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核物理与粒子物理讲义-第一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原子核结构与基本粒子

引力与其他基本相互作用的关联
基本相互作用的关联
• 基本相互作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如弦理和M理论等 • 基本相互作用关联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物质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
引力
• 引力是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 • 引力在宏观尺度上具有平方反比律和普遍性 • 引力在微观尺度上表现为弯曲时空
电弱相互作用与统一理论
电弱相互作用
• 电弱相互作用是描述电子、光子等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 电弱相互作用包括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 电弱相互作用是粒子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揭示基本粒子的性质
统一理论
• 统一理论试图将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在一个框架下 • 目前已有标准模型和超对称理论等统一理论 • 统一理论有助于揭示基本粒子的结构和性质,是粒子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
谢谢观看用
核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应用
•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能源领域具 有广泛应用前景 • 核能的应用包括核电站、核供热、核废 料处理等 • 核能的应用对于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 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挑战
• 核能发展面临核废料处理、核安全问题、 公众接受度等方面的挑战 • 面对挑战,核能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发 展,以推动核能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原子核的核力与电磁力
核力
• 核力是原子核内部质子和中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核力具有短程性、饱和性和 交换性 • 核力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原子 核的稳定
电磁力
• 电磁力是原子核内部质子之 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力 • 电磁力远小于核力,但在原 子核尺度上仍具有重要意义 • 电磁力决定了原子核的电磁 性质,如电荷、磁矩等
02
基本粒子的分类与性质
大学物理原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学

大学物理原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学是大学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将从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介绍原子核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然后转向粒子物理的相关知识和发展历程。
一、原子核物理原子核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物理主要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与相互作用。
原子核物理在核能源、核技术以及医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1 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的结构可以用核子数和中子数来描述,在同位素的不同核素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不同。
1.2 原子核的性质原子核具有很高的密度和巨大的能量,是原子的稳定核心。
原子核的质量集中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内,而质子之间相互排斥,需要强相互作用力维持原子核的稳定性。
1.3 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原子核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主要包括静电作用力和强相互作用力。
静电作用力是负责核内粒子之间的排斥力,而强相互作用力是保持核内粒子结构相对稳定的主要力。
二、粒子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研究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性质。
粒子物理学对于理解宇宙的起源、宇宙组成和基本力的统一理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2.1 基本粒子粒子物理学将基本粒子分为两类:费米子和玻色子。
费米子包括质子、中子、电子、中微子等,它们符合费米-狄拉克统计,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
而玻色子包括光子、希格斯玻色子等,它们符合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2.2 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来描述: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这四种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基本力的运作机制。
2.3 粒子物理的发展历程粒子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从射线的发现、质子和中子的发现,到粒子加速器的建立和基本粒子的进一步研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标准模型。
三、应用与展望原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学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前景和潜力。
物理学中的原子核和粒子物理学

物理学中的原子核和粒子物理学在物理学中,原子核和粒子物理学都是极其重要的领域。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和各种物质的性质都非常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内容和进展。
一、原子核物理学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是构成原子的最基本的部分。
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子核的结构、反应和衰变等方面。
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种:液滴模型、壳模型和集体模型。
液滴模型认为原子核是由一个液滴组成的,而壳模型则认为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按照一定的能级排布在壳层上。
