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6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诊断学:脉诊的理论依据2015-05-30试题
1、脉诊及脉学理论源流述要
1、脉诊及脉学理论源流述要1、脉诊及脉学理论源流述要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属切诊。
切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诊断方法,虽居四诊之末,但它最具中医特色,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
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
切诊主要指切脉,亦称脉诊。
脉诊的起源几乎与中医学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创始者已无从查考。
现在一般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据,认为脉诊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时代。
《淮南子》指出:“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祕息脉血,知病之所从生也。
”《盐铁论》亦称:“扁鹊抚息脉而知疾之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乏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乏而调阳。
”说明扁鹊至迟在西汉时已被公认为名闻天下的诊脉专家。
扁鹊之后,善诊脉者首推西汉初年的仓公淳于意。
《史记》称其“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
淳于意曾指出:“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
”《史记》所载仓公25则诊籍,涉及脉象20多种,后代常用脉象名几乎都可在诊籍中找到。
仓公脉学来源于其师公乘阳庆所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而其本人又以“上下经五诊”等脉学书籍教授“喜脉来学”的杜信等人。
诊籍中多处出现的“脉法”,也可能是当时流传的脉学专著。
可惜这些古脉书早已散佚,没有流传下来。
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脉书,是张家界汉墓出土的简书《阴阳脉死候》、《脉法》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脉死候》、《脉法》等。
据专家考释,这些简帛书所涉及的诊脉部位有两类:一是诊内踝上方五寸及内踝直上方的动脉处;一是诊下肢足少阴及上肢少太阴、手少阴三处动脉。
而涉及的脉象只有盈与虚、滑与涩、静与动三组六种。
此外,还有涉及预后判断的三阴脉死候脉象等。
这些脉法较之《内经》,更为单纯简略,属于仓公、《内经》之前的古脉法。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保存脉学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医学经典。
中医诊脉的原理
中医诊脉的原理一原理:脉诊以《黄帝内经》为理论依据,结合临床以及经络系统而产生。
以解剖学和经络系统为指导。
脉象从体内向手腕的走行是三条斜行线。
从掌侧桡骨肌内移行处由内向斜上走行到腕部。
正常情况下是三条线又称三条龙同时跃出水平面,三条线指代的内容各不相同,红线代表阳经,黄线代表阴经,中间白线代表三焦之气、冲脉、胃气。
病理情况是五条线。
由于季节的因素,春夏阳气较旺,脉普遍偏上行;秋冬阳气较弱,脉普遍偏下行。
如夏寸浮,冬寸潜。
正常时寸关尺,浮中沉脉象相同。
在不考虑季节的情况下,阳气寸部浮取最强,寸脉侯阳。
阴气尺部沉取最强,尺脉侯阴。
三条线的形成以阴阳离合论和经脉系统为理论基础。
人体十二经脉分为三阴经与三阳经,三条阳经三条阴经分别和成一条阳经一条阴经。
异常时,阴阳分离,一阳有病分三阳,一阴有病分三阴。
三阴三阳各不同各有其名。
如:太阳脉象:浮大而洪;阳明脉象:浮大而长;少阳脉象:弦乍长乍短;太阴脉象:濡、滑;少阴脉象:沉、实、硬;厥阴脉象:弦有力。
病脉寸关尺,浮中沉均取,有三个系统。
桡肌自腕移行分界点1—1.5寸查三焦之气最准。
能把握全身的疾病。
危重病时,寸关尺查不出疾病气象,应加太溪与浮阳脉。
左寸靠手腕部桡侧主膈中之气,若有凹陷表明膈中之气不足。
右寸靠腕部桡侧主膻中之气,若有凹陷表明膻中之气不足。
1、左手:寸、关、尺:左寸红线浮取侯太阳经,颈椎病、头晕等多在此反映;左寸白线主心脏;左寸黄线主血脉,血管阳气是否充足;有涩象考虑心脏病,滑象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左关红线主胆经,左关白线侯中焦之气,抑郁时脉弦有力;左关黄线侯足厥阴肝经和肝脏,有滑象时考虑高血脂、脂肪肝肝系统问题多见,有时黄线接近白线信息相似考虑高血压,不干扰白线信息则有郁症。
左尺沉取红线主膀胱经,经气、府气,有时主腰部劳损;尺黄线侯肾阴,若左尺部凹陷说明肾精不足、肾阴虚。
2、右手:寸、关、尺:右寸红线主手阳明大肠经,鼻、咽、喉部疾病多见,有涩象时为痹证;寸白线主宗气;右寸黄线主肺,正常时略带涩象,若脉沉实有力多见忧愁的人群,见滑象主肺炎,如果三线不着脉说明上气不足、心肺不利,鼻部疾病多见。
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
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观察和感知人体脉搏的变化,在脉象的节律、力度、长度、形态等方面了解人体的亏实盈虚、寒热虚实等情况,从而推断出病因病机,确定病证,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
一、中医脉诊的与经络相关中医脉诊是基于中医经络理论而形成的,认为人体内部有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传递气血的渠道,经络的奇经八脉分布在身体表面,通过脉络系统与脏腑组织联系,因此,中医脉诊就成为了观察人体经络系统和脏腑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中医脉诊与阴阳相关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也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中医认为,阴阳是基本的动态平衡状态,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失衡,当暗阴盛于明阳或明阳盛于暗阴时就会出现不同的健康问题,这也与中医脉诊中的脉象有关,因为脉搏的节律、长度、形态等可以反映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三、中医脉诊与五行相关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也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中医五行理论将自然界划分为五种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和土,每种元素代表着一种健康状态,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脉象与不同元素的关系,如金元素代表质坚硬而寒冷,所以脉相偏硬细,紧缩有力,代表了金元素的特征,这样,中医脉诊也成为了对应五行理论的工具之一。
四、中医脉诊的四大要点了解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有四个要点需要关注,它们是质、量、形、力,也就是说中医脉诊观察脉象时,要注意它们的质地、数量、形态和力度,通过综合分析这四个要点,才能够推断出病因病机,确定病证,制定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是与中医经络理论、阴阳平衡、五行理论密切相关的,它的四个要点也是中医脉诊的关键,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提高医师对患者身体状况的诊断准确性,也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发现身体问题,从而早日治疗。
