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史上的丰碑

合集下载

诗朗诵《永远的丰碑》

诗朗诵《永远的丰碑》

诗朗诵《永远的丰碑》也许你已长久安睡,
也许你已化作蝶飞。

你的形象走进我的梦中,
你的嘱托在我耳边萦回
你献身革命
走南闯北,
你面对屠刀
视死如归,
热的血,冷的泪,
步如风,头不回。

你在我前面引路,
我在你后面跟随。

你是谁?你是谁?
啊。

阳光下,一座光荣的丰碑。

也许你已铸成青山,
也许你已融入碧水。

你的歌声放飞和平鸽哨,
你的骨灰长出万千花蕾。

你献身的地方
一片苍翠,
你留下的足迹
走来后辈。

民之魂,国之粹,
传千秋,色不褪。

一代新人站起来,
先烈回眸应笑慰。

你是谁?你是谁?
啊。

红旗下,无数永远的丰碑。

郭沫若对新诗的贡献

郭沫若对新诗的贡献

郭沫若对新诗的贡献
郭沫若(1892-1978)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新诗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对新诗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动新诗的发展:郭沫若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在20世纪20年代积极参与并推动了新诗运动的发展,呼吁诗人以现代主义的创作观念来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2. 引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郭沫若广泛研究和阅读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诗歌作品,将其引入中国,为中国的现代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观念和风格。

他在《狂人日记》中提出了“说郭泥郭,不是郭泥郭”(借西方脱結)的创作观念,强调诗人在创作中要追求个人独立的表达方式。

3. 创立新诗刊:郭沫若是新诗刊的创办者之一,该刊物成为了中国新诗运动的重要平台,为新诗创作的推广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新诗刊,他将许多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诗歌作品介绍给了读者,推动了新诗在中国的发展。

4. 领导和参与新诗运动:郭沫若在新诗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他呼吁诗人们用新的创作观念和实践方式来打破传统的束缚,以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来表达内心世界。

他自己也是一位积极的实践者,创作了许多充满现代意味的诗歌作品,如《莎士比亚之猎犬》、《黄河颂》等。

通过以上的贡献,郭沫若为中国新诗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打开了新的道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新诗百年小结

中国新诗百年小结

中国新诗百年小结中国新诗,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部分,历经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新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边缘到中心,逐渐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新诗的诞生和发展,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寻求文化革新。

新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文学革命的先锋。

从胡适的《尝试集》到郭沫若的《女神》,再到徐志摩、闻一多等人的作品,新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价值,迅速占领了文坛的一席之地。

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新诗经历了多次流派和风格的更迭。

从早期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来的现实主义、先锋派等,各种流派相互碰撞、融合,推动着新诗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些流派虽然各有特色,但都致力于表达时代精神,展现人民心声。

在百年间,新诗创作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他们用自己的笔墨,书写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的命运,以及个人的情感与思考。

这些诗人如群星璀璨,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新诗的理论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诗人、评论家和学者们对新诗的本质、功能、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诗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指导了新诗的创作实践,也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回顾百年新诗,我们不禁为其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新诗以其敏锐的时代感、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多元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激发了我们的审美体验。

展望未来,新诗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新诗将继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这个
时期的诗人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形式多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诗逐渐分化出多种流派和样式,如五四时期的“白话诗”、三十年代的“抗战诗”和“田园诗”、五十年代的“现代主义
诗歌”等。

在五十年代的新诗发展中,一些诗人以前所未有的直接、生动和自发的方式表达了个人情感、社会现实和文化价值观。

这种诗歌形式逐渐取代了早期新诗中过于抽象和形式化的表现方式。

同时,新诗开始注重技巧和艺术手段,如韵律、节奏、图像、隐喻等,以强化表达的效果和艺术性。

六十年代,新诗出现了“大众诗歌运动”,以革命歌曲和通俗歌曲为主要风格,倡导直截了当、口号性的表现方式,并强调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七十年代,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新诗开始从政治表现向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转变。

这个时期的诗人注重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以表现复杂的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

八十年代以后,新诗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有些诗人注重文化探索,有些诗人追求语言和形式的创新,有些诗人追求超越和意义的深化。

