四面旳环境条件以及居民旳出行方式,选 择经挤、便捷,合理旳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便民.利于通风日照 。利于设施旳安排,满足地下管线旳埋设要求。
在人车混行旳路网中,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步行三种交通共用同一条 道路,其中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使用同一空间——车行道;步行空间与 之分开,形成专门旳步行系统,井兼有散步休闲等功能。
人车混行与分行相结合旳路网中,一般小区级或组团级道路与人车混 行方式一致,组团或邻里生话院落内旳道路按步行道路设计,但应考 虑服务性车辆旳进出需求。
者结合使用。
在人车混行旳住区,一般使用完全人车混行或局部人车混行旳方式 布局道路。

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分析

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分析

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分析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分析摘要:基于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在小区综合防灾中的重要地位,在居住小区的道路交通规划中,不仅要考虑满足人们日常的交通需求,同时还要从综合防灾的角度出发,结合小区的交通安全、安全防卫以及其作为救援疏散通道的功能进行综合考虑,在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活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防灾功能,以便能较好的预防灾害的发生,本文将对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在安全防灾中的需求进行研究,以便在常规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安全防灾的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对策。

关键词:小区道路;规划;安全防灾中图分类号:TU985.18文献标识码: A住宅小区内逐年增长的汽车数量给小区安全埋下了重要隐患。

分析看来,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有着较强的联系,通过道路交通系统的合理规划和设计,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

下文做进一步分析。

一、我国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安全问题分析1、建设现状问题分析(l)小区的紧急通道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内停车位不足,占用通道。

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这些事故的发生主要源于小区的管理失责,导致规划中按要求设置的消防通道在紧急时刻派不上用场。

但从规划的角度分析,小区内停车设施的不足是由于在规划中对小汽车发展的趋势预计不足,道路设施的规划建设无法满足小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

此外,规划中对停车设施的设置方式也缺乏从防灾方面的考虑。

应分析不同停车设置方式对小区居民的各种安全影响,确定合理的规划方式。

(2)小区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主要是车辆行驶速度过快。

小区道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不同于城市道路,其行车速度应有所限制。

规划应针对这一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小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采取措施,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小区内车流对居住空间的分割和破坏,车流过多造成的交通环境混杂,是造成居住小区环境质量下降,小区安全感丧失的主要因素。

最新居住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范

最新居住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范

最新居住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范道路6.0.1 居住区内道路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安全便捷、标准适宜、公交优先、步行友好的基本原则,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 的有关规定。

6.0.2 居住区的路网系统应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有机衔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居住区应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方式,路网密度不应小于8km/km ;城市道路间距不应超过300m,宜为150m~250m,并应与居住街坊的布局相结合。

2 居住区内的步行系统应连续、安全、符合无障碍要求,并应便捷连接公共交通站点;3 在适宜自行车骑行的地区,应构建连续的非机动车道;4 旧区改建,应保存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延续原有的城市肌理。

6.0.3 居住区内各级城市道路应突出居住使用功能特征与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两侧集中布局了配套设施的道路,应形成标准宜人的生活性街道;道路两侧建筑退线间隔,应与街道标准相协调;2 支路的红线宽度,宜为14m~20m;3 道路断面形式应满足适宜步行及自行车骑行的要求,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2.5m;4 支路应采取交通稳静化措施,适当控制机动车行驶速度。

6.0.4 居住街坊内附属道路的规划设计应满足消防、救护、搬家等车辆的通达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主要附属道路至少应有两个车行出进口连接城市道路,其路面宽度不应小于4.0m;其他附属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2 人行出进口间距不宜超过200m;3 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3%,最大纵坡应符合表 6.0.4 的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照或分段按照非机动车道要求进行设计。

表6.0.4 附属道路最大纵坡控制指标(%)6.0.5 居住区道路边沿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间隔,应符合表6.0.5 的规定。

