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生课程设置.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课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b2d1622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8.png)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类、材料科学类和工程类等。
1. 物理化学类:热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晶体物理学基础等。
2. 材料科学类: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力学性能等。
3. 材料工程类:工程制图、流体流动基础、热量传递、传质过程及其控制、材料及其产品设计等。
4. 实验类: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电子电工实验、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等。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如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凝聚态物理、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与鉴定、高等有机化学、材料界面科学、固体化学导论、功能材料学、等离子体化学与技术、生物医用材料、薄膜技术、含能材料燃烧与催化、树脂基复合材料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课程安排可以查询学校官网。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81746dfe4733687e21aac4.png)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80501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华中师范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目前有研究人员10多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
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0名左右。
二、培养目标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和人民,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具有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及其相关领域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知识技能,熟悉本专业国际研究动态,具有从事科研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本专业学制2—4年,总学分为36—38学分。
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符合学校提前毕业的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在校学习时间达2年,可书面申请,经审批后提前毕业。
五、课程与学分设置见《课程设置表》六、实践环节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至少要完成17个学时或相当此量的教学一线的工作,合格者计1学分。
教学实践形式:①辅导本、专科课程;②辅导本、专科学生实验;③辅导本、专科学生论文。
学术活动要求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1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1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由导师和导师组规定具体要求),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
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导师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
合格者计1学分。
七、科学研究1.三年毕业的硕士生不作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有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①论文应体现作者对研究课题所在领域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向有较全面的了解;②通过课程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使学生科研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③对所研究的课题(问题)应有独立见解,成果有所创新;④论文达到在专业刊物发表的水平。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0001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0001](https://img.taocdn.com/s3/m/28c16c958e9951e79a892790.png)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物理与化学导论
总学时数:72
开课学期:第1学期
学分:4
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编号:0805012X01
课程说明:(课程性质、地位及要求的描述)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材料作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化学和物理是材料科学的基础内容,是进行各类新型材料研究和开发的必备知识。
本课程主要阐述材料科学中的物理和化学两方面,内容含有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以及材料的制备化学,材料的物理性能及其微观机理以及相关现代专题进展..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材料物理部分(35学时):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光学、声学、功能转换等.材料化学部分(37学时):陶瓷材料,磁性材料、分子电子学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薄膜材料、金属和合金材料、光学材料、传感器等。
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小组讨论,文献调研,专题报告等形式。
教材
周志华,材料化学,化工出版社,2006.
熊兆贤,材料物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目:
I。
,W。
, 2001
殷敬华,现代高分子物理学,科学出版社2002。
唐晓真,材料化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方俊鑫陆栋著,固体物理2003。
(大纲起草人:彭明丽大纲审定人:王小芳)。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课程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8ea8250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a.png)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引言: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具备材料与化工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满足工业、科研等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程设置目标: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材料与化工领域从事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二、主要课程内容:1. 基础课程:(1)高等数学:包括数列、极限、连续性、微分学、积分学等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数学基础。
(2)大学物理:介绍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为学生理解材料与化工中的物理现象打下基础。
(3)无机化学:学习无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4)有机化学: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1)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介绍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学习材料的加工和表征技术。
(2)化学工程原理:学习化学反应原理、传热和传质原理,了解化工过程的设计和优化方法。
(3)材料化学:学习材料的合成、改性和表面处理等化学方法,掌握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4)材料物理学:学习材料的热、力学和电学性质,了解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规律。
(5)材料加工与制备技术:学习材料的成型、焊接、涂层等加工和制备技术,掌握材料的加工过程和工艺控制方法。
(6)材料表征与分析技术:学习材料的显微镜、光谱分析、热分析等表征和分析技术,能够对材料进行结构和性能分析。
(7)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学习化工过程的控制原理和方法,了解过程的优化策略和技术。
(8)材料与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学习材料与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掌握相关管理和监控技术。
3. 选修课程:(1)新材料技术:介绍新型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培养学生对新材料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2)石油化工技术:学习石油化工的原理和技术,了解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和应用。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9c0012a300a6c30d229f07.png)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80501)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建设事业需要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二十一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应用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愿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
