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来解读病从口入养生意义

合集下载

道家之咽津养生法,用自己的口水助健康(好文)

道家之咽津养生法,用自己的口水助健康(好文)

道家之咽津养生法,用自己的口水助健康(好文)中医认为,唾为肾之液,属“阴津”,存得一分阴津,则得一分生命。

舌心中为“聚泉穴”,唾液在吞咽过程中,刺激该穴,可以清散风热、祛邪开窍。

古代养生家们认为,把口中的唾液吞咽下去,可使人长寿健康。

古人称唾液为“醴液”“华池”“玉泉”“琼浆”等。

《黄帝内经》记载,在静心呼吸的情况下“吞津”,每日数十次,可祛病,还可养肾。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

方法在这里:咽津养生法很简单。

早上起床后洗漱干净,排空大小便。

面朝空气流通之处,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掌重叠贴放在肚脐处。

全身放松,用腹式呼吸法呼吸。

准备工作做足了,然后就可开始用舌搅动口齿,舌要伸出齿外,但须在唇内。

舌先绕齿上下搅动,再左右搅动,各36次。

搅动时,用力要柔和,待津液满口后鼓腮含漱36次,然后分三小口咽下。

稍待片刻后,用双掌揉脐,顺、逆时针各3圈。

咽津养生法男女老少皆宜,是一种最廉价的养生法。

上述动作每天可坚持1~2次,每次重复三遍。

清晨、午休、夜晚睡前都可做这套动作,长久坚持下去,可以“润五脏、悦肌肤”。

唾液从口腔壁生成后,经舌根、咽喉、肺转入肝脏,进入肾经,贮于丹田,之后再化津还丹,于是形成精气。

这个过程可和脾健胃,润泽五脏肌肤,养肾补元,还可补益脑髓。

人体自有大药,唾液就是我们体内的“自助药房”,廉价、简单、有效,只要你早一天“咽津”,就会早一天健康。

资料供学习参考。

中医养生的俗语

中医养生的俗语

中医养生的俗语中医养生自古以来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

中医养生俗语作为中医养生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承载了丰富的中医养生理念与经验。

本文将介绍几个脍炙人口的中医养生俗语,并解读其中的养生智慧。

一、早睡早起身体好这是中医养生中最常见的一句俗语,它强调了作息规律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阴阳运动规律相对应。

早睡早起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调节生物节律,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二、吃得饱,莫吃撑这句俗语强调了饮食的适度,即饮食要合理、适量。

中医养生注重阐扬饮食的药性,强调“药食同源”,也就是饮食可以用来调养身体,防病治病。

吃得饱保证身体所需的营养,同时莫吃撑避免肠胃负担过重,对身体有益。

三、滴水不成河,糟糠积成山这句俗语表达了中医养生中强调小事的重要性。

滴水不成河,强调积少成多的道理,敦促人们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的小习惯与积累来养生。

糟糠积成山,指的是经年累月的不良生活习惯与不健康行为会造成身体的健康问题。

中医注重细节,要求人们从小处着眼,养成良好习惯。

四、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这句俗语告诫人们要注意保暖和饮食卫生。

中医养生认为寒冷从脚部开始入侵,因此要保持脚的温暖,以防感冒等疾病。

病从口入强调饮食卫生的重要性,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合理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从而维护身体健康。

五、苦尽甘来,粗茶淡饭这句俗语强调了磨难与物质简朴的意义。

苦尽甘来鼓励人们在遭遇困难时坚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相信最终会迎来好的时运。

粗茶淡饭则是告诉人们,不追求过于奢华的饮食与生活,适度的简朴可以让人身心得到满足。

六、动则病,静则乐这句俗语强调了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认为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调节情绪等,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可以增加生活乐趣。

七、夏收秋藏,四时养生这句俗语强调了根据四季变化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养生理念。

中医隐喻的术语

中医隐喻的术语

中医隐喻的术语标题:中医隐喻术语解读:病从口入,福从口出导语:中医隐喻术语是中医学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它将人体和自然界的现象进行类比,用以描述疾病的形成和治疗的原则。

本文将以中医隐喻术语“病从口入,福从口出”为切入点,解读其中蕴含的中医理念和保健方法。

一、病从口入在中医学中,病从口入是指许多疾病的发生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外界的食物相互作用,通过消化系统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供给身体使用。

因此,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体内湿热、痰湿、气滞等病理状态的形成,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为了避免病从口入,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饮食均衡:合理搭配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鱼肉禽蛋等食物,保证身体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

2. 忌嗜辛辣:辛辣食物容易引起体内热盛,导致湿热病症的发生,如口腔溃疡、痤疮等。

3. 限制油腻:过度摄入油腻食物会使体内湿气积聚,导致痰湿症状的出现,如痰多、胸闷等。

4. 忌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容易造成胃肠负担过重,引发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二、福从口出福从口出是指通过饮食来调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食物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来源,还具有药物的作用,能够调和阴阳、益气养血、健脾养胃等。

因此,合理搭配食物,科学进食,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福从口出的养生方法:1. 调养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脾胃健康与整个身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可适量摄入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稀饭、煮熟的蔬菜等,同时避免过度进食寒凉食物。

