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胎教,是指在孕期对胎儿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和照料,以培养优秀的孩子。
在我国古代,胎教思想和实践早已开始,并且延续至今。
古代胎教实践的早期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后代的身体健康,做到“稳妊怀恭”,即孕妇对自己的身体和胎儿予以关注和照顾。
古人认为,胎儿的身体特点在母体内就已经显现,孕妇应该在饮食、起居、情绪方面多加节制,以便胎儿的身体得到健康发育。
例如,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三过”:“母胎日过三过,君臣顺,体和安”,即指孕妇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三过”:精神过分、体质过强、食物过宜,否则会影响胎儿的健康。
同时,古人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胎教方法,例如摆设画像、听戏曲、吃某种食品等等。
《太平惠民和药局方》中甚至还收录了一些针灸和按摩手法,以调节孕妇的气血流通,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
而到了明清两代,古代胎教思想和实践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重注重孕妇的学习教育和道德修养。
例如,清代文人徐渭就在《墨池记》中写到:“古人所讲稼穑三分可,父母之教一分半”。
可见,古代的胎教实践已经开始从注重健康转向注重教育,从关注外部物质条件转向关注内在品质修养。
此外,古代的胎教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孕妇的情感。
科学研究证明,孕期情绪会直接影响胎儿。
而在古代,人们也强调“情必悦以勇之”,认为孕妇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胎儿的性格和气质,所以要尽量保持心情轻松愉悦。
古代文学中也常有对孕妇的解压方式的描述,例如唐代白居易《白氏长孙骑马赋》中写到:“怀中间弹,枕上叩”,表现了一种缓解情绪的方法。
总之,我国古代的胎教思想和实践是相当深入和全面的,其中包括关注孕妇的身体、教育和情感。
如今,在现代社会,胎教已经成为了一种科学而又流行的活动,古代的胎教理念与实践对于现代的胎教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胎教理论中国古代胎教六原则
胎教理论中国古代胎教六原则
中国古代胎教,又称为胎教原理,是指在胎儿出生前就为胎儿准备特
定的家庭环境,特别是以耳能听、眼能见为重心的环境准备,以及胎儿先
天发育和潜能发挥的诸多阶段性规定,从而帮助胎儿健康快乐成长的思想
体系。
中国古代胎教有六大原则:
一、“精气主宰先天”:也就是说在出生前,家庭环境精气的变化,
会影响胎儿在先天期的形成。
所以家长一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使胎儿的胎体精气得到良好的滋养,以使孩子在先天期获得一个良好的先
天条件,从而实现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温心胎教”:温心胎教是一种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营造家庭气
氛的胎教方法。
家长要掌握胎儿听见的声音,温和地唱轻歌、哼悠扬的乐曲,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期听见家庭爱意,这样可以使孩子在大脑发育初期
就了解和学习爱的陪伴。
三、“宽容传承”:宽容传承是一种以宽容和尊重为原则的传承原则,它强调在培养孩子时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但也要让孩子学习和接受现
代的新鲜事物,让孩子在一定的环境里受到历史文化、知识以及现代科技
的滋养和营养,从而让孩子在未来具备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挑战。
四、“有益少害”:有益少害是指在给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会让孩子受到伤害,不可怀疑。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胎教方法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胎教方法古代胎教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流传下来的关于胎儿教育的方法和理论。
人们相信,胎儿在母亲子宫中的期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通过科学和良好的胎教方法,可以对胎儿未来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胎教方法。
首先,音乐胎教是我国古代胎教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代人们相信,音乐能够产生一种良好的氛围,对胎儿的精神和智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古代,有些家庭会在胎儿母亲附近放置一些乐器,每天演奏一些柔和悦耳的乐曲,如古琴、箫等。
这样的音乐能够给胎儿提供一种和谐安静的环境,有助于胎儿的大脑发育,同时也能够传递给胎儿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其次,语言胎教也是我国古代胎教的一种常见方法。
古代人们相信,胎儿在子宫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觉能力,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
因此,通过给胎儿讲话、唱歌、诵读等方式,可以刺激胎儿的听觉发展,培养胎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另外,古代人们也相信通过给胎儿讲一些正能量的话语、咒语,可以培养胎儿的良好品质和道德伦理观念。
除了音乐和语言胎教,古代人们还注重饮食胎教。
根据古代医学理论,母亲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到胎儿的成长发育。
因此,古代人们在胎儿期间会特别注重进补和营养平衡的饮食。
例如,他们会选择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鸡、鸽子、虫草花等,以增强胎儿的体质。
另外,他们还会注意饮食的清淡和卫生,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此外,古代人们还注重情绪胎教。
他们相信,母亲的情绪和心态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发展。
因此,古代人们尽量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避免生气、沮丧等消极情绪的影响。
他们也会鼓励母亲多参与一些积极的社交活动,与亲友交流,以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的来说,古代胎教方法主要包括音乐胎教、语言胎教、饮食胎教和情绪胎教。
这些方法虽然纯熟于古代,但是它们从其中一种程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些胎教方法对胎儿的发育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人的胎