中医诊脉的原则
中医诊脉的原则
一、整体观念
中医诊脉强调整体观念,即把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注重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诊脉时,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以综合判断病情。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脉的核心原则。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脉证合参
脉证合参是指医生在诊脉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仅凭脉象无法全面了解病情,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指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既要考虑疾病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在诊脉时,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所患疾病的特点和病因,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注重个体差异
中医认为人体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等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诊脉时,医生需要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同时,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反馈和
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诊脉判断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脉判断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脉是根据中医的脉诊理论,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身体的状况和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经脉络络通全身,脉象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状况。
根据脉搏的频率、强弱、润燥、浮沉、有无等特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可能存在的疾病类型、病情轻重和病因。
中医诊脉的原理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辨别脉象:中医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其频率、节律、强弱、润燥、浮沉、有无等特征来辨别脉象的变化。
2. 辩证施治:根据脉象的变化,中医医生可以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脉象特征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情轻重和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处方。
3. 知识积累:中医医生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不断研究脉搏的变化规律和与疾病的关联,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中医诊脉的原理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西藏2016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诊断学:脉诊的理论依据2015-05-30试题
西藏2016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诊断学:脉诊的理论依据2015-05-30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解表药的味多是()A.辛味B.酸味C.甘味D.苦味E.咸味2、患者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苔白,脉细缓,治宜选用A.痛泻要方B.参苓白术散C.半夏泻心汤D.补中益气汤E.理中丸3、患者,男,53岁。
头晕头痛,目眩,面红目赤,烦躁,口苦,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血压170/100 mmHg(22.6/13.3 kPa)。
其治法是A.滋阴平肝B.泻肝清火C.滋阴补阳D.化痰胜湿E.镇肝熄风4、具有解毒消瘿功效的药物是A.白芥子B.昆布C.天南星D.黄药子E.鸦胆子5、患儿,男,10岁。
高热,头痛,呕吐1天。
查: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压力高,含大量脓细胞,蛋白增高,涂片查到双球菌。
考虑为A.流行性乙型脑炎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结核性脑膜炎D.脊髓灰质炎E.脑肿瘤6、血行加速或迫血妄行的病理变化为A.血虚B.血寒C.血热D.血瘀E.气滞7、某男,58岁,出现心源性水肿用地高辛和氢氯噻嗪治疗,2周后出现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其主要原因是A.低血钾B.低血钙C.低血钠D.高血镁E.低氯碱血症8、患者,男,56岁。
患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近日来咳嗽加重,咽痒,咯稀薄白色痰,舌苔薄白,脉浮。
治疗应首选A.青霉素加麻杏石甘汤B.青霉素加参苏饮C.麦迪霉素加泻门散D.复方新诺明加二陈汤E.庆大霉素加清金化痰汤9、某女,63岁。
心脏骤停,面色苍白,神经反射消失,紧急抢救同时进行药物治疗。
最有效的药物是A.阿托品B.多巴胺C.利多卡因D.碳酸氢钠E.肾上腺素10、患者,女,31岁。
3年来怀孕3次,均不足3个月而流产,听力减退,带下清稀,腰部疫痛,舌淡苔白,脉弱。
其证候是A.肾气不固B.肾精不足C.肾阳虚D.脾气下陷E.脾肾阳虚11、患者,男,68岁。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目的要求]掌握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组合与主病规律;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了解妇人脉、小儿脉和真脏脉的特点。
[教学内容]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
2.诊脉部位: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
3.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平息、五十动,脉象要素。
4.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5.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6.相似脉的鉴别比较。
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
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
7.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
小儿脉诊的方法和特点。
