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东南亚诸国的华侨华人政策在移民入境政策上
华侨华人史东南亚专题(一)
⑥从华文教育看华人的地位 ▲中国之外华文教育体系最完备的地方:华文小学(1995 年华小有1287间,学生592,184人,教师26377人,85% 的华裔子弟在华小就读,华小区别于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 的国民小学而称为国民型小学。) 华文独立中学 高等院校(拉曼学院,1969年建立;南方学院,1991年招 生;新纪元学院,1997年设立;韩江学院,2000年开课。 2003年批准建立拉曼大学) ▲创办独立大学的失败:
三、印度尼西亚
印尼独立战争时期(1945—1949)1950年独立。 1951年规定华侨到中国大陆的必须签署“不再回印尼”的 保证书(华人来去自由),1949年后新客华人越来越少(中 国限制人口出国),主要是自然增长,一般估计1952年华侨 华人人口达300万,占总人口8000万的2%。1954年印尼外侨 事务局统计也是300万。主要是福建帮、客家帮、广肇帮、潮 州帮。依靠人口的自然增长,到80年代大约是600万左右,约 占总人口的3%,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
1、印尼政府的国籍政策 2、五六十年代的排华运动 3、苏哈托政府的华人政策: 4、20世纪70-90年代的排华运动 5、新政府的华人政策及华人社会的变化
1、印尼政府的国籍政策
被动制政策时期(1946—1954)
主动制政策时期(1954—1966)
阻挠华侨入籍(1966—1979)
欢迎入籍(1980年后) 印尼政府似乎在国籍政策上还拿不定主意,如果让大部分 华侨归化为印尼籍民,它担心不能控制他们,也不能将吸 收到印尼原住民社会里,可是如果让他们保留外侨的身份, 北京则有权利和义务保护它的侨民。 无国籍者
1、泰国政府的华人政策
①国籍政策:战后仍然沿用1939年的国籍法, 万隆会议后,1956年放宽入籍限制,修改国籍法:出生在 泰国的人/ /申请入籍起,在泰连续居住5年以上,可申请入籍 /已入泰籍父母的成年子女 1956年的《公民权法令》规定一旦成为泰国公民,可享有 政治、经济、社会的基本权利,不受职业限制法令的限制。 ②华文教育:战后有过短暂的发展期,但随后泰国政府采 取强硬措施,要求儿童接受4年的强迫教育(泰文)。1960 年强迫教育从4年延长至7年。 ③经济政策:经济泰化的政策,但不以种族为基础,而以 国籍为基础。 ④华人华裔政策:战前曾有过极端民族主义的政策,战后 有所改变,但对华人的公民权还是有所限制
上世纪40至60年代菲律宾共产主义运动与华人社会变迁_杨静林
2014年第2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Jun.2014 (总第120期)Issues of Contemporary World Socialism A Quarterly,No.2上世纪40至60年代菲律宾共产主义运动与华人社会变迁杨静林摘要:战后,菲律宾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马尼拉当局视菲共与华人为菲律宾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
菲律宾政府为此采取高压政策,镇压菲律宾共产党的同时推行排华政策,台湾国民党也得以乘机控制菲律宾华人社会,致使20世纪50年代菲律宾共产主义运动再度沉寂和菲律宾华人左翼的衰落,加剧菲律宾华人社会的动摇,延缓了战后菲律宾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菲律宾共产主义运动;华人社会;社会变迁;社会融合中图分类号:D1;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2014)02-0081-14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推动了菲律宾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华人社会的左翼异常活跃。
菲律宾政府惧怕菲律宾共产党与菲律宾华人左翼(以下简称“菲华左翼”)汇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影响新政权的巩固。
避免“赤化”,铲除菲共及菲华左翼、打压菲律宾共产主义运动,是战后菲政府维护政权稳固的主要举措。
本文探讨了上世纪40至60年代间菲律宾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在其影响下菲政府的反共排华政策,分析菲律宾华人社会(以下简称“菲华社会”)由此受到的冲击,认识战后菲律宾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及菲华社会的变迁。
一、战后初期菲律宾共运与菲律宾华人共产党二战时期菲共出于抗击日军侵略的需要,与菲律宾华人共产党(以下简称“菲华共”)相互合作,为菲律宾的民族解放和抗击日军侵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菲作者简介:杨静林,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讲师,从事东南亚华侨华人史、东南史研究(南宁350006)。
项目基金:广西自治区“八桂学者平台建设工程专项课题”项目“广西的东南亚及亚太海洋战略”;广西民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毛泽东思想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其对东南亚共产主义的影响”(项目编号:2013QD014)。
从排斥到接纳_越南华人政策的转变_1975年以后民族关系变动中越南华人的处境
世界民族 2008年第6期从排斥到接纳:越南华人政策的转变1975年以后民族关系变动中越南华人的处境陈衍德内容提要!1975年开始的越南排华运动之特点是:国际关系的变局和南方政权的更迭是其排华的主要推动力,制度变迁和立法程序是其排华的主要手段,排华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则使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越南排华运动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751979年间排华运动不断升级的阶段;19791986年间排华运动起落不定,但总体上趋于缓和的阶段。
1986年12月越共∀革新#方针确立后,其华人政策也出现了带有根本性的转变,这也是国际影响下国内形势的变化促成的。
从排斥到接纳的政策转向,一开始就表现出经济、政治两个层面的不同步:经济上接纳华人较快而政治上较慢。
与此相应,华人在经济上表现出相当的主动性,政治上则处于被动适应的状态。
关键词!越南!华人!排斥!接纳本文以越南华人的典型和代表即胡志明市(原西贡堤岸地区)的华人为主要论述对象,并将其置于越南政府的华人政策从排斥到接纳的动态变迁之中,由此窥测越南特殊国情下的国内民族关系。
首先要指出的是,越南南方(南越)政权易手之前,西贡堤岸地区的华人一直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但1975年越南统一之后将北方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推行至南方,这就与华人的经济处于对立状态。
从政治上来看,统一后的越南领导集团与前南越政权相比,在排华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华人在其压迫下几无立足之地。
虽然1986年以后越南对待华人的政策出现转变,但华人经济一直未能恢复到1975年以前的水平,华人在政治上能否受到公平对待的问题似亦未完全解决。
可以说,越南的排华运动使华人(特别是南方华人)与主体民族的关系出现了一个大的倒退,后来虽有所回归,但历史留下的伤痛是难以忘却的。
一、越南排华运动的特点就排华动因而言,1975年越南统一后以南方为重点的全国性大规模排华运动并非直接源于华、越民族矛盾,而是越南国内外一系列政治冲击波激发而成的,尽管后者要借助前者才能实现。
新中国的华侨政策
1949-65年,中国政府对海外侨胞的政策呈现出明 显的阶段性调整和变化,这是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所 决定的。1949-54年,为了对抗美国在经济、军事 上对新中国的封锁和台湾当局对华侨的控制,中国 政府强调海外同胞的侨民性质,动员华侨在政治上 效忠新中国政府,在经济上协助助建设祖国。1954 年以后,中国政府积极发展与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 友好关系,而华侨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民族国家发展 友好关系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国政府对华侨的 政策也随之改变,鼓励侨胞归化于当地。由于侨居 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的排斥政策和华侨本身的因素, 华侨在入籍和政治、文化上认同于当地遇到很大降 碍,鼓励华侨归化于当地的政策并未收到预期效果 。从1959年初开始,中国政府着重对海外华侨宣传 “三好”政策,其重点是撤回全部不愿归化于当地 的华侨华人,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华侨间题。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第一章第一节第23 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直辖市、 少数民族、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在法律上保证了华侨参政地位。1954年,第 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在1141名代表中 ,华侨、归侨代表有30名。确立华侨、归侨 的政治地位不但提高了两千万归侨、侨眷对 新中国政权的认识,而且直接促进海外华侨 对祖国的向心力。
这一阶段对华侨的政策首先是号召和教育海 外侨胞团结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周围,组成海 外统一战线,反对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军事 封锁,打击国民党势力。 其次,保护与促进华侨以侨汇为中心的与中 国的经济关系,动员华侨协助祖国建设。除 侨汇之外,由于抗美援朝和国内经济恢复的 需要,中国政府还以各种渠道号召华侨购买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司徒美堂) 再次,明确海外同胞的侨民性质,规定侨报 、侨教的中心任务是宣传爱国主义和培养爱 国华侨后代。