表6.0.5 居住区道路边沿至建筑物、构筑物最小间隔(m)注:道路边沿对于城市道路是指道路红线;附属道路分两种情况:道路断面设有人行道时,指人行道的外边线;道路断面未设人行道时,指路面边线。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引言概述: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居住区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以提高人们的居住品质和生活环境。

一个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适和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规划1.1 绿化设计:合理布局绿地、树木和花草,提高居住区的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

1.2 水系规划:合理规划水系,建设人工湖、溪流等水体,增加景观效果,改善生活环境。

1.3 垃圾处理: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点和垃圾处理设施,保持居住区的清洁整洁。

二、交通规划2.1 道路设计:规划合理的道路网,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和车辆通行道,提高交通效率。

2.2 公共交通:规划公交车站、地铁站等公共交通设施,方便居民出行。

2.3 停车场规划:设置足够数量的停车位,解决停车难题,减少交通拥堵。

三、配套设施3.1 学校医院:规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就医和子女就学。

3.2 商业设施:规划商场、超市等购物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3.3 娱乐设施:规划公园、健身房等娱乐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四、安全规划4.1 消防设施:规划消防站、消防通道等消防设施,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4.2 安防设施:设置监控摄像头、门禁系统等安防设施,提高居住区的安全性。

4.3 紧急救援:规划应急救援中心、医疗急救点等设施,保障居民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五、社区管理5.1 物业管理:建立健全的物业管理体系,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维护居住区的整体形象。

5.2 社区活动: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5.3 环境维护:加强环境维护工作,保持居住区的整洁和安静。

总结: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形象。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能够更加人性化、智能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幸福。

居住区道路和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居住区道路和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15
16
17
18
19
20
停放方式:平行式 垂直式 斜列式
布置方式
相对集中布置 分散式布置 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布置
汽车库的基本要求:出入口——地上汽车库, 停车位大于50辆时,出入口不少于2个;地 下车库当停车位大于100辆时,出入口不少 于2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m,单 向车道宽度不小于4m,双向车道不小于7m; 汽车库出入口离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离一般 应大于70m。
12
(二)、静态交通的组织
静态交通主要指各类交通工具的存放方式 自行车
交通工具 小汽车
存放方式 半地下 地下 地面
13
1、自行车存车设施的规划布置
停车场位置选择 :以中小型规模、分散 与就近设置为主。在人流集中场所的四 周设置固定的专用自行车停车场 。 停放方式:垂直式和斜放式 基本要求:自行车停车场出入口不应少 于两个,出入口宽度满足两辆车同时进 出,一般为2.5~3.5m。场内停车区 应分组安排,每组场地长度以15~20m 为宜。
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作用:①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 系,②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通路,红线10~14米,车行道6,作用: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 红线8~10,车行道3~5米
宅前小路:通向各户和各单元门前的小路,宽度2.5~3米,连接高层住宅时
不小于3.5米
2
3
居住区道路的断面形式
4
5
6
(三)、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要求
1、尽可能结合地形和现有建筑与道路,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2、道路的宽度,居住区道路各构成部分的最小宽度为: ①机动车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双车道宽6—6.5m。 ②自行车单车道宽1.5m,双车道宽2.5m。 ③布置单排行道树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5m,并按0.5m的倍数递 增.其中专供行人通行的人行步道最小宽度为o.75~1m。 3、出入口布置,机动车出行一般不允许布置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上, 城市道路交叉口70m范围内不宜布置机动车出入口。居住区道路与城市次 干道、支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宜做成圆 曲线或复曲线 ;每个小区至少有两个车行出入口,且机动车道出入口的间 距不应小于150m。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 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 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 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

居住区用地道路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 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 小区道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 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 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编辑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小区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普智的多样化4 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阻隔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7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8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雨20M2 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 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5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6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路要求控制7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则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缓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居住区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人性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 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3 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4在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6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停车位居住区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1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2居民区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例)不宜超过10%3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4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绿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绿地边界对宅间道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m;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0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距房屋墙脚1.5m;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应符合本规表的要求;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

