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和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运用这些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对长度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长度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测量,增强实践体验。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课件、练习题等。
2.学具:尺子、练习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长度场景,如教室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长度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同时,教师用尺子示范如何进行长度测量,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练习。
每组选取一个物品,如课本、铅笔等,并用尺子测量其长度。
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培养合作意识。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一」教学内容:第66页的全我3,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4—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步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过程:一、复习指名板演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二、新授例3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图见书本)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
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0”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
提误码“这纸条是几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师的示范,再让学生操作一遍。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
三、巩固练习第66页“做一做“ 、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
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三、作业1、课堂作业:第5、7、8题。
2、课外作业:5—8题。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数、画、量探究厘米与米长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建立厘米与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纸张,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把米尺和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一、我会数:1、数出1厘米:(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厘米有多长?教师指名两个同学回答,注意引导大家发现两位同学叙述与演示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直尺上两个相邻刻度线(数字线)之间的长是1厘米。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厘米。
二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 第五单元《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教案
第2课时认识米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64-65页例5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发展观察、操作、比较和估测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
3、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培养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米尺、课件。
教学过程:一、数学小讲师。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1)提问: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作单位?1厘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演示一下。
怎样用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根手指宽是几厘米?一拃呢?(2)讲述: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时,尺子太短,厘米这个单位也太小了,要数出多少厘米很不方便。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那就是“米”。
(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那么,1米究竟有多长呢?三、联系生活,认识长度单位“米”。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告诉学生米尺的长度正好是1米。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可以写成1m。
2.小组合作:(1)想一想, 1米有多长呢?(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看一看,在米尺上1米有多少个1厘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谈话:小朋友拿出自己的米尺,看看1米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用两手夹住米尺的两端,说说两手之间相距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用铅笔与米尺比一比,说说1米大约有几枝铅笔长。
谈话:请小朋友们全部起立,用米尺比比自己的身高,1米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
请两名学生上来指一指1米到自己的什么地方,教师测量验证。
请小朋友们比划一下,1米有多高?请同桌学生用米尺量量课桌的长,看看课桌的长大约是多少?(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和区分厘米和米的概念。
2.能够用手指或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正确的单位表示。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量房间的长度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并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表示的能力。
难点1.区分厘米和米的差异,特别是在书写时的不同表示方式。
2.激发学生主动测量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并提问:你们知道除了厘米,还有哪个长度单位呢?2. 导学(10分钟)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入“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不同单位来表示这些长度。
3. 探究(15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用尺子分别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然后让他们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及用哪种单位表示更合适。
4.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让他们找出至少5个物体,并列举出它们的长度,其中既包括厘米又包括米的单位表示。
5. 实践(15分钟)让学生继续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并让他们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于厘米和米单位的认识和运用。
四、教学手段1.实物和图片2.尺子3.黑板4.作业本五、教学反馈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班级点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练习测量和应用长度单位的能力,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厘米和米的概念理解较为清晰,但在实际运用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更多地融入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和应用来加深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米和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米和厘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米、分米、厘米的长度单位,并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米、分米、厘米的意义。
2. 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米、分米、厘米的长度单位,并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米、分米、厘米的长度单位。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物体长度,提高操作能力。
3.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米、分米、厘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度单位,引出米、分米、厘米。
2. 学习米、分米、厘米的意义:教师演示米、分米、厘米的长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大小。
3. 学习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4. 实践测量: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如桌子、椅子等,巩固所学知识。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米、分米、厘米测量家里的物体长度,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米、分米、厘米长度单位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实践操作,评估学生运用米、分米、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换算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确保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2. 反思实践操作环节,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
3.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用米、分米、厘米分别测量家里的客厅、卧室、厨房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二年级厘米和米的教案
二年级厘米和米的教案二年级厘米和米的教案教案名称:厘米和米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2. 能够正确使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的描述和比较;3. 培养学生的测量观念和量化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使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描述;2. 掌握使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比较;2. 能够正确使用厘米和米单位进行长度的换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彩色粉笔;2. 学生准备:练习册、直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0分钟)1. 教师拿起一个校规,问学生校规的长度用什么来描述?2. 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校规竖直放在黑板上,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3.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并了解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Step 2:讲解新知识(15分钟)1. 教师以白板上画图的方式,教学“厘米”和“米”的概念。
2. 教师用例子解释1厘米是多长,1米是多长,并进行实地测量展示。
3. 教师强调厘米和米的单位,并与学生一起朗读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Step 3:巩固练习(20分钟)1. 学生互相配对,使用直尺测量教室内或者校园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然后进行比较。
2.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竞赛,要求学生从指定的物体中选出最长和最短的物体,并使用厘米和米进行描述。
3.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使用正确的单位进行描述和比较。
Step 4:拓展训练(15分钟)1. 随机选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前,其他同学估计该学生的身高并进行比较。
2. 学生进行实地测量该学生的身高,并用厘米和米进行描述和比较。
3. 教师鼓励学生多进行尝试,提出挑战性题目,如使用米和厘米比较房间和教室的长宽等。
Step 5:总结归纳(5分钟)1. 回顾当天学习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复习巩固;2. 与学生一起总结厘米和米的概念以及使用方法;3. 强调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板书设计:1厘米 = 10毫米1米 = 100厘米教学反思:此次课程设计从学生熟悉的校规入手,引出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并通过实地测量和比较巩固了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
2.能够用尺测量长度并用厘米表示。
3.能够用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4.能够相互转换长度单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识别并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米”。
2.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单位方法。
2.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用途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尺子、米尺、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
2.学生:准备好练习册、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对其进行简单测量。
二、讲解新知识•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的关系和应用。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厘米表示。
四、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让学生回顾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知识点。
二、引入新知识•讲解长度单位的转换方法,例如:1米=100厘米。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
四、绰解疑点•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进行解答和讲解。
