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抗邪无力,病邪不经太阳初期以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学》的作者是张仲景,出生于东汉末年,成书于公元205年。
2.现今《伤寒学》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一是成无几注解本。
3.第一个注解《伤寒学》的是成无几。
4.《伤寒学》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2.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3.怫郁:抑郁,郁滞不通。
此处指氧气被外邪所抑郁。
4.坏病:即变证。
5.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6.胸中窒:窒,塞也。
即胸中有堵塞不通之感。
7.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8.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
9.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非病名。
10.水逆:是指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11.少腹急结:指下腹部拘急硬痛。
12.痞:证候名,指痞证。
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题型.选择填空1.麻黄汤衄血机理:阳郁化热,损伤血络。
2.太阳蓄水证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
代表方:五苓散。
3.抵挡组成:水蛭、虻虫、桃仁、大黄4.治疗脚挛急代表方:芍药甘草汤5.治疗心下悸,欲得按的方剂:炙甘草汤6.治疗奔豚的代表方:桂枝加桂汤7.热痞证治疗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寒热错杂痞证治疗方:泻心汤类;痰气痞证治疗方:旋覆代赭汤;水痞证治疗方:五苓散;痞证误下后下利治疗方:赤石脂禹余粮方。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作者:赵东奇副主任医师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伤寒论》名词解释(前面序号为伤寒论条文序列号)(1)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强,强硬、不柔和意。
(3)脉阴阳俱紧:即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10)风家:经常易患伤风感冒的人。
(10)不了了:余邪少除,精神不爽,身体不适之意。
了,完毕、结束、清楚、明了。
(42)外证:相对于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36)合病: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84)淋家:指素患小便淋沥、尿道疼痛之人。
(85)疮家:指久患疮疡之人。
(86)衄血:经常鼻衄之人。
(87)亡血家:平素经常失血之人。
(88)汗家:平素易出汗之人,包括自汗、盗汗在内。
(21)脉促:脉象急促,上壅两寸,关尺以下脉势渐衰,即内经中“中手促上击”意,非后世脉数中一止之谓。
(40)噎:咽喉部有气逆梗塞感。
(90)清谷:大便中夹有未消化物。
清名词活用为动词。
(16上)坏病:六经病经失治误治后产生新的证候而不能归属于六经病时称坏病。
此指太阳表证因误治而变为里证,病情恶化。
(64)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覆按在心胸部。
(118)火逆:指用熏、灸、熨、烧针、温针等法逼汗所致的变证。
火泛指火疗;逆者错也误也。
(65)奔豚:证候名。
以豚之奔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直至咽喉,发作欲死须臾复止。
(65)甘澜水:一名劳水。
程林云<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邪>钱天来云<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67)动经:动摇经气。
(67)身为振振摇:身体震颤摇动不能自持。
(20)遂漏不止:形容汗出不断。
遂,于是之意;漏,渗泻之意。
(91)脚挛急:小腿肌肉痉挛,屈伸不利。
脚指小腿。
(76)虚烦:指无形邪热扰于胸膈而至的烦躁。
虚意指热邪之无形而非正气虚,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76)心中懊憹:指心中烦乱不安至甚。
一说心中烦郁闷乱莫可名状。
(76)少气:气息微弱,似不能接续的样子。
非短气。
(143)血室:指胞宫,即子宫。
(71)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之状。
伤寒论名词解释中医学期末复习
伤寒论名词解释伤寒: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狭义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
合病:两个以上阳经(后世不强调)同时发病,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者。
并病: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其发病有先后次序之分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变证:六经病失治或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变化,而新的证候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者。
坏病:由于伤寒多次误治或失治,而导致病情复杂,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晬时(周时):指一日一夜24 小时。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日晡所发潮热:申时左右,即下午3~5 点的发热,如潮水之涨落,定时而发。
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翕翕发热:翕为和顺之意,形容发热轻浅之状。
蒸蒸发热:里热炽盛,其热势从内向外蒸发之状。
面和色赤:满面通红。
心中懊憹:胸中烦热而闷乱不安(烦乱极甚),而有无可奈何之感。
虚烦:指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所致的心烦懊憹证,而内无痰、水等有形实邪。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低息微→多为精气内夺,心神无主所致虚则郑声。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气粗→多为阳明邪热盛实,上迫神明所致实则谵语。
