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生物学课件
放射生物学课件-第一节生殖系统与胚胎的放射敏感性
第二,电离辐射可以引起的DNA损伤导致基因的突变, 如果这种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那么生育的下一代 是否会发生基因的突变,从而导致出现生长发育的障 碍或智力的异常。
第三,女性如果在怀孕期间受到电离辐射照射,是否 会对腹中的胎儿造成损伤,会引起那些严重的后果?
这三个是大家普遍的关心的问题。
睾丸与卵巢
电离辐射的发育毒性效应
电离辐射作用于胚胎发育过程,称为胎内照射或宫内照 射,其作用对胚胎发育过程产生的有害影响,称为电离 辐射的发育毒性效应。
那么,在本周中我们将学习电离辐射对丸与卵巢分别是男性和女性的主要性 腺器官,具有较高的放射敏感性,其中生殖细胞的 动力学在男性和女性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受到电 离辐射作用后的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的损伤特点 也是不同的。
突变与遗传病
当电离辐射诱导生殖细胞基因发生突变时,可能导致遗传 疾病,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电离辐射诱导的突变不会导致全 新的或独特的遗传效应,电离辐射是使自发或天然的突变 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并指和多指,这些突变都是人群中 本来具有一定发病率的遗传疾病,电离辐射只是使这些遗 传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并具有剂量依赖性。
生殖系统与胚胎的放射敏感性
由于生殖系统对电离辐射非常敏感,而且涉及到下一 代的健康,所以电离辐射对生殖系统和胚胎的作用一 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大家实际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三 个方面,首先,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后生殖系统会发生 什么损伤,男性与女生生殖系统损伤的特点是什么? 会不会发生生殖功能的障碍,会不会导致不孕不育?
辐射的生物效应ppt课件
★ 1953年好莱坞电影《征服者》剧组选
择距离尤卡平地上的核试验地点仅137英里 雪峡谷进行户外拍摄。 导致90多人患上癌症。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1986年4月26日凌晨4号核反应
堆发生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从核电厂泄漏出来,通过烟雾 弥漫到原苏联及欧洲部分地区,造成严重污染,大量人员撤 离并且引发了社会恐慌。
个体不同发育阶段的辐射敏感性
随着个体发育过程的推进,对辐射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 个体出生后,幼年的辐射敏感性要比成年时高,但是老 年由于机体各种功能的衰退,对辐射的耐受能力又明显 低于成年期。
★胚胎发育不同阶段2Gy X射线照射造成死胎和畸形的发生率
不同细胞、组织或器官的辐射敏感性不同
高度敏感: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胃肠上皮、性腺、 胚胎组织。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XX年XX月XX日
➢ 遗传效应:表现为受照者后代的身体缺陷。是一 种随机性效应。
物理因素
影响因素
3、影响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因素
辐射类型 剂量率及分次照射 照射部位和面积 照射的几何条件
不同生物种系