(3)教育华侨防止民族主义和大华侨主义、遵守当 地法令。 中国政府鼓励华侨归化当地,希望华侨在选择国 籍与文化认同上面向当地。但由于东南亚华侨强 烈的民族自豪感,很多人既不愿选择当地国籍, 如南越、缅甸及部分印尼华侨,也不愿学习当地 语言、文化,特别是第一代华侨。 劝导华侨克服“大国主义”、“大华侨主义”, 不但是消除华侨归化当地的主要心理障碍所需, 且具有维护中国与侨居国政府关系的重大意义。 中国政府多次强调,华侨要在政治上遵守当地国 法律法令,不参加当地政治活动;在社会关系上 ,尊重所在国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华侨回国观光团与新中国的侨务外交探析
2015年第3期南洋问题研究No.32015(总第163期)SOUTHEASTASIANAFFAIRSGeneralSerialNo.163华侨回国观光团与新中国的侨务外交探析施雪琴ꎬ王刘波(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ꎬ福建厦门361005)㊀㊀㊀收稿日期:2015-04-15㊀㊀㊀基金项目: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2015年专项研究项目 比较视野下的中日-东盟人文交流研究 (NACT201502)㊀㊀㊀作者简介:施雪琴ꎬ女ꎬ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教授㊁历史学博士ꎻ王刘波ꎬ男ꎬ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中外关系史专业博士研究生ꎮ①㊀新中国成立后不久ꎬ中共中央接受中共中央第一联络部副部长王稼祥的主张ꎬ认为华侨问题应被视为 侨民问题 ꎬ而非 民族革命问题 ꎬ应停止 输出革命 ꎮ1951年1月6日ꎬ中共中央发布了 关于侨民工作方针的指示 ꎬ以解决侨党问题以及与兄弟共产党的关系问题ꎮ该指示称华侨为 侨民 ꎬ指出华侨工作要划清与当地革命的界限ꎬ申明中共将解散侨党ꎬ同时劝告国内各民主党派不要建立海外支部ꎮ该指示还首次提出了华侨工作的方针:团结㊁爱国(中国)㊁友好(与当地人民友好)ꎮ参看陈希:«侨务与外交关系 中国放弃 双重国籍 的回顾与反思»ꎬ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ꎬ2005年ꎬ第50-51页ꎮ摘㊀要:本文利用地方(侨乡)档案ꎬ以新中国组织海外华侨回国观光团的活动为中心ꎬ考察建国初期新中国政府组织华侨回国观光团的动机㊁华侨回国观光团的组织程序㊁基本构成㊁活动情况以及外交影响ꎬ以此来探讨华侨华人在新中国外交中的角色以及新中国侨务外交政策的发端与特征ꎮ本文指出ꎬ华侨回国观光团是新中国建国初期侨务外交战略指导下的重要实践ꎬ观光团成员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以及侨乡变化的宣传ꎬ增强了海外华侨华人对新中国的认同与支持ꎬ对新中国争取侨心ꎬ凝聚侨力产生了积极影响ꎮ关键词:华侨归国观光团ꎻ侨务外交ꎻ侨乡中图分类号:D82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3 ̄9856(2015)03 ̄0064 ̄11一㊁新中国的侨务外交政策东南亚华侨华人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ꎬ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ꎬ华侨华人问题成为中国处理与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ꎮ新中国成立后ꎬ鉴于国际局势的剧变ꎬ特别是战后东南亚民族国家的成立与华侨相关问题性质的变化ꎬ积极推动解决一些影响中国与建交的东南亚国家关系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ꎬ特别是侨党问题㊁与华侨所在地的革命关系问题以及 双重国籍问题 ꎮ①1955年ꎬ中国与印尼政府签订了«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ꎬ为解决印尼乃至东南亚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的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奠定了基础ꎮ中与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的签订ꎬ是中国政府华侨政策的一个分水岭ꎬ标志着中国对华侨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ꎬ逐步转向推动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ꎬ期望华侨推动中国和平外交的政策上来ꎮ①如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何香凝主任多次在国庆庆典上对海外华侨发表广播讲话ꎬ 望侨胞遵循和平外交政策ꎬ促进与侨居国人民的合作 ꎬ[1]中国侨联副主席庄希泉在1956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归侨代表大会所做的«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当前的基本任务»的报告中也指出: 当前国外华侨工作必须服从我国的外交政策ꎬ应该使他们体会祖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精神ꎬ遵守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ꎬ 每个侨胞都应该做祖国的和平使者ꎬ促进所在国的人民和祖国人民的友好关系ꎮ [2]为这一时期侨务工作方向做出了明确的指示ꎮ从历史来看ꎬ这一时期中国的侨务政策与中国的东南亚外交政策关系非常密切ꎬ相互融合ꎬ可谓 侨务外交 时期ꎮ 侨务外交 在新中国对东南亚的外交工作中至少包含3重内容与意义ꎮ第一ꎬ处理侨务㊁保护华侨华人权益成为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外交政策㊁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极其重要的内容ꎮ第二ꎬ在当时冷战环境下ꎬ海外华侨成为大陆与台湾政府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ꎬ②动员东南亚华侨华人反对台湾蒋介石政权ꎬ争取海外华侨对新中国的好感㊁认同与支持ꎬ促进海外华侨对新中国政权合法性的认同与拥护ꎬ最终促进祖国统一成为新中国 侨务外交 的重要战略目标ꎮ第三ꎬ通过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向居住国宣传新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ꎬ塑造新中国正义㊁进步㊁文明㊁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形象ꎬ即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社会的美誉度㊁信任度与认同度ꎬ从而争取东南亚国家民众对新中国的好感㊁信任与支持ꎮ因此ꎬ这一时期新中国在东南亚的外交格外强调华侨的角色与影响ꎮ首先ꎬ东南亚华侨华人既是新中国推行外交的重要媒介与渠道ꎬ也是中国外交的主要受众ꎮ其次ꎬ侨乡成为强化中国与海外华侨的纽带ꎬ欢迎并组织华侨回国返乡观光㊁宣传侨乡社会主义建设新貌㊁塑造侨乡新形象成为新中国争取海外华侨华人认同与支持的重要方式ꎮ众所周知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ꎬ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斗争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处在极其复杂与艰难的环境中ꎮ除缅甸㊁印尼㊁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国家承认新中国外ꎬ菲律宾㊁泰国㊁马来亚等国在西方的操纵下ꎬ或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同盟ꎬ对中国实施遏制政策ꎬ或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ꎮ在这样的外交困境下ꎬ争取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北京ꎬ并利用亲北京的华侨华人来促进新中国与海外沟通㊁向东南亚公众宣传新中国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外交战略ꎮ海外华侨在新中国侨务外交中扮演双重角色ꎮ一方面ꎬ海外华侨是新中国侨务外交政策的主体ꎮ这种定位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海外华侨的身份认同以及新中国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思想ꎮ新中国成立后ꎬ逐步对华侨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共识ꎬ1956年ꎬ刘少奇副主席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曾明确指出 海外各地的爱国华侨也是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ꎬ我们必须团结他们 ꎮ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在大会上也同样指出: 在国外华侨中ꎬ也已经广泛地形成了并且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ꎮ华侨素来具有爱国传统ꎬ祖国的独立和几年来的成就又更加鼓舞①②中国与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签订后ꎬ中国政府对华侨的政策逐渐发生改变ꎬ鼓励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ꎬ时任中侨委主任的何香凝女士在其1956年的讲话中明确表示ꎬ希望华侨积极参加当地的经济建设ꎬ并希望华侨支持祖国的 和平外交政策 ꎬ 增进中国与侨居国的友好 ꎮ1959年ꎬ中侨委提出 三好政策 ꎬ即 华侨自愿参加侨居国国籍ꎬ很好ꎻ华侨愿意保留中国国籍ꎬ同样好ꎻ华侨愿意回国来的ꎬ也好 ꎬ以此引导华侨在国籍问题上的选择ꎮ但有关档案显示ꎬ 三好 政策的核心思想明显地表现为有组织地推动华侨在当地国定居ꎬ并以妥善方式推动凡有条件而又自愿转籍的华侨分头进行申请ꎮ参见上官小红:«归侨与侨乡社会:福建安溪归侨安置研究»ꎬ硕士学位论文ꎬ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ꎬ2014年ꎬ第8-9页ꎮ这一时期ꎬ台湾蒋介石政权也在东南亚积极开展侨务宣传㊁外交工作ꎬ如组织华侨到台湾参加 国庆 庆典㊁ 总统 