怵惕:恐惧的样子。
瘛瘲:瘛指收缩,瘲指舒伸,指四肢手足抽搐痉挛。
筋惕肉瞤:筋肉不自主地跳动。
脚挛急:小腿抽筋;小腿肌肉拘急,屈伸不利,或伴有轻度疼痛。
喘冒:气喘而头昏目眩(喘过度)。
心下痞:胃脘部胀满阻滞不通。
胸中窒:热郁胸膈,胸中气机不畅,而导致胸中有窒塞憋闷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为火邪郁结而作痛。
结胸:寒邪或热邪与痰水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疼痛为主。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白饮:又作白米汤,即米汤麻沸汤:滚烫的水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温针:即烧针,是针灸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
操作时,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了:完结,清楚伤寒: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发病方式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即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蛔厥: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逆冷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郁冒:头晕目眩如雾覆蒙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筋惕肉瞤:肌肉跳动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目瞑:指闭幕懒睁,有畏光感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汗出漐漐:形容微微汗出,皮肤潮热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数更衣:大便次数多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苦酒:即米醋坼:裂开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和令相得:即把药调和均匀噫气:即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项背强几几:形容(太阳病)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欲作再经:指将传经至阳明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脏部位时瘈疭: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多者为柔痉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伤寒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伤寒名词解释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3.被火:火,指灸、熏、熨、温针等治法。
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
4.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用来描述患者肤色晦暗。
5.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好,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
6.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
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7.脉数急:相对静脉而言的,指脉象已经发生改变。
8.行其经尽:指太阳行经之期已经完了。
9.欲作再经:指将传经于阳明。
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11.翕翕发热:翕,和顺之意。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12.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13.外不谐:外,主要指分布于体表的卫气。
外不谐,指卫气发生了病理变化而不调和。
14.遂漏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15.微急:轻度拘急。
16.微寒:指脉微恶寒17.目暝:指闭眼懒睁,有畏光感。
18.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指症。
淋家,指久换淋证之人。
19.眴:目动也,指目睛转动。
20.噎: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
21.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22.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23.小逆:指误治引起的比较轻的变证。
24.以水灌之:指用冷水洗浴。
25.清谷:指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26.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27.丸药:指当时流行的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成药。
28.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伤寒论重点
名词解释(属于重点条文的先背)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不舒,不柔顺貌。
P142.脉缓:指脉象宽柔和缓,非怠慢迟缓之意。
P153.脉阴阳俱紧: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P164.温病:外感病中的一种病证。
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P175.身灼热:扪之灼手,形容发热很高。