2. 补益气血:适当补充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豆制品、绿叶蔬菜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3. 养护肝脏:合理摄入具有保肝作用的食物,如山楂、苦瓜、茶叶等,对肝脏具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

4. 防治疾病:在平时饮食中加入一些具有特殊保健作用的食物,如蜂蜜、枸杞、黑豆等,可以起到预防和辅助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

养生秘诀中医典故解读预防疾病的生活方式

养生秘诀中医典故解读预防疾病的生活方式

养生秘诀中医典故解读预防疾病的生活方式养生秘诀:中医典故解读预防疾病的生活方式人们常说,“病从口入”,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疾病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典故中蕴含着深层次的智慧,揭示了许多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秘诀。

本文将对中医典故进行解读,探讨预防疾病的生活方式,帮助读者获得健康的生活。

一、《神农本草经》:合理饮食,保健养生的基石《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农药和草药使用手册,也被称为中国第一本药典。

其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中医理论,在饮食方面采取适当的调节,是预防疾病的基础。

选择合适的食物对于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典故告诉我们,“五谷”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五谷包括稻谷、麦谷、黍谷、稷谷和豆谷。

通过摄入五谷,人体可以获得全面的营养,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此外,《神农本草经》中还提到了“三珍”:人参、海参和鹿茸。

这些珍贵的药材被认为能够滋补身体、延年益寿。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这些昂贵的品味,但可选择其他具有类似功效的食物,如蜂蜜、核桃等。

二、《黄帝内经》:平衡调养,防病于未然《黄帝内经》是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本理论。

其中所包含的养生秘诀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防病于未然”是其中的核心思想,即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身体的阴阳平衡需要维持在一个适当水平上,保持身体的健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保持充足的睡眠。

人体的阴阳平衡需要通过休息来实现。

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其次,适度锻炼身体。

适度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身体的阴阳平衡水平。

但要注意,过度的锻炼可能会造成身体的疲劳和损伤,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

最后,保持情绪的稳定。

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

不断的压力和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身体的紊乱,从而增加患病的风险。

十大中医养生经典格言

十大中医养生经典格言

十大中医养生经典格言中医养生经典格言,源自于中医药学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通过简洁、明确的语句,揭示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和原则。

这些格言以其简练的表达方式,凝聚着中医智慧的精华,对于我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十大中医养生经典格言,希望对您的健康生活有所启发。

1. “调整饮食,获得健康”:养生的基础在于合理饮食。

按照中医养生理论,食物具有药性,合理搭配食物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饮食要多样化,注重荤素搭配,避免过度油腻和热量过高的食物。

中医强调“病从口入,养生亦从口入”,调整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并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2. “日行千步,身轻寿长”:中医养生注重身体的运动。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在人体中起到连接各个部位和器官的作用,而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畅通,增强体质。

每天坚持步行千步以上,不仅可以锻炼肌肉,还有助于调节心脑血管功能,延缓衰老。

3. “夜晚调理,健康永在”:中医养生强调夜晚的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夜晚是人体阳气收藏的时机,应保持宁静、舒适的环境,早睡早起,避免过度疲劳。

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复,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维持身体的健康。

4. “心静则神宁,福寿绵长”:心态对于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

中医养生强调保持心境平和,远离压力和焦虑,以及良好的情绪管理。

心静则气定,气定则神宁,保持内心的宁静有助于延寿和提高生活质量。

5. “三餐有度,身体健康”:吃饭要有节制,不过饱、不饥饿,保持适度。

中医养生认为进食过度会损伤脾胃功能,影响身体的健康。

合理控制饮食量,维持胃肠道的正常运作,对于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6. “和缓为贵,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在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和谐,防止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有利于维持阴阳平衡,增强体质。

7. “适度劳动,身体倍健康”:劳逸结合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适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能力。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养生方法。

道家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受到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的影响,因此提出了各种养生方法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其中,吞口水养生就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养生方法,它强调通过吞咽口水来调理身体,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其实涉及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口水”和“气血”的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口水是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液体,它不仅保持口腔湿润,有助于消化食物,还能够润泽咽喉、滋润肠胃等,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而道家认为,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肾脏是储存体内精华和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而且肾脏在中医理论中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吞口水养生就是通过口腔的动作来刺激肾脏,使之得到滋养,从而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在道家的理论中,吞口水养生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动作,它更强调在心理方面的修养。

道家认为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对于促进身体的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吞口水养生就是通过口腔吞咽的动作来实现心理的宁静和平衡,使人得到一种内心的舒缓和平和的状态。

通过专注于自己的吞咽动作,人们可以忘却外在的纷扰,专注于自我,从而达到自我调理和养生的目的。

此外,道家吞口水养生还涉及到了一些呼吸运动。

在吞咽口水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集中精神,还需要控制呼吸。

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可以让人体吸收更多的氧气,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气血的顺畅循环。

而且通过这种呼吸运动,还可以调节身体的气机,消除体内的疲劳和压力,使人得到很好的放松和休息。

道家吞口水养生的原理还包括了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调节。

道家认为吞口水养生需要坚持“因势利导”的原则,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饮食和生活习惯。

因为不同人的体质和环境都不相同,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调节。

在饮食方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的食物,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适度平衡。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意思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意思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意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谚语。

