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考研真题及典型试题详解(第十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一、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青岛大学2015年研)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
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
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这些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服务。
2.社会政策(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和实现社会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原则、方针,涉及社会保险政策、社会救助政策、就业促进政策、反贫困政策、医疗卫生政策、教育福利政策、住房福利政策、老年福利政策、儿童福利政策、残疾人福利政策、农民工福利政策等。
在解决社会问题、矫正社会失调、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建设进程中,社会政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3.社会工作价值观(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不同子个体的价值观,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价值观,它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共同体内部的一种总体的价值偏好,代表着整个专业团体内部对社会正义、服务、个人价值与尊严、人类关系重要性、社会团结等的一般看法以及对专业活动标准的认定。
专业价值观的建立与履行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标志。
在社会工作领域,专业价值目标包括终极目标和工具性日标。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前提和操作指南。
它不仅规范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意义,也规范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
没有一定的价值体系的指导,社会工作也就不会存在,更不可能得到发展。
4.制度性的社会福利(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福利包括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或残补性的社会福利)和制度性的社会福利。
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没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益星学习网提供全套资料
目录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组织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第八章社区
第九章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问题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社会的现代化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代码884)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48)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14)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专业社会学(代码613)考研真题及部分详解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理论(代码852)考研真题及详解(文法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用)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14)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0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0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理论(代码852)考研真题及详解(文法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用)
201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基础知识考试(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社会学部分)。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答:(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
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
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2.社会分化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3.阶层答: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
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4.精英循环(帕累托)答: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不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5.结构性流动答: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
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简答题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1)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
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系统。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来,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互相联络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整个社会具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
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正是社会学的任务。
(3)社会学体现了科学中的综合发展这一趋势。
在19世纪,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分化,表现为分科越来越细,部门化或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在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中,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要求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对象。
2.试述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答: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是:(1)19世纪30年代,孔德连续出版了多卷本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
他在该书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
后来的社会学家们大多将此作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
(2)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社会学的大体设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决定的。
①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
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人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
这是催生社会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从学术发展的背景上看,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曾长期被压制,之后,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2.拟剧论3.家庭制度4.社会控制的刚度5.集体行为6.精英循环(帕累托)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怎样理解社会化的阶段性与终生性?2.请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不同的特点。
3.科层制组织有哪些特征?如何理解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4.如何理解西方正在出现的城市郊区化现象?5.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社会学有哪些功能?请联系实际加以解释。
2.联系实际,运用社会网络的观点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中拉“关系”的现象?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答: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这个思想渊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唯实论。
