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古代胎教,古人的优生优育观
【导语】⾝边很多同龄⼈都开始成为妈妈的⾓⾊,她们都希望⾃⼰的宝宝将来是”⼈见⼈爱,花见花开“,所以,很多朋友开始咨询芸菱,胎教应该注意什么?今天找来这篇⽂章,分享给⼤家,让作者带领我们⼀起认识⼀下古代胎教思想。
读完之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想必⼤家就都明⽩了。
早在《列⼥传》中就有胎教论的记述:“古有妇⼈妊⼦,寝不侧,坐不边,⽴不哗,不⾷邪味,不正不⾷,席不正不坐,⽬不视邪⾊,⽿不听*声,夜则令替诵诗道正事;如此则⽣⼦形容端正,才过⼈矣。
”除此之外,《列⼥传》中还记录了⼀个医案:“太任⽂王之母,挚任⽒之仲⼥也,王季娶以为妃。
太任之性,端⼀诚庄,唯德之⾏。
及其娠⽂王,⽬不视恶⾊,⽿不听*声,⼝不出傲⾔。
⽣⽂王⽽明圣,太任教之,以⼀⽽识百,卒为周宗。
君⼦谓太任为能胎教。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为了孕育德才兼备的后代,德育之作从胎⼉阶段就开始了。
历代医家亦有对胎教的阐发,使胎教学说不断完备,值得⼀提的是,宋代名医陈⾃明所著的《妇⼈良⽅⼤全》还专⽴“胎教”⼀门,进⾏详细论述。
胎教学说的提出,主要是建⽴在“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变,外象⽽内感”的基础上。
指掌图⽈:“然⼉在腹中,必借母⽓⾎所养;故母热⼦热,母寒⼦寒,母惊⼦惊,母弱⼦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
”即妇⼥怀胎,胎⼉与母亲共为⼀体,母体的⼀切变化均可直接影响胎⼉。
⼴义胎教即在精神、饮⾷、寒温、劳倦等诸⽅⾯,对母亲和胎⼉实⾏的保健措施,以促进胎⼉智⼒和体格的发育。
狭义地说,胎教的范围主要是使孕妇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胎⼉的智⼒发育。
古代的胎教学说更注重狭义胎的内容,也许是与“重德”的整个中华⽂化有关。
兹就《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册·⼉科(上)·卷四百⼀·⼩⼉未⽣胎养门中有关胎教的内容归纳述如下。
⼀、精神宁静安定宁静的环境是胎⼉⽣长发育所必需的基础,这就要求孕妇要有宁静、愉快的精神状态。
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主要特点
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主要特点
我国古代重视胎儿教育,将孕期的保健和胎儿的成长视为一个整体,强调孕妇要从心理上、生理上、社会上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以达到培养健康、聪明的婴儿的目的。
以下是古代胎教的主要特点:
1. 心理调节:我国古代强调孕妇要心情愉悦,避免悲伤、忧虑、
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发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孕妇还可以通过读书、听琴、唱歌、绘画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2. 营养保健:我国古代认为孕妇的饮食应该均衡、丰富,特别是
要多吃粗粮、水果、蔬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
刺激性食物。
3. 胎儿教育:我国古代将胎儿教育视为一个整体,强调孕妇在孕
期要对胎儿进行定时、定量、有目的的教育,包括音乐、语言、文化
等方面。
孕妇可以通过胎儿音乐、胎儿读书等方式来对胎儿进行教育。
4. 文化教育:我国古代强调孕妇在孕期要对胎儿进行文化教育,
包括诗词、文章、故事等知识的传授,以提高胎儿的文化素养。
5. 社会教育:我国古代认为孕妇要对胎儿进行社会教育,包括礼仪、道德、风俗等方面,以提高胎儿的社交能力。
我国古代重视胎儿教育,通过心理调节、营养保健、胎儿教育、
文化和社会教育等方面来对胎儿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以达到培养健康、聪明的婴儿的目的。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胎教,是指在孕期对胎儿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和照料,以培养优秀的孩子。
在我国古代,胎教思想和实践早已开始,并且延续至今。
古代胎教实践的早期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后代的身体健康,做到“稳妊怀恭”,即孕妇对自己的身体和胎儿予以关注和照顾。
古人认为,胎儿的身体特点在母体内就已经显现,孕妇应该在饮食、起居、情绪方面多加节制,以便胎儿的身体得到健康发育。
例如,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三过”:“母胎日过三过,君臣顺,体和安”,即指孕妇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三过”:精神过分、体质过强、食物过宜,否则会影响胎儿的健康。
同时,古人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胎教方法,例如摆设画像、听戏曲、吃某种食品等等。
《太平惠民和药局方》中甚至还收录了一些针灸和按摩手法,以调节孕妇的气血流通,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
而到了明清两代,古代胎教思想和实践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重注重孕妇的学习教育和道德修养。
例如,清代文人徐渭就在《墨池记》中写到:“古人所讲稼穑三分可,父母之教一分半”。
可见,古代的胎教实践已经开始从注重健康转向注重教育,从关注外部物质条件转向关注内在品质修养。
此外,古代的胎教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孕妇的情感。
科学研究证明,孕期情绪会直接影响胎儿。
而在古代,人们也强调“情必悦以勇之”,认为孕妇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胎儿的性格和气质,所以要尽量保持心情轻松愉悦。
古代文学中也常有对孕妇的解压方式的描述,例如唐代白居易《白氏长孙骑马赋》中写到:“怀中间弹,枕上叩”,表现了一种缓解情绪的方法。
总之,我国古代的胎教思想和实践是相当深入和全面的,其中包括关注孕妇的身体、教育和情感。
如今,在现代社会,胎教已经成为了一种科学而又流行的活动,古代的胎教理念与实践对于现代的胎教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专业:历史学学生姓名:史晓亮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010213239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我是第一次接触《人类遗传与优生》这门课,但对于其中一些思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早已经接触过了。
半个学期结束了,作为历史系的学生,下面我谈一谈中国历史上的优生胎教思想。
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产生了朴素的“优生”思想,并开始实践。
我国古代人在选择配偶时,首先就考虑怎么才能生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说:“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详世世有行义者。
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倘有不善,三族辅之。
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庚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