中国古人的胎论我国古代优生观作者/李金庸关于胎教:《古烈女传·周室三母》说:“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翻译:周文王的母亲太妊,怀文王的时候,就进行了胎教。
古代妇女怀孕时,睡觉的时候不侧着身体,坐着和站立的时候,身体笔直、不倾斜,不吃气味不正常的食物,食物切割的不合于礼数不吃,座位不合于礼数不坐,眼睛不看不正常的情景,不听音律不合礼数的音乐。
到了晚上,则令盲人乐师唱诵诗以道正事。
《新书·胎教》说:“周后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歪斜),笑而不諠,独处不倨(散漫),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翻译:周后妃怀成王的时候,站立,身体不能不平衡;坐着,身体不歪斜;笑不能大声,独处时肢体也不散漫,虽然生气,但是不恶语相加。
胎教就是这样。
《博物志·杂说下》说:“妇人妊身,不欲令见醜恶物、异类鸟兽,食当避其异常味,不欲食见熊罴虎豹及射鸟射雉。
食牛肉、白犬肉、鲤鱼头。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听诵诗书讽咏语之音,不听淫声,不视邪色。
以此产子,必贤明端正寿考,所谓父母胎教之法。
故古者妇人妊娠,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矣。
”翻译:怀孕的妇女,不能令其看到丑恶的食物,奇怪的鸟兽。
吃的食物要避免异常的味道。
不去吃熊罴虎豹的肉,不去看打猎时射中鸟和雉,食物切割的不合于礼数不吃,座位不合于礼数不坐。
要听诵诗书里的关于讽咏的诗乐。
不听音律不合礼数的音乐,眼睛不看不正常的情景。
不要随便对感心动念,因为感于善则婴儿善,感于恶则婴儿恶矣,需要十分谨慎。
关于育儿:《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第一说:“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
若无于小,卒不成大。
”非常注意出生后婴幼儿的卫生保健。
婴儿一出生,即开始了清除其从母腹带来的可能导致疾病的因素。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第二说:“小儿初生,先以绵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为之玉衡。
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
⽬前国外亦在⼤⼒开展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
西汉刘向的《烈⼥卷》中讲到:“古者妇⼈妊⼦寝不侧,坐不边,⽴不跛,不⾷邪味,割不正不⾷,席不正不坐,⽬不视于邪⾊,⽿不听于*声,夜则令馨诵诗书,道正⾊。
如此则⽣⼦形容端正,才德⼈矣。
故妊⼦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肖⽗母者…” 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有:“周妃后妊成王于⾝,⽴⽽不跛,坐⽽不差,笑⽽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 《医⼼⽅??求⼦》中的胎教之道记述的更为详尽:“凡⼥⼦怀孕之后,须⾏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冷醋滑热⾷,勿乘车马,勿登⾼,勿临深,勿下坂,勿急⾏,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
” 隋代巢元⽅在《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记有“⼦欲端正庄严,常⼝谈正⾔,⾝⾏正事”,提出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相传孟⼦之母曾说过:“吾怀孕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胎教之也。
” 《源经训诂》有“⽬不视恶⾊,⽿不听*声,⼝不出乱⾔,不⾷邪味,常⾏忠孝友爱、兹良之事,则⽣⼦聪明,才智德贤过⼈也。
” 传说中的后稷母亲姜源⽒怀孕后,⼗分注重胎教,在整个怀孕期间保持着“性情恬静,为⼈和善,喜好稼穑,常涉⾜郊野,观赏植物,细听⾍鸣,迩云遐思,背风⽽倚。
”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要⽅??养胎》⼀书中记有“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阐明了逐⽉养胎法。
宋代陈⾃明在《妇⼈⼤全良⽅??总论》中记有“⽴胎教,能令⼈⽣良善、长寿、忠效、仁义、聪明、⽆疾,盍须⼗⽉好景象”,“欲⼦美好,玩⽩璧,观孔雀。
” 清代未年的改良派代表⼈物康有为在他的《⼤同书》中提出创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张。
民国初年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法》中也提出设⽴“胎教院”的建议。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专业:历史学学生姓名:史晓亮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010213239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我是第一次接触《人类遗传与优生》这门课,但对于其中一些思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早已经接触过了。
半个学期结束了,作为历史系的学生,下面我谈一谈中国历史上的优生胎教思想。
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产生了朴素的“优生”思想,并开始实践。
我国古代人在选择配偶时,首先就考虑怎么才能生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说:“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详世世有行义者。
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倘有不善,三族辅之。
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庚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
鸣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人为子孙后代选择妻子,都要选择那些世世代代家风好的女子。
选这样的女子做妻子,生育的孩子就会有好的品德,不会胡作非为,假若有不良的行为,母亲家族的人还会帮助教育。
好人家的女子生的孩子品德就会好,家风不良家庭的女子生的孩子就会品德不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经过2000年历代学者、中医学家的研究,以及宫廷内外的推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胎教思想体系。
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
他在自己撰写的《新书》中专有“胎教”一章。
他认为对胎儿实施多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与规范。