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唯实论者认为共相具有实在性,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精神实体,同时作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只是当其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抽象概念,它才后于个别事物。
社会唯实论就是以这一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个人的关系的。
2.拟剧论答: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3.家庭制度答: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家庭制度的内容主要由婚姻制度及相应的习俗礼仪、生育制度、亲子制度、父母与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家庭财产继承制度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组成,其中婚姻制度最为重要,其它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4.社会控制的刚度答:社会控制的刚度是指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一、社会变迁及其类型1.社会变迁的含义(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
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2.社会变迁的类型(1)整体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①整体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变化。
社会具有系统性特征,当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都发生变化时即是整体社会变迁。
②局部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的部分结构和制度的变化。
实际上,由于社会的系统特征,局部变迁对整体是有影响的,局部社会变迁也具有相对的意义。
(2)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①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②社会革命则是社会的剧烈的、本质性的变化,它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而且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变化。
(3)社会进步与倒退①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退。
②社会价值具有多样性,不同群体对同一社会变迁是否属于进步、是多大程度上的进步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③社会变迁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即总体进步中也可能有负面的东西。
(4)自发的社会变迁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①自然而然发生的社会变迁称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它不是人们刻意追求、有意干预而发生的。
②人们基于自己的愿望和对社会运行的某些规律的认识去设计和具体推动社会过程,以达到目标的活动及结果就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3.社会变迁的因素(1)环境变化与社会变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大致有四种类型:①人类对自然是完全的直接依赖关系;②人类对环境的顺从关系;③人类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开发导致的对立关系;④第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环境建立和谐关系。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的产生(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①社会学产生的标志是: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哲学教程》。
在1838年出版的第四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在孔德看来,社会学是一门实证主义科学。
他将“实证”一词具有如下含义: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③孔德关于人类精神发展的阶段理论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a.神学阶段。
神学阶段是企图探求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的虚构阶段。
b.形而上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的特征是人们把那些支配现象的超自然主体替换成一些抽象的实体,并依据对这些抽象实体的认识来解释各类具体现象。
c.科学阶段。
科学阶段是把推理和观察结合起来,从而发现现象的实际运动规律的实证阶段。
④社会研究对象在孔德看来,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a.社会静学,即从相对静态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包括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b.社会动学,即从相对动态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包括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⑤孔德在社会学中的地位评价孔德不但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
这些对后来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他被称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2)社会学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a.思想启蒙运动从思想上实现了人的解放,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对于长期禁锢于神学统治下的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b.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迅速的社会变迁和众多社会问题。
②思想条件对社会学的产生影响最大的是西方近现代以来的社会思想,如十七八世纪以来英国及欧洲大陆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特别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2.社会化3.冲突4.社区5.法理型统治6.越轨行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运用拟剧论的关键概念,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现象。
2.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应遵循的规律是什么?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转型的过程是怎样的?4.简述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5.简述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西方社会学主要有哪几种理论?各自有什么特点?2.试结合集合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化解办法。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实论答: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是基于行动者的个体与社会关系体系的关系产生的两种不同观点。
与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实体,并且外在于个人、超越于个人不同,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该理论坚持还原论的观点,即要研究社会就必须去研究个人。
2.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五种类型。
3.冲突答: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它与竞争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将对方视为敌对者,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敌对者身上,而不是集中于目标物上。
冲突可能发生于不同层次和多种领域,从冲突的性质上划分有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等,民族冲突和国家冲突是综合性的冲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行政)【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行政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社会服务系统中的协调与控制(见表9-1)★★★表9-1 社会服务系统中的协调与控制要点具体内容考点二:我国的社会行政★★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社会行政体制(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社会行政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政府统管、政府部门及群众团体分块负责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行政体系。