鸣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人为子孙后代选择妻子,都要选择那些世世代代家风好的女子。
选这样的女子做妻子,生育的孩子就会有好的品德,不会胡作非为,假若有不良的行为,母亲家族的人还会帮助教育。
好人家的女子生的孩子品德就会好,家风不良家庭的女子生的孩子就会品德不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经过2000年历代学者、中医学家的研究,以及宫廷内外的推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胎教思想体系。
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
他在自己撰写的《新书》中专有“胎教”一章。
他认为对胎儿实施多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与规范。
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胎教颇有见解,他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的结果,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恶也”。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早到何时?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胎教理论中国古代胎教六原则
胎教理论中国古代胎教六原则
中国古代胎教,又称为胎教原理,是指在胎儿出生前就为胎儿准备特
定的家庭环境,特别是以耳能听、眼能见为重心的环境准备,以及胎儿先
天发育和潜能发挥的诸多阶段性规定,从而帮助胎儿健康快乐成长的思想
体系。
中国古代胎教有六大原则:
一、“精气主宰先天”:也就是说在出生前,家庭环境精气的变化,
会影响胎儿在先天期的形成。
所以家长一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使胎儿的胎体精气得到良好的滋养,以使孩子在先天期获得一个良好的先
天条件,从而实现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温心胎教”:温心胎教是一种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营造家庭气
氛的胎教方法。
家长要掌握胎儿听见的声音,温和地唱轻歌、哼悠扬的乐曲,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期听见家庭爱意,这样可以使孩子在大脑发育初期
就了解和学习爱的陪伴。
三、“宽容传承”:宽容传承是一种以宽容和尊重为原则的传承原则,它强调在培养孩子时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但也要让孩子学习和接受现
代的新鲜事物,让孩子在一定的环境里受到历史文化、知识以及现代科技
的滋养和营养,从而让孩子在未来具备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挑战。
四、“有益少害”:有益少害是指在给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会让孩子受到伤害,不可怀疑。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胎教方法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胎教方法古代胎教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流传下来的关于胎儿教育的方法和理论。
人们相信,胎儿在母亲子宫中的期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通过科学和良好的胎教方法,可以对胎儿未来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胎教方法。
首先,音乐胎教是我国古代胎教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代人们相信,音乐能够产生一种良好的氛围,对胎儿的精神和智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古代,有些家庭会在胎儿母亲附近放置一些乐器,每天演奏一些柔和悦耳的乐曲,如古琴、箫等。
这样的音乐能够给胎儿提供一种和谐安静的环境,有助于胎儿的大脑发育,同时也能够传递给胎儿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其次,语言胎教也是我国古代胎教的一种常见方法。
古代人们相信,胎儿在子宫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觉能力,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
因此,通过给胎儿讲话、唱歌、诵读等方式,可以刺激胎儿的听觉发展,培养胎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另外,古代人们也相信通过给胎儿讲一些正能量的话语、咒语,可以培养胎儿的良好品质和道德伦理观念。
除了音乐和语言胎教,古代人们还注重饮食胎教。
根据古代医学理论,母亲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到胎儿的成长发育。
因此,古代人们在胎儿期间会特别注重进补和营养平衡的饮食。
例如,他们会选择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鸡、鸽子、虫草花等,以增强胎儿的体质。
另外,他们还会注意饮食的清淡和卫生,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此外,古代人们还注重情绪胎教。
他们相信,母亲的情绪和心态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发展。
因此,古代人们尽量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避免生气、沮丧等消极情绪的影响。
他们也会鼓励母亲多参与一些积极的社交活动,与亲友交流,以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的来说,古代胎教方法主要包括音乐胎教、语言胎教、饮食胎教和情绪胎教。
这些方法虽然纯熟于古代,但是它们从其中一种程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些胎教方法对胎儿的发育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胎教的方法有哪些
胎教起源于汉朝,是在妊娠期间给孕妇创造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孕育环境,促使胎儿正常发育和优生,以提高人口先天素质的方法。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古代胎教的方法有哪些,欢迎大家参考!1、中国古代胎教是什么“胎教”一词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
教授向记者介绍说:“据说在周朝之前就有胎教观念了。
”西汉人刘向编写的《列女传》记载:周文王的母亲怀孕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能以胎教”。
西汉贾谊在《新书》中也提到“胎教”一词。
这就是说,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就已经有了“胎教”一词。
到了魏晋南北朝和唐朝的时候,当时的医书中已有了“胎教”这一门类,说明胎教已经成了祖国医学的一个分支。
到了近代,康有为、蔡元培都提出了设立“胎教院”的主张。
2、中国古代胎教原则我国古代许多着名医药学家,对准妈妈在妊娠期间的情志调适,生活环境以及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都有要求和建议。
比如被称为医圣的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经过对胎教的专门研究,归纳了以下六项原则:谨慎起居:劳逸适度,起居有序,忌贪吃贪睡,忌负重物。