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胎教颇有见解,他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的结果,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恶也”。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早到何时?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第二节胎教思想一、胎教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的胎教实践开始得很早。
据史籍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妊娠文王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之后,周成王的母亲怀成王时,“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意思是,妊成王时,站立时不将身体重心倚在一条腿上,坐着时身子不歪斜,笑时不大声喧哗,独居时也不放纵懈怠,发怒时也不破口骂人。
《韩诗外传》也记载,孟子母亲孕孟子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谓也。
”“席”即坐席,“割”即切肉,要求起居、饮食都须有所注意。
到了汉代,封建王朝建立,为了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学者们纷纷探寻对策,其中涉及教育问题,认为帝王早期胎教与否,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
大量记载胎教问题的《列女传》等文献,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尤其是第一次出现了像贾谊《新书》中《胎教》这样专门论述胎教问题的专论。
魏晋南北朝以后的胎教思想有两个鲜明的趋势:其一,从医学的角度论述胎教;其二,具体阐述胎教如何实施。
因此,使中国传统胎教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意味。
如北齐时期,名医徐之才在其《胎产书》中就曾提出“逐月看胎法”,叙述胎儿在母腹中逐月发生的形态变化。
隋唐时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大发展时期,对胎教问题更多的是从医学角度加以论述,形成我国胎教理论的一大特色。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医学名著《千金要方》中专辟《养胎》一篇,系统阐述了妊娠脉象、妊娠阻病、妊娠起居饮食与禁忌等胎教问题,突出地强调了“外象内感”问题。
二、胎教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观,不仅将人的各个器官、组织及其功能视为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也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反映在胎教理论上,认为胎儿的生长发育与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所发生的一切,均会对胎儿产生决定性影响。
1.“外象内感”说中国传统胎教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外象内感”说,这种观点认为,胎儿通过母体与外界事物始终存在着相互感应和交流的过程,外界的刺激通过引发母体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传导给胎儿,外界和母体对胎儿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发生。
古代胎教: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
⼼境平和,情绪适当 中医认为:“胎借母⽓以⽣,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右所逆,即致⼦疾。
” “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盖⽓调则胎安,⽓逆则胎病。
”⼦烦是由于孕母“怒⽓伤肝,或郁结不舒,触动⾎脉不安”所致。
所以准妈妈在怀孕后应“弹琴瑟,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
” 提醒:怀孕后,准妈妈宜情绪舒畅,遇事乐观,学会⾃我调试,让⽓息平和。
另外,家⼈和准爸爸也要为准妈妈创造舒适愉悦的环境。
家庭和睦、夫妻相敬如宾,为准妈妈养胎创造良好处环境。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 孕妇太逸,则⽓滞;太劳,则⽓衰。
若劳逸失宜,举⽌⽆常,攀⾼负重,其胎必坠,甚⾄导致难产。
因此,受胎之后,当宜⾏动往来,使⾎⽓通流,百脉和畅,⾃少难产;若好逸恶劳,贪卧养⾎,使⽓停⾎滞,临产多难。
⼤致为怀孕4个⽉前宜稍逸,5个⽉以后宜⼩劳。
古⼈还提醒:“慎寒温。
”这⾥的寒温是指外感风寒六*之侵。
中医学认为:风、寒、暑、湿、燥、⽕六⽓太过,就成为致病的邪⽓,六*就是对这些邪⽓的总称。
怀孕后准妈妈由于⽣理上发⽣了特殊的变化,很容易受到六*之侵,感染疾病,甚⾄危及胎⼉,“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郁热不解,往往⼩产堕胎,危及性命。
”故⽽注重胎前摄养,慎起居,适寒温,甚为紧要。
提醒:准妈妈要根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量的活动,活动不可少,但也不可过量。
如散步、孕妇体操、孕妇瑜伽等都是⽐较理想的运动⽅式,⽽跑、跳等容易失去平衡的剧烈运动,准妈妈还是避免! 另外,准妈妈为了保护胎宝宝的健康发育,⼀定要做好疾病的预防⼯作,尤其是孕初前3个⽉。
冬春季节更要注意防寒保暖,多吃⼀些富含维⽣素C的⾷物,增强抵抗⼒。
美化环境,丰富⽣活 古⼈还⼗分重视知识涵养及形景的感化对胎⼉的影响。
《隋⼈巢元⽅的《从诸病源侯论》中提出了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妊娠三⽉……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变……欲⼦美好,宜佩⽩⽟;欲⼦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内感也。
” ⽽明代医师万⾦认为:“⾃妊娠之后,则需⾏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令⼈诵读诗书,陈说礼乐,⽿不能闻⾮⾔,⽬不能视恶⽓……如此⽣⼦容貌端庄、德才过⼈。
我国古代对胎教的认识是怎样的
我国古代对胎教的认识是怎样的我国古代对胎教的认识是怎样的古人所说的胎教是胎儿在母体内能感受到各方面的感化,母体在怀胎期间在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采取有利措施,可使母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有记载:“太任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秽言,食不进异(辛、辣、苦、涩)味”。
是说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怀孕的时候,不看不正经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狂傲的话语,不吃辛辣生冷等食品。
周文王在未出生前,母亲就给了他如此良好的感化,难怪周文王在出生后就非常聪明,学习时能“举一反三”。
孟子的母亲怀孕期间也曾说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因此,孟子成为我国儒家的亚圣。
