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对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并将调研结果整理如下。
一、毕业生就业率
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总体保持稳定。
根据调研数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在80%以上,其中大部分毕
业生在毕业后半年内成功找到了工作。
二、就业薪酬
大学生就业薪酬也受到广泛关注。
调研数据显示,毕业生的薪酬水平整体上有所提升,但仍存在差距。
一线城市的大学生薪酬普遍较高,而三四线城市的毕业生薪酬相对偏低。
三、就业岗位分布
就业岗位分布呈现多样化趋势。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岗位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分布,包括互联网、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
四、就业面临的挑战
调研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
就业压力较大、竞争激烈、相关经验不足等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要挑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现状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但
仍面临一些挑战。
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和关注,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本地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下转第195页)Innovation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ducation机电教育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市场上提供的岗位却越来越少。
在二者供需失衡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1]。
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作为由地方经济财政支持而建立起来的高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也担负着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
通过培养大学生留在本地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则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手段之一。
但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相比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发达城市等在就业选择上没有那么大的空间,更何况是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本地就业。
据《江西省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呈现[2]:江西省2018届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6.94%,其中博士生就业率为95.56%,硕士生就业率为94.16%,本科生就业率为87.99%,专科生就业率为85.82%。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专科生就业率最低,且低于平均就业率。
由此,解决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本地就业则成为了高校的重要任务。
1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本地就业困境相比部属省属高校、省会城市高校和发达城市高校,地方高职院校地处因地方经济发展有待加强的城市,教育发展不够强势,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弱,因此大学生本地就业存在一定的困境。
笔者以吉安为例,通过走访调研得出大学生本地就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地方经济发展不够强劲,提供岗位数量有限封闭的地理环境阻碍了经济的外向联系、工业总量小、产业聚集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等是吉安的经济发展较落后的诱因,缺少一定的支柱产业来推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目前也没有形成较成熟的产业群。
虽然设有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井冈山出口加工区,也是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但提供的岗位也基本面向理工科类学生,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量有限。
大学生就业情况与生育率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就业情况与生育率的相关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与此同时,国内的生育率也在持续下降。
这两个问题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大学生就业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但是,就业市场的扩大速度却远远跟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增长,导致了当前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2019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近900万人,再加上之前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压力可以说是非常大了。
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工科类专业,而文化类专业的就业率则相对较低。
同时,许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去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这对专业素质的提升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生育率降低原因除了就业难度较大外,生育率持续下降也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来,中国的生育率不断下降,已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这背后有多种原因,例如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比例的提高、居民经济压力的增加以及年轻人结婚意愿的降低等。
另外,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影响生育率的因素之一。
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现有的家庭政策难以满足大部分年轻人的需求,这使得他们担心失去职业机会、降低工作收入和减少自己的自由时间等,从而对生育产生一定的压力甚至产生排斥情绪。
大学生就业与生育率的关系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想到,大学生就业与生育率之间其实存在一定的关系。
具体来说,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并且就业工作不稳定,可能会导致许多年轻人推迟计划要孩子的时间,或者在未来还未能保证定居和稳定生活等方面,也会让很多年轻人不敢轻易决定要生孩子。
同时,社会设施不完善也会让许多未来的父母对生育产生不安全和不信任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和生育率会相互影响,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取得改善,提供更好的教育、打造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乡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很有必要的措施。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有就业市场供需矛盾问题,有高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有企业用人观念的偏差,还有政府人事和户籍政策的阻碍作用等等。
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来看,更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原因。
本文着重从这两方面分析其原因和指导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1,就业力不强。
就业力一般包括工作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社会对大学生应有的就业力有着一定的期望要求,大学生只有符合相应的要求,才有可能在就业市场求得一席之地,也才有可能事业顺达。
实际中,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是因为自身的就业力不强所致。
有的毕业生学习成绩差,专业技能薄弱,也不具备英语、计算机等应用能力,必然不受用人单位欢迎;有的毕业生不重视在校期间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实践锻炼,虽然成绩不错,但“高分低能”,求职也到处碰壁;有的毕业生不注重求职技能的学习,求职渠道窄,求职简历制作差,面试准备不足等,虽然各方面条件不错,但在求职中仍不免屡屡失利;有的毕业生不重视在校期间的学生工作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在适应企业人际关系、团队协作等方面面临困难;有些毕业生受家庭长期过度的关爱,独立思考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脆弱,不能直面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求职过程中碰到困难往往逃避,选择“不找工作”或让父母代替其找工作。
