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初级会计学名词解释+简答
![初级会计学名词解释+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2298a48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4.png)
初级会计学名词解释+简答自考“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谋划活动及谋划成果,或其他单元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元虽也要使用,但不占首要地位。
7.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用度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注销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d8c38e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e.png)
《会计学》名词解释1、什么是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经济效益为主要⽬标,运⽤专门⽅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全⾯、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什么是会计职能?会计有那些基本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主要运⽤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的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审查。
3、什么是会计对象?什么是会计要素?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会计要素⼜叫会计对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也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是构成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主要因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4、什么是会计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前提就是会计四⼤假设:⼀、会计主体: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持续经营: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针和既定的⽬标持续经营下去。
三、会计分期:指将⼀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若⼲个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四:货币计量: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货币作为统⼀的计量单位。
5、什么是会计核算⽅法?会计核算⽅法是对经济业务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所应⽤的⽅法,⼀般包括设置会计科⽬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会计资料分析利⽤等⼏个⽅⾯。
200条会计学名词解释
![200条会计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54af006a45177232f60a2d4.png)
基础会计学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259173914791711cc79177f.png)
会计的涵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和行政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参与决策,并对外提供符合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
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所有者权益: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实质上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等于资产减去负债。
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当期利得-当期损失;•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资产=权益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利润(亏损)……会计凭证: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借以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
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载明经济业务实际执行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记账的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财会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用来记载经济业务的简要内容,并确定会计分录,直接作为记账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累计凭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连续在一张凭证中记载同类经济业务,并于期末将其累计数作为记账依据的原始凭证。
这种原始凭证,主要适用于某些经常重复发生的经济业务。
汇总原始凭证:是指在实际工作中为了集中反映某项经济业务的总括情况,简化记账凭证的填制工作而根据同类原始凭证编制的据以记账的汇总表。
复式记账凭证:是把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集中在一张记账凭证中填列,用以完整地反应经济业务的全貌和会计科目间的对应关系的一种记账凭证。
会计学各章名词解释
![会计学各章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16c41c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4.png)
第1章:1、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进、费用利润2、会计全然前提:是指为适应环境限制而制定的一些会计环境假设。
具体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
3、慎重性原那么:是指企业在资产计价和损益确定时,要是有两种方法或金额可选择,应中选择对本期资产及收益不利的方法或金额4、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原那么:是指依据支出与对应的收益两者所处的会计期间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5、权责发生制原那么:是指商主体应按收进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进、费用的进账时刻,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6、实质重于形式原那么:是指应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是仅仅按照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7、可比性原那么:是指会计核算的指标的单位和口径前后各期一致、相互可比8、一致性原那么:是指所采纳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9、历史本钞票原那么: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应按照取得时所花费的实际本钞票计价,在物价发生变动时,除有特别,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10、货币计量是指采纳货币为要紧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计量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全然前提之一。
11、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效劳的特定的同时独立的经济实体。
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12、持续经营是指企业在能够预见的今后可不能面临破产和清算,而会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往。
它是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
第二章1、账户:是按照会计制度的记录会计科目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工具。
2、余额、期末余额:是指一个账户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时借方金额的总和与贷方金额的总和的差额3、资产权益等式反映某一时点企业的全部资产的分布状况及其相应的来源。
资产=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是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根底。
4、资产是指过往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操纵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进。
第4章:1、现金:指存于企业,用于日常零星开支的现钞。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408f03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78.png)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也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情况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也称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又称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地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出的合理设定。
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是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完整版)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完整版)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7549eb76770bf78a652954fe.png)
第一章总论1.会计:会计是通过专门的方法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货币单位计量标准来描述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以及协调、维系委托经济责任顺利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
2.会计职能: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基本职能为核算和监督职能,还具有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果等职能。
3.会计核算: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
4.会计监督: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评,使其达到预期目标。
5.会计目标: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基本目标是制定经济决策,总体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具体目标是提供决策信息,反映受托责任。
6.会计对象:特定主体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7.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对会计对象进行的最基本的分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
构成会计报表的骨架。
8.资产: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9.负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0.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股东价值的账面体现,表面企业归谁所有。
11.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增加股东价值的源泉。
12.费用: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增加股东价值的代价。
13.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全部收入减去全部费用的结果就是利润(负数为亏损)。
会计学专业名词解释
![会计学专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8622e7884868762cbaed509.png)
名词解释1.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旨在向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信息的活动。
2. 会计的对象可以高度概括为特定对象的资金运动。
3. 复式记账: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4. 企业会计准则:也称企业会计原则,是企业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的规,是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也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
5.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这里所谓特定的组织主要是指企业组织。
6. 持续经营: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也就是说,在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进行清算、解散、倒闭。
7.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会计期间,据以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与时向有关方面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其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
8.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9. 计信息质量要: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与时性等。
10. 客观性原则,也可称为真实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1. 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12. 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又称为统一性原则。
13. 明晰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又称为易懂性原则。
14.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及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2dc0b946c850ad02de804168.png)
【名词解释】16.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
