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词解释中医学期末复习
伤寒论名词解释经传
伤寒论名词解释经传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作的一部医学著作,也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该书是一部总结了张仲景临床经
验的治疗伤寒病的宝贵经典,被誉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础和临床治疗
的指南。
名词解释:
1. 伤寒,伤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由伤寒杆菌引起,其特
点是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
《伤寒论》以伤寒病为
主题,详细介绍了该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辨证和治疗方法。
2. 经,在中医学中,经是指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
寒论》等。
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了古代医家
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3. 传,传指的是经典的传承和流传。
在中医学中,经典的传承
是指通过师承、学术交流等方式,将经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传递给
后世医学家,以保持中医学的发展和传统的延续。
综上所述,《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伤寒病为主题的医学经典,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的详细阐述,为中医
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它的传承和流传
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伤寒论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论》以伤寒命名而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无先后次第之分称为合病。
如太阳少阳合病。
3,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有先后次第之分,谓之并病。
如太阳少阳并病。
4,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强。
5,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之意。
6,温病为广义伤寒的一种,是由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病,属太阳病的范畴。
与中风和伤寒相比,突出特点是发热而渴,不恶寒或恶寒轻微,这反映了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失和的病理特点。
故作为温病的提纲。
7,桂枝汤证的兼证——a,桂枝加葛根汤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c,桂枝加附子汤d,桂枝去芍药汤d,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e,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8,项背强几几——几几是南阳方言,有拘谨固缩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9,麻黄汤证的兼证_a,葛根汤证b,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c,大青龙汤证d,小青龙汤证10,发汗重剂大青龙汤用麻黄六两11,炙甘草汤中生地黄用量最大一斤(30g)12,清酒:米酒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
即青春上好的米酒。
(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
——通阳复脉13,结胸:病证名。
其病机为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原文“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
”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15、胃家实:胃家泛指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亢盛。
胃家实,指胃肠燥热亢盛之意。
16,四逆辈:辈做类字解,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
17,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18,黄连阿胶汤方中鸡子黄的作用——交通心肾,养血润燥。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白饮:又作白米汤,即米汤麻沸汤:滚烫的水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温针:即烧针,是针灸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
操作时,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了:完结,清楚伤寒: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发病方式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即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蛔厥: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逆冷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郁冒:头晕目眩如雾覆蒙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筋惕肉瞤:肌肉跳动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目瞑:指闭幕懒睁,有畏光感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汗出漐漐:形容微微汗出,皮肤潮热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数更衣:大便次数多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苦酒:即米醋坼:裂开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和令相得:即把药调和均匀噫气:即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项背强几几:形容(太阳病)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欲作再经:指将传经至阳明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脏部位时瘈疭: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多者为柔痉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渲ぃ与温病不同。
时瘛:瘛:收缩,:松弛。
阵发性手足抽搐。
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描述肤色晦暗。
啬啬:畏怯貌,形容畏缩怕冷之状。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营阴不足;一指脉象,轻按则浮,重按则弱。
淅淅: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形容怕风。
翕翕发热:翕:和顺。
形容发热轻而温柔。
呋咀: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
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蛰蛰:小雨不辍,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目瞑: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钮:鼻出血阳气重:阳气郁闭较重。