茶会㊁组织华侨观光㊁华侨青年观摩团㊁组织海外文教团体与康乐团体赴台参加比赛等ꎬ据统计ꎬ1954年至1976年ꎬ东南亚华侨青年观摩团赴台人数共计7081人ꎬ其中以菲律宾(4285)㊁泰国(1133)人数最多ꎬ而与新中国建交的印尼(29)㊁缅甸(6)最少ꎮ1968年至1976年间ꎬ共有近千个东南亚文教康乐团体赴台访问与比赛ꎬ人数超过36ꎬ000人ꎮ见陈烈甫:«东南亚洲的华侨华人与华裔»ꎬ台北:正中书局ꎬ1980年ꎬ第567-576页ꎮ他们发扬了这种传统 ꎮ[3]中央侨务委员会对海外华侨的阶级构成及其对统一战线的意义有如下分析: 华侨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职工㊁农民㊁支教工作者㊁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等劳动人民ꎮ他们是属于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工人阶级同劳动人民的联盟ꎬ是我们的基本群众ꎬ也是国外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ꎮ华侨中有百分之五到十的资产阶级ꎬ其中绝大多数是民族资产阶级ꎬ是属于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工人阶级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ꎮ华侨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是爱国的ꎬ在国外的具体条件下ꎬ有着相当广泛的政治影响ꎮ他们中不少的人和侨居国官员有交往ꎬ对促进我国和侨居国的友好ꎬ起着有益的作用ꎮ [4]这种论断明确地表明了海外华侨在新中国统一战线与外交战略中的角色与地位ꎮ另一方面ꎬ海外华侨不仅是中国外交的纽带与媒介ꎬ也是外交的受众ꎮ重视向海外华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㊁反击台湾国民党政权对新中国的造谣诽谤㊁维护新中国的形象成为当时侨务外交的重要内容ꎮ新中国成立后ꎬ非常重视侨务宣传工作ꎮ中宣部㊁中侨委等相关部门先后多次发文要求有关部门重视对海外华侨㊁侨眷的宣传工作ꎮ如1954年中侨委第四次侨务扩大会议指出:目前侨务宣传工作还是薄弱的一环ꎬ要求我们在华侨侨眷众多的地区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党的华侨政策ꎬ使广大归侨侨眷安于乡居ꎬ争取侨汇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ꎬ并通过归侨侨眷进一步团结与争取海外华侨ꎮ [5]二、华侨回国观光团概况组织海外华侨华人归国观光ꎬ向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宣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侨乡的巨大变化是新中国侨务工作ꎬ尤其是侨务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ꎮ由中国政府与东南亚进步华团组织的各类东南亚华侨华人回国观光团是华侨回国观光团的重点ꎮ归国观光活动不仅成为密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机制ꎬ更是新中国打破西方舆论围剿ꎬ向东南亚华社开展宣传与外交的重要媒介ꎮ新中国成立后ꎬ为争取侨心ꎬ凝聚侨力ꎬ新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组织各种形式的海外华侨华人回国返乡参观活动ꎬ尤其是在 五一 劳动节与 十一 国庆节期间ꎬ组织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参观旅游ꎬ见证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侨乡的巨大变化ꎮ观光团成员主要由亲新中国的侨领㊁华社闻人㊁华文报纸主编以及其他渴望了解新中国的各界华侨华人构成ꎬ成员来自印尼㊁缅甸㊁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㊁印度㊁巴基斯坦㊁朝鲜㊁马来亚㊁泰国㊁南越以及南非洲的一些国家ꎮ其中ꎬ印尼㊁缅甸华侨华人是归国观光团的主要成员ꎮ海外华侨华人回国观光团一般分为受邀(公费)以及自费两种ꎮ公费团主要邀请建交国家侨社侨团亲北京的侨领㊁社会闻人㊁进步华校校长与进步华文报纸的主编与记者ꎮ①中国驻当地使馆与进步侨团负责观光团成员的遴选与组织工作ꎬ并在观光团出发时组织欢送仪式ꎬ华社也在进步报刊纷纷登载广告表示祝贺与支持ꎬ图1为印尼侨社刊登在1952年«生活报»欢送吕俊诚等人回国观光的广告ꎮ②但不管是公费还是自费ꎬ国内的相关部门都要出面欢迎并组织接待ꎮ在接待过程①②与中国建交的东南亚国家政府对中国政府组织的华侨华人观光团也存在顾虑ꎬ甚至进行阻挠ꎮ如印尼政府起初不愿颁发回国华侨的来回准字ꎬ而且还只批准商人ꎬ禁止文化界人士前往新中国观光ꎮ后经印尼华裔国会议员萧玉灿先生的呼吁ꎬ印尼华侨才于1952年8月获得自由出入境的准字ꎻ另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ꎬ文化界人士也于1954年获准回国观光ꎮ参看«限制居民出国回国自由违反印尼宪法规定国会议员萧玉灿向政府质问»ꎬ«生活报»1952年5月6日ꎻ«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已获当局同意颁发来回准字各地参加须速办理手续»ꎬ«生活报»1952年8月25日ꎻ周南京:«努山塔拉华裔纵横»ꎬ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ꎬ2011年ꎬ第490页ꎮ吕俊诚(1909-1967)ꎬ生于福建南安诗山镇ꎬ后赴南洋ꎬ曾在雅加达创办«朝报»宣传抗日ꎮ新中国成立后ꎬ与其他爱国侨领组织创办 椰城中华侨团总会 ꎬ先后担任副主席与主席ꎬ«生活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ꎬ椰城华校的董事㊁董事长ꎮ参看«吕俊诚先生生平简介»ꎬ见印尼椰加达中华中学旅港校友会:«华中园地:纪念印尼椰嘉达中华中学创办75周年专辑»ꎬ香港ꎬ2014年ꎬ第57页ꎮ中ꎬ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接待工作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指示ꎬ贯彻 政治接待第一ꎬ物资接待第二 的原则ꎬ政治接待主要体现为要从政治上高度重视华侨回国观光的重大意义与影响ꎬ做好组织工作㊁接待工作与宣传工作ꎬ不仅相关省市领导接见重要侨领与观光团ꎬ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接见重要侨领与观光团成员ꎮ图2和图3为1956年10月4日下午ꎬ毛泽东主席㊁朱德副主席㊁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回国观光的华侨及港澳同胞ꎬ并合影留念ꎮ[6]图1㊀欢送吕俊诚等人回国观光的广告图2㊀国家领导人接见回国观光的华侨及港澳同胞图3㊀国家领导人与回国观光的华侨及港澳同胞合影留念此外ꎬ在物质接待方面ꎬ对物资接待标准做了严格的规定ꎮ①接待工作强调 集中领导ꎬ统一安排ꎬ分工负责ꎬ加强协作 ꎮ在做好政治接待的同时ꎬ必须重视做好生活接待工作ꎬ各个有关部门要负责组织㊁协调华侨在国内各地的参观访问ꎮ回国观光路线一般是在各口岸入境ꎬ而后集体前往祖国各地参观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ꎮ在集体参观完毕后ꎬ观光团成员纷纷回到原籍ꎬ了解侨乡变化ꎮ在此过程中ꎬ相关部门不仅要做好接待工作ꎬ还要召开座谈会与宣讲会ꎬ宣传新中国的各项方针政策ꎬ并记录华侨对各项政策实施的意见ꎮ广东㊁福建两省是接待华侨回国观光团的重要省份ꎬ对接待规格㊁程序都要严格规定ꎮ接待重要的观光团ꎬ相关部门的领导要参加欢迎仪式㊁组织安排在省会城市的参观活动ꎬ召开座谈会ꎬ主要介绍本省的工农业发展与侨务工作ꎬ并举行欢迎宴会ꎮ我们从1955年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团的接待观光过程可以略见接待工作的主要内容(见表1)ꎮ此外ꎬ侨务工作报告是广东㊁福建两省座谈会的重要内容ꎬ希望通过侨务工作报告ꎬ使海外华侨认识到党和政府对侨务工作的重视ꎬ对华侨的关怀ꎬ了解侨乡的新气象ꎬ并鼓励他们回国投资并吸收他们对地方侨务工作的意见ꎮ更重要的ꎬ组织观光团的目的ꎬ是希望观光团成员在返回侨居地后ꎬ能积极宣传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和平外交政策ꎮ如1954年ꎬ中国政府组织印尼㊁缅甸㊁印度㊁巴基斯坦㊁南非洲等地的华侨回国观光团(134人)回国参观ꎬ就指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广泛宣传: 第一ꎬ宣传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公布ꎬ对巩固人民制度的极其伟大的意义ꎬ对今年侨务扩大会议所最后协商确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华侨代表表示支持和拥护ꎬ以扩大影响ꎮ第二ꎬ宣传我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意志ꎮ台湾是我国的领土ꎬ解放台湾是我国的内战ꎬ不容许美帝国主义干涉ꎮ中国人民一定解放台湾ꎬ消灭蒋介石集团ꎮ第三ꎬ宣传我国在国际斗争中取①在公费接待标准方面有具体的规定ꎬ如1956年公费团的标准如下:公费部分:1㊁伙食费(包括管理费):北京㊁东北㊁天津㊁南京㊁无锡㊁杭州㊁福州㊁武汉㊁重庆㊁成都等地ꎬ每人每天不超过2元ꎬ上海㊁广州不超过2.5元ꎻ2㊁公什费:(1)文娱招待费:北京㊁上海㊁广州㊁福州㊁沈阳每人每日1元ꎬ其余各地8角ꎻ(2)什费:临时疾病医药㊁公事邮电㊁行李运输装卸费ꎬ实报实销ꎻ3㊁住房费:每房住2-3人ꎬ实报实销ꎻ4㊁车船费:火车按软席计算ꎬ轮船:一等/二等ꎻ5㊁宴会费:广州㊁北京㊁福州各举行一次ꎻ6㊁野餐费:每人每次1元(包括原伙食在内)ꎻ7㊁礼品费:每人5元ꎬ统一由中央馈赠ꎻ8㊁返回时ꎬ从原籍省会开始至出国前到集中地时止ꎬ一切费用自理ꎻ9㊁返乡后的接待费用ꎬ经由各地省市按具体情况规定ꎬ由地方华侨事务费内报销ꎮ参见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关于1956年国庆节华侨及港澳同胞回国观光团接待工作几点决定及1956年招待观光团开支标准的通知»ꎬ福建省档案馆ꎬ档案号0148-002-0717-0011ꎮ得的伟大胜利和我国所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ꎬ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ꎬ巩固世界和平所起的重大作用ꎮ宣传我国人民和国外华侨ꎬ正是本着这种精神ꎬ愿意增加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友好关系ꎮ第四ꎬ宣传五年来建设的伟大成就ꎮ 指示还强调: 为达到这一目的ꎬ应有计划地组织观光团的深入教育工作ꎮ [7]表1㊀1955年印度尼西亚华侨回国观光团部分活动①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备注8.4雅加达搭乘 