个体不同发育阶段 不同细胞、组织或器官
生物因素
辐射类型
不同类型的辐射,对机体引起的生物效应不同。 主要取决于辐射的电离密度和穿透能力。 以α射线为例,电离密度大,穿透能力弱。 在条件相同时,就α、β、γ射线引起的辐射危害程 度来说,外照射时γ>β>α;而内照射时,则α>β>γ。
放射生物学课件-第三节电离辐射与细胞周期
电离辐射使细胞通过S期的进程减慢,称为S期延迟,与 DNA合成速率下降有关。电离辐射对DNA合成的抑制呈 现双相的剂量-效应关系,较低剂量范围内,剂量效应曲 线斜率较大,即DNA合成速率下降较快;较高剂量范围 内则其斜率变小。 电离辐射诱导的S/M期解偶联是指照射后处于G2期的细 胞既不能进入M期,也不发生G2期阻滞,而是返回S期 ,继续进行DNA复制,使细胞形成内含数倍DNA而不进 行分裂的巨细胞,最终细胞死亡。这是辐射诱导细胞死
S期延迟
电离辐射对DNA合成的抑制呈现双相的剂量-效应关系,较 低剂量范围内,剂量效应曲线斜率较大,较高剂量范围内 则其斜率变小
S/M期解偶联
照射后处于G2期的细胞既不能进入M期,也不发生G2期阻 滞,而是返回S期,继续进行DNA复制,使细胞形成内含 数 倍DNA而不进行分裂的巨细胞,最终细胞死亡。
反过来,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也有明显的 影响。电离辐射通过诱导细胞周期G1期阻滞、 G2/M期阻滞、S期延迟及S/M期解偶联从而影响 细胞周期进程。电离辐射照射后使处于周期中 的细胞暂时停留在G1期即为辐射诱导的G1期阻 滞。其阻滞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细胞受照剂量 ,而且并非所有的细胞系在照射后都出现G1期 阻滞,只有表达野生型p53的细胞表现出辐射诱 导的G1期阻滞。
G2/M 细胞周期检查点
CDC2:即CDK1
电离辐射引起细胞阻滞在G2/M期,主要是G2/M
细胞周期检查点在起作用。该检查点可防止带有 DNA 损伤的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DNA损伤信号 激活ATM,ATM磷酸化激活Chk2,后者可磷酸化 并摧毁磷酸酶Cdc25,阻止CDK1激活,诱发 G2/M阻滞。
G1/S 细胞周期检查点
CDC2:即CDK1
电离辐射引起细胞阻滞在G1/S期,主要是G1/S 细胞周期检查点在起作用。DNA损伤信号激活 ATM,ATM一方面磷酸化p53和其负调控因子mdm2 ,促进p53与mdm2分子分离,从而阻止p53泛素 化降解;另一方面ATM磷酸化Chk2,后者介导的 p53磷酸化进一步增加p53自身的蛋白稳定性。 P53蛋白水平上升激活靶基因p21转录,p21蛋白 是CDK2激酶的抑制剂,由此阻滞G1/S期进程。
放射生物学课件-第四节胚胎和胎儿的辐射效应
电离辐射对人类妊娠的影响的数据主要来源与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 的资料,虽然对于幸存者的辐射剂量的定量很困难,但是这些资料还 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没有观察到妊娠15天内照射所致的出生缺 陷,这与动物实验在植入前期受照具有的全或无的致死效应相一致, 也就是植入前期受照存活的胚胎不会发生损伤效应。胚胎期在距离爆 心1500米照射,可导致儿童期身体矮小、体重降低,头部明显减小, 与对照组相比,平均身高要矮2.25厘米,体重轻3Kg,头径小1.1厘米 ,其中小头症可延续到成年。在受照时间上,在0-15周受照,可观察 到小头畸形。在8-15周受照,可观察到智力迟钝。在0-7周受照,虽然 可以引起小头畸形,但是不发生智力迟钝。
动物实验与人类资料的比较
这张图显示了动物实验与人类资料的比较,妊娠早期受照 可能产生胚胎死亡,但不发生畸形,动物实验显示在器官 发生期受照,主要产生畸形,在人类中主要发现是小头畸 形,其发生在妊娠的15周以内,在妊娠的8-15周受照,智 力迟钝发生率高,在16-25周受照智力迟钝发生率降低。
电离辐射对胚胎和胎儿的效应是同受照时间密切相关的, 不同时间受照发生不同的效应。好,本次课就上到这里, 谢谢!