调节饮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忌辛辣生冷。
调理情志:静心节欲,心胸开阔,遇事乐观,忌闷闷不乐,心情败坏。
慎对寒温:注重胎前保养,忌风寒侵袭,以防感染疾病。
节制房事:房事有度,忌求一时之欢,导致伤胎。
戒酒避毒:酒能伤胎,宜戒佳;减少服药,慎灸穴位,避免流早。
3、中国古代胎教对现代胎教的影响古代胎教对当今的胎教有着启迪意义,但并不是一回事。
现在所谓的胎教,实际上是对胎儿生长发育的一个良好的维护与促进。
胎教本身不属于教育的范畴,之所以还用“胎教”这个词,是因为广大老百姓都是这样称呼的,因此,就一直沿用下来了。
胎教这个词汇在我国其实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不过古时候的胎教和现在的胎教是很不一样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古代的胎教对现代胎教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古代的胎教,还是现代的胎教都要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更好的保护母婴健康,更好的促进胎儿的发育。
古代胎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古⼈所说的胎教,是指母体在妊娠期间为给胎⼉创造⼀个良好的胎内环境⽽⾃我采取的有关精神、饮⾷、⽣活起居等⽅⾯的措施,以使母⼦的⾝⼼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古代胎教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 调情志 妊娠是⼥性⽣理上经历的⼀个特殊过程,在此期间,孕妇在⽣理上不仅要发⽣着系列的变化,⼼理上也会发⽣相应的反应,这种⼼理反应的集中体现就是孕妇情绪的变化。
医学认为,胎借母⽓以⽣,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疾。
古⼈认为: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狂、悲、思皆可使⽓⾎失和⽽影响胎⼉,这就是说,孕妇在怀孕期间要保持舒畅的⼼情,及时消除烦恼,⽽不要⼤动肝⽕,因为这样会导致⽓不顺,⽓不顺则孕胎不安,若长久⽓不顺,孕胎必受影响。
《傅青主⼥科》中也有"⼤怒⼩产"的论述。
由此可见,孕妇的情绪和⼼境对胎⼉的⽣长发育有着很⼤影响,所以孕妇应该做到⼼情舒畅,开开⼼⼼地过好每⼀天。
节房事 房事,是指夫妻的性⽣活。
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
《产孕集》对此论述道:"怀孕之后,⾸忌交合。
"也就是说,怀孕以后,⾸先要禁房事,这时由于孕妇伴有妊娠的不适,常有恶⼼、厌⾷、嗜睡、疲劳等不适反 应,从⽽会导致⾃⾝及胎⼉的营养不⾜,⽽且此时胎⼉发育还不稳定。
当然现在医学观点认为,并不是整个怀孕期间都不能进⾏夫妻性⽣活。
但是怀孕初期和末期的性⽣活以不进⾏为宜。
怀孕7个⽉以后,孕妇腹⼤⾝重,⾏动不便,此时胎⼉⼜即将⼊盆,阴道受压变短,此时⾏房事,则会造成难产或"⽣⼦多疾"。
由此可见,孕妇在孕期的3个⽉前和7个⽉后应节房事,不仅能安胎养孕,还能防⽌流产、难产等。
母亲对胎⼉的优⽣是⼤有作为的,从婴⼉⽣命的孕育道呱呱落地的280天时间,是孩⼦⼀⽣中最珍贵的时刻,⽗母应抓住这⼀时刻,对孩⼦进⾏早期教育,让孩⼦在起跑线上就⼀步。
节饮⾷ 胎⼉的营养来源于母亲,⽽母亲的营养直接来源于饮⾷,所以母亲饮⾷和营养的摄⼊对胎⼉的⽣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
⽬前国外亦在⼤⼒开展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
西汉刘向的《烈⼥卷》中讲到:“古者妇⼈妊⼦寝不侧,坐不边,⽴不跛,不⾷邪味,割不正不⾷,席不正不坐,⽬不视于邪⾊,⽿不听于*声,夜则令馨诵诗书,道正⾊。
如此则⽣⼦形容端正,才德⼈矣。
故妊⼦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肖⽗母者…” 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有:“周妃后妊成王于⾝,⽴⽽不跛,坐⽽不差,笑⽽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 《医⼼⽅??求⼦》中的胎教之道记述的更为详尽:“凡⼥⼦怀孕之后,须⾏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冷醋滑热⾷,勿乘车马,勿登⾼,勿临深,勿下坂,勿急⾏,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
” 隋代巢元⽅在《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记有“⼦欲端正庄严,常⼝谈正⾔,⾝⾏正事”,提出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相传孟⼦之母曾说过:“吾怀孕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胎教之也。
” 《源经训诂》有“⽬不视恶⾊,⽿不听*声,⼝不出乱⾔,不⾷邪味,常⾏忠孝友爱、兹良之事,则⽣⼦聪明,才智德贤过⼈也。
” 传说中的后稷母亲姜源⽒怀孕后,⼗分注重胎教,在整个怀孕期间保持着“性情恬静,为⼈和善,喜好稼穑,常涉⾜郊野,观赏植物,细听⾍鸣,迩云遐思,背风⽽倚。
”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要⽅??养胎》⼀书中记有“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阐明了逐⽉养胎法。
宋代陈⾃明在《妇⼈⼤全良⽅??总论》中记有“⽴胎教,能令⼈⽣良善、长寿、忠效、仁义、聪明、⽆疾,盍须⼗⽉好景象”,“欲⼦美好,玩⽩璧,观孔雀。
” 清代未年的改良派代表⼈物康有为在他的《⼤同书》中提出创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张。
民国初年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法》中也提出设⽴“胎教院”的建议。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第二节胎教思想一、胎教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的胎教实践开始得很早。
据史籍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妊娠文王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之后,周成王的母亲怀成王时,“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意思是,妊成王时,站立时不将身体重心倚在一条腿上,坐着时身子不歪斜,笑时不大声喧哗,独居时也不放纵懈怠,发怒时也不破口骂人。
《韩诗外传》也记载,孟子母亲孕孟子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谓也。
”“席”即坐席,“割”即切肉,要求起居、饮食都须有所注意。
到了汉代,封建王朝建立,为了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学者们纷纷探寻对策,其中涉及教育问题,认为帝王早期胎教与否,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
大量记载胎教问题的《列女传》等文献,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尤其是第一次出现了像贾谊《新书》中《胎教》这样专门论述胎教问题的专论。
魏晋南北朝以后的胎教思想有两个鲜明的趋势:其一,从医学的角度论述胎教;其二,具体阐述胎教如何实施。
因此,使中国传统胎教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意味。
如北齐时期,名医徐之才在其《胎产书》中就曾提出“逐月看胎法”,叙述胎儿在母腹中逐月发生的形态变化。