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17.记账凭证;是由会计部门的会计人员根据已经审核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而编制的会计分录凭证,它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18.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6.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什么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17. 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18.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将一个企业采用的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也称会计核算形式16.财务报告:是指以会计账簿记录为主要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的形式,将会计数据传送给信息使用者,以便于使用者进行决策。
17.会计目标:是指根据会计的职能而规定的会计应该完成的工作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18.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在以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之后,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组织程序。
1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基本分类以后所形成的若干个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17.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
18.备查账簿:也称辅助账簿。
它是对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不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事项,为便于查考而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16.历史成本: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对价,而且即使物价变动,一般也不进行调整.17.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
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6d0f870a26925c52cc5bf79.png)
1.会计: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3.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4.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5.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6.复式记账法:
指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7.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
8.明细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也称明细科目,它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具体化和详细说明。
9.总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也叫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10.会计核算职能
是指会计对客观经济活动的表述和价值数量上的确定,为管理经济活动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
会计学专业名词解释
![会计学专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7948983eefdc8d377ee3262.png)
名词解释1.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旨在向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信息的活动。
2. 会计的对象可以高度概括为特定对象的资金运动。
3. 复式记账: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4. 企业会计准则:也称企业会计原则,是企业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的规,是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也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
5.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这里所谓特定的组织主要是指企业组织。
6. 持续经营: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也就是说,在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进行清算、解散、倒闭。
7.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会计期间,据以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
8.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9. 计信息质量要: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10. 客观性原则,也可称为真实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1. 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12. 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又称为统一性原则。
13. 明晰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又称为易懂性原则。
14.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1a483cf89eb172ded63b792.png)
会计学名词解释1、会计: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主要运用货币形式,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2、核算: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计量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题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从而为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3、监督: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4、资金循环:企业的经营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货币资金出发,依次经过供应、生产和销售过程,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不同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
这一资金的运动变化过程,称为资金循环。
5、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6、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7、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8、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对于公司来说,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9、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3、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活动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和组织,它限定了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4、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基础会计学》常用名词解释、解答题
![《基础会计学》常用名词解释、解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a76fe901e87101f69e319535.png)
会计要素:是指对企业会计对象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即在数量上,所有者权益=资产- 负债公司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六要素,按其内部性质和经济管理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分类的具体项目。
会计账户:简称账户,它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用来分门别类地记录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会计科目内容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及结果,具有一定结构的账页,是对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工具。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企业应该入账的每一笔交易或者事项,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专门记账方法。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指记录交易或者事项,明确经济责任或者确定会计分录,作为登记账簿间接或者直接依据的书面凭据和证明。
原始凭证:亦称单据,是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编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的,用来确定交易或者事项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总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什么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哪些内容?答:会计核算方法是进行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所采用的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也是会计管理方法的基础。
会计学名词解释及相关重点
![会计学名词解释及相关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5bd70d35f0e7cd185253675.png)
《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第15版)》会计学名词解释及相关重点(一)名词解释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P4)2.会计对象:会计所要核算与监督的内容。
(P8)资金运动:是企业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1)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点上的资产总值和权益总值。
(表现为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
其内容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
)(2)资产运动的动态表现: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它反映了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各个阶段不断转变形态的结果,表现为收入、费用和利润。
其内容反映在利润表中。
)3.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老师PPT)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单位。
(P22)4.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P2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重点)、实质重于形式(重点)、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P23).5.会计机构:是组织处理会计工作的职能机构。
(P27)6.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进一步分类。
(P33)相关:企业的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项构成。
(P33)(1)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P34)(3)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4)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0ae7d0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8.png)
会计学名词解释会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信息的科学,会计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以下是对会计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会计:会计是指负责记录和报告财务信息的人员,他们通过记录和分析经济交易和业务活动,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
2. 会计周期:会计周期是指会计工作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一般为一个年度。
在这个周期内,会计人员记录和报告经济交易和业务活动的信息。
3. 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会计领域内的规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会计人员进行财务信息的记录和报告。
会计准则可以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国家会计准则等。
4. 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对经济交易和业务活动进行记录和汇总,以便生成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信息。
5. 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核算结果编制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文件。
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6. 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企业在特定日期对其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总结和汇总的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按照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反映了企业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
7. 利润表:利润表是企业在特定会计周期内的收入、成本和利润等经济业务进行总结和汇总的财务报表。
利润表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期间内的盈利能力。
8. 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企业在特定会计周期内的现金流量情况进行总结和汇总的财务报表。
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帮助分析企业的现金状况和现金管理能力。
9. 会计师:会计师是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通过对财务信息的记录和报告,提供财务咨询和审计等服务,帮助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做出决策。