芝利华 号ꎬ启程8.6新加坡拜访南洋华侨中学董事会主席李光前及其夫人陈爱礼女士李春鸣曾担任该学校训育主任8.12香港新华社香港分社领导欢送香港«大公报»«文汇报»采访团长李春鸣②8.12深圳广州华侨事务委员会及相关单位领导欢迎入住深圳华侨服务社8.13广州广东侨务部门领导及政协㊁民主党派人士欢迎设晚宴招待观光团8.13-8.17广州参观游览华侨麻纺厂㊁华侨补习学校㊁黄花岗72烈士墓与相关领导会面8.19-8.26上海参观绢纺织厂㊁卷烟厂㊁大中华橡胶厂㊁新中动力机厂㊁工人文化宫㊁少年宫ꎬ曹杨新邨ꎬ参观幼儿园㊁学校ꎬ参加工商座谈会ꎬ会见董寅初③8.27-8.31南京南京市相关领导车站迎接ꎬ介绍南京市概况㊁南京华侨学生情况ꎬ晋谒中山陵㊁雨花台烈士墓ꎬ游览历史名胜ꎬ参观中国最大化肥厂永利宁厂ꎬ参观南京博物馆ꎬ参加南京市文教座谈会ꎬ出席彭冲市长的招待宴会ꎬ观看越剧«花木兰»在华侨回国观光团中ꎬ相当一部分是自发的或者临时组织的观光团ꎮ如1956年福建省接待华侨回国观光团(包括港澳同胞观光团)23批共123人ꎬ10人一团的5批ꎬ5人以上的5批ꎬ5人以下及个别零星的达13批ꎮ他们来自东南亚各国ꎬ来自建交国印尼的56人㊁缅甸14人㊁越南6人ꎬ来自未建交的马来亚13人ꎬ英国沙捞越和南越各1人ꎬ其他为港澳同胞与归侨侨眷ꎮ[8]自费回国观光的华侨成分比较复杂ꎬ大部分是中下层华侨商人与普通华侨ꎬ其中中间分子居多ꎮ其回国观光目的也各异ꎬ来自建交国家的自费团大多是顺着返乡探亲ꎬ办理某些事务之便回来ꎬ他们对祖国比较熟悉ꎬ但还心存疑虑ꎬ对新政府有所怀疑ꎬ想通过观光来加以证实ꎻ来自未建交国的ꎬ多为中间落后人士ꎬ社会关系复杂ꎬ有伪人员ꎬ因此顾虑较大ꎬ不轻易发表意见ꎬ而处处谨慎小心ꎮ[9]成员政治面貌复杂ꎬ是自费观光团中普遍存在的问题ꎮ如1956年回国参加国庆节观礼的华侨(港澳)观光团与新㊁马考察团ꎬ共242人中ꎬ就包含特务1人ꎬ国民党员4人ꎬ与台蒋有联系的9人ꎮ[10]值得指出的①②③1955年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团共有成员72人ꎬ李春鸣担任团长ꎬ这是1950年来印尼历届华侨观光团人数最多的一次ꎮ观光团成员分别来自印尼8个地区45个城镇ꎬ这些华侨在侨社均有一定的威望ꎬ特别是在万隆会议期间为祖国赢得荣誉做出了贡献ꎮ成员中有工商界人士46人ꎬ文教界17人(多系各地中㊁小学校长㊁教员)ꎬ妇女代表4人ꎬ青年代表3人ꎬ其他代表2人ꎮ参见郭乃华:«李春鸣与1955年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团»ꎬ见印尼椰加达中华中学旅港校友会:«华中园地:纪念印尼椰嘉达中华中学创办75周年专辑»ꎬ香港ꎬ2014年ꎬ第93页ꎮ李春鸣(1894-1976)江苏南通人ꎬ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创始人之一ꎬ担任中华中学校长20多年ꎬ是著名的华侨教育家ꎮ从1918起ꎬ先后在新加坡㊁马来亚㊁印度尼西亚等国从事华侨教育事业ꎬ担任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校长20余年ꎬ还曾担任雅加达中华侨团副主席㊁教师工会监委会主席㊁江浙工会监委ꎬ1966年回国定居ꎬ1976年病逝于重庆ꎮ董寅初(1915-2009)ꎬ安徽合肥人ꎬ20世纪40年代初曾在印尼的华文报社任职ꎬ积极参加华侨文化界人士组织的印尼抗日救国宣传活动ꎬ雅加达被日军占领后ꎬ与李春鸣㊁张国基等雅加达中华中学教师组织队伍保护侨民与学生安全ꎬ后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ꎮ1945年出于后ꎬ担任印尼中华侨团总会总干事兼华侨治安总会主任ꎬ1947年回国定居ꎬ在相关侨务部门担任要职ꎮ是ꎬ一些自费观光团成员回国返乡观光的目的多是为将来回国打听消息ꎬ准备退路ꎬ一旦侨居国情况恶化ꎬ就返回家乡ꎮ一些华侨回国观光则是希望在侨乡寻求商机ꎬ做生意ꎬ不少自费观光团的华侨商人甚至借观光之便违规携带大量商品沿路发售ꎬ这种情况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ꎮ华侨回国观光团的组织可以分成两个时期ꎮ1950-1955年以公费团为主ꎬ自费观光团较少ꎮ1956开始ꎬ自费团开始增加ꎬ特别是来自非建交国家的华侨增加ꎮ这种变化ꎬ其原因在于国家政策的松动ꎬ特别是注重争取非建交国家的华侨以及滞留在港澳的侨眷回乡ꎮ国务院还专门出台了 做好1956年度华侨回国观光团员及港澳同胞观光团接待工作 通知ꎬ中侨委在1956年的工作规划中特别提到ꎬ为了进一步做好团结海外广大华侨的工作ꎬ及扩大对外影响ꎬ特别是对东南亚那些未与我建交的国家ꎻ同时也为了提高侨批业经营的积极性ꎬ争取更多的侨汇ꎬ和争取目前居留在港的1万多名本省侨眷回来ꎮ[9]因此ꎬ1956年华侨回国观光团成员激增ꎬ超过1250人ꎬ尤其是在 五一 期间ꎬ就有351名来自泰国㊁马来西亚㊁南越㊁高棉㊁老挝㊁日本㊁非洲㊁美洲㊁印尼㊁缅甸㊁越南㊁香港及澳门等地的华侨ꎬ各团来京参观后ꎬ即赴各地参观ꎬ然后返回广东㊁福建侨乡ꎮ由于这次参观团的大部分成员来自未建交国家/地区ꎬ与新中国接触少ꎬ对中国缺乏了解ꎮ加之中央政府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ꎬ邀请了一批过去对新中国有误解或者顾虑多的华侨上层人士回国参观ꎮ因此ꎬ在接待中ꎬ有关部门提出的方针是:爱国团结㊁求同存异ꎬ全面争取ꎮ要求在接待中要打破以往的公式化㊁生硬的一套ꎬ让观光团成员接触到他们所乐于接触的人和事物ꎬ让他们看到和听到祖国实际存在的好的和坏的㊁进步的和落后的东西ꎬ充分了解祖国在前进中的困难和美好的前景ꎮ[10]对于来自非建交的非洲地区的华侨回国观光团ꎬ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ꎮ1955年ꎬ接待了来自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华侨商人回国观光团ꎮ南非马达加斯加系英属殖民地ꎬ新中国成立之初ꎬ该岛华侨约5千余人ꎮ马达加斯加华侨为自费回国观光团ꎬ冲破了许多阻力ꎮ该团约70人ꎬ由侨领陈福胜率领ꎬ名为旅行ꎬ实拟途经香港ꎬ秘密回国观光和省亲ꎮ此批华侨离开马达加斯加后抵达香港ꎬ被香港伪中央社与逃亡地主及反动派诱骗与恐吓ꎬ并强迫他们去台湾观光ꎬ致使他们顾虑重重ꎬ不敢回国ꎮ后经委派专员前往香港ꎬ与香港中国银行人员共同进行争取说服ꎬ并组织家眷赴香港会晤ꎬ始将他们的情绪安定下来ꎬ不为蒋方所诱骗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侨商30人ꎬ已于2月26日抵达广州ꎬ其他40人尚在香港观望中ꎮ为继续争取他们回国ꎬ中央有关部门一方面对已抵穗者加以热烈招待ꎬ另一方面继续组织其家属赴港与他们会晤ꎮ为团结争取马达加斯加的华侨ꎬ扩大新中国在非洲侨社的影响ꎬ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去各地参观ꎬ增强其爱国主义ꎮ[11]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积极组织与支持下ꎬ1956年后ꎬ回国观光的华侨迅速增加ꎮ据统计ꎬ1958-1961年共有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15ꎬ400多名回国观光华侨ꎮ由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ꎬ各地党政部门的重视ꎬ领导同志亲自挂帅ꎬ各单位大力支持ꎬ互相配合ꎬ密切协作ꎬ认真贯彻执行了以政治接待为主的方针和热情接待的精神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ꎮ观光华侨对祖国的情况和三面红旗及侨务政策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ꎬ增强了他们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ꎬ提高了爱国热情ꎬ积极支援祖国和家乡的生产建设ꎮ他们回侨居地以后ꎬ积极宣传祖国ꎬ宣传侨务政策ꎬ扩大了团结爱国面ꎬ增进了和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ꎮ[12]尤其是一些重点侨乡ꎬ华侨华人回国观光热情十分高涨ꎬ人数一年超过一年ꎬ据广东侨务委员会的统计ꎬ至1957年4月ꎬ回国观光省亲的粤籍华侨就有1万人以上ꎮ[13]另据不完全统计ꎬ1954-1964年ꎬ仅广东新会县侨务部门就接待海外华人㊁华侨㊁港澳同胞回国观光团26批㊁共939人ꎮ[14]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建国后第一次回国回乡ꎮ通过参观访问㊁座谈ꎬ不仅密切了华侨与祖国联系ꎬ而且也促进了华侨华人对新中国的了解ꎬ并通过他们将新中国的形象向海外传播ꎬ这对打破西方对新中国的外交封锁㊁沟通中国与东南亚社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ꎮ。
2023年侨法知识题库
一、判断题1、华侨在国内可以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证明身份。
(√)2、出国时持中国护照,现在已取得居住国国籍,还能享有中国驻外使馆或领馆的领事保护。
(×)3、依法与华侨及其子女解除婚姻关系,或者与华侨、归侨解除扶养关系的,其原依法认定的侨眷身份不变。
(×)4、王先生在澳大利亚留学五年,他就是我们所说的留学人员。
(√)5、外籍华人是指已经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后裔。
(√)6、华侨、外籍华人不可以在中国境内的金融机构开立个人人民币、外币存款账户。
(×)7、华侨可凭护照办理网上预约诊疗、网上购买保险、网络约车、共享单车和网上求职招聘等服务。
(√)8、归侨、侨眷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以及按照章程进行的合法活动,受法律保护;其依法拥有的财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害。
(√)9、凡是在国外学术机构获得学位的中国留学人员,必须得到中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官方认可,否则其学位不予承认。
(√)10、华侨、外籍华人同内地居民结婚的,应共同到内地居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11、华侨学生、华人学生均可参加我国普通高考。
(×)12、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华人。
(×)13、华侨子女回国就读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办理入学手续方面,应当同当地居民子女区别对待。
(×)14、按照国家规定退休(离休)的归侨、华侨获准出境定居的,不再享有国家规定的退休(离休)待遇。
(×)15、归侨、侨眷在获得前往国家(地区)的入境签证前,所在工作单位或者学校可以因其申请出境收取保证金、抵押金。
(×)16、华侨、归侨去世后或者华侨身份改变后,其国内眷属原依法认定的侨眷身份丧失。
(×)17、对捐赠人进行公开表彰的,不需要征求捐赠人的意见。