8.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教学要求]一、脉诊概说1.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搏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
2.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
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
3.掌握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
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义。
4.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
二、正常脉象2.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有胃、有神、有根脉象的特征。
3.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特征与胃、神、根的关系;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三、常见病脉1.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等1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熟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熟悉模拟脉、对举脉的含义;常见模拟脉与对举脉的内容。
3.熟悉相兼脉的含义;脉象相兼的原理。
掌握脉象相兼的原则;脉象相兼所主病证的规律。
4.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
5.了解妇人妊娠脉象、临床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
脉诊的原理
脉诊的原理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
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以及病变的部位。
脉诊的原理主要包括脉象的判断和脉理的分析两个方面。
首先,脉象的判断是脉诊的基础。
脉象是指脉搏的节律、频率、强弱、滑涩、
沉浮等特征。
通过观察这些脉象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的特点。
比如,脉搏的频率和强弱可以反映患者的阳气和阴气的盛衰,脉搏的滑涩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脉搏的沉浮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状况。
因此,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比较,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脉理的分析是脉诊的核心。
脉理是指根据脉象的特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舌诊等综合信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如,当脉搏偏弦、滑涩、频数时,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当脉搏偏弱、涩滑、频数时,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
通过脉理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病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和病情的轻重,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总之,脉诊的原理是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判断脉象特征,进行脉理分析,从而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脉诊虽然是一门古老的诊断方法,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进行初步判断和护理,有助于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加以调理,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脉诊方法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脉诊方法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脉诊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方法的核心之一,通过触摸和感知人体脉搏的变化,帮助医生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医脉诊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人体脉搏,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状况以及疾病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与脉搏息息相关,脉搏的形态、速度、力度等变化都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关。
中医脉诊方法主要包括按诊、听诊、问诊和看诊四个方面,其中按诊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按诊是通过按压患者手腕处的尺、荣、关三个主要脉搏,感知脉搏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体内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
二、脉诊的基本步骤中医脉诊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时,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触觉。
下面将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步骤。
1. 确定脉诊位置:患者手腕处的尺、荣、关是脉诊的主要位置,医生应正确确定按诊的位置。
2. 触摸脉搏并记录:医生将中指、无名指和食指放在脉搏部位,轻轻按压,感受脉搏的形态、速度和力度等变化,并将观察到的变化记录下来。
3. 诊断脉象:根据触摸到的脉搏变化,医生能够判断出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方面的情况,从而进行疾病的诊断和判断。
4. 分析病情变化:通过对脉搏的诊断,医生能够分析病情的变化趋势,评估治疗效果,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三、脉象的分类和意义脉象是指脉搏的形态、速度和力度等特征。
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脉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并且每一种类型都与特定的脏腑功能和病理状态有关。
1. 弦脉:脉搏有力而有节律,如琴弦震动般,常见于肝阳亢盛或肝血不足等情况。
2. 滑脉:脉搏光滑而细腻,如丝绸般顺滑,常见于阴虚或寒凝等病理状态。
3. 濡脉:脉搏波动明显,如水波般荡漾,常见于阳虚或湿热等情况。
4. 牢脉:脉搏紧绷而有力,如紧凑的钢丝般,常见于实热或肾阳亢盛等病理状态。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脉诊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关联研究
PART 03
中西医结合治疗理论及实 践
