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课程安排1.专业课程学生需要修读一定的专业课程,其中包括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力学、材料表面与界面、材料合成与工艺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研究方法与实践学生需要学习并熟练掌握一系列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包括材料分析与测试方法、材料结构表征技术和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等。
通过实践和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3.综合素质学生需要培养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学术写作能力、学术交流和演讲能力等。
此外,学生还将接受一定的科研伦理和学术道德教育。
三、培养模式1.导师制学生在培养期间将由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和管理。
导师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的选择,并参与学生的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等。
2.研究生活动学生将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讲座等学术活动,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还将有机会参与国内外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科研合作。
3.学位论文学生需要完成一篇独立的学术研究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四、培养时间与要求1.学制2.学分要求学生需要修读一定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法与实践课程,获得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
具体学分要求由学校设定。
3.论文要求学生需要在学籍期间完成并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并符合学校的要求。
五、培养支持与保障学校将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起点)博士学位研究生提供完善的教育和培养支持与保障,包括科研项目资助、实验设备与场地的提供、导师指导和学术交流平台的提供等。
六、评估与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术表现将定期进行评估和考核。
通过合格的年度评估和答辩,学生可以进入下一年的学习和研究。
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来评定。
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起点)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有望培养出一批具有深厚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材料产业的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
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是: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掌握化学专业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先进的研究方法,具有高水平的实验操作技能,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独立组织和从事本学科科研、教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和管理的能力,能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协作交流能力。
4、身心健康,能够胜任艰苦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二、培养年限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4年,硕博连续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5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
特殊情况下,经审批后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和硕博连续研究生的培养年限最长可延至6年;不能按期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应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期答辩的申请,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可根据有关规定延长学习年限。
三、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注重前沿性、基础性和交叉性,目前设定以下研究方向:1. 功能溶液化学2. 绿色介质化学3. 无机功能材料化学4. 有机及药物合成5. 能源电化学6. 功能高分子7. 生物分析化学四、培养方式和方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确定副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
为有利于博采众长,提倡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成立培养指导小组,对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重要学术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2个月内,导师应依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生的个人特点拟定出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材料学(080502)材料加工工程(080503)信息功能材料(080520)微纳米技术(080521)纳米材料与技术(0805Z1)材料结构失效与安全工程(080524/0805Z2)二、培养目标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全面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动向;注重材料成分和结构、制备和加工、性能与服役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基本规律的研究;掌握本学科相关方向先进的实验设备、测试手段及评价技术;至少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培养方向1.高性能结构材料与制备技术2.特种功能材料与制备技术3.非平衡材料与快速成形技术4.材料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5.新型结构与功能高分子材料6.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7.纳米材料与能源材料8.材料失效分析及预测预防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根据人才培养和发展需要,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跨学科培养、国际联合培养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
实行导师或联合导师负责制,负责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遵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本学科直接攻博研究生学制为4年;其它类型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在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依据培养方案,获得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鼓励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开始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博士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五、知识和能力结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要求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知识结构,以及材料加工与控制方面知识背景。
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时,必须已经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理论基础,了解本学科方向/研究方向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学科前沿问题。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具有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理论或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见附表。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1、脱产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2、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3、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成绩突出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允许提前答辩并申请学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有关规定)。