胎儿期
➢ 造血系统、致死效应需要的剂量比妊娠
早期高很多。
第三是胎儿期,这时主要的器官脏器已经形成,在胎儿期继续 生长发育,小鼠大约从妊娠13天开始,相当于人的第6周之后 ,胎儿期放射敏感性相对较低,这时的电离辐射损伤效应包括 造血系统损伤、肝肾损伤,但是所有的效应发生需要的剂量相 对较高,胎儿期引起致死效应需要的剂量比妊娠早期高很多。
胚胎和胎儿的辐射效应
SOOCHOW UNIVERSITY
本次课我们学习一下电离辐射对胚胎和胎儿的作用,也就 是电离辐射作用于胚胎发育过程所产生的有害影响,称为 电离辐射的的发育毒性效应。 由于大鼠和小鼠繁殖的妊娠期比较短,便于进行发育毒性 效应的实验研究,所以我们目前关于电离辐射的的发育毒 性效应的数据大多来自于大鼠和小鼠实验。 下面我们按照胚胎在子宫的发育的3个阶段来介绍:
《放射卫生学》课件
放射性物质
来源
放射性物质可以来自自然界, 如放射性矿石,也可以来自 人类活动,如核能发电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源。
生物效应
放射性物质的生物效应取决 于其类型、剂量和暴露方式。
放射线
种类
放射线包括阿尔法、贝塔、伽马射线等不同类型。
生物效应
放射线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是各种放射线照射后产生的。
放射性污染的防护
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免受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辐射剂量
计量单位
辐射剂量常用格雷(Gy)和希沃特(Sv)作为计量单位。
评估方法
我们将了解评估辐射剂量的方法,例如使用个人剂量仪和环境监测。
限值标准
了解辐射剂量的限值标准可以帮助我们确保安全。
放射卫生学应用
医疗和环境监测
放射卫生学在医疗和环境监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放射治疗和辐射监测。
辐射事故中的应用
我们将探讨放射卫生学在辐射事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应对和减轻事故的影响。
研究的前景和挑战
放射卫生学的研究将继续推动前沿科技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公众意识和科学合 作。
总结
通过本课程,我们了解到放射卫生学在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中的重要性。我 们还将提供一些建议和安全提示,以确保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放射卫生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我的《放射卫生学》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探索放射卫生 学的基本概念、放射性物质和放射线的生物效应,以及放射卫生学在医疗和 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引言
放射卫生学是研究放射性物质和放射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科学领域。我们 将了解放射卫生学的定义、历史和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
放射生物学课件-第一节电离辐射的种类
粒子辐射
226Ra → 222Rn + 4He(α)
α粒子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另外一大类电离辐射,粒子辐射 粒子辐射是一些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或是剥去电子的原子核 组成的电离辐射,主要有α粒子、β粒子(电子)、质子、中 子、重离子等等,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α粒子。
α粒子:即氦原子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带正电荷 可以被大型电子装置加速达到可利用的能量。此外,自然界中 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发生衰变时也可产生α粒子,如铀和镭。天 然本底辐射的主要来源就是α粒子。土壤中析出的氡气在室内 集聚,氡气与其衰变产物会通过呼吸进入肺部并辐射肺上皮, 由此可能引发肺癌。
电磁辐射
X射线
原子核衰变 γ射线
X射线、γ射线两者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产生的途径不 一样,X射线产生于原子核外部,γ射线产生于原子核内部。X 射线通常产生于称为X射线管的电子装置,这种装置能够产生数 万伏特以上的高压加速电子,然后通常用钨靶或金靶,突然中 止高能电子,电子的部分能量(动能)便转化为X射线。γ射线 产生于放射性核素,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衰变直至稳 定状态时,便将能量以γ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