总体来说,新诗的发展历程是多元而复杂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形态和风格,反映了不同时代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丰碑》 -说课稿

《丰碑》 -说课稿

《丰碑》 -说课稿引言概述:《丰碑》是一部以歌颂人民英雄为主题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英雄事迹和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展现了英雄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丰碑》进行详细阐述,包括诗歌背景、主题表达、艺术手法、情感传递和社会影响。

一、诗歌背景1.1 历史背景:《丰碑》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的,当时正值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人民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

1.2 作者背景:《丰碑》的作者是中国著名诗人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3 创作背景:《丰碑》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国家献身的英雄而创作的,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英雄的崇高敬意。

二、主题表达2.1 英雄事迹:《丰碑》通过描绘英雄的事迹,展现了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伟大牺牲和奉献。

2.2 英雄品质:诗歌中呈现了英雄们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勇敢的精神,表达了对英雄品质的赞美。

2.3 英雄形象:通过诗歌的描写,英雄们的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三、艺术手法3.1 修辞手法:《丰碑》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3.2 对仗格律:诗歌采用了对仗格律,使诗句的音韵和节奏更加和谐,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3.3 感情表达: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英雄的敬意,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引起共鸣。

四、情感传递4.1 敬意和敬仰:《丰碑》通过描绘英雄的伟大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深深敬意和敬仰之情。

4.2 感慨和思考:诗歌中透露出作者对英雄牺牲奉献的深深感慨,引发了读者对英雄精神的思考。

4.3 振奋和鼓舞:《丰碑》通过歌颂英雄的形象,激励人们追求真理、奋发向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五、社会影响5.1 增强凝聚力:《丰碑》通过歌颂英雄,增强了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5.2 弘扬正能量:诗歌中展示的英雄形象和精神,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向英雄学习的热情。

百年新诗成就令人欣喜

百年新诗成就令人欣喜

32 世界文学评论 第11辑百年新诗成就令人欣喜陈建军我对中国新诗一向抱着一种乐观的、积极的态度。

100年来,各路诸侯在新诗的创作上作了多方面的尝试,一些诗评家和学者在新诗的出路、新诗的审美原则、新诗的理论建设等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平心而论,百年的中国新诗应该说取得了巨大成就。

如果要编一本广为认可的新诗选集,选一百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新诗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根据我有限的阅读和观察,我认为目前的新诗创作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于修辞化。

有些人写的诗太注重修辞了,痕迹过重,使人读了以后,觉得很不自然。

诗味是有甚至很浓,可是浓得化不开。

这类诗歌往往写得很晦涩,会造成阅读上的障碍。

胡适曾以“懂得性”作为评判一首诗好坏的标准,认为清楚明白的就是好诗,不容易懂的就不是好诗。

现在看来,这当然是一种偏见。

在我看来,清楚明白、通俗易懂的未必就是好诗,但是过于晦涩难懂甚至根本就无法懂的,肯定不是好诗。

二是过于口语化。

现在,似乎比较流行口语诗。

有不少学者把口语诗、把口语化视为新诗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应当承认,口语诗比较接地气,比较自然,也有一定的生命力。

但是,真正的口语诗中的口语,并不就是日常意义上的口语,而是一种经过加工、提炼过的口语。

写好口语诗,其实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

有不少的口语诗,语言过于直白、啰唆,缺乏诗意。

这类诗歌弄不好,会滑入低俗化的泥潭。

新诗的口语化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一个“度”。

现在是一个全民皆诗的“泛诗”时代,但写诗哪有那么容易!诗歌是高雅、高贵的,对诗、对新诗总应该怀有一种敬畏之心。

打个不太恰切的比方,诗歌是酒中的茅台。

你喝普通的甚至低劣的酒,一口一杯,一杯一干。

你喝茅台,也像喝普通的甚至低劣的酒一样,那就有点太不尊重、太对不起茅台酒了。

三是过于散文化。

自从新诗产生以来,关于诗与散文之间的区别或分界,始终成为众多新诗理论工作者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

艾青最著名的经典诗歌

艾青最著名的经典诗歌

艾青最著名的经典诗歌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他是中国现当代新诗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