REPORTING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起源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起源
自古以来,中医和西医各自独立发展,形成独特的医学体系。随着医学交流的增加,中西医结合治疗 逐渐兴起,旨在整合两者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简单结合到后来的深度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逐渐 成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本原理
根据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针对患者具体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治疗方 法和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方法
包括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中医外治法与西医手术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与西 医康复手段的综合运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脉诊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关联 性进行深入探讨。
数据来源
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包括中医古籍、现代中医药期刊、中西医结合临床 研究等,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和实证数据进行分析。
PART 02
中医脉诊理论及实践
REPORTING
脉诊的起源和发展
3
脉诊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作用
促进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脉诊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脉诊与西医检查的互补性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协同性
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等与西医治疗方法如药 物、手术等可以相互协同,提高治疗效果。
脉诊可以弥补西医检查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如对患者体质、证候类型的判断等。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之中医诊断学脉诊
第六单元脉诊脉诊概述脉象形成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形成与心脏的搏动、脉道的通利、气血的盈亏作用直接相关。
诊脉部位切脉可按部位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三部诊法三部诊法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即诊寸口、趺阳、太溪三脉。
其中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以诊趺阳脉候胃气,以诊太溪脉候肾气。
也有以人迎、寸口、趺阳为三部诊法。
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
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寸口诊法寸口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
寸口分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寸口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方法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医生指法医生面对受检者,一般以左手切按受检者的右手,以右手按受检者的左手。
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的指目按触脉体,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三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左右为宜。
布指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定关,即医生先用中指按在患者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中医脉诊解读
中医脉诊解读脉诊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每个人的脉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并且能够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为您解读中医脉诊的原理和应用。
一、中医脉诊的原理中医脉诊基于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和变化,借此判断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和五脏功能的情况。
脉搏是人体内脏腑经络运行的反映,它既受到体质的影响,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中医脉诊主要分为寸口脉、关脉、尺脉和尺泽脉等几个部位。
通过触诊这些脉搏,医生可以根据速度、力度、形态和节律等特征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脉搏的速度和力度过快可能表明体内有热症,而脉搏的速度和力度过慢则可能表明体内有寒症。
二、中医脉诊的应用中医脉诊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诊断和判断疾病的类型、病程和预后。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脉诊应用:1. 诊断疾病类型:通过脉诊,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寒热、虚实等类型的疾病,从而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线索。
2. 判断病程和预后:通过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进展情况,从而确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3. 判断脏腑功能:通过触诊不同的脉搏部位,医生可以判断体内五脏的功能状况。
比如,关脉反映心脏的情况,尺脉反映肺脏的情况,寸脉反映肾脏的情况等。
4. 评估体质和健康状况:通过触诊脉搏,医生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比如,脉搏的弦细可能表明体内气血不足,脉搏的滑数可能表明体内有痰湿等。
三、中医脉诊的限制尽管中医脉诊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它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中医脉诊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触觉,这对于新手来说可能是一项挑战。
其次,脉搏的特征有时受到外部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可能导致判断的不准确。
此外,中医脉诊只能提供一些初步的信息,还需要结合其他的临床检查和病史等资料综合判断。
总结:中医脉诊是一项独特而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触诊患者脉搏,可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和五脏功能。