隋唐时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大发展时期,对胎教问题更多的是从医学角度加以论述,形成我国胎教理论的一大特色。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医学名著《千金要方》中专辟《养胎》一篇,系统阐述了妊娠脉象、妊娠阻病、妊娠起居饮食与禁忌等胎教问题,突出地强调了“外象内感”问题。
二、胎教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观,不仅将人的各个器官、组织及其功能视为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也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反映在胎教理论上,认为胎儿的生长发育与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所发生的一切,均会对胎儿产生决定性影响。
1.“外象内感”说中国传统胎教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外象内感”说,这种观点认为,胎儿通过母体与外界事物始终存在着相互感应和交流的过程,外界的刺激通过引发母体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传导给胎儿,外界和母体对胎儿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发生。
【胎教知识】我国古代胎教 中国古人的前卫思想
【胎教知识】我国古代胎教中国古人的前卫思想【胎教知识】我国古代胎教中国古人的前卫思想产前教育不仅现在可用,也不是从国外进口的。
它存在于中国古代。
我们必须钦佩我们祖先的伟大吗?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古老的产前教育理论。
据《史记》记载:“太妊之性,端一诚庄,惟德能行。
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
卒为周宗,君子谓,太妊为能胎教。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古代胎教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1.调情怀孕是女性的一个特殊生理过程。
孕妇不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还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这种心理反应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情绪变化。
古人说:每个孕妇都应该快乐乐观,以防遇到麻烦。
快乐、愤怒、悲伤和思考会导致气血流失,影响胎儿。
胎儿借用母亲的气来生存。
它有着相同的呼吸和相应的欢乐与愤怒。
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导致疾病。
《加大胜要旨》说:“受孕后除愤怒外,不可骂人。
盖气调胎是安全的,气逆则是胎儿疾病。
”也就是说:孕妇要心情好,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会导致气虚,影响妊娠和胎儿。
“福清主导女性题材”也有“大怒流产”的讨论。
由此可见,孕妇的情绪对胎儿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对孕妇来说,快乐和乐观是非常重要的。
2.忌房事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
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
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
怀孕早期,妊娠反应常常给孕妇带来许多不适,恶心、厌食、嗜睡、疲劳,自身及胎儿的营养常常供不应求,哪里还会有闲情逸志取房事之欢?7个月后,孕妇腹大身重,行动诸多不便,而且胎儿即将人盆,阴道变短,房事会刺激宫颈而引起宫缩,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孕妇体内,严重者会造成感染,因而这前、后两期,应忌房事。
古代胎教理论基础和原则
古代胎教理论基础和原则胎教是指在胎儿还未出生时,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对胎儿进行心理、智力和身体的全面培养和教育。
古代胎教理论基础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血脉传承:古代人相信通过胎教可以传承血脉,使后代得到良好的品质和优秀的能力。
这一理论基于先人的经验和观察,并通过血脉相连的方式将优点和能力传递给下一代。
2.神秘力量:古代人认为胎宝宝具有特殊的感知能力和特异功能,可以通过妈妈和外界的交流与感应来获得教育。
这一理论认为胎儿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情感和意愿,甚至能够感知到外界的声音和光线等刺激。
3.五音五色:古代胎教的理论中,音乐和色彩被认为是对胎儿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五音是指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五个音阶,分别为宫、商、角、徵、羽,五色是指五行中的五种颜色,分别为青、黄、白、黑、赤。
将音乐和色彩与特定的发展阶段结合起来,通过给胎儿播放特定的音乐和展示特定的色彩,来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和感知能力。
4.神圣仪式:胎教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需要严肃对待。
产妇需要进行特殊的饮食、生活和行为规范,而整个胎教过程则需要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管理。
母亲必须心身合一,积极参与到胎教中,并用崇高的情感感召胎儿,让胎宝宝在宁静、祥和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5.活动训练:古代胎教注重对胎儿身体发育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训练来促进胎儿的运动和生长。
这包括让胎儿进行旋转、翻转、按摩等操作,以帮助胎儿发展强壮的肌肉和骨骼系统。
以上是古代胎教理论的基础和原则,它们是古代人对胎教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总结。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取代了古代胎教理论中的一些迷信和错误观念,但很多古代胎教的原则和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提高胎儿的智力和健康发展仍然有积极的影响。
古代胎教: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
⼼境平和,情绪适当 中医认为:“胎借母⽓以⽣,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右所逆,即致⼦疾。
” “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盖⽓调则胎安,⽓逆则胎病。
”⼦烦是由于孕母“怒⽓伤肝,或郁结不舒,触动⾎脉不安”所致。
所以准妈妈在怀孕后应“弹琴瑟,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
” 提醒:怀孕后,准妈妈宜情绪舒畅,遇事乐观,学会⾃我调试,让⽓息平和。
另外,家⼈和准爸爸也要为准妈妈创造舒适愉悦的环境。
家庭和睦、夫妻相敬如宾,为准妈妈养胎创造良好处环境。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 孕妇太逸,则⽓滞;太劳,则⽓衰。
若劳逸失宜,举⽌⽆常,攀⾼负重,其胎必坠,甚⾄导致难产。
因此,受胎之后,当宜⾏动往来,使⾎⽓通流,百脉和畅,⾃少难产;若好逸恶劳,贪卧养⾎,使⽓停⾎滞,临产多难。
⼤致为怀孕4个⽉前宜稍逸,5个⽉以后宜⼩劳。
古⼈还提醒:“慎寒温。
”这⾥的寒温是指外感风寒六*之侵。