其基本结构是:①民政部门主管救灾、救济、农村社会福利、抚恤优属等工作;②劳动部门负责管理全民所有制职工的社会福利;③卫生部负责国家职工的医疗保障;④工会、妇联、残联分别负责监督、推进职工、妇女、儿童、残疾人的权益保护和福利。
在行政设置上,我国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条块结合的社会行政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社会行政体系基本上是单一的政府系统。
(2)我国推行社会政策的方法与特点①我国推行社会政策的方法我国社会政策的推行基本是借助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单位体制进行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依靠对社会福利资源的高度集中控制,依靠等级有序的行政机构和统一的政策规定,贯彻执行社会政策。
②我国推行社会政策的特点我国的社会行政具有单一政府推动、依据统一政策、依靠行政体系、借助思想工作推行等特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行政(1)体制改革对社会行政体系的影响①体制改革使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行政体制发生重要的变化——政府和企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能力弱化,社会行政由政治化向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②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众多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政策,保护弱者利益,但在“分税制”政策下地方政府要承担较多社会福利开支,所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地方政府对社会政策的执行并不有力。
(2)社会行政体制的创新①宏观社会行政的具体内容:政府主导,社会实施。
a.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控制社会资源、确定购买服务项目、委托或购买服务、监督社会服务过程和评价社会服务效果等手段主导社会服务发展。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制度一、名词解释1.社会制度(社会设置)答: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价值观与价值判断、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组织设置、权力体系。
2.功能主义答:功能主义又称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也代表着一种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潮流,在20世纪的社会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帕森斯、默顿等人。
结构功能主义者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类似于有机生命体的一个整体系统,它由各个子系统和具体部分组成,而每个系统和部分又承担着整体社会的一部分功能,正是以这些功能的发挥,使得社会整体得以存在,因此,他们从社会整体存在的必要性出发来分析个体行为和社会制度、社会现象,认为所有社会现象必然是某种功能性的体现,功能主义由此得名。
3.制度化答:制度化是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即人们在一定情况下承担某种角色时,他们会按照彼此预知的,并被认为是正当的与合法的方式去行动。
制度化不但反映在微观的社会互动之中,也反映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
二、简答题1.社会制度有哪些构成要素?答:社会制度是一组比较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系统组成的综合体。
这些要素系统包括五个方面:①规范系统;②策略系统;③知识系统;④组织系统;⑤设备系统。
(1)规范系统规范系统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
在社会学中,可以将规范理解为权利安排与行动准则的总和。
①权利安排决定的是在社会制度框架中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行动的基本权利,也即责任和义务的分割,往往涉及的是制度中的社会成员如何利用制度框架中的资源来实现其行动目标,满足社会需求。
权利安排既可能是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可能是以各种非正式方式出现的习惯。
只要这些习惯涉及人们在社会行动中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就属于权利安排。
②所谓行动准则,一般是指社会行动者能够以话语方式表达的对行动进程的规定,往往涉及行动者在说明行动的理由、过程、结果时应遵循的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确定方式。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区)【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八章社区一、名词解释1.社区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虚拟社区答: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
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
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简答题1.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社区的构成要素(1)一定数量的人口人是社区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人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是较为紧密的。
社区人口对所在社区内的关系依赖性较强。
(2)一定的区域界限这是社区与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相区别的根本特点,社区要求单独占有一定面积的区域,有明确的疆界。
社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叫社区的区位体系,也叫生态体系,它包括地势、气候、动植物等。
社区边界的划分标准有:①按照服务中心所能达到的范围来划分社区某个或某群商业、金融和文化服务中心活动所能达到的地方便是社区的边界。
②以商业种类和商业化程度来划分即经济区,凡在经济上联系紧密的就是一个社区。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圣才出品】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一、社会分化与阶级1.社会分化(1)社会分化的概念①社会学将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特点的现象称为同质性,而将事物之间相互不同的现象称为异质性。
②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
③重要特征a.功能专门化。
功能专门化是指原来的社会单位可以同时承担多种不同的功能,后来变为由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分别承担某种功能。
b.地位多样化。
地位多样化是指原来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单位变得越来越不同。
(2)社会分化的类型①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a.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
水平分化一般表现为社会分工和生活的多样化,它使得社会的异质性增强。
b.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并不只是指政治权力上的差异,而且也包括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声望等社会评价层级上的差异。
②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a.基于自然因素的社会分化表现为人们对具有不同生物特征的人给予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他们也就具有了社会差别。
这方面的社会分化有性别分化和年龄分化。
b.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是指社会对某些具有社会特征的人给予评价,从而使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民族和职业是社会分化的两个重要社会基础。
2.马克思的阶级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及划分标准①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②划分标准:a.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起决定作用);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c.占有劳动所生产的社会财富的方式和数量。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问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问题答: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②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和失调现象,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正常性失业答:在劳动力市场开放的情况下,由于更换工作而处于失业状态的失业被称为正常性失业。
在正常性失业中,那些完全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备、求职者缺乏就业机会方面的知识以及在转换工作中出现的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答: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在结构性失业中,失业常常带有群体性特点。