它在诊断疾病类型、判断病程和预后、评估体质和健康状况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脉诊的理论依据,正常脉象是指什么,闻诊的重要意义.....
脉诊的理论依据,正常脉象是指什么,闻诊的重要意义.....脉诊的理论依据脉诊主要是按切脉搏,体察脉象变化。
而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
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由宗气推动。
宗气积于胸中,汇合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的清气而成。
血液循行于血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之外,还必须有各脏的配合。
肺主气,肺气的敷布,是血液布散全身的重要动力;而肺朝百脉,即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
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统摄。
肝藏血、主疏泄,有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
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为全身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精可以化生血,又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心、肺、脾、肝、肾五脏功能活动有关。
而五脏与六腑相表里,因此,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出六腑的变化。
寸口脉(腕后桡动脉)为手太阴肺经所过部位,手太阴肺经又与足太阴脾经相通,因此五脏六腑气血变化均可从寸口脉反映出来。
同时,营气与卫气循行全身50周而会合于寸口,所以寸口脉象的变化不仅可反映正气盛衰与病邪性质,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
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
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阴证和阴证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
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
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脉诊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关联度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
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
03
疗效评价标准不统 一
中医和西医的疗效评价标准不同 ,有时难以对治疗效果进行客观 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01
内科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内科疾病的 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如高血 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通过 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 医的药物治疗等方法,能够显 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 质量。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 医学的诊断技术,对疾病进行 综合分析,确定病名、病位、 病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整体观念与局部治 疗相结合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 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 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因此,在治疗时既要考 虑局部病变,又要考虑整体状 况,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中医脉诊与西医检查手段相互补充,为全面评估患者病情提供有 力支持。
个体化治疗
脉诊有助于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个体化,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 满意度。
脉诊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影响及意义
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
脉诊作为中医特色诊断方法,与 西医治疗手段相结合,有助于推 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提高治疗效果
脉诊能够指导医生制定针对性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 活质量。
脉诊的发展
随着医学实践的深入,脉诊逐渐从单一的脉象观察发展为结 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综合诊断方法。同时,历代医 家对脉象的分类和描述也不断细化和完善,形成了丰富的脉 学理论。
执业医师脉诊考点
执业医师脉诊考点
执业医师脉诊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脉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脉是人体内脏脉管血液流动的反映,具有节律性、有规律的跳动,脉的质地、频率、强弱以及脉像等特征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2. 脉象的判断:通过观察脉搏的频率、规律性、脉压和脉象等指标,来判断脉象的特点,如滑数、虚数、弦数、弱数等。
不同的脉象特点和变化可以提示不同的病理情况。
3. 脉证的分析:根据脉象和其他体征、症状相结合,判断和分析病人的脉证。
脉证的分析主要涉及五行理论、寒热虚实以及脏腑经络等方面的知识。
4. 脉诊与诊断:将脉象和脉证分析结果与其他临床信息结合起来,进行诊断和辨证论治。
通过脉诊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方法和方案提供参考。
5. 脉诊的应用:脉诊不仅仅用于疾病的诊断,还可以用于预测病情发展趋势、判断治疗效果以及病人的体质类型等。
在临床实践中,脉诊常常与其他检查手段结合起来使用,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需要掌握这些考点,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判断病人的脉象和脉证,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中西结合中医诊断学考点辅导脉诊的理论依据.doc
2013中西结合中医诊断学考点辅导:脉诊的理论依据脉诊主要是按切脉搏,体察脉象变化。
而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
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由宗气推动。
宗气积于胸中,汇合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的清气而成。
血液循行于血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之外,还必须有各脏的配合。