中医学认为:风、寒、暑、湿、燥、⽕六⽓太过,就成为致病的邪⽓,六*就是对这些邪⽓的总称。
怀孕后准妈妈由于⽣理上发⽣了特殊的变化,很容易受到六*之侵,感染疾病,甚⾄危及胎⼉,“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郁热不解,往往⼩产堕胎,危及性命。
”故⽽注重胎前摄养,慎起居,适寒温,甚为紧要。
提醒:准妈妈要根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量的活动,活动不可少,但也不可过量。
如散步、孕妇体操、孕妇瑜伽等都是⽐较理想的运动⽅式,⽽跑、跳等容易失去平衡的剧烈运动,准妈妈还是避免! 另外,准妈妈为了保护胎宝宝的健康发育,⼀定要做好疾病的预防⼯作,尤其是孕初前3个⽉。
冬春季节更要注意防寒保暖,多吃⼀些富含维⽣素C的⾷物,增强抵抗⼒。
美化环境,丰富⽣活 古⼈还⼗分重视知识涵养及形景的感化对胎⼉的影响。
《隋⼈巢元⽅的《从诸病源侯论》中提出了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妊娠三⽉……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变……欲⼦美好,宜佩⽩⽟;欲⼦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内感也。
” ⽽明代医师万⾦认为:“⾃妊娠之后,则需⾏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令⼈诵读诗书,陈说礼乐,⽿不能闻⾮⾔,⽬不能视恶⽓……如此⽣⼦容貌端庄、德才过⼈。
我国古代对胎教的认识是怎样的
我国古代对胎教的认识是怎样的我国古代对胎教的认识是怎样的古人所说的胎教是胎儿在母体内能感受到各方面的感化,母体在怀胎期间在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采取有利措施,可使母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有记载:“太任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秽言,食不进异(辛、辣、苦、涩)味”。
是说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怀孕的时候,不看不正经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狂傲的话语,不吃辛辣生冷等食品。
周文王在未出生前,母亲就给了他如此良好的感化,难怪周文王在出生后就非常聪明,学习时能“举一反三”。
孟子的母亲怀孕期间也曾说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因此,孟子成为我国儒家的亚圣。
许多著名医药学家,如孙思邈等,都对胎教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归纳起来有十个方面:①调情志。
孕妇宜怕情悦性,静心宁欲,心胸开阔,遇事乐观。
②慎寒温。
孕妇应避免风寒侵袭、感染疾病。
③节饮食。
孕妇宜进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的饮食,切忌辛辣生冷食品。
④慎起居、调劳逸。
孕妇宜起居有序、劳逸适度。
⑤远房事。
孕期节制性生活,以免伤胎。
⑥美环境,悦子身。
《钱氏儿科学》说:“欲子女之清秀,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明俊者,常资文学艺术。
”⑦戒酒浆。
古人指出酒能伤胎,宜戒为佳。
⑧避毒药。
孕期应减少不必要的'服药。
⑨慎针剂。
慎针灸穴位避免引起流产与早产。
⑩安待产。
临产时应安祥、镇静、莫慌恐,以减少难产机会发生。
古代胎教:神奇的古代胎教胎教本是我们的国粹。
《史记》说周文王只所以成为一代明君,就在于他的母亲太任是一位品行“端一诚庄”、“惟德之行”的妇女。
她怀文王时,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从而使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一而识百”,人们都夸赞“太任为能胎教”。
我国古代的胎教说,对孕妇的饮食起居、情绪行为等都定了相应的戒律。
西汉初年,贾谊就总结了“古者胎教之道”,并在所著的《新书》中,专立了一篇胎教。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祖国的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胎教成为其重要的门类之一。
中国古代的育儿之道
中国古代的育儿之道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的育儿之道简要概述,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的育儿之道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育儿之道的要点,仅供参考:
1. 胎教之道:古代中国人认为,孕妇应该保持心情愉悦、行为端正,这样生出来的孩子才会健康、聪明。
在怀孕期间,孕妇应该避免接触不适当的食物、药物和情绪,保持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2. 婴儿护理:婴儿的护理是育儿的重要阶段。
古代中国人强调母乳喂养,认为母乳可以增强婴儿的免疫力。
同时,也注重婴儿的保暖和卫生,及时更换尿布,定期洗澡。
3. 早期教育:古代中国注重早期教育,认为儿童智力发展迅速,必须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和培养。
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以德为先,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此外,还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如识字、写字、背诵诗歌等。
4. 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成功人生的基础。
古代中国人认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如勤奋、自律、节俭等,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5. 家教与师承:家庭教育和师承是古代中国育儿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同时,师承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师父应该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徒弟,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的育儿之道注重儿童的身心健康、早期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借鉴和传承。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第一节婚姻观念与优生思想婚姻制度、观念和风俗表面上看似与幼儿教育关系不大,但由于古人对幼儿教育的前推意识,以及它与优生的客观联系,也就具备了颇为重要的教育意义,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幼儿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婚姻观念与优生意识婚姻形态的发展,表明人类婚姻观念的成熟,同时伴随着人类优生意识的形成。
因此,婚姻观念不仅是一个有关家庭和社会组织的问题,更是一个很有教育价值的问题。
1.“同姓不婚”“同姓不婚”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婚姻实践而形成的一个基本的婚姻观念,也就意味着初步的优生意识的形成。
为什么必须“同姓不婚”?同姓结成的婚姻将会造成后代人口质量的退化,包括后代人口的不兴旺和后代的遗传疾病与生理变异。
