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合集下载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性。

1.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的外在表现。

症状是指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腰酸、烦躁易怒等);体征是指能被检查到的异常客观征象(如肿块、舌象、脉象等)。

2.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慨括。

包括疾病的病因,病变的部位、性质、程度,邪正之间的关系,疾病可能的发展变化趋势,影响疾病性质的自身因素和生活环境及季节气候等外界因素。

反映着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3.病:是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如感冒)4.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疾病,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或相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因此,就可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6.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和邪正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1.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3.阴阳互用是指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情况。

4.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5.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以转化为阳。

13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15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6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学科体系,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名词术语。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相关概念和理念。

一、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指的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

气(Qi)指的是人体内运行于经络中的能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血(Xue)则是指循环于经脉中的液态物质,主要由骨髓、脾胃消化等产生。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

二、阴阳阴阳是另一个重要的中医学概念,它是对人体内部和外部事物的两种相对性描述。

阴(Yin)具有向内收敛、负、暗、柔软等特性,阳(Yang)则具有向外发散、正、明、刚硬等特性。

在人体内部,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三、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构成人体网络的通道系统。

经是指经络的主干,络则是指经络的分支。

经络系统贯穿于整个人体,相互联系,负责运输气血、营养和信息等重要物质。

中医治疗的一些方法,如针灸和推拿,就是通过调整经络系统来达到平衡和调节的目的。

四、寒热寒热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疾病特点的重要概念。

寒(Han)病多指疾病表现为寒冷的症状,如寒战、恶寒等。

热(Re)病则指疾病表现为发热的症状,如高热、口渴等。

中医师通常会通过问诊、望诊、切诊和闻诊等方法来判断病人患有是寒病还是热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脏腑脏腑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器官的称呼。

脏(Zang)指的是形态较固定、位于躯干内部的器官,如心、肺、肝、脾、肾等。

腑(Fu)则指形态较小、位置较外、功能较浅的器官,如胆、胃、小肠、大肠等。

中医师常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诊断在中医学中,诊断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来确定疾病的具体病因和病理变化。

