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教学提纲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研究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0fd328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2.png)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研究体育运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体育运动中,物理知识是运动员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并就这一话题展开研究。
首先要讨论的是力的作用。
力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在体育运动中,力更是无处不在。
在进行任何体育运动时,所有动作都需要力的作用。
比如在田径比赛中,短跑运动员需要在起跑线上用腿部肌肉发力,这就是力的作用。
而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投篮时需要用力推动篮球,同样也是力的作用。
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在体育运动中,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合理运用更是关键。
对力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讨论的是运动的力学规律。
在体育运动中,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力学规律对于运动员的表现至关重要。
比如在游泳比赛中,了解水的阻力对于提高游泳速度至关重要。
又如在击剑比赛中,了解剑击的力学规律对于提高击剑的准确性和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深入了解运动的力学规律,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的运用力学规律来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
再次要讨论的是能量的转化。
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运动时需要消耗能量,同时也需要将能量转化为动能来完成各种技能动作。
比如在跳高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将储存在身体内的能量迅速释放,将自身推向更高的高度。
而在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将能量转化为旋转和翻转动作。
了解能量的转化规律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研究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的运用力学规律,合理地利用力的作用,将能量转化为动能,克服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从而提高自己在比赛中的表现。
希望体育界的科研人员和运动员们能够更加重视物理知识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从而提高体育运动的竞技水平。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4994c02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8.png)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体育运动为背景的试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物理学对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具有广泛指导作用。
物理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选用这类习题,指导学生分析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时,弄清问题情景是前提,简化物理过程〔状态〕是要诀,建立理想模型是关键,然后运用相关的知识进展分析,从而获得问题的解答。
本文整理了局部涉及体育运动的物理问题,权作引玉之砖。
一、原地跳起〔直线运动〕例1〔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原地跳起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场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以下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O.50m,“竖直高度〞;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竖直高度〞,。
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m。
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解析设跳蚤起跳的加速度为口,离地时的速度为口,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假设假想人具有和跳蚤一样的加速度a,在这种假想下人离地时的速度为V,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为H,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由以上各式可得代入数值,得。
二、接力赛跑〔直线运动、〕例2甲乙两运发动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 m处作了标记,并以V=9 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到达与甲一样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接力区的长度为L=20 m。
(完整)校本教案--体育中的物理
![(完整)校本教案--体育中的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c04dd6f00740be1e640e9a3a.png)
校本教案:体育中的物理生的学习。
) 3 小组参照(评价表2)汇报小组自评。
4当所有组成果汇报完毕,各小组还要参照(评价表2)整理意见,对其他小组的活动成果展开评价。
5 各组长整理汇报本组的“被访者评价”以及“家长评价”。
6 各成员集成自评、组评、他评和教师评价,填写完成(评价表4)。
八、授课内容见下文九、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体育中的物理跑的力学跑是不断重复的周期性运动。
波动的速率与频率及波长的关系如下式:速率=频率×波长 ,同理,跑的速率与步频(每秒钟所跑的步数)和步长(每跑一步的距离)的关系如下式:速率=步频×步长要增大跑的速率,就要设法增大步频和步长。
例如一短跑者平均步频为每秒4.6步,平均步长为1.8步,知其平均速率为8.28米/秒。
如果以此速率跑100米,就要12.秒.设有体力相同的A、B两人,分别采用图(a)和(b)两种跑步方式:(a)的起步角较(b)为大,则(a)每跑一步由于把身体升得较高,要费较长时间才能着地跑一下步。
这样,步频自然较小。
另一方面,由于(a)的起步角较大,升高身体的分速度较大而水平向前的分速度较小,故步长就较短。
故(a)跑得比(b)为慢。
每跑一步的速度,是由前一步保留下的的速度(惯性)以及下一步有力后所补充的速度的向量和.每跑一步所补充的速度,同由脚向蹬地面而获得,如图(c)所示。
脚后蹬的力为F,则地面也给人体一个大小等于F 的反作用力,人体由于这个力在后蹬时间内获得补充的速度。
F与地面的夹角α叫做后蹬角。
