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的社会主义运动现状和前景

合集下载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的崩溃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的崩溃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的崩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的崩溃1989年至1991年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发生,造成了社会主义体系的崩溃。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对世界局势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社会主义崩溃的原因和影响。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等方面来分析。

首先,苏联内部的政治体制和决策机制的问题是导致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的一党制和集权体制严重限制了国家行政体制和决策的多样性,导致了政治腐败、领导人个人崇拜和官僚主义的滋生。

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体制不满情绪的积累,为解体埋下了伏笔。

其次,苏联经济体制的困境也是导致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体制的僵化。

与此同时,苏联面临了外部经济竞争力的挑战,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

最后,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和民族独立运动也加剧了国家解体的倾向。

苏联涵盖了多个民族和地区,其中一些民族对俄罗斯的统治感到不满,希望获得更多的自治权利或独立国家地位。

这样的民族矛盾在解体的时机和力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东欧剧变的原因东欧剧变是苏联解体的衍生事件,其起因也可从政治、经济和民族等方面分析。

在政治方面,东欧国家长期受苏联的影响,实行类似的一党制和集权体制。

然而,随着苏联内部形势的变化,东欧国家也开始出现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

民众对于民主、自由和人权的要求,成为了推动东欧剧变的重要力量。

经济方面也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使得东欧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人们对于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渴望不断升温。

同时,全球化的浪潮也加剧了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

民族方面是东欧剧变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东欧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不同的民族和宗教群体,这些民族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不断加剧了社会的紧张程度。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前景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前景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前景李江波(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610064)摘要:20世纪是人类历史沧桑巨变的世纪。

在它的上半部,社会主义制度以其在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国度里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而震惊世界;在它的下半部,社会主义因其遭受挫折,特别是在前苏联、东欧的失败,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这种沧桑巨变,在人们面前提出了新世纪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命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无产阶级领袖和思想家预言社会主义必胜而且速胜,资产阶级政客和学者则百次、千次地诅咒社会主义“死亡”。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首昨天,社会主义虽历经磨难,但并未消亡,而是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但也毋庸讳言,社会主义不仅未能“速胜”,反而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失去了2/3,社会主义运动又一次陷入低潮。

在跨进新世纪的时候,不能不冷静地思考:新世纪社会主义将何去何从?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趋势自从在本世纪初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以后,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使资本主义世界寝食不安。

然而,到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执政党共产党相继丧失了政权。

这样,一方面使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由15个减少为5个,共产党数量由180多个减少为130多个,党员人数由9100万减少为6000多万,统治的区域由占全球的24%缩为7%。

另一方面,前苏东国家剧变这股冲击波遍及世界各地。

尤其对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冲击很大,有的党因经受不住打击,而自动解散停止了活动;有的党迫于压力或其它原因而改名易帜。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处于低谷。

面对此情,西方国家的政治家纷纷拍手称快,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胜利”,大力宣扬“共产主义已经灭亡”,“马克思主义已经破产”,“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

结合苏联解体及其随后的政治经济改革,国家复兴的过程,谈一下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

结合苏联解体及其随后的政治经济改革,国家复兴的过程,谈一下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俄改革实践对比得出的结论。
实践证明,俄罗斯实施的改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的改革却是成功的。两个同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中国与俄罗斯在许多方面曾经有着共同之处,但转轨过程却有着巨大的差别。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了正确的改革道路。中国的改革不仅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还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方针,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在8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但在叶利钦上台、苏联解体后采纳了西方学者建议的激进的“休克疗法”,试图通过一次跳跃转变为西方模式的市场经济,违背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初衷,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困难。直到近十年,经济才开始逐步复苏,增长加速。如今的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了独一无二的改革,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是道路的错误,客观上表现为:上世纪80年代产生的社会经济危机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建立在计划经济和行政命令式管理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是导致苏联衰败的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实施的改革导致苏联最终解体;苏联共产党的危机加剧了苏联解体;民族矛盾的挤压是苏联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瓦解对苏联的崩溃产生了消极影响。就世界而言,苏联解体前是一个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解体后,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了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随着苏联的没落,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一超多强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同时,苏联解体也使社会主义的力量受到重大挫折。解体之后,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虽然最近十年俄罗斯的经济已经逐步复苏,但仍未从苏联解体的影响中彻底解脱出来。俄罗斯政府已经采取多方措施,争取早日恢复经济强国的优势。政治方面,俄罗斯的声音一样在减轻。在军事上,由于经济委靡,军事投资减少,其国际影响力也受到很大影响。

