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一、教学目标:1.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了解米的基本概念。

2.学习使用尺子、卷尺测量长度。

3.熟练掌握米的换算法则。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2.学生能够熟练测量长度并进行换算。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2.实验法3.游戏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拿出一个尺子,询问学生是否见过,问学生这是什么工具,有什么作用?2.新课讲解:(1)让学生对尺子测量误差有一个认识。

老师可以让一名学生用手指指一下桌子长度,另一名学生估计长度看看,不要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接着,再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度,与前面的估计进行比较,看看误差有多少。

(2)让学生了解基本长度单位——米。

逐步引导学生,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常会涉及到长度测量的问题。

比如下面这些情境:掌握米的基本概念:“我门”这个单词大家都很熟悉吧,它是我们用来度量长度的基本单位之一。

当然,不同的地方,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可能会不一样。

比如,你打算去附近的便利店买面包,它距离你有多远呢?如果在英国,你可能需要知道其距离你有多少“码”或者“英尺”;如果在法国,你就需要知道距离你多少“公尺”。

而在中国,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是“米”。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米作为单位长度。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让学生分别用尺子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并将其填入表格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使用米来表示这样的长度,如何进行换算。

(4)学生游戏互动,加深对于米作为单位长度的了解。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分别进行测量、计算等步骤,看看哪组用时最短,答案最准确。

3.巩固练习:(1)练习1:长100米的田径赛道,你耗时20秒走完了一圈,那么你一分钟可以走多少圈?(2)练习2:你买了一卷卷尺,长度为20米,现在需要测量房间的长度,你需要卷几圈?(3)练习3:你观察了一下,房间的长度大概是8米,宽度是5米,请你算一下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五、课堂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逐渐认识了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同步备课】第2课时 认识米 (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2课时 认识米 (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2课时认识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米的符号“m”和读音“mi”,并能正确地快速写出这个符号。

2.能够将物品按照“1米”、“半米”和“一米多少厘米”来测量,并能够用米和厘米两个单位互相转换。

3.了解米的使用范围,了解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认识米的符号“m”,并掌握读音“mi”。

2.能够将物品按照“1米”、“半米”和“一米多少厘米”来测量,并能够用米和厘米两个单位互相转换。

教学难点:1.米和厘米的互相转换。

2.对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解,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课件:录像资料、PPT课件、计量器具演示图、米的实物、测量长度的实物。

2.教具:计量尺,计量卷尺,带刻度的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引入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度吗?2.举个例子:“我们身体的高度就是我们的长度。

”3.询问“长度”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学生举例)二、新知讲解(10分钟)1.通过视频或PPT,介绍米的符号“m”及读音“mi”。

2.演示不同长度物品的测量方法,如计量尺、计量卷尺、带刻度的直尺等,让学生了解长度计量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3.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介绍“一米”、“半米”、“一米多少厘米”这几个单位的含义和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4.在黑板上形象地绘制长度模型和米的比较模型,巩固学生对米的认识和理解。

三、双向互动(15分钟)1.提出问题:请学生举例,让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米的实际应用。

这里老师提供一下可以讨论的话题:如果我们要制作一个1米长的围栏,需要多少根1米长的木棍?多少厘米的钢管?2.工具演示:让学生互相使用计量尺、计量卷尺、带刻度的直尺等工具测量教室内某些物品的长度,并将结果汇总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对比和讨论。

四、练习(15分钟)1.在课堂上进行实物展示,将不同长度的线段和带有刻度的木板、卷尺等几种测量工具配合活动让学生进行长度测量操作,加深他们对米和长度的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米∣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米∣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米∣人教新课标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米∣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内容我们学习了教材的第一章节,认识长度单位——米。

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到米是衡量长度的基本单位,并且能够识别生活中的米制单位,如尺子、卷尺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长度的基本单位,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米制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长度的基本单位米,以及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与米制单位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米尺、卷尺、厘米标尺等教具,以及练习本、彩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把米尺,让他们观察并猜测这把尺子的长度。