F可分解为F1和F2两分力。
F1使人获得水平前进的加速茺,而F2则获得垂直上升的加速度。
后蹬角α决定F1和F2的分配。
后蹬角不应过大,否则力量F用在升高身体太大而用在前进太小,这就减小了步频和步长。
短跑的后蹬角应在52°~60°之间,视体力与技术而定.完成后蹬动作之后,人体就向前拋腾一步.接着,另一腿由摆动腿转为支撑腿而着地,如图(d)所示,这动作叫做前蹬.前蹬地面的力R和地面的夹角β叫做前蹬角。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1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1](https://img.taocdn.com/s3/m/bebe6c4a1eb91a37f0115c27.png)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高中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近年来高考试题经常实际情景为背景,联系生产、生活、社会和科技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STS ),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置于一定的问题情景之中,考察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以体育运动为背景,列举如何应用中学物理知识解答问题。
例1、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
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
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 0=13.5m 处作了标记,并以V =9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
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
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 =20m 。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本题以接力跑中的交接棒为试题背景来考查运动规律的应用等。
【解析】⑴在甲发出口令后,,甲乙达到共同速度所用时间为: V t a =设在这段时间内甲、乙的位移分别为S 1和S 2,则:1S V t = 2221at S =S 1=S 2+ S 0 联立以上四式解得: 220 3 m/s 2V a S ==⑵在这段时间内,乙在接力区的位移为:2213.5 m 2V S a ==完成交接棒时,乙与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 -S 2=6.5 m练习.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同学在直跑道上练习4×100 m 接力,他们在奔跑时有相同的最大速度。
乙从静止开始全力奔跑需跑出25 m 才能达到最大速度,这一过程可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现在甲持棒以最大速度向乙奔来,乙在接力区伺机全力奔出。
若要求乙接棒时奔跑达到最大速度的80%,则:(1)乙在接力区须奔出多少距离? (2)乙应在距离甲多远时起跑?例2.跳台跳水是我国的传统强项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863f1c502020740bf1e9b03.png)
2、体育运动类[例1] 跳绳比赛是一种较剧烈的运动,某同学质量为50kg ,他每分钟跳绳120次,假定在每次跳跃中,脚与地接触时间是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3/5,运动过程中测得他的心跳每分钟140次,血压平均为3×104Pa ,已知心跳一次约输送10-4m 3的血液,平时心脏正常工作的平均功率约为1.5W ,g 取10m/s 2,求:(1)该同学腾空高度约多大?(2)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多大?(3)他的心脏工作时的平均功率提高了多少倍?能量从何而来?[答案] (1)0.05m (2) 50W (3)3.7倍[评注] 本题以常见的人体运动的生活实例为背景,综合了中学物理、生物两学科的知识内容,涉及理解、推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应用。
[例2]在电视节目中,我们常能看到一种精彩的水上运动──滑水板运动,如图所示,运动员在快艇的水平牵引力下,脚踏倾斜滑板在水上滑行,设滑板是光滑的,滑板的滑水面积为S ,滑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滑板前端抬起的角度),水的密度为ρ。
理论研究表明:水对滑板的作用力大小N=ρSV 2sin 2θ,式中的V 为快艇的牵引速度。
(1) 若人的质量为m ,求快艇的水平牵引速度V 。
(2)在上述条件下,快艇对运动员的牵引功率为多大?[答案] (1)θρθcos sin 1s mg v = (2)θρθcos cos s mg mg [例3] 此题要求对一些物理量作出估计并通过估算得到答案,估算中取适当位数的有效数字并给出物理量的单位。
使一辆行驶的自行车停下来,刹车橡皮块平均温升约多少?(1)对估算所需物理量数值的估计。
(2)估算过程。
(3)如实际测试表明刹车块的温升比你的估算值高,作出两种可能的解释。
[答案] 略[例4]本题涉及高速摄影的问题。
(1)高速摄影机每秒可摄取1000张照片。
用它来摄取高尔夫球试验时机械击球块击中高尔夫球的连续照片。
图示照片中左面三幅是碰击前摄下的连续照片,照片上垂直线间距为1cm,球的质量为0.045kg,机械击球块质量为0.27kg,试证明在击球中动量是守恒的。
高中物理教案:运动和力学中的常见问题解析
![高中物理教案:运动和力学中的常见问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b2a55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d.png)
高中物理教案:运动和力学中的常见问题解析引言物理是一门探索自然世界的科学,它研究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运动和力学是最基础但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然而,很多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和疑问,阻碍他们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和学习。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解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和力学。
运动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运动?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当一个物体的位置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改变时,我们就说它在运动。
2. 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运动的三要素是位置、时间和速度。
通过确定一个物体在某个时间点的位置,我们可以计算出它在不同时间点的速度,从而描绘出物体的运动过程。
3. 什么是相对运动?相对运动是指不同物体之间的运动相对关系。
当我们观察两个物体时,它们的相对运动可能会受到视角和参照系的影响。
相对运动的概念在解释和分析不同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过程时非常重要。
力学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力有大小和方向,通常用矢量来描述。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什么是质量?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性质,表示物体惯性的大小。