中亚五国的政治制度

中亚五国的政治制度
的决策与监督作用 重视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 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督制度而轻视自下而上的监督制度
二、独立后中亚五国的政治体制
(一)废除一党制,实行多党政治 (二)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制,
实行三权相互监督制约 (三)实行全民公决、普选和干部任期制 (四)实行总统治理的国家政治体制
(1)联盟体制下的虚假的工作作风 (2)苏联大清洗加剧了民族分离主义的情绪 (3)推广俄语,引起中亚各国的不满
一、独立前中亚五国的政治形势
(三)独立前中亚五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形式上的主权国家 实行以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集权型管理体制 实行以党代政的领导体制 重视党和行政机关的实际作用,而轻视国家权力机关
中亚五国的政治制度
一、独立前中亚五国的政治形势 二、独立后中亚五国的政治体制
一、独立前中亚五国的政治形势
(一)民族自决权原则被严重歪曲
1.俄共(布)对中亚民族分离倾向的争 2.中亚五国划界
一、独立前中亚五国的政治形势
(二)加盟共和国体制下的中亚政治形势
1.毫无自主权可言 2.民族分离主义思潮急剧上升 3.决策过程中的失误

中亚地区安全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亚地区安全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亚地区安全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文章梳理了影响中亚地区安全的主要事件和中亚地区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各国政府治理能力较弱、政治、经济、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复杂、未建立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外部环境恶化等方面,分析了中亚五国安全基本态势,并对中亚地区安全态势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地区环境以及国内环境下,中亚国家加强地区间的互动,是改善该地区安全防护的重要发展方向。

标签:中亚地区;安权态势;发展趋势中亚地区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就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相互竞争的重点地区。

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俄罗斯与中亚五国的关系等,都对这一地区的安全形势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于我国来说,中亚地区是我国提倡的“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也是在海上争端激烈的环境下,保证西北方向战略稳定的中亚区域。

在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威胁,对中亚地区安全态势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的分析,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亚地区的安全态势现状分析1、中亚地区安全态势严峻的具体事件表现中亚地区安全表现出脆弱性与复杂性。

近两年出现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于:2016年8月底,我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遭恐怖袭击;6月,哈萨克斯坦发生连环恐怖分子袭击事件,全国进入反恐黄色警戒状态;2015年塔吉克斯坦国防部副部长发动恐怖袭击后,2016年5月,塔吉克斯坦对“伊斯兰国”策划的恐怖行动进行了突袭;2015年土库曼斯坦与阿富汗边界发生冲突;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边界一度十分紧张;2016年9月份,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病逝,政权交接存在的隐患;哈萨克斯坦再次改组政府等。

2、中亚地区安全存在的问题(1)政府治理能力比较弱。

中亚五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发展以及特殊的地域环境,各国边界无法实施严密的安全防控,国家内部腐败问题严重。

另外,部分国家不愿意承认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致使政府无法组织动员社会共同打击恐怖势力以及腐败分子等。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与社会主义发展前景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与社会主义发展前景

整理课件
28
(2)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第一,对《共产党宣言》的认识和评价。 第二,对当代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世界一体化的看法。 第三,对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变化和革命问题的看
法。 第四,对民主和社会主义内在统一关系的理解与认识。 第五,对科技革命、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看法。 第六,对当前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看法。
整理课件
23
目前,东欧12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与政策,与西、 北欧社会民主党有一些相同之处;但由于东欧12 国的社会民主党是从执政的共产党演变过来的, 因而与西、北欧社会民主党又有不同之处。
由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东欧有着悠久的历史传 统和现实社会基础,所以,由共产党转变过来的 社会民主党不仅重新崛起,而且得到多数群众的 支持,成为这些国家中与右翼相抗衡的重要力量, 有的社会民主党还上台执政,有的联合执政和参 政。社会民主党已经成为东欧政坛上的一支重要 力量,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将深刻影响东欧各国未 来的发展。
整理课件
42
朝鲜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60周年
整理课件
43
(1)朝鲜的经济改革 第一,在农村改进“分组管理制”。 第二,逐步活跃农贸市场。 第三,进一步采取了一些对外开放的 措施。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与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探析
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的世界 社会主义形势
二、越南、古巴、朝鲜、老挝等现 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
三、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展望及其主 要特征探析
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的 世界社会主义形势
整理课件
2
▪ 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与苏联解 体、东欧剧变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许多 重要的变化,而且还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这些,一部分共产党人严厉谴责党 的领导人的背叛行为,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坚 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致力于恢复和重建共产 党。到现在为止,东欧已有8个国家恢复重建了共 产党组织。这些共产党组织在对东欧剧变进行历 史反思的同时,重新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 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继续奋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教训及社会主义是否会取代资本主义的思考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教训及社会主义是否会取代资本主义的思考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教训及社会主义是否会取代资本主义的思考关键词:民主、改革、发展、教训、社资主义摘要:本文通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分析,说明中国发展要注意的问题,吸取的教训。

进一步阐述我对“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的现实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结论的观点。

一、东欧剧变——强制性的革命输出为其埋下的定时炸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社会主义阵营迅速崛起。

在苏联老大哥的扶持下,民主德国,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的共产党登上了国家领导人的位置。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则拉开了苏联、东欧各国和美国、西欧各国冷战的序幕。