《左传》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也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正因为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同姓相婚就被看成是一种会给家庭和家族带来灾乱的行为,即如《国语·晋语四》所谓“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
据此思想推广开去,人们甚至认为,同姓相婚是乱伦行为。
《白虎通·嫁娶》篇说:“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
”由此可见,“同姓不婚”的观念排除了近亲结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优生学意义。
如何做到“同姓不婚”?当时有不成文的规定,“娶妻不娶同姓,以厚其别也。
”即使是买妾难知其姓,也要请卜筮之官加以推测,绝不可在不知其姓的情况下贸然婚媾。
所以,《左传》说:“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2.严肃婚礼做到了“同姓不婚”,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婚嫁。
古代将婚嫁也看成是一个关系到家庭稳定和后代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因此要求慎重婚嫁,严肃婚礼,要求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
”也就是说婚姻的联结,要讲究媒聘之礼。
如果青年男女“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就会遭到舆论的谴责、家庭和社会的鄙弃。
现代的小说、戏曲、电影等传播媒介在展示中国传统婚姻风俗时,常常着力揭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专制、黑暗和落后。
古代优生优育的注意事项
古代优生优育的注意事项一、注重孕期保健古人已懂优生优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孕期保健的记载。
首先,古人认为选择配偶要注重门第、品行和健康状况。
在怀孕期间,孕妇的起居环境、饮食习惯、衣着服饰等方面都必须讲究。
例如,孕妇应住在宽敞明亮、空气新鲜的地方,避免接触不洁之物,衣着要宽松舒适,不宜过紧过小,以免影响胎儿发育。
二、讲究胎教古代的胎教思想源于《周易》和《礼记》等典籍,认为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中会受到母亲言行的影响。
因此,孕妇应该保持心情愉悦,言行举止得体,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
此外,孕妇还应该听音乐、读诗书、欣赏自然风光等,以促进胎儿的智力发展。
三、讲究产后护理产妇的产后护理也是优生优育的重要环节。
在古代,产妇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调理、起居安排、情绪调节等方面。
例如,产妇应该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生冷辛辣之物;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
此外,古代还有许多针对产后护理的方剂和疗法,如中药调理、按摩推拿等。
四、注重儿童教育儿童教育是优生优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儿童教育主要注重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个方面。
品德教育方面,古代家庭教育强调孝顺、诚信、勤俭等品质的培养,认为这些品质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知识教育方面,古代家庭教育注重识字、写字、背诵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会涉及一些自然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教育。
五、提倡节育虽然古代优生优育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婚前选择和孕期保健等方面,但也有一些关于节育的思想。
例如,《礼记》中提到“男女不同�古代优生优育的注意事项一、注重婚前选择在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生育不仅仅是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为了确保后代的健康和优秀,婚前选择配偶是非常重要的。
在选择配偶时,除了要考虑家庭背景和门第高低外,还要考虑双方的身体状况和品行。
只有健康的男女结合,才有可能生育出健康的后代。
同时,男女双方也要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教育子女。
古代胎教: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
古代胎教: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心境平和,情绪适当中医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对应,若右所逆,即致子疾。
” “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
”子烦是因为孕母“怒气伤肝,或郁结不舒,触动血脉不安”所致。
所以准妈妈在怀孕后应“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
”提醒:怀孕后,准妈妈宜情绪舒畅,遇事乐观,学会自我调试,让气息平和。
另外,家人和准爸爸也要为准妈妈创造舒适愉悦的环境。
家庭和睦、夫妻相敬如宾,为准妈妈养胎创造良好处环境。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孕妇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
若劳逸失宜,举止无常,攀高负重,其胎必坠,甚至导致难产。
所以,受胎之后,当宜行动往来,使血气通流,百脉和畅,自少难产;若好逸恶劳,贪卧养血,使气停血滞,临产多难。
大致为怀孕4个月前宜稍逸,5个月以后宜小劳。
古人还提醒:“慎寒温。
”这里的寒温是指外感风寒六淫之侵。
中医学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就成为致病的邪气,六淫就是对这些邪气的总称。
怀孕后准妈妈因为生理上发生了特殊的变化,很容易受到六淫之侵,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儿,“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堕胎,危及性命。
”故而注重胎前摄养,慎起居,适寒温,甚为紧要。
提醒:准妈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量的活动,活动不可少,但也不可过量。
如散步、孕妇体操、孕妇瑜伽等都是比较理想的运动方式,而跑、跳等容易失去平衡的剧烈运动,准妈妈还是避免!另外,准妈妈为了保护胎宝宝的健康发育,一定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尤其是孕初前3个月。
冬春季节更要注意防寒保暖,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增强抵抗力。
美化环境,丰富生活古人还十分重视知识涵养及形景的感化对胎儿的影响。
《隋人巢元方的《从诸病源侯论》中提出了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妊娠三月……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也。
”而明代医师万金认为:“自妊娠之后,则需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能闻非言,目不能视恶气……如此生子容貌端庄、德才过人。
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产生了朴素的“优生”思想,并开始实践。