质量越大,物体越难改变其状态或形状。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3. 什么是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任何一对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运动和力学中的常见问题解析1. 为什么抛出的物体会最终落地?当我们抛出一个物体时,它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向下运动。
同时,由于开始的速度和角度的差异,物体会呈抛物线运动。
最终,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落地。
这是因为重力是一个向下的力,它会不断地减小物体的垂直速度,直到速度为零时物体停止运动并落地。
【高中物理】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高中物理】运动和力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3f9352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d.png)
【高中物理】运动和力复习提纲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1.你需要力量来维持锻炼吗?亚里士多德:如果你想让一个物体不断移动,你必须对它施加一个力。
如果该力被取消,物体将停止移动。
伽利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运动停止的原因是它受到摩擦阻力。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称为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
说明:惯性是物体的特性。
惯性不是力,只是大小,没有方向。
物体的惯性只与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受力还是运动快或慢无关。
所有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第2节二力平衡1.当一个物体受到两种力时,如果它能保持静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种力就会相互平衡。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第三节摩擦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3、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既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我们应该增加有益的摩擦,减少有害的摩擦。
增加摩擦的方法:增加接触面的厚度?度,增加压力,将滚动变为滑动;减少摩擦的方法:减少接触面厚度?度(使接触面光滑),降低压力,分离彼此接触的两个表面,并将滑动转化为滚动。
物理和体育的关系教学教案
![物理和体育的关系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7cc42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6.png)
融合更多科技元素:利用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等技术,让学生更直观地 理解物理原理他相关学科的合作,共同推进物理 和体育关系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践性教学:增加实验和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物理和体育 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体育问 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物理实验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实验目的:通过物理实验,探究体育训练中的力学、运动学和能量转换等原理,以培养运动员的物理思维。
实验器材:运动器械、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
实验步骤:进行各种体育训练,如投掷、跳跃、跑步等,同时记录运动员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等数据。通 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分析。
不足之处:缺乏实际操作和体验,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物理和体育的关系。 改进方向:增加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物理和体育关系的理解。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跨学科的整合和拓展。 改进方向:引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生物学、心理学等,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对未来物理和体育的关系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添加标题
在体育教学中,运动生物力学可以帮助教练和运动员深入了解运动技术 的力学原理,优化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
添加标题
例如,在田径项目中,运动生物力学可以分析跑步、跳跃和投掷等动作 的力学特征,为运动员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添加标题
此外,运动生物力学还可以应用于康复训练和损伤预防,帮助运动员恢 复运动能力,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用。
添加标题
光学(光和视觉): 在体育比赛中,例如 射击、射箭和乒乓球 等项目,运动员需要 准确判断目标的位置、 大小和颜色等,这些 都涉及到光学原理。
体育运动中的高考物理知识(校本课程)
![体育运动中的高考物理知识(校本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59c81838915f804d2b16c11e.png)
作的质量。
2举重的基本原理是应用经典力学方法建立搬举动作的力学模型,定义下肢与地面夹角θ○为广
义坐标,考虑均匀举重方式,假定重物提升y1和躯干角α与θ的微分约束关系,通过对多刚体系统动
力学方程求解,求得髋角β的加速度曲线及髋部的内力和内力矩,并求得便于深入讨论力学及理解析
பைடு நூலகம்
表达式.通过分析表明,举重动作髋部内力、内力矩大小主要和举重时角加速度有关,尽量控制以均匀
通常又称之为“镁粉”。碳酸镁质量很轻,具有很强的吸湿作用。运动员在比赛时,手掌心常会冒汗,
这对体操和举重运动员来说非常不利。因为湿滑的掌心会使摩擦力减小,使得运动员握不住器械,
不仅影响动作的质量,严重时还会使运动员从器械上跌落下来,造成失误,甚至受伤。碳酸镁能吸
去掌心汗水,同时还会增加掌心与器械之间的摩擦力。这样,运动员就能握紧器械,有利于提高动
第一章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
体育是我们最喜欢的课程,平时同学们在体育课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其实每一项体
育运动中都渗透着许多物理知识。体育与物理形同兄妹般亲密。
一、举重中的物理知识
○1在举重比赛中,运动员上场之前总要在手上擦些“白粉”。这种白色粉末叫“碳酸镁”,人们
方式举重方式是举重的理想方式.