没有提出延长报告或申请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者,均按结业处理。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16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12学分。
博士生学位考试课程应包括: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学时:课内40学时;学分:2学分。
2、外国语博士外语不安排课堂教学,通过博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获得4个学分。
3、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材料物理概论;40学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任课教师:于文学教授。
薄膜物理;40学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任课教师:郑伟涛教授。
关联电子体系材料;40学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任课教师:于文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博士生理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直博)专业
博士研究生 博士生 理学院 材料物理与化学(直博)专业培养方案 (2018)一.学科专业介绍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是1989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
天津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为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位授权点之一,基于学校的工科优势,具有鲜明的理工结合特色。
本学科着重强化研究生的材料物理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方法,重点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低维功能材料物理与制备、新型磁性材料、介观物理等方面形成的自己的特色。
本学科主要的研究方向有:1. 低维功能材料物理与制备技术 2. 非晶态物理与纳米材料 3. 新型发光材料 4. 新型磁性材料 5. 介观物理与凝聚态理论。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材料物理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领域能够做出创新性成果,具有国际视野和持续自我知识更新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培养方式: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个别指导或导师团队指导。
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四.必修环节说明1. 文献阅读:每学期至少阅读20篇文献,通过教学管理系统提交阅读报告,纸板需导师签字确认后交学院备案。
2. 开题报告:第三学期初登录“研究生开题报告系统”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3. 研究进展报告:每学期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至少提交3次研究进展报告(PPT及word文档),报告登记表需导师签字确认后交学院备案。
4. 中期考核:第五学期末填写中期检查登记表,经导师、院系考核小组评议通过后交学院备案。
5. 学科前沿讲座:每学期至少参加2次学科前沿讲座并撰写报告,导师签字确认后交学院备案。
6. 学术会议:在学期间需至少参加2次学术会议(其中至少1次为国际学术会议)并撰写报告,导师签字确认后交学院备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40
2
秋季
材料合成化学
40
2
春季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光电材料与器件
40
2
秋季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说明: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必修课程的授课方式为多位博士生导师按专题的形式来分别讲 授,如果条件允许也可由博士生分别讲授,然后由其他博士生和老师来共同讨论评价。
2.课程考核 本专业必修课程经考试合格(75 分以上),选修课程经考试或考查合格(60 分以上)才 能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3.学分要求 博士生课程学习应至少修得 12 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 8 学分,选修课不少于 4 学 分。
3.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采用系统的理论学习、讲授与指导、研讨班等多种培养方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 校讲学指导。
4.博士生应尽早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在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导师和导师指 导小组要加强对博士生的全程指导和检查。学位论文审查实施办法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实 博士学位论文审查制度的规定》。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5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 料科学领域的高层次创造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材料合成技术、材料表征技术、材料应用技术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 和材料物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修业年限为 3 年。生源为 3 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 基本修业年限为 3 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 2 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4 年;硕博连 读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5 年。基本修业年限为 4 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 业,申请提前毕业 者至少要发表 2 篇 SCI 检索论文并且影响因子总和 3.0 以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评价以及应用。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下面是一个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具备扎实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学科专业知识,熟悉材料性能与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2.具有探索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独立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
3.具备扎实的科研方法和实验技能,可以熟练地使用各种科学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和研究工作。
4.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计算机软件和工程化设计工具,具备良好的编程和数据处理能力。
5.具备一定的科研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组织和指导科研小组的研究工作。
6.具备较好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
7.具有较好的科学道德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学术规范和诚信。
二、培养模式1.导师制培养模式。
每位研究生有一个主要导师和若干辅导导师,或者设立博士委员会进行集体指导。
2.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鼓励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开展学术研究讨论。
每周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研究生需要进行学术报告和交流,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4.拓宽科研视野。
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国际视野和科研能力。
三、培养课程1.专业必修课程。
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与表征、材料性能评价等专业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2.学科前沿研究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
3.科研方法与实践课程。
培养学生的科研方法和实验技能,包括科学论文写作、科研项目管理、实验室安全等课程。
