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村行杜牧诗歌鉴赏

村行杜牧诗歌鉴赏

村行杜牧诗歌鉴赏摘要:一、诗歌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2.创作背景二、诗歌内容分析1.山村风光描绘2.情感抒发3.艺术手法三、诗歌主题及意义探讨1.自然景色的赞美2.借景抒怀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总结正文:【诗歌背景介绍】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他生活在唐朝晚期,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堕落的时期。

这首《村行》是他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村风光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内容分析】1.山村风光描绘《村行》一诗中,杜牧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山村的美景。

诸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子,形象地展现了山村曲折的山路、柳树掩映的村庄和明丽的春花。

这些景物的描绘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又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2.情感抒发在这首诗中,杜牧通过对山村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同时,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山村景色中,以表达内心的感慨。

这种借景抒怀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3.艺术手法杜牧在《村行》一诗中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等。

这些手法使得诗歌在形式上和谐统一,同时强化了诗歌的表达力。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对仗的手法,使得句子更具韵律感,更加和谐。

【诗歌主题及意义探讨】1.自然景色的赞美《村行》一诗通过对山村风光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

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在诗中,自然景色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也是他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

2.借景抒怀杜牧通过描绘山村美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他以自然景色为媒介,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这种借景抒怀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有深远的意境。

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行》一诗中,作者通过对山村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希望远离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过上宁静、美好的田园生活。

这种向往体现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总结】总之,《村行》一诗是杜牧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自己情感和理想的作品。

【诗歌鉴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原文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忱开口笑,菊花须挂满脸归属于。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富豪之家区厄尚?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注释、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有浴览胜饮菊花酒。

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

2、翠微:这里代指山。

3、Tessy(mǐngdǐng):醉酒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4、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5、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翻译江水荡漾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偕同酒壶飞骑峰峦翠微。

尘世无可奈何平生忱开口一苦笑,菊花花开之时必须挂满脸而归属于。

只应当纵情欢宴赋重阳佳节,不必怀忧驻跸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较长时间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是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九日齐山览胜》就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这就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不得志情绪而作,诗以看穿一切的旷达乃至陈腐,去排解人生多弊、命运无常的可悲,整体表现了封建制度知识分子的人生观滞后、消极的一面。

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

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首单胺白描的手法写下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

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绘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汪”去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宽容在自己的默默里,“江涵秋影”四字绝妙的表达出来江水之明,“秋影”宽容极广,不独指雁影。

“与客偕同壶”就是设宴会友,并任之有山有水,就是人生乐事,“翠微”去替代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惬意体会。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杜牧《赤壁》诗词赏析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一篇绝句。

诗歌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思维独到,见解新颖,富有较高的艺术魅力。

今天,语文小编就跟大家分享杜牧《赤壁》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这篇杜牧《赤壁》赏析是来自于语文网小编的分享,希望在对大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我们自学、探讨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祝大家学习进步!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杜牧《秋夕》全诗鉴赏

杜牧《秋夕》全诗鉴赏

杜牧《秋夕》全诗鉴赏杜牧《秋夕》全诗鉴赏《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

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下面一起来欣赏下!《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银,一作“红”。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⑶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⑷天阶:露天的石阶。

天,一作“瑶”。

⑸坐看:坐着朝天看。

坐:一作“卧”。

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

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翻译】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赏析】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

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

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

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

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

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

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商山富水驿诗歌鉴赏

商山富水驿诗歌鉴赏

商山富水驿诗歌鉴赏
商山富水驿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写了秋日行旅的困顿,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联“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意思是自己性格一直很刚直,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并不明智,最终还是要被贬到南方去凭吊屈原。

这里诗人用了屈原的典故,暗示自己的遭遇和屈原相似,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颔联“残云带雨风犹暗,老树含烟日半昏”,描写了秋日雨天的景象,阴沉的天气让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这里诗人用残云、雨、风、老树、烟、日等景物来烘托气氛,暗示自己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阴暗。

颈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意思是不要嫌弃潇湘这个地方人少偏僻,这里盛产菰米,岸边还有莓苔。

这里诗人用菰米和莓苔来暗示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能够自给自足,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和豁达。

尾联“为儒误己徒忧国,穷理明时好佐君”,意思是自己读书做学问,却没有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只能白白地忧虑国事。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自己不能为国家尽忠的遗憾和无奈。

整首诗以秋日行旅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人运用了比喻、暗示等手法,使诗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鉴赏】杜牧《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牧《题乌江亭》原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杜牧《题乌江亭》翻译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振旗鼓,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杜牧诗词鉴赏