(×)1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侨务部门可以参与对华侨向境内捐赠财产使用与管理的监督。
(√)19、侨眷是指华侨、归侨的眷属。
澳大利亚和中国在移民政策上有何不同?
澳大利亚和中国在移民政策上有何不同?移民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一个普遍的现象。
澳大利亚和中国作为两个聚集了众多移民的国家,各自制定出了自己的移民政策。
两国在移民政策上有哪些不同呢?一、澳大利亚与中国的移民发展历程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移民历史有着显著的区别。
澳大利亚的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后期,当时的英国殖民者将作为囚犯的罪犯运往该地区。
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制定了“白色澳大利亚”政策,限制亚洲移民的数量。
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澳大利亚开始接纳越来越多的亚洲移民。
中国的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业、学者和福建籍人士。
但是,在中国的移民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放宽。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实行“华侨外援计划”,吸引外籍华人投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非华裔的人才。
二、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移民政策(一)澳大利亚移民政策1. 澳大利亚的技术移民政策澳大利亚的技术移民政策主要分为两类:技术移民和商业移民。
技术移民是面向那些具有高技能、高教育背景并且在澳洲有职业前景的人士。
商业移民则是面向那些投资创业的个人或者公司,在澳洲创造就业。
2. 澳大利亚的家庭移民政策澳大利亚政府为居民的家庭成员提供多种种类的签证。
其中包括伴侣签证、父母签证和其他亲属签证等。
这类签证为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提供了团聚的机会。
3. 澳大利亚的难民移民政策针对难民,澳大利亚政府实行一定的人道主义政策,其中包括人道主义签证、庇护签证、临时保护签证和临时专业技术签证等。
(二)中国移民政策1. 中国的华侨利益保护政策中国致力于通过吸引和保护华侨(旅居海外的中华民族成员)和外籍华人(非中国籍却会讲中文或有中国相关背景的人)来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华侨及其后代享有一系列的移民福利待遇。
2. 中国人才引进政策为了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中国制定了人才引进政策。
该政策吸引了一批名校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例如博士后公派和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等。
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
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作者:刘浩宇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1期【摘要】文章以公共外交内涵及特征为切入点,介绍了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的背景,研究分析了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在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进行回顾的同时,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华侨华人;公共外交;世界华商大会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迅猛,国力日益增强,对国际的影响力度也相应的增强,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受到中国的影响力,关于公共外交的议论越来越多,中国一向重视外交,对于我国的周边地区尤为明显,比如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显得十分重要。
一、公共外交内涵及特征(一)公共外交内涵1965年,美国塔弗兹大学弗莱舍法学院系主任,埃德蒙德·古利恩首次提出了公共外交的概念,之后便被学者广为研究,公共外交的概念与定义出现在很多的著作之中,不同的国家对公共外交进行了不同的界定,美国将公共外交定义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由政府发起项目,通过电台媒介来实施。
目的是获取信息或者影响舆论,提高国家在国际中的形象地位,增加国家的利益、辅助传统的外交活动。
从公共外交实现目的的途径来看,公共外交属于说服者。
本着提高本国的经济利益或形象地位而进行了外交活动,是背后的行动者与说服者。
公共外交的对象是他国的政治领导或舆论媒体,对传统的外交活动是有益的补充,不同于传统外交的是公共外交的方式更加的柔和与自然,在促进本国与他过的良好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外交活动中,公共外交的独特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学者在基于西方学者的研究上,对公共外交给出了定义:国家为了获取认同度、美誉度以及提高国际知名度,由中央政府、授权的地方政府或者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通过公关、媒体、传播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全球公众的外交活动,以传播知识、塑造价值、澄清信息,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利益的实现。
国际移民的历史_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2005年3月第1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March 2005No.1国际移民研究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丘立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关键词]国际移民;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摘 要]本文考察世界移民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理论与实践,探讨我国的对策。
作者认为,我们应当加强国际移民问题的研究,从时代的高度和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来认识和处理国际移民问题,既要坚决反对非法移民,又要开拓正常渠道支持合法移民,并给新移民以必要的帮助。
[中图分类号]D52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62(2005)01-0001-16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ts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ina .s Related PolicyQI U L-i ben(Institute of World Histor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6,China)Key word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historical trends;theories and practice;migration policy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a brief overvie w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history and trends,then examines its theories and practice and discusses the Chinese polic y on the issue.The author argues that we should do more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approach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and manage it o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strategy.As for the state policy,the author strongly suggests that while the illegal migra -tion should be dealt with seriously,the state should provide adequate assistance to legal emigrants by opening new c hannels.[收稿日期]2004-10-17[作者简介]丘立本,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公法多项选择题
国际公法多项选择题1、引起条约无效的原因包括( ABCD )。
A. 诈欺B. 错误C. 贿赂D. 与强行法抵触2、国际人权法的保护对象包括( ABCD )。
A. 公民和政治权利B.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C. 民族自决权D. 环境权3、下列属于条约约文认证方式的有( ABD )。
A. 草签B. 待核准的签署或暂签D. 签署4、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包括下列内容( ABCD )。
A. 人身不可侵犯B. 寓所、财产和文书信件不可侵犯C. 管辖豁免D. 免税免验5、使馆人员中,派遣国须征求接受国同意的包括( A C )。
A. 使馆馆长C. 武官6、确立外国人待遇的原则有( ACD )。
A. 国民待遇C. 互惠待遇D. 最惠国待遇7、原始国籍的取得方式包括(ABC ).A. 血统主义B. 出生地主义C. 混合主义8、一国派遣使馆人员不需要征得接受国同意的有( C D )。