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理化 基础
放射生物学是研究电离辐射在个体、组织、细胞、分 子等各种水平上对生物体作用的学科。因此,放射生 物学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辐射物理学过程。首先,我 们就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电离辐射,以及辐射吸收过程
激发
电离
激发:当物质吸收了辐射的能量后,原子或分子的电子跃迁到高能 态而不射出电子的现象。 电离: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从辐射吸收能量而导致电子轨道上的一个 或几个电子被逐出的现象。
好的,本次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谢谢。
辐射本质上是能量在空间中的传递,辐射的能量被物质 吸收时可以引起物质的激发和电离。当物质吸收了辐射 的能量后,原子或分子的电子跃迁到高能态而不射出电 子,称为激发。当辐射具有足够的能量使原子或分子的 电子射出一个或多个电子,此过程称为电离。具有这种 能力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医学放射生物学:急性放射病PPT课件
的生物剂量剂,因为:1 在0.25--5Gy,存在明显的 线性关系;2 可以长期稳定存在。
染色体断片、双着丝立体、着丝粒环、淋巴细胞微核率
医学放射生物学:急性放射病
20
临床症状
初期出现的快慢、症状的轻重、持续时间 假愈期的长短 极期的各种症状的轻重,尤其是及其开始的时间
医学放射生物学:急性放射病
21
化验检查
l、外用血象:WBC数量及质量的变化、粒淋比例、PIT及RBC
的形态,数量变化;
2、骨髓检查: *骨髓分裂指数:每1000个骨髓有核细胞中处于分裂状态的 细胞个数。
轻度骨髓型急性发射病 中度骨髓型急性发射病 重度骨髓型急性发射病 极重度骨髓型急性发射病
骨髓分裂指数(照后4天,‰)
初期症状:指照后1-2d的症状,尤其是胃肠道症状。
恶心,食欲下降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呕吐
腹泻
无
无
偶有
无
多次 可有
上吐下泻
频吐,血水样便
频吐,血水样便
医学放射生物学:急性放射病
CNS症状
无 无 无 无 无 有
轻度D>1Gy 中度D>2Gy 重度D>4Gy 极重度D>6Gy
肠型 脑型
18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
初期表现 乏力、不适、食欲减退
照后1-2天 WBC最低值 (×109)
1.2
受照剂量 下限(Gy)
1.0
中度 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1-2h后
0.9
2.0
呕吐、WBC数短暂上升后下降
重度 1h后多次呕吐、可有腹泻、WBC数明
肿瘤放射生物学ppt课件
杀伤效果,而对正常组织产生较小的损害。
12
电离和激发 电离作用:是高能粒子和电磁辐射的能量被生物组 织吸收后引起效应的最重要的原初过程。 激发作用:当电离辐射与组织分子相互作用,其能 量不足以将分子的轨道电子击出时,可使电子跃迁 到较高级的轨道上,使分子处于激发状态,这一过 程称为激发作用。
能力的细胞而不是要求瘤体内的细胞达到全部破不一定证明是有临床意义的肿瘤残留。
35
(二)细胞存活曲线的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1、D0(平均致死剂量) D0表示图中直线部分的斜率K的倒数它代表这一细 胞群的放射敏感性即照射后余37%细胞所需的放射 线剂量. 2 、N值(外推数) 指细胞内所含的放射敏感区域数,即靶数;是存活曲 线直线部分的延长与纵轴相交处的数值. 3、 Dq值(准阈剂量) 代表浪费的放射剂量 4 、S2为2GY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
主要通过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产生等 三种方式将能量转移给被碰撞的物质。
7
粒子辐射:是一些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或者由这些基本粒子构成的原子核,这些 粒子具有运动能量和静止质量。包括:a 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负∏介子和带
电重离子等。
8
a粒子:粒子质量大,运动较慢 ,短距离引起较 多电离。
够。
RBE是个相对量,将放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实
际上并未能完全恰当的表现出来。
16
LET与RBE的关系
RBE的变化是LET的函数。当LET增加时,
RBE也缓慢增加,在LET小于10KEV/UM时 情况基本如此。当LET到达100KEV/UM时 RBE达到最大值。如果LET继续增加,RBE 值反而下降,表明过多的射线能量并不能用 于引起生物效应上而是被浪费了。
第二章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及放射防护PPT课件
9
10
11