杜牧诗词鉴赏

唐代有的诗人也喜堆垛数字,如骆宾王,却不免被讥为“算博士”。考其原因,乃因其数字的运用多是为了属对方便,过露痕迹,用得又太多太滥,也就容易惹人生厌。而此诗数字之设,则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是艺术上的别出心裁,所以驱使而令人不觉,真可夸口“虽‘算博士’何妨”!
题扬州禅智寺
江南春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登九峰楼寄张祜
九日齐山登高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齐安郡后池绝句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唐时每州都有一个郡名(因高祖武德元年改隋郡为州,玄宗天宝元年又改州为郡,肃宗时复改为州,所以有这种情况),“齐安”则是黄州的郡名。诗当作于武宗会昌初作者出守黄州期间。
这首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几乎异口同声地称引其末句。明人杨慎说:“大抵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升菴诗话》)清王渔洋更说:“唐诗如‘故乡七十五长亭’、‘红阑四百九十桥’,皆妙,虽‘算博士’何妨!……高手驱使自不觉也。”(《带经堂诗话》)说它数字运用颇妙,确不乏见地;兹再予伸论如下。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有异。呜咽的角声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有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情色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杜牧《江南春》赏析

杜牧《江南春》赏析

杜牧《江南春》赏析杜牧《江南春》赏析篇一《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第一、自学古诗,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第二、情景引入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

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第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一)前两行——晴景、写今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

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

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杜牧《清明》鉴赏

杜牧《清明》鉴赏

杜牧《清明》鉴赏杜牧《清明》鉴赏杜牧《清明》鉴赏 1《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清明》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

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诗歌鉴赏】杜牧《泊秦淮》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泊秦淮》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泊秦淮》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牧《泊秦淮》原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2、烟:烟雾。

3、泊:停泊。

4、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5、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杜牧《泊秦淮》翻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赏析《泊秦淮》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诗歌鉴赏】杜牧《金谷园》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金谷园》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金谷园》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牧《金谷园》原文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金谷园》注释、金谷园:金谷本地名,在河南洛阳市西北,西晋卫尉石崇筑园于此,园极奢丽。

2、香尘:沉香之末。

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3、流水无情:流水一去不回,毫无情意。

多用以比喻事物的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流水,指金谷水。

4、坠楼人:谓石崇的爱妾绿珠。

杜牧《金谷园》翻译繁华的往事已随着香尘散尽,没能够留下半点踪迹,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绿,流水无情地悄悄逝去。

黄昏时啼鸟在东风里噬怨声声,飘飞的落花还像那坠楼的人。

杜牧《金谷园》赏析《金谷园》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即景生情诗。

诗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情思。

前句写金谷园昔日的繁华,今已不见;二句写人事虽非,风景不殊;三、四两句即景生情,听到啼鸟声声似在哀怨;看到落花满地,想起当年坠楼自尽的石崇爱妾绿珠。

句句写景,层层深入,景中有人,景中寓情。

写景意味隽永,抒情凄切哀婉。

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

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

“繁华事散逐香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

王嘉《拾遗记》谓:“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

”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活之一斑。

“香尘”细微飘忽,去之迅速而无影无踪。

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

正如苏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

可叹,亦可悲,还是观赏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春”。

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

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

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诗歌鉴赏唐代诗人杜牧

诗歌鉴赏唐代诗人杜牧

诗歌鉴赏唐代诗人杜牧唐代诗人杜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员,他的诗作在当时备受赏识,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诗歌鉴赏的角度,探究杜牧的诗作风格、主题及艺术成就。

一、杜牧的诗歌风格杜牧的诗歌风格以清新婉约、细腻含蓄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感受和情感表达。

首先是杜牧的音乐性写作。

他的诗多以五言绝句为主,行文朴素而节奏优美。

他擅长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读来如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是杜牧的意蕴丰富。

他的诗作细腻入微,字里行间充满思考和哲理。

他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给读者留下诗情画意的印象。

再次是杜牧的情感表达。

他以自身经历、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为素材,借诗歌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传递自己对人生、爱情以及社会风貌的感悟和思考。

二、杜牧的诗歌主题杜牧的诗作主题丰富多样,涉及到人生哲理、爱情、时事评论等方面。

首先是人生哲理。

杜牧关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生命的思索和对人生的悲凉感。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世俗欲望、权力游戏等的批判,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其次是爱情。