二、跑步中的物理知识
1摩擦力:短跑运动员在短跑时要换穿短跑运动鞋,这种鞋的底部安有小钉,运动员在高速奔跑时,○
小钉可以扎进跑
动员打滑摔倒。跑
双脚与地面的摩擦
1 道,有效地防止运步快慢,需要根据力大小。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335576325c52cc58bd6be56.png)
物 理 教 学 探 讨
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
维普资讯
第 24卷总第 282期 2006年第 12期(下半 月)
体 育 运 动 中的物 理 知 识
苗 宏伟
承德 第 三 中学 ,河北省 承德市 067001
出“忽大 忽小”的锣 鼓 声 ,这 里 “忽 大 忽 小 ”指 声
音的— — ;我们能区分出锣声 与鼓声是 因
为这种声音的— — 不同。
解析 锣鼓声的“忽大忽小”是指声音振动
的幅度忽大忽 小 ,因而导 致 声 音 的“响 度 ”不 同 #
不同乐器的材料形状不 同,因而导致声音的“音
色 ”不 同。故正确 答案 为“响 度 ”、“音 色”。
25J,则他 lmin内做功 W = 120×25J= 3 oooJ。
则他 Imin内做 功 的功率 为 P= wit= 3
oooJ/6Os= 50W,正确答案为 B。
5 体 育与惯 性
’
例 6 (2005青海)掷出去 的铅球能在空中
继续 飞行 ,这 是 因为 ~
;铅 球 在 飞 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
法 ,而裁判 员是用 相 同路程 比较时 间 的方 法来 判
断运动快慢 的 。
3 体育与摩擦 例 4 (2005黑龙 江 )拔 河 比赛 中运动 员 穿
比较 新 的球鞋 ,而 且 不 希 望 地 面 有 沙 子 ,这是 因
为 比较新 的球 鞋能 增 大接触 面 的粗糙 程 度 ,从 而
在 研究 “焦耳定 律 ”时 演示 实验 中 ,平 底烧 瓶 内装满煤油 ,由电热丝加热升温 ,费力耗时。若只 在玻璃管 中封 闭 一段 煤 油柱 ,瓶 内只盛 满 “空 气”,实验时事半功倍 ,既提高 了课堂效率 ,又激 发 了学 生创新 学 习的激 情 。 3 “游 击战 ”法
体育比赛物理常识教案高中
![体育比赛物理常识教案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8feee7d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2.png)
体育比赛物理常识教案高中
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体育比赛中常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2. 掌握运动中的力、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
3.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体育比赛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
1. 力的概念及分类;
2. 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运动中的牛顿三定律。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体育比赛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表现出的各种物理现象;
2. 探究:介绍力的概念及分类,让学生理解各种力在体育比赛中的作用;
3. 讲解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运动员的速度和加速度;
4. 讲解牛顿三定律,引导学生理解运动中的力学规律,并分析体育比赛中的应用;
5. 拓展:讨论其他物理概念在体育比赛中的应用,如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
6. 总结:让学生总结体育比赛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教学资源:
1. 视频片段:体育比赛中的关键时刻;
2. 针对性练习题: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
2. 练习成绩: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1. 是否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体育比赛中的物理现象;
2. 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
1. 邀请专业的体育老师或运动员来讲解体育比赛中的物理知识;
2. 定期组织体育比赛,并结合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排球高中物理知识框架教案
![排球高中物理知识框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6141d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7.png)
排球高中物理知识框架教案教学目标:
1. 理解排球比赛中物理知识的应用;
2. 掌握排球比赛中的基本物理概念;
3. 能够利用物理知识提升排球比赛技能。
教学内容:
1. 力的作用及影响:弹跳、拦网;
2. 力的方向及大小的关系:发球、扣球;
3. 运动的速度与加速度:传球、接发球;
4. 能量转化与守恒:发球过程中的动能、势能转化;
5. 碰撞理论:控制球的运动轨迹。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及影响
1. 引导学生思考排球比赛中力的作用;
2. 分析弹跳、拦网等动作中的力的作用和影响;
3. 演示实验验证力的作用。
二、力的方向及大小的关系
1. 研究发球、扣球等动作中的力的方向及大小关系;
2. 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控制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运动的速度与加速度