2择业观念不切实际。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仍有相当的学生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上,在思想和行动上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结果使大学生在地域上往东部、南部沿海发达地区挤,往大城市挤;在行业上造成“公务员热”、“名企热”、“外企热”等,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困难。
此外,大学生求学和求职过程中对职位的“定位不明确”,使得学生求职目标盲目,求职精力不集中,最终又因必须适应现实而不得不调整就业期望就业,这增加了求职的难度,延长了求职时间,降低了求职效率。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作者:耿旭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36期大学毕业生是一群特殊的待业人员,他们是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
然而,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和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困难,并且这种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
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着手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引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的自身利益,更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既如此,就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哪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背景之下,早在十几年前高校就不为毕业生分配工作了,同时由于近些年来高校大量扩大生源,加上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花费人力物力培养新人等各种原因,才导致了现在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总体大学生的就业率是逐年下降的。
2003年的当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计212万人,比2000年多了100多万,而到2017年毕业生总数达到了790多万人。
根据官方统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来看,14年大学生就业率为百分之79,到2017年降至百分之77,确实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一)就业结构不平衡1.学历造成的不平衡就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数据来看,毕业生的就业率受到学历水平的影响,普遍存在学历越低就业率越低的情况,比如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
同时,在专业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毕业学校的知名度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因素。
另外据人力资源部的统计调查数据分析,我国的劳动力总数量上依然是有剩余量的,但是专业技术型人才数量却是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2.地域造成的不平衡从所周知,当前国内存在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导致相当大部分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选择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或者沿海以及北上广等地,很少的毕业生会自愿选择到中部和西部就业,虽然中西部仍然处于求贤若渴的形势。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及对策3篇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第一篇:大学生就业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学生就业现状,既有积极进展,也有一些问题。
一、积极进展1.就业形势有所改善。
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874万人,就业率为92.6%,其中海外留学生就业率为97.5%。
这表明我国就业形势正在逐步改善,就业市场供需状况趋于平衡。
2.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除了专业技能水平外,大学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存在问题1.就业压力较大。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和供需矛盾的加剧,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今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许多企业还在裁员缩编,大学生找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就业信息不对称。
由于许多企业的招聘信息不够透明和公开,以及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常常导致就业信息不对称。
大学生难以及时了解最新的就业信息和市场需求,容易失去就业机会。
三、对策1.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当下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增强职业道德操守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2.加强就业信息服务。
学校和政府应加大力度,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服务。
增加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就业信息和需求。
3.注重职业规划和实践。
大学生要有长远的职业规划,注重实践锻炼,多参加暑期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运作和需求,加深对行业和职位的了解。
四、结语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的重要问题,既需要学校和政府加强服务,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和信息,也需要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职业规划的完善,期望大家未来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
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学术与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山东科技大学 张泽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对政府和高校都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通过探讨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措施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大众化转为普及化,在校大学生的数量也逐年递增。
据统计,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将达到847万人,比2019年增加40万人。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保障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对于国家和社会都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一)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就业新矛盾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产生结构调整,导致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供求关系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在出现“就业难”的同时,部分产业出现“用工难”,这源于教育、人才培训等方面尚未与市场的需要相结合,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在供求市场不匹配的矛盾愈加突出。
企业在招聘中更喜欢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减少成本用来培养无工作经验的新人。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大多都是计划到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就业热度不高,这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很大程度受限,同时难以转变就业观念,在就业过程中错失一些较好的就业单位和就业机会。
(二)高校设置的专业培养与社会脱节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各大院校相继扩大招生规模,扩招的背后问题也接踵而来。
一方面由于高校办学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理念与社会脱节,高校建设层面重科研而忽视人才培养,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另一方面许多高校盲目地增设热门专业,缺乏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和专业的科学认证,使后续的师资、专业教育水平跟不上,培养的学生无法有针对地对接供求市场,导致高校大学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
学生就业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某高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旨在了解该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趋势以及就业影响因素,为学校、学生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某高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系统,包括毕业生基本信息、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区、就业行业、月收入等。