4.贫困文化理论答:贫困文化理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
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
二、简答题1.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有哪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答: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1)社会病理学斯宾塞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政府是有机体的头脑,邮政服务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警察是有机体的长手臂。
各部门相互依赖,凡妨碍有机体正常运行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就像有害菌体侵袭人类健康一样影响人类社会,必须加以清除。
他认为,社会病态是指社会关系中不协调的现象,包括个人违背了社会道德的期望,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无法以独立自给的姿态奉献社会,并促进社会平稳持续进展。
同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使某些个人的社会化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失败等。
(2)社会解组论社会组织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情境,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三章人的社会化一﹑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1)概念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社会的文化”,主要是该群体、该社会的价值观和各种规范。
(2)含义①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②社会化是减少或消除个人与群体和社会分立状况的机制,是通过对个体的教化,达致他们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③人的社会化不是要削弱人的生物机能。
④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就时间而言,人的社会化一般指从人的出生到其成为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青年这一阶段。
从广义上来说,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是伴其一生的过程。
⑤关于社会化的研究角度:a.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b.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c.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具有社会性,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角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色的过程。
2.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社会化的必要性①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a.无论是人在幼年时期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必须通过参与群体生活并通过群体来满足自身的需要;b.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继承人们在以往创造的文化,并不断学习人们创造的新经验、新知识,这也是人的社会化。
②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a.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取向,这种取向反映在社会的参与者对于未来期望的向往和为其建构基础的努力之中;b.一个社会要延续就必然要求其新加入的成员了解已有的文化遗产,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对新加入成员的社会化。
(2)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①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新的个体要生存就必须依赖他人、依赖群体和社会。
这种依赖性使群体和社会对新的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成为可能,同时人的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也使其学习十分丰富的文化成为可能。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1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中国的贫困现状★★★1.农村的贫困(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反贫困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迅速减少。
目前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素质低,因此缓解贫困及农村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城市的贫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新贫民开始出现。
我国城市贫困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的特点,表现为制度性贫困,即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和政策造成的。
城市贫困表现为地域和行业分布上的集中性:(1)从地域分布看,集中于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及中小城市。
(2)从群体分布来看,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七类人员组成:①企业不景气而发不出工资或所发工资严重不足的职工及家庭人员;②下岗、失业及待业人员;③部分退休职工;④长期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居民;⑤社会救济及优抚对象;⑥因物价上涨导致实际收入下降而低于贫困线的居民;⑦流入城市的待业农民工。
19.2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贫困?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答:(1)贫困的含义贫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常被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状况。
②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它不是根据某一固定标准,而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
(2)中国的贫困现状①农村的贫困a.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反贫困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一章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1.社会控制的含义(1)社会控制概念的来源①从对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整治上着眼: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提出来。
1901年他出版了《社会控制》,阐述有关社会控制的问题。
②从社会系统管理的角度分析问题:社会控制是与将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于社会管理的设想相联系的。
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于1834年研究科学分类时,将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控制论,并把它列入政治科学类。
(2)社会控制的含义①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社会控制是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上的,并主要表现为外在力量的施加,但它并不排除个人内在约束力的发挥。
②对象:社会中违反既定社会规则的行为,特别是对社会秩序有明显危害的犯罪行为。
③社会控制的观点是与社会有机论、功能主义的社会观相联系的。
2.社会控制的类型(1)统治与制约①统治a.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b.在阶级社会中,统治是以普遍的政治压迫为基础的,这种统治常常具有不可协调性。
c.在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学家认为任何权力的强制性的施加都属于统治行为,这样,统治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就是普遍的。
②制约a.制约又称社会制约,它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
b.制约虽然也是一种外在压力,但不是靠强力推行;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而不是单向的管束或制裁。
(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①正式控制a.正式控制又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b.正式控制主要是用法律、条例、规章等来约束社会成员和组织成员;c.在现代社会中,正式控制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控制方式较多带有正规化、普遍化的特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概述1.什么是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研究在社会学学科中的地位①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传统。