肺主气,肺气的敷布,是血液布散全身的重要动力;而肺朝百脉,即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
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统摄。
肝藏血、主疏泄,有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
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为全身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精可以化生血,又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心、肺、脾、肝、肾五脏功能活动有关。
而五脏与六腑相表里,因此,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出六腑的变化。
寸口脉(腕后桡动脉)为手太阴肺经所过部位,手太阴肺经又与足太阴脾经相通,因此五脏六腑气血变化均可从寸口脉反映出来。
同时,营气与卫气循行全身50周而会合于寸口,所以寸口脉象的变化不仅可反映正气盛衰与病邪性质,还可判断营卫气血运行的情况。
2017中西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作用细目四:十五络脉要点:十五络脉的分布细目五:十二经筋十二经筋的分布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细目一:经络的作用要点: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要点:1.诊断方面2.治疗方面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分经主治规律2017中西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大纲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归来、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内庭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泽、后溪、养老、天宗、听宫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承山、昆仑、申脉、至阴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涌泉、照海、太溪、复溜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曲泽、郄门、内关、劳宫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丝竹空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听会、阳白、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大敦、行间、太冲、期门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腰阳关、大椎、哑门、百会、水沟、印堂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廉泉、承浆第二十一单元奇穴要点: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太阳、夹脊、外劳宫、十宣、膝眼、胆囊、阑尾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细目一:针刺准备要点:1.消毒2.体位细目二:进针方法要点: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细目三:针刺角度和深度要点:1.角度2.深度细目四:行针与得气要点:1.行针的基本手法2.得气的概念与临床意义细目五:针刺补泻要点:1.捻转补泻2.提插补泻3.平补平泻细目六:针刺异常情况要点:1.晕针2.滞针3.血肿4.断针5.弯针6.气胸7.刺伤内脏8.刺伤脑与脊髓细目七:针刺注意事项要点:1.特殊生理状态的针刺注意事项2.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3.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4.不宜针刺的疾病第二十三单元灸法细目一:灸法的作用要点: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细目二:灸法的种类要点:1.艾炷灸2.艾条灸3.温针灸细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项要点:1.施灸的禁忌2.灸后处理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要点:1.拔罐方法2.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3.拔罐的注意事项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要点:1.电针法2.三棱针法第二十六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作用要点:1.疏通经络2.调和阴阳3.扶正祛邪细目二:针灸处方要点:1.选穴原则2.配穴方法第二十七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头痛要点:1.头痛的辨证要点2.头痛的治法3.头痛的处方4.头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中风要点:1.中风的辨证要点2.中风的治法3.中风的处方4.中风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眩晕要点:1.眩晕的辨证要点2.眩晕的治法3.眩晕的处方4.眩晕的治疗操作细目四:面瘫要点:1.面瘫的辨证要点2.面瘫的治法3.面瘫的处方4.面瘫的治疗操作细目五:不寐要点:1.不寐的辨证要点2.不寐的治法3.不寐的处方4.不寐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感冒要点:1.感冒的辨证要点2.感冒的治法3.感冒的处方4.感冒的治疗操作细目七:哮喘要点:1.哮喘的辨证要点2.哮喘的治法3.哮喘的处方4.哮喘的治疗操作细目八:胃痛要点:1.胃痛的辨证要点2.胃痛的治法3.胃痛的处方4.胃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九:呕吐要点:1.呕吐的辨证要点2.呕吐的治法3.呕吐的处方4.呕吐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便秘要点:1.便秘的辨证要点2.便秘的治法3.便秘的处方4.便秘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一:腰痛要点:1.腰痛的辨证要点2.腰痛的治法3.腰痛的处方4.腰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二:痹证要点:1.痹证的辨证要点2.痹证的治法3.痹证的处方4.痹证的治疗操作第二十八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月经不调要点:1.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2.月经不调的治法3.月经不调的处方4.月经不调的治疗操作细目二:痛经要点:1.痛经的辨证要点2.痛经的治法3.痛经的处方4.痛经的治疗操作细目三:崩漏要点:1.崩漏的辨证要点2.崩漏的治法3.崩漏的处方4.崩漏的治疗操作细目四:绝经前后诸证要点:1.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要点2.绝经前后诸证的治法3.绝经前后诸证的处方4.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细目五:遗尿要点:1.遗尿的辨证要点2.遗尿的治法3.遗尿的处方4.遗尿的治疗操作第二十九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瘾疹要点:1.