C. 各种参赞D. 使馆秘书9、引渡的法律依据包括( ABCD )。
A. 双边引渡条约B. 多边引渡协议C. 国内引渡法D. 双边司法协助协定10、下列属于使馆职务的包括( ABCD )。
A. 调查职能B. 谈判职能C. 保护智能D. 促进合作职能11、关于国际法上的特别条约,下列啷一种说法正确( B C )。
B. 是契约性条约C. 是国际法的渊源12、使馆馆长的等级包括( BCD )。
B. 大使C. 公使D. 代办13、下列属于使馆职员的包括( ABD )。
A. 参赞B. 司机D. 会计14、国内外交机关包括( BCD )。
B. 国家元首C. 政府D. 外交部门15、国际人权法中的人权保障方式包括( ABCD )。
A. 国内立法措施B. 国家间控诉机制C. 个人来文机制D. 国内救济措施16、国际条约的缔结者可以是( A B )。
A. 国家B. 联合国17、引渡的程序包括( ABC )。
A. 请求引渡的提出B. 引渡的对象移交C. 引渡请求的审查18、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公约是( C D )。
中国国际移民政策变迁研究内在逻辑与未来走向
中国国际移民政策变迁研究:内在逻辑与未来走向汪建昌内容提要资本和商品的全球流动必然带动人口的全球转移,积极主张改革开放并融入全球化的中国更需要认真思考中国的国际移民政策,以迎接大移民时代的到来。
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国籍法、出入境管理法和移民权益法为基础的国际移民政策体系,从政治优先走向经济导向、从公共行政到公共服务、从国家安全到大国责任分析其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把握中国国际移民政策的未来走向。
随着中国成为移民目的国,我国的国际移民政策在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和涉及范围都将出现显著的变化。
关键词国际移民政策华侨华人人口迁移外国人在全球人口迁徙的大背景下,移民以及承载于其上的资金和智力流动,事关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其未来发展。
“有一种全球化形式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形式都更为普遍,这种全球化形式就是人口迁移。
”①不过,引进国际移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各国引进劳动力尤其是高端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也给各国社会治理甚至国家安全带来挑战。
因此,国际移民政策和管理将超越既有的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范围,成为公共行政学和公共政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际移民理论与政策的相关研究在当代国际移民理论中比较成熟的有新古典经济均衡理论、历史一结构主义理论、双重劳动市场理论和移民系统理论等,还有一些衍生的国际移民理论。
李明欢认为:“尽管各类论著洋洋洒洒,观点众说纷纭,但基本理论取向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强调市场导向的经济理性选择论;注重政治内涵的文明冲突论;强调全球化趋向的跨国主义论。
”②从经济利益权衡角度分析国际移民问题的理论主要有新古典主义经济均衡理论、历史一结构主义理论和双重劳动市场理论。
1962年拉里•萨斯塔(Larty Sjaastad)提出新古典主义经济均衡理论,其后这一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波尔雅斯(G.J.Borjas)认为新古典经济均衡理论与推拉理论一样,移民在权衡利弊后,有的人得出留在国内仍较划算的结论;相反,有的人则认为出国更为有利可图。
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
关键词 : 东南亚 ; 华侨华人 数量 ; 新移 民 中图分类号 :94 1 c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一 4o20) 一 02 0 懈 o6(09∞ 06 — 8
对世 界华侨 华 人 的数量 , 历来 没有 相对 一致 的估 算 。近 年来 , 论 官 方 或 民 间 , 论 在外 国或 无 无 中 国, 对华 侨华 人数 量估 计相 差更 大 , 30 从 00万到 80 7o万都 有 。
华 人 分 布 和 职 业 构 成 ” gb (q删 o 1 o)
) 国务 院侨 办重点项 目“ ; 世界华侨
作者简介 : 国土 , 福建晋 江人 , 门大学南洋研 究院教授 、 庄 男, 厦 博士生导师 , 史学博士o 历 ① 2o 年 国家汉办 主任许琳 介绍 , 07 海外有 50 万 以上 的华侨 华人和超过 10 的留学生 。(人 民 日 ( Oo 0万 《 报》 海 外版 ) 0 年 l 月 1 2 r 2 0日)《 国经济周刊》o5 07 ;中 2o 年第 2 期称 , 4 华侨华人 多达 80 多万人 ; 国《 70 英 卫报》 刊登伦敦 经 济学院学者马丁・ 雅克的文章估计, 华人总数大约为40 万; 00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07 20 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r 提及 , 前 中国大陆海外移 民人 数 已经达到 30 万人 。(2c 年 : 目 5o 《07 全球 政治 与安全 报告 》社 会科 学文 献 出版社 r ,
东南亚华 侨华 人 的数量 。 由于 东南亚 传统 华社 绝大部 分 是 二三 代 乃 至 十几 代 的华 人 , 经 历 多种 并
劫难 和变迁 , 因此 , 国官方 和 学术 界对 东南 亚华 侨华 人 总 数 的估 算 差 距 甚远 。此 外 , 2 来 , 各 近 o年
韩国华侨社会的形成_变迁及特征_王淑玲
韩国华侨社会的形成、变迁及特征王淑玲内容提要 本文系统探讨了近百年来韩国华侨社会的形成、变迁及特征,从政府对华侨的关注及政策的改进、中韩民间经济贸易关系的加速发展、韩国华侨扩大对外交流的努力、华侨学校的再兴等方面阐述了中、韩建交后韩国华侨社会的变化,指出中、韩两国人民的相互移居对两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韩国 华侨社会 形成 变迁 特征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与韩国一衣带水。
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相处,往来不断,互通有无。
历史上,中、韩人民相互迁徙十分频繁,有时规模很大,对两国的经济、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两国交往的发展,两国人民相互移居的现象仍将存续,并将继续对两国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韩国华侨社会的形成中国人移居外国的历史,虽有数千年,但冠以正式“华侨”之名称,则是近百年的事。
朝鲜半岛是中国人通过陆路最早抵达并侨居的地方,溯其历史已有数千年,如将当年迁居于朝鲜半岛的祖先称之为华侨的话,那么朝鲜半岛的华侨史最为悠久。
笔者拟就近百年来朝鲜半岛(韩国)华侨社会的形成、变迁及特征作一简述。
从韩国境内的外籍人数来看,华侨人口一直高居首位,华侨与韩国历史紧密相联。
1840年鸦片战争及后来签订的《南京条约》,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拉开了朝鲜近代史的序幕。
1910年朝鲜被日本吞并,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中华民国。
这一历史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840年至1894年,这一时期,中国仍为宗主国,朝鲜为藩属,两国保持着宗藩关系,中国在朝鲜拥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和一定的经济势力,甚至在一定时期里(1884—1894年)操纵了朝鲜的内政外交,中国人大批移入朝鲜,其社会地位较高,经济力量增长很快。
1882年,朝鲜爆发士兵起义,史称“壬午兵变”。
起义的士兵杀死日本人教官,处决王公大臣,并冲入王宫,捉拿闵妃。
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3.07.19•【文号】国务院令第118号•【施行日期】1993.07.19•【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归侨侨眷保障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发布日期:2004年6月23日实施日期:2004年7月1日)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18号)现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李鹏1993年7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归侨、侨眷的身份,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侨务部门根据其所在工作单位、街道办事处或者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证明审核认定;必要时可以由我国驻外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领事机关或者归国华侨联合会组织提供协助。
同华侨、归侨有长期扶养关系的其他亲属,其侨眷身份可以由公证机关出具扶养公证后审核认定。
第三条华侨要求回国定居的,由本人向我国驻外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领事机关或者外交部授权的其他驻外机关提出申请,也可以由本人或者经由其国内亲属向拟定居地的市、县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核发回国定居证明。
第四条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回国定居的华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安置。
第五条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归侨、侨眷可以依法组织其他社会团体,进行适合归侨、侨眷需要的合法活动。
归侨、侨眷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以及按照其章程所进行的合法活动,受法律保护;其依法拥有的财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害。