②社会学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由其学科性质所决定的:a.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特别关注现实问题;b.社会学更具有综合性,这与社会问题的特点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使得社会学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研究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含义①默顿等人认为社会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社会期望的事物被中断、社会规定的正当的东西被破坏、社会所珍视的社会模式与关系脱节。
②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破坏性。
社会问题的破坏性是指它违背了人们所希望的社会状态,不符合人们的价值期望,并对人们所期望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a.打断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b.给社会带来麻烦,社会必须动用社会资源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浪费了社会资源;c.给社会进步带来障碍,不利于社会发展。
(2)普遍性。
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a.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b.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其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
(3)复杂性。
社会问题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表现为:a.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b.社会问题的影响是复杂的。
(4)时空特征。
任何社会问题都有一定的时空特征:a.时间性是指社会问题所具有的社会进程的阶段性特征,社会运行的规律性使得社会问题的发生也带有时间性特点;b.空间性是指社会问题的地域空间和社会空间特征,不同空间中的社会问题各有自己的特点,其表现方式、解决方式可能也各有不同。
3.社会问题的认定(1)社会问题的广度与烈度①广度是指社会问题影响的范围,即它在多大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②烈度是指社会问题的强度,即它对人们正常生活影响的严重程度。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一、名词解释1.社会政策答: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
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
2.社会保障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因社会和自然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活动和制度。
3.社会保险答: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答: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既互相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
(1)联系: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的发展。
(2)区别:①社会保障一般指的是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体实施的社会援助,它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是有限的。
社会福利是由国家立法对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制度。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针对少数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或保障。
广义的社会福利指针对所有居民的福利,有时是较高水平的福利。
③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背景下应对失业和贫困问题而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则是在保障国民生活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理念下建立的制度。
2.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包含哪些基本环节(程序)?答: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包含以下基本环节:(1)社会政策的制定。
包括以下五个环节:①确认政策问题;②建立政策议程;③制定政策方案;④政策方案选优;⑤政策方案合法化。
(2)社会政策的执行。
社会政策的执行是指将正式公布的政策方案加以贯彻、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的各种活动与整个过程。
(3)社会政策的评估。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初级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1.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其具有以下界定:①社会群体并不是偶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
偶然聚在一起的,没有由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群体被称为偶遇群体。
②统计群体也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群体。
统计群体是社会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甚至相同身份的众多社会成员的称谓。
(2)社会群体的特征①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a.一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b.社会群体内的社会关系是直接的和持久的,它具体地反映于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之中,这种关系也是稳定的。
②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a.共同的身份是指在某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身份是相同的;b.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感,即他认为自己属于该群体并对之负有责任,他与这个群体利益相关;c.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也包含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并且意识到他们共同属于这个群体,即群体成员获得了一致的身份感。
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a.群体边界是不同群体之间互相区分的界限,群体边界由具体的人员反映出来,即某人属于或不属于该群体;b.群体边界是由群体认同感和相互依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的。
④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a.群体成员的共同期待是指这些人聚集起来,结合成一个群体抱有某种共同的期望,希望达成某种共同的目的;b.群体具有行动的能力是说成员们能够作为一个群体去行动,当群体利益需要成员为之做出努力时,他们可以去行动。
2.社会群体的类型(1)按群体的规模分类①齐美尔的二人群体与三人群体;②社会学通常划分的小群体和大群体。
(2)按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①初级社会群体(或首属社会群体)是指群体成员之间有持续的互动,导致的成员之间的关系亲密的群体,是人们生活必须依靠的群体形式,因此在社会学研究占有基础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一、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征
①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因社会和自然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活动和制度。
②社会保障的基本意涵是:
a.社会保障是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体的福利援助;
b.社会保障具有社会性;
c.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③社会保障的特征:
a.针对基本民生;
b.由政府组织实施;
c.福利性;
d.社会性;
e.政治性。
(2)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三部分组成。
①社会救助
a.社会救助是当因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某些人的基本生活遇到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时,由政府和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予以援助,向他们提供现金或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基本生活受到威胁的特别困难的群体。
社会救助是对其基本(或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政府对人们生存权的保障。
c.社会保障首先是从社会救助领域开始的,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②社会保险