艾青的诗歌创作,标志着中国新诗走向成熟。

在他的诗歌中,语言纯粹,接近现实,饱含了丰富四溢的热情和激情。

他的诗风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并给诗人和读者带来很大的启迪。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艾青最著名的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艾青最著名的诗歌1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艾青最著名的诗歌2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涉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艾青最著名的诗歌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最著名的诗歌4美丽的虎斑,闪灼在你身上。

是什么把你磨得这样光,是什么把你擦得这样亮。

比最好的瓷器细腻,比洁白的宝石坚硬,像鹅蛋似的椭圆滑润,找不到针尖大的伤痕。

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在万顷波涛中打滚。

一身是玉石的盔甲,保护着最易受伤的生命。

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

艾青最著名的诗歌5不像丢失的包袱,可以到失物招领处找得回来,失去的岁月,甚至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有的是零零星星地消失的。

有的丢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丢失在喧闹的城市,有的丢失在遥远的荒原,有的是人潮汹涌的车站,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灯下面;丢失了的不像是纸片,可以拣起来倒更像一碗水投到地面被晒干了,看不到一点影子;时间是流动的液体——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要成了化石就好了,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时间也像是气体,像急驰的列车头上冒出的烟!失去了的岁月好像一个朋友,断掉了联系,经受了一些苦难,忽然得到了消息;说他。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新诗,作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经历了一段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受到象征主义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同时,它也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主题。

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启发。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现代西方文学,其中包括新诗。

第一代新诗诗人,如胡适、丁玲等,他们试图改变传统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引入自由诗的创作方式,表达现代人的思想与情感。

他们重视语言的纯洁和自由,追求个体的自我表达。

1940年代到1960年代,新诗迎来了一个辉煌时期。

以艾青、北岛、顾城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诗诗人,他们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敏感的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

他们的作品积极向上、深入人心,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表达了深切的关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诗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诗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与此同时,新的文化与艺术思潮的影响也进一步丰富了新诗的形式和内容。

第三代新诗诗人,如海子、余光中等,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感悟,开启了新诗的新纪元。

到了21世纪,新诗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更广阔的创作与传播平台。

众多优秀的诗人兴起,以微信公众号、博客等方式发布作品,使新诗走出了传统的纸媒时代,与读者实现了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

而且,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一些新诗形式诞生了,如微诗、手诗等,丰富了新诗的创作方式。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不同时期获得了不同的突破和创新。

新诗的多样性与活力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现代新媒体,新诗都将继续在诗人们的努力下焕发出光芒,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1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1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我们应该将敬重的眼泪献给这位只能瞧见一半光明的诗人──艾青。

虽然他只有一只眼睛能够接受光明,但他却把一颗涌动着无限力量的光的种子从他的心里通过他的诗移植给了我们读者。

艾青受诗神最多眷顾的一段创作生涯是在灰色硬冷的监狱之中。

我们似乎能从中感悟到很多东西──禁锢常常引起最猛烈的反抗意向而压抑常常引起情感最强烈的爆发,这些恰恰是伟大作品产生的必要条件。

芦笛并不在我的身边/铁镣也比我的歌声更响/但我要发誓──对于芦笛/为了它是在痛苦地被侮辱着/我将像一七八九年似的/向灼热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

如果我们能够想象无数条火舌舔扯我们连心的手的残忍,我们就能体会到艾青反抗的拳头能将自己手骨捏碎的力量。

可能的话,这股力量能将整座监狱震毁。

但是,艾青只能将这滚滚沸腾的情感寄托在了他的创作上,通过文字让我们来感受他的呐喊,像所有被压制而渴望通过反抗得到自由的不安分的灵魂一样。

在它出来的日子/将吹送出/对于凌辱过它的世界的/毁灭的诅咒的歌/而且我要将它高高地举起/以悲壮的Hymne/把它送给海/送给海的波/粗野撕吼着的/海的波啊!这种毁灭诅咒一切压迫者的誓言,以及送给海或者说更广阔世界里的人民的颂歌,是灼热之火燃烧后激发的爱憎分明的感情的爆发,虽然对象不同,但强度一致。