许多著名医药学家,如孙思邈等,都对胎教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归纳起来有十个方面:①调情志。
孕妇宜怕情悦性,静心宁欲,心胸开阔,遇事乐观。
②慎寒温。
孕妇应避免风寒侵袭、感染疾病。
③节饮食。
孕妇宜进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的饮食,切忌辛辣生冷食品。
④慎起居、调劳逸。
孕妇宜起居有序、劳逸适度。
⑤远房事。
孕期节制性生活,以免伤胎。
⑥美环境,悦子身。
《钱氏儿科学》说:“欲子女之清秀,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明俊者,常资文学艺术。
”⑦戒酒浆。
古人指出酒能伤胎,宜戒为佳。
⑧避毒药。
孕期应减少不必要的'服药。
⑨慎针剂。
慎针灸穴位避免引起流产与早产。
⑩安待产。
临产时应安祥、镇静、莫慌恐,以减少难产机会发生。
古代胎教:神奇的古代胎教胎教本是我们的国粹。
《史记》说周文王只所以成为一代明君,就在于他的母亲太任是一位品行“端一诚庄”、“惟德之行”的妇女。
她怀文王时,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从而使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一而识百”,人们都夸赞“太任为能胎教”。
我国古代的胎教说,对孕妇的饮食起居、情绪行为等都定了相应的戒律。
西汉初年,贾谊就总结了“古者胎教之道”,并在所著的《新书》中,专立了一篇胎教。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祖国的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胎教成为其重要的门类之一。
我国古代的“胎教
古⼈认为,胎⼉在母体中能受孕妇⾔⾏的感化,如果孕妇选择良好的居处环境,接触美好的事物,严守礼仪,就能给胎⼉以良好的影响,因⽽谓之胎教。
最早提到胎教的《⼤戴礼记》上说:“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就宴室”。
意思是说,凡王侯后妃怀孕满七个⽉,必须搬迁到安静舒适的卧室中去居住,这样才有利于⽣殖优良的王⼦。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胎产书》中,虽未提到“胎教”⼀词,却有多处谈到了胎教的具体内容。
该书曾说,妇⼥怀孕两个⽉,“居处必静,男⼦勿劳”。
意即丈夫在此时不可再与妻⼦性交,以免因房劳⽽造成流产。
妇⼥怀孕三个⽉,孕妇的视听⾔⾏将对胎⼉的形象产⽣直接的影响,称做“见物⽽化”,“内象成⼦”,所以孕妇应当多见仪表堂堂的君公⼤⼈,不要见矮⼩的侏儒和丑陋者。
怀孕六个⽉,孕妇应经常到郊野去散步,多观看奔跑中的⽝马。
这样,孕妇就会感到⼼旷神怡,有利于胎⼉的⽣长发育。
北齐《颜⽒家训》中亦有胎教的论述:“古者圣王有胎教,怀⼦⼆⽉,出居别宫,⽬不邪视,⽿不妄听,意志滋味,以礼节之”。
这是要求孕妇注意起居饮⾷、视听⾔⾏和思想情志,⼀切均要做到“以礼节之”,这样才能更好地养护胎⼉。
隋代《诸病源候论》中说:“欲令⼦美好端正者,数视⽩璧美⽟,看孔雀,⾷鲤鱼。
欲令⼉多智有⼒,则啖⽜⼼,⾷⼤麦。
欲令⼦贤良盛德,则端⼼正坐,清虚和⼀,坐⽆邪席,⽴⽆偏倚,⾏⽆邪径,⽬⽆邪视,不妄喜怒。
……好芬芳,恶见*臭,是谓外象⽽变者也。
”要求孕妇多接触各种美好的事物,注意饮⾷营养,应避开污浊的环境,尽量呼吸芳馨的新鲜空⽓。
⾏⽴坐卧姿势要端正,视听⾔⾏与思想情志应符合道德及礼仪规范。
不可胡思妄想,不可有邪念,不说恶⾔脏语,内⼼应保持恬淡宁静,喜怒哀乐应适度,要有所节制,务使情绪稳定。
南宋《妇⼈⼤全良⽅》中写道:“妊娠之后,则须⾏坐端严,情绪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令⼈讲读诗书,陈设礼乐,⽿不闻⾮⾔,⽬不视恶事,如此则⽣男⼥福寿敦寿厚,忠孝贤明。
不然男⼥既⽣,多鄙浅不寿⽽愚,此所谓因外象⽽内感也。
我国古代女子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影响
我国古代女子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影响胎教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通过听音乐、读书、讲故事等方式刺激胎儿的感官神经系统,促使其智力和情感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胎教观念深入人心,妇女们视胎教为重要之事。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女性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对后代教育的影响。
古代中国女性在怀孕期间非常重视对胎儿的培养,她们认为母亲的情感、思想和健康在孕期会直接影响胎儿的身体和智力发展。
因此,许多妇女都会选择听音乐、吟诗拍打等方式来刺激胎儿。
胎教活动中,音乐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相信音乐可以给胎儿带来愉悦和舒缓,同时也能激发胎儿的智力。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会为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创作音乐,这被认为是对孩子一种深深的爱的表达。
另外,古代中国女性在怀孕期间也会通过阅读、讲故事等方式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给胎儿。
许多母亲会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等,来引导胎儿的教育。
她们相信这些经书中包含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可以通过胎儿接收到,对其人格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胎教观念在古代中国女子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胎教观念促使女性在怀孕期间注重自身的情感和健康,这促使她们更加注重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这对女性自身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她们成为有知识和教育意识的母亲,可以更好地教育后代。
其次,胎教观念也对后代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古代中国的女性在怀孕期间注重胎儿的智力培养,通过音乐、文学等方式,为胎儿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和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代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胎教观念也启发了人们对母爱和教育的重视。
女性通过胎教活动,传达给自己的孩子爱、智慧和道德准则,这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中一种重要的传统,并对后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古代中国女性在教育中胎教观念的体现有其局限性,如缺乏科学依据等,但不能否认的是,古代女性教育中的胎教观念对于母亲和后代的成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胎教观念促使女性注重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自我修养,提高了母亲的教育水平,更好地教育后代。
古代胎教:看看古人如何胎教!