筋惕肉p:肌肉跳动。
温粉:炒温之米粉,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
乍有轻时:证情偶尔有所减轻。
心下有水气:心下:胃脘部。
水气:病理水饮之邪。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热色:发热时的红色。
坏病:渲ぃ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清谷: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清便自调:大便已恢复正常。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之邪热所致。
心中懊: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少气:气少不足以息。
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火逆:误用烧针艾灸熏慰等火法治疗而产生的渲ぁ奔豚:以猪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动经:扰动经脉。
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到于地。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
白饮:白米饮,米汤。
(五苓散)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热结膀胱: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少腹急结:指少腹部拘急硬痛。
先食:饭前空腹之时,进食之前。
结胸:病证名,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引起的疼痛。
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药剂,或不可剩余药渣,即连汤带渣一并服下。
痞:证候名,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通为主症。
齐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以下无汗。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白饮:又作白米汤,即米汤麻沸汤:滚烫的水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温针:即烧针,是针灸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
操作时,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了:完结,清楚伤寒: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发病方式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即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蛔厥: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逆冷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郁冒:头晕目眩如雾覆蒙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 小时筋惕肉瞤:肌肉跳动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目瞑:指闭幕懒睁,有畏光感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汗出漐漐:形容微微汗出,皮肤潮热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数更衣:大便次数多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苦酒:即米醋坼:裂开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和令相得:即把药调和均匀噫气:即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项背强几几:形容(太阳病)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欲作再经:指将传经至阳明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脏部位时瘈疭: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多者为柔痉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中医《伤寒论》复习题
《伤寒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伤寒2.风家3.六经:4.日晡所5.传变6.心中懊憹7.头项强痛:8.潮热9.合病 10.协热而利11.翕翕发热 12.瘛疭: 13.火逆: 14.解肌: 15.喘冒16.脾家实: 17.嘿嘿: 18.虚烦 19.脾约 20.并病21.胸下结硬: 22.谷不化23.寒格: 24.须臾 25.心下支结26.直中 27.将息 28.更行 29.目瞑 30.筋惕肉瞤二、填空题1.太阳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葛根汤主之。
2. 太阳之为病,_______, _______。
(1)3.伤寒表不解,_______________,干呕,_______________,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腹满不减,减不足言,____ ___ ,宜 _____ __ 。
5.太阳病,下之微喘者,____________,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6.趺阳脉浮而涩,,,,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7.太阴之为病,,食不下,,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8.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_______________,心下痛,_______________,大陷胸汤主之。
9. 太阳病,_____________,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_____________者,麻黄汤主之。
10.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名为中风。
(2)11. 太阳病不解,_______,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_______ 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伤寒五六日中风,_______,胸胁苦满,_______,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13.发汗后,_____ ___,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主之。
1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_____ _ , _____ ___ ,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论嘿嘿名词解释
伤寒论嘿嘿名词解释
伤寒论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价值的医学著作,是我国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参考书。
该书由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书中主要使用的名词有:“伤寒”和“论”。
这两个名词在中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理解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都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伤寒”一词,指的是外感病邪侵犯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这里的“伤”指的是病邪的侵犯,具有动词的意象。