二、影响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因素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1.辐射类型 高电离密度的电离辐射,电离密度大, 射程小,如、射线,在组织内能量分布密集,内照射时 生物学效应相对较强。而γ(X)射线是低电离密度的电 离辐射,电离密度小,射程大,因此外照射时生物学效 应强。
20
二、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
为了实现放射防护的目的,ICRP提出放射卫生防护的基 本原则。(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
1.放射实践的正当化(justification of radiological practice)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optimization of radiological
时内死亡。
15
2.缓发效应 在照射后的几年乃至二、三十年内出现, ①小剂量外照射 ②慢性内照射
16
四、低剂量辐射的兴奋效应
低剂量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尚有不少争议。但有一点可 以肯定:低剂量辐射既可使人体出现防御和免疫功能增 强等有益的生物学反应,也可以出现染色体畸变、癌变 发生率增加等不利的反应,说明低剂量辐射的效果可能 是由其所引起的不同的生物学反应之间的竞争决定的。
14
三、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一)早期效应和缓发效应 1.早期效应 人体受辐照剂量当量: <1Sv,看不到明显症状 <5Sv,出现以造血系统损伤为主的放射病 >8Sv,出现以消化道损伤为主的胃肠急性放射病,症状
放疗 PPT课件.ppt
脱氧核糖核酸(DNA)
腺嘌呤
腺嘧啶
鸟嘌呤
胞嘧啶
2.染色体DNA是关键靶
染色体特别是DNA是引起细胞死亡的主要靶的证 据:
微幅射研究显示,用放射线杀死细胞时,单独 照射细胞质所需的照射剂量要比单独照射细胞 核大得多。
放射性核素(如 3H、125I)参入核DNA可有效地 造成DNA损伤并杀灭细胞。
整个有丝分裂过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 时期。此外,G0期细胞,指那些处于休眠状态不参 加周期分裂活动的细胞。一旦机体需要或接到某种信 号后,这些细胞就能开始准备DNA的合成而变成G1 期细胞。
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周期为: A G1期-S期-G2-M期 B G2期-G1期-S期-M期 C M期-S期-G1期-G2期 D S期-M期-G1期-G2 E G1期-G2期-S期-M期
(一)、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各种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敏感程度有很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不同细胞群体的放射敏感性 (2)、不同细胞周期时相的放射敏感性 (3)、不同环境中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1)、不同细胞群体的放射敏感性
可分三类:
a.不断分裂和更新的细胞群体---辐射敏感 b.不分裂的细胞群体---辐射抗拒性 c.一般状态下基本不分裂的细胞群体---辐射相 对不敏感(但可受刺激后转化)
正常细胞周期调控机制
细胞周期中S期和M期是最活跃的时相,G1向S过渡期 和G2向M过渡期最关键。
G1时相调控机制(R点)。 S时相调控机制。 G2/M时相调控机制。
肿瘤内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差异
细胞时相的敏感性差
异
1.0
Survival fraction
G2/M期敏感 G1/S期抗拒 照射后增殖周期中的 细胞(时相)分布不 同
放射生物学课件-第三节放射生物学4R理论
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治疗的联合
放疗前化疗 放化疗同步 放疗后化疗
第二种常用的联合方法是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治疗的联合 ,化学药物治疗常常被称为化疗,是通过抗肿瘤药物口服 、静脉或局部给药来进行肿瘤治疗,由于药物会通过血液 循环遍布全身,所以化疗是一种全身性的治疗方法。放化 疗联合是临床治疗肿瘤的有效措施,一般有三种基本方式 ,放疗前化疗,放化疗同步进行,放疗后化疗。
放射治疗与热疗的联合
热疗
➢ 促进血供 ➢ 促进肿瘤细胞再氧合 ➢ 抑制亚致死性损伤修复 ➢ 抑制潜在致死性损伤修复
我们知道肿瘤内由于血供不足,存在辐射抵抗的乏氧肿瘤细胞 ,热疗可以增加血供,使肿瘤内部发生氧合,提高电离辐射杀 伤肿瘤细胞的效果。研究还发生在放疗后细胞发生损伤修复的 时候给予热疗,可以抑制亚致死性损伤和潜在致死性损伤的修 复,提高放疗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图示乳腺癌胸壁复发后采用放疗联合热疗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优 于单纯放疗组。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肿瘤治疗的新手段、新方法也越来 越多,如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等。放射治疗与这 些新兴的治疗手段的联合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问题,对于提高肿 瘤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好,本次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