古代胎教:看看古人如何胎教!
准妈妈们要做到所谓‘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即从身、语、意三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静。
‘非礼勿视’:是指凡是不好的,不应该看的,作为一个准妈妈就不能看。
现在电视等传播媒体,非常的普遍,看到不好的画面,暴力的镜头相当的容易。
为什么这些不能看?因为会影响你的情绪。
母亲的情绪不稳定,当然会影响胎儿。
‘非礼勿听’:耳朵所听到的都是好的,善良的,准确的。
对于不好的、不堪入耳的,包括不良的音乐也都不能够听闻到。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己讲话时,好的才讲,不好的也不讲。
作为一个准妈妈对于自己的言语造作,和内心的起心动念都非常地注意。
因为这些都会影响自己胎儿将来的性情。
胎儿的性情完全受母亲怀胎时候的情绪影响,母亲的情绪安稳,胎儿就安定。
母亲如果喜欢吃这吃那,也会影响胎儿。
尤其有些孕妇在怀孕的时候,难免身体有些不适,吃东西就没有节制。
古人认为饮食方面也应该有所节制。
就是所谓‘割不正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是指这个时节不应该吃的食物,就不能吃或者说切割得不恰当,太大,很难咀嚼,作孕妇的也不能吃,以防影响消化。
‘不时不食’是指不应该吃东西的时间,作为一个准妈妈也不要嘴馋,也不能想到爱吃什么就吃什么。
在孩子还没有生出来之前,就要好好保护儿女的本性,防止在胎儿期受不好的影响。
所以古人从怀孕的第一天开始就非常重视胎教。
1/ 1。
中国古代的育儿之道
中国古代的育儿之道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的育儿之道简要概述,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的育儿之道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育儿之道的要点,仅供参考:
1. 胎教之道:古代中国人认为,孕妇应该保持心情愉悦、行为端正,这样生出来的孩子才会健康、聪明。
在怀孕期间,孕妇应该避免接触不适当的食物、药物和情绪,保持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2. 婴儿护理:婴儿的护理是育儿的重要阶段。
古代中国人强调母乳喂养,认为母乳可以增强婴儿的免疫力。
同时,也注重婴儿的保暖和卫生,及时更换尿布,定期洗澡。
3. 早期教育:古代中国注重早期教育,认为儿童智力发展迅速,必须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和培养。
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以德为先,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此外,还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如识字、写字、背诵诗歌等。
4. 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成功人生的基础。
古代中国人认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如勤奋、自律、节俭等,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5. 家教与师承:家庭教育和师承是古代中国育儿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同时,师承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师父应该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徒弟,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的育儿之道注重儿童的身心健康、早期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借鉴和传承。
古代胎教,古人的优生优育观
古代胎教,古人的优生优育观早在《列女传》中就有胎教论的记述:“古有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哗,不食邪味,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替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 除此之外,《列女传》中还记录了一个医案:“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为妃。
太任之性,端一诚庄,唯德之行。
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
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为了孕育德才兼备的后代,德育之作从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历代医家亦有对胎教的阐发,使胎教学说不断完备,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名医陈自明所著的《妇人良方大全》还专立“胎教”一门,进行详细论述。
胎教学说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外象而内感”的基础上。
指掌图曰:“然儿在腹中,必借母气血所养;故母热子热,母寒子寒,母惊子惊,母弱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
”即妇女怀胎,胎儿与母亲共为一体,母体的一切变化均可直接影响胎儿。
广义胎教即在精神、饮食、寒温、劳倦等诸方面,对母亲和胎儿实行的保健措施,以促进胎儿智力和体格的发育。
狭义地说,胎教的范围主要是使孕妇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
古代的胎教学说更注重狭义胎的内容,也许是与“重德”的整个中华文化有关。
兹就《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册·儿科·卷四百一·小儿未生胎养门中有关胎教的内容归纳述如下。
一、精神宁静安定宁静的环境是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基础,这就要求孕妇要有宁静、愉快的精神状态。
古人提出:“欲生子好者,必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子性情和顺,无乖良之习。
” 亦有医家云:“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
”至于“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论述的七情过度可导致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紊乱,由母及子,影响到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第一节婚姻观念与优生思想婚姻制度、观念和风俗表面上看似与幼儿教育关系不大,但由于古人对幼儿教育的前推意识,以及它与优生的客观联系,也就具备了颇为重要的教育意义,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幼儿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婚姻观念与优生意识婚姻形态的发展,表明人类婚姻观念的成熟,同时伴随着人类优生意识的形成。
因此,婚姻观念不仅是一个有关家庭和社会组织的问题,更是一个很有教育价值的问题。
1.“同姓不婚”“同姓不婚”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婚姻实践而形成的一个基本的婚姻观念,也就意味着初步的优生意识的形成。
为什么必须“同姓不婚”?同姓结成的婚姻将会造成后代人口质量的退化,包括后代人口的不兴旺和后代的遗传疾病与生理变异。
《左传》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也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正因为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同姓相婚就被看成是一种会给家庭和家族带来灾乱的行为,即如《国语·晋语四》所谓“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