意思是说,人们生病往往是由于饮食不当,而祸患则常常是由于说话不慎。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保持身体健康和避免灾祸,必须注意饮食和言语。

首先,病从口入指的是人们饮食不当可能导致疾病。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但也存在许多食品安全问题。

如果人们不注意饮食卫生,食用不新鲜、不干净的食物,或者过量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就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次,祸从口出是指言语不慎可能导致灾祸。

言语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方式,但如果不加思考、不负责任地说话,就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争端、误会甚至仇恨。

比如,在工作中,如果不慎言辞得罪了同事或领导,就可能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在家庭中,如果不顾及家人的感受乱发脾气,就可能破坏家庭和睦。

因此,在说话时应该慎重考虑、尊重他人、保持理性,避免因为言语不当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综上所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谚语提醒我们,要保持身体健康和避免灾祸,必须注意饮食卫生和言语谨慎。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也要学会说话的艺术,尊重他人、保持理性、避免言语不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加强健康饮食的教育和宣传。

政府应该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权益;媒体也应该广泛宣传健康饮食知识,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此外,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

家长应该从小教育孩子如何科学饮食、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说话得体、尊重他人。

除了加强教育和宣传外,个人也应该自觉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卫生,不乱吃乱喝;同时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语,避免因为一时冲动而说出不负责任的话。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不轻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干扰。

病从口入的原理

病从口入的原理

病从口入的原理病从口入是一种多种疾病的病因学原理,意为疾病通过口腔摄入病原体进入人体而引发。

这一原理源自于古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难经》等。

在人体健康状态下,口腔是一个有力的屏障,能有效阻止病原体进入体内。

但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或外界病原体强度增加时,这一屏障变得脆弱,病原体易于穿过口腔和消化道的黏膜进入人体内部。

此外,经常性食用不洁食物,或口咽部存在疾病、创伤等情况,也会增加病原体进入人体的机会。

病原体主要通过口腔分泌物、进食物品、饮水、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

口腔分泌物中可能携带有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而病原体进入口腔后,就有可能附着在食物、饮水等上,随后通过食道进入胃肠道。

此外,病原体还可以通过被飞沫还是飞尘携带,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一旦病原体进入胃肠道,它们不断繁殖和感染肠壁,进而通过侵入血液、淋巴等方式进入全身,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食物中的致病性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会引起肠道感染;呼吸道疾病如流感、感冒等,通过空气中的病原体传播。

在病从口入的原理中,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口腔漱口水,可防止口腔内病原体的繁殖。

同时,正确洗手、饮食卫生等也能够减少病原体侵入。

此外,疫苗接种也是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的重要方式,因为疫苗能够让人体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提前阻断病原体侵入。

病从口入的原理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疾病的预防措施以此为基础,如:1. 饮食卫生:食品安全对于病从口入的预防至关重要。

正确储存、加工食物,避免食用不新鲜、过期或受污染的食物,能够有效地减少食物中的病原体数量。

2. 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定期洗手、洗澡等个人卫生习惯,能够减少病原体进入体内的机会。

3.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适时接种疫苗,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避免病原体侵入。

4. 空气净化和通风:室内空气的清洁和通风是确保呼吸道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疫情流行时。

此外,病从口入的原理也提醒我们要远离不洁的环境,减少病原体进入的机会。

“病从口入”新解

“病从口入”新解

Food and Life / 2010-332名医观点专栏 “病从口入”是人们耳熟能详之词,在传染病流行之时,许多传染病不是经呼吸道传播便是经消化道传染,即使在平时,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就会拉肚子已成常识,所以总结一句“病从口入”以警世人,简洁明了。

随着传染病的被控制及环境卫生的改善,以往曾经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伤寒、霍乱已经很好地控制,食物中毒乃至蛔虫症也已很少发生,但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成了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

痛定思痛,查查原因,发现现在的许多疾病竟然都与生活行为相关,而其中又以吃为最重要。

人应该怎么吃?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人们并没有认真研究过,因为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生产力有限,能够提供给人们的食品并不丰富,对于许多人来说,有吃的就已经很好了,所谓“饥不择食”嘛!当然也有吃到“朱门酒肉臭”的,也有提到“高梁厚味反伤脾胃”或是“脑满肠肥,百病丛生”的,但终究是极少数人的事,并未引起过多的关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食品极大地丰富起来。

饮食过量又缺少体力活动,收入“病从口入”新解大于支出,由食物转化的能量大大过剩,过剩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在人体内存起来,于是形成肥胖。

“胖就胖点吧”,我们中国人历来并不太反感肥胖。

因为几千年来能够胖起来的人都是能够多吃少动的人,即所谓“有福之人”,所以便把肥胖称为“福相”。

但是如果胖到路也走不动,楼也上不了,那就是病了,这病就是肥胖症。

肥胖症也许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路走不动可以乘汽车、楼上不了可以坐电梯。

问题是人胖了就容易得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也不正常了。

血脂不正常就容易动脉硬化。

高血压是指血液流动时对血管的压力,高血压病影响的也是血管;而糖尿病呢,有人直言糖尿病就是血管病,它损伤了眼部的血管,视网膜发生病变;它影响了下肢的血管,足便坏疽;影响到心脏和脑的血管便威胁人的生命。