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治疗的联合
在杀灭肿瘤细胞时,放疗主要对G2、M及G1期的细胞产生作 用,而对S期细胞无作用,而化疗药物可以作用于细胞周期 的S期,两者的肿瘤杀伤效果可以互补。
另外,放疗和化疗还能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化疗药物可 以增加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比如说紫杉醇药物联合X射 线用于肿瘤的治疗,紫杉醇药物可以诱导细胞周期阻滞, 使对放射敏感的G2/M细胞比例增多,从而促进X射线对肿瘤 细胞的杀伤作用。
放射治疗与热是对肿瘤局部进行 加温,单纯加温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其机 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变性失活引起细胞死亡,热疗主要 对放射敏感性低的S期细胞、低pH值和营养缺乏的细胞 产生作用,这部分细胞对电离辐射是不敏感的,所以热 疗可以和电离辐射的杀伤效果互相补充。
放射生物学课件-第一节肠组织的功能与放射敏感性
人体最大 微生态系统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肠道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 官,对于它的其他功能却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科学 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肠道的功能非常强大。除了 消化和吸收食物当中的营养物质,它还是人体最大的免 疫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甚至能够影响人 的情绪和行为。
小肠:主要的消化器官
小肠
食管
胃
大肠
口腔
消化管各部分以小肠对电离辐射最为敏感,依次为食 管、胃、大肠、口腔。因此在本部分的学习中将重点 介绍电离辐射对小肠的影响。
电离辐射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将学习电离辐射对消化系 统的作用。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 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 内,大消化腺有唾液腺、肝和胰。
鲜为人知的是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含有 约占机体70%-80%左右的免疫细胞,产生人体80% 的抗体。肠道上皮、粘膜免疫及肠道菌群共同构 成肠道粘膜免疫屏障,对抵御细菌、毒素及维持 内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 肠道细菌种类达500~1000种,1014个 ,细胞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 左右,细菌重量约为1.5kg
电离辐射对消化系统的损伤效应备受重视
³ 肠道对电离辐射高度敏感; ³ 致死剂量照射后,胃肠道症状出现较早,也较典型; ³ 胃肠道症状发生的频次和剧烈程度与放射病病情轻重和预后好坏
有重要关联; ³ 临床上腹部放疗的肿瘤病人也要特别注意肠道的辐射损伤防护。
因此,深入研究电离辐射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放射生物学课件-第三节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
a假设部分被包含在孟德尔遗传病内,部分被包含在多因素遗传病内。
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2001年的报告,目前对于连 续低LET、低剂量或慢性照射遗传风险的估算如表格所示,每Gy的贡献为 孟德尔遗传病为750到1500每百万人,多因素遗传病为2250到3200每百万 人,染色体变化被包含在两者以内,没有单独列出。 需要指出的是,与三种遗传病基线频率相比,电离辐射每剂量单位的贡献 是很低的,每Gy总的风险约为基线风险的0.41-0.64%,处于一个很低的水 平,如果再考虑有遗传意义的人群,也就是具有生育下一代机会的人群在 所有年龄人群的比例,总的危险系统要下降到0.1%。 我们知道电离辐射的随机性效应包括了遗传效应和致癌效应两类,但是目 前对于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的关注度是在逐步下降的,如今辐射致癌效应 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随机性效应。 好,本次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
