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灸大成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针法灸法并重
明代以前的医家偏重于针,或偏重于灸。 杨氏不偏不倚,同时兼顾。理论上《针 灸大成》转录和引证了从春秋战国到明 末的针法文献,如卷四的九针,制针, 暖针,温针等以及“内经补泻”,“难 经补泻”,“四明高氏补泻”等针刺补 泻手法,还有家传的“三衢杨氏补泻” 和针拨内障法,特别是发挥了透穴针法 理论有独到之处。
可反复操作至病人觉到针下有寒凉 感为止。出针时摇大针孔,不闭其 穴。应用此法也可结合呼吸补泻之 泻法,即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 时退针。
指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作为泻 法;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作为补法。
在针刺得气后进行捻转手法,再停针吸气 为补法; 在停针时呼气为泻法。
第二,用捻进或速刺法将针刺入 穴位,先深后浅,先令气至,在患者感 觉麻胀的基础上,将针向上提出一至二 分,随后右手拇指向后,边捻边提,三 退一进,每操作三次为一度,一般操作 三到五次后患者就会有凉爽感;若无, 可依前法重复施术,出针时摇大其孔, 不闭其穴。如遇感应迟钝者,可配合呼 吸补泻,令其口吸鼻呼,吸气入针, 呼气退针,亦可施刮针术, 用拇指爪甲向上刮针20-30次。
• 把进针时的基本操作归纳为八法即: 揣,爪,搓,弹,摇,扪,循,捻。
• 3、继承总结发挥前人补泻手法 • 《针灸大成· 经络迎随设为回答》中论述 了补针与泻针之要法。 • 《针灸大成· 三衢杨氏补泻》中介绍了烧 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留气法,运气法,提气法,中气法(纳 气法)苍龙摆尾(即青龙摆尾),赤凤 摇头,龙虎交战,龙虎升降,五脏交经, 通关交经,膈角交经,子午捣臼,子午 补泻,子午倾针,进火,进水等法。
(2)“透天凉”针法,提针为重点。 进针入穴后,迅速将针插入深层,在深 层轻微行针得气后,用拇指后退捻针的 同时,将针上提,可以边提边摇动针身, 直到针尖提到皮下,稍停片刻,再将针 直插深层再作下一轮上提操作,直到患 者难以忍受为止。 注意:操作时一定要做到,提针时针感 强烈,而插针时针感相对较弱。否则无 “针下寒”的效果。
《标幽赋》
• 本赋首载于金元•窦汉卿名杰,后改名 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河北省广 平县西北)人, (公元1195-1280年) 著《针经指南》。自后《针灸大全》 《普济方》《杨敬斋针灸全书》《针 灸聚英》《针灸大成》《针方六集》 等均转载此赋。
• 标幽赋是针灸歌赋中的名篇。标幽, 是把幽微、深奥的针灸原理标而明 之的意思。 • 赋文首谈经络、递次为候气、论针、 取穴、标本论治、特定穴位、子午 流注、补泻、治疗、禁针、禁灸等。 凡有关针灸学术中的重要问题,均 一一论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历 来被认为是针灸学的一篇重要文献。
玉龙赋
• 夫参博以为要,辑简而舍烦,总 《玉龙》以成赋,信金针以获安。 • 原夫卒暴中风,顶门、百会;脚气 连延,里、绝、三交。头风鼻渊, 上星可用;耳聋腮肿,听会偏高。 攒竹、头维,治目疼头痛;乳根、 俞府,疗嗽气痰哮。
• 风市、阴市,驱腿脚之乏力;阴陵、 阳陵,除膝肿之难熬。二白医痔漏, 间使剿疟疾;大敦去疝气,膏肓补 虚劳。天井治瘰疬瘾诊,神门治呆 痴笑啕。
1、针灸药物按摩并重 2、针法灸法并重 3、穴法手法并重
1、针灸药物按摩并重
明代末年出现了崇尚药物,废弃针 灸的倾向。赵文炳在《针灸大成》 序言中说“迩来针法绝传,殊为可 惜”。杨氏反复地提出“针灸药不 可缺一”的论点。
他指出针灸药物各有所长,不可互 相取代;用针药对比说明针灸疗法 的优越性;还从古籍中举出事例说 明针灸不可废弃;并且说明了针灸 衰落的原因:是“业针法之不精, 传授之不得其诀耳”,非针灸本身 的缺陷。此观点还在杨氏的医案中 体现出来。
烧山火法和透天凉法 简 介
烧山火法
由提插、徐疾、九六、 开阖补法组成,以三 进一退、紧按慢提为 特点的复式补法
1、操作 ① 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 三层。 ② 刺入浅层后,按浅、中、深顺序依 次每层各作紧(较快较重)按慢(较 慢较轻)提9次,退针至浅层,此为1 度三进一退)。 ③ 反复施术数度(3度以上),针下 出现热感,留针至深层。 ④ 出针后速按针孔。
2. 提插为针法的核心 (1)“烧山火” 是轻度提插捻转行针得气
后,将针尖提到皮下(天部),在用拇指向前捻 针的同时,持针之手用力将针下插,由浅入 深(达地部),意在将浅层卫阳之气,引向深层; 然后轻轻将针上提,使针尖回到皮下,再一 次重复上述操作,多次重复,直到患者觉得 微微汗出,或针感难以忍受为止。 注意:要点在于插针,插针时针感强烈,而 提针时针感轻微,否则补泻不清。
⑤论述了十二经主客原络配穴 法,附图12幅,建立了一种特 定穴的配穴理论; ⑥重视经外奇穴 卷七专立“经外奇穴”一节, 论述35个(共96个穴位)经外 奇穴的名称主治。
另:杨氏的手法理论特点:
①种类繁多; ②运用九六补泻有独到之处; ③发展了候气,取气,行气手法, 进一步把得气与手法补泻紧密结合, 对提高疗效有意义。