2. 数据处理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以下处理:(1)数据清洗:剔除缺失值、异常值等无效数据;(2)数据转换:将部分定性数据转换为定量数据,如将就业单位性质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3)数据汇总:按性别、学历、专业等维度进行分组汇总。
三、就业现状分析1. 就业率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5.2%,较上届提高2.5个百分点。
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94.5%,研究生就业率为96.8%。
2. 就业单位性质在就业单位性质方面,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最高,达到35.6%;其次是民营企业,占比为32.7%;外资企业占比为13.4%。
3. 就业地区就业地区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其中,一线城市就业人数占比为22.3%,二线城市占比为38.5%,三线城市占比为21.6%,四线城市及以下占比为17.6%。
4. 就业行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较为均衡,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信息技术等行业。
其中,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比最高,达到28.9%;其次是服务业,占比为27.6%;信息技术占比为15.3%。
5. 月收入毕业生月收入普遍较高,平均月收入为7500元。
其中,最高月收入为15000元,最低月收入为3000元。
四、就业趋势分析1. 就业市场逐渐饱和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未来,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
2. 就业地域分布不均一线城市就业机会较多,但竞争激烈;二线城市就业机会逐渐增多,但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三线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
可是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通过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提供有效参考。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呈下降趋势,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目标,跟风现象严重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
尽管大学生非常重视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2、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
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而且,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报告范文5篇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学生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继续增长。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到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2019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报告范文(二)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以往的“天之骄子”们在沦为“普通劳动力”后不得不试着改变自己的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以在就业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惨烈的战争中求得生存的机会。为了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为以后就业工作作好准备,在暑假期间,我们通过就大学生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变化作了相关调查。
5、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3.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彭仲生,刘珍,赵红(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0)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逐渐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发生明显改变,随之引发就业岗位减少、结构性失业和创新型人才缺乏等现象。
同时,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化的引导下,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市场求职人数也在连年攀升,导致部分毕业生陷入有业难就、无业可就的困境。
因此,分析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对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C96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1-02-03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的内外协同策略研究”(19YBA302);“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研究”(16YBA321);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课题“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社会支持研究”(XSP17ZD1025);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高校资助与创业教育研究基地(文件号:湘教科研通[2013]22号)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彭仲生(1970—),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刘珍(1995—),女,江西南昌人,南华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赵红(1958—),男,湖北荆州人,南华大学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速和发展模式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由重视规模速度性偏向质量效率型。
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必然带来大学生就业的减少,因此,在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探究大学生就业对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一)就业岗位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需求2019年12月武汉暴发疫情,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冲击力和冲击面已赶超2003年的非典,全球贸易和投资面临着供应链方面的巨大冲击,疫情影响的背后是就业岗位断崖式减少。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学校通常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调查。
本文就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更好地掌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调查目的大学生就业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就业意愿、就业困难程度等,对制定就业政策和提供就业指导具有指导意义。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针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进行,以学校为单位,覆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学生。
三、调查结果1.就业意愿: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前景还是十分看好的。
近50%的学生表示,他们希望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28%的学生表示,他们希望创业自立,成为自己的老板。
2.就业困难程度:尽管大多数学生看好未来的就业前景,但调查也显示出了大学生就业的不容乐观。
超过60%的学生表示,他们感到找工作十分困难,其中约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不够热门或者行业不景气导致就业困难。
3.就业途径: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作为自己的求职途径,其次是校园招聘和猎头公司。
过去的人际关系途径逐渐被网络信息途径取代,网络求职的优势在于信息快速和方便,不受时间地点影响。
4.就业地区: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多数学生选择在一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就业。
约57%的学生表示希望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工作生活。
然而,由于一线城市的经济压力逐年加大,衍生出的高房价和物价也让一些学生逐渐转移目光,选择三线城市甚至较小城市的就业发展。
五、调查影响就业调查不仅对于学校就业工作提供指导帮助,对于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对自己的就业意愿、就业困难程度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六、建议与总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积极应对。
