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阙台·十年驱驰海色寒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戚继光的诗词《望阙台》赏析

戚继光的诗词《望阙台》赏析

戚继光的诗词《望阙台》赏析《望阙台》明•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赏析】戚继光在戎马倥偬之际,留下了诸多诗文篇章,在当时那个年代就享有“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有其俪”的赞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戚继光的诗“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

王士祯将其列为古今名将能诗的十一人之一。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二句记事抒情,总括自己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以及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寒”,既指苍茫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孤臣”,主要是写远离京城的将士得不到朝廷的足够支持。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句借景抒情,表明心志,写自己虽然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可自己并没有灰心失望,希望自己的一腔爱国热血,朝廷能够明了。

作者登上望阙台,突然发现,千峰万壑,尽是一片火红色,原来是秋霜把枫叶都打红了的缘故。

这一片火红之色,如此热烈,使人胸怀激荡。

他驰骋想象,好像那繁霜是自己的心头血,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这两句诗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向朝廷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

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对国家、民族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不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这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这首诗尽管是作者的失意之作,却因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而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扩展阅读:戚继光的简介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曾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

著有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各种奏疏传世。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意思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意思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意思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出自明代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望阙台》。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赏析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

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

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

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

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

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

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爱国诗词:戚继光《望阙台》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戚继光《望阙台》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戚继光《望阙台》原文译文赏析《望阙台》明代: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赏析】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

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作者仍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自己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也蕴含了对朝廷的忠贞。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

“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

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

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

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

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

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

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秋叶诗词 秋叶诗词七绝

秋叶诗词 秋叶诗词七绝

秋叶诗词秋叶诗词七绝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秋叶诗词,以及秋叶诗词七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关于秋叶诗句关于秋叶诗句;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含有秋叶的诗句古诗望阙台明代:戚继光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秋叶诗词了。

解落三秋叶。

——汪洙《神童诗》春葩秋叶。

——范成大《水龙吟》却教秋叶争飞。

——张抡《西江月》秋叶晓霜红湿。

——张先《更漏子》似风前秋叶。

——李之仪《好事近》霜凋秋叶复丹青。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秋叶的诗句手攀青枫树,足踏黄芦草。

白居易《南湖晚秋》却教秋叶争飞。

张抡《西江月》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阮籍《咏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一片片满载秋意的叶子眼前飘过,唱着从青涩到枯黄无人问津的.歌。

下面是秋叶的诗句集锦,希望对秋叶诗词你有帮助。

春花秋月何时秋叶诗词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关于描写秋叶的诗句,秋叶飘落的诗词名句名言关于描写秋叶的诗句,秋叶飘落的诗词名句名言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2、我相信,在明年春天的嫩芽里,一定有秋叶淡淡的微笑。

3、关于描写秋叶的诗句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

——元稹《**》手攀青枫树,足踏黄芦草。

——白居易《南湖晚秋》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李贺《蜀国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最经典的秋叶诗词最经典的秋叶诗词一《长信秋词》唐· 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秋叶诗词,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二《晚秋夜》唐· 白居易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爱国诗五首

爱国诗五首

爱国诗五首
以下是五首爱国诗词:
1、《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望阙台》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3、《夜泊水村》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4、《立春日感怀》于谦: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些诗词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忧虑,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戚继光名言诗句

戚继光名言诗句

戚继光名言诗句1.戚继光爱国诗句《望阙台》明代: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赏析】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

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作者仍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自己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也蕴含了对朝廷的忠贞。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

“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

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

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

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

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

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

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原文、赏析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原文、赏析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出自明代戚继光的《望阙台》
原文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

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

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创作背景:明嘉靖中.戚继光抗击倭寇,打击海盗.转战于闽、浙、粤之间,十年间屡立战功.基本扫清倭夷。

先后调任浙江参军,福建总督,这首诗就是作者任福建总督时作。

译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注释
望阙(quē)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为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译文定王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

定王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王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

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

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

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如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

京都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

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阕九句四平韵、下阕十句四平韵。

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筑,故名。

楚望:楚地的望郡。

唐、宋时,州、郡、县按地势、人口及经济状况划分为畿、赤、望、紧、上、中、下若干等级,形胜富庶的地区称“望”。

湘州:东晋永嘉时初置,唐初改潭州,词中指长沙。

危基:高大的台基。

自西刘:始建于西汉刘发。

霓(ní)旌(jīng):旗帜如云霓,形容仪仗之盛。

依约:连绵不断。

空白九分头:徒然白首。

词中用陈与义《巴丘书事》“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来表达作者请缨无路的悲愤。

望阙台原文及翻译

望阙台原文及翻译

望阙台原文及翻译望阙台明代: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注释」①望阙(quē)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为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

戚在《福建福清县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中记道:“一山抱高处,可以望神京.名之日望阙台。

”阙,宫闱,指皇帝居处。

②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

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

③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④宸(chēn)銮(luán):皇帝的住处。

赏析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

“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

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

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

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

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5]“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