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人类、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天然产物与材料方向在石油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以天然产物为原料制备材料是材料发展的新趋势。
本方向主要研究天然产物的提取、改性及其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主要包括基于松香、生物碱、银杏黄酮等有效成分的提取、改性及其衍生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基于植物油、木质素、纤维素、多糖等天然产物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先进材料结构与性能方向主要研究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光催化材料、功能纳米材料、催化功能有机膜、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为先进材料的研究、制造及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培养人才。
3、材料分子模拟与设计方向主要研究利用理论方法(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量子化学、蒙特卡罗等方法),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实验方法,模拟材料中分子运动的微观行为。
材料分子模拟与设计所研究的对象小至单个化学分子,大至复杂的聚合物复合体系,涉及分子在各种表面上的动态特征和分子结构的演变轨迹等现代实验方法难以计量的物理化学现象与过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2665d4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6.png)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材料物理与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涉及物理理论和实验方法,又涉及化学原理和实验技术。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材料物理与化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加深人们对材料的理解,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功能。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对于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理论课程可以教授学生相关的物理和化学原理,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关知识的基础。
但仅有理论知识还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课程应该成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室实训和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学习相关实验技术和科研方法。
这样的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培养。
材料物理与化学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
课程设置应该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引入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创新能力。
可以设置跨学科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材料物理与化学的基础上,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整体能力。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还应该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其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功能。
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实际问题的培养。
可以设置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工业界的科研项目或者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解决,了解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并通过科研方法和技术手段寻求解决方案。
这样的实践培养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科研人员。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要注重国际化的视野。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国际性学科,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材料研究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国际化的视野,引入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可以通过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开展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国际合作能力。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a1d7433169a4517623a362.png)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所属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专业代码:080501 获得授权时间:2006年2.学科、专业简介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安徽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具有一定特色、覆盖材料物理与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尤其是前沿领域的专业学科;着重研究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合成与制备、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粉末冶金材料等;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5人;现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上项目10余项,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本学科已经成为培养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3.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开拓进取、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坚实的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能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科学研究及交流,具有在材料物理与化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主要研究方向01. 材料结构与性能02. 新型无机功能材料03. 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化学04. 粉末冶金过程理论与新技术05. 计算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5. 学制及学分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最长学习年限4年。
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位课程学分16。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需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至少2门主干课程,补修学分不计入课程总学分。
6. 课程设置方案见课程设置方案一览表7. 必修环节必修环节采取学分制,考核合格课取得相应学分,研究生取得相应学分后才能进行论文答辩。
必修环节学分不计入课程总学分。
(1) 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文献阅读一般从第二学期开始,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逐步安排文献资料阅读,文献阅读总量以充分了解所研究课题方向的前沿动态和学科基础为宜。
贵州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培养方案
![贵州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46b80a581b6bd97f19eab5.png)
0805 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关于材料的成分、微观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材料制备加工工艺和它们的性能与用途之间有关的知识的开发和应用的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和当代科学技术的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在原材料和资源方面我省具有较大的优势,对材料的需求量大、质量、性能要求高,这为材料研究、开发、应用及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是研究各种材料特别是各种先进材料、新材料的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各种高新技术材料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应用基础学科,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理工科结合的学科。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知识,熟练地掌握有关的先进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法、测试手段和评价技术,深入了解材料性能与其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独立从事材料物理与化学领域研究工作和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能力。
毕业学生可在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或在大型企业公司担任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三、培养目标1.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有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学科的科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3.具有从事材料物理化学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深入了解材料性能与其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各种新材料的开发能力,应用和解决与材料制备有关的工程问题的能力。