通过调查与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可以为政府和学校制定更加合理地就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自身进行就业规划提供参考。
我国女性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女性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作者:甘元薪来源:《商情》2019年第50期【摘要】就业是法律赋予我国妇女的基本权利。
然而在现实之中,因为各种缘故而在应聘过程中遭遇不公平对待,是广大女性经常会遇到的情形。
本文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妇女就业影响就业的原因对策建议一、女性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女性就业门槛问题很多企业却对女性就业设置高门槛,使女性就业受到有形无形的阻碍。
大部分企业选择只招少量高质量高素质女性或者不招女性,导致很多学历不太高的妇女找不到就业机会,从而被迫在家庭里担任全职妇女;又或者是怀孕到照顾孩子一两岁后再出来就业,这样的妇女有两年到三年是在家做全职妈妈,导致对社会有两到三年的空白期而找不到工作。
2.女性就业质量问题有的企业对女性就业看上去没有设置明显障碍,可是在工作待遇上却与男员工相比较存在较大差别,使得女性就业权利实际打折。
还有的企业在知道自己员工怀孕后直接将此员工调岗或者降职,使得社会给予女性的权益无法完整体现,令女性就业经常遭遇不公平的对待。
3.婚姻家庭影响女性就业问题受到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影响和制约,女性承担这绝大部分家务,使其分身乏术,在职业投入上打上许多折扣,从而影响企业对于她们的工作评价和预期。
二、影响女性就业的原因1.生理方面的原因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企业的普遍选择仍然是用男不用女,据国家统计,在下岗人员当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近20个百分点。
在现代的大学生当中,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比男大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女大学生作为领导女性群体,但仍然在很多的事业单位或者国家单位中不能施展。
而且就业的女性退休年龄比男性提早5年,这更加不利于女性就业。
由此可看出,社会说的男女平等,并没有达到这么目标,从男性与女性的就业问题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了这个社会对于女性还是有很多的不公平的。
2.受教育方面的原因目前,中国女性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是制约女性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女子无才便是德”仍然在一部分家庭中有所体现。
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一、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据统计,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占比超过60%。
然而,仅有65.6%的毕业生能够在毕业后6个月内找到适合的工作,其余的毕业生则面临就业困难。
二、原因分析1.供需不平衡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各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因此,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2.素质不合格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素质不合格。
一些毕业生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对自身职业规划不够理性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能力。
3.信息不对称一些毕业生由于缺乏信息和社会经验,对于就业市场了解不足,难以顺利进入就业市场。
同时,用人单位也无法准确了解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和岗位匹配情况,从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4.受到行业结构限制一些行业并不适合全部毕业生入行,需要具备特定的技能或经验才能胜任。
因此,高校毕业生的选择面受到行业结构限制。
三、对策建议1.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高校应该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
2.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应该积极推动人才市场建设,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了解和拓宽就业渠道。
3.加强信息共享学校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职业咨询和指导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信息。
同时,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开展招聘活动,扩大招聘范围,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加强行业对接高校应该积极开展与企业、产业等的深度合作,促进行业和高校的有机结合。
同时,通过就业联合会等组织,搭建行业与毕业生之间的桥梁,让毕业生更好地融入到行业中。
四、结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大力度。
只有通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信息共享和行业对接等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高职女生就业问题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作者: 张亚[1]
作者机构: [1]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出版物刊名: 科技资讯
页码: 212-21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5期
主题词: 高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于高职女大学生的就业和求职问题引发社会普遍关注。
为此,该文针对高职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对于滁州城市职业学院2019年毕业季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问卷以及电话访问调查,分析当前高职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难点,以及高职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提出解决高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思考论文(共6篇)【论文】
第1篇: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难,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困境更加复杂。
造成如此困境的因素有很多,如毕业生自身学业不精、缺乏自信,没有职业规划;学校自身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企业脱节、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国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笔者试图找出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1、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就业观念滞后、不愿意就业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中专对口招生和参加高考经过本科院校多轮筛选剩下的学生,生源质量低下。
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差,导致了基础课以及专业技能学的不够扎实,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学生毕业时对自己本身缺乏职业规划,就业定位不准确,一些学生好高骛远,然而眼高手低,怕吃苦,不肯脚踏实地,只愿选择高薪又舒服的部门和岗位;相反的,一些学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够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
2、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学校不顾自身师资和硬件条件,盲目跟风,争先恐后开设社会上需求较好的热门专业,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和响应硬件条件不完善往往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课程设置不能与企业接轨,陈旧老化,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轨。
实习不能专业对口、实训设备落后、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难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
学校就业指导的机构体系设置不健全,缺少经过正规和系统化培训的就业指导教师。
就业知道工作不能深入细致,方式方法简单,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系统化的就业理念和意识。