按照当时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看法,由人民民主制度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而且是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不同于苏联的走向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

这一指导思想在东欧共产党“国内派”领导人尤为盛行,南斯拉夫的铁托就提过“走向微不同于苏联的道路”;波兰的哥穆尔卡提出过“走向社会主义的波兰道路”,他说:“我们的民主不等于苏联的民主,我们的社会制度更不能与苏联的制度同日而语。

”捷克斯洛伐克夫人哥特瓦尔德说:“人民民主的制度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

”保加利亚的斯科托夫提出“祖国阵线不等于工农的革命专政,而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部分同工人农民联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谈得上过渡为社会主义。

”匈牙利共产党通过“经由人民民主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纲领”;罗马尼亚共产党也确认人民民主制度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形成。

虽然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不同,但人民民主的道路共同点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找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盲目的照搬苏联的模式。

观中国的民主化和社会主义进程,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提出过“农村包围城市”、“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都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

苏联解体的影响

苏联解体的影响

苏联解体的影响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正式解体,结束了超过七十年的历史。

这一重大事件对国际社会、欧亚地区以及地球上每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解体的影响。

一、国际格局变化苏联解体打破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终结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对抗。

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地位更加稳固。

同时,国际社会也意识到社会主义模式的局限,资本主义成为全球最主流的经济制度。

这使得全球市场更加开放,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全球化进程加速。

二、欧亚地区深刻改变苏联解体导致欧亚地区国家重新定义自身和周边关系。

解体后,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国家经历了动荡和贫困。

一些独立国家在建立自己的政府和国家结构时遇到了困难,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例如,俄罗斯在解体后成为独立国家,但经济和政治转型过程中面临了很多挑战。

三、冷战的终结与冲突的增加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东西方之间的敌对关系宣告终结。

然而,解体后的世界并没有进入真正的和平时期。

冷战时期的力量平衡被打破,新的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涌现。

例如,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争斗、波罗的海国家寻求西方接纳以及南斯拉夫的解体等都带来了新的紧张局势。

四、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衰落苏联解体对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少国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模式失去信心,这种思想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大幅削弱。

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成为大多数国家发展的选择。

五、军事和核扩散的风险苏联解体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如何处置其核武器和军队。

虽然大部分原苏联核武器已经在解体过程中交还给俄罗斯,但核扩散的风险仍然存在,对国际安全形势造成了威胁。

此外,解体后战争余波不断,如北高加索地区的冲突以及名称争议地区的紧张局势等都给地区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

六、对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苏联解体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解体后的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吸纳外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此外,随着东欧国家的解体,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上也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中亚的主要发展趋势

中亚的主要发展趋势

中亚的主要发展趋势
中亚的主要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这些资源为中亚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中亚国家致力于发展能源、农业、制造业等不同领域,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提升国内经济实力。

2. 区域合作:中亚地区处于大国交汇的地理位置,各国之间加强区域合作对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例如成立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CAREC),加强经济联系,并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

3. 政治稳定:中亚国家在政治上保持相对的稳定,这对于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发展、保障民众福祉具有重要作用。

中亚国家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反腐败工作等,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4. 区域安全: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中亚国家面临着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毒品走私等多种安全威胁,国际社会亦对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给予了关注。

中亚国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邻国的安全合作,共同应对这些威胁。

5.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亚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港口等。

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亚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推动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区域间的贸易和合作。

这些发展趋势表明中亚国家正致力于加强经济发展、区域合作、政治稳定和安全合作,以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中亚地区的历史与现状

中亚地区的历史与现状

中亚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中亚地区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心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

由于其地理位置,中亚地区曾经被古代丝绸之路的商人所征服,它们往往成为了许多强大文明的军事和经济基地。

在中亚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时期,如3世纪时的匈奴政权、古代波斯和希腊文明的结合、突厥汗国时期以及苏联时期等。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陷入了动荡的混乱期,而这种混乱也在未来数十年内一直持续着。

中亚在古代曾经是一个充满交流与交融的地区。

自古以来,中亚地区就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曾经接受过中国、希腊、波斯、阿拉伯和蒙古等许多文明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它们产生过影响。

公元前2世纪时,中亚地区被汉武帝所征服,丝绸之路便此开启。

因此,中亚地区在过去几千年间是各种文明的交融之地,也是许多人民的聚集之所。

当然,中亚地区的历史也充满着战争与征服。

例如3世纪时由匈奴政权所统治的中亚地区,以及5世纪突厥汗国时期。

此外还有7世纪阿拉伯帝国征服的形成了伊斯兰文明的新中心之一、13世纪成立的蒙古帝国,14世纪是冷战时代的著名诸如蓝衣赛义德、Basmachi、哈扎爾王朝和黑山共和国等都是中亚地区的代表性历史事件和文化产物。