如治疗偏头痛,用针刺“风池”透 “率谷”;治疗两腿痛,膝红肿, 用“膝关”横针透“膝眼”;寒痰 咳嗽,用“列缺”透“支沟”。 关于灸法的理论,书中用 了较大的篇幅记述,如卷三 有“头不多灸策”卷九的灸用 材料,点火法,壮数,炷火先后等 载述十分全面。
在《针灸大成》多处体现其针灸并 重的思想,如“胜玉歌”谓“胜玉 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 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有15例针灸配合治疗的医案。
(标幽赋:原 文)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 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 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 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 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 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 仰伏,气血有六百余侯。
医学入门
明代李梴字健斋编著,南丰(今 江西南丰)人。青年时期因病学医, 博览群书,勤于临床,医声斐然。 晚年因感初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乃 收集医书数十家,“论其要,括其 词,发其隐而类编之”,著成本书, 并于万历三年 (1575)刊行于世。
太白穴 隐白穴
胜玉歌
头痛眩晕百会好,心疼脾痛上脘先, 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壮。 髀疼要针肩井穴,耳闭听会莫迟延。
3、穴法手法并重
从卷八“穴法”和卷六“考正穴法” 看出其在选穴配穴的理论有如下特 点:
①内容丰富:包括各科三百多种病证的一 千多个处方;
②不少病证有两组处方:如卷九“治 症总要”以问答形式论述151条各种 病证的“前穴未效,复刺后穴”, 这是其它著作未见的;
《针灸大成》著作简介
卷1摘录《黄帝内经》《难经》等书的针 灸理论; 卷2~3针灸歌赋; 卷4针法; 卷5子午流注及灵龟飞腾针法; 卷6~7经络及腧穴; 卷8卷9诸症针灸法; 卷10选录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 一书。
《针灸大成》作者简介
杨继洲(1522-1619)名济时,浙 江衢县人,祖父曾为太医,杨继洲 生于医学世家,秉承家学,勤学博 古。曾在太医院任职医官,行迹遍 及福建、江苏、河北、河南、山东、 山西等地,声望甚高, 从事针灸临床四十余年。
• ③井穴运用,别具特色:如卷五 “十二经井穴图”不仅有十二幅井 穴图,还指出井穴主治的许多病症, 如明确提出井穴主治络病和井穴的 配伍运用,把十二井穴的配伍使用 分3种情况;
十二皮部图
④充实了八脉八穴理论 如卷五的“八脉图并治症穴”,图 文并茂,有窦汉卿和高武的治症, 增加了“杨氏治症”36项,使之成 为一门系统的学说;
针灸大成
Zhenjiu Dacheng;Compendiu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绪 言
• 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 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刊行。共10卷。
• 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 的论述, • 其次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 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 案和小儿按摩法。
•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总歌曰: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 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 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
《针灸大成》成书经过
• 明代万历年间,山西监察御史赵文 炳患痿痹,多方延医诊治,日试丸 剂,莫能奏效,乃延于都县名针杨 继洲,至则三针而愈。

2、原理 使正气由浅入深,邪气 由内出外。 3、作用与适应症 本法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 于寒证、顽麻冷痹、瘫痪等病 症。
透天凉法
• 常用的操作方法有两种: • 透天凉是复式补泻手法之一,在施 术过程中应用此法,患者常有针下 寒凉的感觉,此法能起到泻的作用, 故称凉泻法,又名透天凉。
第一,针刺入皮下后,继续深入直达下 三分之一部(地部),用慢按紧提法提 插六次;再退针到中三分之一部(人 部),依上法慢按紧提六次,;最后将 针退至上三分之一部(天部),又慢按 紧提六次;然后将针一次进到下三分之 一部(即从天部一次插到地部),再如 前法操作。自深层到浅层三退三进(实 际上是九退三进), 此为一度。