3、就业大环境严峻,一些企业唯学历论思想严重以及政府就业政策不完善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加之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崛起,传统制造业企业不断倒闭,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新疆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良性发展一直以来是促经济、稳民生的重要保证,其中女大学生是否顺利就业对于新疆的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整体上升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新疆自身发展所需,高校有针对性地扩大其自身的招生培养规模,每年应届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其中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时,用人单位为了压缩用工成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时往往会在招录用人时选择男性,产生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企业在制定岗位招录要求时都会加上限定为男生,使得女大学生失去了与男大学生就业的同等机会。
随着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形以及性别歧视等不正常意识行为,促使女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比男大学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
本人通过对现有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新疆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女大学生自身特征四个维度来分析目前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缓解就业问题。
1 新疆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表现1.1 整体就业率偏低新疆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相比全国高校就业形势压力较小,但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019年新疆区属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94868人,实现就业85723人,就业率为90.36%,但女大学生就业率为87.51%,相比平均就业率低2.85%。
由此数据可知在同等应聘条件下,女大学生成为了就业最难、最弱势的群体,获取到就业岗位的机会也远远低于男生。
1.2 就业质量与薪资偏低目前已就业的女大学生中,岗位工作层次和薪资相比男大学生普遍比较低。
因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岗位领域比较局限,只能降低岗位标准去技术含量较低、专业差异化较大的第三产业中,福利待遇普遍较差,未能真正地实现女性工作者应有的待遇。
1.3 就业成本高女大学生在应聘工作中相比男生需要付出更多的社会成本、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在应聘工作岗位中需要递出较多的简历,但获得的面试机会却远远低于男生。
为寻找一份工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查阅信息和搜集信息,同时为了得到一份相对较好的工作,则需要动用除自身努力以外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
女大学生就业焦虑及其应对
女大学生就业焦虑及其应对作者:尹春苹蒋胜男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04期摘; ; 要:高校毕业生群体在就业中易出现焦虑心理。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普遍弱于男生,就业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生。
高校就业工作应对症下药,积极采取措施帮助缓解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从心理教育、职业规划、就业观引导、学生素质提升、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细化工作,形成有效模式,助力女大学生顺利就业,获得长远发展。
关键词:女大学生; ; 就业焦虑; ; 情绪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增多,就业难问题凸显,女大学生成为就业焦虑高发人群。
有针对性地处理好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不仅有利于高质量地完成就业工作,更有利于促进女大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在就业焦虑研究中考察性别差异是极为重要的。
一、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焦虑是人面对现实潜在挑战或威胁时的一种情绪反应,当个人主观信念和社会客观现实存在差距[1],人会不自觉产生紧张感,进而引起焦虑心理。
为准确了解女大学生焦虑现状,笔者以问卷的形式①进行调研,截至2017年8月,共有459人参与,其中女生占比71.9%,是主要调查对象。
分析问卷数据,笔者主要发现以下问题:其一,女大学生多为文科生,且对专业前景不看好。
在“您现在就读的专业是”一题中,统计数据显示,经管类、文史哲类占比最高,分别为47.27%、25.45%,女大学生中文科生占绝对多数;对于专业前景,仅30%的女生选择“很好,机会很多”,大部分学生态度较为悲观。
其二,女大学生对行业、单位性质期望较高。
在对首选行业的预期一题中,45.45%的女大学生期望岗位与专业对口,另有40%的学生可以接受专业不对口,但要求已有一定发展基础,行业前景稳定。
在单位性质选择中,事业单位、世界500强、政府、银行名列前茅,但有限的名额意味着就业竞争十分激烈。
其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其中工资薪酬为第一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当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寻求就业解决办法的同时,女大学生群体却遭到了忽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女大学生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产的承担者,她们的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影响了她们在未来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市女大学生就业状况,推动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解决,20**年上半年,**市妇联组织全市女大学生村官对本市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
本次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深入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市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本次被调查的女大学生年龄均在22-27岁之间,所学专业涉及文秘、农学、英语、医学、经济学、电子计算机等各个专业,绝大部分女大学生为省内毕业生,35%的学历为本科,61%的学历为大专。
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女大学生就业岗位有65%与所学专业对口,33%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而专科毕业的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只有30%与所学专业对口,51%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
从调查问卷上显示,85%的女大学生初次就业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初次就业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仅占3%。
二、**市女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想
过自主创业,并且希望得到政府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帮助。
这说明女大学生就业视野已较为开阔,综合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自信心明显增强。
这既是女大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严酷就业环境所作的积极应对,是当代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最好印证,也是对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政策的良好反应。
三、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
调查中,在问及女大学生就业是否存在被歧视现象时,95%的人回答是求职过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的情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很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女大学生要怀孕、生育、负担家务,而且女性退休年龄比男性早,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养老保险金,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成本费用。
很多女大学生反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有限制规定,致使女大学生失去一些就业机会。
因性别原因遭受用人单位多次拒绝后,女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许多女大学生对自己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担忧,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是女生,但对这种性别歧视又无可奈何。
尽管我国的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规定就业歧视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无法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四)部分女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绝的女大学生高达一半以上。
许多用人单位认为部分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于男大学生,但实践
动手的能力却低于男生。
再加之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实践课、实验课等锻炼机会,导致男女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出现了差异。