中医诊断包括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闻诊(听病人的言语、呼吸等)、问诊(询问病人的症状、身体感受等)、切诊(按摩腧穴、诊断脉象等)等。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重要【1 】名词说明1.整体不雅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情况的同一性称为整体不雅念.2.辨证论治:依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材料,经由过程比较.剖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依据辨证的成果,肯定响应的治疗原则和办法的这种熟悉和诊断疾病的根本办法.3.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根本特色之一.4. 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依据其病程各个时代所表示出的不合的证候赐与不合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5. 异病同护:对不合的病,因为其病机雷同而消失了雷同的证候,则采纳同一种护理办法,称之为异病同护.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进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归纳综合.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示.病:是指有特定病因.成长情势.病机.成长纪律和转归的一种完全进程.7.阴阳:对天然界互相接洽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峙两边属性的归纳综合,既可以代表两个互相对峙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消失的互相对峙的两个面.8.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资的活动变更;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资为基赋性质标记形象物为一切事物供给辨认尺度.9.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资的特征及其“相生”“相克”的纪律来熟悉世界.说明世界和寻找宇宙纪律的一种世界不雅和办法论.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感化.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发展和功效具有制约的感化. 12.制化:互相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接洽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抑制化遭到损坏后消失不正常相克现象.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抑制;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物资,宇宙万物的生计或灭亡来自于精气的离合.15.精气学说:研讨精气及其离合.活动以及宇宙万物发展灭亡的客不雅纪律的学说.16.气化:泛指气感化下的一切物资形态的变更.17.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心理功效和病理现象.脏藏于内,象显于外,故称藏象.18.藏象学说:指经由过程对人体外部心理.病理现象的不雅察,来寻找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心理功效和病理变更及其互相关系.19.腑脏: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构成.20. 神:(广义)机体的性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示;(狭义)人得精力.意识.思维活动等.五脏的重要功效:1.心主血脉:包含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依附心的推进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轮回无故.推进血液运行的动力,重要靠心气.心主神:即心对人体的性命活动有主宰的感化.2.肺主气:包含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感化.肺主呼吸之气,指肺经由过程呼吸,进行着体表里气体交流,呼浊吸清,以包管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通调水道:指肺经由过程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渗出起着疏浚和调节的感化.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汇聚于胸,经由过程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流,然后在心气和肺气的配合感化下输布到全身.肺主治节:治理调节,指肺经由过程有节律的呼吸活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起落出入.3.脾主升清:性格的运化特色,以上升为主,性格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子,经由过程心肺的感化化朝气血以养分全身.脾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效. 4.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浚.调达.升发的特征,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效.5.胃主降浊:指胃气通降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小肠.大肠的功效. 26.天癸:促进人体发展.发育和生殖机能,保持妇女月经和胎孕所必须的物资,起源于男女之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盈. 27.气:人体内不竭活动着的具有很强活气的精微物资,是构成人体和保持人体性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资.28.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含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渗出物.29. 经络:是人体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贯串高低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30.经络学说:研讨人体经络体系的心理功效.病理变更及其与脏腑互相关系的学说.31.奇经八脉:“奇经”是十二经脉之外的特别通路,与十二正经不合,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相配,“别道奇行”;“八脉”为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故称“奇经八脉”. 32.一源三歧:八脉之中,督脉.任脉.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1.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身分.2.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更,是人体对外界客不雅事物不合情感的反响3.淤血: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的离经之血未能消失者4.三焦: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既是体腔的划分概念,也是作为六腑之一的功效概念.5.亡阴:阴液在短时光内大量亡掉,脏腑功效忽然轻微衰竭,因而导致性命垂危的病理变更.33.诊法:是指中医收集临床材料,诊察疾病的根本办法,包含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简称四诊.四诊合参,互相接洽.互相填补.互相参合.①望诊:是大夫应用视觉不雅察病人的神情.神志.局部表示.舌象.渗出物和渗出物色与质的变更等来诊察病情的办法.其重要内容有: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颈五官.望皮肤.望舌.望渗出物及渗出物.望小儿指纹等.②闻诊:是经由过程听声音和嗅气息来诊断疾病的办法.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说话.呼吸.咳嗽.呃逆.喛气等各类声响;嗅气息是指嗅病生齿吻.体气及渗出物的气息.③问诊:是大夫经由过程讯问病人或陪诊者以懂得病情.病史的一种诊察办法.④切诊:是指大夫应用指端的触觉,在病人机体的必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懂得病情的办法,包含脉诊和按诊两个部分.2.望神的重点是神情.眼神.气色等.个中眼神最为重要.按神的盛衰和病情的轻重一般可分为有神.少神.无神.假神.3.色分青赤黄白黑五种,简称为五色.依据病人面部五色变更进行诊察疾病的办法,成为五色诊或五色主病.主色:只由禀赋所致毕生不变的光彩.客色:指受季候气象.生涯和工作.情感及活动等不合身分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转变.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暗示病情较轻,预后较佳.恶色:明亮枯槁而显露,暗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青赤黄白黑分离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白色主虚证.寒证.掉血证;黄色主虚证.湿证;赤色主热证;青色主痛证.寒证.瘀血.惊风;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剧痛.寒证.4.丹毒:皮肤忽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沿清晰,炽热肿胀者称之.黄疸:皮肤.面貌俱黄者,多为黄疸.斑:点大成片,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谓斑.疹:点小如粟,凌驾皮肤,摸之碍手者为疹.5.望舌时,大夫应循舌尖.舌中.舌根,两旁次序不雅察,先看舌苔,后看舌质.6.望舌质重要不雅察舌质的色彩.形质和动态.望舌色.舌质.舌态正常人:淡红舌.薄白苔,干湿适中.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主病有外感和内伤之分;紫舌可分青紫.绛紫.淡紫,分离主瘀血.热证.寒证.7.小儿食指脉络分为风.气.命三关.指纹不雅察有以下内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不雅测轻重.8.寒热有如下表示情势:①恶寒发烧②但寒不热③但热不寒④寒热往来9.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罕有于气虚.阳虚证.盗汗:入睡后出汗,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阳虚内热者或气阴两虚者. 10.掉眠:经常不轻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克不及再睡,甚至今夜不克不及眠者,称之掉眠.又称不寐,常伴随多梦.掉眠有虚实之分.11.但热不寒:①壮热:高热不退,多因里热炽盛②微热:稍微发烧,多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后期③潮热:按时发烧或按时热甚.分型(日晡潮热—多位阳明腑实证;午后潮热—天黑加重,兼见五心烦热或骨蒸劳极者,多为阳虚;午后热甚—身热不扬者,可见于湿温病;身热夜甚—温热病热入营血.)。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63.比较 .即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64.揆度奇恒.“揆度”,即衡量;“奇恒”,即异常与正常的意思。《内经》中所谓“揆度奇恒”,就是一种用比较方法进行鉴别的手段。
65.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以归纳所得到一般的共性的结论为依据,去研究个别的,尚未深入研究的事物以探求新的结论。
52.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因补母能令子实(母能生子),故虚则补其母。
53.实则泻其子 .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因泻子能令母虚(子盗母气),故实则泻其子
54.滋水涵木 .即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66.类比 .又称“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属性相同),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性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
67.以表知里 .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68.试探 .即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措施在对象身上所得到的反应,对原有设想作适当修改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思维方法。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58.抑强扶弱.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主要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抑其强者,则弱者自然易于恢复。“扶弱”主要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本文将为大家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术语。