我们也许应该感谢国民党的监狱,它是艾青诗情的摇篮。

艾青诗歌中除了反抗意向之外,对于光明的渴望和深情讴歌也是引发诗情的重要因素。

一双渴望光明的眼睛,一个张开双手要以通透胸怀接受的光明的人,在他的诗中就常常会出现“太阳”“光”“火”等宏大意象。

在苍白及铁锁链包围和绑缚下的心灵渴望接受光的洗礼,确信光的摧枯拉朽的力量。

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贽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蠢蠢欲动的虫蛹,蠢蠢欲动的心急待光的到来,点亮生命最暗处。

从艾青那种在想象中看见光明看见太阳的激动,我们似乎也看见了光明捣毁黑暗那一刹那的惊天动地。

中国新诗的一座丰碑——谈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中国新诗的一座丰碑——谈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辽 宁税专学 报
199
年第

总第
1
期)

口叫 ,
.

_
甲 闽 折 诗 的 一 座 平

`
,
`
L
Z`


郭沫 若
, ,
谈 郭 沫 若 的诗 歌 创 作
(一 )
( 1 8 9 2 一 1 9 7 6 ) 四 川 乐 山沙湾 镇 人
、 、 。
原名

创造 社 社
)等


,
1927 ) 1926

( 上海 创造 歌 唱 社 会 革 命 的 《前 茅 ,
天狗》 里 如《 了
, 。 。

》《 天狗 》 《 晨安 》《 立 在 地 球 边 上放 号 》
,
,
的 男 性 音调 的诗 才 具有 典 型 的 崇 高 美
《 凤凰 涅
、 , 、 、
这 些诗 是
、 ,
你伟 大我渺 小 了 这 种 思 想 给 当 时 认 为 神 能 主 宰 一 切 的 思 想 打 了 威 风 这 种 泛 神论 的 思 想 在 他 的 诗作 里 充 分 地 显 示 了人 的伟大与 尊严
。 。 , , , 。
一 支 异 军突起

,
并 指出

: “
他 的 诗有 两 样 新东 西 都
“ ” “
,
,
,
是 我 们 传统 里 没 有 的
导 言 》)


那 就 是 泛 神 论 和 二 十世

纪 的动 的 和 反 抗 的 精 神


(《 中 国新 文 学 大 系

形容丰碑的诗词

形容丰碑的诗词

形容丰碑的诗词
丰碑是一种永恒的象征,常常被用来纪念伟大的历史事件、杰出的人物或重要的成就。

以下是一首形容丰碑的诗词:
巍峨耸立天地间,
丰碑永铭史册篇。

石雕英姿凝永恒,
光照千秋传壮丽。

岁月长河悠悠过,
丰碑矗立久已久。

历史之柱支撑天,
荣耀之柱耀乾坤。

雕刻工匠心血注,
传承精神代代传。

昔日豪情化石成,
今朝辉煌史诗传。

碑文记述英雄事,
流光溢彩彰显辉。

高悬九天传崇高,
低垂大地颂永远。

丰碑矗立风云间,岁月留痕铸不朽。

每一字句如诗韵,每一雕纹是心声。

敬仰她,巍然峙,她述说着古今变。

丰碑如诗千古唱,荣光万世耀辉煌。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1.新诗的初创期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的胡适的《白话诗八首》,被看作是现代最早出现的白话诗(现代新诗在20世纪初刚出现时都称为白话诗)。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等,被看作是现代第一批白话新诗。

(刘半农和沈尹默后来创作的歌谣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和散文化的《三弦》,则被看作是他们的诗歌代表作)。

1919年2月,周作人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这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看作最权威的新诗理论,朱自清称之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这年,郭沫若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

1920年1月,新诗社编辑出版的《新诗集(第1集)》(内收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康白情、郭沫若等15人的102首作品)是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这年1月,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

这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从此,胡适被看作是白话新诗第一人。

这年的重要诗集还有郭沫若、宗白华、田汉(寿昌)三人的诗合集《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和许德鄰编选的《分类白话诗》(崇文出版社)。