据此思想推广开去,人们甚至认为,同姓相婚是乱伦行为。
《白虎通·嫁娶》篇说:“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
”由此可见,“同姓不婚”的观念排除了近亲结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优生学意义。
如何做到“同姓不婚”?当时有不成文的规定,“娶妻不娶同姓,以厚其别也。
”即使是买妾难知其姓,也要请卜筮之官加以推测,绝不可在不知其姓的情况下贸然婚媾。
所以,《左传》说:“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2.严肃婚礼做到了“同姓不婚”,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婚嫁。
古代将婚嫁也看成是一个关系到家庭稳定和后代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因此要求慎重婚嫁,严肃婚礼,要求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
”也就是说婚姻的联结,要讲究媒聘之礼。
如果青年男女“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就会遭到舆论的谴责、家庭和社会的鄙弃。
现代的小说、戏曲、电影等传播媒介在展示中国传统婚姻风俗时,常常着力揭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专制、黑暗和落后。
【胎教知识】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
【胎教知识】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据《史记》记载:“太妊之性,端一诚庄,惟德能行。
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
卒为周宗,君子谓,太妊为能胎教。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古代胎教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1)阳入情志。
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的一个特殊过程,孕妇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上同样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过程即为古人所说的情志变化。
古人云: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怒、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
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
《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
”就是说:孕妇要心情舒畅,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孕胎必受影响。
《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产”的论述。
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
故而孕妇情志舒畅,遇事乐观极为重要。
(2)懒房事。
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
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
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
怀孕早期,妊娠反应常常给孕妇带来许多不适,恶心、厌食、嗜睡、疲劳,自身及胎儿的营养常常供不应求,哪里还会有闲情逸志取房事之欢?7个月后,孕妇腹大身重,行动诸多不便,而且胎儿即将人盆,阴道变短,房事会刺激宫颈而引起宫缩,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孕妇体内,严重者会造成感染,因而这前、后两期,应忌房事。
否则“分其养孕之力”,“扰其固孕之机”,“形体劳乏”,甚而造成流产、难产,“生子多疾”。
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产生了朴素的“优生”思想,并开始实践。
我国古代人在选择配偶时,首先就考虑怎么才能生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说:“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详世世有行义者。
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倘有不善,三族辅之。
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庚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
鸣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人为子孙后代选择妻子,都要选择那些世世代代家风好的女子。
选这样的女子做妻子,生育的孩子就会有好的品德,不会胡作非为,假若有不良的行为,母亲家族的人还会帮助教育。
好人家的女子生的孩子品德就会好,家风不良家庭的女子生的孩子就会品德不好。
孩子品德好不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经过2000年历代学者、中医学家的研究,以及宫廷内外的推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胎教思想体系。
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
他在自己撰写的《新书》中专有“胎教”一章。
他认为对胎儿实施多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与规范。
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胎教颇有见解,他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的结果,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恶也”。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早到何时?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南宋礼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很重视儿童教育,对胎教也颇感兴趣,他十分赞颂周文王之母太任,称赞其性端‘诚庄,唯德是行,能胎教。
中华古代的胎教方法
中华古代的胎教方法(1)、调情志】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的一个特殊过程,孕妇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上同样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过程即为古人所说的情志变化。
古人云: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怒、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
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
《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
”就是说:孕妇要心情舒畅,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孕胎必受影响。
《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产”的论述。
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
故而孕妇情志舒畅,遇事乐观极为重要。
【(2)、忌房事】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
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