所以肥胖成了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当然脂肪代谢的紊乱还有利于形成脂肪肝、胆结石甚至大肠癌的发生,连乳腺癌也多见于肥胖的妇女。

对病从口入的深入理解

对病从口入的深入理解

对病从口入的深入理解“对病从口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饮食来预防或治疗疾病。

在中医中,饮食疗法被视为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现代医学也逐渐认识到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对病从口入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健康理念。

饮食疗法在中医中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认为,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

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平衡和健康,而错误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身体失衡和疾病发生。

因此,中医强调“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即通过预防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中,饮食疗法的主要原则是“食物药用,药物食用”,即通过食物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具体来说,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可以根据身体的状况和需要来选择食物,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比如,中医认为,苦味的食物可以清热解毒,适合治疗感冒、发热等疾病;酸味的食物可以收敛止泻,适合治疗腹泻等疾病;甜味的食物可以补益气血,适合治疗贫血、乏力等疾病。

除了中医以外,现代医学也逐渐认识到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很多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比如,高盐饮食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脂肪饮食容易导致高血脂、肥胖等;高糖饮食容易导致糖尿病等。

因此,现代医学也开始推崇“对病从口入”的理念。

现代医学将饮食疗法分为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预防方面,现代医学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通过摄入五谷杂粮、五种水果、五种畜肉和五种蔬菜来保证身体的营养和平衡。

同时,现代医学也强调要控制食盐、食糖、饮酒等,以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

治疗方面,现代医学通过研究分析食物成分和营养素的作用,发展了许多针对特定疾病的饮食疗法。

比如,针对高血压的饮食疗法,强调要控制食盐、增加钾元素的摄入;针对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强调要控制食糖、控制总热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

“对病从口入”是一种健康理念,既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治疗疾病。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思解释 -回复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思解释 -回复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思解释-回复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是一句广为人知的中国谚语。

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首先,“病从口入”这句话,字面意思就是疾病是通过口腔进入人体的。

这在医学上是有科学依据的。

许多疾病确实是由食物或饮水引起的,比如食物中毒、肠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或者通过口腔吸入有害物质导致的呼吸道疾病。

此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会引发各种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

因此,“病从口入”告诫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次,“祸从口出”则是指灾祸往往由于言语不慎而产生。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影响到我们的社会关系。

如果说话不讲究方式方法,可能会伤害到他人,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甚至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难。

因此,“祸从口出”告诫我们要谨言慎行,避免因为言语不慎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困扰。

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全面的生活智慧。

一方面,我们要注意身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精神健康,避免因言行不慎而招致灾祸。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仅是一种生活常识,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做到既保护自己,又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病从口入亦从口出

病从口入亦从口出

对的好,得了病也不是绝对的坏,我们 讨论“病由口入”的目的,是借由食物、 语言、药物这些与口相关的因素,来说 病、健康与人生的关系,病和医生的关系, 医生应该站在什么高度看“病”和得了 病的“患者”。 中医讲究“运化”和“和”,药物 只能对抗已经产生的病灶和病痛,如果 我们阻止疾病的再发、复发、新发,靠 的是接下来的患者在“和”的心态下的 行动。 从口入的病治疗的关键还是口,吃 该吃的,说该说的,尽量少吃药。“运化” 和“和”反应了中医“因病而思考幸福 生活”的疾病观,人的很多顿悟和进步, 是从生病开始的。医生和患者之间,应 该是救人即自救的关系,难治的病是来 渡医生的。 我跟大家分享了对“病”和对“口” 的认知,对“万物心造”“病由心生”“病 从口入”的逻辑的诠释,也希望帮助患 者能认知到这些。 很多肿瘤的患者衣食住行都讲究了, 也经历了非常科学的现代治疗,为什么 还是会有复发转移的顾虑呢?是不是差 一点,用心地笑口常开。如果我们能够 用心地享受美食文化,用心地说出赞美 之词,用心地寻求医生的帮助,可能会 有惊喜的发现。
些问卷表明,某些医生自己生病了,是 否服用自己曾经给患者用过的某些药物, 也会存在一些顾虑。 我们讨论“病从口入”的目的,不 仅是为了防止“病从口入”和“已经病了” 该怎么办,更是研究“病怎么样再从口 出来”的。 讨论吃的目的一,是不让人吃,还 是让人科学的吃?一定是让人科学的吃。 饮食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一。 目的二,我们吃要意识到跟谁吃比 吃什么东西更重要。 目的三,让合适的吃成为提高我们 自己免疫力的手段,而不是吃多吃出病, 或者吃少营养差。 目的四,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吃, 自然就会减少药物的人口。 “和谁吃”排在最重要的地位,我 们如果常和孩子吃饭,常和老人吃饭, 常和知心的朋友吃饭,在饮食的量、搭配、 规律上自然就会科学了。 什么时候容易暴饮暴食呢?一定是 觉得心理压力很大。甚至得意忘形的时 候。还有一些人常常因为工作很忙不按 时吃饭,还有一些人因减肥忽略了运动, 不合理的节食。在我们妇科常常引起闭 经、不孕等病。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疾 病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不得病不是绝