沈玄庐的《十五娘》被朱自清称为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

这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会是白话诗人们进行的新诗歌谣化努力的开始,主要收获有刘半农的《瓦釜集》和《扬鞭集》中的部分作品,以及刘大白的《卖布谣》、《田主来》等。

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一方面把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体现,被看作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922年1月,叶圣陶、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月,上海亚东书局在这3的《诗》月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刊物。

不朽的丰碑诗歌

不朽的丰碑诗歌

不朽的丰碑诗歌
1
不朽的丰碑,高耸入云端,历史的长河,见证着你的辉煌。

无数英雄血,染红了大地,
为了自由与尊严,他们奋勇向前。

不朽的丰碑,永远铭记心间,他们的精神,永不磨灭。

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我们要传承他们的光荣传统。

2
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人间,
为了理想与信仰,他们无畏前行。

无论是风雨还是荆棘,
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不朽的丰碑,是他们的信仰与力量,是他们为了人民幸福而奋斗的见证。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3
不朽的丰碑,传承着文明与智慧,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

它诉说着英雄的故事,
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不朽的丰碑,是我们永远的骄傲,我们要珍惜它、保护它、传承它。

让它的光辉照耀着我们的未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郭沫若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郭沫若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郭沫若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如下:
他是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他的作品洋溢着对力、生命力、创造力的崇拜和赞美,向读者展示了郭沫若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他用生命现象所显示的生命冲动和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来否定现存的不合理秩序和制度。

此外,郭沫若是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也是新诗的奠基者。

他的代表作《女神》开一代诗风,堪称为新诗GM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

总的来说,郭沫若在新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贡献。

新史诗上第一首杰出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

新史诗上第一首杰出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

新史诗上第一首杰出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凤凰涅槃》是新诗史上第一首杰出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

《凤凰涅槃》堪称新诗史上第一首杰出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

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像那欢唱的烈火一样贯注入全诗之中,这是理想主义之火,是反抗之火。

这首诗是浪漫主义的激情的结晶。

据诗人自己说,他的“个人郁积,民族的郁积”在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那狂放无羁的形式中找到了“喷火的方式”,即浪漫主义反抗激情的抒情模式,他的创作是灵感几乎天天处在火山喷发的状态。

【课外阅读】崇高的诗史丰碑纪念艾青诞辰百年,对话著名诗评家陆云红

【课外阅读】崇高的诗史丰碑纪念艾青诞辰百年,对话著名诗评家陆云红

【课外阅读】崇高的诗史丰碑——纪念艾青诞辰百年,对话著名诗评家陆云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翻阅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艾青绝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篇章。

而对于熟悉艾青诗歌的读者来说,上述名句恐怕早已深深刻入脑海。

3月27日是艾青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记者采访了曾跟艾青先生共事过的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著名诗评家张同吾先生,以此表达对这位人民诗人的缅怀与敬意。

命运选择了他的人生记者:今年是艾青先生诞辰100周年,他离开我们也已经有14个年头了,您觉得艾青是个什么样的诗人?张同吾:时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庄严的契机,让我们怀着崇敬的深情,纪念诗之圣者艾青诞辰一百周年。

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二十年前举行艾青作品国际研讨会的盛况,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诗人和学者汇集在北京,前苏联著名汉学家费德林说:“艾青是伟大的,他和李白、杜甫、曹雪芹一样,不但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因为他们的作品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的确,艾青的诗以深挚的爱国情思、深刻的历史感悟、深邃的哲理意蕴、精湛的语言艺术、独特的审美个性和博大的诗意空间,构制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表现了二十世纪的时代风云和岁月沧桑,讴歌了我国人民思想觉醒的历史进程,雕塑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由、坚忍不拔英勇不屈的文化性格,也表现了他们企望世界和平、社会和谐、生活幸福的美好心志,他的作品宏阔而丰盈,以纪念碑的高度令世人敬仰。

是伟大的时代造就了诗人艾青,艾青以卓越的艺术成就,铸造了一个时代诗歌艺术的高峰。

记者:说到艾青,就不能不提他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部作品是怎样诞生的?张同吾:100年前的3月27日,艾青在浙江金华畈田蒋村诞生,自幼就表现出绘画的才华和诗歌的灵性。

