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物理实验全面总结
高考物理实验分析小组总结

高考物理实验分析小组总结高考物理实验分析活动小组经过2017-2018年第一学期的实践,我们引导学生按高考物理实验考试说明的要求与高中学生物理实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实验探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进行的探究活动既符合高考物理实验的要求又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现总结如下:1.活动及时,活动小组初具规模。
我们对报名的学生进行了一定的筛选,在活动之前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并在每周利用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规定的实验探究活动。
活动后每个实验小组提交实验报告,作为实验作业。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物理知识。
2.在内容安排方面,本学期主要以高考考试说明中的高中物理力学实验部分为基础,在符合高中学生实验要求的基础上作相应的拓展和创新。
学生既学到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例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中我们增加了学生动手制作打点计时器的实验;在“探究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后,我们要求学生动手制作水火箭,提高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3.及时对实验的高考试题进行考点分析;我们在每个实验探究后,教师收集并打印历年的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与上次实验探究活动有关的材料,并和学生一起对高考物理实验的考点进行分析后,进行定使的训练。
既让学生理解高考实验的考查方向,又巩固力学实验基础知识。
4.及时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在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表现出来很高的积极性,从实验的准备到现场场地的布置都给予老师很大的帮助。
很多学生对我们演示的实验和展出的作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总的来说,高考物理实验分析小组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成功。
虽然有不足有遗憾,但我们会在以后的活动中加以改进和完善,获得更大的进步。
高考物理实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实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高考物理实验是考察考生对于物理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下面将从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等方面,对高考物理实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仪器与设备类实验1. 来回摆动实验:通过测量摆动次数和测量时间的关系,探究摆动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 电流强度和电阻的关系实验: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测量电流强度,得出电流强度与电阻大小的关系。
3. 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实验:借助鞍形磁铁和直流电流,观察电流通过导线时受到的磁力的方向和大小。
4. 平抛实验:通过测量平抛物体的射程和发射角度,研究射程与初速度、发射角度之间的关系。
5. 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实验: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测量电压和电流值,得出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6. 能量守恒实验:通过物体在匀加速度下运动的实验,研究动能、势能、摩擦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二、光学类实验1. 物体在凸透镜中成实像的条件实验:借助凸透镜和物体,观察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和物体与凸透镜的像的关系。
2. 物体在凹透镜中成实像的条件实验:借助凹透镜和物体,观察物体与凹透镜的距离和物体与凹透镜的像的关系。
3. 球面镜成像实验:借助凸透镜和物体,观察物体与凸球面镜(或凹球面镜)的距离和物体与凸球面镜(或凹球面镜)的像的关系。
4. 光的折射实验:借助折射板或者折射器,观察光通过折射板或折射器时的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5. 斑点实验(杨氏实验):利用光的干涉现象,通过一条单缝形成的干涉条纹,研究衍射和干涉的原理。
6. 玻璃棒全反射实验:借助玻璃棒和光源,观察光通过玻璃棒时的折射现象和全反射现象。
三、电学类实验1. 欧姆定律的验证实验: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测量电流和电压,验证欧姆定律的成立。
2. 串联电阻与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实验:通过实际测量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电阻值,验证串联电阻与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公式。
【总结】2018高考物理实验全面总结

【关键字】总结2017高考物理实验复习针对每一个实验,注意做到“三个掌握、五个会”,即掌握实验目的、步骤、原理;会控制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处理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这句是听别的老师说的,觉得挺对的)第一部分考查的内容及要点一、基本仪器的使用: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二、基本实验操作:实物连线、实验步骤、纠错、补漏、排序等。
三、基本实验原理:详见“第二部分:实验专题总结”四、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图像法(剔除错误数据,找规律),列表法(多个量之间的关系,正反比关系);减小误差(换仪器、换方法、多次测量、作图等)五、开放性实验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实验变式(这部分的关键是回归已知的实验,用脑海里已有的实验原理和实验仪器去解决新问题是这类题的关键)第二部分实验专题总结一、实验部分考题分析:力学实验的主线是打点计时器(光电门);电学实验的主线是各种方法测各种电阻;电磁学内容实验题略有涉猎,但很少;考题基本为课本实验的变式、组合或重新设计。
二、考纲实验: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三: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八: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九: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十: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十一: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实验十二:传感器的简单使用实验十三: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3-3)实验十四: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3-4)实验十五: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十六: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三、专题突破: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本题做的比较多了,要点基本上都掌握了,这里只强调两点:1.不要上来就用公式,要先验证一下是不是匀变速,即△s 是否都相等;2.本题可能涉及到牛顿力学,不要漏知识点。
2018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统计分析及启示