1. 讨论传球、接发球中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2. 进行实验测量运动速度、加速度。
四、能量转化与守恒
1. 分析发球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2. 进行实验验证动能、势能的转化。
五、碰撞理论
1. 探讨控制球的运动轨迹的原理;
2. 实践操作,应用碰撞理论控制球的弹射方向。
教学案例:
学生通过学习排球比赛中的物理知识框架,结合实际比赛操作,通过练习和实验提升技能,最终能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提升排球比赛水平。
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排球比赛中物理知识的应用,掌握排球比赛中的基本物
理概念,进一步提升排球比赛技能。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比赛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中物理运动联系问题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联系问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ece55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5.png)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联系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进行解答。
教学内容:1. 运动和力的关系。
2.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骑自行车、踢足球等,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运动和力有什么关系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运动和力的关系,介绍牛顿第一定律。
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有力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通过实验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 讲解运动和力的联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例题解析(15分钟)1. 给出例题,让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进行解答。
例题1:一个静止的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例题2: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2. 引导学生分析例题,解答问题。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练习中的疑问。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牛顿第一定律。
2. 强调运动和力的联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讲解清晰,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牛顿第一定律。
2. 例题解析: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答问题。
3. 课堂练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例题解析、课堂练习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牛顿第一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体育中考物理考点总结归纳
![体育中考物理考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3df9f6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c.png)
体育中考物理考点总结归纳体育作为中考科目之一,考察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综合素质。
而在体育考试中,物理知识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体育中考物理的相关考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1. 运动力学运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力学学科,也是体育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1 运动的描述学生需要掌握如何用图像、表格和方程式等方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1.2 运动的规律学生需要熟悉基本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并能够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1.3 力的作用学生需要理解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了解力的分类、合力、分力等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和力的作用规律的学科,也是体育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2.1 力的作用和效果学生需要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重力和重力势能学生需要了解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与重力有关的问题。
