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的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

30多年前,义乌还是浙江中部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这使得很多义乌人开始离开土地,以“鸡毛换糖”的方式谋生。农闲时,人们便挑着装满梨膏糖的箩筐,摇着拨浪鼓,行走在大街小巷换取鸡毛和牙膏皮等废品,回家后再把换来的鸡毛当作农田的肥料,或制成掸子卖给供销社,牙膏皮等则卖给废品回收站.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这种鸡毛换糖的形式,不但成了当地人的生活保障,也成为为后来义乌市场的形成基础.

【前身:马路上的市场】

而说到鸡毛换糖,就不得不提起廿三里。它是“鸡毛换糖”的发源地,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最早发源地.对国际商贸城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来说,廿三里相当陌生.但当地的人一提起它,边骄傲地说:没有廿三里的马路市场,似乎也成就不了今天义乌的国际化市场。

受不允许农民从事商品百货批发销售政策的限制,在货郎最集中的廿三里镇桥门头集市,一部分货郎歇担经营,逢一、四、七集市随地设摊.规模逐渐扩大。

时任片区工商所所长的虞瑞茂如今已进古稀之年.“当时我们经常去查这些随意设摊的,发现一个追一个。”

货郎们也聪明,摆在马路上,看见不对抄起日用百货就走.

可是市场需要这些货郎,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政策的逐渐放宽,摊贩们也开始在马路上自由经商。一时间,廿三里道路上摆满了摊子.后来政策再度开放,政府划出了固定的一块区域,允许设摊,方便管理.当时很多摊贩,直接把家里的门板拆下来搬进市场当摊位。在稠城的湖清门小商品市场,也于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义乌外出经商的人员从外地带回了多种小商品,在义乌县城湖清门街头摆卖,形成了群众自发性的小商品市场。

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前身

-—-—--马路上的市场。

【萌芽: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出现】

探索还在不断进行着,越来越多的

呼声也渐渐响起.

1982年,为了整顿市场,县政府召开了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这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发前夕的号角声。

这次会议,形成初步意见:作为对小百货市场的全面管理,一是全面登记;二是(颁发)临时执照;三是建立组织;四是自己建帐,税收按营业额征收;五是成立由工商局、工商所、财税所、镇爱卫会、派出所组成的市场整顿具体实施临时机构。这次会议甚至对市场全面整顿动员都作出了具体安排。

此外,他们也作出了当时被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这成为了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肯定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也使得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存在合理化。

市场被正式认可后,发展的速度出人意料.于是第二代市场孕育而生。

【形成:第二代小商品市场】

政策的支持、商家的勤奋、市场的声名远扬,使得义乌也出现了“凹地效应’.1984年12月,位于稠城镇新马路太祖殿畈的小商品市场正式开业。每天前来交易的人超过万人,申请进场的人络绎不绝。

据统计,第二代市场开放使用后,平均每天来往商贩淡季有1。9万人,旺季达2。5万人,交换的小商品有2700多种,成交额平均每天20万元以上,商品远销全国各地。开市9个月,市场管理费和摊位费收入4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60万元。

【发展:第三代小商品市场】

随着市场辐射的扩大,交易种类的增多,原来的太祖殿市场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场地无法扩张、交通堵塞、排水条件差、夏天玻璃钢棚闷热等等。1985年,政府决定再次迁移、扩建市场。并设立了由政府领导带领的筹建小组。

小商品市场总投资360万元,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其中工商部门投资180万元,建造容纳摊位4000个的市场,用地2.8万平方米。第三代市场命名为义乌县小商品市场,面积较第二代市场扩大了数十倍,建设市场的资金投入也增加了数十倍,而两代市场的间隔仅有两年.第三代市场继承了前两代市场形成的良好基础,筹措资金的渠道拓宽了,财政、信贷、民间筹资的力度大大增加,避免了“无米下锅”的窘境。

【飞跃:第四代小商品市场】

1992年5月,设有7100余个摊位的篁园路小商品市场(一期)正式开业。自此,小商品市场实行划行归市。8月,义乌小商品市场被命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1993年,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城集团”)组建,作为承担小商品市场建设和物业管理的经营主体。政府在完成了培育市场的职能之后,就逐步退出市场竞争。

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的建设,采取了集资建场办法,其中一期市场7710户集资1542万元,二期市场5989户集资1197.8万元。1992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0.54亿元,1993年45.15亿元,1994年猛增至102.1亿元.1995年达到152亿元。

第四代市场具有产销一体化、营销品牌化、贸易国际化三大特点,由5个交易区和化妆品市场、国际贸易中心等共计7个功能单位组成。市场拥有全国及地区总代理、总经销商3000多家,代理名牌优质商品1万多种,1000多家大中型知名企业在这里设立了直销点.在这一阶段,中国小商品城的市场经营面积已从1985年的1.36万平方米猛增到1997年的46万平方米,市场成交额从619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184。68亿元。

【新篇:第五代小商品市场】

随着国内竞争的日益加剧,加上国内市场国际化,政府提出了“打造全球最大超市,构筑国际购物天堂",“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战略构想。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发建设位于义乌城区东北方向的“国际商贸城”. 它代表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乃至整个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完全现代化的、商场化的新型专业市场,也是“商城集团"顺应国际化需要而建造的专门以国际贸易为主的新一代城市商务区。

【反思】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是伴

随着很多因素的。

1.政府的助推。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