2018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统计分析及启示朱亚军[摘要]首先统计分析2018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的考查情况。
然后阐述2018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的4个主要特征:点面结合,全面考核;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突出“三会”,关注细节;侧重设计,重视探究。
最后就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2018年高考;物理实验;统计分析;启示[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6-0040-03一、2018年高考物理实验题考查情况统计2018年全国高考试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部分省市高考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用全国1、2或3卷,自主命题的省市很少,只有北京、天津和江苏地区。
海南省采用半自主命题的方式,该省高考的语文、数学和外语等3门学科采用全国卷,物理等其他学科自主命题。
浙江省和上海市为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进行新高考探索。
本文的统计不包含浙江和上海的高考实验试题。
2018年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统计如下:由上表可见,2018年7份高考物理试卷中均设计了2道实验题,力学、电学各一题,分值可能是12分、15分、18分或24分。
二、2018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的主要特征1.点面结合,全面考查2018年高考物理实验试题不仅借鉴或迁移考查了《考试说明》中明确必考的8个学生实验,而且推陈出新。
同时还考查了教材中“做一做”的课后探究实验和课堂演示实验,如全国3卷第22题“测学生的反应时间”、北京卷第19题“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等。
这种命题方式有利于引导、促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不仅要求学生既要熟悉教材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后探究实验,还要有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从而发掘实验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方面的潜在价值。
2.源于教材,高于教材2018年的高考物理实验题几乎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影子”,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有利于学生平心静气地发挥正常水平。
2018高中物理实验分类和总结

2018高中物理实验分类和总结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准备了高中物理实验分类,希望大家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一、验证性实验⑴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1:目的: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器材:方木板一个、白纸一张、弹簧秤两个、橡皮条一根、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3. 主要测量:a. 用两个测力计拉细绳套使橡皮条伸长,绳的结点到达某点O。
结点O的位置。
记录两测力计的示数F1、F2。
两测力计所示拉力的方向。
b. 用一个测力计重新将结点拉到O点。
记录:弹簧秤的拉力大小F及方向。
4.作图:刻度尺、三角板5.减小误差的方法:a.测力计使用前要校准零点。
b.方木板应水平放置。
c.弹簧伸长方向和所测拉力方向应一致,并与木板平行.d.两个分力和合力都应尽可能大些.e.拉橡皮条的细线要长些,标记两条细线方向的两点要尽可能远些.f.两个分力间的夹角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取600---1200为宜(2)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原理:两小球在水平方向发生正碰,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
m1v1=m1v1/+m2v2/本实验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上式成立。
两小球碰撞后均作平抛运动,用水平射程间接表示小球平抛的初速度:OP-----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OM----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O'N-----m2以V2' 平抛时的水平射程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2. 实验仪器:斜槽、重锤、白纸、复写纸、米尺、入射小球、被碰小球、游标卡尺、刻度尺、圆规、天平。
3. 实验条件:a.入射小球的质量m1大于被碰小球的质量m2(m1 m2)b.入射球半径等于被碰球半径c.入射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
d.斜槽未端的切线方向水平e.两球碰撞时,球心等高或在同一水平线上4.主要测量量:a.用天平测两球质量m1、m2b.用游标卡尺测两球的直径,并计算半径。
C.确定小球的落点位置时,应以每次实验的落点为参考,作一尽可能小的圆,将各次落点位置圈在里面,就把此圆的圆心定为实验测量数据时所对应的小球落点位置。
2018年江苏省高考物理实验题赏析

2018年江苏省高考物理实验题赏析近日,2018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卷公布,其中的物理实验题引起了广大考生的关注。
这道实验题出题新颖独特,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活,难度适中,使考生既能考察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实践动手能力,被认为是江苏省物理试卷的一大亮点。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道实验题。
这道实验题的题目是:“根据相同温度下的物体的质量和水分蒸发情况进行实验和研究”。
考生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材料的蒸发速度是否不同,其次需要了解实验中会使用到的一些基本物理概念和实验器材。
在这道实验题中,考生需要用到的主要实验器材是天平、电热板以及不同材料的空满两个烧杯。
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热力学实验,考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测量不同材料烧杯中的水分蒸发情况,进而得出结论。
在进行实验之前,考生首先需要做的是准备实验器材,并且校准天平,确保其准确度。
然后挑选不同材料的烧杯,其中一个烧杯空置作为空白对照组,另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作为实验组。
接下来,将两个烧杯放在相同温度下的电热板上,以确保条件一致。
然后,等待一段时间后,通过天平测量两个烧杯的质量变化,计算出水分蒸发量。
将两者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在实验完成后,考生需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可以用相关的物理概念,如温度、表面积、水分蒸发速率等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考生可以通过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材料特性,比如材料的导热性、吸湿性等因素,来分析不同材料的蒸发速度是否不同。
这样既能考察考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能锻炼其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总体来说,,是一道既考察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实践能力的优秀题目。
通过这道题目,考生能够了解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同时,这道实验题也能够培养考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情况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这道实验题的深入探讨,相信考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和实验方法的重要性。
2018-2019高考物理力学实验全解析