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研究方向01、高性能薄膜材料02、材料界面热力学03、材料相变热力学与动力学04、材料扩散热力学与动力学05、电子材料物理五、培养方式培养方式包括全脱产、半脱产、不脱产三种方式(含联合培养、委托培养)。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1e44dd25915f804d2b16c191.png)
材料物理与化学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080501)一、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工作能力的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科学实验技能,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新发展新动向,能够熟练地掌握一种外语,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研究方向1.计算材料学与材料设计2.材料微结构与相变3.材料的非平衡性能与材料仿生(三)学制与学分学制3年,学习年限2—6年,至少修满35学分。
(四)课程设置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
学位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必修)、学位基础课(必修)、研究方向课(课程指定的研究方向必修)。
非学位课程包括非学位必修课(必修)、公共选修课(至少选1门,多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专业选修课(至少修3门,至少修6学分)。
同等学力和跨专业的学生需补修所学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
详见“培养计划一览表”。
(五)课程考核按照《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与成绩管理规定》执行。
(六)教学和培养方式1.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对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论文工作检查等重要环节因有道是组集体讨论。
2.各科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以科研课题带研究生。
让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实践中,接受较系统的科研实践和实验室训练。
有条件时参与产学研联合科研项目,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
4.定期举行论文汇报和专业学术活动,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七)实践环节1.教学实践(2学分):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辅助教师上课、主持课堂讨论、指导教育实习、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或在教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教学实践工作量应不少于20个教学日(每教学日以8小时计),可分散进行,也可相对集中。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https://img.taocdn.com/s3/m/6fbd3338168884868762d6e0.png)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掌握坚实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见附表。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1、脱产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时间约各占一半。
课程学习主要安排在1-3学期。
2、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3、在职人员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4、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内容的登记备案。
5、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时间,不能申请提前答辩。
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须提前三个月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审批,可延长学习年限。
(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没有提出延期报告或延长期满仍未完成硕士论文工作者,均按结业处理。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1、公共课:第一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100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40学时,2学分。
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学时,1学分;开课学期为第二学期。
2、专业基础课:材料表征;40学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任课教师:于文学、赵竹弟教授。
新型功能材料;40学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任课教师:王欣教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https://img.taocdn.com/s3/m/e82770b550e2524de5187eac.png)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501)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以培养“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术后备人才”为基本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术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深厚而宽广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掌握相应的物理和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技术;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3.主要为攻读博士学位做前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准备;培养能从事材料物理与化学相关方面的科研、教学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高层次创造性专业研究人才。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光电材料与器件2.发光材料3.信息存储材料4.微纳敏感材料5.生态环境材料6.纳米生物医用材料7.多酸材料8.功能材料分子设计三、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不少于9学分,专业主干课不少于8学分,发展方向课不少于8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提前毕业条件:以第一作者且第一署名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公开发表与论文方向一致2篇以上SCI文章者,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同意、与学院学位分委会讨论通过,并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可以提前毕业(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2年)。
四、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
2.导师组负责整个研究方向的把握,对每个学生论文选题的准确性、可行性以及论文内容难易程度等进行评估。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08744e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2.png)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的目标应该明确。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研究生课
程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工作。
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
学研究能力。
课程的内容应该紧贴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的发展日新月异,研
究生课程的内容应该不断更新与完善。
我们应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
能够跟上科学研究的步伐,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动态。
我们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在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中,我
们应尝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还可以引入研讨班、实验室讨论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我们还要注重研究生课程的评价与改进。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科学的评
价机制,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学校、企业等单位的合作,互相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研究生课程的质量。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
我们应该明确课程目标,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评价与改进,从而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
能力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人才。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c73787c96294dd88d1d26b03.png)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量子化学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 of Quantum Chemistry)课程编号:0805012F03学分:3总学时数:54开课学期:第2学期考核方式:学习论文课程说明:(课程性质、地位及要求的描述)。
《量子化学计算机模拟》是在学习了《结构化学》、《量子化学》之后,为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方向课,在每学年第二学期讲授。