最新的观测结果表明,原子核的结构存在着精细的奇异性,如奇偶不对称性、同位旋等现象。
原子核的反应原子核的反应主要指原子核与其他原子核或粒子的相互作用。
包括核聚变、核裂变、放射性衰变等反应。
其中核聚变和核裂变是广泛应用于能量领域的重要反应。
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的衰变可以分为放射性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其中α衰变指原子核放出氦离子,β衰变指质子或中子转变为另一种粒子的现象。
衰变过程中会发出放射线,其中γ射线是电磁波,是无电荷的高能粒子,具有穿透力强的特点。
二、粒子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研究的是宇宙中的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的主要目标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演化历史,进而理解宇宙的本质。
基本粒子粒子物理学界定了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即夸克、轻子、介子和重子。
其中夸克是建立物质的基本粒子,而轻子则是物质中和夸克相对的基本粒子,也就是电子,介子是纠缠在核子之间的一条相互作用中介粒子,也就是π介子。
重子包括质子和中子,它们是由夸克组成的带电核子。
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粒子物理学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
主要有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
其中,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只在近距离下发生作用,而电磁相互作用则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则是超大质量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演化历史粒子物理学也关注宇宙的演化历史。
在大爆炸之后,宇宙产生了大量的夸克和反夸克,并最终形成了核子。
原子核物理与基本粒子简介课件 (一)

原子核物理与基本粒子简介课件 (一)近年来,原子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了当代物理学研究的热点。
学习原子核物理与基本粒子简介是人们了解和掌握现代物理学的必备基础。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关于“原子核物理与基本粒子简介”的课件,加深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一、课件主要内容1.原子核结构通过对原子核的组成结构和构造原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精华所在;讲述了原子核的直径、 Proton(质子)和nuetron(中子)的数量、相互作用等重要特性等。
2.核衰变介绍了放射性核素的定义、核衰变类型及其特点等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原子核变化规律的理解。
3.核反应从核反应的定义、类型、原理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讲述,让学生深刻了解核反应的基本规律和运用价值。
4.基本粒子介绍了基本粒子的种类和特点、研究历程与成果、重要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元梵粒子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
二、课件制作特点1.结构清晰该课件制作相当精细,各种知识点均采用了清晰简明的图形和图表进行图示,利于学生的观看和学习。
2.知识点齐全课件涵盖了原子核物理与基本粒子课程中的所有知识点,从原子核的组成、结构、衰变到核反应等方面,阐述了核物理的基本内容。
同时,还详尽介绍了基本粒子的各种类型和主要特征。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该课件在介绍原子核物理与基本粒子的知识点时,通过数字、文字、图形结合的形式,灵活运用了PPT媒体,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
总之,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原子核物理与基本粒子简介是当今物理学学习的必备基础。
它既是理论的创造,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实践的深入,相信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原子核物理与基本粒子的重要性,不断挖掘这一学科的前沿内容,为人类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4 /193
(3)重要的常量
• 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了宏观与微观 › NA=6.02214199×1023/mol • 普朗克常量——能量、角动量的量子化,不确定度关系 › h = 6.62606876×10-34J· s = 4.13566727×10-22MeV· s › ħ =1.054571596×10-34J· s = 6.58211889×10-22MeV· s • 真空中的光速——越微观,越高速,必须考虑相对论效应 › c =2.99792458×108m/s • 基本电荷——质子、电子、原子核的电荷量 › e =1.602176462×10-19C • 真空中介电常数 › ε0 =8.854187817×10-12F/m
• 粒子性:particles of light
– 1900:Planck,黑体辐射 – 1905:Einstein,光电效应
– de Broglie 1924年提出实物(静质量非0)粒子也具有波 粒二象性。
de Broglie wavelength:
h p
9 /193
物质波的实验证实
C60分子的 干涉图像
有关核物理的理论与实验工作对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核物理所涉及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影响,超过了其它任何学科。
……. No other field of science comes readily to mind in which theory encompasses so broad a spectrum, from the most microscopic to the cosmic, nor is there another field in which direct application of basic research contain the potential for the ultimate limits of good and evil. K. S. Krane, Introductory Nuclear Physics, P.2
核安全工程师综合知识第一章原子核物理知识(精简版)

(第一章)原子核物理基础引言(P1)1.1895年X射线1896年放射性这三大发现揭开了近代物理的序幕,物质结构的研究开始进入微观领域。
1897年电子2.放射性现象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Becquerel A.H)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核变化的情况,通常人们把这一重大发现看成是原子核物理的开端。
3.20世纪50年代,逐步形成了研究物质结构的三个分支学科,即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这三者各有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但又紧密关联。
本章重点论述原子核物理这一领域。