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需要测量长度的情况。

3. 实例演示:我利用教具米尺和厘米标尺,进行了实际的测量演示。

我让学生们观察并理解米尺上的刻度,以及如何用厘米标尺进行测量。

4. 随堂练习:我给出了几道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我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将结果用米和厘米表示出来。

5. 作业布置: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

题目是:请用米尺测量你家客厅的长度和宽度,并将结果用米和厘米表示出来。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张简洁的板书,列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板书包括长度的基本单位米,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实际测量演示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米尺测量你家客厅的长度和宽度,并将结果用米和厘米表示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还可以开展一些拓展活动,如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份长度测量工具,或者组织一次校园内的长度测量比赛,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米的概念和用米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用米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这个操作将演示用米量的基本原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米作为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用米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学会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举例: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测量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1)量感的建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尤其是1米的量感是一个难点。
举例:通过多种方式,如让学生走1米、比较1米与常见物体长度等,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认识米和用米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或是测量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度测量的奥秘。
3.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设计问题解决环节,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据,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

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

中班主题小小一粒米六篇教案

中班主题小小一粒米六篇教案

幼儿中班主题教案《小小一粒米》六篇本主题以常驻见的粮食——米为核心组织和安排教育内容。

主题的目标是:认识米及米制品,知道米是农民辛苦劳动种出来的,要爱惜每一粒米,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并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一:认识米活动目标:1、使幼儿认识米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

2、让幼儿知道米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装有米的无毒不透明塑料瓶每组1个;每组1张16开或8开纸。

活动组织:1、让幼儿摇动桌上的瓶子,以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用语参考:“小朋友,你们轮流摇桌子上的瓶子,听听有没有声音,猜猜里面是什么。

一个摇过了要给另一个,不要争。

”2、引发幼儿猜想瓶中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用语参考:“刚才每个小朋友都摇过了,那你们猜猜瓶子里是什么呢?”3、引导幼观察米,说出米的特征。

教师用语参考:“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瓶子里是米,好,现在我们把瓶子盖开开,把瓶子里的东西倒在纸上,可以用手摸摸,看看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

小朋友可以一边看一边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谁愿意告诉大家米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的?”“好,刚才许多小朋友都说了,米是白色的,小小的,一粒粒的,有的长,有点圆,捏在手里硬硬的像个睡着的小娃娃。

”4、引导幼儿说出米的好处。

教师用语参考:“小朋友知道米有什么用吗?”“对了,米可以做成饭,可以让小朋友吃饱,长身体,米是粮食。

”“好,大家把米捡到瓶子里去,我们一起把它送到厨房的阿姨把它们做成饭。

要小心点,千万别弄到地上,这是农民叔叔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一会吃饭时也要小心,不要洒到地上,要爱惜粮食。

”活动二:白米饭活动目标:1、知道儿歌的名称,学会念儿歌,并乐意朗诵。

2、知道粮食来得不容易,懂得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农民种粮劳动的幻灯片,幻灯机。

活动组织:1、放映幻灯片,让幼儿了解农民种粮的辛苦过程。

教师用语参考:“我们每天吃的喷喷香的米饭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认识米教案

认识米教案

认识米教案米教案是一种针对小学生的教学方案,旨在教授关于大米的知识。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米教案示例:教案主题:了解大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大米及其重要性;2. 学生能够了解大米的来源和种类;3. 学生能够了解如何正确存储和烹饪大米。

教学内容:1. 大米的定义和重要性;2. 大米的来源和种类;3. 大米的存储和烹饪方法。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大米的概念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大米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的特点。

教师解释大米的定义和重要性,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大米对我们很重要?Step 2: 来源和种类教师向学生展示大米的不同品种和来源,如白米、糙米和杂交稻等。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大米的种类和不同的特点。

Step 3: 存储和烹饪方法教师向学生解释如何正确存储大米以保持其新鲜度和质量。

教师还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大米烹饪方法,并提供简单的示范和说明。

Step 4: 复习与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的知识,并总结大米的重要性、种类以及正确的存储和烹饪方法。