此外,部分女大学生将课余时间用在服饰、化妆、美容、注重穿着打扮上,使得她们较少读报,不关心时事政治,对参加校园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不太热衷,忽略了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能力偏低导致女大学生自信心不足而在应聘中处于被动。
在问及对当前毕业的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时,59%的回答是女大学生不如男大学生。
可见,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机率。
(五)就业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不平等竞争加剧。
从问卷统计情况可以了解到,目前女大学生的求职途径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招聘会、网络招聘等逐渐兴起,但人才交流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充分,社会关系仍在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就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许多不平等因素。
调查显示,仅有20%的女大学生通过到人才交流市场参加招聘会获得就业岗位。
从未来就业市场规范化的趋势看,人才市场应该更进一步的体现就业主渠道的作用,规范的人才市场可以遏制一些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规定,更能使大学生就业实现公平竞争。
(六)高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有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有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很少,甚至已经趋于饱和,但有些高校却仍在扩大招生。
不少女大学生坦言,大学所学专业对现有工作并无帮助,
更有甚者反映有些专业学下来是一种浪费。
正如工厂产品不能“适销对路”,“供过于求”一样,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加之大学生社会实践失衡,造成人才的“积压”,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困难。
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为改善**市女大学生就业状况,针对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结合我市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女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信,勇于竞争。
女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是竞争取胜的关键。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女大学生首先要端正心态,坚信男性能胜任的工作自己能做得更好,女大学生要敢于面对差距,勇敢地接受社会的挑战,学会有效的“推销”自己,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主动适应社会。
其次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自立自强,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己,充分发掘和发扬自身的优势,敢于与男性共同竞争。
第三要消除依赖心理和“要面子”的虚荣心理,针对劣势,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要认识到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
第四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要面向基层。
要了解目前在本市,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相对饱和,而一些基层单位人才缺乏,许多乡村连一个大学生都没有的实际情况,要志愿到基层、到高风险的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
第五还应走自主创业之路。
女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好已出台的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要积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使自己既有专长又博学多才;要抓住机遇,敢于实践,更多地熟悉和融入社会,丰富和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以优秀的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取胜。
(二)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指导,提供就业机遇。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更是指导女大学生就业的第一站,在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根据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学校要在培养人才、制定教学计划之前,积极研究市场,考察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市场所需的专业,使女大学生所学专业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实现顺利地就业。
二是加大力度,培养“全才”而不是“偏才”。
应鼓励大学生辅修第二学位,将其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同时,要注重女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通过实习,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女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将其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从而增加女大学生的择业范围和就业机会。
三是分类指导,多提供就业机遇。
学校应为女大学生就业及时提供信息,组织各种招聘会,实现学校与省内外人才市场信息共享,降低女大学生就业成本。
此外,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应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给予面试技巧和心理疏导等指导培训,以增强其就业的竞争能力。
四是要大力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女大学毕业生。
如前所述,就被调查的女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情况而言,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好于男生; 女生获得各种证书的数量多于男生;女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不亚于男生。
因此,学校应当大力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女大学毕业生,特别是一些较为适合女性的工作单位及岗位。
(三)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增加就业岗位。
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程度影响着女性就业。
只有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才能创造出更
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总量,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的经济环境,使女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
同时,从我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应进一步做大做强花炮、旅游等优势产业,要抓住时机,吸引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落户**,从而带动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女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此外,政府还应强化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如对去边远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单位和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在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优惠,还可以采取免还贷款等措施,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
(四)健全法律政策体系,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对女性劳动权益的保护。
问卷调查中,认为解决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有效措施选项中,选择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两性平等就业政策,并严格执法以及完善相应社会保障机制,普遍建立生育保险制度两项的比例最高,占到45%以上。
政府应积极探索市场条件下促进女性就业的干预机制,并通过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强制执行来切实保障妇女的就业权利。
一方面要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健全法律政策体系,加强女性劳动权益的保护,通过法律手段消除性别歧视,创造一个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通过设置专门机构,用行政手段来保障平等就业,如在各级政府的劳动管理部门设立“就业性别平等”监管办公室等,特别是在初具规模的劳动市场里和定期的人才交流会上设置必要的监控窗口,及时处理各种性别歧视的投诉,保护女性的劳动权益,帮助她们获得合理的就业待遇。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