第六条国家对安置归侨的农场、林场等企业,采取适当措施给予扶持。
国家专项分配给安置归侨的农场、林场等企业的资金和物资,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专项安排、专款专用。
双重国籍在中国_浅谈中国的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
双重国籍在中国——浅谈中国的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商李蕾摘要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中国对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双重国籍”是一个历史和现实问题,中国对于国籍政策的取舍应慎重全面地考虑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以国家利益为重,权衡二者的利弊。
同时,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出一些适时灵活的调整。
关键词国籍双重中国态度近年来,一些生活在西方国家的新华侨、华人要求实施双重国籍的呼声日益高涨。
他们一方面对中国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不愿失去中国国籍,另一方面希望藉此为其在当地生存发展和到中国经商、就业、置业、子女入学等提供便利。
继1999 年12 名全国政协委员于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撤销‘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规定的建议案”后,中央也于2005 年的政协会议上提出党派提案,建议修改国籍法,承认双重国籍。
双重国籍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明报加西版报道,加拿大联邦保守党高层证实,重新检讨双重国籍法已被列在哈珀政府秋季议题上,有可能要求定居海外、却拥有另一个国籍的加拿大人,放弃加拿大国籍。
此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加拿大华人社会巨大回响,纷纷认为对移民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国籍的界定与双重国籍问题的产生(一)国籍的界定对于国籍,很多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少定义。
《奥本海国际法》中的定义为:“国籍是以依附,生活和情感的真正联系的社会事实以及相互权利与义务为基础的法律纽带。
它可以说是构成下述事实的一种法律表现:直接由法律授予或者由于当局的行为的结果而授予国籍的个人,在事实上是与授予国籍的国家的居民的联系要比其他任何国家的居民的联系更为密切的。
”韩国法学家柳炳华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念:“国籍是指自然人,法人及其某些财产与一国有特殊关系时,根据国际法原则,该国国内法为行使管辖权赋予的法律联系,可赋予国籍的财产有船舶,航空器和空间物体等。
”(二)双重国籍问题的产生双重国籍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国家的国籍。
双重国籍主要是由于各国法律存在的差异以及因种种情况产生的国籍变化而形成的。
东南亚各国华人情况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现有华侨华人560万,占该国总人口的24.61(1999年上半年全国总人口2271万),仅次于马来族而居第二位。
80年代,华侨华人占该国总人口的32%。
然而,时至今日,华侨华人人口比例下降。
究其原因,有的认为是由于以往华族大家庭的观念已不复存在,目前多数家庭以小家庭为主;华族由过去的早婚,注重生育数量变为现在的迟婚,注重生育质量等原因所致2。
华人在西马和东马都有分布,以西马居多(占全国华人总数的85%以上)。
西马华人较多的州有槟榔屿、雪兰莪、霹雳、森美兰、马六甲和彭亨等,在玻璃市、吉打、吉兰丹、丁加奴等州的华人少。
东马的华人占全国华人总数不到15%,其中大多数分布在沙捞越州。
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大多来自广东和福建,少数来自海南、广西、浙江、上海等地。
马来西亚奉行出生地原则,多数华人已加入当地国籍。
马来西亚政府一贯执行马来人优先政策,即在政治上维护马来人的特殊地位;在经济上给予马来人种种优惠,扶持马来人经济;在教育上建立以马来语为中心的国家教育体系等等。
由于在该国的非马来人中华人占大多数,因此马来人优先的政策首先是针对华人的。
1971—1990年,该国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的核心是要对贫困阶层人数居多的马来族采取扶持、优惠措施,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该政策的实施结果在扶持马来族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使以马哈蒂尔为首的政府认识到过份强调种族差别的政策并不利于该国经济的发展,因而在1991—2000年实施的新国家发展政策中,虽然政府扶持马来人经济的决心没有变化,但策略有变化,即强调各民族“平等发展的原则”,强调增强土著经济的竞争能力,因此有利于华人经济的发展。
马来西亚的执政党-国民阵线,由14个政党组成,其中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公会),以及以华人为主的民政运动党(简称民政党),是其主要成员之一。
最大的反对党-民主行动党也是以华人为主。
在1999年11月的全国大选中,由于安瓦尔事件而造成马来人的分裂,执政党和在野党都在激烈地争夺华人选票。
荷印吧城华人天花抗疫实践初探
第2期
八 桂 侨 刊
Overseas Chinese Journal of Bagui
Jun.2023
No.2
华侨华人政治·经济
荷印吧城华人天花抗疫实践初探∗
沈燕清 吴致静
摘要:华人移民吧城历史悠久,并构成其“东方外侨”的主体。荷兰殖民者对华人采取“分而
间接统治政策给吧城华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诸多不利,但同时也强化了华社内部的联系与沟通。处
于本民族精英分子的有序管理下,这有利于华人社会抵御各种疫情的侵袭。
二、天花在爪哇的流行及荷印殖民政府的抗疫政策
人类抗击天花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晋代医家葛洪《肘后方》中已有了天花病的记
载,称为“虏疮”,这是史籍上详记天花最早的文献。唐朝时期我国有鼻苗种痘法,宋代有接种人痘的方法,
④马来语 bek,荷兰语 Wijkmeester 的音译 ,参见[荷]包乐史、聂德宁等校注 :
《 公案簿》第六辑 ,厦门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2006 年版,
第 310 页。
⑤[荷]包乐史、
聂德宁等校注:
《公案簿》第六辑,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311 页。
⑥[印尼]林天佑著,
李学民、陈巽华译:
而导致的排斥华人问题的出现。吧城华人的天花抗疫实践对新冠疫情下反击西方的种族主义、
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的论调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间接统治;荷印吧城;华人;天花
作者沈燕清,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印尼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华侨华人与国际移民
问题;吴致静,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东南亚华侨史。地址:厦门市,邮编 361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亚国家对待华人华侨态度的变化战后东南亚诸国的华侨华人政策在移民入境政策上,作为战前华侨移民最多的东南亚国家,战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都毫无例外地限制、禁止中国移民入境,这与当时国际形势和普遍存在的恐共惧共心理不无关系。
而且,战后才获得独立的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既对华侨华人的效忠倾向表示怀疑,也不希望太多的外国移民入境,分享其已夺回的民族财富。
在限制、禁止中国移民入境的同时,当地政府还禁止华侨华人回国或与中国的亲人来往。
结果,很长一段时间,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基本与中国失去联系。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各国政府对华侨华人到中国经商、旅游和探亲的出入境政策才逐渐放宽,泰国和新加坡等国还有条件地吸收当地华侨华人的大陆亲属移民入境。
在国籍归化政策上,东南亚各国的差异比较大。
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越是在较平等的条件下,欢迎华侨自愿入籍,大多数华侨很快便归化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华人。
泰国、南越、柬埔寨和老挝等国家和地区则宣布入籍与非入籍者不同的经济地位,为了生存和发展,华侨也纷纷加入当地国籍。
缅甸、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开始不欢迎华侨入籍,并为之设置种种障碍,致使许多华侨无法入籍。
不过,到上个世纪70—80年代,印尼和菲律宾都简化了入籍手续,基本解决了华侨入籍问题。
文莱的入籍条件较严,入籍华人不多。
加入当地国籍的华人,在各国的法律地位也不一样。
一般而言,新、菲、泰的华人和当地原住民公民拥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只是泰国的第一、二代华人公民的政治际遇略差,不能到高级军校受训,在特定行业的晋升上也有一定困难。
马来西亚、印尼和缅甸的华人,其公民地位低于当地原住民公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的限制。
印支三国,入籍华人开始也基本能和当地原住民公民享受同等待遇,但1975年后,不论是华侨还是华人,均受到同样的排斥和打击。
90年代初柬埔寨问题解决后,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等印支国家的华人公民地位开始有较大的改善。