杜牧的爱情诗作充满了浪漫与凄美,他以细腻的词句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追求。

他在描绘爱情时常常运用比喻和意象,使诗歌充满了柔情与含蓄。

此外,杜牧也经常通过描写社会风貌来表达对时事的观察和评论。

他以冷峻的视角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人性的贪婪和虚伪进行揭露。

三、杜牧的艺术成就杜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入的思考,在唐代文坛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首先是他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杜牧尝试了诗歌创作中不同的形式,如律诗、绝句、七言诗等,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杜牧在作品中常常引用典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儒家思想、佛教意蕴等元素,使诗歌更加深邃丰富。

再次是他对情感的表达。

杜牧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使诗歌充满了个人色彩和情感共鸣。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鉴赏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鉴赏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鉴赏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之一,而杜牧则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唐代诗坛之骚客"。

本文将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深入解读他的代表作品,并剖析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生平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牧居子。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为政务的廉洁而著名。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宰相杜宇,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杜牧年轻时就显露出文学天赋,他的诗歌才华很早就受到了赞赏。

他的才华和名声逐渐为人所知,吸引了很多文人学士的关注。

他在文学创作之余,还从政,为政清明,为人宽厚有道。

然而,他后来因为政治原因被贬到偏远的地方,直到辞世。

虽然杜牧的一生经历了起伏,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才情却绵延不断。

作品特点情感真挚杜牧的诗作情感丰富,令人动容。

他善于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常常以直接的方式描绘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抒发对人生、爱情、友情等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诗句字字入情,让人产生共鸣。

深入生活杜牧的诗作贴近生活,关注人民的苦乐冷暖。

他关注社会疾苦,对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心怀愤慨。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他对国家民生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

同时,他也写了很多关于平凡民生的诗篇,描述了人们的生活琐事、家庭情感等,使他的诗作更加真实可感。

用典独特杜牧的诗作充满了文化典故和修辞手法,展示了他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

他常常在作品中巧妙运用古代典故、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以丰富多样的意象和引人入胜的框架,增强了诗作的艺术性。

代表作品鉴赏《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的这首诗《秋夕》,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美好感受。

通过叠韵、叠词和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情感真挚、形象鲜明。

他将夜晚的秋天描绘成了一幅寒冷的画屏和银烛的照耀,给人一种诗意的美感。

《秋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夜思念远方的兄弟的情景。

杜牧《清明》古诗鉴赏

杜牧《清明》古诗鉴赏

杜牧《清明》古诗鉴赏杜牧《清明》古诗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清明》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2.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借问:请问。

古诗今译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

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

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

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

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

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清明杜牧诗歌鉴赏

清明杜牧诗歌鉴赏

杜牧的《清明》是一首描绘清明时节的经典诗篇,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丰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1.标题:《清明》
2.作者:杜牧
3.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朝,具体年份不详。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主要祭祀先人,扫墓,祭奠亲人。

4.内容简析:
(1)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天气。

清明时节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春雨绵绵,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2)“路上行人欲断魂”,描绘了行人在清明时节的心情。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人们想起逝去的亲人,心情沉重,仿佛魂魄都要离开自己的身体。

(3)“借问酒家何处有”,表达了诗人在清明时节的心境。

诗人在这个节日里,想要借酒消愁,寻找一个可以暂时忘却忧愁的地方。

(4)“牧童遥指杏花村”,描绘了诗人在询问酒家时,牧童给出的指引。

杏花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诗人在那里可以暂时忘却烦恼,享受片刻宁静。

5.主题:这首诗通过清明时节的天气、行人的心境以及诗人的寻酒之旅,表现了人们在清明时节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在这个特殊节日里寻求慰藉和宁静的愿望。

6.艺术特色: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清明时节的景象之中。

同时,诗人通过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1页共1页。

杜牧最有名的十首诗有哪些?杜牧10首名诗鉴赏

杜牧最有名的十首诗有哪些?杜牧10首名诗鉴赏

杜牧最有名的十首诗有哪些?杜牧10首名诗鉴赏唐代诗人杜牧他写过最有名的诗句你们可还记得是哪些吗,杜牧他也是唐代的文学家,他的性格总得说来就是很刚直,为人处世不拘小节,更不会阿谀奉承别人。

要知道杜牧在文学创造这块是很有成就的,他写的诗、赋、包括古文这些都是很有名的。

杜牧的诗歌成就也是非常大的,他写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豪迈的,另外一种就是香艳的。