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单位(m/s)
v1
v2
v3
v4
v5
v6
0.412 0.364 0.314 0.264 0.215 0.165
解析:(1)所作的图象如图所示. (2)所作的v-t图象为一条倾斜的直线,所 以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v-t图象的斜率表示小车的加速度.为 求直线的斜率可在直线上取两个距离较远 的点,如(0.2,0.364)、(0.6,0.165),根据图 象斜率的物理意义有:a=k= 0.165-0.364 m/s2=-0.50 m/s2,负号表示小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0.6-0.2
(1)他们已计算出小车在通过计数点1、2、3、4、5、6的瞬时速度,并填 入了下表,以0点为计时起点,根据表中的数据请你在图丙中作出小车 的v-t图象.
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单位(m/s)
v1
v2
v3
v4
v5
v6
0.412 0.364 0.314 0.264 0.215 0.165
(2)由所作的v-t图象可判断出小车做 ________(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 “匀变速直线运动”或“不能判断”) (3)根据图象可求得钩码落地后小车的 加速度a=________m/s2; (4)若小车的质量m=1kg,则小车与木 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g= 10 m/s2).
(3)图线纵截距为0.15 m/s,此截距的物理意义为0时刻打点计时器打A点 时滑块的速度为0.15 m/s; (4)该图线的斜率即滑块运行的加速度,a= m/s2.
答案 (1)1.38 (3)0.15 2.64 3.90 (2)如解析图所示
4.5-2.0 Δv = m/s2=12.5 Δt 0.35-0.15
2018高考物理实验总结大全