表达十年后的我的诗

表达十年后的我的诗

表达十年后的我的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表达十年后的我的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表达十年后的我的诗十年后的我天空万里无云大街小巷茫茫碌碌十年之后我或许有了家可能是3口之家我、我的爱人、我的孩子一起走在劳碌的小路上为了生活的味道预备着与命运的抗争孤独的我不在孤独单纯的年月已过简单的人生正在前行遥远的路应当还是遥远曾经的梦或许还是一个梦十年之后我不再年轻、也不算很老我正为自己的抱负而奋斗胜利是欲望的药方失败是道路的向标十年后我还是想让我的人生过的平凡二.描写“十年”的诗句有哪些一.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

元:严中济《天净沙》释义:宁可少活十年,也不行一日没有权。

大丈夫时运不顺,命途多艰。

二.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

宋:欧阳修《采桑子》释义:十年前,酒席宴上我是客人。

春风得意前途亮。

如今好友相继离去,忧愁疾患催人朽。

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考,自难忘。

宋:苏轼《江城子》释义: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记。

四.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魏晋:曹植《七哀诗》释义: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经常一个人。

五.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唐:贾岛《剑客》释义: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耀,只是未试锋芒。

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释义:当年春风下欣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七.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宋:陈与义《咏牡丹》释义: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家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唐:杜牧《遣怀》释义:扬州十年的尽情声色,似乎一场梦,醒悟回头,却在青楼女子这中落得一个薄情的名声。

九.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释义: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爱国诗 满江红

爱国诗 满江红

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

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

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注释凉州词:乐府曲名。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

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意思_全诗赏析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意思_全诗赏析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的意思_全诗赏析“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的意思_全诗赏析《望阙台》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注释望阙(quē)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为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

戚在《福建福清县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中记道:“一山抱高处,可以望神京.名之日望阙台。

”阙,宫闱,指皇帝居处。

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

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

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宸(chēn)銮(luán):皇帝的住处。

赏析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

“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

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

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

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

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戚继光诗词赏析5篇

戚继光诗词赏析5篇

戚继光诗词赏析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戚继光诗词赏析5篇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意思_全诗赏析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意思_全诗赏析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意思_全诗赏析“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意思_全诗赏析《望阙台》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注释望阙(quē)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为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

戚在《福建福清县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中记道:“一山抱高处,可以望神京.名之日望阙台。

”阙,宫闱,指皇帝居处。

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

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

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宸(chēn)銮(luán):皇帝的住处。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

“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

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

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

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

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比喻什么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比喻什么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比喻什么
这句诗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

出处:明·戚继光《望阙台》
原诗: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奇峰突起,气韵豪放。

面对千山红叶,诗人想像自己的一腔热血如同繁霜一样,洒向千峰将秋叶染红,戚继光的诗歌体现出了征战的豪气。

霜之冷、血之热与叶之红形成强烈对比,抒写了守卫国家大好河山的壮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戚继光一生戎马生涯,诗作风格鲜明,后人称他的诗“近燕赵之音”“格律颇壮”。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的意思_全诗赏析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的意思_全诗赏析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出自明代戚继光的《望阙台》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注释①望阙(quē)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为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

戚在《福建福清县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中记道:“一山抱高处,可以望神京.名之日望阙台。

”阙,宫闱,指皇帝居处。

②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

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

③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④宸(chēn)銮(luán):皇帝的住处。

【赏析】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

“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

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

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

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

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5]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望蓟门》翻译赏析

《望蓟门》翻译赏析

《望蓟门》翻译赏析《望蓟门》翻译赏析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简析:《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

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

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

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作者简介:祖咏,唐朝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故也。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

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作品注释: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⑵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一望:一作“一去”。

客:诗人自称。

⑶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⑷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

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危旌:高扬的旗帜。

一作“行旌”。

⑸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⑹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8_望阙台

8_望阙台

wàng què tái
望阙台
míng dài :qījìguāng
明代:戚继光
shínián qūchíhǎi sèhán ,
十年驱驰海色寒,
gūchén yúcǐwàng chén luán 。

孤臣于此望宸銮。

fán shuāng jìn shìxīn tóu xuè,
繁霜尽是心头血,
sǎxiàng qiān fēng qiūyèdān 。

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注释
望阙(quē)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为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

戚在《福建福清县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中记道:“一山抱高处,可以望神京.名之日望阙台。

”阙,宫闱,指皇帝居处。

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

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

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宸(chēn)銮(luán):皇帝的住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望阙台·十年驱驰海色寒翻译赏析
《望阙台·十年驱驰海色寒》作者为明朝文学家戚继光。

其古诗全文如下: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前言】《望阙台》是明代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所做。

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

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作者仍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自己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也蕴含了对朝廷的忠贞。

【注释】①望阙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为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

戚在《福建福清县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中记道:“一山抱高处,可以望神京名之日望阙台。

”阙,宫闱,指皇帝居处。

②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

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

③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④宸銮:皇帝的住处。

【翻译】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赏析】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
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

“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

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

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

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

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

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

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

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

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

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

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
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