a.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b.社会保险的特点:预防性;强制性;社会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③社会福利服务
a.社会福利服务是由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向失依儿童、残疾人、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服务。
b.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属于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和脆弱群体。
c.这种社会福利服务是一种服务保障。
(3)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既互相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
①联系: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的发展。
②区别:a.社会保障一般指的是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体实施的社会援助,它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是有限的。
社会福利是由国家立法对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制度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b.狭义的社会福利是针对少数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或保障。
广义的社会福利指针对所有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居民的福利,有时是较高水平的福利。
c.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背景下应对失业和贫困问题而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则是在保障国民生活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理念下建立的制度。
2.社会保障的理念与制度类型
(1)社会保障的理念
①贫困是社会的病态。
以工业化为先导,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带来的巨大社会变迁,使社会财富急剧增长,失业、贫困、疾病等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政府不得不对贫困现象做出回应,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问题,以避免社会问题的恶化。
②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产生于人类的同类意识、恻隐和怜悯之心,强调要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人的关怀。
人道主义作为社会的主导价值主张对贫困群体给予必要的关怀,最初的社会救助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道主义在政府行为上的表现。
③个人与政府共担责任。
社会保障制度采取了个人与政府共担责任的观点。
表现为在社会保障实践中,政府有责任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但又不过多承担责任。
④功利主义。
在边沁看来,功利是指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好处、利益或幸福,或者防止利益相关者遭受痛苦或不幸。
他提出追求福利最大化的主张:一定的经济财富如果能转移到更需要的人手里,则这笔财富的社会效益就更大,从而这种再分配就是合理的。
⑤整合与秩序。
社会保障对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实施援助,可以减缓底层社会群体给社会带来的张力,减缓社会冲突,促进社会的整合,维持社会秩序,有助于不同群体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之中。
(2)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传统型社会保障制度
a.传统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基本上延续了社会保障的传统理念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b.特点:
第一,选择性,这种制度的保障范围较小,保障对象是基本生活遇到困难的人;
第二,共担责任,个人、企业、政府共同承担社会保障的责任,在不同保障项目中各方扮演不同的角色;
第三,较低水平。
c.一些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这种制度,它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②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a.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全民享受社会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
b.这种制度是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它的特征是:
第一,普遍性,这种制度是面向全体国民的,而不只是向困难人群提供生活保障;
第二,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第三,较高水平,这种制度涵盖了国民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且保障水平较高。
c.英国、瑞典等福利国家是实施这种制度的代表。
③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a.国家型社会保障是由国家对公职人员进行全面保障的制度。
b.在这种保障制度中,国家几乎承担着全部责任。
c.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实行的都是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d.这种制度凸显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影响社会保障制度选择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社会物质财富再分配来解决对象群体的基本生活或正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它以一个国家拥有的、可以用于再分配的物质财富为前提。
②政治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用以解决民生问题、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除了经济因素之外,政府怎样看待民生问题,也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
对于执政党和政府来说,他们的政治立场、对社会问题及其责任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其政策的选择。
③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既指社会的阶层结构,也指社会的财富分配结构和权力结构。
在劳动群体占有重要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情况下,他们的基本生活状况会受到政府的关注。
这些国家在具备一定经济能力之后会发展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
④社会福利文化
社会福利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关于福利及其实现的观念、习惯和做法。
福利文化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指导着人们的福利行动。
3.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主要包括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秩序等功能。
(1)保障民生
保障民生包括通过经济援助使困难群体摆脱基本生活方面的严重威胁,和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满足他们基本的社会需要,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在任何时候,保障民生都是社会保障的首要功能。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以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为主要内容。
现代理论认为,社会保障通过向困难群体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①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向劳动收入不足者及困难家庭提供资金援助,促进社会劳动能力的再生产。
②通过对失业者的保障性就业培训服务,可以增加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发展。
③通过社会财富再分配可以增强贫困群体的消费能力,进而刺激生产。
(3)维持社会秩序
社会保障扮演着进行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角色。
①社会保障通过向困难群体提供资金援助和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减缓社会问题。
②通过社会保障可以弱化过分的贫富分化,减弱底层群体的相对剥夺感,预防和弥合社会分裂,减少社会冲突。
③通过财富再分配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强化社会认同和政治认同,促进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社会政策
1.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
(1)社会政策的含义与实质
①含义
社会政策是政府的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是特殊的公共政策。
从狭义上来说,社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