一、基本概念类1. 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2. 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和外部形成的各种运动的能量。

3. 血: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之一,主要由心脏运行的血液维持。

4. 脉搏:是血液通过动脉流动和心脏收缩的结果,在中医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5.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人体内部通过的一系列络脉,与穴位相连。

二、诊断治疗类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通过辨别病情和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推测患者的病情。

3.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4. 草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制成的药材来治疗疾病。

5. 推拿: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

三、病症类1. 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咳嗽等。

2. 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通常伴随着体温升高。

3. 咳嗽:是机体对呼吸道刺激的一种反应,分为干咳和有痰咳两种。

4. 头痛:是指头部疼痛的感觉,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压升高、紧张等。

5.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水样,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四、疗法类1. 草药疗法:是指通过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

2. 针灸疗法:是指通过使用针刺和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3. 推拿疗法:是指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4. 食疗:是指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食材的组合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解答题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解答题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2.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3.辩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是中医认是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

4.治病求本: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辨证论治原则。

5.正治:是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的病症。

6.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7.相侮:指五行之间异常的反向克制。

其次序与相可、相乘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8.从治:即反治,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等,适用于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症。

9.藏象: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10.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用于临床应用的药物。

11.相杀配伍: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配伍。

12.相反配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配伍。

13.相畏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

14.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是反常的六气,属不正之气,故又称“六邪“。

15.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16.虚证: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症候。

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两个方面。

以后天失养为主。

17.实证:指邪气过剩,脏腑功能亢盛所变现出来的症候。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1. 中医学: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

2. 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3. 辨证论治(施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4.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5.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7. 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8.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啤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9. 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功能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

10.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11. 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12. 肾主藏精:藏,即闭藏,指肾有贮藏、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13. 肾主水: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肾的这一功能主要是靠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

14.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以保证机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

15.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是指脾气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而水谷精微又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病症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种性质证的过程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补气药:凡具补气成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补血药:凡具补血成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补益药:凡具有补益成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

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缺乏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

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缺乏,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展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

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炽热上炎之里实热证孤腑:是指三焦。

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成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归经:药物对*经或*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局部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的方法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病症的病证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成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治疗咳嗽、哮喘的方法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概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代表性学派,被视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