瘾疹的辨证要点2.瘾疹的治法3.瘾疹的处方4.瘾疹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蛇串疮要点:1.蛇串疮的辨证要点2.蛇串疮的治法3.蛇串疮的处方4.蛇串疮的治疗操作细目三:颈椎病要点:1.颈椎病的辨证要点2.颈椎病的治法3.颈椎病的处方4.颈椎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四:落枕要点:1.落枕的辨证要点2.落枕的治法3.落枕的处方4.落枕的治疗操作细目五:漏肩风要点:1.漏肩风的辨证要点2.漏肩风的治法3.漏肩风的处方4.漏肩风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扭伤要点:1.扭伤的辨证要点2.扭伤的治法3.扭伤的处方4.扭伤的治疗操作第三十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目赤肿痛要点:1.目赤肿痛的辨证要点2.目赤肿痛的治法3.目赤肿痛的处方4.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耳鸣耳聋要点:1.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2.耳鸣耳聋的治法3.耳鸣耳聋的处方4.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牙痛要点:1.牙痛的辨证要点2.牙痛的治法3.牙痛的处方4.牙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四:咽喉肿痛要点:1.咽喉肿痛的辨证要点2.咽喉肿痛的治法3.咽喉肿痛的处方4.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第三十一单元急症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晕厥要点:1.晕厥的辨证要点2.晕厥的治法3.晕厥的处方4.晕厥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内脏绞痛要点:1.内脏绞痛的辨证要点2.内脏绞痛的治法3.内脏绞痛的处方4.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诊脉概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诊脉概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诊脉概述一、脉诊原理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
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
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
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
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3.寸口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右关候脾胃,左右尺候肾。
三、诊脉方法(一)时间诊脉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最佳。
因为该时机体气血平和,内外环境安定,该时的脉象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生理病理情况。
(二)体位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同水平,直腕、仰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2016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诊断学:脉诊的理论依据2015-05-30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患者,女,29岁,已婚。
自然流产后5年,近3年一直未孕,月经稀发,量少,偶有闭经,体重增加明显,带下量多,胸闷纳差,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
基础体温为单相。
治疗应首先考虑的方剂是A.开郁种玉汤B.苍附导痰丸C.温胞饮D.养精种玉汤E.右归丸2、不属于节育措施的是A.宫内放置节育器B.口服探亲药C.人工流产D.皮下埋植药物E.输卵管结扎3、女,27岁。
咯血伴全身皮肤黏膜出血点。
以下哪种疾病最不可能A.流行性出血热B.白血病C.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D.肺结核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患者的权利中不包括A.经济免责权B.平等医疗权C.疾病认知权D.法律诉讼权E.知情同意权5、妊娠期间整个机体出现“血感不足,气易偏盛”的特点,其原因是____ A.胎儿逐渐长大,阻滞气机B.阴血下注冲任养胎C.脾胃不和,气血生化乏源D.肾阴亏虚,阴虚阳亢E.冲脉气盛.肝气上逆6、反映肝损害最敏感的检查指标是A.MAO B.ALT C.AST D.γ-GT E.ALP7、血厥实证治疗时须用方药为A.通关散B.导痰汤C.五磨饮子D.二陈汤E.通瘀煎8、患者因与人争吵,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症见面色苍白,汗出,四肢逆冷,脉细缓。
治疗应首选A.印堂、太阳、百会、神庭B.人中、承浆、百会、囟会C.通天、四神聪、神门、液门D.三阴交、合谷、神门、大陵E.人中、合谷、足三里、中冲9、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主要标准是A.粒细胞/幼稚细胞B.有核细胞/粒细胞C.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D.粒细胞/成熟红细胞E.成熟红细胞/粒细胞10、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治法是A.健脾益气,温中和胃B.疏肝理气,和胃止痛C.养阴益胃,利中止痛D.化瘀通络,利胃止痛E.清利湿热,醒脾化浊11、《濒湖脉学》中记载的脉象有A.24种B.27种C.28种D.33种E.32种12、预防发生人工流产吸宫手术并发症,下述不正确的是A.吸管通过宫颈管,不带负压B.吸宫负压不可过小C.哺乳期要警惕防止子宫穿孔D.需检查吸出物绒毛及胎儿组织量是否完全E.注意无菌操作13、下列各项,属常用的胎盘功能检测项目的是A.HPL B.NST C.尿E3测定D.羊膜镜检查E.阴道脱落细胞检查14、某男,41岁。
脘腹胀痛,硬痛拒按,下利纯稀水,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舌苔焦黄,脉虚。
治疗当首选A.大承气汤B.大黄牡丹汤C.黄龙汤D.大黄附子汤E.十枣汤15、26岁初产妇,末次月经2002年3月10日,于2002年10月13日就诊,检查子宫底在脐上3横指,枕右前位,胎心正常,血压24/14kPa,尿蛋白(+++),本病例现在是A.妊娠满32周,子宫底高度低于正常B.妊娠满31周,子宫底高度低于正常C.妊娠满31周,子宫底高度符合正常情况D.妊娠满30周,子宫底高度低于正常E.妊娠满30周,子宫底高度符合正常情况16、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由于大量醛固酮的什么作用所引起A.潴钠、排钾B.潴钠、排氢C.潴钠、排氯D.潴钠、潴钾E.潴钠、潴氢17、下列疾病中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一定联系的是A.肝结核B.细菌感染C.乙肝D.肝脓肿E.肝血管瘤18、午后或入夜发热,似有热发自骨内之感,伴颧红、盗汗等症,属于A.日哺潮热B.湿温潮热C.气虚发热D.阴虚发热E.热入营血19、初产妇,孕39周,食欲正常,昨晚8时起有腹部阵痛,一夜未睡,今晨就诊,精神疲乏,宫缩10~20秒,间隔10~35分钟,宫缩强度弱,肛查先露头,未入盆,宫口开1指尖,前羊膜囊不明显,骨盆测量无异常,最恰当的处理是A.肥皂水灌肠B.催产素,静脉滴注C.人工破膜D.哌替啶(杜冷丁)100mg肌注E.补液支持疗法20、错误的用药方法是____A.附子先煎B.旋覆花包煎C.生大黄后下D.鹤草芽入煎服E.阿胶烊化兑服21、女性,28岁,已婚。