扩展活动:1. 邀请学生制作大米食品,如寿司、炒饭或米粉等,以增加对大米的实际运用和体验;2. 组织学生参观农田或米饭加工厂,让学生了解大米的生产过程;3. 进一步讨论大米在不同的文化中的重要性和用途。

评估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参与扩展活动的表现来评估学生对大米知识的掌握程度。

注意事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教师还应保证教学活动的安全性,特别是在涉及食品制作和观察实践环节。

数学《认识米》的教案

数学《认识米》的教案

数学《认识米》的教案苏教版数学《认识米》的教案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量比较短、小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太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二、新授1、认识长度单位“米”。

说明: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一米长的绳子去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A、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B、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C、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D、学生齐读两遍。

2、教学课本第53页“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2)请学生用米尺去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

(4)出示“试一试”第2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A、先请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是多少米。

B、再请学生量一量,检查自己所估计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请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填写。

(2)集体订正,对于有错的题目与实际事物相联系说明。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填写,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分小组分别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口答,并说明原因,(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四、总结今天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双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篇一:最新人教版认识米教学设计】第三课时认识米学习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第8页练习一的3、4、5题。

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米)任务评价:1、通过提问1米大约有多长?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2、通过量黑板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软尺。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黑板有多长,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比一比,看谁量得快!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分别找学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讲台量黑板的长,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展示测量的结果。

预设1: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量了很多次。

预设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

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

板课题: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米尺,学会用米量。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1米)(1)1米大约有多长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没有1米。

交流汇报,课件演示。

(2)把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3、学习例5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

(2)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很多;预设: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

(3)课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幼儿园儿童米的认识教案范文大全

幼儿园儿童米的认识教案范文大全

幼儿园儿童米的认识教案范文大全第一章:认识米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米,了解米的外观特征。

2. 培养幼儿对米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米的欲望。

教学内容:1. 米的外观特征:颜色、形状、质地等。

2. 米的大小、重量单位。

教学活动:1. 展示米粒,让幼儿观察米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2. 讲解米的大小、重量单位,如斤、两、克等。

3.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米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米的外观特征的认知情况。

2. 检查幼儿对米的大小、重量单位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米的来源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米的来源,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

2. 培养幼儿对农业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教学内容:1. 米是从稻谷中来的,稻谷的生长过程。

2. 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稻谷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米是从稻谷中来的。

2. 讲解农民伯伯种植稻谷、收割稻谷的辛勤劳动。

3.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农民伯伯的感激之情。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米来源的认知情况。

2. 检查幼儿对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感激之情。

第三章:米的营养价值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米的营养价值,知道米对身体的好处。

教学内容:1. 米中的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

2. 吃米对身体的好处,如提供能量、促进生长发育等。

教学活动:1. 讲解米中的营养成分,让幼儿了解吃米对身体的好处。

2.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良好饮食习惯的认识。

3. 制作米制食品,让幼儿品尝,感受米的营养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米营养价值的认知情况。

2. 检查幼儿对良好饮食习惯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米的烹饪方法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米的烹饪方法,学会自己煮饭。

2.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教学内容:1. 米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炒等。

2. 安全注意事项,如用电、用火等。

教学活动:1. 讲解米的烹饪方法,让幼儿了解如何煮饭。

2.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烹饪方法的认知。

《认识长度单位米》教学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米》教学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米》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米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描述物体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体验长度的概念。

利用工具(如尺子、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增强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米的基本概念。

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描述物体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精确地进行长度测量和描述。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尺子、卷尺、测量工具等。

实际物体(如书本、桌子等)进行测量。

3.2 教学资源:教学PPT或黑板。

学生手册或练习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长度现象,如走路、跳跃等,引起学生对长度的关注。

提问学生对长度的认识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探究长度单位米:介绍长度单位米的基本概念,解释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用尺子测量书本的长度,感受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作用。

4.3 测量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活动,选择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

引导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4.4 总结与反思:组织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引导学生反思在测量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合作等。

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5.2 测量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测量实践活动中的工作态度、操作技能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如分工合作、沟通交流等。