2.3 弹力和弹性势能学生需要了解弹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弹性势能的计算公式,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与弹力有关的问题。
3. 能量与功能量与功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体育考试中也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3.1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学生需要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与能量转化有关的问题。
3.2 功的概念和计算学生需要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与功有关的问题。
3.3 功率和机械效率学生需要了解功率和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与功率和机械效率有关的问题。
总结:体育中考物理考点主要包括运动力学、力学和能量与功等内容。
高中物理体育竞技中力学问题专题辅导
![高中物理体育竞技中力学问题专题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8d5401e076a20029bc642d02.png)
体育竞技中力学问题□河南 张高峰体育与力学联系紧密,力学原理在奥运场上凸显神威。
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些体育竞技中的力学问题。
举重运动中的力学问题例1 我国举重运动,是在世界级大赛中多次摘金夺银的传统体育项目。
在举重运动中,举重运动员在抓举比赛中,为了减少杠铃上升的高度和发力,抓握杠铃的两手间要有较大的距离,使两臂上举后两臂成钝角。
手臂伸直后所受力沿手臂方向。
一质量为kg 75的运动员,在举起kg 125的杠铃时,两臂成︒120角(如图1所示)。
此时,运动员的每只手臂对杠铃的作用力及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小分别为(kg /N 10g =)( )A. N 2000F ,N 1250F N ==B. N 3250F ,N 1250F N ==C. N 2000F ,N 625F N ==D. N 2194F ,N 722F N ==解析 对运动员和杠铃,整体处于平衡,有:N 2000g m g m F N =+=杠人;对杠铃,受力如图2所示,杠铃处于平衡,所以:g m 60cos F 2杠=︒可得:N 1250g m F ==杠,正确选择为A 。
点评 根据题给条件“手臂伸直后所受力沿手臂方向”,故可知杠铃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而两手对杠铃的作用力的合力与杠铃的重力相平衡。
游泳运动中的力学问题例2 在奥运场上,蛙泳时,运动员的双脚向后蹬水,水受到向后的作用力,则人受到向前的作用力,这就是人体获得的推进力。
但是,在自由泳时,运动员下肢上下打水,为什么能获得向前的推进力呢?试说明其力学原理。
解析 如图3所示,由于双脚与水的作用是倾斜的,故双脚对水的作用是斜向下的,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对双脚的作用力是斜向上的。
其中P 的分力1P 和Q 的分力1Q 即为下肢获得的推动力。
当然,自由泳的向前推进力还来自手的划动。
点评 注意下肢上下打水时的方位,确定水对脚的作用力方向,然后再将其分解,其水平分力即为运动员前进的推进力。
排球高中物理知识大全教案
![排球高中物理知识大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f2f38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1a.png)
排球高中物理知识大全教案一、引入(5分钟)1. 观看排球比赛视频,带领学生了解排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和技术要求。
2. 引导学生讨论排球比赛中的物理现象,如球的运动轨迹、球的速度和力的作用等。
二、排球的物理原理(15分钟)1. 球的运动轨迹:讲解排球在空中运动时的抛物线轨迹,引导学生计算球的运动轨迹和落点。
2. 球的速度:介绍排球比赛中球的初速度和末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球的速度变化。
3. 力的作用:讨论排球比赛中球员的发力时机和力度,解释力的作用对球的运动的影响。
三、排球技术与物理知识的结合(20分钟)1. 发球:分析排球比赛中不同发球方式的物理原理,如扣球发球和浮球发球的区别。
2. 回球:讲解排球比赛中接球的技术要求和物理原理,如接发球时的位置、角度和力度。
3. 扣球:介绍排球比赛中扣球的技术要点和物理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扣球时力的作用和服从。
四、实践与展示(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排球比赛仿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排球运动中的物理原理和技术要求。
2. 学生展示各自的发球、回球和扣球技术,并讨论比赛中物理知识的运用及改进。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排球比赛中的物理知识,强调物理原理在排球比赛中的重要性。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深化对排球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探究排球比赛中其他物理现象,如空气阻力、重力和弹性碰撞等。