第一节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性质(P1-6)1.到目前为止,包括人工制造的不稳定元素在内,人们已经知道了100多种元素。
2.1911年卢瑟福(Rutherford R.C.)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的假设,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补充:1898年, 卢瑟福(Rutherford)在“贝可勒尔射线”中发现了α、β粒子,后来证实了α射线是氦原子核,β射线是电子。
3.原子就被分成两部分来处理:核外电子的运动构成了原子物理学的主要内容,而原子核则成了另一门学科——原子核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原子和原子核是物质结构互相关联又泾渭分明的两个层次。
4.关于电子:(1)电子是由英国科学家汤姆逊(Thomson J.J.)于1897年发现的,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微观粒子。
(2)电子性质:①电子带负电,电子电荷的值为e=1.602 177 33×10-19CPS: 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
②电子的质量为m e=9.109 389 7×10-31kg补充:质子质量:1.6726231×10-27kg;中子质量:1.6749273×10-27kg5.原子核性质:(1)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的电荷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
(2)原子核的质量远远超过核外电子的总质量;(3)原子核的线度只有几十飞米,而密度高达108t/cm3PS:1fm=10-15m=10-13cm 1nm=10-9m6.关于原子(1)原子的大小是由核外运动的电子所占的空间范围来表征的;(2)原子的大小即半径约为10-8cm的量级。
原子物理与核物理的基本知识

原子物理与核物理的基本知识原子物理与核物理是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性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本文将着重介绍原子物理与核物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的组成及性质、核反应与放射性衰变等内容。
1.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数目与质子数相等,保持整体电中性。
根据质子数的不同,原子可分为不同的化学元素。
2. 原子核的组成及性质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占据极小的体积但质量却相对较大。
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中子的存在稳定了原子核,增加了核的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大约等于其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
3.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有关,即核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之比。
稳定的原子核具有合适的质子数和中子数,而不稳定的原子核则可能发生核反应或放射性衰变。
4. 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的变换过程,包括核聚变和核裂变。
核聚变是两个轻核聚合成重核的过程,常见于太阳和恒星的能量释放。
核裂变是重核分裂为两个轻核的过程,常用于核能的利用。
5.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不稳定核自发变为稳定核的过程,伴随着放射性粒子的放出。
放射性衰变可以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β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β粒子(电子或正电子),使质子数或中子数发生变化。
γ衰变是指原子核通过放出γ射线释放能量。
6. 核能的应用核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能源产生、医学诊断与治疗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
核能发电是目前清洁能源的重要来源之一,核技术在医学诊断、癌症治疗和食品辐射杀菌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语:原子物理与核物理作为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了原子和原子核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的组成及性质、核反应与放射性衰变等方面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
第一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2

(一)能量和质量的一般关系
质量和能量都是物质的属性。 任何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都与一定的能量相联系:
E mc2
(c—真空中的光速)
相对论给出,物体质量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运动物 体的质量与静止质量的关系:
m m0
1 (v c)
2
(m0—粒子静止时,即速度v=0时 的质量,称粒子的静止质量)
电子在原子中的结合能远小于核子质量, M(1H) 和M(Z,
A)中的电子结合能又抵消一部分。
忽略电子结合能差,有: m(Z, A) = M(Z, A) 实验发现: 所有原子核都存在正的质量亏损, m(Z, A) 0
定义—质量过剩(Mass excesses):
在某些原子核质量数据表中,不是直接列出核素的原子质 量M,而是列出(M-A), (M-A)称为核素的质量过剩。M是核素 的原子质量,以u为单位,A是核素的核子数(质量数)。 实际上使用的是与质量过剩所对应的能量(M-A)c2 ,通常 用符号表示,即:
不同的能级结构反映了不同的原子核结构情况,对核能级 的研究是认识原子核结构的重要途径。
(四)核能的利用 重核的裂变:(原子弹和裂变反应堆) 一个很重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比 结合能 由小变大,释放出能量(俗称原子能)。
如:
235U
+ n 236U 裂变为两个中等质量的碎片核
由7.6MeV增到8.5MeV,一次裂变释放出约210MeV的能量。
轻核的聚变:(氢弹和热核反应) 两个很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重一些的核,比结 合能 由小变大,释放出能量。
如:
2H
+ 3H 4He + n
一次这样的聚变放出20MeV以上的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此同时,天体物理的许多重要问题如能量和元素的来源,中子星 的结构和冷却,超新星的爆发,都涉及到基本的核物理问题,尤其是弱 束缚核的结构和反应。另一方面,天体中的核过程与核聚变等装置中的 核过程相似,通过相关研究可以为核能源开发应用等提供重要信息和参 考资料。核物理与天体物理的交叉不仅是人类认识天体及宇宙演化过程 及规律的重要方式,并且与能源开发和利用、国防安全建设等密切相 关。放射性核束物理涉及众多新的核样本和核数据,将在超重核合成合 成、新型核材料、新型核能装置等方面产生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
1、259Db合成:首次进入超重核区
测量结果: Eα = 9.47MeV,
22Ne+241Am→259Db
探测器面对产物样品测得的α谱
T1/2 = 0.47 s, Qα=9.70MeV 我国新核素合成首次进入超重区!