2018高考物理实验总结大全1、长度的测量会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掌握它测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
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隔5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其中T=5×0.02s=0.1s)⑵利用“逐差法”求a:⑶利用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事项:1、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2、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胡克定律)探究性实验利用右图装置,改变钩码个数,测出弹簧总长度和所受拉力(钩码总重量)的多组对应值,填入表中。
算出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
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点的分布作出弹力F随伸长量x而变的图象,从而发确定F-x间的函数关系。
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
该实验要注意区分弹簧总长度和弹簧伸长量。
对探索性实验,要根据描出的点的走向,尝试判定函数关系。
(这一点和验证性实验不同。
)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目的:实验研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弹簧秤(2个)、直尺和三角板、细线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1、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2、实验时应该保证在同一水平面内3、结点的位置和线方向要准确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因此只需验证:m1OM+m2OP=m1OM'+m2O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考物理实验复习针对每一个实验,注意做到“三个掌握、五个会”,即掌握实验目的、步骤、原理;会控制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处理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这句是听别的老师说的,觉得挺对的)第一部分考查的内容及要点一、基本仪器的使用: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二、基本实验操作:实物连线、实验步骤、纠错、补漏、排序等。
三、基本实验原理:详见“第二部分:实验专题总结”四、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图像法(剔除错误数据,找规律),列表法(多个量之间的关系,正反比关系);减小误差(换仪器、换方法、多次测量、作图等)五、开放性实验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实验变式(这部分的关键是回归已知的实验,用脑海里已有的实验原理和实验仪器去解决新问题是这类题的关键)第二部分实验专题总结一、实验部分考题分析:力学实验的主线是打点计时器(光电门);电学实验的主线是各种方法测各种电阻;电磁学内容实验题略有涉猎,但很少;考题基本为课本实验的变式、组合或重新设计。
二、考纲实验: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三: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八: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九: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十: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十一: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实验十二:传感器的简单使用实验十三: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3-3)实验十四: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3-4)实验十五: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十六: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三、专题突破: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本题做的比较多了,要点基本上都掌握了,这里只强调两点:1.不要上来就用公式,要先验证一下是不是匀变速,即△s是否都相等;2.本题可能涉及到牛顿力学,不要漏知识点。
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3.能够利用纸带测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实验原理1.理论基础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不同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 1、v 2、v 3、…,若v 2-v 1=v 3-v 2=v 4-v 3=…,则说明该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等,由此说明该物体在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1t v t v a 2.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1)作用:计时仪器,每隔0.02 s 打一次点.工作条件①电磁打点计时器:4~6v 交流电②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00v 交流电(3)纸带上点的意义:①表示和纸带相连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记录了时间和位移)②通过研究纸带上各点之间的间隔,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设相邻两点之间的位移为S 1、S 2、S 3…(1)若如S 2-S 1=S 3-S 2=…=S n -S n-1=0.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若如S 2-S 1=S 3-S 2=…=S n -S n-1≠0,则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3.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和速度(1)逐差法如图实-1-1所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S 1、S 2、S 3…、S 6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根据△s=aT 22122334143)()()(aT s s s s s s s s =-+-+-=-同理如236253aT s s s s =-=-即为所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2)平均速度法求速度求各点的瞬时速度v v t =2(2)V-t 图象法根据: v v t =2,求出各个记数点的瞬时速度,再作出v-t 图像,其斜率表示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刻度尺、导线、电源、垫片等.四、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1.如图实-1-2所示,把原来放于水平桌面上的长木板一端垫起,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被垫起的那一端,连接好电路.让平整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2.用手按住小车,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
再放开小车.小车在拖着纸带运动的同时,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断开电源,取下纸带;更换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3.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每隔四个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S× 5=0.1S,在选好的开始点下标明A,依次标为B、C、D、E…叫做计数点.4.用毫米刻度尺正确测出每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S1、S2、S3、S4、S、5S6并填入下表中。
5.比较各段的加速度是否相等,得出结论,即小车沿斜面的下滑是否可以看成匀变速直线运动。
6.根据实验原理中所讲的方法,计算小车的加速度或根据 v-t图象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五、注意事项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2.应该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3.先断开电源,再取下纸带.4.如打出的点较轻或是短线时,应调整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5.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等于多少秒.6.每打好一条纸带,将定位轴上的复写纸换个位置,以保证打点清晰.7.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地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8.要多测几组,尽量减小误差.六、误差分析1.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2.根据位移计算的瞬时速度有误差.3.计算的加速度有误差.4.用作图法作出的v-t 图线并非是一条直线.5.木板的粗糙程度并非完全相同.高考真题1.(2013广东)(1)研究小车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16(a )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 Z ,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16(b )所示,七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
①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 将小车依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D.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穿过限位孔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用字母填写)② 图16(b )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s③ 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 5= 。
④ 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2.(2011广东)(1)图14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 、A 、B 、C 、D 和E 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 表示。
① OD 间的距离为________cm 。
② 图15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s-t 2图线(s 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斜率表示________,其大小为________m/s 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O B C D E A ••••••132cm 14图1. DCBA 0.1 s (S4+S5)/0.2 m/s a= [(S4+S5+S6)-(S1+S2+S3)]/0.09 m/s22.(1)① 2.20 ②加速度的二分之一 0.923实验二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本题的考点是:连线,对图线物理意义的理解。
尤其是直线的斜率、截距、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交点的物理意义。
可以类比v-t 图的物理意义背记。
一、实验目的I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2.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3.养成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的习惯.二、实验原理1.如图实-2-1所示,弹簧在下端悬挂钩码时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同钩码拉力下的伸长量x ,建立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 ,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 ,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 ,F)对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线,就可探知弹力大小与伸长量间的关系.三、实验器材铁架台、弹簧、毫米刻度尺、钩码若干、三角板、坐标纸、重垂线. cms /22/s t 0.10.20.3+++++15图四、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1.将弹簧的一端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出弹簧自然伸长状态时的长度L0,即原长.2.如图实-2-2所示,将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的下端,在平衡时测量弹簧的总长L并计算钩码的重力,填写在记录表格里.3.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重复前面的实验过程多次.4.以弹力F(大小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x为横坐标,用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弹力F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线.5.以弹簧的伸长量x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写成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6.得出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斜率K)的物理意义.五、注意事项1.所挂钩码不要过重,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出它的弹性限度.要注意观察,适可而止.2.每次所挂钩码的质量差尽量大一些,从而使坐标上描的点尽可能稀,这样作出的图线更精确.3.测弹簧长度时,一定要在弹簧竖直悬挂且处于平衡状态时测量,以减小误差.4.描点画线时,所描的点不一定都落在一条曲线上,但应注意一定要使各点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平滑的曲线.5.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六、误差分析1.钩码标值不准确,弹簧长度测量不准确带来误差.2.画图时描点及连线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3.弹簧竖直悬挂时,未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而带来误差.高考真题34.(2012广东)(2)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①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和刻度尺都应在______方向(填“水平”或“竖直”)②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_____时,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x g16代表符号L0L x L1L2L3L4L5L6数值(cm)25.35 27.35 29.35 31.30 33.4 35.35 37.40 39.30 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_______。
由表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长度为______。
③图16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_的差值(填“L0或L1”)。
④由图可知弹簧和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_N/m;通过图和表可知砝码盘的质量为_________g(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9.8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