而“寒”则是指病邪的性质,具有名词的意义。
“论”指的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病因、病机、病证、治法等方面的内容。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中医理论系统地归纳总结,为后人提供了全面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通过对“伤寒”和“论”这两个名词的理解,我们可以对伤寒论的内涵和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书中名词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伤寒论讲义的名词解释
伤寒论讲义的名词解释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它是中医学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论著之一,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系统阐述并治疗伤寒病的著作之一。
伤寒论以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资料,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伤寒伤寒是指古代流行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多见。
伤寒病主要通过食物、水源或污染的物品传播,其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头痛等,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二、伤寒论伤寒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文献,旨在阐述伤寒病的发病原因、病机、病情演变规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学中对伤寒病最早、最详细的论述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伤寒论的研究对于加深对传染病疾病学的认识,提高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六经在中医学中,六经是指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的纵横交错的脉络,贯穿于全身各部,起到输送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
六经又分为三阴三阳,三阴指手太阴、足太阴和手少阴,三阳指手阳明、足阳明和手太阳。
六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病机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规律。
在中医学中,病机分为寒邪、热邪、虚邪、实邪等不同类型。
寒邪指寒气入侵人体引起的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寒冷感、寒战、无汗等;热邪指热气侵袭人体引发的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口干、舌红等;虚邪指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而引发的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实邪指体内湿气化生的病理变化,症状主要表现为浮肿、尿少等。
五、证候证候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根据遵照整体观念,中医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每种证候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症状。
常见的证候类型包括:邪实证、邪虚证、虚实夹杂证等。
邪实证指邪气比较强烈,病情重的证候,症状表现为热、痛、肿等;邪虚证指邪气比较弱,正气较强,病情较轻,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虚实夹杂证指同时具有虚证和实证的病情,症状表现为虚症和实症共存。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伤寒论》名词解释2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3.被火:火,指灸、熏、熨、温针等治法。
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
4.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用来描述患者肤色晦暗。
5.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好,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
6.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
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7.脉数急:相对静脉而言的,指脉象已经发生改变。
8.行其经尽:指太阳行经之期已经完了。
9.欲作再经:指将传经于阳明。
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11.翕翕发热:翕,和顺之意。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12.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13.外不谐:外,主要指分布于体表的卫气。
外不谐,指卫气发生了病理变化而不调和。
14.遂漏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15.微急:轻度拘急。
16.微寒:指脉微恶寒17.目暝:指闭眼懒睁,有畏光感。
18.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指症。
淋家,指久换淋证之人。
19.眴:目动也,指目睛转动。
20.噎: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
21.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22.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23.小逆:指误治引起的比较轻的变证。
24.以水灌之:指用冷水洗浴。
25.清谷:指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26.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27.丸药:指当时流行的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成药。
伤寒论期末复习资料
伤寒论期末复习资料1、“伤寒”的涵义是什么?《伤寒论》的作者、整理者、注家。
“伤寒”的涵义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②狭义: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原著为《伤寒杂病论》,王叔和将其中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开创了注解《伤寒论》之先河。
2、何谓传变、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直中?传,是指疾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多互称。
传经:包括了循经传和越经传。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
直中:指疾病不经太阳、少阳、阳明阶段,直接表现为三阴病证的一种发病方式。
变证(坏病)坏病: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太阳病变证的处理原则,更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是《伤寒论》辨证方法的主要精神所在。
5、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本条是太阳病的提纲证,主要脉证皆包括在内。
“脉浮”:浮者病在表,“太阳”为六经藩篱,主一身之表,邪犯太阳,邪正交争,卫气浮盛于表。