《针灸大成》-临床应用
1、注重针刺手法和取穴方法 取穴时重视经络,提出循经取穴, 首次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在注解《标幽赋》中“速效之功,要 交正而识本经”条文中曰:“言能识 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 针之功必速矣。”故曰:“宁失其穴, 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
• 2、汇述各家针刺手法,创立杨氏补 泻“十二字次第手法”以及“下手八 法”。“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 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 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 拔如梭。” 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总结归纳为十二种:爪切,指持,口 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 指捻,指留,针摇,指拔。
• 赵氏为官清正,尽职尽责。虽《明史》无正 传,但《明史》、《明通鉴》等明代史料尚 可寻迹。 •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 • 境内通行赣南话。
• 杨向赵出示《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书 稿,赵愿助将所著付梓刊行。杨氏认 为书稿内容尚不完备,在靳贤的协助 下,从《医经小学》《针灸聚英》 《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 《医学入门》《古今医统》等20余种 医籍中,节录针灸资料编辑及注解, 考绘“铜人明堂图”,附以自己的针 灸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
脑外伤综合征
“烧山火”、“透天凉” 针法成功率的若干条件
1.认识针刺补泻机理 针刺补泻原则和操作,《内经》并未深刻 阐述原理,“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 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未说 明怎样做到和为什么能针下“寒”“热”。 《内经》以后,针刺补泻法发展缓慢。直 到元末明初因针具得到Hale Waihona Puke Baidu进,针刺补泻才 得以蓬勃发展。以徐凤为代表,在《金针 赋》提出 “烧山火”、“透天凉”二法, 把《内经》的“寒”、“热”针法发展到 高峰,对后世针法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杨家世代业医,杨继洲举业不遂而 潜心攻医,研读家中“蓄贮古医家 抄籍”,积有数年,而“倬然有 悟”,因感“诸家书弗会于一”, 因此将家传《集验医方》与诸家医 籍中之针灸论述,参合指归,汇同 考异,手自编摩,凡针药调摄之法, 分图析类,为天、地、人卷。题目 《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针灸大成》学术思想
全书分内外集,自谓“医能知此内 外门户,而后可以设法治病,不致 循蒙执方,夭枉人命”,故题之曰 《医学入门》。共9卷。得首载医学 略论、医家传略、经穴图说及运气、 保养等。卷1为经络、脏腑、诊法、 针灸。卷2~3为本草、六气为病、 疾病用药、食治等。卷4~8为内外 妇儿诸科证治和急救方。
此书正文为歌赋,以注补充阐述。 注文引录各家之说,附以己见,书 末为“习医规格”,论述对习医者 的学习与医德修养要求,强调医者 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广泛的专业 知识,应忠于职守。
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 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臂疼背痛针三里,头风头痛灸风池。 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 《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 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收载了众多 针灸歌赋; • 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 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
• 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 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 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 治疗验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