P176.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P177.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P178.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P199.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P21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P44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P2211.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P2212.其气上冲:这里的气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病人自觉症状,“气上冲”即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太阳经气,“气上冲”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
总为表证仍在之意。
P2513.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P2814.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P3015.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P331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恶寒。
P3617.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P4218.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凹陷处(太阳穴)的动脉拘急。
P4419.眴: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P4420.寒栗而振:即寒战。
P4421.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P442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P6123.消谷引食:消谷,消化谷物;引食,能食、求食。
消谷引食,即易饥而多食的意思。
P6424.客热:邪热,此处作假热解。
P6425.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P11026.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
P6527.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P6728.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伤寒论中名词解释
伤热:伤热的含意有广义战狭义之分.广义伤热,使之十足中感病的总称.狭义伤热,是除中感风热,感而即收的徐病之阳早格格创做曲中:病邪没有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间接加进三阳经的一种收病办法.凡是曲中者,病情普遍较沉胸胁苦谦:苦,用做动词汇.即病人苦于胸胁谦闷没有适谵语:神志没有浑,胡止治语,多声音下卑合病:二经或者二经症状共时出现者并病:已经症状已罢又出现另已经者,谓之并病坏病:指果误治使病情顺转,易以用六经正名者热越:即热邪收鼓于中之意阳浮而阳竭:一指营卫,卫气浮衰,故称阳浮;营阳缺累,故称阳强.一指脉象,沉按则浮,故称阳浮;沉按睹强,故称阳强枯气战:枯气,即营气.战,仄易,即仄常.枯气战,即营气已受邪心没有仁:止语不利,食没有知味,心中粘腻没有浑爽心中合:指心中没有苦、没有燥、没有渴消渴:形容心渴太甚,慢欲饮火,饮没有解渴之状火顺:宿火内停,新火没有克没有及受纳,以致渴欲饮火,火进即吐真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慢躁.真,非浩气真,乃取有形真热相对于而止,意指热邪之无形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没有解而兼下利酒家:指嗜酒之人喘家:指素患喘徐之人目瞑:指关目懒睁,有畏光感恍惚心治:神识昏惑朦胧,心中慌治没有安浑谷:即泻下已消化的食物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躲结:证候名.躲亦做净.指由净气真衰,阳热凝结,气血阻滞而产死的病证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没有舒,按之柔硬没有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拘束,没有克没有及为胃止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汗出濈濈然:濈,火中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没有竭的意义心愦愦:愦,糊涂,昏治.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治没有安之状目中没有了了:视物没有浑没有了了:了,完结.中断,领会之意.没有了了,指病症基础已,但是仍有没有恬静的觉潦火:指大天震动的雨火郑声:谈话沉复,声音矮微,睹于真证自利:指自收性下利,非误治所致脾家真:真,此处指浩气充溢,非邪真,即脾阳回复之义胃家真:胃肠炎热卑衰.胃家,泛胃肠而止;真,是指病证的本量,即邪气衰但是欲寐:粗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下厥上竭:果阳气真于下而厥顺,故称下厥;果阳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气上碰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碰心,即病人自愿有气上冲心胸部位热格:指下热取上热相格拒息下:息指呼吸,息下是指吸气没有克没有及下达,呼吸浅表,为肾没有纳气的表示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表示为证情危殆而深思饮食戴阳:果阳热内衰,真阳上调而出现二颧潮黑,乃假热之像脐上筑: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没有安如有物捶捣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受下真:指下焦真热,是止微厥的本果麻沸汤:指滚沸的热火客气:即邪气,果从中去,故称客气奔豚:气上冲犹如豚之奔躲结:指由净气真,阳热凝结,气血阻滞而产死的病证瘛疭:瘛指中断,,紧张之意.瘛疭指脚脚抽搐怵惕:指恐惊没有安状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恍惚心治:指神志惑朦胧,心中慌治没有安霍治:又吐又泻挥霍撩治将息:调理戚息,服药后照顾护士之法结胸:有形之邪结于胸膈心下,以胸脘部硬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筋惕肉瞤:指筋肉动旧微溏:指病人仄大便密溏心女咀:指将药物成小块脉浮慢:脉象紧驰宽慢里垢:里部如受油垢.胃热熏蒸,循经上泛于里里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绝没有竭之意.谦里持绝收黑目瞑:指关目懒睁有畏光感浑便欲自可:指大便尚属仄常叉脚自冒心:二脚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潮热:是一种热型,指收热如潮流之起降,定时而收,或者定时下得溲:指二便得禁遂漏没有止:遂,果,于是.漏,渗泻没有止.遂漏没有止指没有间的汗出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慢,转化没有柔顺貌;止头痛而兼项痛往去热热:即收热恶热接替出现淅淅恶风:形容恶风之状;淅淅:热火洒身之感翕翕收热:形容热沉浅下沉:即里慢后沉火浆:泛指饮料,火,果汁之类浑浆火:酸浆火.(枳真栀子汤用浆火煎)黑饮:黑米饮,米汤浑酒:米酒.酿酒已曾蒸馏的自然澄浑液.(炙苦草汤、当归四顺加吴茱萸死姜汤那二个圆子要加浑酒)苦酒:米醋黑粉:米粉须臾:指很短的时仄旦:黄昏日晡所:指申时前,即15-18时安排;下午3-5面,傍早时分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