病从口入

病从口入

分析“病从口入”人们都知道“病从口入”的告诫,但并不十分理解病从口入是怎么一回事。

告诫!只能作为一种声音在人们的耳旁划过,根本没有引起人们对病从口入的认识,也没有唤醒人们怎样去把握住病从口入的关口,这真是很危险的事情!“病从口入”人们总是对其误解,认为病从口入就是应该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腐烂或过期的食品,这种回答说对了一小部分,其大部分的病从口入内涵还没有真正的说出来。

其实我们日常的饮食才是病从口入的关键,尤其是吃新鲜食品(鱼肉蛋禽及山珍海味)或是极具保养作用的食品和那“洋”食品时、产生“病从口入”的问题越大,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生活提高以后,当我们的饮食有了更高的追求时,病从口入的问题随之就越加突出了。

“补”!自中国初见富裕(1984年后),人人兜里有了钱,第一个大事就是“吃”以此补补亏欠许久的嘴欲,同时也补补身子、强壮一下身体,这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在理也在情。

但吃也应该有个度,再吃也不能吃到肚皮外去啊。

食文化是对饮食的品种和花样而言的,当然也是对品味而言的,但绝对不是对暴饮暴食而言的,更不是对不能吃的东西硬吃而言的。

我们的老祖宗远在古代的时候就有了很深的饮食文化追求,不说完善、但也是该吃的和不该吃的有了分别,至今也没有添上几样新的、大众享用的、有益健康的食品。

与其相反的是饮食超出了边际,“陆海空、能喘气的和不能喘气的统统的都可送入到口中,连那些稀奇古怪的动物也能作为美味佳肴,难怪一时期怪病横起大江南北,折瞪的鸡飞狗跳,若是瘟疫再起,恐怕小鸡都不敢饲养了。

若是疯牛病的来袭,恐怕再是“牛市”人们还是望牛生畏的。

吃上几顿好饭、理所当然,这也是老百姓生活之中的正常愿望吗。

因为现在的中国以不是过去见面第一句话必问“您吃了吗”的时候了。

但衣食无忧并不能代表大开“吃戒”,这大开的吃戒一旦打开,如同雄狮猛兽,好像与缺吃少穿强胜不到哪去,因为这种大开吃戒的猛吃猛喝背后将面有意象不到的煎熬之实啊。

病是吃出来的,虽不能占据在100%,但占据在99%还是没有问题。

”病从口入“--谈谈饮食养生

”病从口入“--谈谈饮食养生

”病从口入“--谈谈饮食养生中医认为,导致人体阴阳失衡的因素主要有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逸过度、内生痰瘀、外伤肌体、外感六淫和疫疠(传染病)。

上一讲《”病由心生“--谈谈七情调养》,向大家介绍了七情内伤导致人体阴阳失衡的致病特点和七情调养方法。

这一讲《“病从口入”--谈谈饮食养生》,向大家介绍:脾胃是饮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脏腑、“五气”和“五味”是饮食营养的来源、“五行生克”是饮食营养的要点、“饮食不节”是致病的主要病因、“药补不如食补”是饮食养生的关键。

“病从口入”和上一讲“病由心生”一样,不是说病都是“从口而入”。

主要为了解读“病从口入”导致疾病的机理和发病特点,同时,提醒大家如何做好饮食养生,防止“病从口入”。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不单单是为了吸收营养,“吃的好、吃的香、吃的有营养”也成了人的精神追求之一。

“请客吃饭”也成了世界通行的社会交际和感情交流的主要方式。

如果问任何人:“你会吃饭了?”相信都会招来对方侧目和反感。

但是,“吃饭”还真是大有学问,今天和大家聊聊“吃饭的学问”和如何进行饮食养生。

一、脾胃是饮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脏腑从《古人教我们识读人体》(中)介绍了五脏的主要功能。

我们复习一下,脾胃互为表里关系。

胃是“六腑”之一,负责受纳和腐熟食物。

脾负责吸收、运输和化生水谷精气(也称为“后天之精”)。

脾的功能有三点,分别是脾主运化、脾主升清和脾主统血。

1.脾主运化:脾负责水谷和水液的运输、吸收和化生功能。

2.脾主升清:脾负责将饮食化生的“后天之精”上输心肺。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通过心肺将“后天之精与自然之气”运输和散布于全身。

3.脾主统血:脾统摄和控制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血液逸出脉外。

如果脾气不足就会出现出血、尿血、女子月经不调甚至崩漏等疾患,称作脾不统血。

后天之精(即水谷精微)在血中流行,滋养全身,失血和出血也就使人体不能正常充分地得到滋养。

脾胃是饮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脏腑,参与饮食排泄的还有小、大肠、肾和膀胱等脏腑。

中医治病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中医治病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中医治病的理念原则与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治病的理念、原则与方法是中医学习和实践的基础,具有独特性和独特价值。

本文将对中医治病的理念、原则与方法进行阐述。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之一、中医认为任何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病变特点,因此在治疗中必须准确判断病证类型,根据不同的辨证施治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标本兼治是指在治疗时不仅要针对病症进行治疗,还要从根本上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注重调理人体的脏腑功能,改善人体的内外环境,从而促进机体自愈能力的提高。

防微杜渐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医强调病从口入,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个体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中医也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提倡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环境卫生等。