尽管有这些发展和成就,中亚地区也一再陷入混乱和战争。

20世纪初期,随着沙俄暴力强征中亚获得大量领土,然后成为苏联的一部分。

20世纪初期,许多中亚众多的穆斯林在生活质量等方面受到巨大影响并逐渐和东方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格格不入。

在这个矛盾的社会中,共产党得以壮大,其使命是要革命,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和沙文主义,为人民民族自决权争取斗争,为巩固革命成果而斗争”。

在这个背景之下,中亚各国在苏联的领导之下得以建设和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苏联各级政府和机关的控制。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开始了缓慢而复杂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过程之中,这些国家都有不同的奋斗方向,试图找到自己的独特性、与世界融合和繁荣。

苏东剧变后的中亚五国左翼政党发展

苏东剧变后的中亚五国左翼政党发展

苏东剧变后的中亚五国左翼政党发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中亚②五国的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民族政策的失误更是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和共产党在中亚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五国独立初期,各国左翼政党处境艰难,发展缓慢,难以摆脱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边缘状态。

随着各国执政当局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进行经济社会改革,造成经济急剧下降、人民生活困苦,社会不满和怀旧情绪日益增长。

另一方面,各国左翼政党积极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运动形式和发展道路,争取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中亚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逐渐复兴的趋势。

一、中亚五国的政治转轨和左翼政党复兴十月革命后,在苏联的中亚地区相继形成了五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

在苏联时期,中亚各共和国的共产党失去独立性,实际上成为完全服从于苏共中央的地方党组织。

中亚五国基本上成为前苏联的矿产品和工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基地,从而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化和畸形发展,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严重削弱乃至放弃了苏共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导地位,苏联境内过去被遏制的民族主义势力迅速崛起,民族矛盾不断加深,各加盟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借助民族主义情绪趁机分裂苏联。

随着波罗的海地区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以及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共和国率先颁布主权国家宣言之后,1990年6月至12月,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五共和国相继发布了主权国家宣言,宣布本国拥有独立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主权。

自此,中亚五国成为世界舞台上的独立国家。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的政治多元化、公开化、民主化改革,导致西方多党政治和民主制度的民主化浪潮席卷全联盟地区,原苏东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发生了激烈变革。

中亚各国也形成一条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为基本内容的国家政治发展方针,公开声称和过去的“极权的、官僚制的社会主义决裂”,以“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取代“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的影响随着苏联于1991年解体,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深远而复杂。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三个方面来探讨苏联解体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苏联解体后,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出来,导致东欧和中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这一变化导致了俄罗斯成为新独立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并且继承了苏联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席位,继续保持着强大的地缘战略地位。

同时,苏联解体也加速了冷战的结束,使得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纷纷摆脱了苏联的控制,迈入了民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

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国家成功地进行了政治转型,并逐渐加入了欧洲联盟和北约。

然而,一些国家的政治过渡并不顺利,如乌克兰和格鲁吉亚,面临着内部政治危机和领土争端的挑战。

二、经济影响苏联解体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联时期,许多国家依赖于苏联的资源和市场。

但随着苏联解体,这些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和失业问题。

他们不得不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寻找新的贸易伙伴,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对俄罗斯来说,苏联解体意味着在短时间内丧失了许多原本属于苏联的资源和市场。

经历了一段困难的转型期后,俄罗斯重新找回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并通过自身的能源储备成为全球能源大国。

然而,由于国有部门的垄断和腐败问题,俄罗斯仍然面临经济结构多元化和创新能力的挑战。

三、地缘战略影响苏联解体对地缘战略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苏联的解体使得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地缘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原苏联军事基地纷纷关闭,有的被转交给俄罗斯等国。

此外,随着苏联解体,巨大的国土面积被分割成许多独立国家,原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斗争也渐渐消散。

然而,一些地区的地缘紧张局势仍然存在,如高加索地区的地缘冲突,乌克兰东部的争端等。

总结起来,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打破了冷战格局,加速了东欧国家的政治转型,重新界定了地缘战略格局。

经济方面,虽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俄罗斯在经济实力和能源领域的地位日益巩固。

苏联解体带给全世界的影响

苏联解体带给全世界的影响

苏联解体带给全世界的影响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它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

下面是苏联解体带给全世界的影响:一、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联的解体导致了世界上第二个超级大国的消失,这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同时,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国家和中亚国家相继独立,世界各国的政治势力和国际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苏联解体后,全球化的进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加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市场逐渐开放,许多外国公司进入俄罗斯市场,俄罗斯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也逐渐开放了市场,并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

全球化的进程导致了世界各国的经济互相依存程度越来越高,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

三、冷战结束,和平局面得到改善苏联解体后,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对峙关系得到缓解,东欧国家和中亚国家也逐渐摆脱了前苏联的控制,这使得欧洲安全局势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同时,美国和俄罗斯的合作也加强了,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逐渐增加。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

虽然苏联解体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俄罗斯经济和政治的动荡,但同时也给全世界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它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改善了全球的和平局面,加强了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苏联解体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它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东欧国家民主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得以获得独立和民主化,这也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在苏联时代,东欧国家被苏联控制,政治和经济都受到了限制。