我国古代人在选择配偶时,首先就考虑怎么才能生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说:“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详世世有行义者。
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倘有不善,三族辅之。
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庚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
鸣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人为子孙后代选择妻子,都要选择那些世世代代家风好的女子。
选这样的女子做妻子,生育的孩子就会有好的品德,不会胡作非为,假若有不良的行为,母亲家族的人还会帮助教育。
好人家的女子生的孩子品德就会好,家风不良家庭的女子生的孩子就会品德不好。
孩子品德好不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经过2000年历代学者、中医学家的研究,以及宫廷内外的推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胎教思想体系。
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
他在自己撰写的《新书》中专有“胎教”一章。
他认为对胎儿实施多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与规范。
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胎教颇有见解,他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的结果,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恶也”。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早到何时?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南宋礼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很重视儿童教育,对胎教也颇感兴趣,他十分赞颂周文王之母太任,称赞其性端‘诚庄,唯德是行,能胎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专业:历史学学生姓名:史晓亮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010213239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我是第一次接触《人类遗传与优生》这门课,但对于其中一些思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早已经接触过了。
半个学期结束了,作为历史系的学生,下面我谈一谈中国历史上的优生胎教思想。
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产生了朴素的“优生”思想,并开始实践。
我国古代人在选择配偶时,首先就考虑怎么才能生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说:“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详世世有行义者。
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倘有不善,三族辅之。
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庚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
鸣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人为子孙后代选择妻子,都要选择那些世世代代家风好的女子。
选这样的女子做妻子,生育的孩子就会有好的品德,不会胡作非为,假若有不良的行为,母亲家族的人还会帮助教育。
好人家的女子生的孩子品德就会好,家风不良家庭的女子生的孩子就会品德不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经过2000年历代学者、中医学家的研究,以及宫廷内外的推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胎教思想体系。
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
他在自己撰写的《新书》中专有“胎教”一章。
他认为对胎儿实施多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与规范。
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胎教颇有见解,他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的结果,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恶也”。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早到何时?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南宋礼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很重视儿童教育,对胎教也颇感兴趣,他十分赞颂周文王之母太任,称赞其性端‘诚庄,唯德是行,能胎教。
他说:“端正纯一、诚实庄肃,性之美也,唯德是行,行之美也……太任性行既美。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提出教育儿童必须从胎教入手。
也进一步阐明了逐月养胎之法。
宋朝陈自明撰《妇人良方大全》及《便产须知》则忠告孕妇“勿乱服药、勿过饮酒、勿妄针灸……”“勿举重、登高、涉险……时时行步,勿劳力过伤……衣毋太温,食毋太饱”。
到了明清胎教理论更加完善,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主张建立以提高人口质量的胎教院。
可见,古代学者已经十分注意孕妇的衣食住行,情志视听等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并提出了实施胎教的具体内容及方法。
虽然这些理论尚缺乏科学考察和论据,但不无道理,而且有些观点和现代胎教理论也是十分吻合的。
胎教与胎养有联系,又有区别。
胎教侧重于通过对母体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的调理,以促进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进行早期智力教育。
胎教一般始于妊娠三月以后,因为古人认为此时胎儿方开始定型和接受胎教。
胎教的内容多以女性在妊娠期的"七情"调节和以真、善、美的言行去影响、感化胎儿,以达优生目的,奠定下日后成材的基础。
对于胎教,今日亦认为,胎儿并非无知的生命,随着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能不断吸收通过母体传入的各种信息,故人的聪明才智,孕育启蒙于胎儿期,是以古人对胎教的倡导,值得今人继承与发扬。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优生思想,但这一史实至今尚不为大多数国人所知。
本文从浩若烟海的历史典籍里撷取若干反映优生思想的史料片断,以期使读者们窥一斑而知其全豹,明了优生思想同节育思想一样,也是中华民族迭代相传的生育观念。
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理当继承发扬的光辉遗产。
一、力陈早婚之害,提倡晚婚、节欲、少生古代由于生活、医疗水平低下,人口养育繁衍颇为不易,而密集型劳动和战争频仍又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故在整个古代,早婚、早生、多育一直是居支配地位的生育观念。