“头项强痛”:太阳病头痛的特点,邪束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外邪束表,卫阳被遏,“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
6、如何区别太阳中风、伤寒、温病?三证各自的病因病机、脉症特点及治则方药如何?“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7、太阳中风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中风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伤寒论名词解释 中医学期末复习
伤寒论名词解释伤寒: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狭义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
合病:两个以上阳经(后世不强调)同时发病,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者。
并病: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其发病有先后次序之分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变证:六经病失治或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变化,而新的证候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者。
坏病:由于伤寒多次误治或失治,而导致病情复杂,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晬时(周时):指一日一夜24小时。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日晡所发潮热:申时左右,即下午3~5点的发热,如潮水之涨落,定时而发。
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翕翕发热:翕为和顺之意,形容发热轻浅之状。
蒸蒸发热:里热炽盛,其热势从内向外蒸发之状。
面和色赤:满面通红。
心中懊憹:胸中烦热而闷乱不安(烦乱极甚),而有无可奈何之感。
虚烦:指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所致的心烦懊憹证,而内无痰、水等有形实邪。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低息微→多为精气内夺,心神无主所致→虚则郑声。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气粗→多为阳明邪热盛实,上迫神明所致→实则谵语。
怵惕:恐惧的样子。
瘛瘲:瘛指收缩,瘲指舒伸,指四肢手足抽搐痉挛。
筋惕肉瞤:筋肉不自主地跳动。
脚挛急:小腿抽筋;小腿肌肉拘急,屈伸不利,或伴有轻度疼痛。
喘冒:气喘而头昏目眩(喘过度)。
心下痞:胃脘部胀满阻滞不通。
胸中窒:热郁胸膈,胸中气机不畅,而导致胸中有窒塞憋闷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为火邪郁结而作痛。
结胸:寒邪或热邪与痰水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疼痛为主。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1、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2、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3、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36)4、并病:指一经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6、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强,强硬、不柔和意。
(1)7、脉阴阳俱紧:即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3)8、瘛疭:瘛,指收缩;疭,指松弛。
瘛疭指手足抽搐。
(6)9、失溲:指二便失禁。
(6)10、不了了:余邪少除,精神不爽,身体不适之意。
了,完毕、结束、清楚、明了。
(10)11、风家:经常易患伤风感冒的人。
(10)12、㕮咀: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12)13、淅淅恶风:形容恶风之状;淅淅:冷水洒身之感。
(12)14、翕翕发热:形容热轻浅。
(12)15、小促其间:适当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
(12)16、须臾:指很短的时(12)17、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12)18、周时:指一日一夜即二十四小时。
(12)19、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14)20、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14)21、坏病:六经病经失治误治后产生新的证候而不能归属于六经病时称坏病。
此指太阳表证因误治而变为里证,病情恶化。
(16上)。
伤寒论选读名词解释
《伤寒论选读》名词解释太阳病篇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的一种发病方式。
时瘈疭:瘈,指收缩。
疭,指舒展。
时瘈疭,指阵发性四肢抽搐。
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外不谐:指外在有常汗自出的病理表现。
其气上冲:一作症状解,指病人自觉有气上逆;一作病机解,指太阳经气上冲,与邪抗争,表证仍在。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喘家:素患喘疾的人。
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
遂漏不止是指不间断地小量出汗。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小便已阴疼:小便后尿道疼痛。
筋惕肉瞤:指肌肉不自主的跳动。
心下有水气:心下,即胃脘部。
水气,病理概念,即水饮之邪。
清便欲自可:大小便尚属正常。
坏病:因误治而病情恶化,症候错综复杂,难以六经证候称其名者。
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指无实热结聚。
心中懊恼: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胸中窒:指胸中塞闷而热。
心中结痛:心中如有物结聚而疼痛。
奔豚:病证名。
豚,小猪。
奔豚,以小猪的奔跑冲突状态,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的病证。
振振欲擗地:身体震颤,站立不稳而欲扑倒之状。
消渴:此指口渴,大量饮水症状。
水逆:因蓄水导致的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证候。
热结膀胱:膀胱在此代指下焦部位。
热结膀胱,指邪热与淤血结于下焦部位。
少腹急结:少腹部有急迫不舒感。
柔痉:证候名。
痉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项强急,甚则角弓反张。
其中有汗出者名柔痉,无汗出者为刚痉。
《伤寒论》条文名词解释
《伤寒论》条文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强,强硬、不柔和意。
(3)脉阴阳俱紧:即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10)风家:经常易患伤风感冒的人。
(10)不了了:余邪少除,精神不爽,身体不适之意。
了,完毕、结束、清楚、明了。
(42)外证:相对于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36)合病: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84)淋家:指素患小便淋沥、尿道疼痛之人。
(85)疮家:指久患疮疡之人。
(86)衄血:经常鼻衄之人。
(87)亡血家:平素经常失血之人。
(88)汗家:平素易出汗之人,包括自汗、盗汗在内。
(21)脉促:脉象急促,上壅两寸,关尺以下脉势渐衰,即内经中“中手促上击”意,非后世脉数中一止之谓。
(40)噎:咽喉部有气逆梗塞感。
(90)清谷:大便中夹有未消化物。
清名词活用为动词。
(16上)坏病:六经病经失治误治后产生新的证候而不能归属于六经病时称坏病。
此指太阳表证因误治而变为里证,病情恶化。