第三课时一、小结•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二、讲解扩展•介绍长度单位的更深层次应用,如米和千米的关系。
三、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探讨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
2.测量家中任意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
六、教学反思本单元以“长度单位”为主要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转换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拓展长度单位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
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
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
(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
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
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厘米和米是长度的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描述和测量。
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适当的单位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能够通过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灵活运用厘米和米进行表示。
三、教学内容1.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通过积木等教具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厘米和米表示长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线或一本书等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长度。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测量长度时会用到哪些单位吗?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介绍它们分别适用的场合。
2.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他们猜测并描述使用厘米或米来表示这些长度。
第三步:实践操作(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活动,用卷尺、尺子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2.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测量的结果,讨论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是否一致,帮助他们检验和纠正自己的操作。
第四步:巩固提高(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巩固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他们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学会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用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测量长度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几件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或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引入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4.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5.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积极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特别是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直尺进行准确的测量,并正确读取测量结果。
3.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将长度单位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测量不同物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b.学生分组讨论,记录下组内成员的发言和观点。
c.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员进行补充。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举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
3.教学过程:
a.解释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的刻度,理解1厘米和1米的长度。
b.示范如何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并强调测量时要对齐、垂直等注意事项。
c.通过实例,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能正确识别和运用。
2.培养学生运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能准确读取数据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和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为以后学习面积、体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长度测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能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理解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长度测量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物、图片、测量工具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熟悉的长度现象,如教室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并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厘米和米的区别,让学生初步认识厘米和米。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进行记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厘米和米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给出一些长度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推荐2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推荐2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
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
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第【2】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课前的微课、课件、厘米尺、纸条、魔盒等教学流程紫蓝色系标题谈话导入师:孩子们,通过课前微课,你有什么收获呢?生1:知道了古人是怎么样测量的。
《认识厘米、米》(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认识厘米、米》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
2. 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
3. 长度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点1. 长度单位的概念。
2. 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
3. 长度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概念。
2. 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
3. 长度的测量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3. 实践:让学生进行长度的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讲解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时,要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学生容易理解。
3. 在实践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和“实践”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概念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对这两个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新课环节在新课环节,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起厘米和米的直观概念。
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 直观展示:使用标准的米尺和厘米尺,向学生展示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
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理解米和厘米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表现。
2. 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米和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身高、书本的尺寸、房间的长宽高等,让学生认识到长度单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例如,询问学生“你们认为1米有多长?”“我们身体的哪个部分大约是1米长?”等,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1-5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和米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难点:建立一厘米和一米的直观表象。
教学方法:双分管理,五步教学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揭示目标1、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厘米和米”,板书课题。
)2、课题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3、揭示学习目标(齐读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二、自主探索1、自学指导(教师根据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6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文字部分,用6分钟时间完成下面问题:①哪些物体第长度大约是1厘米?②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2、自学。
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3、自学效果检测(1)用1-2分钟小组讨论交流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展示,完成例题。
(3)做一做:(课本上的做一做,至少让两名学困生演板,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书写工整,坐姿端正。
)三、合作提升1、更正:(指名上台更正。
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对演板的易错点,要组织学生的进行争论。
)预设:测量物体时物体对准直尺第左端?3、评改:评议正确率、书写情况。
同桌对改、调查学情。
4、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或者是做题方法。
)A、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厘米和米就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B、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它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C、1米=100厘米5、质疑再探:(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并让其他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通用10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相识厘米》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看法:培育学生初步的实践实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视察、分析、探讨、培育学生视察实力,自主学习实力,估测实力,以及创建性思维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驾驭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打算: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小挚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挚友一起学习数学学问,老师感到特别兴奋,你们兴奋吗?我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
小挚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播放小裁缝的故事)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
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三、探究实践,建构新知1.相识尺。
小挚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视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觉了什么?(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
刻度0表示起点。
(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细心的小挚友还发觉了什么?(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今日我们就来相识这个新挚友。
板书(相识)2.相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拃量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一样,测得的结果就自然不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着重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观察,动手测量。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因此要让学生已实际操作体验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要从表象更直观地建立起对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通过自己实际操作深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通过实际测形成对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认识,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4、初步学会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建立1厘米和1米长度的观念。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厘米尺、纸条、米尺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