四、研究生科研工作和学位申请要求1.论文选题。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研究课题并确立研究方向。
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501 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2.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3.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4.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信息功能陶瓷结构及物性2.纳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3.纳米薄膜材料与器件4.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5.材料设计与计算材料学6.磁性材料及磁电子学三、学习年限1.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博士生毕业时间由博士生导师决定。
提前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必须向系提出书面申请,并经主管系主任批准。
对于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博士研究生,则作肄业处理。
2.硕博连读和直攻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全日制博士生总学分要求≥32学分;硕博连读和直攻博士生总学分≥54学分。
学分分配如下表:五、课程设置及学分一览表:见研究生课程设置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六、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一)培养方式和方法1.导师负责制。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全面负责制,根据研究方向特点,成立以博士生导师为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进行定期指导。
指导小组成员要尽可能地吸收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参加。
由博士生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2.博士生导师应把博士生思想教育和业务培养统一起来,为博士生创造良好的学术和育人环境。
3.鼓励博士生参加科研实践,如项目申请、现场调试、总结、评审、鉴定等工作。
4.鼓励博士生参加教学实践,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博士生可以承担部分教学任务(讲课、指导毕业设计等),培养博士生的综合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拓宽博士生的知识面,促进综合素质提高。
5. 鼓励参加专业学术实践,专业学术实践是指到国内外重点大学或实验室或企业进行科研活动与专业实践,执行学校相关规定。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080501)一、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工作能力的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科学实验技能,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新发展新动向,能够熟练地掌握一种外语,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研究方向1.计算材料学与材料设计2.材料微结构与相变3.材料的非平衡性能与材料仿生(三)学制与学分学制3年,学习年限2—6年,至少修满35学分。
(四)课程设置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
学位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必修)、学位基础课(必修)、研究方向课(课程指定的研究方向必修)。
非学位课程包括非学位必修课(必修)、公共选修课(至少选1门,多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专业选修课(至少修3门,至少修6学分)。
同等学力和跨专业的学生需补修所学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
详见“培养计划一览表”。
(五)课程考核按照《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与成绩管理规定》执行。
(六)教学和培养方式1.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对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论文工作检查等重要环节因有道是组集体讨论。
2.各科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以科研课题带研究生。
让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实践中,接受较系统的科研实践和实验室训练。
有条件时参与产学研联合科研项目,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
4.定期举行论文汇报和专业学术活动,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七)实践环节1.教学实践(2学分):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辅助教师上课、主持课堂讨论、指导教育实习、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或在教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教学实践工作量应不少于20个教学日(每教学日以8小时计),可分散进行,也可相对集中。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任课
教师
(职称)
考核方式
备注
必修课(14学分)
公
共
基
础
课
0010006
英语
90
5Hale Waihona Puke 1全部方向0010004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54
3
1
全部方向
专
业
核
心
课
5713003
高等材料物理
36
2
1
唐建成
考核
全部方向
5713001
材料分析表征技术
36
2
1
张 萌
考核
全部方向
57130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
36
54
跨学科的专业课程
各导师自定
可在全校博士、硕士生课程中选修
必修
环节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3
学术活动
2
四、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3学分):
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进行,开题报告由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组成。要求博士生在阅读100篇有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写出文献综述书面报告。文献综述报告应对本学科相关领域的近期国内外研究动态,包括这些领域的主要进展、前沿课题及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等给出详尽的介绍。
以助研的身份参与课题组承担的科研工作,并须积极参加研究方向所承担的学术活动的组织和学科建设(如计算机室建设与管理、本研究方向通用软件建设、学术会议组织、专家讲学接待、学科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对学科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要求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在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表明作者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等方面均已达到培养目标中规定的要求。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三年制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三年制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物理与化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良好的品德和科学修养、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一至两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负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在材料物理与化学或相关科学领域的研究或应用上做出创造性成果,成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光电薄膜材料与器件;2、光电纳米材料与技术;3、一维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研究;4、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物性表征;5、纳米材料与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6、高分子材料物理与化学;7、无机材料物理与化学;8、功能高分子材料;9、低维材料与量子器件;10、光子学与光电子材料;11、有机光电功能材料;12、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13、新型电池材料;14、材料微观结构表征理论与方法三、学习年限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四、课程设置五、考核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六、学位论文工作及发表论文要求按《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七、执行范围适用于2008年9月至新培养方案出台前期间入学各年级研究生。