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逐渐摆脱了苏联的控制,实现了民主化和市场化,同时也开始加入欧洲联盟。

这些国家的加入,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使得欧洲成为了一个更加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盟。

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的影响1991年12月26日,苏联宣布解体。

这个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走向了终结,它的解体对国际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国际社会格局在发生变化苏联解体让国际社会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苏联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它的解体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震荡。

冷战时期的世界被分为了美国和苏联两个阵营,但随着苏联的解体,这种阵营的分化消失了。

国际社会的格局开始向多极化的方向转变,许多新兴国家开始崛起,国际政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苏联解体改变了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形态苏联解体还改变了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形态。

苏联在二战期间占领了东欧国家,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均受到了苏联的影响。

但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获得了独立,政治和经济也开始自主发展。

例如波兰、匈牙利等国家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发展。

三、苏联解体引发了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危机苏联解体还引发了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

很多苏联时期的企业都面临破产,失业人数急剧上升,暴民、犯罪、灾难等问题层出不穷。

在政治上,俄罗斯面临了严重分裂的局面。

随着时间推移,俄罗斯经济和政治状况有所好转,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四、苏联解体后,世界上的核弹头大幅减少苏联解体带来的另一个积极影响是,世界上的核弹头数量大幅减少。

苏联和美国一度是世界上核武器拥有最多的两个国家。

苏联解体后,核弹头和核武器材料得到了顺利妥善的处理,减少了核扩散的风险。

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国际社会的格局,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危机,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这一历史事件向我们展示了国际政治变化的重大意义,并且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过去和未来的生活。

论苏东剧变后的社会主义发展

论苏东剧变后的社会主义发展

摘要:苏东剧变给社会主义造成了巨大冲击,使社会主义面临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

虽然社会主义陷入了低潮,但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停止,社会主义在艰难探索中和总结经验教训中得到了很大发展:五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正逐步走出困境。

关键词: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发展中图分类号:k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66-01一、中国社会主义遭受过重大挫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大全局性的失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艰难前进。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中国抵制住了巨大的压力,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浪潮。

依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了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的实现现代化的政策,特别是把市场经济引进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势,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发挥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除此之外,还要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

共产党要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争取杜绝一切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一切违法乱纪的腐败行为。

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已慢慢释放出来,中国在拉美经济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华尔街全球经济危机中的表现,使人们把目光逐渐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的崛起使社会主义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使世界社会主义看到了社会主义走出低谷的希望。

二、东欧剧变和美国的封锁使古巴进入了1959年革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古巴共产党和古巴人民抵制住了美国的压制,根据本国国情,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措施,推行“稳步的改革开放”政策。

经过开放自由市场、改革农业经营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变传统单一支柱产业结构、采取机动灵活的政策吸引外资等经济政策,古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与展望

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与展望

2011年第7期山东社会科学No.7总第191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1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与展望①[越南]阮孟雄[中图分类号]D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7-0030-03(一)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已引起全世界的政治震动,导致世界社会主义暂时陷入低潮,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陷入危机。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20年。

那么,现在情况如何?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摆脱危机与否?今后向何处去?马克思已强调:“对于我们,共产主义不是需要创造出来的一种状态,不是现实需要遵循的一种思想。

我们把共产主义称为一种现实运动,他取消现存的状态。

这个运动的条件就是现存前提的结果。

”那么,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要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为一个现实运动来看待。

它包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在世界上各个国家活动的共产党、工人党,有着共同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胜利而进行行动配合。

(二)目前有五个正在直接领导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国家保卫事业的共产党和工人党———那就是中国共产党、越南共产党、古巴共产党、朝鲜劳动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

中国、越南、古巴、朝鲜和老挝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事业就是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共同成果。

上述五个党在为人类走向初级阶段为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的斗争中走在了前列。

现实社会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巨大鼓舞和依赖。

现实社会主义的任何成功或挫折失败、进步或衰退都对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冲击。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剧变和苏联的瓦解给剩下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深刻的冲击。

但是,虽然要面对国内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干涉、破坏、捣乱等阴谋活动,上述五个国家的社会主义不但站得稳,而且取得世界所认可的新的发展。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终结”。对观点进行批判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终结”。对观点进行批判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有人据此认为,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终结”。

对这一观点进行批判。

对于认为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并宣称"历史已经终结"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批判:1.社会主义反思与复兴:虽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重大冲击,但这并不能肯定资本主义的绝对胜利。

事实上,苏联解体后一些国家并没有完全转向资本主义,而是经历了复杂的转型过程。

此外,一些国家(如中国、古巴、朝鲜)仍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仍然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2.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问题:资本主义制度并非没有问题和矛盾。

它的发展常常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不公平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金融危机、社会不平等、劳工权益等议题一直是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挑战。