2023年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2023年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03
交叉口设计
Intersection design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设计如何合理规划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三类:居住区主干道、小区道路和宅间道路。
1.1 居住区主干道
居住区主干道是连接整个居住区的入口,一般具有较高的车流量和人流量,是居住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其设计应充分考虑通行效率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景观和环保等因素。 小区道路是连接各居住小区的交通干道,一般车流量较小,但人流量较大。其设计应注重通行舒适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环保和景观等因素。 宅间道路是连接每栋住宅的内部道路,是住宅区内最为贴近生活的地方,是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通道。其设计应注重舒适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环保和景观等因素。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是连接居住区各部分的交通纽带,其设计规划对于居住区的交通流畅和居民的出行体验有 着重要的影响。在居住区道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道路类型、道路宽度、道路曲直度、人车 流量等。
1.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主干道、次干道和宅间小路。
(1)主干道:主干道是连接居住区入口和居住区内部的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其宽度一 般在6-8米之间,道路设计需要满足较大的交通流量,并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02
道路宽度
Road width
居住区道路分类
1.居住区道路规划与分类: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规 划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道路设计如何合理规划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是连接居住区各部分的交通纽带,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道路的性质 和功能,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 居住区主干道:连接居住区与外界的主要道路, 交通流量较大,路面宽阔,车辆和行人混合交通。 3. 居住区次干道:连接居住区各组团之间的主要道 路,交通流量较大,路面较宽,车辆和行人混合交 通。 4. 居住区支路:连接居住区各住宅楼的道路,交通 流量较小,路面较窄,车辆和行人分离交通。

居住区规范

居住区规范

居住区道路及消防规范一、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合适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应进行阻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4.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5.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二、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2.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3.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

三、居住区内道路设置规定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

3.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四、消防车道1.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m。

转弯半径不应小于9~10m,重型消防车不应小于12m,穿过建筑物门洞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供消防车操作的场地坡度不宜大于3%。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第五章—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第五章—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
除这些功能外,道路对设计的影响? 道路如何影响住宅、公建、设施的布局与景观的设计?
8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4、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功能
9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4、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功能
除这些功能外,道路对设计的影响? 道路如何影响住宅、公建、设施的布局与景观的设计?
(1)各类、各级道路是交通的基本表现形式——满足各类车辆、行人交通需求 (2)道路是居住区的“骨架”——住宅、配套设施、绿化、附属设施的布局 (3)联系居住区各个组成部分——不同等级道路的衔接 (4)是保障各区正常运行的基础——各级各类构成要素 (5)是居民对住区环境最直观的感受—道路绿化、景观
11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5、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类型
不同类型交通的尺度、走向、线型、与建筑及景观的关系 兼具多项功能道路设计——? 单一功能道路设计——?
12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5、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类型
按交通方式分 (1)步行交通 (2)非机动车交通 (3)机动车交通
主要附属道路:居住街坊内的主要道路:车行道 宽度6-9米,红线宽度10-14米。
2、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定位
(1)是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15、10、5分钟生活圈,不含居住街坊。 (2)是承载城市生活的主要公共空间——15、10、5分钟生活圈+街坊
宏观层面——对外
(1)融入城市交通系统(窄街区、密路网),尤其是公共交通。 (2)营造城市公共空间(道路、广场、城市级步道、人工铺地等) (3)安全(标准)、便利(设施)、舒适(设计)、宜人(尺度)
2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4)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5)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
车的坡道;
41
3、
•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 径、车路和街道。
• 道路在住宅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在规划
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
28
公共服务设施
•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 两大类。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 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见下表:
29
公共服务设施
30
公共服务设施
31
公共服务设施
• 社区中心(中心会所):是一种集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社区活 动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它是达到住宅区社区发展目标和 社区系统组建的重要物质设施。
4、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 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24
5、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
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 扰;
不宜小于10m; 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
不宜小于8m; 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9
2、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
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

简析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

简析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

简析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一、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的功能道路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道路交通的普通功能,即满足居民各种出行需要,同时也满足必须进入区内的外来交通。