(64)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覆按在心胸部。
(118)火逆:指用熏、灸、熨、烧针、温针等法逼汗所致的变证。
火泛指火疗;逆者错也误也。
(65)奔豚:证候名。
以豚之奔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直至咽喉,发作欲死须臾复止。
(65)甘澜水:一名劳水。
程林云<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邪>钱天来云<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
(67)动经:动摇经气。
(67)身为振振摇:身体震颤摇动不能自持。
(20)遂漏不止:形容汗出不断。
遂,于是之意;漏,渗泻之意。
(91)脚挛急:小腿肌肉痉挛,屈伸不利。
脚指小腿。
(76)虚烦:指无形邪热扰于胸膈而至的烦躁。
虚意指热邪之无形而非正气虚,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76)心中懊憹:指心中烦乱不安至甚。
一说心中烦郁闷乱莫可名状。
(76)少气:气息微弱,似不能接续的样子。
非短气。
(143)血室:指胞宫,即子宫。
(71)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之状。
(71)白饮:米汤。
稻曰白。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3、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6、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7、酒家:指嗜酒之人。
8、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9、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10、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11、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1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13、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4、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5、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6、藏结:证候名。
藏亦作脏。
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17、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18、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19、麻沸汤:滚沸的水。
20、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21、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22、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3、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名词解释伤寒: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狭义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
合病:两个以上阳经(后世不强调)同时发病,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者。
并病: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其发病有先后次序之分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变证:六经病失治或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变化,而新的证候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者。
坏病:由于伤寒多次误治或失治,而导致病情复杂,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晬时(周时):指一日一夜24 小时。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日晡所发潮热:申时左右,即下午3~5 点的发热,如潮水之涨落,定时而发。
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翕翕发热:翕为和顺之意,形容发热轻浅之状。
蒸蒸发热:里热炽盛,其热势从内向外蒸发之状。
面和色赤:满面通红。
心中懊憹:胸中烦热而闷乱不安(烦乱极甚),而有无可奈何之感。
虚烦:指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所致的心烦懊憹证,而内无痰、水等有形实邪。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低息微→多为精气内夺,心神无主所致虚则郑声。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气粗→多为阳明邪热盛实,上迫神明所致实则谵语。
怵惕:恐惧的样子。
瘛瘲:瘛指收缩,瘲指舒伸,指四肢手足抽搐痉挛。
筋惕肉瞤:筋肉不自主地跳动。
脚挛急:小腿抽筋;小腿肌肉拘急,屈伸不利,或伴有轻度疼痛。
喘冒:气喘而头昏目眩(喘过度)。
心下痞:胃脘部胀满阻滞不通。
胸中窒:热郁胸膈,胸中气机不畅,而导致胸中有窒塞憋闷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为火邪郁结而作痛。
结胸:寒邪或热邪与痰水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疼痛为主。
无下利,饮食不振,寸浮关沉。
脏结:脏气虚衰,阴寒凝结。
与结胸相较病位在五脏。
时下利,饮食如故,寸浮关小细沉紧。
奔豚:以「猪的奔跑」来形容患者自觉有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以痛苦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可见胸闷气短、心悸、恐怖不安,严重者可伴有冷汗、眩晕等症状。
脐上筑: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捣之状。
目中不了了:目睛昏暗无神,不清爽。
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
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喜忘:喜同善,即健忘。
血室:胞宫,即子宫。
清血:清,如厕;清血即便血。
清脓血:大便兼夹脓血。
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动词;欲,同尚。
自可,如常。
除中:为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一种反常现象。
干噫食臭:嗳气中带有食臭味。
脾约:胃热盛与脾阴亏相并见,胃强而脾弱,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被约束,使津液不能入肠道,肠道失润导致大便硬,胃热逼迫津液偏渗而见小便多的症状,称脾约。
脾家实:指脾阳来复,正气充实,并非指邪实。
谷瘅:瘅,同疸,黄疸病的一种,乃因水谷不化,湿郁而发为黄疸。
有湿热与寒湿之分。
下厥上竭:指阳亡于下,阴竭于上。
里寒外热:阴寒内盛,虚阳格外多见少阴、厥阴。
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而身热面赤。
厥热胜负:厥阴病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病理反应,以厥热交替出现为特点。
下利清谷:指腹泻下利的排泄物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
火逆:误用火疗,或误用火疗而引起的变证。
水逆:因蓄水而导致渴欲饮水,入水则吐的证候,为蓄水重证。
下窍不通,气逆于上厥逆:手足四肢逆冷。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素有喘病之人。
淋家:久患淋病之人湿热蕴结于下焦膀胱,伴有肾阴虚。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身毒热盛,脓流血去→气血伤。
衄家:平日患鼻出血的人长期流鼻血→阴血亏虚、阴虚火旺。