2. 鼓励学生研究排球运动中的创新技术和实用装备,如计算机模拟训练系统和高效能排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排球运动中的物理知识,提高运动技能和智力水平,培养团队协作和竞技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体育运动中的物理问题集锦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体育运动为背景的试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物理学对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具有广泛指导作用。
物理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选用这类习题,指导学生分析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时,弄清问题情景是前提,简化物理过程(状态)是要诀,建立理想模型是关键,然后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获得问题的解答。
本文整理了部分涉及体育运动的物理问题,权作引玉之砖。
一、原地跳起(直线运动)例1(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原地跳起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O.50m,“竖直高度”;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竖直高度”,。
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m。
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解析设跳蚤起跳的加速度为口,离地时的速度为口,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若假想人具有和跳蚤相同的加速度a,在这种假想下人离地时的速度为V,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为H,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由以上各式可得代入数值,得。
二、接力赛跑(直线运动、)例2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 m处作了标记,并以V =9 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 m。
求:⑴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⑵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解析⑴在甲发出口令后,,甲乙达到共同速度所用时间为:aV t =设在这段时间内甲、乙的位移分别为S 1和S 2,则: Vt S =1 2221at S =S 1=S 2+ S 0联立以上四式解得: 2203 m/s 2V a S ==⑵在这段时间内,乙在接力区的位移为:2213.5 m 2V S a== 完成交接棒时,乙与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 -S 2=6.5 m评注 如果学生对接力赛交接棒问题情境熟悉,能将实际情境抽象成匀速直线运动追赶匀加速直线运动,问题便不难解决。
注意接力区有一定的长度,交接棒必须在接力区内完成。
三、跳水运动(竖直上抛运动)例3 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 高的平台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 达到最高点。
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以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______s (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点,取,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解析 运动员的跳水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现在要讨论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时间,这个时间与运动员所做的动作以及水平运动无关,只由竖直分运动决定,因此忽略运动员的动作,把运动员当成一个质点,同时忽略他的水平运动,这两点题目都作了说明,所以一定程度上,“建模”的要求已经有所降低,但我们应该理解这样处理的原因。
这样,我们把问题提炼成了质点作竖直上抛运动的物理模型。
可画出示意图如图1。
由图可知,运动员作竖直上抛运动,上升高度h=0.45m ;从最高点下降到手触到水面,下降的高度为H=10.45m .下面分段处理该运动。
运动员跃起上升的时间为从最高点下落至手触水面,所需时间为所以运动员在空中用于完成动作的时间约为四、排球运动(平抛运动)例5 某排球运动员站在离网3m 线上,正对网前跳起将球水平击出(不计空气阻力),击球点的高度为2.5m ,如图2所示。
已知排球场总长为18m ,网高度为2m 。
试问击球的速度在什么范围内才能使球既不触网也不越界?解析 球被击后的运动可以看作平抛运动。
当球刚好触网而过时,飞行时间下限速度当球刚好打在边界线上时,/s故应满足:。
评注 排球被水平击出后做平抛运动,当水平速度较小时,水平射程较小,可能触网;当水平速度较大时,水平射程较大,可能越界,所以存在一个范围。
对排球恰好触网和压线这两种临界状态进行分析,求出击球速度的临界值是求解本题时的关键。
五、滑雪运动(平抛运动、功能关系)例4 倾斜雪道的长为25 m ,顶端高为15 m ,下端经过一小段圆弧过渡后与很长的水平雪道相接,如图所示。