治未病是中医治病的又一重要原则。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失衡导致的,所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人体的整体健康,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强调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使人体处于一个相对平衡、健康的状态。

因势利导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医治疗是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和个体的病变特点进行针对性调理。

因势利导强调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的恶化,促进病情的好转。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

中医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证施治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药根据其性味、功效等特点配伍使用,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对疾病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有传统的汤剂、丸剂、散剂等剂型,也有现代的注射剂、丸剂等剂型,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传统方法。

中医通过针刺穴位进行治疗,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养生从口腔开始中医视角下的口腔保健

养生从口腔开始中医视角下的口腔保健

养生从口腔开始中医视角下的口腔保健养生从口腔开始——中医视角下的口腔保健口腔是我们身体的第一个入口,它的健康程度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口腔保健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正确的口腔保健方法,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分享口腔保健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一、中医视角下的口腔与全身健康的关系中医认为,口腔是人体的“水谷之道”,与脾胃相通,与全身的五脏六腑密切相关。

口腔的健康状况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例如,中医观点中的“舌诊”,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状态。

另外,一些口腔疾病也可能引起全身的疾病。

例如,牙周炎的病菌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导致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正确的口腔保健对于全身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中医视角下的口腔保健方法1. 留意饮食习惯:中医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饮食是口腔健康的基础。

应该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高咖啡因等食物。

同时,要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口腔的抵抗力。

2. 善于调理脾胃:中医认为,口腔的健康与脾胃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的运动,都有利于脾胃的健康,进而促进口腔的健康。

3. 定期刷牙、漱口:牙齿是口腔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养成每天刷牙两次的好习惯,早晚各一次,注意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

另外,每天漱口可以帮助清洗口腔,保持口气清新。

4. 中医口腔保健方法:中医有许多特色的口腔保健方法,如“醋通口腔法”、“银翘洗口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的作用,对于预防口腔炎症和口臭都有一定的效果。

可以根据个人口腔的具体情况尝试适合自己的中医口腔保健方法。

5. 寻求中医治疗:如果口腔出现异常情况,如溃疡、牙龈出血等,应及时咨询中医师。

中医师能够通过望、问、切、听等方法,全面分析疾病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帮助恢复口腔的健康。

中医与口腔健康的关联与调理

中医与口腔健康的关联与调理

中医与口腔健康的关联与调理口腔健康对于我们的整体健康非常重要,而中医作为传统的医学体系,对于口腔健康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调理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口腔健康之间的关联,并介绍一些中医调理口腔健康的方法。

1. 中医口腔健康观念中医传统观念认为口腔是全身的一个窗口,口腔的健康状况反映了整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强调人体内外相互联系,身体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口腔的症状进行观察和判断。

例如,口腔溃疡、牙齿松动等问题可能与体内的阴虚火旺、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

2. 中医调理口腔健康的方法2.1 中草药调理口腔问题中草药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口腔问题也有其独特的应用。

例如,芦荟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口腔炎症等问题;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对于牙龈发炎、口腔溃疡等问题有一定疗效。

中草药可以通过饮片、漱口水等形式进行应用,但需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2 饮食调理口腔健康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同样也适用于口腔健康的调理。

例如,饮食过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会对口腔黏膜和牙齿造成伤害,可导致口腔炎症和蛀牙等问题。

中医建议合理控制盐和辣椒的摄入量,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保持口腔的湿润和酸碱平衡。

2.3 穴位按摩调理口腔问题中医认为人体的穴位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按摩穴位可以调理身体的机能。

对于口腔问题,中医推荐按摩迎香穴、合谷穴、曲池穴等穴位,以增加血液循环,缓解牙痛、口腔炎症等症状。

3. 中医与西医口腔健康的综合应用中医与西医虽然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差异,但在口腔健康领域可以有所互补。

中医通过草药和调理治疗一些常见的口腔问题,而西医则强调口腔卫生和现代诊疗技术。

中西医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保障口腔健康,提高治疗效果。

结论:中医与口腔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改善口腔健康。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个体情况,遵循科学的原则进行。

建议在遇到口腔问题时,及时就医,并结合中医和西医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口腔健康效果。

病从口入健康的身体跟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病从口入健康的身体跟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饮食健康问题不再是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就连普通的老百姓都开始关心饮食健康问题,事实证明,饮食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吃不好,身体就不会好,那么到底该怎么吃呢?下面向大家介绍一点饮食的秘诀。

淡食淡食是指多食蔬菜,少食荤菜,主张薄滋味。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主张“善养性者,常很少食肉,多食饭”。

《吕氏春秋》郑重提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为食。

”正如俗话所说:鱼生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

多盐、多油、多糖现在称为“三害”,淡食还要有少盐、少油、少糖三大内容。

盐吃的太多,不仅会引发高血压,还可能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冷食`“低温可延寿”的观点,正在被人们所推崇。

目前多为“外界降温”,而冷食则是内部降温法,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就会加快蠕动,可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但是对于已经出现胃癌的早期症状的人来说,千万不要吃冷食了。