《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
”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
怀孕早期,妊娠反应常常给孕妇带来许多不适,恶心、厌食、嗜睡、疲劳,自身及胎儿的营养常常供不应求,哪里还会有闲情逸志取房事之欢?7个月后,孕妇腹大身重,行动诸多不便,而且胎儿即将人盆,阴道变短,房事会刺激宫颈而引起宫缩,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孕妇体内,严重者会造成感染,因而这前、后两期,应忌房事。
否则“分其养孕之力”,“扰其固孕之机”,“形体劳乏”,甚而造成流产、难产,“生子多疾”。
【(3)、节饮食】饮食是母体的重要营养来源。
胎儿的营养来源于母体的气血。
因而母亲的饮食对胎儿的发育有着直接影响。
《万氏女科》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之完固,生子无疾”。
就是说,孕妇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特别是不要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暴饮暴食。
假如饮食失节,饥饱无度,嗜食厚味,皆可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胎失所养。
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主要特点
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主要特点
我国古代重视胎儿教育,将孕期的保健和胎儿的成长视为一个整体,强调孕妇要从心理上、生理上、社会上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以达到培养健康、聪明的婴儿的目的。
以下是古代胎教的主要特点:
1. 心理调节:我国古代强调孕妇要心情愉悦,避免悲伤、忧虑、
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发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孕妇还可以通过读书、听琴、唱歌、绘画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2. 营养保健:我国古代认为孕妇的饮食应该均衡、丰富,特别是
要多吃粗粮、水果、蔬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
刺激性食物。
3. 胎儿教育:我国古代将胎儿教育视为一个整体,强调孕妇在孕
期要对胎儿进行定时、定量、有目的的教育,包括音乐、语言、文化
等方面。
孕妇可以通过胎儿音乐、胎儿读书等方式来对胎儿进行教育。
4. 文化教育:我国古代强调孕妇在孕期要对胎儿进行文化教育,
包括诗词、文章、故事等知识的传授,以提高胎儿的文化素养。
5. 社会教育:我国古代认为孕妇要对胎儿进行社会教育,包括礼仪、道德、风俗等方面,以提高胎儿的社交能力。
我国古代重视胎儿教育,通过心理调节、营养保健、胎儿教育、
文化和社会教育等方面来对胎儿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以达到培养健康、聪明的婴儿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专业:历史学学生姓名:史晓亮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010213239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我是第一次接触《人类遗传与优生》这门课,但对于其中一些思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早已经接触过了。
半个学期结束了,作为历史系的学生,下面我谈一谈中国历史上的优生胎教思想。
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产生了朴素的“优生”思想,并开始实践。
我国古代人在选择配偶时,首先就考虑怎么才能生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说:“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详世世有行义者。
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倘有不善,三族辅之。
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庚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
鸣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人为子孙后代选择妻子,都要选择那些世世代代家风好的女子。
选这样的女子做妻子,生育的孩子就会有好的品德,不会胡作非为,假若有不良的行为,母亲家族的人还会帮助教育。
好人家的女子生的孩子品德就会好,家风不良家庭的女子生的孩子就会品德不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经过2000年历代学者、中医学家的研究,以及宫廷内外的推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胎教思想体系。
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
他在自己撰写的《新书》中专有“胎教”一章。
他认为对胎儿实施多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与规范。
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胎教颇有见解,他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的结果,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恶也”。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早到何时?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南宋礼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很重视儿童教育,对胎教也颇感兴趣,他十分赞颂周文王之母太任,称赞其性端‘诚庄,唯德是行,能胎教。
他说:“端正纯一、诚实庄肃,性之美也,唯德是行,行之美也……太任性行既美。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提出教育儿童必须从胎教入手。
也进一步阐明了逐月养胎之法。
宋朝陈自明撰《妇人良方大全》及《便产须知》则忠告孕妇“勿乱服药、勿过饮酒、勿妄针灸……”“勿举重、登高、涉险……时时行步,勿劳力过伤……衣毋太温,食毋太饱”。
到了明清胎教理论更加完善,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主张建立以提高人口质量的胎教院。
可见,古代学者已经十分注意孕妇的衣食住行,情志视听等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并提出了实施胎教的具体内容及方法。
虽然这些理论尚缺乏科学考察和论据,但不无道理,而且有些观点和现代胎教理论也是十分吻合的。
胎教与胎养有联系,又有区别。
胎教侧重于通过对母体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的调理,以促进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进行早期智力教育。
胎教一般始于妊娠三月以后,因为古人认为此时胎儿方开始定型和接受胎教。
胎教的内容多以女性在妊娠期的"七情"调节和以真、善、美的言行去影响、感化胎儿,以达优生目的,奠定下日后成材的基础。
对于胎教,今日亦认为,胎儿并非无知的生命,随着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能不断吸收通过母体传入的各种信息,故人的聪明才智,孕育启蒙于胎儿期,是以古人对胎教的倡导,值得今人继承与发扬。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优生思想,但这一史实至今尚不为大多数国人所知。
本文从浩若烟海的历史典籍里撷取若干反映优生思想的史料片断,以期使读者们窥一斑而知其全豹,明了优生思想同节育思想一样,也是中华民族迭代相传的生育观念。