5.3 学生手册或练习册: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幼儿园儿童米的认识教案范文大全

幼儿园儿童米的认识教案范文大全

幼儿园儿童米的认识教案范文大全第一章:认识米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大米,了解大米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幼儿对食物的感恩之心。

教学内容:1. 大米的生长过程:水稻种植、收割、脱粒、晾晒、加工成米。

2. 大米的作用:提供营养、能量,有益身体健康。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展示大米,让幼儿观察大米的形状、颜色。

2.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讲解大米的生长过程。

3.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手工活动,制作大米贴画,加深幼儿对大米的认识。

第二章:米的加工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大米加工的过程,知道米的不同形态。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大米的加工过程:晾晒、脱粒、磨成米粉。

2. 米的不同形态:大米、小米、糯米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展示大米加工的工具和设备。

2.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米加工的过程。

3. 教师让幼儿品尝不同形态的米,让幼儿感受米的口感差异。

第三章:米的烹饪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大米可以煮成各种美食,激发幼儿的食欲。

2. 培养幼儿的烹饪兴趣。

教学内容:1. 大米的烹饪方法:煮米饭、糯米饭、八宝饭等。

2. 烹饪工具和食材的认识。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展示大米烹饪的工具和食材。

2.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大米烹饪的过程。

3. 教师让幼儿品尝自己动手烹饪的美食,培养幼儿的成就感。

第四章:米的文化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大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大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比如“米的来历”、“米芾的故事”等。

2. 有关大米的儿歌、诗词。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讲述大米在传统文化中的故事。

2. 教师教幼儿唱有关大米的儿歌、诗词。

3.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大米的故事。

第五章:米的安全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大米在保存、食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幼儿的食品安全意识。

2.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的认识》数学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标: 1、经历以⽶、厘⽶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体会⽶的含义,知道厘⽶、⽶之间的关系,知道⽶和厘⽶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新铅笔、⽶尺、数学课本、⽂具盒、1⽶多长的绳⼦。

⼀、创设情境 1、师⽣利⽤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板、等⼯具测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同桌合作,⽤不同的测量⼯具测量绳⼦的长度。

学⽣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较、选择⽤哪些测量⼯具⽐较合适。

(主要是直尺或⽶尺) 3、⽤⽶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体验探究 1、认识⽶,知道1⽶有多长。

2、让学⽣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有多长。

3、学⽣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与厘⽶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1⽶, 1⽶=100厘⽶, 1m=100cm 4、让学⽣联系⾝边的事物,找出⼏种长度是1⽶的物品。

三、实践应⽤ 1、1⽶⼤约等于⼏枝铅笔的长度? 2、学⽣⾃主量⼀量教室中⽐较⼤的物体的长度(或⾼度)。

教师要与学⽣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作业:让学⽣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篇⼆】⼩学⼆年级《⽶的认识》数学教案 【学习⽬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1⽶的长度观念,知道1⽶=100厘⽶。

2、会⽤⽶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1⽶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观察能⼒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的实际长度,形成1⽶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较的数学思想和⽅法。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米的认识教案(通用12篇)米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引导:同学们,你们在课前找到了哪些有关千米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收集的数据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2、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一起去真实体验i千米。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

例如:长江全长6397千米,黄河全长5464公里,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数学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有关千米的知识,感受“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互动新授1、感受千米。

(1)师: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多少圈是l千米?(2)引导:同学们分组活动,15名同学在跑道上走5圈,5名同学记录他们走完l千米所用的时间;l5名同学在跑道上跑5圈,5名同学记录他们跑完1千米所用的时间。

2、体会I千米。

师:清同学们谈谈自己走或跑完l千米的感受。

3、估计1千米。

(1)引导:刚才我们通过走、跑,真真实实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想一想学校与你家的距离大约是多长?从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2)引导:从学校出发到人民医院大约有多长?到图书馆大约有多远?……学生通过“走”“跑”等活动体验l千米的长度。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1千米有多长,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结合学校周围交通图分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走一走”“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在活动中思考。