A new alpha-emitting isotope 259Db Euro. Phys. J.,A10, (2001) 21-25 产物样品移去后测得的α谱
(197 Au, 10 B, 16 C, 10 He, 11Li, 11Be) 79 5 6 2 3 4 2 3 235 U, 238 U) (1 1H, 1H, 1H 92 92 3 4 (2 1H, 2 He, 3 Li) 40Ar , 40K , 40Ca ) (18 19 20 60m 60 * 同核异能素(Isomer):有确定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但能量不同的核素 ( 27 Co或27 Co )
■
未来5年— 超重元素探索和新核素的合成
关键科学问题:超重核合成的新机制和技术
1)截面1 pb以下;2)现有融合体系中子数缺10个左右;3)长寿命核无法利 用现有在束 α-α 级联衰变的方法进行单个事件鉴别
主要研究内容:
1)合成和用单粒子技术鉴别Z >= 110的新核素 一个以上 2)验证新的超重谱仪 3)理论与实验结合探索超重核合成 新机制和新的直接鉴别方法 4)系统研究超铀(Z>90)区核的性质 前五年: 合成了 259 105 Db,
(以 h 为单位) 。 自旋量子数 I 是自旋角动量 PI 在 z 方向投影的最大值 通常用 I 来表示核的自旋的大小。 例:14N 的自旋为 1,是指它的 I=1; 9 Be 的自旋为 3/2,是指它的 I=3/2。
最常用的测量核的基态自旋的方法是利用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轨道角动量 Pl 与自旋 Ps 耦合成总角动量 Pj,
P j = P + Ps l
P j = j( j +1)h,
Pl =
l ( l + 1) h , Ps =
s( s + 1) h ;
j、l 和 s 分别是电子的总角动量、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量子数: j=l+s,l+s-1,…, l − s 对 对
1 3 l=1,s= ,j= 2 和 2 1 l=0,j 只能取 2
1 2
,能级:3P 能级:3S
3P3/2 和 3P1/2。 3S1/2
r r V ∞l ⋅ s
超精细结构:核的自旋与电子的总角动量耦合
P =P +Pj F I
F 可取值:
F = I + j, I + j −1,L, I − j
如果 j≥I,F 有 2I+l 个值;如果 I≥j,F 有 2j+1 个值。 不同 F 的能级具有不同的能量。从而造成了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超精细结构能级的间距只有精细结构的几百分之一。 光谱线的超精细结构可用来定出核的基态自旋(利用谱线条数、谱线间 距之比、或谱线强度) 。
测定原子核电荷 Rutherford方法:N ∝ Z2 Moseley方法: ν = AZ − B 对于特定的X射线,A, B=常数 *对短寿命重元素,需采用复杂的电荷辨别方法( 相对论效应) *1-94号元素:天然存在(43、61、93号元素除外) 95-114号元素:人工产生 超重岛?