暖食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

食物过热过烫,对消化道主要是物理伤害;烧灼黏膜、烫伤管壁;过食生冷,寒伤脾胃,运化失调,食满腹胀,甚而痛肠无时,导致呕吐、腹泻、痢疾等病。

鲜食绝大多数食物均以新鲜为上,许多“活营养素”可得以保持。

提倡“鲜吃鲜做”、“不吃剩”。

生食生食被认为是“良性回归自然”,适合生食的尽量生食。

我国人民历来有生食瓜果葱蒜的习惯,但生食范围狭窄。

生食某些食物有多种好处。

一般的瓜果蔬菜经过高温烧煮,包括维生素在内的许多营养成分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食则无此弊端。

熟食高温煮食,可以杀菌消毒,利于消化吸收。

熟食还可以增进美味,去除恶味,使对人体不利的成分分解或挥发掉,或转化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

洁食饮食不洁可造成食物中毒,引起腹痛、腹泻、下痢、呕吐等,甚至导致细菌性痢疾。

洁食包括无尘、无细菌病毒、无污染。

病从口入这话说的不假,同样,健康也是从口中入的,健康的食品类似果蔬这些食品更是要注意,一些残余的农药总是在侵蚀着这些食物,我们得给这些果蔬解毒,康道果蔬解毒机,高效杀菌,降解农药,每天花上您几分钟的时间给果蔬解解毒,就能吃出一口健康菜。

中医理论来解读“病从口入”养生意义

中医理论来解读“病从口入”养生意义

浅谈“病从口入”养生意义【摘要】“病从口入”的意思,有深有浅。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说:“吃饭前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这是“病从口入”最表浅的意义。

比较深入的意思是说,大凡疾病的发生都与口这个通道有直接关系。

流行示例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自口出’。

存亡之机,开阖之术。

口与心谋,安危之源。

”谚谓‘病从口入,祸自口出’,信矣。

”【关键词】病从口入,养生,饮食,中医“病从口入”的意思,有深有浅。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说:“吃饭前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这是“病从口入”最表浅的意义。

“病从口入”,也有作“百病从口入”的。

意思是说,大凡疾病的发生都与口这个通道有直接关系。

流行示例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自口出’。

存亡之机,开阖之术。

口与心谋,安危之源。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

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概其如此,聊因笔墨之暇,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

”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宋·庄季裕《鸡肋编》:“今白酒面中多用草乌头之类,皆有大毒,甚于诸石。

释经谓甘刀刃之蜜,忘截舌之患。

况又害不在于目前者乎?谚谓‘病从口入,祸自口出’,信矣。

”郭沫若《郑成功》:“‘百病从口入’。

不要吃生冷,不要乱吃东西,自然病人就少了。

”清·钱泳《履园丛话》:“盖古来已有此语,食者不可不慎。

”“病从口入”在中医养生保健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函。

第一,说的是饮食不节对健康不利。

中医历来主张人的饮食要有节制,也就是说,人吃东西要有个‘度’。

过饥过饱、暴饮暴食都对健康不利,甚至使人生病。

养生家主张吃饭要以八分饱为宜。

所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用在养生保健上也是极有道理的。

当然,如果饥而不食、渴而不饮,人体的气血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也同样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这就要求人们要定时、定量进餐,这样即人利于人们的建康也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

医话“病从口入”

医话“病从口入”

医话“病从口入”总听有人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呢?”此言差矣!难道吃大鱼大肉、海参燕窝就不生病啊?自己生病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责任推到五谷杂粮身上,真是岂有此理!再说了,你吃五谷杂粮了没有?连五谷是啥你都不知道,还赖吃了人家会生病!事实上,吃五谷杂粮才不会生病呢!五谷,是最有益于健康的食物。

前人早已强调:五谷为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五谷得天地五行之气,中含无限生机,可以一代一代地不断繁衍,也就是说,其气生生不息,合于自然,充满活力。

临床上,我给患者诊断时,每次问病人吃什么东西了,回答基本都是“没吃什么东西呀!”一副好无辜的样子,好像病都是别人偷偷塞到她身上似的。

看看你的舌苔,胖大,厚腻,这难道是什么都没吃的样子吗?当今社会的绝大多数疾病源于饮食,主要是吃多了,人体变成了垃圾堆,完全无法处理。

所以说病从口入,饿治百病。

而吃多了的根源在于贪欲。

现代人的贪欲无处不在,首先表现在吃上,也首先因为吃多了而承受恶报。

所以从根本上说,一切疾病还是来自于念头,一切疾病的根治之法也在于修心。

所以,我平日总是不厌其烦地劝病人要少吃,晚饭尤其要少吃、早吃或不吃。

有的人从善如流,则治病事半功倍;有的人不以为然,理由一大堆,则病不仅好得慢而且极易反复。

早上不吃,中午凑合,晚上猛吃,恶性循环,百病缠身。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绝对是至理!有的人自称“吃货”,什么新鲜玩意儿都要尝尝,什么都敢吃,结果就是什么病都得,别人都得不上的病他都会得。

所谓吃货者,实则酒囊饭袋,饭桶而已!古人有种说法,话糙理不糙,人一生之食量乃定数,早吃完早死。

故曰病从口入!不作就不会死,平平淡淡才是真。

滋味是淡的最浓,感情是淡的最真,道理是简单的最靠谱,人是吃得少的最长寿。

为了健康,切不可多食暴饮,否则,先伤胃气,次损中阳,更增痰浊,最是害人。

佛经有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着世间。

可见多食为害不浅,不仅伤身,而且坏其善心,失其仁慈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病从口入”养生意义
【摘要】“病从口入”的意思,有深有浅。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说:“吃饭前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这是“病从口入”最表浅的意义。