因此,不能简单地断言资本主义已经战胜了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理念的更新和变革:在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的同时,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停滞不前。

社会主义者不断反思和探索,试图提出新的理念和转型模式。

例如,一些社会主义者主张构建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公正、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民主参与的重要性。

这些新的社会主义理念在一些国家和社会中得到了关注和实践。

4.历史是开放的未来:历史虽然有其演进规律,但绝不是终结的。

历史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无法简单地提前宣告一个制度最终战胜了另一个。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看待未来,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变化。

因此,认为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并宣称"历史已经终结"的观点是过于简单化和片面的。

社会主义并未消失,而是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中持续演进和发展。

历史发展的道路是开放的,不容简单断定特定制度必然取得胜利,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被塑造、挑战和重塑。

中亚五国政治

中亚五国政治

中亚五国政治中亚五国资源2009-03-25 12:08:04 阅读3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中亚五国政治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独立之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政体,走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道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章拟就苏联时期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及其特点,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走向独立的进程,独立后中亚五国政治体制建设及其特点、以及塔吉克斯坦国内动乱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节苏联时期的政治体制一、中亚五个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19世纪50至70年代,沙俄帝国政府相继以武力征服了中亚地区诸汗国,致使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卡拉卡尔帕克等民族陷入殖民统治。

这些民族不甘心遭受民族压迫和歧视,期望摆脱沙俄帝国的殖民统治和获得民族解放。

1905至1907年爆发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沙俄帝国在中亚的殖民统治,唤起了中亚地区各民族自我解放的意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由于沙皇政府下令在中亚地区征兵辅助军役,激起中亚爆发大规模民族起义,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塔吉克人、土库曼人等中亚民族加入了反对沙俄帝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1917年2月,这些少数民族参加了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紧接着,中亚地区广大劳动群众参加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从此他们走上了建立民族国家的道路。

从十月革命爆发到1918年3月,在哈萨克斯坦建立起劳动人民苏维埃政权。

1919年至1920年,红军将领伏龙芝和古比雪夫领导哈萨克斯坦各族劳动人民战胜了白卫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0年8月26日,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的命令,成立了吉尔吉斯(后改为哈萨克)苏维埃自治共和国,首都奥伦堡,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

1924年4月,苏联政府在中亚地区进行民族划界,将哈萨克人居住的其他地区也并入吉尔吉斯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并将吉尔吉斯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改名为哈萨克苏维埃自治共和国,仍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帝国的终结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帝国的终结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帝国的终结20 世纪 90 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就是苏联的解体。

这个曾经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内部和外部问题后,最终走向了分裂,结束了其作为社会主义帝国的历史。

苏联的建立,曾经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在列宁等革命先驱的领导下,苏联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旧的封建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旨在实现公平、平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

在其早期的发展过程中,苏联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在短时间内成为了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之一。

在二战中,苏联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经济上,苏联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导致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

企业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同时,苏联的经济结构也存在严重的问题,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政治方面,苏联的政治体制逐渐变得僵化和官僚化。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导致腐败现象滋生。

政治决策过程缺乏民主和透明度,民众的意见和诉求无法得到充分的表达和重视。

同时,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也存在一些失误,没有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特点,导致民族矛盾逐渐积累。

在国际形势方面,冷战的长期对峙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苏联在经济上又无法与美国相抗衡。

同时,西方国家对苏联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苏联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解决苏联面临的问题。

然而,他的改革措施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苏联的混乱。

“新思维”和“公开性”的提出,本意是为了推动改革和民主,但却导致了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

苏联解体的影响

苏联解体的影响

苏联解体的影响1991年,苏联解体,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社会,苏联的解体所带来的影响都不可忽视。

以下将详细探讨苏联解体对各个领域的影响。

政治影响苏联在全球霸权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失去了其在国际政治地位上的强势地位,成为原红色集团组成的独立国家,这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

苏联解体为美国带来政治上的优势。

美国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的同时,欧洲统一的梦想因苏联解体而打破。

同时,苏联的解体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寻求新的社会体制和政治制度模式的机会。

东欧国家利用这一机会逐渐走向欧洲现代民主制度的轨道。

1991年12月16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成立了联合国家,1992年,独联体正式成立,其目的是维护原苏联的利益和枢纽地带的地位,这也是对苏联解体的一种回应。

经济影响苏联解体使得原苏联的经济体系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解体时,苏联四分五裂,乌克兰、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独立国家从苏联中分离出来。

这对原红色集团成员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了继承者,俄罗斯11个时区中的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经济形势。

在新的全球市场中,俄罗斯国内市场大量萎缩,同时,脱离苏联带来的政治和经济不稳定使得投资者们对俄罗斯并不信任,俄罗斯的经济崩溃逐渐趋于显著。

除了俄罗斯外,所有的独立国家都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和全球化市场的挑战是各国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文化社会影响苏联解体对文化社会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一些前苏联共和国通过不断创新,一些文化艺术形式得以保留。