中医学秉承着阴阳五行和气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以及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

本文将解释一些中医学中常用的名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概念。

1. 阴阳 (Yin Yang):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它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面性。

阴阳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互为补充,相互依存。

阴性代表柔弱、冷静、收敛;阳性代表强大、热烈、扩散。

在中医诊断中,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评估疾病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

2. 气血 (Qi Xue):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身体内运行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气 (Qi) 是生命力的能量,鼓舞着人体运行;血 (Xue) 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组织。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充足与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3. 五行 (Wu Xing):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可以归纳为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生相克,通过这种关联来解释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认为,五行的平衡和协调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4. 经络 (Jing Luo):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气血运行的系统,是人体内经脉与络脉的网络。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气血在身体内运行的通道,它们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器官相连。

通过刺激经络,中医医生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5. 脉诊 (Mai Zhen):脉诊是中医辨识疾病和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体内气血的状况,通过触摸和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推测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脉诊是中医师诊断疾病和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

6. 针灸 (Zhen Jiu):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功能。

这些穴位位于经络上,通过刺激可以平衡阴阳能量,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理论篇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人体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

3. 血:指的是人体内部循环的液态物质,具有营养组织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4. 活血化瘀:指的是调节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淤血和瘀血。

5. 痰湿: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积聚而引起的症状。

6. 火热: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而引起的症状。

7. 平和:指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没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二、四诊方法篇8.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9.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0.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1.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2. 脉象: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3. 脉证:指的是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证候。

三、经络学篇14.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与脏腑组织相连。

15. 经脉:人体内部通过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6. 经气: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7. 穴位:指的是人体表面上穴位所在的部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18. 刺激: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诊断篇19. 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种类。

20. 证候:指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特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十四经脉:人体内部主要的经络,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医学名词解释阴阳四时变化论阴阳四时变化论是利用天时地利,自然之力,如温度,湿度,光线,风水等等来服务于人的养生,四时也就是春夏秋冬,利用四季循环来维持人的本源,阴阳的平衡。

何谓阴阳,我们人体看也一样,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那就说阴阳之中又分阴阳,万世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尤其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阴阳的运动。

也就是阴阳转化,太极为一,太极化两仪,两仪化四象。

如在中医学上来说,由于冻疮患者大多体质阳虚,故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而久之肌肤便会失去养分,导致阴寒久伏于脉络,因此,冻疮会反复发生。

而在夏季治疗冻疮,正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曾提出“春夏养阳”治疗法则。

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变化论,人体阳气春夏多生发而旺盛,秋冬多收敛而衰弱,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结果。

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如冻疮得以恢复。

阳虚者,可受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使人体阳气在夏季处于节律变化的高峰,体内凝寒之气,因此有易除易解可能,加之夏季皮肤毛孔容易扩张,如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反之,在冬季人体处于阳气年节律变化的低谷值,即使补之,疗效亦难尽如人意。

李斌医师表示,由此可见,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之势,体内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乘其势而治之,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治疗目的。

另一方面可使温阳之气内存,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九窍通俗的讲:“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

十二节十二节,人体部位名。

指左右各有肩、肘、腕、髋、膝、踝六大关节。

出《灵枢·邪客》。

《类经》:“四肢各三节,是为十二节。

五脏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况、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外的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以表知里”。

恒动观念: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

中医学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

因此,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病证,病因不同,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证,病因不同,各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疠气:又称疫气、毒气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传染性强、一气一病的特点。

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精气:也称之为“精”,精气是肉眼无法看到的极精极微的精粹物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偏盛:盛,即亢奋,过盛之意。

包括阴偏盛和阳偏盛。

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于亢奋,此时的病理状态以邪气盛,正气未伤为特征,临床将此类证候称之为实证。

阴盛即为寒实证,阳盛即为热实证。

阴阳偏衰:衰,即低落,不足之意。

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

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此时的病理状态以正气虚弱为特征,临床也将此类证候称之为虚证。