一滑雪运动员在倾斜雪道的顶端以水平速度v 0=8 m/s 飞出,在落到倾斜雪道上时,运动员靠改变姿势进行缓冲使自己只保留沿斜面的分速度而不弹起。
除缓冲外运动员可视为质点,过渡轨道光滑,其长度可忽略。
设滑雪板与雪道的动摩擦因数μ=0.2,求运动员在水平雪道上滑行的距离(取g =10 m/s 2)解析 如图选坐标,斜面的方程为: 3tan 4y x x θ==① 运动员飞出后做平抛运动m25 m0x v t = ② 212y gt =③ 联立①②③式,得飞行时间 t =1.2 s落点的x 坐标:x 1=v 0t =9.6 m 落点离斜面顶端的距离:112 m cos xs θ== 落点距地面的高度:11()sin 7.8 m h L s θ=-= 接触斜面前的x 分速度:8 m/s x v = y 分速度:12 m/s y v gt ==沿斜面的速度大小为:cos sin 13.6 m/s B x y v v v θθ=+= 设运动员在水平雪道上运动的距离为s 2,由功能关系得: 2121cos ()2B mgh mv mg L s mgs μθμ+=-+ 解得:s 2=74.8 m1.如图所示,一高山滑雪运动员,从较陡的坡道上滑下,经过A 点时速度v 0=16m/s ,AB 与水平成θ=530角。
经过一小段光滑水平滑道BD 从D 点水平飞出后又落在与水平面成倾角α=37︒的斜坡上C 点.已知AB 两点间的距离s 1=10m ,D 、C 两点间的距离为s 2=75m ,不计通过B 点前后的速率变化,不考虑运动中的空气阻力。
(取g =10m/s 2,sin370=0.6)求: (1)运动员从D 点飞出时的速度v D 的大小; (2)滑雪板与坡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解析:(1) 由D 到C 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 竖直方向:yxOθαH Dc =s 2sin37o =12gt 2’水平方向:s 2cos370=v B t 代得数据,解得v D =20m /s (2) A 到B 过程,运动加速a=gsin θ-µgcos θ v B 2—v 02=2as 1 代人数据,解得 µ=2/152、国家飞碟射击队进行模拟训练用如图1的装置进行。
被训练的运动员在高为H=20m 的塔顶,在地面上距塔的水平距离S 处有一电子抛靶装置。
圆形靶以速度2v 竖直上抛。
当靶被竖直上抛的同时,运动员立即用特制的手枪水平射击,子弹的速度s m v /1001=。
不计人的反应时间、抛靶装置的高度和子弹在枪膛中的运动时间,忽略空气阻力及靶的大小(g=10m/s 2)。
求:(1)当s 取值在什么范围内,无论v 2为何值都不能击中靶?(2)若s=100m ,v 2=20m/s ,请通过计算说明靶能否被击中?解析:只要靶子在子弹的射程之外,无论靶的速度为何值,都无法击中;如果能击中,击中处一定在抛靶装置的正上方。
(1) 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t v s 1/= ① 竖直方向:221gt H =② 要使子弹不能击中靶,则:/s s > ③ 联立上面三式,并代入数据可得:m s 200>(2) 设经过时间t 1击中 水平方向:111t v s = ④ 竖直方向:21121gt h =⑤ 靶子上升的高度:2112221gt t v h -= ⑥ 联立上面三式,并代入数据得:m h h 2021=+,恰好等于塔高, 所以靶恰好被击中。
评析 解决平抛运动的关键是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然后从题设条件找准分解的矢量,并分解。
六、冰壶运动:(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例6 (2009年高考重庆理综试题)2009年中国女子冰壶队首次获得了世界锦标赛冠军,这引起了人们对冰壶运动的关注。
冰壶在水平冰面上的一次滑行可简化为如下过程:如题23图,运动员将静止于O 点的冰壶(视为质点)沿直线OO'推到A 点放手,此后冰壶沿AO'滑行,最后停于C 点。
已知冰面与各冰壶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冰壶质量为m ,AC =L ,CO'=r,重力加速度为g ,(1)求冰壶在A 点的速率;(2)求冰壶从O 点到A 点的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冲量大小;(3)若将BO'段冰面与冰壶间的动摩擦因数减小为0.8μ,原只能滑到C 点的冰壶能停于O'点,求A 点与B 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1)对冰壶,从A 点放手到停止于C 点,设在A 点时的速度为V 1,应用动能定理有-μmgL =12mV 12,解得V 12L g μ (2)对冰壶,从O 到A ,设冰壶受到的冲量为I ,应用动量定理有I =mV 1-0,解得I =m 2L g ; (3)设AB 之间距离为S ,对冰壶,从A 到O ′的过程,应用动能定理,-μmgS -0.8μmg(L +r -S)=0-12mV 12, 解得S =L -4r 。
评注 冰壶运动是冬季奥运会上有趣的一个集体项目,有“冰上棋类”之称,不仅涉及摩擦力,直线运动,功能关系,还与弹性碰撞规律、动量守恒定律知识高度相关。
七、蹦极运动(力和运动分析、功能关系)例7 “蹦极”运动是勇敢者的运动,蹦极运动员将弹性长绳系在双脚上,弹性绳的另一端固定在高处的跳台上,运动员从跳台上跳下后,会在空中上下往复多次,最后停在空中,如果把运动员视为质点,忽略运动员起跳时的初速度和水平方向的运动,把运动员、弹性绳、地球作为一个系统,运动员从跳台上跳下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反弹后上升的最大高度一定低于跳台的高度 B .第一次下落到最低位置处系统的动能为零,弹性势能最大 C .跳下后系统动能最大时刻的弹性势能为零 D .最后运动员停在空中时,系统的机械能最小解析 由于运动过程中不断克服空气阻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不断减少,所以A 、D 正确,第一次下落到最低处速度为零,动能为零,弹性绳伸长量最大,弹性势能最大,B 正确,故选AB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