1、统一长度单位刻度线
2、认识厘米尺刻度
3、认识1厘米标注:厘米(cm)
4、用厘米量
5、认识米(m):1米=100厘米。
《认识厘米、米》(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厘米、米》(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认识厘米、米》这一章节。
我们将从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开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1厘米和1米的长度,并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培养学生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和描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难点: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测量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厘米和米的标志物、绳子、PPT等。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一张白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并用手指测量物品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长度单位。
2. 讲解长度单位:介绍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品,用直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
4. 举例讲解:用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用厘米和米描述图片中物品的长度。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用厘米和米表示给定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度单位:厘米、米1米 = 100厘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厘米和米描述家里某个物品的长度,并画出图形。
答案:略2. 请用厘米和米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掌握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测量中。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测量家里其他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认识厘米、米》这一教案中,我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关注和详细说明。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案:认识厘米和米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能够准确地读取数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长度是用来描述物体的长短的物理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
2. 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等于100厘米。
3. 直尺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确保直尺边缘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要准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正确读取测量数据,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的关系。
2. 演示法:展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阐述厘米和米的关系。
3. 演示:演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和准确读取数据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用厘米和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课后思考:思考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房间的大小、家具的尺寸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实践环节,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年级的数学《认识米米和厘米》教案.doc
二年级数学学科上册教案主备人:教学内容认识米、米和厘米教学目标认识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 米的表象,知道 1 米=100 厘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 1 米的表象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理解 1 米=100 厘米直尺(米尺)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设计意图改进意见学生在各种学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实践活动中过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进一步巩固 1程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立 1 米的表(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象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巩固练习,强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化认知“米”。
(板书课题。
)二. 交流合作,探究新知认识米尺: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
(板书: 1 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 1 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 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 m”表示。
观察刻度: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 表示从 0 到 10 是 10 厘米,接批注 4 着是 20、30、40、 100。
1 米里面有几个 10 厘米?( 10 个 10 厘米。
) 1 厘米 1 厘米地数, 1 米里面有几个l 厘米(100 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1米= 100 厘米)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 1 米。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米和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米和厘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和运用这两个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运用米和厘米进行长度测量。
三、教学重点:1. 掌握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和运用这两个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换算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米和厘米的道具、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尺子、测量工具等学习用品。
3. 教学场所: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长度的认识,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演示米和厘米的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两个单位。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运用米和厘米进行实际操作,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
七、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米和厘米进行长度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测量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米和厘米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拍照记录,并写下测量过程和感受。
2.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收获。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 -- 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厘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
【教
学难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
下面,请同
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
指生说是多少?
生: 5 拃
生: 3 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
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
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
有刻度的尺子。
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
部分。
[ 设计意图 ] 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
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
时受到限制。
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
识。
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
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
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你能在米尺上
找到刻度线吗?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指出 0 刻度线在哪儿?标有 5 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 0 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
用厘米作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 c 表示,1 厘米可以写成1c 。
[ 设计意图]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
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
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
的学习作准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 1 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
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 0 到 1,这中间
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 1 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 1 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 1 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c。
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 1 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
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
几厘米。
:你有什么?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同学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4c、5c 、9c的度。
[意]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 1 厘米使学生
一步直尺,知道 1 厘米不是从刻度0 到刻度 1 的距离。
通多种形式,巩固 1 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明表象。
使学生在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
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 1 厘米就是 1 大格, 2 厘米就是2大格⋯⋯后面自主探索量物体的度打下了的
知基。
用厘米量
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
量一量:条有多?
教明确量的正确方法:条的一端准尺子的 0 刻度,再看另一端着几。
就是几厘米。
学生再量一次。
估一估,小正方体, 5 角硬的分是多少?
量一量。
用正确的方法量出小正方体, 5 角硬的分是多少。
[ 意 ] 通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
度 0”开始量的,并且能根据的情况
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
成。
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方法应用
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
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有多长。
判断题。
量一量。
量出数学书的宽度量出你的橡皮的长度
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 0 刻度线,怎
么办
想一想,你的一拃有多长?厘米
人体上的“尺”
人的身体很有趣。
如果把一个成年人头的长度当作一把
尺,那么身高相当于7 个头长,肩宽等于 2 个头长,上肢等于3 个头长,下肢等于 4 个头长。
用脚长也可以测量,因为人
的身体约是脚长的 7 倍。
但人体的几把尺不是一成不变的,小
孩的头要大些,身子短一些。
在不同地区,人体的几把尺也不
完全相同。
[ 设计意图 ]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估
测意识。
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
“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
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
认识了 1 厘米的实际长度。
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
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并能估
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
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
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 设计意图 ] 通过学生谈收获,在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师最后的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重点内容,同时激
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积极参与,享受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