阴衰即阴虚,指机体阴液不足,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虚热之象,素称“阴虚则内热;阳衰,即阳虚,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出现虚寒之象,素称“阳虚则外寒”阴阳互损: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失调而出现的病理变化。

阴阳之间本来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一方亏虚或功能减退,不能资助另一方或促进另一方的化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衰或功能减退。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第七版)》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 导论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 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 过程。
10.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 种配伍方法叫相须。 11.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 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12.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 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 13.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相杀。 14.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 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 15.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 反。 16.解表药: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解除表证的 药物称解表药。 17.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这类药物大多味辛性温,辛能 散,温能通,故发汗作用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18.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这类药物大多味辛性凉,发汗解 表作用缓和,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19.祛风湿药:凡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要作用,治疗 风湿痹证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20.祛湿药: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 的药物称祛湿药。 21.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 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称化湿燥湿药。 22.利水渗湿药:凡具利水渗湿功效,以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为主要 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23.清热利湿药:凡具清热利湿功效,以清利湿热为主要作用,治疗 湿热证的药物称清热利湿药。 24.清热药:凡具清热功效,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热性病证 的药物称清热药。 25.清热泻火药:凡具有清热泻火功效,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治 疗气分实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 26.清热解毒药:凡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治 疗各种热毒和火毒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解毒药。 27.清热凉血药:凡具清热凉血功效,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清营 分、血分热的药物称清热凉血药。 28.清热燥湿药:凡具清热燥湿功效,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治疗 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药物称清热燥湿药。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重要名词解说1.整体观点:机体自己整体性与外面环境的一致性称为整体观点. 2.辨证论治:依据病史、四诊所采集到的资料,经过比较、剖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类认识和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3.辩证施护: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色之一。

4.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依据其病程各个期间所表现出的不一样的证候赐予不一样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异病同护:对不一样的病,因为其病机同样而出现了同样的证候,则采纳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独有的诊疗学观点,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种类的病理归纳。

症:是指疾病的详细单个临床表现。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好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互相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峙双方属性的归纳,既能够代表两个互相对峙的事物,也能够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峙的两个面 .8.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天性质标记形象物为全部事物供给辨别标准。

9.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征及其“相生” “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说世界和探究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拥有促使、滋长和资生的作用。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拥有限制的作用。

12.制化:互相限制、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控制化受到损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分控制;相侮:仗势欺人,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计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全部物质形态的变化。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重要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种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3.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 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 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8.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

9.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而著称。

在中医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这些名词代表着独特的概念和理论,对于理解中医学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将解释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知识。

1.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阴阳相对而言,代表了事物世界中的两个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方面。

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内外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以及各种生理现象都有阴阳之分。

阴阳保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2.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气指人体内五脏六腑功能的运动和变化,血则代表体液的运行和循环。

在中医学中,气血的充盈和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气血不足或不畅通会导致各种疾病。

3.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关于气血运行的理论。

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气血运行通道的名词。

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器官和组织。

充分流通的经络有助于气血的运行,维持身体的健康。

4. 脏腑:脏腑是指人体内的各个器官。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脏器,分别是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胃和小肠。

每个脏腑具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络,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5. 病因病机:中医学强调防治疾病的根本在于找到其病因和病机。

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指疾病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机制。

中医学通过辨证施治来寻找病因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6. 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

辩证论治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综合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病情,再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7. 药物:中医学中的药物主要指中药,也包括一些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物质。

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机制。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等方面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结起来,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的解释和介绍。

中医学名解

中医学名解

中医学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辩证论治:所谓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证其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候。

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八纲辩证: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辩证的纲领。

4.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6.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7.安神药:凡具安定神志功效,以镇惊养心为主要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的药物。

8.藏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证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食物和现象。

9.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10.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1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12.治病求本:是指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是辩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13.气:作为一个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得气:指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医者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也称针感15.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16.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性质较清稀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的称为液。

17.肾精:特指肾所藏生殖之精,是所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总称。

中医学名词解释(期末考试)