传说,少年时代的歌德也是这样,他不能决定是当画家还是做诗人,便向水里抛了一块石头,如果石头浮起来他就当画家,石头自然是下沉了,他便成了诗人。

中国的歌德没有抛石头,他无法选择命运,命运却选择了他的人生。

诗歌丰碑原文

诗歌丰碑原文

诗歌丰碑
咱们中华大地,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沃土。

从《诗经》里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唐诗宋词里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一句都是那么地朗朗上口,每一首都像是老朋友在耳边低语,讲述着那些遥远而又亲切的故事。

诗歌啊,它就像是咱们心里的那盏灯,亮堂堂的,照亮了多少个孤独的夜晚。

你难过了,读读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心里头那股子劲儿就又回来了;高兴了,吟吟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份豪情壮志简直能冲上云霄。

而且啊,诗歌还是个神奇的时间机器,能把咱们一下子拉回到千百年前,跟那些大诗人面对面坐着,喝茶聊天。

想想看,如果能跟李白一起月下饮酒,跟杜甫一同忧国忧民,那得是多美的事儿啊!
说到诗歌的丰碑,那不得不提的就是那些大诗人的名字了。

他们就像是咱们文化长河里的璀璨明珠,闪闪发光,照亮了后人的路。

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串串动人的诗句,一段段不朽的传奇。

现在的咱们,虽然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但偶尔放慢脚步,读读诗歌,就像是给心灵洗了个澡,整个人都清爽了起来。

诗歌,它不只是过去的事儿,更是咱们现在和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诗史上的丰碑——试论“5.12”抗震救灾诗歌①刘自献(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 河南郑州 450007)摘要:“5.12”抗震救灾诗歌是新诗史上的一座丰碑,而它主要是屹立在互联网上的,而互联网将是新世纪诗歌赖以存在的主要传媒形式。

关键词:“5.12”抗震救灾诗歌;丰碑;新世纪;互联网天地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The Monument in the History of New PoetryLiu Zixian(Hen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Hena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School,Zhengzhou 450007,China)Abstract: “5.12”earthquake relief poetry is a monument in the history of new poetry; it stands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internet will be the main media form on which the poetry in the new century will exist.Key words:“5.12” earthquake relief poetry; monument; new century; internet world前言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行各业即刻行动起来,展开了全国的抗震救灾斗争。

诗歌界,中国诗歌网上,在5月12日20点9分,传上了大友的《中华民族一定能战胜地震灾情》的诗歌;中国诗歌学会,5月13日15时3分开始征稿,5月17日,以张同吾、李小雨为主编、祁人为执行主编的《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这本抗震救灾诗歌特集出版;同时,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的有关“5.12”地震救灾的诗歌。

5月28日9点28分,湖南金鹰报在e法网上策划了“诗恸中国--面向海内外诚征各类优秀诗歌作品以志纪念”的活动②开始上传作品……我读《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我在互联网上搜读其它有关抗震救灾的诗歌,许多抗震救灾的诗歌让我感动不已、心灵无比震撼。

一时间我完全进入了抗震救灾诗歌的特别天地,并引发了我对有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半年来,笔者对“5.12”抗震救灾诗歌进行了一些宏观上的初步探讨,结果使我认识到:“5.12”抗震救灾诗歌是近百年来新诗史上的一座丰碑,而这座丰碑主要是屹立在互联网上的,而互联网将是新世纪诗歌赖以存在的主要传媒形式。

这里将有关的认识试论于后,以此丰富有关讨论。

一、“5.12”抗震救灾诗歌是一首首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曲“5.12”地震是中国的大不幸,是灾区的大不幸,是灾民的大不幸,但不幸之中灾区和灾区人民又是有幸的,有幸于通讯先进的时代,有幸于我们的国家,有幸于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从精神到物质全力有效的救助,把灾情减少到了最小,把伤亡降低到了最少,把精神上的痛苦降低到了最轻。