真实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体会出1千米真的很长。

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去估一估身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的理解,同时也真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呢?米的认识教案篇2【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大米教案

认识大米教案

认识大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米的来源及基本生产过程。

2.了解米是人们口常饮食中的主要粮食。

3.了解几种常见的米饭制作方法。

4.能够正确使用米饭烹饪工具。

二、教学重点1.米的来源及基本生产过程。

2.常见的米饭制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米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主要粮食。

2.让学生正确使用米饭烹饪工具。

四、教学准备1.图片或视频:展示米的米源及基木生产过程。

2.米饭制作工只:电饭煲、蒸锅、炒锅等。

五、教学过程1.引入与导入:老师可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米的来源及基本生产过程,引发学生对米的认识和兴趣。

2.呈现与讲解: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几种常见的米饭制作方法,如电饭煲煮米饭、蒸锅蒸米饭、炒锅炒熟的米饭等。

3.实践与操作:老师给学生展示米饭制作工具,包括电饭煲、蒸锅、炒锅等并让学生体验使用这些工具制作米饭的过程。

同时,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米饭制作工具,根据白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制作白己喜欢的米饭4.总结与归纳:让学生总结米的重要性及米饭制作的几种常见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米饭制作,并养成良好的米饭制作习惯。

5.拓展与延伸: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米的其他用途和产品,如大米、米酒、米面等,并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对米饭的制作方式和品种的差异。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米的来源及基本生产过程,了解了米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主要粮食,掌握了几种常见的米饭制作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米饭烹饪工具。

通过实践和操作,学生在制作米饭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了解米的其他用途和产品,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第02课时认识米(教学设计)一、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米的符号、计量单位及相互转换的方法,并能简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米的重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米的符号和计量单位•培养学生使用米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米的计量单位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三、教学准备•课件:包括米的计量单位的图片和示例•板书:相关知识点的板书内容•实物:米和米的包装,让学生观察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不同的米的包装袋,请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米的符号。

•让学生说出米的计量单位。

2. 讲解(15分钟)•通过课件,教师讲解米的计量单位是“千克”和“克”,并做示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辨不同的计量单位。

3. 操练(20分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计量单位的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计量单位的转换方法。

4. 实践(10分钟)•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利用米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每个小组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堂延伸•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观学校附近的超市或者食品市场,了解更多关于米的计量单位和包装。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用米的计量单位解决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在下节课展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不仅能够认识米的符号和计量单位,而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米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米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米的认识(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米的基本概念和读法。

2.培养学生对物品进行比较和排序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米的认识与读法。

2.物品的比较和排序。

3.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辨认米和读法。

2.物品的比较和排序。

3.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个白色的物品,让学生观察,猜测是什么,引导学生想到米。

2. 认识米1.认识米的外观,有的是长条形的,有的是圆球形的,有的是小粒子状的,将不同形状的米放到 PPT上,学生观察,感受不同形状的米,然后老师逐一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形状的米的名字。

2.再顺着同学们的关注点出发,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一天中吃的不同米饭餐,使用新学的词汇。

3. 物品的比较和排序1.教师给学生出示不同种类的物品,比如:木棒,海绵球,松花蛋等,叫孩子把它们按大中小进行排序。

a)引导学生关注物品大小。

b)让学生用手把物品放到正确的位置。

(思维操作)c)教师再次打乱物品的排序,孩子们重新进行操作,顺便提高孩子专注力(稍微增加难度)。

4. 观察和分析1.教师将一张纸裁成不同的形状,如长条形,圆形,正方形等,并且,每次裁切完后向学生展示,“大家看一下,我刚才做的这块形状和什么物品相似呢?”(教师可以在裁切时,稍微有意摆上糖果、玩具、文具等进行顺带提及)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其言语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介绍“米”的知识点,再次重点强调它的不同形态及读法。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总括所学。