比较深入的意思是说,大凡疾病的发生都与口这个通道有直接关系。

流行示例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自口出‟。

存亡之机,开阖之术。

口与心谋,安危之源。

”谚谓…病从口入,祸自口出‟,信矣。


【关键词】病从口入,养生,饮食,中医
“病从口入”的意思,有深有浅。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说:“吃饭前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这是“病从口入”最表浅的意义。

“病从口入”,也有作“百病从口入”的。

意思是说,大凡疾病的发生都与口这个通道有直接关系。

流行示例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自口出‟。

存亡之机,开阖之术。

口与心谋,安危之源。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

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概其如此,聊因笔墨之暇,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

”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宋·庄季裕《鸡肋编》:“今白酒面中多用草乌头之类,皆有大毒,甚于诸石。

释经谓甘刀刃之蜜,忘截舌之患。

况又害不在于目前者乎?谚谓…病从口入,祸自口出‟,信矣。

”郭沫若《郑成功》:“…百病从口入‟。

不要吃生冷,不要乱吃东西,自然病人就少了。

”清·钱泳《履园丛话》:“盖古来已有此语,食者不可不慎。


“病从口入”在中医养生保健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函。

第一,说的是饮食不节对健康不利。

中医历来主张人的饮食要有节制,也就是说,人吃东西要有个…度‟。

过饥过饱、暴饮暴食都对健康不利,甚至使人生病。

养生家主张吃饭要以八分饱为宜。

所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用在养生保健上也是极有道理的。

当然,如果饥而不食、渴而不饮,人体的气血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也同样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这就要求人们要定时、定量进餐,这样即人利于人们的建康也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

第二,说的是饮食不洁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人们吃进不洁的食物,轻者可能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下痢脓血等证,重者还会有生命危险。

尤其是吃了有毒的东西,除了吐泻腹痛等证之外,还往往会有昏迷、抽搐、卒死等危重情况发
生。

这也算是吃出来的病吧。

第三,说的是偏食对健康不利。

有人喜欢膏粱厚味,他们每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美酒甘迨老吃不够。

这样吃,除了伤及脾胃而吐、泻、胀、痛而外,更严重的是过食肥甘可使人生痰、生湿、甚至化热、化火、生风、动血。

派生出很严重的病来。

常见的眩晕证、消喝病、肥胖病都是吃出来的。

特别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喝已不成其为问题了。

这个时候我们尤其要注重饮食卫生。

实质上,“吃饱了易,吃出健康来难。

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吃得健康更难”。

它除了要有坚强的毅力外,还须要有科学知识做保障才行。

因此我们要求,听医生的话,把自已的嘴管起来吧,它是您健康的保证呀!
第四,说的是特殊的嗜好有害健康:吸烟、酗酒有害健康是人人都知的了。

经科学证实,烟酒对人的损害已经遍及人体各大系统。

这种理念虽然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了。

但要吸烟喝酒的人去戒烟限酒还是很困难的,除此而外,社会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对人们的健康不利。

比如有些人喜欢辛辣的食品、有的人喜欢吃酸酸的食品、有人喜欢吃生鱼活虾、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轻则有害健康,重则使人生病那就不必细说了。

至于说吃果子狸,吃蛇——专门以吃各种野生动物为荣的老哥们会生出什么怪病来,那只有天知道了。

人活着离不开吃,吃美味佳肴是人类的享受。

但管住自已的嘴,即能享受美味,又能享受健康,那才是我们最理想的结果。

“病从口入”在西医的眼中一个人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通过手和口感染一些病毒和细菌,进而发病影响身体健康,不错,这个是有一定的道理,人是要讲点个人卫生,不过,这个不是根本,真正的“病从口入”应该从中医的角度来论证。

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体质有深刻的认识,是属于“火性”的体质还是属于“寒性”的体质,“火性”体质的人适合适当吃点去火的食品,比如蔬菜、瓜果、海藻等,“寒性”体质的人应该适当多吃点牛羊肉,然后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养生之术,选择合适的食品,哪些可以适当多吃,哪些要适当少吃甚至不吃,比如,对于血压、血脂偏高的人来说,不论中西医都提倡忌口动物脂肪、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和其他对血管有害的食品,其实这些食品对于正常人来说也是要少吃甚至不吃,因为谁也不想自己的血管受损,但是有些人就是难以控制自己,一
天不吃猪肉就心里发慌,一顿不吃咸菜就难以下饭,看到油炸食品就垂涎三尺,这些人要吃不要命。

现代中西医都认为,癌症的发病机体都偏“酸性”,癌细胞只有在酸性的环境中才可以生存,这就要求我们,要千万注意病从口入,多吃碱性食品,少吃甚至不吃酸性食品,酸性食品包括了大多数会上火的食品,以肉类等为主,碱性食品包括了大量的可以清热去火的食品,以蔬菜、水果为主。

所以,我在这里大声倡议,为了你的身体健康,请少吃肉,多吃蔬菜杂粮,少喝酒,不抽烟,杜绝病从口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