精神方面,诗歌,无数诗人们的诗歌,在这里做出了它的特殊贡献。

中国诗歌网上的诗歌、中国诗歌学会快速编辑出版的《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就是代表,在互联网上、在其他传媒上,抗震救灾诗歌相继快速出现,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些诗歌以最快的速度向灾区人民表达作者及全国人民的同情慰问、支持和救助之情;寄托生者的哀思,医治伤者的苦痛,抚慰灾者的心灵;坚定救助者的信心,讴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激励更多的人投入救灾之中。

下面这些就是我读到的、让我为之震撼的部分诗篇:李小雨的《记住汶川:十四点二十八分》、周占林的《汶川,注定今夜远无眠》,张同吾《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中国生命大营救》、叶浪的《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洪烛的《废墟上的祖国(外二首)》、桑恒昌的《一双救援的手》、谢克强的《车队向前》、祁荣祥的《爱在传递》,沙漠泉的《废墟下读书的女孩》、夭夭的《别走得太远》、老鱼的《孩子,我怎样才能保护你》、祁宏的《孩子,别哭》、李松涛的《此刻,此刻》、方海云的《废墟上的花朵》、林簘的《妈妈,我的名字叫“震生”》③;大友的《中华民族一定能战胜地震灾情》、滇西的《汶川,中国诗歌的疼痛》、钓月的《妈妈哪里去啦》、红布条儿的《给在地震中遇难的亡灵》、多梦的江南的《点燃祈福的烛光》、赵春华《孩子,坚强起来》、钟生钦的《我想去汶川》、dgzbh的《爱人,搂紧我》、月下吴山的《归去来兮·汶川新娘》、普路托的《汶川啊,汶川》、张玉书的《来自汶川灾区帐篷里的报告》④;赵宏涛的《中国不哭,总理不哭》、梁永辉的《中国力量》、段建斌的《大爱无言》、新强的《你的儿女都是国家的好兵》、孟建军的《献给五千米跳伞的空降兵》、张朝晖的《用真情为生命募捐》、跋涉者的《震灾无情人间有爱》、木皮的《大地悲歌》,蒋来宝的《背起爱人去远行》、彭廷璋的《老师您别走》、王旭之的《妈妈,去天堂的路有多远》、楚天舒的《人生的至爱》、佚名的《孩子,来生我们一起走》、刘孙贤《今夜我为你守灵》,拾贝顽童的《祝福你,善良的人》、王伟的《活着真好》。

⑤我阅读的数量还很少、范围还很小,只是“5.12”抗震救灾诗歌海量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动的优秀诗篇也无法一一提及,但它让我感叹、它让我断言:许许多多的“5.12”抗震救灾诗歌都是一首首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曲。

二、“5.12”抗震救灾诗歌是近百年现代诗歌史上的丰碑阅读《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抗震救灾诗集,阅读中国诗歌网、e法网及互联网上其他一些网站、网页上有关“5.12”地震的诗歌,并从它的思想内容、它的艺术形式、它的巨大数量及发挥的社会作用方面,联想到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我认为:“5.12”抗震救灾诗歌是近百年新诗史上的一座丰碑。

作为新诗,狭义的新诗,五四到建国时期,是诞生和发展时期,在思想内容上依然继承着关注生活、反映时代、反映社会的优良传统;在创作流派上现实主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依然是主要的流派;在形式上基本上形成了延传至今的、被社会认可的一般新诗主流模式:语言精练、重视意境、句式相对整齐、讲究节奏、具有音乐美。

这之后主流应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它的作用、创作的数量、作者队伍、与人民的关系,随着不同的时期还是有不小的变化,形成了这条历史之河中的一些曲折和波浪、低谷与高潮。

广义的新诗,实际上还应该包括用旧形式写新内容的诗。

无论怎么说,也不能把今人反映今天生活的诗算作古诗吧。

笔者认为,建国来现代新诗,至今起码有三个高潮应该得到诗界和读者的认可:第一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期由《人民日报》在全国征文倡导的民歌潮,这以郭沫若、周扬先生主编的诗歌集《红旗谣》为标志;第二是一九七六年清明节前后,首都人民纪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诗潮,这以童怀周先生编的《天安门诗抄》为标志;第三个就是今年“5.12”抗震救灾的诗潮,这以《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为证、也以其他从互联网上选编而出版的纸质抗震救灾诗歌集为证,更以中国诗歌网上的抗震救灾诗歌、e法网上“诗恸中国”下的16500多首诗歌及其他所有互联网上的抗震救灾诗歌为证。