10. 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评估和解释的过程,以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帮助投资者和管理者做出决策。
以上是对一些会计学中重要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在会计学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了解会计学和进行财务管理都至关重要。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与简答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与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f4cdc55de009581b6ad9eb47.png)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与简答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名词解释题1、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科学的方法体系,对各种单位(企业、事业,机关和团体等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并进行有效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2、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3、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4、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有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5、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润的总流入。
6、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7、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的核算基础。
8、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按照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并赋予标准的名称,也就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个会计要素所作的进一步分类。
9、账户:具备一定的名称和结构,用于对于该名称相对应的特定的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化进行单独记录的工具。
10、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11、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12、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指在登记账簿前,根据记账规则,通过对经济业务的分析而确定的应记入账户的名称、方向及其金额的一个简明的记账公式。
13、试算平衡:所谓试算平衡,是指在期末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和(或)余额进行加总,以确定借贷是否相等,从而检查记账过程中是否存在差错的方法。
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c0d72da6f1aff00bed51e25.png)
会计名词解释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它包括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减去负债后由所有者享受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狭义)广义收入:所有的利益增加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狭义)广义费用是指所有的经济利益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由三部分组成: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权责发生制:是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会计恒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或会计等式。
它是运用数学方程的原理描述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表达式。
会计科目:P45账户:根据会计科目,按照会计的管理与核算的要求,在账簿中开设的记账单元。
总分类账户:P59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经济业务发生后,既在有关的总账账户进行登记,又要在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登记的做法。
复式记账法: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相互联系的进行登记,借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二字为记账符号,以会计基本等式的平衡关系为基础,对每项经济业务以借贷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全面登记的记账方法。
货币资金:P80未达账项:是指企业与银行之间,由于凭证传递上的时间差,一方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账项。
会计试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会计试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c6060e6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3.png)
会计试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一、会计是什么?会计是一门研究经济业务活动并负责记录和报告相关信息的学科和职业。
会计师通过收集、处理、分析和报告财务信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决策支持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服务。
会计涉及到一系列的原则、规范和方法,用来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
会计师通过准确和可靠的财务报表,向各方用户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构和管理层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会计主体的分类根据会计主体的性质和所有制形式,可以将会计主体分为以下几种:1.企业会计主体:指以盈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设立、独立核算、独立承担债务的经济组织。
企业会计主体可以进一步分为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等。
2.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指以公益为宗旨,或不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如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学校等。
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的核算目标不是追求利润,而是追求提供公共服务。
3.个人会计主体:指个体经济者、个体从业者、个体农民等个人经济活动的核算主体。
个人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是个人的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等。
三、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要素会计核算是以一定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要素为基础的。
以下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要素:1. 基本假设•会计实体假设: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进行,将其与企业所有者的个人财务进行区分。
•会计周期假设: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一定的会计周期进行,一般为一个年度。
•货币计量假设:会计核算应当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所有经济业务都应当以货币金额进行记录。
•会计持续经营假设:会计核算应当基于企业持续运营的假设,即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
2. 基本要素•资产: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
•负债:企业应当偿还的经济利益,通常是欠债给外部实体的金额。
•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减去负债所剩余的部分,也可以看作是所有者对企业拥有的权益。
•收入: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包括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所带来的收入。
会计学 名词解释
![会计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164206e561252d380eb6e97.png)
1.复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的对称。
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的方法。
2.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以经济的权益和责任的发生,即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3、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分类,是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也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个方面。
4、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
包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5、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的对称。
记载商主体营业交易和财产出入事项的会计记录文书。
为商业帐簿的一种。
6、产品成本:由于生产的连续性,在一部分产品生产完毕成为产成品后,还有一些产品尚未完工而形成在产品,这样就需要在一定时点(一般为月末),将生产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分配后,产成品所分担的生产成本,即为“产品成本”,而在产品所分担的部分,继续留在生产成本中,待其完工后比照上述办法处理。
7、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或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8、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和规定的折旧率计算确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记入各期的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9、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
10、盈余公积:是指公司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11、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12、明细科目: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为明细科目,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进一步分类的项目。
1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通过专门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审查。
13、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和监督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
明细分类账:是总账的补充,是按照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账户开设,用于分类地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事项,提供某一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明细会计核算资料的账簿。
会计凭证: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证明。
收付实现制: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
会计等式:反映了会计基本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依据。
总分类账:是按照总分类账户开设,用于分类登记全部经济业务事项,提供各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总括会计核算资料的账簿。
记账凭证: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文件。
永续盘存制:是指对各种财产物资进行日常核算时,通过账面记录,随时反映财产物资的增、减和结余数量与金额,并通过财产清查,将账存数和实存数进行核对,以保证账实相符。
二、简答
1.平行登记概念和原则
概念: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在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地登记,另一方面还要在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明细登记。
原则:(1)记账内容要一致;
(2)记账方向要相同;
(3)记账金额要相等。
2.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账务处理步骤
(1)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2)根据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逐日逐笔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根据各种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4)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定期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
(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6)会计期末,将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各明细分类账分别与总分类账相关账户进行核对,两者当期发生额和余额应该对相符;
(7)根据核对无误的总分类账和有关明细分类账的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3.设置账簿的基本原则
(1)满足需要;
(2)符合实际;
(3)组织严密;
(4)简便实用。
4.什么是试算平衡,其平衡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概念:指在结算处一定时期全部账户发生金额和余额的基础上,根据资产总额等于权益总额的平衡关系和记账规律来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
专门方法。
平衡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数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数;
(2)全部账户的借方本期发生额合计数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本期发生额合计数;
(3)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数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