产前检查胎背位于母体腹部右侧,胎心位于右上腹,宫底可触及浮球物。
诊断其胎位为A.ROP(枕右后) B.RSP(骶右后) C.RSA(骶右前) D.LSA(骶左前) E.ROT(枕右横)22、某男,55岁。
心下痛,按之石硬,大便秘结,日晡稍有潮热,心中懊恼,舌燥而渴,苔黄腻,脉沉紧。
治疗当首选A.大承气汤B.大黄牡丹汤C.大陷胸汤D.小承气汤E.十枣汤23、患者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干,舌苔白,脉弦。
治疗应选用A.杏苏散B.麻黄汤C.止嗽散D.小青龙汤E.百合固金汤24、患者,男,40岁。
两胁胀痛,痛无定处,食少纳呆,舌苔薄白,脉弦。
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246 U/L,HBsAg阳性。
其证型是A.肝肾阴虚B.肝胆湿热C.瘀血阻络D.脾肾阳虚E.肝气郁结25、少腹冷痛,或坠胀疼痛,得温则舒,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舌质暗,苔白腻,脉沉迟。
中医治疗首选下列何方A.银甲丸B.少腹逐瘀汤C.血府逐瘀汤D.理冲汤E.生化汤26、甲型肝炎病毒不会引起的肝炎临床类型是A.急性黄疸型肝炎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C.慢性肝炎D.亚急性重型肝炎E.淤胆型肝炎27、患儿,女,5岁。
面色不华,已逾3个月,指甲苍白,纳食不佳,四肢乏力,大便溏泻,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血常规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治疗应首选A.八珍汤B.大补元煎C.参苓白术散D.保和丸E.补中益气汤28、何项检查对癫痫最有辅助诊断意义A.头颅CTB.脑电图C.脑电地形图D.脑血流图E.核磁共振29、女,20岁,主诉自初中毕业后,越来越不能与陌生人接触,近1年来发展为见到熟人也害怕与之说话,且一说话就脸红,对于该患者心理治疗首选的方法为A.生物反馈B.催眠治疗C.自由联想D.系统脱敏E.人本主义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当妊娠危及胎儿母亲的生命时,可允许行人工流产或引产,这符合A.行善原则B.不伤害原则C.公正原则D.尊重原则E.自主原则2、真热假寒的病机是()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阳盛格阴D.阴盛格阳E.阳盛阴虚3、急性肾炎伴高血压和水肿,限盐饮食每日供盐A.0.5~1g B.1~2g C.2~3g D.3~4g E.4~5g4、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的治法是A.清利肝胆湿热B.疏肝利胆,行气止痛C.通腑泄热,行气止痛D.疏肝解郁,益气健脾E.活血化瘀,行气止痛5、患儿,3岁。
反复浮肿2个月余。
尿蛋白(++++),镜检(-),尿蛋白定量>100mg/(kg·d)。
血清白蛋白25g/L,胆固醇10.4mmol/L(400mg/dl),血压正常。
尿素氮正常。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____A.急进性肾炎B.急性肾炎C.尿路感染D.肾盂肾炎E.单纯性肾病综合征6、患儿,1岁。
发热,咳嗽,喘憋2天,经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傍晚突然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按之右胁下痞块迅速增大。
其证候是A.气滞血瘀B.热毒内闭C.邪陷心肝D.肝风内动E.心阳虚衰7、虚里是指A.左乳下心尖搏动处B.心下C.胃脘D.少腹E.胁肋8、白,神疲畏寒,四肢不温,食欲减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体格检查:颜面及双下肢凹陷性浮肿。
尿蛋白(+++),血浆白蛋白25g/L,B超示:少量腹水。
治疗应首选A.泼尼松加真武汤B.泼尼松加五苓散C.环磷酰胺加真武汤D.青霉素加真武汤E.青霉素加五苓散9、患者男,35岁。
疲乏无力、全身肌痛、畏寒发热15天,高热、寒战、头痛、胸痛伴咳嗽1天就诊,X线检查示左下肺片状肺泡浸润。
考虑可能为军团菌肺炎,应首选A.红霉素B.青霉素G C.头孢匹罗D.氨苄青霉素E.克林霉素10、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不包括A.性激素B.寒冷C.遗传D.药物E.细菌11、阴道内未见尾丝的可能性为A.环脱落B.环异位C.尾丝断裂D.尾丝进入宫腔E.以上可能均存在12、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兼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而腻,脉浮。
其治法为A.祛风通络,散寒除湿B.湿经散寒,祛风除湿C.除湿通络,祛风散寒D.清热通络,祛风除湿E.祛风,活血,通络13、临产的重要标志是A.见红,破膜,规律宫缩B.见红,规律宫缩,宫门扩张不明显C.见红,胎先露下降,伴尿频D.规律宫缩,见红E.规律宫缩,进行性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14、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发生在A.黏膜与黏膜下层B.黏膜肌层C.浆膜层D.限于肌层E.全层15、胎盘的功能有A.替代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B.替代消化系统进行物质交换C.替代泌尿系统进行代谢产物的排泄D.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发挥防御功能E.具有合成激素的内分泌功能16、决定分娩的主要因素是A.产力,产道B.产道,胎儿C.产力,产道,会阴盆底D.产力,产道,胎儿E.产力,胎儿,胎位17、尿毒症时的心血管系统表现中最常见的是A.高血压B.房早C.房室传导阻滞D.心包炎E.心力衰竭18、患者,女,26岁,已婚。
分娩时失血较多,产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耳鸣,大便干燥,舌淡苔薄,脉虚细。
应首先考虑的是A.产后血晕B.产后腹痛C.产后大便不通D.产后恶露过少E.以上均非19、善治血热便血、痔血及肝热目赤头痛的药物是A.虎杖B.槐花C.小蓟D.地榆E.大蓟20、下列各项,与急性肾小球肾炎恢复期病变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____ A.肺、脾B.肺、肾C.脾、肾D.肝、肾E.心、肾21、呕血与黑粪最常见于A.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B.—十二指肠炎C.慢性胃炎D.急性胃黏膜病变E.消化性溃疡22、下列四种发疹性疾病中,具有杨梅样占的是A.麻疹B.风疹C.猩红热D.幼儿急疹E.以上都是23、下列哪项不是赤芍的功效A.清肝泄炎B.清热燥湿C.利尿通淋D.清热凉血E.祛瘀止痛24、足三阳经的循行规律是A.从胸走手B.从足走头C.从头走足D.从足走胸E.从胸走足25、某男,22岁。
形体瘦弱,身高174cm,体重55kg,进食量大于常人,其属于A.气血旺盛B.形气有余C.形盛气虚D.中焦有火E.中气虚弱26、甲型肝炎病毒不会引起的肝炎临床类型是A.急性黄疸型肝炎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C.慢性肝炎D.亚急性重型肝炎E.淤胆型肝炎27、患儿,女,5岁。
面色不华,已逾3个月,指甲苍白,纳食不佳,四肢乏力,大便溏泻,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血常规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治疗应首选A.八珍汤B.大补元煎C.参苓白术散D.保和丸E.补中益气汤28、何项检查对癫痫最有辅助诊断意义A.头颅CTB.脑电图C.脑电地形图D.脑血流图E.核磁共振29、女,20岁,主诉自初中毕业后,越来越不能与陌生人接触,近1年来发展为见到熟人也害怕与之说话,且一说话就脸红,对于该患者心理治疗首选的方法为A.生物反馈B.催眠治疗C.自由联想D.系统脱敏E.人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