在经济政策方面,这些国家几乎都采取过压抑华侨华人经济、扶持当地原住民经济的措施。
例如,禁止华侨华人从事某些职业,主要是零售业、进出口业以及其他涉及资源开发和盈利较好的行业;规定华侨华人企业向原住民出让股权,其比例从30%、50%到70%不等;甚至没收华侨华人企业资财。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战后东南亚各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经济的限制和打击带有明显的局部性和时间性。
在经济上受到排斥和打击的,并不包括所有的东南亚华侨华人。
在新、泰、菲以及70年代以前的印支三国,华人是不受限制的,这些国家的经济限制法令主要针对包括华侨在内的外侨。
马来西亚、印尼、缅甸和文莱等国的华侨华人,均是经济上被限制的对象,但相对而言,华侨比华人所受的限制和排斥更多,印尼和缅甸的一些法令就明文规定,入籍华人可以经营某些行业,华侨却不行。
华侨华人经济受排斥和打击的时间,也没有跨越整个战后50年。
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时间分界。
泰国、菲律宾、印尼和缅甸是前紧后松,之前对华侨华人经济以限制为主,由于限制不仅打击了华侨华人经济,也造成国家经济的局部混乱,因此,70年代以后,为了利用一切力量发展国家经济,以上诸国都慢慢修改华侨华人经济政策,华侨华人经济所受限制逐渐减少。
印支三国和马来西亚是前松后紧。
之前,印支华侨经济受到某些限制;之后,大多数华侨华人都被剥夺财产,扫地出门。
马来西亚华人则比较幸运,70年代前,当地华人经济基本不受限制地向前发展;之后,当局执行扶马抑华的新经济政策,华人经济开始受到限制,但也远远不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严厉,既没有职业限制,也没有没收资财,仅是要求华资大企业向原住民出让股权,华人的生计基本不受影响。
到80年代中期,无论是印支三国,还是马来西亚,都开始逐步调整华侨华人经济政策,取消了多项限制。
在华文教育政策上,各国政府都采取同化政策。
开始是加强对华校的管理监督,进而逐步减少华文课时,如泰国和菲律宾,最后,有些国家还取缔了华文学校,如印尼、缅甸和印支三国,1965年后印尼甚至禁止华侨华人公开使用华语。
马来西亚则比较特殊,虽然华文学校也要增加教授马来语,但华文教育自始至终保有合法地位,并形成从小学、到中学乃至高等院校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
反之,新加坡作为华人占比例最多的国家,华文学校在1987年已全部消亡,华语仅作为第二外语在一般学校教授。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中文商业价值的提高,各国都先后放宽华文教育政策,允许学校教授华文。
缅甸和印支三国的华文学校逐渐恢复。
印尼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也允许当地华人创办华文学校,学习华文;至今,印尼华人学习华文已蔚然成风,讲华语没有任何禁忌。
在其他社会政策方面,只要不违反法律,不损害国家利益,大多数东南亚国家都允许华侨华人组织社团、创办华文报刊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但也有些国家部分禁止、或者是全部禁止华侨华人从事以上社会活动。
例如,印尼政府在60年代中期便取缔了华文报刊、华侨华人的政治和经济社团,限制华侨华人举行各种民族庆典,并要求华侨华人改宗换姓。
70年代以来的印支三国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政府虽然没有明文禁止华人进行以上活动,但为了实现新加坡化和促进民族融合,也不断削弱华人社团的社会功能,淡化华人社团的种族色彩,政府官员还多次告诫华文报刊谨慎刊文,避免煽动种族情绪。
90年代以来,新加坡和印尼的有关政策开始放宽。
新加坡政府为了利用世界华商网络拓展海外生存空间,不断鼓励新加坡社团发起在新加坡召开各种世界性的华人血缘、地缘或业缘会议,如“世界华商大会”等,新加坡华人社团由此比过去活跃得多。
1999年,印尼瓦希德和梅嘉瓦蒂先后上台后,有关华人社会活动的禁令逐渐放宽,当地华人不仅可以出版发行华文报刊,公开举行各种民族庆典,还成立社团组织,甚至成立了自己的政党,积极参政议政。
由于东南亚诸国政府的以上政策,战后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人口的增长,主要靠自然繁衍。
虽然绝大部分华侨加入了当地国籍,但不少入籍华人的法律地位与当地原住民公民有所不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的华人政策都有所放宽,华人的处境已逐渐改善。
随着华人与祖籍国来往的增多,东南亚华人在促进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战后数十年间各国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多数国家从歧视华侨华人转为赋予华侨华人较平等的法律地位,从限制、禁止中国人移民入境转为允许中国人像其他国家公民一样拥有移民入境的权利,从禁止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发生联系转为允许甚至鼓励华侨华人到中国大陆探访、经商,从禁止、限制华侨加入当地国籍转为允许、鼓励华侨按法定条件取得当地国籍,从排挤、打击华侨华人经济转为给予华侨华人较平等的经济权利,从限制甚至取缔华文教育转为允许甚至鼓励华文教育,对华侨华人建立社团、创办华文报纸或保持传统的风俗习惯,大多数政府也不多加干预。
促使各国政府调整华侨华人政策的因素错综复杂,但有三点是共同的:1.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
过去,不少国家政府或认为华侨华人落后愚昧,是社会的包袱,或认为华侨华人控制当地经济,抢走了当地民族的经济利益,因而对华侨华人加以歧视和限制。
后来,通过华侨华人的辛勤劳动、杰出成就以及他们与当地人民长期和睦友好的相处,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逐步意识到,绝大部分华侨华人是遵纪守法的善良居民,他们正不断地为所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一视同仁地给予华侨华人平等待遇,将最大可能地发挥华侨华人的潜力为所在国服务。
事实也证明,对华侨华人采取宽松政策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新加坡,对华侨华人经济从不限制,结果独立十年便跃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泰国较早取消对华侨华人的种种限制,结果成为民族关系融洽的典范。
反之,对华侨华人采取排斥打击政策则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一些华人占人口比例较大的国家,轻者使商业经济流通领域出现混乱,重者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崩溃,社会因而动荡不安。
2.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最早影响各国华侨华人政策调整的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地位的提高。
当时,为了支持中国抗日,实施“先欧后亚”的亚太战区战略,美国政府于1943年率先废除了一切“排华律”,成为各国改变华侨华人政策的先导。
尔后,中国政府以强国身份与大多数国家修订协定,调整了部分华侨华人政策。
60—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与确认,中国与多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进一步促使各国平等地对待华侨华人,大批中国侨民逐渐得以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当地民族的一员,不少中国公民可以不受歧视地依法进入各个主要移民国家,并享有较为平等的待遇。
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并以其庞大的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国,与中国有各种联系的华侨华人因其桥梁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视,华文也因是进军中国市场的重要工具而得到鼓励、复兴,华侨华人的地位因而得到提高,华侨华人境遇因而得到改善。
3.世界进步思潮的推动。
首先是早期兴起的民主平等思潮的影响。
经过民主力量和法西斯反动势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空间较量,国家要独立、民族要平等、人民要解放的思想在战后深入人心,并引发出长期如火如荼的民族平等和争取民主权利的运动。
随着运动的发展,实施不平等民族政策的国家受到国内外社会越来越猛烈的抨击,被迫对部分政策进行修订和调整,长期遭受不平等对待的华族和其他受歧视受限制的民族一起,逐步获得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
其次是当前的和平与发展思潮。
冷战结束后,各国均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华侨华人政策也围绕着经济发展这个中心而发生变化,即淡化种族区分和矛盾,调整华侨华人政策,为他们创造一个较为稳定顺利的生存环境,增强他们对居住国的向心力,以充分发挥当地华侨华人的经济潜能,如资本实力、经营经验、商业网络,以及他们的种族语言文化优势、他们与世界华侨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与中国的关系,促进所在国经济的发展。
不可否认,各国政府华侨华人政策的发展变化是不尽相同的,大多数国家已较全面地放宽了华侨华人政策,但有些国家却只放宽某些方面的政策,个别国家对华侨华人的大部分政策则自始至终控制得很严。
而且,观念的改变往往滞后于法律政策的改变,某些群体对外来民族包括华侨华人还存在种种误解,在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下,排华思潮仍不可避免地时有出现。
特别是经济衰退时期,一些国家出现排外浪潮;90年代初华侨华人与中国大陆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东南亚国家的“效忠”议论又再度纷纷扬扬;受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5月印尼发生令人发指的迫害华人的“五月暴行”;2001年4月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美国一些传媒曾掀起一阵“华人妖魔化”宣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