这些国家不断在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老的文化艺术体系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从而产生了含蓄而深刻的反应。

例如,俄罗斯通过西方电影和音乐的输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不断涌现出一批有活力和天赋的艺术家们。

此外,苏联解体也为国际各国的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力量,各种艺术形式得到了新的发展,这些艺术形式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给全球文化交流带来新的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的社会主义运动:现状和前景吴茜2011-12-30 12:28:11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1期【内容提要】苏联解体后,在中亚五国,新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塔吉克斯坦共产党等坚持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在中亚恢复社会主义制度;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土库曼斯坦民主党、吉尔吉斯斯坦社会民主党等主张民主社会主义,更倾向于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民主、自由价值观,以建立人道的民主和法制国家为宗旨。

由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亚威权主义政治传统、民族矛盾与地方主义、“颜色革命”、伊斯兰复兴运动以及美俄等国际力量在中亚地区的角逐等因素的影响,中亚五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仍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关键词】中亚五国社会主义政党社会主义运动【作者介绍】吴茜(1975-),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讲师、博士(福建厦门 361005)。

苏联解体后,中亚[1]五个新独立国家的社会主义力量构成及其活动环境发生了巨变,社会主义运动举步维艰。

在新自由主义及其政党主导中亚各国政治发展的背景下,原苏联中亚加盟共和国共产党的一部分忠实信仰者不畏压制,相继重建共产党组织;另一部分成员则组建了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致力于在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价值观,建立人道的民主和法制国家。

经过18年的发展,中亚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政治力量。

但由于党员人数减少、“强人政治”、伊斯兰复兴运动以及美俄等国际力量在中亚地区的角逐等因素的影响,中亚五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中亚五国独立后社会主义政党状况苏联的解体突然切断了中亚国家与联盟的经济联系,对卢布的依赖给中亚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中亚国家被迫进行痛苦的经济社会转轨。

在这些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急剧转轨过程中,私有化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社会生产大滑坡,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工人和农民等社会底层居民日益陷入贫困状态。

从而导致民众开始怀念苏联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转而支持社会主义政党的主张。

在哈萨克斯坦,“8·19”事件后,原哈萨克斯坦共产党第一书记、共和国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宣布退党并建议哈共解散,原哈共迅速瓦解。

1991年12月7日,哈萨克斯坦共产党重新组建,谢里克鲍尔辛·阿勃季利金(СерикболсынАбдильдин)当选哈共第一书记,党员人数约86000人(2009年),其中大部分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退休人员。

[2]由于哈共宣称自己是1903年成立的布尔什维克党真正的合法继承者,致力于在哈萨克斯坦复兴社会主义和恢复苏联,从而受到执政当局的排挤。

1996年,哈共的活动曾被检察院的一纸决议所中止。

2002年执政当局试图借实行《政党法》的机会不发给哈共新证件,2003年又对该党实施“分裂手术”。

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之下,哈共顶住压力,惨淡经营,提出一定要在业已掀起的反对共产党运动的条件下继续生存下去,将以合法的方式为政治权力而斗争。

[3]哈萨克斯坦社会党成立于1991年9月7日,同年10月在哈萨克斯坦司法部获准登记,有3万名党员和1586个基层组织。

[4]由于哈社会党违背了执政当局让其成立哈萨克斯坦人民统一党的意愿甚至警告,执意成立哈社会党,使得该党从一开始就受到当局的敌视和压制。

同时,由于没能继承原哈共的财产,哈社会党的活动经费十分拮据。

[5]1992-1993年,哈社会党奉行温和政策,是哈萨克斯坦政坛上最有影响的左翼政党。

1993年11月,哈社会党主席阿利姆让诺夫(Alimzhanov)因病去世,对哈社会党的政治影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自1994年起,该党与执政当局的关系持续恶化,不断遭受执政当局的打压,加上党内领导层不团结,哈社会党日益走向衰落。

自1997年起基本停止了活动,最终从哈萨克斯坦政坛消失。

“8·19”事件后不久,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通过关于停止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活动的决议。

部分党员以原吉共为基础,组建了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1992年9月在司法部登记。

现任主席为伊·马萨利耶夫(И.Масалиев),党员约10000人[6],多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在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初期,由于有大量经验丰富的党务工作者、明晰的组织结构以及数量可观的支持者,吉共成为吉尔吉斯斯坦最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在吉政治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吉共在吉尔吉斯斯坦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党的活动基本限于组织党内活动、举行小规模的集会、发表各种声明以及在民众中宣传党的主张等。

[7]2007年12月,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中,“光明道路”人民党、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人党三个政党进入议会,在吉新议会中形成了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派竞争的格局。

吉尔吉斯斯坦社会民主党是在被解散的原吉共基础上成立的另外一支颇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力量。