五、教学反思整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观察和分析身边物品的起点出发,带领学生认识米及其各种形态,注重在课堂中进行物品比较、排序、审视,以及语言表述、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生活中,对于形状、大小的把握及比较,科学的观察和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排除在课堂中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人数不同,教师可以视具体情况,在组织形式、知识点的深入度、难度、反应方式及画面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整。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米 用米量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米 用米量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9篇认识米用米量 1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务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页,《认识米用米量》的例3。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米=100厘米。

2、米尺量会用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绳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

(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很麻烦)师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

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长,想不想知道这个宝贝是什么?二、实践操作,认识米。

1.建立表象。

(1)(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宝贝就叫做米尺,它的长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就方便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提问:在米尺上你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10厘米?(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3)学生动手操作⑴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或盒尺,找出1米的长度。

《从生活中找“米”》教案设计

《从生活中找“米”》教案设计

《从生活中找“米”》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米”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米”的概念和特点,知道“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米”的定义、种类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实物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米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米;1.4.2 介绍米的种类和作用;1.4.3 让学生分享生活中与米相关的经验;1.4.4 小组讨论米的营养价值和合理食用方法。

第二章:寻找生活中的“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含有“米”的物品和场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2.4.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含有“米”的物品;2.4.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4.3 讨论“米”在这些物品和场景中的作用;2.4.4 总结“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探索“米”的来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米”的来源,认识水稻的生长过程。

3.2 教学内容:介绍水稻的种植、生长和收割过程。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3.4.1 展示水稻的生长过程图片;3.4.2 播放水稻种植和收割的视频;3.4.3 让学生小组讨论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特点;3.4.4 总结水稻生长过程对“米”的重要性。

第四章:体验“米”的制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亲手制作米饭,感受“米”的变化过程。

4.2 教学内容:学习煮米饭的方法和技巧。

4.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步骤:4.4.1 讲解煮米饭的方法和技巧;4.4.2 学生分组进行煮米饭的实践操作;4.4.3 观察和记录米饭的变化过程;4.4.4 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和心得。

第五章:创意“米”作品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发挥创意,利用“米”制作有趣的作品。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认识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认识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认识米教学设计活动背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主题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主题活动,幼儿可以渗透到各个活动中,以特定的主题为出发点和核心,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提高幼儿对生活的敏感力,对未知事物的探究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主题活动以认识米为主题进行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的设置,让幼儿了解米的种类、生长环境、特点以及米在饮食中的重要性,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对于所生活的环境的认知能力,同时锻炼幼儿的灵活运用能力。

活动设计活动目标1.认识米的种类,学习区分白米和杂交稻米。

2.了解米的生长环境及特点,了解米在不同地域的生长习惯及对水质、气候、土壤等条件的要求。

3.学习米的饮食价值及米的营养成分。

4.发现米的用途及不同的食品,培养幼儿的口味,增强其食品品尝和分辨能力。

活动流程第一天主题:认识米的种类和生长习惯活动形式:宣布主题,小组讨论、实地观察1.宣布本轮主题,让孩子们欢欣鼓舞地开始本轮活动。

2.教师与孩子们讨论、认识和了解米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类的外观和特点。

3.观察米芽,并了解大米的生长习惯和生长所需条件。

第二天主题:米的环境及营养成分活动形式:科学实验、互动问答1.教师与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水质、土壤和气候下的水稻生长情况,了解水稻生长需要的条件。

2.互动问答:教师对米的营养成分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中发现米的饮食价值。

第三天主题:学习米的用途和饮食文化活动形式:饮食品尝、手工制作1.饮食品尝: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不同用途的米制品(如米饭、米粉、米线、米饼等),让孩子们全面感受米的多种食品形态,培养孩子们对食品的口味品尝和感受。

2.手工制作:教师为孩子们准备环保材料,通过实践动手制作米饼蛋糕,并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感受米的粘性、韧性和柔软性。

第四天主题:、展示及教学反思活动形式:互动讨论、展示活动成果、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南学校电子备课用笺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

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点明课题:认识米。

(板书: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

(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板书:米m)
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
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

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

(板书:1米= 100厘米)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量一量。

(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量一量,填一填。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

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估一估。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四、板书设计:
认识米
米用“m”表示1米=100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