早婚早生多育所显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必然引起医学家和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家们的注意。
自西周起,即不断有人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揭露早婚早生的弊害,提倡晚婚、节欲、少生。
西周时期对贵族子女婚配的年龄规定“令男三十而取(娶),女二十而嫁”,可以说是中国倡行晚婚的最早记载。
西汉宣帝时,谏大夫王吉对汉高祖以来推行的早婚多育政策提出批评。
《汉书•王吉传》记载他的意见说:“吉以为夫妇,人伦大纲,寿夭之萌也。
世俗婚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即是说,早婚者年龄太轻,不具备作为父母必备的生儿育女知识,一方面导致人口死亡率高,同时也不利于幼儿的教育成长。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其所著《论衡》中,多处表达了他对传统的早婚、早先、多育观念的反对意见。
他从遗传学的角度指出:人的素质同其父母的禀性密切相关,若“禀得坚强之性,则气渥厚而体坚强”,反之则“气少泊而体”羸窳”;父母的身体强弱决定着子女的寿命长短,“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
命短则多病,寿短。
”王允进一步解释须节欲少生的道理说:“妇人疏乳者(生子少)者子活,数乳(生子多)者子死。
何则?疏而气渥,子坚强;数而气薄,子软弱也。
”东汉的另一名学者桓谭在其所著的《桓子新论》中也揭露早婚多育的弊害说:“后世遭衰薄弱气,嫁娶又不时,勤苦过度,而以身生子女皆俱伤,而筋骨血气不充强,故多凶短折,中年夭卒。
”南齐大夫褚澄有《褚氏遗书》十卷传世,之中也表达了著者的晚婚优生思想。
同王允一样,褚澄也从遗传学的角度指出早婚的害处说:“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
异日有难状之疾”,“是以父一体废,则子一肢不肖,其母一目亏,则子一目不肖。
”褚澄指出男女婚配的年龄差别应该适当,交合生育必须男女身体强健时为之,否则将有害于夫妇并祸延子女:“父少母老,产女必亡,母壮父衰,生男必弱。
古之良子,首察乎此。
补羸滋血,女则壮脾,补弱男则壮脾节次。
羸女宜近时而嫁,弱男宜待壮而婚,此疾外所务之本,不可不察也。
”褚澄提出女子二十三四岁、男子三十岁为嫁娶的最佳年龄,并告诫夫妇婚后应节制房事,少生育子女,若纵欲,“合而令男子多”,则“历枯虚人”,多生孩子“产乳众”,将“血枯杀人”。
褚澄还第一次对《周礼》的晚婚规定作了较科学的解释。
他在《问子》篇说:“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用阴阳气完时而后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
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也,阴气早泻,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
”在1400多年前,褚澄能有上述认识,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褚澄之后,宋代医科大夫陈自明撰著《妇科良方》一书,书中多处援引《褚氏遗书》关于晚婚优生的论述。
陈自明强调夫妇生育前应作好体检,指出:“凡欲求子,当先察其夫妇有无劳伤痼疾,而依方调治,使内外和平,则有子矣。
”明代万历进士袁黄于万历十八年(1590)刊行《祈嗣真诠》一书,书中也劝告世人节育少生,袁黄指出多欲将导致“难受妊”、“半产”(早产)和“产而多夭”的危险。
如《聚精篇》说:男子“十六而真精满,五藏充实,始能生子。
然自至精既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形已凿,惟籍饮食滋生精血。
不知持满,不能保啬,所生有限,所耗无穷,未至中年,五衰尽见,百脉俱枯,虽施泄而不能成胎,虽结胎而不能寿考矣。
是以祈嗣者,务实其精,远则经年独宿,近则数月一行。
庶几乎其可也。
”清乾、嘉、道以来,因封建赋税和地租剥削的日益加重,土地大量集中,使得相对过剩人口不断增加,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耕地面积增长的速度,更加剧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江宁(南京)人士汪士铎在其解救人满为患的“救乱之方”中,也指责早婚早生多育为“陋习”,提出晚婚节育,主张“男三十而娶,女二十五而嫁”。
光绪二十八年(1902),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撰《禁早婚议》,从更加科学的意义上力陈早婚有害于“养生”、“传种”、“养蒙”、“修学”、“国计”等种种弊端,呼吁中国社会改良“必自戒早婚始”。
二、提倡实施胎教我国古代很早便已了解到胎教对胚胎和胎儿发育的作用。
把胎教看成优生优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极力推崇并倡导实施胎教。
西汉英年早逝的政论家贾谊著有《胎教》一文。
具体表述了他的胎教思想。
贾谊认为中国最早的胎教可以上溯至西周成王姬诵的母亲:“周妃后妊成王之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贾谊描述西周的“胎教之道”说:“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
太师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太卜持蓍龟而御堂下,诸官皆以其职御于门内,比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抚乐而称不习;所求滋味非正味,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而曰不敢以侍王太子。
”西汉除贾谊外,还有不少学者推崇胎教。
如西汉刘向在其所撰《列女传》中记载说:“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
王季娶为妃。
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成行。
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
”与董仲舒同时的博士韩婴也称赞孟子的母亲“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有方。
东汉王允强调父母的品德、性格、体态对子女的遗传影响,认为“或仁或义,性求乖也。
动作趋翔,性格诡也,而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长或短,至老相配,不可变易。
”“母不谨慎,心妄虑邪,则子长大,狂悖不善,形体丑恶。
”同时还指出,孕妇在怀孕期间如果“遭到恶物象”,即受到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将给胎儿带来不良的后果。
如阴历二月夫妻交合闻得雷声,因胎气受损,生下来的婴儿往往是畸形和“喑聋跛盲”,如“孕妇食兔”,生下的婴儿就可能是“兔唇” 。
因此,为了生育健康智慧的婴儿,顺施之以胎教,做到“子在身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
”南北朝颜之推撰有《颜氏家训》流传于世。
书中也特别提到西汉以来诸学子推崇的胎教,对“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的“圣王胎教之法” 尤其赞赏。
明袁黄也指出夫妇的品格脾性对生育有重要影响。
认为“就生子一节言之,忍者多不育,好戕物命者多不育,洁己而德甚者多不育;舞机御物者,育而不肖;或遇祸机深者必绝嗣们多怒、多欲者必难受妊,或妊而半产,或产而多夭”袁黄从医学的角度说明多怒、酗酒及过度辛劳对生育的害处说:“怒而伤肝而相火动,动则疏泄者用事,而闭藏不得其职,虽不交合,亦暗流而潜耗矣。
是故当息怒。
”“目劳于视,则血以视耗,耳劳于听,则血以听耗,心劳于思,则血以思耗”,而酗酒“一夜大醉,精随薄矣”,故只有避免过度劳累,不贪杯酗酒,才能“聚精”、“生精”、“养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