八、主要参考书目1.材料科学导论,主编冯端, 师昌绪, 刘治国,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2002 2.材料科学基础, 潘金生,仝健民,田民波,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材料物理导论, 熊兆贤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材料物理基础, 宗祥福, 翁渝民编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5.材料物理现代研究方法, 马如璋,徐祖雄主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6.材料物理化学基础, 董树歧, 黄良钊编,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1.87.材料物理性能, 陈树川,陈凌冰 [著],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8.材料化学导论,唐小真主编;杨宏秀,丁马太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材料化学原理,王恩信…[等]编,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0.材料制备新技术,吴建生, 张寿柏编,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311.材料结构分析基础,余焜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凝聚态物理新论》,冯端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3.《固体光学》,莫党,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614.《纳米材料科学》,张立德等,辽宁科学出版社,沈阳,199415.《材料科学与技术丛书》2A,B卷,科学出版社,199816. 电化学方法原理和应用,第二版,[美国]A.J. Bard, L. R. Faulkner著,邵元华等译,2005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材料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材料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学科视野和创新的科研能力,具备在材料化学工程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展独立科研的能力,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开发新材料的能力,以及具备高端技术研发、科研管理和教学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式:1.课程教育:博士研究生入学后,需要修读一定数量的学术课程,其中包括学科前沿和专业技术课程,以及必修和选修课程。
课程学习旨在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科技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科研训练:博士研究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可以参与教师团队的研究项目,也可以进行个人研究课题。
3.学术交流: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思维和合作精神,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如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讨论等,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学术合作和交流能力。
三、培养时间和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培养时间一般为3-5年,完成学分总数不少于30学分。
其中,科研课程合计学分不少于24学分,包括学科前沿和专业技术课程;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6学分,可以选择跨学科的课程增加学术深度。
四、培养过程:1.入学指导与初步选题:新生入学后,由导师为学生指定初步选题,并提供入学指导,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2.学习计划制定: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并确定完成学分和课程学习的时间节点。
3.课程学习:学生需按要求修读学科前沿和专业技术课程,并参与学术研讨和学术讲座,积极参与讨论并向导师汇报学习进展。
4.科研项目参与: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导师或团队的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学生可以选择个人研究课题,参与课题方案的制定、实验室操作和数据处理,并定期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
5.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生需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活动,如参加学术会议、互访学术研讨会等,加强学术合作和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材料学院博士培养方案
材料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具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的基本素质。
能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又红又专方向的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事业服务的科技人才。
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具有紧跟科技发展进行知识自我更新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或专业技术研究中取得创造性成果的科技人才。
2.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3.“材料学”是用现代物理、化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材料制备、应用过程中材料微观构造与宏观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利用现代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功能薄膜材料、光电子材料、智能材料及相应器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极端条件下远离平衡态材料的形成和亚稳相变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材料结构和性能,以相变和形变等强韧化理论为基础剖析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反应堆结构材料的显微组织与使用性能。
并探索新材料的形成和结构变化的新理论、制备新工艺及开辟材料在信息、能源、结构、环保等领域中的新应用和新机理。
因此要求对博士生的培养应与上述某一方面的前沿研究或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应用研究充分结合,使其在毕业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毕业后在科学研究上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二、学习年限1.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2.硕博连读生的学习年限为4.5-5年3.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4-6年三、主要研究方向1.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与器件2.先进材料的结构、性能与相变3.发光材料器件与物理4.金属材料强韧化研究5.核反应堆结构材料的显微组织与使用性能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见表)1.课程设置(见表)2.学分要求(1) 三年制博士生:课程学习至少获得16学分。
课程设置2门公共课、1门专业课及学术研讨课。
(2) 在职博士生:课程与三年制博士生相同,但时间安排可按“在职任务”的实际情况而灵活安排。
材料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博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材料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是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具备材料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熟悉本学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内学术动态,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二、培养要求1、具有西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创新思维,具备解决材料工程所涉及的复杂学术问题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熟练运用原始创新及研发工作方法。