它成立于1993年9月,党的领导人是阿·阿塔姆巴耶夫(Almaz Atambayev)。

至2007年底,约有5000名党员[8],其成员多为知识分子和国家政权机关公务员。

吉社民党的目标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真正民主、法制的公民社会,党所遵循的价值观是人道主义、进步、自由、公正和社会保护。

1991年塔吉克斯坦独立后,以民主党和伊斯兰复兴党为代表的反共势力组织大规模的游行抗议活动,要求执政当局解散共产党,并彻底改组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政权结构。

在反对派的压力下,共和国代总统阿斯洛诺夫(К.Аслонов)签署禁止塔吉克斯坦共产党活动并将其资产收归国有的命令,塔共被迫更名为社会党。

1992年1月,塔共召开第22次代表大会第二阶段会议,恢复了共产党的名称,选举新的党的中央委员会成员,绍迪·沙勃多洛夫(ШодиШабдолов)为塔共主席。

[9]1992年3月开始,共产党同民主主义和伊斯兰教势力之间,以地区主义和部族主义为表现特征、而带有意识形态标签的政治斗争不断升级,5月终于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国内战争,直至1997年内战才宣告结束。

此后,以埃莫马利·拉赫莫诺夫(ЭмомалиРахмонов,2007年3月更姓为拉赫蒙,ЭмомалиРахмон)总统领导的人民民主党在塔吉克斯坦政治生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塔吉克斯坦共产党是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保留最完好、组织最健全的一支队伍,1991年有70000名党员,在全国各个州、市和地区都有党组织,出版有《塔吉克斯坦之声报》等刊物。

[10]至今为止,塔共仍然是在影响力和党员人数方面仅次于执政的人民民主党的第二大政党。

塔吉克斯坦社会党成立于1996年6月,现任党主席是舍·肯贾耶夫(Ш.Кенджаев)。

2004年该党分裂为“纳尔济耶夫派”和“加法罗夫派”。

[11]在乌兹别克斯坦,伊斯拉姆·卡里莫夫(Islam Karimov)总统执政后,不断强化总统权力,弱化政党作用,挤压反对派政党和组织的活动空间,从而在乌兹别克斯坦形成了只有少数几个合法政党存在的有限多党政治体制。

1991年11月1日,原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改建成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卡里莫夫当选为党主席。

截至2008年1月,乌人民民主党有353300名党员,在全国有11300基层党组织。

[12]乌人民民主党继承了原乌共的人员、组织机构和办公大楼等资产,原党报《苏维埃乌兹别克斯坦报》被更名为《乌兹别克斯坦之声报》。

1996年6月,卡里莫夫总统辞去党主席职务和退党这一事件使乌人民民主党的地位和影响明显下降,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它仍然是乌兹别克斯坦实力最强、政治影响最大、组织最健全和人数最多的政党。

乌兹别克斯坦“公正”社会民主党成立于1995年2月18日,主席是安瓦尔·朱拉巴耶夫(АнварДжурабаев)。

该党在乌兹别克斯坦政治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影响。

土库曼斯坦独立后形成了土库曼斯坦民主党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

1991年11月,原土库曼斯坦共产党举行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在原土共基础上建立民主党。

12月16日,土共举行第25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停止活动。

同日,土库曼斯坦民主党举行成立大会,并通过了党章和党纲,选举土库曼斯坦总统、原土共中央第一书记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Saparmurat Niyazov)为党的主席。

该党的成员主要由公务员、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构成。

2006年12月,尼亚佐夫去世后,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Gurbanguly Berdymukhamedov)当选为土民主党主席。

二、中亚五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1.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新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塔吉克斯坦共产党保持了较为浓厚的原苏东社会主义政党的色彩。

新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党纲规定:哈共是列宁主义的政党,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所有创造物质和精神价值的劳动者的先锋队,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联合志同道合者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政党。

党的最高目标是使国家回到社会主义发展轨道,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使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幸福和自由发展。

[13]党还宣布要加强同原苏联地区的共产党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合作。

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宣称吉共是为保护劳动者的自由、平等、社会权利和生存利益而联合起来的志同道合者的自愿联盟。

党的宗旨是建立社会主义和作为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争取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苏维埃形式的劳动人民政权、广泛的人民自治等。

吉共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自从吉尔吉斯斯坦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革以来,为了摧毁传统的集体合作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行将居民“纳入”新的“市场天堂”,吉尔吉斯斯坦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将当地居民同土地、自然资源、工厂和住房基金强行分离,剥夺了人民群众在思想文化方面获得发展的物质基础,建立起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法则,从而给吉尔吉斯斯坦人民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文化和语言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伤。

[14]吉共主张创造性地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保护社会最底层人民的利益;在真正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民主社会。

[15] 塔吉克斯坦共产党党纲规定,塔共的主要目标是使国家回归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最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所有权利和自由发展,为所有人创造有尊严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条件。

[16]塔共提出要创造性地充实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恢复社会主义制度,但复兴的不是以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手段为本质的国家社会主义,而是关心人民福利、个性全面发展、保证真正的权利与自由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