伤寒论名解总结
伤寒论:是中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专著。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六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
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又见另一经证候者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传入之过程,而直犯三阴者头项强痛:强,拘谨不柔和。
头项强痛,指头项部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恶,厌恶,引申为畏惧。
恶寒,俗称怕冷恶风:即怕冷,恶寒之轻者。
脉缓:脉象松弛、宽缓,与“脉紧”相对,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病证名,指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
以发热、汗出、脉浮缓为主要临床表现。
与内伤疾病突然倒扑,口眼涡斜之中凤病不同。
脉阴阳俱紧:寸关尺三脉皆见浮紧象。
阴阳之脉的部位,以尺为言,即寸关尺三部。
本条之“紧”与上条之“缓”相对,指脉象绷急,紧张有力。
温病:外感病中由温热之邪所致的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种病症,属广泛伤寒的范畴风温:病证名,指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剂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风温病不同。
脉阴阳俱浮:阴阳,指寸尺。
即寸关尺三部浮盛有力。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不能转动。
失溲:二便失禁。
被火:火,指针、熏、熨、温针等治法。
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
时痸瘲:痸,指收缩。
瘲,指松弛。
时瘛瘲,阵发性手足抽搐。
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用来描述患者皮肤晦黯。
一逆:逆,此处指误治,一逆指一次误治。
病:此处是指病人所患病证。
静:与“动”相对,即无变化。
行其经尽:(只在太阳经内循行一周)太阳病的自然周期结束,经,此处指太阳经。
再经:再传一经。
经,在此指阳明经。
风家:风,泛指外邪。
风家,经常感受外邪的患者。
不了了:了,结束之意。
不了了,指病证缓解但未彻底痊愈,病人仍觉身体不爽。
欲解时:病邪可能解除的时间,非病愈之时。
从巳至未上:古代以地支纪时,巳至未上指巳、午、未三个时辰,即9—15时这段时间。
阳浮而阴弱:脉轻取为阳,重按为阴。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热论》释词汇之阳早格格创做(1)头项强痛:头痛项强.强,强硬、没有温战意.(3)脉阳阳俱紧:即寸闭尺三部脉均睹紧象.闭前为阳,闭后为阳.(10)风家:时常易患伤风感冒的人.(10)没有了了:余邪少除,粗神没有爽,身体没有适之意.了,完成、中断、领会、明黑.(42)中证:相对付于里证而行,此指表证.(36)合病:二经或者三经症状共时出现者.(84)淋家:指素患小便淋沥、尿讲痛痛之人.(85)疮家:指暂患疮疡之人.(86)衄血:时常鼻衄之人.(87)亡血家:仄素时常得血之人.(88)汗家:仄素易出汗之人,包罗自汗、匪汗正在内.(21)脉促:脉象慢促,上壅二寸,闭尺以下脉势渐衰,即内经中“中脚促上打”意,非后世脉数中一行之谓.(40)噎:吐喉部有气顺梗塞感.(90)浑谷:大便中夹有已消化物.浑名词汇活用为动词汇.(16上)坏病:六经病经得治误治后爆收新的证候而没有克没有及归属于六经病时称坏病.此指太阳表证果误治而形成里证,病情顺转.(64)叉脚自冒心:二脚接叉覆按正在心胸部.(118)火顺:指用熏、灸、熨、烧针、温针等法逼汗所致的变证.火泛指火疗;顺者错也误也.(65)奔豚:证候名.以豚之奔形容患者自愿有气从少背上冲心胸曲至吐喉,收火欲死须臾复行.(65)苦澜火:一名劳火.程林云<扬之无力,与其没有帮肾邪>钱天去云<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67)动经:动摇经气.(67)身为振振摇:身体震颤摇动没有克没有及自持.(20)遂漏没有行:形容汗出没有竭.遂,于是之意;漏,渗泻之意.(91)足挛慢:小腿肌肉痉挛,伸伸不利.足指小腿.(76)真烦:指无形邪热扰于胸膈而至的慢躁.真意指热邪之无形而非浩气真,与有形真热相对付而行.(76)心中懊憹:指心中烦治没有安至甚.一道心中烦郁闷治莫可名状.(76)少气:气息微小,似没有克没有及接绝的格式.非短气.(143)血室:指胞宫,即子宫.(71)消渴:形容心渴太甚,慢欲饮火之状.(71)黑饮:米汤.稻曰黑.(72)烦渴:心渴易忍之意.(74)火顺:宿火内停,新火没有克没有及支纳,以致渴欲饮火,火进即吐.(126)没有成余药:意没有成少服使药有结余,即必须尽剂.亦有没有成用其余药之道.(126)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128)净结:果净器真衰,阳热凝结而产死的一种病证.(137)日晡所:约莫午后3时到5时.日晡指申时(137)潮热:收热如大海涨潮一般,定时而收.(151)气痞:相对付痞硬而行,桉之濡硬,指无形之邪结滞为病.(142)麻沸汤:沸火.(157)搞噫食臭:指嗳气戴有伤食气味.噫共嗳.(179)脾约:脾津盈乏,胃热肠燥而致的便秘.(181)换衣:解大便之婉辞.(219)三阳合病:太阳、阳明、少阳病的症状共时出现.(219)心没有仁:行语不利,食没有知味,心中黏腻没有浑爽.(219)里垢:里部如受油垢.(248)蒸挥收热:形容收热如热气蒸腾,从内达中.(220)并病:已经症状已罢,又出现另已经症状者.(252)目中没有了了:视物没有浑.(252)睛战睦:眼球转化没有机动.(205)里合色赤:即谦里通黑.里合即合里,谦脸.(191)固瘕:硬便与溏便混纯,乃胃阳缺乏的睹证.(236)热越:即热邪收鼓于中之意.(262)潦火:大天积蓄的雨火.李时珍云<落注雨火谓之潦,又淫雨为潦>(96)往去热热:恶热收热接替出现.(96)胸胁苦谦:病人苦于胸胁谦闷.谦意共闷;苦用做意动,以为苦.(96)嘿嘿:形容词汇,即表情重默,没有欲行语,是少火内郁的表示.嘿共默.