中医学名词解释(期末考试)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

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16.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补气药:凡具补气功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补血药:凡具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补益药: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

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

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不足,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

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孤腑:是指三焦。

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功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的方法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治疗咳嗽、哮喘的方法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活血祛瘀: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瘀血阻滞病证的方法,如经闭、痛经、肿瘤、中风、外伤瘀痛等。

活血药:凡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以通畅血行、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瘀证的药物急则治其标: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其标证,待急重症状稳定后,再治其本证解表药: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方法。

外感风邪,卫强营弱,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祛邪调正兼顾的方法金水相生法:是指通过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的方法津血同源:由于津液和血液均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性质较清稀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的称为液。

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君药: 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不避亲疏,多为痰火扰心里证:是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反映的证候疠气: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邪凉开:以芳香开窍及清热凉血的药物,治疗邪热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方法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气候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

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

它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在经脾运化输送到全身;二是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内风:是内生之风,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风病。

内风宜平息内湿:多因饮食失节,伤及脏腑,脾失健运,湿从内生培土生金法:是指通过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培土制水法:是指运脾阳或者温肾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治法配伍:根据病情和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

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也体现为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具体是指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机:指气的运动。

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气机调畅: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气逆: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气为血之帅:是指气在血液的生成、运行中的统帅地位而言,是对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作用的概括气陷: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滞: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气主煦之:气属阳,具有温煦作用,从而维持人体恒定体温、温养脏腑组织清化热痰药:凡具有清热化痰功效,以清化热痰为主要作用,治疗痰热证的药物清热解毒药:凡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热毒和火毒证的药物清热利湿药:凡具清热利湿功效,以清利湿热为主要作用,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清热利湿药清热凉血药:凡具清热凉血功效,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清营分、血分热的药物称清热凉血药清热明目药:凡具有清热明目功效,以清热明目为主要作用,治疗目赤肿痛及目暗不明的药物清热泻火药:凡具有清热泻火功效,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药物清热药:凡具清热功效,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热性病证的药物清热燥湿药:凡具清热燥湿功效,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药物清热解暑药:凡具有清热解暑功效,以清热解暑为主要作用,清解暑热或暑湿证的药物清虚热药:凡具有清虚热功效,以清虚热为主要作用,治疗虚热病证的药物祛风湿药:凡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要作用,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祛湿药: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祛痰药:凡具有祛痰功效,以祛除痰涎为主要作用,治疗咯痰不畅的药物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阳盛,阴虚所表现的证候润下:以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的方法润下药:多为植物种仁,富含油脂,具有润燥滑肠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的药物,主要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伤寒: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者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和温煦作用,肾阳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化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阳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养、濡润作用。

肾阴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变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阴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实证: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水谷之悍气:指卫气。

卫气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性,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水谷之精气:指由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津液等多种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与卫气相对而言,则专指营气,营气是水谷精微中,最富有营养作用的部分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四诊: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为准确判断病证提供依据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太息:时发长吁短叹,以呼气为主,多为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体质:体指形体身体,质指特质、性质。

体质指人类个体,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综合方面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吐法:具有涌吐痰诞、宿食、毒食等作用,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的方法外风: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侵袭人体头面、经络、肌肉、关节、筋骨等所致的病证,由于寒、湿、热诸邪常与风邪结合为患,故又有风寒、风湿、风热等区别。

外风宜疏散外湿:多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等,邪从外侵,常伤及肌表经络卫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外,具有温养内脏、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等功能之气畏寒: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可以缓解的表现温化寒痰药:凡具有温化寒痰功效,以温肺化痰或燥湿化痰为主要作用,治疗寒痰、湿痰的药物温开:以芳香开窍及温里行气之品,治疗寒邪痰浊闭塞气机证的方法温里药:凡具有温补阳气、祛除里寒功效,以温里散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温中祛寒:以温中散寒的药物,治疗脾胃虚寒的方法文火: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递相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