接下来为你带来杜牧最有名的十首诗句欣赏。

杜牧最有名的十首诗欣赏1. 重过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舟。

出自唐·杜牧《新定途中》。

此写舟行到江南需要越过万山千里之遥,既是写旅途之长,也是写行舟之难,更是写行旅的孤寂之感。

“千里”、“万山”都非实指,而是夸张,意在突显行舟路程的漫长与行舟历程的艰难。

2.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出自唐·杜牧《山行》。

坐,因为。

此写停车赏枫的情趣及快乐欣喜之情。

前句写动作,后句写原因。

在交代原因的同时,通过一个比喻,将秋日枫叶如花似火的颜色形象地表现出来,令人顿生与诗人同样的情感冲动,也想身临其境,体会一下夕阳之下停车赏枫叶的情趣。

3. 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

语出唐朝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

一个人的一生,即便能够活到百岁,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4.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盢。

出自唐·杜牧《睦州四韵》。

潺盢,水流缓慢之状。

此写家家绿树掩映、户户流水潺潺的田园风光。

5.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出自唐·杜牧《江南春》。

前句写江南的春天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之景,而以“千里”冠之于前,气象顿然阔大起来,让人有一种无限美景一望无际、望之不尽之感。

后句写傍水而聚之村落、依山而筑之城郭到处酒旗迎风飘动之景,暗示的是江南的富庶与生活的悠闲,让人顿生无限的艳羡之情。

6. 晴云似絮惹低空,紫陌微微弄袖风。

出自唐·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其二)。

此写晴空低垂、浮云似絮,小径花繁、轻风吹袖之景。

村行杜牧诗歌鉴赏

村行杜牧诗歌鉴赏

杜牧的《村行》是一首描绘农村风光的诗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先,从整体结构看,这首诗以“村行”为主题,以空间顺序展开,从远处的大自然到近处的村庄,再从村庄到更远的自然风光,这种顺序使诗歌的层次清晰,同时也呈现出农村的宁静和美丽。

其次,在语言上,杜牧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

例如,“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这里,“万壑”和“无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方面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另一方面也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数峰”生命和情感。

同时,“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再次,从情感上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农村的风光,也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诗中的“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亲切感和依恋。

最后,从艺术手法上看,杜牧在这首诗中成功地运用了以画入诗的手法。

他将自然景色、人文景观、情感体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
诗歌充满了画面感和诗意。

同时,他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使诗歌充满了动态感和生命力。

总的来说,杜牧的《村行》是一首描绘农村风光的优美诗歌,它以生动的描绘、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情感和以画入诗的手法展示了农村的宁静、美丽和作者的深情厚意。

【诗歌鉴赏】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原文灵头浮萍绿锦池,夏莺吟唱嬉戏玫瑰。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杜牧《乾县后池绝句》札记、齐安郡:即黄州。

杜鹃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微三角形,叶柄有气囊。

它在夏天开花,呈白色。

浮萍: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

叶片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部紫红色,叶下有须根,花白色。

格林:这用作动词和使役。

3、啭(zhuàn):指鸟婉转地鸣叫。

蔷薇:植物名。

4.全天:全天。

5、鸳鸯:鸟名。

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

杜牧《乾县后池绝句》英译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齐安县后池杜牧绝句赏析《齐安郡后池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展示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面: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

诗人把这些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成诗。

全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有人有情,意境空灵含蓄,有若即若离之妙。

这首诗描述了整个风景,但它不是一首简单的风景诗。

风景中有人和感情。

3、四、两句话是整篇文章的重点。

第三句话不仅显示了一个“一个人也没有”的环境,还显示了一个时刻都在看雨的人。

他的无聊处境是可以想象的。

这句话说“看毛毛雨”。

事实上,有很多丝雨,这是看不见的。

可以看到的应该是菱形的叶子、浮萍、池塘水、柳莺和玫瑰。

他最不注意的是池中鸳鸯的相对游动。

这对鸳鸯进一步反映了观雨者的孤独,这不可避免地会让观雨者感受到风景,产生许多联想和遐想。

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小诗。

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诗歌鉴赏杜牧诗歌鉴赏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

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

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

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

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

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周汝昌)金谷园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

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

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

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

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

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

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

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

繁华事散逐香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

王嘉《拾遗记》谓: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

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活之一斑。

香尘细微飘忽,去之迅速而无影无踪。

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

正如苏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

可叹乎?亦可悲乎?还是观赏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春。

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

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

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

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

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此地—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

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

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帘。

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

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多少追念、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么?诗人的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珠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

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

一般怀古抒情的绝句,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这首诗则是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

(唐永德)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

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

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

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

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

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在一起了。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

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

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

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

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

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

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

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

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

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袁行霈)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在一起了。

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