亡血家:平素出血的人经血过多、崩漏下血、产后出血不止、外伤大出血、肌衄。
亡血:作亡失津液。
(四逆加人参汤)麻沸汤:正在沸腾的水。
(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白饮(白米饮):米汤,与药调和成糊状以助散药的吞服(五苓散三物小白散四逆散牡蛎泽泻散半夏散)甘澜水:水两斗大盆中以杓扬之,水上有水珠取用。
去其水性,不助肾邪。
(苓桂枣甘汤)清浆水:干净米汤中发酵所得的酸性发酵水。
养阴生津清热解暑消食化滞。
(枳实栀子汤)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酒:清醇的陈米酒,用以养血通脉回阳行药之滞。
(冬酿夏成)(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苦酒:即米醋。
(苦酒汤乌梅丸)白粉:即白米粉(大米磨成的粉)。
(猪肤汤)索饼:面粉做成的条状食品。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阳微阴涩:此处是指脉象,阴阳指脉之浮取沉取。
阳微阴涩,即脉浮取微、沉取涩。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
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像。
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消息:斟酌之意。
劳复:广义:包括因劳而发(劳复)、因食而发(食复)、因房劳而发(房劳复)三种。
将息:调养,养息。
即护理调养之意。
熬:与烘、炒、焙近意,《说文·火部》:“熬,干煎也”。
煎:空煮。
将液汁状的物质加以浓缩。
渍:把药物浸泡在溶剂里,使溶剂渗入药物之中。
烊:胶质、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在其他药煎好后,放入去渣的药汁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
去滓再煎:调和寒热,浓缩。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药后服粥:桂枝汤、三物小白散、十枣汤、理中丸药同名不同:通脉四逆汤、四逆汤;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承气:【阳明腑实证,大便难】大:燥热炽盛腹气壅滞之腹实重证,日晡潮热,汗多或手足汗出,心烦谵语或独语如见鬼状,喘冒不能卧,或目中不了了,腹满绕脐疼痛,或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有燥屎而不能食,脉实有力小:燥热伤津之腑实较重,腹大满不通,发热或发潮热,多汗,烦躁或谵语,脉滑实调胃:腑实轻证,蒸蒸发热,或心烦谵语,或腹胀满泻心:【心下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中焦】半夏:基本方法,呕而肠鸣甘草:脾胃虚:弱较重,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干呕而心烦不得安生姜:寒热错杂而挟水饮,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水气病变】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心阳虚弱而下焦寒水之气上冲,脐下悸,欲作奔豚。
水气郁于太阳经脉,头项僵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葛根芩莲汤、桂枝人参汤【下利而见表证】里热挟表邪之热利,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脉促而有表证(清热止利,表里两解)里虚挟表邪之寒利,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而有表证猪苓汤、五苓散、真武汤小便不利【下焦水气病变】肾阴虚而水热互结,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或口渴,咳嗽(育阴利水清热)水蓄于膀胱之下焦蓄水证,小便不利,口渴,水逆(通阳化气利水)肾阳虚弱而水气上返,小便不利,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温阳化气利水)生姜散水气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证心烦不眠无形邪热郁于胸膈,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苔黄(清宣郁热)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滋阴泻火交通心肾)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小便不利,或见下利,咳,呕,渴等(清热育阴利水)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栀子厚朴汤腹胀满病机脾虚生湿而气机壅滞(发汗后腹胀满);无形邪热壅滞胃脘气机被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大青龙汤【烦躁】风寒在表不解,阳气郁闭在里,郁热内扰心神大小青龙:风寒束表,伤寒表实大:阳热内郁,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小:水饮内停,寒热咳喘,痰稀白,苔白滑,脉弦紧(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茵陈蒿汤:阳明湿热郁结而致发黄。
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且热伤津液而渴。
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腹微满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热下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所致腹痛欲呕吐(清上温下,和胃降逆)寒热互格拒所致的食入口即吐白虎加人参汤与竹叶石膏汤2:热伤气阴证热邪为主,发热汗出而不恶寒,或其背恶寒,口燥渴,欲饮水数升(清热益气生津)伤寒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正虚为主,虚嬴少气,气逆欲吐(清热和胃,益气生津)少阳兼表证(半表半里,小柴胡)、少阳兼里实证(半表半里兼阳明里实,大柴胡)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脉弦,姜枣半胡芩邪入少阳,胆气内郁,三焦失枢;心烦喜呕(和解少阳);参草少阳不和,阳明腑实化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和解少阳兼下阳明腑实)芍枳黄柴胡桂枝干姜汤2(08):少阳不和兼太阴脾虚,又伴三焦失畅,津液被伤。
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口渴心烦,但头汗出,大便稀溏。
和中兼温补里虚。
柴芩姜桂草蛎栝麻黄汤证与桂枝新加汤证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病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和营半夏泻心证黄连汤证【泻心汤症有心下痞黄连汤没有】心下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中焦,呕而肠鸣热者自热,寒者自寒,胃失和降,脾肠虚寒,格拒不交,治以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白虎加人参汤证大烦渴不解:阳明热盛,气津两伤。
气不能化生、推动津液;热扰心神、渴饮水不解而烦麻黄汤禁忌:咽喉干燥,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胃中寒,尺脉迟,尺脉微。
麻黄汤与附子汤:皆有身疼痛寒邪袭表,卫阳被郁,营阴郁滞,经脉不利;少阴阳虚,寒湿滞留经脉白虎加人参汤与猪苓汤证口渴:阳明热盛津伤,津液不能上养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治喘2(老)麻:寒邪束表,肺气上逆。
桂:风邪上壅,肺气上逆。
小:寒饮射肺,肺气上逆。
麻:表邪未解、邪热壅肺。
桂枝汤调护法(1)、药后啜热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
(2)、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
(3)、微汗,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
(4)、病重,昼夜服药,当24 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