自有人类活动以来,居住与道路就是相伴发展的,有怎样的居住水平,就需要有怎样的道路与之适应,人类早期没有固定的居所,因此也没有固定的道路。

《尔雅》中说:“道者蹈也,路者露也”,就是说当时的道路是由于人的行走而自然产生的。

与一般城市干道相比较,居住区道路不仅具有交通功能、划分居住区用地、确定居住区规划布局的作用,还对居住环境的安全监控、空间的区域划分、促进邻里交往有一定的影响。

居住区道路又是居住区外环境构成的骨架和基础,为居住区景观提供了观赏的路线。

居住区道路系统设计合理有序则能创造居住区丰富、生动的空间环境和多变的空间序列,为烘托区内的自然居住氛围提供有利條件。

二、居住区内道路应根据功用分级,最大限度地节约道路用地我国根据近年来居住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将居住区道路划分为四级布置,分别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1、居住区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与城市道路一起形成道路网络,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

2、小区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同时一般还联系着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

车行道宽度5—8m。

3、组团路:居住区住宅群内的主要道路,从此小区路分枝出来通往住宅组群道路。

车行道宽度5—7m。

4、宅间小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末梢,通向各户或各单元入口。

一般宽2.5—3m。

居住区道路的合理分级是为了组织好内部人、车交通合理通行,并能最大限度地节约道路用地的保证。

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类型不同,道路的分级也与之相适应。

三、居住区道路组织形式——“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居住区是居民生活居住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护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是提高居住区内部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

住宅区内的路网布局包括住宅区出入口的位置与数量,应吻合居民交通要求;应防止不必要的外部交通穿行或进入住宅区;应使居民的出行能安全、便捷地到达目的地,避免在住宅区内穿行。

居住区道路规划

居住区道路规划

居住区道路的类型居住区内一般有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类。

车行道担负着居住区与外界及居住区内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联系,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主体。

步行道往往与居住区绿地系统结合,起着联系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

在人车分行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交通组织体系中,车行交通与步行交通互不干扰,车行道与步行道在住区中各自独立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此时的步行道往往具有交通和休闲双重功能。

在人车混行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交通组织体系中,车行道几乎负担了居住区(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所有交通功能,步行道则多作为各类绿地和户外活动场地的内部道路和局部联系道路,更多地具有休闲功能。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

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居住区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为宜,即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

在规模较大居住区中的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

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

此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如无红绿灯控制交通,可设置中心绿岛让车辆降低速度迂回通过。

2.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

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s
2-1
交通方式与特征
2-2交通组织与路
22-33道路的类型与分级
网布局
类型与分级2-4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的
•2-1-1 交通方式机动车交通非
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
•2-1-2 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
素体能交通时间交通费

•2-2-1交通组织人车混行人车分行
• 2-2-2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
1)车行与步行在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系统
2)车行系统分级设置
3)设必要的停车空间和枝状尽端回车场
4)步行路应结合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设置
• 2-3-1道路的类型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步行道
•2-3-3道路的分级红线道路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界限叫做红线

2-
3-
3



道路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界限叫做红线。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于解决居住区内、外的联系。

车行道宽度
10-14米,红线宽

20-30米。

联系居住区各组成部分的道路,车行道宽
度6-9
米,红线宽度10-14米。

住宅群内的主要道
路,车行道宽度
3-5米,建
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8米(无供热管线区)或10米(需敷设供热管线区)以上。

通向各户、各单元的道路,路面宽度不小于
2.5米。

•2-4-1设计原则
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
通行;
3)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4)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5)满足地下管线埋设的要求;
1)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抢险等特殊需要;2)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1)路网设计结合各种设施的布局要求;
2)道路设计有利于编号、寻访、识别
•2-4-2设计规定
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人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
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设置间距在150米以上;
居住区内
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2)无障碍设计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1)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12 x12米的回车场;
2)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12 x12米的回车场;
4)当道路坡度大于8%,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
5)适当的停车场地;
6)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X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7)纵坡设计要求;
页眉内容
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