而这第三个诗潮,它以区域广、作者多、成诗快、数量大、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和自发性高、读者众多、社会影响大、人民诗人反映人民心灵、弘扬人民精神的特点,为近百年新诗发展史铸就了一座丰碑。

遗憾的是,虽然包括《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诗集在内的纸质诗集已出版了一些,但现在还没有一本能够全面反映这种现状、代表这项成果、显示出这座丰碑全貌的纸质诗集问世。

因为这些诗绝大多数都在互联网上,而且是海量的,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它全部集中起来,并进行斟选也确非易事。

三、新世纪诗歌的创作和繁荣主要是以互联网和纸质这两种传媒形式存在的,而互联网是最重要的“5.12”抗震救灾诗歌,不仅以它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几个方面,为近百年新诗史铸就了一座丰碑,而且也在诗歌发展依存的媒体方面,向世人揭示:互联网已是新世纪诗歌赖以存在的主要传媒形式。

互联网上这些“5.12”抗震救灾诗歌,它不仅量大,内容丰富,完全是自发的,是诗人心灵最真切的震颤,是诗歌向人民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而且它充分说明:互联网作为新世纪一种新型的最重要的传媒形式之一,它才是今天诗歌存在的沃土,诗歌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美来,也才能更好地受到世人的关注和社会的青睐,并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当今有条件与时俱进的诗人和读者,都已经将互联网作为自己最喜爱的去处之一。

无论是专业的诗歌网站还是诗人自己的网上空间,那才是他们诗的真正天地。

在这里,诗人和读者有时是难以区分的,但这不是诗歌在今天的悲哀,而是一种兴旺发达的机遇,一种走向新境界的契机。

它不再会只被限制在一个小范围的圈子之中了,而是步入了一个广阔天地,所有它的热爱者和崇拜者都可以自由地靠近它、拥抱它,并且较为平等地拥有自己的爱诗和写诗的权利。

它的欣赏与评论,它的提高与发展也将取决于这个新天地。

现在的传媒已是多元化的时代,而互联网又有成为天下“第一传媒”的趋势,现在中国的国民文化水平也已远非昔比,这些都决定了互联网将是新世纪诗歌赖以存在的最主要的传媒形式。

据有关数据显示,近两年仅高校毕业生就有千万之多,大学生没有不上网的;比大学生多达三分之二的中学生,上网的也有相当的数量;其他行业上网的人员更多。

现在全国上网的人数据媒体报导,“截止今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未来三四年,有望达到5亿。

”⑥人们的文化程度及上网的人数决定了今天的互联网天地才是诗歌的国度。

互联网逐步显示出天下“第一传媒”的趋势也决定了新世纪互联网天地才是诗歌创作和繁荣的国度。

纸质传媒决定诗歌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

在新世纪,互联网上的诗歌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替代纸质传媒的诗歌。

纸质的也自有它存在的理由,不会消失,但已再也不会出现上世纪80年代巨大的发行量。

爱诗者在线随时可读,还有其他的电子方式可读可存,谁还要非再花银子买纸质诗集放到书架上占地方?至于诗集中诗歌的作者则另当别论,当然也还有其他需要纸质诗歌的读者。

诗歌的历程它可以记录,也自有它的作用,但再也不能以它的发行量来体现或论证目前及未来诗歌发展的低谷与高潮、暗淡与辉煌。

结语综上所述,诗歌界应高度重视“5.12”抗震救灾诗歌的价值,有关方面应组织人力,对互联网上的抗震救灾诗歌进行全面搜集与斟选,编选出能够反映百年新诗丰碑的电子光盘或纸质诗集来。

这是一份宝贵的诗歌史料,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我们应该通过“5.12”抗震救灾诗歌,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中显示出的海量创作,客观地认识当今互联网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顺应诗歌的发展趋势,使诗歌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文明社会方面发挥其应有的、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