目前对连续低LET、低剂量或慢性照射遗传风险的估算
(来自UNSCEAR,2001;假定加倍剂量:1 Gy)
疾病种类
每百万人
孟德尔遗传病
24000
染色体变化
4000
多因素遗传病
71000
总计
738000
总危险(基线的百分率 )-
每Gy每百万人 750~1500
a 2250~3200 3000~4700 0.41~0.64
遗传病分类
➢ 孟德尔遗传病
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的单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多指、镰状细胞贫血、色盲、血友病。
➢ 染色体变化
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引起的疾病。 唐氏综合征。
➢ 多因素遗传病
疾病具有遗传因素,但是传递方式不能以简单的孟德尔遗传病 进行描述。 唇裂、腭裂、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放射生物学分次照射中的生物因素4R
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
分次照射的治疗模式是以时间—剂量因子对生物效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基础的,通过调整每次照射的时间间隔和照射剂量,达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并最大限度的杀灭肿瘤组织,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
放射治疗从一开始基本就是一种分次治疗的模式:
•1896年1月29日芝加哥报道开始为一位乳腺癌病人进行了每天一次,共18次的治疗。
•第一例单纯采用放射治疗治愈的肿瘤病人是一位49岁的患鼻根部基底细胞癌的妇女。
治疗开始于1899年7月4日共照射了99次。
治疗30年后也没发现有残余病灶的证据,说明完全治愈了。
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次照射治疗方法(每周5次,每次2Gy)已被认为是标准方法。
•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基本上符合大多数情况下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对射线反应差异的客观规律,起到了保护正常组织和保证一定肿瘤细胞群杀灭率的作用。
分次照射中的生物因素(4R)•放射损伤的修复(R 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
•再群体化(R epopulation)
•细胞周期的再分布(R 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ell cycle)
•乏氧细胞的再氧化(R e-oxygenation of hypoxia cel
(一)放射损伤的修复
(R 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
1.细胞的放射损伤
•任何活体组织及细胞都会有其耐受剂量,人体正常组织也不例外,当肿瘤致死剂量超过了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时,治愈肿瘤将会使正常组织出现不可接受的放射损伤。
•放射损伤的关键靶是DNA,造成DNA链的断裂(SSB和DSB)
•放射损伤概括为亚致死性损伤·潜在致死性损伤和致死性损伤
放射损伤的修复
(R 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 2.放射损伤的修复
(1)亚致死损伤的修复(STD)
定义:某一既定单次照射剂量分成间隔一定时间的两次所观察到的存活细胞增加的现象。
放射损伤的修复
(R 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
人体正常组织按照生物学特性及对电离辐射的不同反应性,分成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
•早反应组织特点是:组织细胞更新快,照射后损伤表现快,一般照射后2-3周表现出来,少数增殖快的组织照射后1-2天后就开始增殖。
人体早反应组织有小肠、皮肤、黏膜、生殖细胞等。
而大多数肿瘤细胞由于多处于增殖期,其对射线反应类似于早反应组织。
•晚反应组织特点是:细胞群体增殖很慢,增殖层的细胞在数周甚至1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不进行增殖更新。
人体内晚反应组织有脑组织、脊髓、肾、肺、肝等。
•早、晚反应对照射后的修复是有差异的。
了解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的修复机制对肿瘤的放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早反应组织(包括肿瘤组织)的修复主要是通过细胞的增殖、再群体化。
增殖期细胞对射线非常敏感,容易被杀死。
而晚反应组织几乎无再增殖能力,主要依赖亚致死损伤的修复,亚致死损伤修复通过动物试验证明:两次分割照射间期应大于6h,以利于亚致死损伤的完全修复。
图表分析:
•可以看出,晚反应组织曲线弯曲程度较大,在A点剂量(分次
剂量小),射线对晚反应组织的效应比早反应组织小。
•当一次照射剂量较大时(B点),晚反应组织损伤比早反应组织
严重。
•因此说随着分次照射剂量的增加,晚反应组织靶细胞存活率
下降更剧烈。
反之,随着分次
照射剂量减少,晚反应组织将
得到很大的保护。
结论:
(1)当分次照射时,与早反应组织相比,晚反应组织可以得到较多的保护。
但是在分次照射剂量较大时,对晚反应组织相对较为有害。
(2)为了获得最大的增强比,必须使晚反应组织完成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SLD)。
因此超分割分次间隔应在6h以上。
(3)除了慢性增殖的肿瘤外,用小剂量分割照射较有利于治疗。
影响亚致死性损伤修复的因素
(1)射线性质
低LET射线照射后细胞有亚致死性损伤和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高LET射线照射后细胞没有亚致死性损伤和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
(2)细胞的氧合状态
慢性乏氧环境的细胞比氧和状态好的细胞对亚致死损伤的修复能力差。
3)细胞增殖状态
未增殖的细胞几乎没有亚致死损伤的修复。
放射损伤的修复
(R 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
(2)潜在致死性损伤的修复(PLD)
定义:指照射以后改变细胞的环境条件,因潜在致死性损伤的修复或表达而影响既定剂量照射后细胞存活比例的现象。
放射损伤的修复
(R 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
潜在致死性修复的特点:
•发生在照射后4-6小时。
•高LET照射后,基本没有PLD的修复。
•分次照射剂量大小对PLD修复影响不大。
•G2期.M期和活跃的G1期没有PLD修复。
•主要发生在非增殖细胞群中,增加对射线的耐受量,减少靶细胞晚期损伤。
(二)再群体化
(R epopulation)
概念:
指损伤之后,组织的干细胞及子代细胞在机体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增殖,分化,恢复组织原来形态的过程称再群体化。
再群体化
(R epopulation)
在群体化的特点:
•再群体化效应可以被增殖层次细胞的缺失或非增殖性功能细胞层的缺失所启动。
•照射或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可启动肿瘤内存活的克隆源细胞,使之比照射或用药前分裂更快,能加速再群体化。
•受照射组织的再群体化反应的启动时间在不同组织之间是不同的,与放射治疗期间存活的克隆源细胞有关。
•常规分次放疗期间,大部分早反应组织有一定程度的快速再群体化,而晚反应组织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增殖慢)一般认为不发生再群体化。
(三)细胞周期的再分布(R 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ell
cycle)
细胞的放射敏感性随它们在周期内所处时相的不同而不同。
总的倾向:
S期的细胞(特别是晚S期)是最耐受最抗拒的;G2和M期的细胞是最放射敏感的(可能的原因是,G2期在分裂前没有充足的时间修复放射损伤)。
周期放射敏感性的不同是分次照射的基础。
细胞周期的再分布
(R 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ell cycle)
分次照射后细胞周期的再分布
•照射后即刻所有细胞倾向于处在与照射前相同的相点,一些细胞会失去它们再繁殖的完整性,而保持再繁殖完整性的细胞在数量上倾向于S期的最多。
•分次放射治疗中,存在处于相对放射抗拒时相的细胞向放射敏感时相移动的再分布现象。
临床上:利用分次照射后细胞周期再分布的现象有助于提高放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但如果未能进行有效的细胞周期内时相的再分布,则可能成为放射抗拒的机制之一。
(四)乏氧细胞的再氧化(R e-oxygenation of hypoxia cel)乏氧细胞
•临床实验已经间接证明了人实体肿瘤内有乏氧细胞的存在,并能影响放射效应。
•实体瘤的生长需要不断的诱导血供,生成的新血管是原始性的,不能满足生长中肿瘤的需要,因此造成营养不良和供氧不足,乏氧细胞就存在其中,它是仍具有活力的。
乏氧细胞的再氧化
(R e-oxygenation of hypoxia cel)
乏氧细胞的再氧合
•研究表明:直径<1mm的肿瘤是充分氧合的,超过这个大小便会出现乏氧现象。
•用大剂量单次照射肿瘤后,肿瘤内大多数放射敏感的氧合好的细胞将被杀死,剩下的那些活细胞是乏氧的。
•照射后即刻的乏氧分数将会接近100%,然后逐渐下降接近初始值,但再氧合后的最终乏氧水平可以高于或低于照射前的值。
乏氧细胞的再氧化
(R e-oxygenation of hypoxia cel)
分次照射有利于乏氧细胞的再氧合
分次照射中,由于肿瘤体积缩小,血液供应改善,使乏氧细胞变得接近血管,同时失去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氧耗量降低,有利于出现肿瘤细胞的再氧合,这对提高放射治疗增敏比有益。
临床上,可采用分次放疗的方法是实体肿瘤的乏氧细胞不断氧合并逐步杀灭之。
谢谢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