(98)后必下重:大便时肛门有重坠慢迫没有爽之感.(146)支节:四肢闭节.(146)心下支结:为心下部有支撑谦闷之感,与胸胁苦谦共类而沉.支,支撑,似有梗阻感;结,凝结,似有重压感.(273)食没有下:食欲没有振.(278)脾家真:真即浩气充溢,指脾阳回复.(279)大真痛:痛而拒按.(281)但是欲寐:此指粗神萎靡,体力疲劳,呈似睡非睡的状态.(282)小便色黑:即小便浑少.(303)没有得卧:即没有得眠.(312)苦酒:米醋.(297)冒:冒者以物蔽尾之状.此指少远昏乌,目无所睹的昏晕状态.(299)息下:指呼吸表浅,吸气没有克没有及下达,为肾没有纳气的表示.(326)气上碰心:病人自愿有气上冲心胸部位.心指心胸部位.(326)心中痛热:自愿心胸或者胃脘部痛痛,陪随灼热感.(373)下重:里慢后重.(332)除中:古证名,中气与消之意,表示为胃阳将绝而反能食.(332)食以索饼:给他(病患)吃麦粉搞成的条索状食物.给他人物品吃曰食(音饲);饼指麦粉搞成的食物;索即条索状.(338)净厥:内净阳气衰微而致的四肢厥顺.(338)蛔厥:蛔虫扰动,阳阳气没有相顺接而致的四肢厥顺.霍治:霍治是猝然收火、上吐下泻为主要临床表示的病证.霍有慢骤、猝然、赶快之意;治即撩治、变更之意.果收病慢骤、剧烈吐泻、顷刻间即有挥霍撩治之状,故名霍治.论中以吐利接动做主症,包罗多种慢性胃肠徐病,如食物中毒、胃肠型感冒等,与西医所称霍治病有所辨别.劳复:大病新好,气血必真,体力已复,当审慎调养,可则易致徐病传变或者复收.果劳乏而复收者称劳复.。
伤寒论名解
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即头痛项强之意2.恶寒:即怕冷、畏寒3.恶风:畏惧风袭,为恶寒之轻者4.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5.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6.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尺部脉。
指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7.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范畴8.温病:外感病的一种,由温热病邪所致,属广义伤寒的范畴9.身灼热:扪之灼手,形容发热很高10.风温:指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11.脉阴阳俱浮:寸关尺三部俱浮盛有力,提示热邪内盛12.失溲:二便失禁13.被火:误用火法治疗14.惊痫:无意识的抽搐抖动15.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指松弛。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16.若火熏之:指像烟火熏过一样,用来描述患者肤色晦暗17.逆:误治18.伤寒一日:一日,约略之辞,指患病初期19.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
脉若静,指脉象和证候尚未发生变化20.脉数急:相对脉静而言,指脉象已经发生改变,脉来急促21.行其经尽:指邪在太阳经之势已衰,未传他经22.欲作再经:指欲发生传经之变23.风家:感受风邪的患者,此处指患太阳病的人24.不了了:指病未彻底痊愈,身体尚有轻微不适25.阳浮而阴弱:此指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脉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26.啬啬恶寒:啬啬,畏缩怕冷之状。
形容恶寒的严重程度27.淅淅恶风:淅淅,如冷水淋身,不禁其寒。
形容阵阵恶风之深切28.翕翕发热:翕,温和之意。
形容如羽毛覆盖样的温和发热29.擘(bai):用手把东西分开30.㕮咀:将药物破碎成小块31.须臾:很短的时间32.歠:同啜,原意为尝、饮、喝,此处指大口喝水33.温覆:加盖衣被,取暖以助发汗34.漐漐:形容微微汗出潮润之状35.小促其间:略微缩短服药间隔时间36.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37.五辛:《本草纲目》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为五辛。
伤寒论讲义重点
1.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2.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3.头项强痛:项颈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4.脉缓: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6.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7.喘家:素有喘证之人,呼吸急促困难的病症.8.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9.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0.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1.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12.消渴: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13.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候,是蓄水重证的表现14.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指无形的邪热。
15.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16.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17.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18.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19.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20.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21.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2.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23.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24.脏寒:脾与肠中虚寒.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桂枝汤证: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名词解释 中医学期末复习