2、较好的中文和外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可以独立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3、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可以针对复杂而困难的项目进行组织和管理,同时有一定的国际化背景。
4、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学术问题具有独到见解,具有较高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5、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适应未来的科研和创新发展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实践经验。
三、培养方式1、专业化培养:培养研究生在材料工程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涉及多学科交叉,注重实战,培养研究生在复杂环境中融成入才干与通才性。
2、个性化培养:依据学术活动、实践表现等个体差异,将培养的重点、方式、速度等适应个体要求和个体长处。
3、良师益友互助共进的师生关系:培养研究生的师资力量齐备,以教师的大课堂教育为主,师生关系和谐,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方式。
四、培养方案1、学制材料工程博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5年,其中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必须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完成。
建议学制为3年。
2、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要与材料工程学科发展方向和专业需求相适应,课程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
必修课包括材料工程概论、工程材料学、计算材料科学、材料加工工艺、材料工程设计等,选修课程包括现代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表征与分析、材料性能控制与改性、材料失效与寿命预测、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
3、导师制度研究生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学术特长、兴趣爱好等,对研究生进行科学规划与指导。
学校应制定相关规定,落实导师的责任和义务。
材料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在相关学科中具有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解决材料学领域的重要科学和工程问题;
3.具备科学合作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环境下开展工作;
4.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伦理意识,在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中具备较高水平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培养内容
1.课程学习:学生需要完成一定的学分要求,学习相关的材料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工程等方面的课程;同时,还要修读一定的专业选修课,如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等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课程。
2.科研训练:学生需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积累科研经验和技能。
在指导下,学生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掌握科研方法论,提高实验技巧和数据处理能力。
学生需要进行文献阅读和研究进展的跟踪,撰写和提交科研论文,并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和学术报告活动。
3.学术交流:
学生需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科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会议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
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学术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并广泛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领域的进展。
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培养专题方案
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旳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旳物理化学高档专门人才,规定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坚实、广阔旳化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 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旳专门知识、理论、研究措施和实验技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教学工作旳能力;能纯熟地运用计算机,至少能用一种外语纯熟地阅读专业书刊;有严谨求实旳科研作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相应旳产业部门旳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纳米催化材料化学;
2、光电子纳米材料及多孔材料;
3、光催化及环保应用;
4、功能超分子化合物旳晶体工程;
5、非水溶液电化学、功能材料电化学、生物电化学;
6、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应用。
三、学习年限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规定。
四、课程设立
注: 博士生不实行学分制,除前沿讲座及教学实践之外,其他课程控制在5-6门左右(必修课不少于4门),可跨学科选修其他专业旳有关课程或根据状况另选未列入表中旳其他课程。
五、考核方式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六、学位论文工作及刊登论文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学习年限: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物理与化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良好的品德和科学修养、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一至两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负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在材料物理与化学或相关科学领域的研究或应用上做出创造性成果,成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学习年限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二、研究方向:
1、光电薄膜材料与器件;
2、光电纳米材料与技术;
3、一维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研究;
4、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物性表征;
5、纳米材料与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6、高分子材料物理与化学;
7、无机材料物理与化学;
8、功能高分子材料;
9、低维材料与量子器件;10、光子学与光电子材料;11、有机光电功能材料;12、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13、新型电池材料;14、材料微观结构表征理论与方法。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二)、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必修课21学分,指选课不少于7学分,总学分不少于40学
四、培养必修环节要求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和《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五、学位论文工作及发表论文要求
按《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六、必读和选读书目
七、培养质量要求和保障措施
培养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负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在材料物理与化学或相关科学领域的研究或应用上做出创造性成果,成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优秀的导师团队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基本保障,可以给博士研究生悉心指导,帮助其选择合理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课题;本专业良好的科研背景可为博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条件;此外,学院鼓励、支持博士研究生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