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理当继承发扬的光辉遗产。
一、力陈早婚之害,提倡晚婚、节欲、少生古代由于生活、医疗水平低下,人口养育繁衍颇为不易,而密集型劳动和战争频仍又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故在整个古代,早婚、早生、多育一直是居支配地位的生育观念。
早婚早生多育所显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必然引起医学家和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家们的注意。
自西周起,即不断有人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揭露早婚早生的弊害,提倡晚婚、节欲、少生。
西周时期对贵族子女婚配的年龄规定“令男三十而取(娶),女二十而嫁”,可以说是中国倡行晚婚的最早记载。
西汉宣帝时,谏大夫王吉对汉高祖以来推行的早婚多育政策提出批评。
《汉书•王吉传》记载他的意见说:“吉以为夫妇,人伦大纲,寿夭之萌也。
世俗婚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即是说,早婚者年龄太轻,不具备作为父母必备的生儿育女知识,一方面导致人口死亡率高,同时也不利于幼儿的教育成长。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其所著《论衡》中,多处表达了他对传统的早婚、早先、多育观念的反对意见。
他从遗传学的角度指出:人的素质同其父母的禀性密切相关,若“禀得坚强之性,则气渥厚而体坚强”,反之则“气少泊而体”羸窳”;父母的身体强弱决定着子女的寿命长短,“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
命短则多病,寿短。
”王允进一步解释须节欲少生的道理说:“妇人疏乳者(生子少)者子活,数乳(生子多)者子死。
何则?疏而气渥,子坚强;数而气薄,子软弱也。
”东汉的另一名学者桓谭在其所著的《桓子新论》中也揭露早婚多育的弊害说:“后世遭衰薄弱气,嫁娶又不时,勤苦过度,而以身生子女皆俱伤,而筋骨血气不充强,故多凶短折,中年夭卒。
”南齐大夫褚澄有《褚氏遗书》十卷传世,之中也表达了著者的晚婚优生思想。
同王允一样,褚澄也从遗传学的角度指出早婚的害处说:“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
异日有难状之疾”,“是以父一体废,则子一肢不肖,其母一目亏,则子一目不肖。
”褚澄指出男女婚配的年龄差别应该适当,交合生育必须男女身体强健时为之,否则将有害于夫妇并祸延子女:“父少母老,产女必亡,母壮父衰,生男必弱。
古之良子,首察乎此。
补羸滋血,女则壮脾,补弱男则壮脾节次。
羸女宜近时而嫁,弱男宜待壮而婚,此疾外所务之本,不可不察也。
”褚澄提出女子二十三四岁、男子三十岁为嫁娶的最佳年龄,并告诫夫妇婚后应节制房事,少生育子女,若纵欲,“合而令男子多”,则“历枯虚人”,多生孩子“产乳众”,将“血枯杀人”。
褚澄还第一次对《周礼》的晚婚规定作了较科学的解释。
他在《问子》篇说:“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用阴阳气完时而后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
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也,阴气早泻,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
”在1400多年前,褚澄能有上述认识,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褚澄之后,宋代医科大夫陈自明撰著《妇科良方》一书,书中多处援引《褚氏遗书》关于晚婚优生的论述。
陈自明强调夫妇生育前应作好体检,指出:“凡欲求子,当先察其夫妇有无劳伤痼疾,而依方调治,使内外和平,则有子矣。
”明代万历进士袁黄于万历十八年(1590)刊行《祈嗣真诠》一书,书中也劝告世人节育少生,袁黄指出多欲将导致“难受妊”、“半产”(早产)和“产而多夭”的危险。
如《聚精篇》说:男子“十六而真精满,五藏充实,始能生子。
然自至精既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形已凿,惟籍饮食滋生精血。
不知持满,不能保啬,所生有限,所耗无穷,未至中年,五衰尽见,百脉俱枯,虽施泄而不能成胎,虽结胎而不能寿考矣。
是以祈嗣者,务实其精,远则经年独宿,近则数月一行。
庶几乎其可也。
”清乾、嘉、道以来,因封建赋税和地租剥削的日益加重,土地大量集中,使得相对过剩人口不断增加,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耕地面积增长的速度,更加剧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江宁(南京)人士汪士铎在其解救人满为患的“救乱之方”中,也指责早婚早生多育为“陋习”,提出晚婚节育,主张“男三十而娶,女二十五而嫁”。
光绪二十八年(1902),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撰《禁早婚议》,从更加科学的意义上力陈早婚有害于“养生”、“传种”、“养蒙”、“修学”、“国计”等种种弊端,呼吁中国社会改良“必自戒早婚始”。
二、提倡实施胎教我国古代很早便已了解到胎教对胚胎和胎儿发育的作用。
把胎教看成优生优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极力推崇并倡导实施胎教。
西汉英年早逝的政论家贾谊著有《胎教》一文。
具体表述了他的胎教思想。
贾谊认为中国最早的胎教可以上溯至西周成王姬诵的母亲:“周妃后妊成王之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贾谊描述西周的“胎教之道”说:“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
太师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太卜持蓍龟而御堂下,诸官皆以其职御于门内,比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抚乐而称不习;所求滋味非正味,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而曰不敢以侍王太子。
”西汉除贾谊外,还有不少学者推崇胎教。
如西汉刘向在其所撰《列女传》中记载说:“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
王季娶为妃。
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成行。
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
”与董仲舒同时的博士韩婴也称赞孟子的母亲“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有方。
东汉王允强调父母的品德、性格、体态对子女的遗传影响,认为“或仁或义,性求乖也。
动作趋翔,性格诡也,而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长或短,至老相配,不可变易。
”“母不谨慎,心妄虑邪,则子长大,狂悖不善,形体丑恶。
”同时还指出,孕妇在怀孕期间如果“遭到恶物象”,即受到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将给胎儿带来不良的后果。
如阴历二月夫妻交合闻得雷声,因胎气受损,生下来的婴儿往往是畸形和“喑聋跛盲”,如“孕妇食兔”,生下的婴儿就可能是“兔唇” 。
因此,为了生育健康智慧的婴儿,顺施之以胎教,做到“子在身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
”南北朝颜之推撰有《颜氏家训》流传于世。
书中也特别提到西汉以来诸学子推崇的胎教,对“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的“圣王胎教之法” 尤其赞赏。
明袁黄也指出夫妇的品格脾性对生育有重要影响。
认为“就生子一节言之,忍者多不育,好戕物命者多不育,洁己而德甚者多不育;舞机御物者,育而不肖;或遇祸机深者必绝嗣们多怒、多欲者必难受妊,或妊而半产,或产而多夭”袁黄从医学的角度说明多怒、酗酒及过度辛劳对生育的害处说:“怒而伤肝而相火动,动则疏泄者用事,而闭藏不得其职,虽不交合,亦暗流而潜耗矣。
是故当息怒。
”“目劳于视,则血以视耗,耳劳于听,则血以听耗,心劳于思,则血以思耗”,而酗酒“一夜大醉,精随薄矣”,故只有避免过度劳累,不贪杯酗酒,才能“聚精”、“生精”、“养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