2. 核的质量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静态性质:标志一个核的存在的基本物理量 电荷、质量、半径、自旋、磁矩、电四极矩、宇称、统计性等 动态性质:标志原子核发生变化的物理量 衰变寿命、分之比等 §1.1 原子核的电荷、质量和半径 1. 电荷 Rutherford大角散射:确定原子有一个核心 原子—— 原子核+核外电子 原子核:~10-14m 占有99.9%以上的原子质量 Q原子=Q核+Q电子=0 Z=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中子晕”:指远离核芯的外围很宽范围的中子分布。这种核 称为中子晕核。6He,
11Li,11Be, 14Be等。是一种量子效应。
放射性核束物理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核物理新领域,它 研究的对象是在新型大科学装置上已经或即将产生的数千个 非稳定(unstable)也就是弱束缚(weak-binding)的核 素,而过去近百年只研究了几百个在稳定区附近的核素。在初 期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晕结构、集团自组织、新幻数、非 线性多中子关联、连续态强耦合、同位旋相变等量子多体的 新现象,并观察到 反常截面增大、多反 应道耦合、集团破裂 和转移等新的反应机 制和效应。放射性核 束物理研究是对广阔 的核科学未知领域的 探索,正在极大地改 变对原子核的传统认 识。
超重核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Chart of the Nuclides at High Z End
Proton number
120
LogT 1/2 (sec)
110பைடு நூலகம்
e b m u n t o r P
100
困难1:目前合 困难1:目前合 成的最丰中子 成的最丰中子 的核与稳定岛 的核与稳定岛 的核中子数相 的核中子数相 差约10个。 差约10个。
qV = 1 Mv2 2
Mv2 = qvB R 2R2 qB M= 2V
V:电压[V ]; B : 磁感应强度[tesla ]; R : 半径[m]; q :电荷[C ];M:质量[kg ]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的质量整数(u) 核素(Nucleus):有确定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同位素(Isotope):质子数相同的一类核素 同中子数(Isotone):中子数相同的一类核素 同量异位素(Isobar):质量数相同的一类核素
140 150 School 160 170 190 180 Neutron number
-2
70 100 110 2004 120 130
-6
从1969至1974,美国Berkeley和俄罗斯Dubna,重离子诱发的“热熔合”,合成 了104、105和106三种元素的几个同位素。中子跑走太多,融合截面小。 1973年,Dubna小组利用40Ar+208Pb反应证实了他们提出的以双幻核为靶以减 少复合核的激发能,降低复合核裂变的竞争,提高重余核产额的想法 -“冷熔 合” 。德国GSI在1975年建成了重离子强流直线加速器、研制了重余核分离设备 SHIP和单个原子的α衰变关联测量技术,使得他们可以分离寿命短至几个微秒的 蒸发余核并测量其α衰变。从1981-1996年,GSI小组利用强流54Cr,58Fe, 62Ni,64Ni和70Zn束流轰击208Pb和209Bi靶,先后合成了Z=107-112的6种新 元素的一系列同位素。在“冷熔合”反应中,所要合成元素的生成截面随其原子序 数的增加而呈指数下降,合成Z=112的元素已经达到目前GSI技术条件的极限。 2004年,日本的RIKEN小组利用极强的70Zn束流轰击209Bi靶合成了113号元 素。近几年来,Dubna小组考虑到“冷熔合”反应截面的减小,选择了双幻核 48Ca轰击丰中子锕系靶,通过所谓的“温熔合”来产生接近理论预言的球形超重 稳定岛的长寿命核。该实验室经过一系列艰苦的设备改造后,于1998年底开始了 Z≥114号元素的合成探索。基于单个原子的α衰变关联测量技术,先后获得了1个 289114、2个288114、2个287114、2个 292116、3个288115、1个287115和2个294118 衰变事件。尽管目前报道的实验结果已经合成到了118号元素(117号未见报 道),但被确认的结果只到112号元素,113-116和118号元素的确认需待进一 步的验证实验。
I 为整数或半整数
r r r jk = lk + sk r A r I = ∑ jk
k =1
核自旋角动量 PI 在空间给定 z 方向的投影 PIz 为
P =m h Iz I
correct operators (I 2 , I z )
mI 叫磁量子数,它可以取 2I+l 个值: mI=I,I-1,…,-I+1,-I
对稳定核,半径近似地正比于 A1/3,即原子核的体积近似地 与 A 成正比:
3 A∞A V = 4 πR3 ≈ 4 πr0 3 3
核的核子密度(单位体积的核子数) :
A A ≈ 10 38 n= ≈ 4 3 V πr0 A 3
-
(cm-3)
取一个核子的质量 mN 为 1.66×l0 24g 计算,核物质的密度
ρ = nmN ≈ 1.66 × 1014
即每立方厘米的核物质有亿吨重。
(g ·cm 3)
-
§1.2 原子核的自旋
原子核的自旋: 原子核的总角动量 所有核子自旋和轨道角动量的矢量和 (*可否从夸克迭加?) 原子核自旋角动量量子数为 I 时,角动量 PI 的本征值:
P = I ( I +1)h , I
259Db
Qα=9.70MeV
He-jet + 转动轮系统母子体α遗传关系
2、Z=107超重新核素265Bh的合成
靶材料:243Am靶的制备 束流材料:金属26Mg的还原 束流时间:约250小时 束流强度:0.8μA 束流能量:168MeV 反应道: 26Mg+243Am→265Bh+4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