伤寒论名词解释伤寒: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狭义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
合病:两个以上阳经(后世不强调)同时发病,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者。
并病: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其发病有先后次序之分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变证:六经病失治或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变化,而新的证候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者。
坏病:由于伤寒多次误治或失治,而导致病情复杂,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晬时(周时):指一日一夜24小时。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日晡所发潮热:申时左右,即下午3~5点的发热,如潮水之涨落,定时而发。
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翕翕发热:翕为和顺之意,形容发热轻浅之状。
蒸蒸发热:里热炽盛,其热势从内向外蒸发之状。
面和色赤:满面通红。
心中懊憹:胸中烦热而闷乱不安(烦乱极甚),而有无可奈何之感。
虚烦:指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所致的心烦懊憹证,而内无痰、水等有形实邪。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低息微→多为精气内夺,心神无主所致→虚则郑声。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气粗→多为阳明邪热盛实,上迫神明所致→实则谵语。
怵惕:恐惧的样子。
瘛瘲:瘛指收缩,瘲指舒伸,指四肢手足抽搐痉挛。
筋惕肉瞤:筋肉不自主地跳动。
脚挛急:小腿抽筋;小腿肌肉拘急,屈伸不利,或伴有轻度疼痛。
喘冒:气喘而头昏目眩(喘过度)。
心下痞:胃脘部胀满阻滞不通。
胸中窒:热郁胸膈,胸中气机不畅,而导致胸中有窒塞憋闷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为火邪郁结而作痛。
结胸:寒邪或热邪与痰水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疼痛为主。
伤寒部分重点名词
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3、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6、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7、酒家:指嗜酒之人。
8、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9、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10、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11、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1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13、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4、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5、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6、藏结:证候名。
藏亦作脏。
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17、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18、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19、麻沸汤:滚沸的水。
20、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21、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22、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3、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伤寒论重点知识点汇总复习
伤寒论重点知识点汇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伤寒论选读名词解释
《伤寒论选读》名词解释太阳病篇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的一种发病方式。
时瘈疭:瘈,指收缩。
疭,指舒展。
时瘈疭,指阵发性四肢抽搐。
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外不谐:指外在有常汗自出的病理表现。
其气上冲:一作症状解,指病人自觉有气上逆;一作病机解,指太阳经气上冲,与邪抗争,表证仍在。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喘家:素患喘疾的人。
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
遂漏不止是指不间断地小量出汗。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小便已阴疼:小便后尿道疼痛。
筋惕肉瞤:指肌肉不自主的跳动。
心下有水气:心下,即胃脘部。
水气,病理概念,即水饮之邪。
清便欲自可:大小便尚属正常。
坏病:因误治而病情恶化,症候错综复杂,难以六经证候称其名者。
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指无实热结聚。
心中懊恼: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胸中窒:指胸中塞闷而热。
心中结痛:心中如有物结聚而疼痛。
奔豚:病证名。
豚,小猪。
奔豚,以小猪的奔跑冲突状态,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的病证。
振振欲擗地:身体震颤,站立不稳而欲扑倒之状。
消渴:此指口渴,大量饮水症状。
水逆:因蓄水导致的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证候。
热结膀胱:膀胱在此代指下焦部位。
热结膀胱,指邪热与淤血结于下焦部位。
少腹急结:少腹部有急迫不舒感。
柔痉:证候名。
痉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项强急,甚则角弓反张。
其中有汗出者名柔痉,无汗出者为刚痉。
伤寒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伤寒名词解释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3.被火:火,指灸、熏、熨、温针等治法。
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
4.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用来描述患者肤色晦暗。
5.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好,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
6.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
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7.脉数急:相对静脉而言的,指脉象已经发生改变。
8.行其经尽:指太阳行经之期已经完了。
9.欲作再经:指将传经于阳明。
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11.翕翕发热:翕,和顺之意。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12.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13.外不谐:外,主要指分布于体表的卫气。
外不谐,指卫气发生了病理变化而不调和。
14.遂漏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15.微急:轻度拘急。
16.微寒:指脉微恶寒17.目暝:指闭眼懒睁,有畏光感。
18.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指症。
淋家,指久换淋证之人。
19.眴:目动也,指目睛转动。
20.噎: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
21.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22.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23.小逆:指误治引起的比较轻的变证。
24.以水灌之:指用冷水洗浴。
25.清谷:指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26.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27.丸药:指当时流行的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成药。
28.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3、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
6、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7、酒家:指嗜酒之人。
8、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9、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10、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11、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1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13、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4、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5、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6、藏结:证候名。
藏亦作脏。
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17、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18、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19、麻沸汤:滚沸的水。
20、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21、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22、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3、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24、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25、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26、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27、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28、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9、阳微阴涩:此处是指脉象,阴阳指脉之浮取沉取。
阳微阴涩,即脉浮取微、沉取涩。
30、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31、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32、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33、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
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34、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
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35、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36、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37、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像。
38、脐上筑: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
39、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40、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