如果说《结构化学》、《量子化学》还有更多的抽象,那么《量子化学计算机模拟》则直接对各研究体系进行可与实验对比的计算机模拟。
近二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水平的迅速发展,计算化学已成为理论化学的重要分支,主要通过量子化学方法、分子力学方法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来解决与化学相关的问题。
目前,计算化学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各个领域,迅速成为定量预测分子的结构、性质以及反应性能的有力工具。
本课程计划安排54个学时。
采用授课与上机演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当今国际流行的常用计算软件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技巧,着重培养同学们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同学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计算化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在化学合成、反应机理、生物、材料等各个领域中得到应用。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内容:1.1量子力学历史背景 1.221世纪的理论化学计算机模拟要求:了解量子化学的背景知识、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及其未来方向学时:3第二章从头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内容:2.1量子力学基本假设2.2定态近似2.3从头计算法的“头”2.4自洽场方法2.5变分法和LCAO-MO近似2.6量子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2.7量子化学中的基本近似要求:了解从头计算法的基础知识、计算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近似。
学时:9第三章布居分析和基组专题内容:3.1布居分析 3.2基组专题要求:理解基组概念及选择的原则,掌握布居分析的计算方法和基组的计数,了解Mulliken布居分析的优缺点及改进的思路。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课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11f0183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6.png)
Ⅰ
材环学 院
础课 现代高 程 技术新 40 2
材料
Ⅰ
材环学 院
固体物 理与化 60 3 学(Ⅱ)
Ⅱ
材环学 院
材料表 面与界 40 2
面
Ⅰ
材环学 院
文献阅读
1
开题报告
1
学术讲座
1
实践活动
1
中期考核
1
论文写作
1
研究环节 学位论文
10
非选
程
学修 位课
课程
环境材 料
50
2. 5
Ⅱ
复合材 50 2. Ⅱ
环境学 院
表面工 程学
40
2
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材环学 院
等离子 化学
40
2
Ⅱ
材环学 院
稀土固 体材料
40
2
Ⅱ
材环学 院
环境化 学
50
2. 5
Ⅱ
环境学 院
环境工 程学
50
2. 5
Ⅱ
环境学 院
清洁生 产技术
40
2
Ⅱ
材环学 院
环境生 物化学
40
2
Ⅱ
环境学 院
水处理 材料与 40 2 技术
Ⅱ
材环学 院
纳米材
料表面 改性与
40
2
Ⅱ
材环学 院
文
笔试或论 文
笔试或论 文
笔试或论 文
笔试或论 文
笔试或论 文
笔试或论 文
笔试或论 文
笔试或论 文
笔试或论 文
笔试或论 文
笔试或论 文
笔试或论 文
笔试或论 文
笔试或论 文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652513ed630b1c59eeb5c9.png)
硕士学位论文都必须是学术性论文。由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论文主体(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已发表文章目录、致谢等部分组成。涉及理论研究工作的学位论文可在论文主体中增加理论部分。
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应努力体现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应详实准确。()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能提出新问题,或对已提出的问题作出新的分析和论证;凡是通俗性、泛论性或单纯叙述他人成果的文章或翻译材料,不能作为硕士学位论文。()论文正文的篇幅在万至万字左右,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实践环节(学分):
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完成一定量的教学实践或工程实践或管理实践或勤工助学,实践环节工作量为学时,经考核合格,给予学分。具体参照《南昌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暂行规定》执行。在正规高等学校担任过一门本科以上课程教学者或委培、定向的硕士生可免去实践环节,自动获得学分。
外语学术论文(学分):
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工作并重,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培养研究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应修学分:总学分不少于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学分(必修课不少于学分),必修环节学分,学位论文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指导教师
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以及各个必修环节,取得相应学分,并完成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后,按照《南昌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材料物理与化学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c3fb9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c.png)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硕士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501一、培养目旳材料物理与化学是一门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从分子、原子、电子等多层次上研究材料旳物理、化学行为与规律,致力于先进材料与有关器件研究和开发旳学科。
材料物理与化学所研究旳新现象和新效应是材料、能源、信息等工业旳基础,对目前高技术旳带头领域,如新型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有重要影响,对科学技术旳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有重大作用。
本学科旳硕士生培养工作积极贯彻党旳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络实际旳原则,面向现代化建设旳人才需求,面向学科世界先进水平,面向未来科技旳发展趋势。
本学科培养旳硕士生应掌握材料物理与化学旳基本理论和有关试验技术,理解本学科旳历史、现实状况和国际上旳学术动态。
较为纯熟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旳外文资料。
具有很好旳专业理论基础,良好旳科学研究素质和严谨旳科学作风,能纯熟运用计算机和先进旳检测设备,从事某一方向旳理论或试验研究,具有初步旳独立从事本专业或交叉学科领域前沿课题旳科学研究能力并获得一定研究成果。
本学科硕士生规定拥护党旳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遵法,尊敬师长,尊重他人,品性端正,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规定具有严谨旳学风、强烈旳事业心和为科学旳奉献精神,团体合作精神。
本学科硕士生毕业后应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其他有关单位旳与本专业有关旳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修业年限本专业硕士生学习年限为全日制三年。
规定学生在学习年限内完毕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旳学习,掌握有关旳专业试验技能,独立从事并完毕一定数量和质量旳有关研究工作,修满授予学位所规定旳学分,完毕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三、研究方向郑州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授权点被同意正式招生,博士授权点被同意正式招生。
通过数年旳建设与发展,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构造合理,研究力量雄厚,充斥朝气与创新精神旳师资队伍。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fd7fbe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9.png)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材料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其在各领域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材料领域,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是两个领域内的基础学科,为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因此,建设一套符合材料物理与化学发展需求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高水平的材料科学研究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该以满足材料研究需求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和应用并重的原则。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选经典课程,强化基础理论。
在研究生课程中,应该注重重要的经典课程的学习,如《材料物理基础》、《材料化学基础》等。
这些经典课程是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的基础,围绕着材料结构、性能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材料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材料物理与化学的基本分析和设计能力。
二是注重前沿技术和热点问题的探讨。
材料科学是一个极具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学科,因此,研究生课程中还应该设置涉及到当前热点问题和前沿技术的课程,如《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催化材料与催化反应理论》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于当下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的认知,培养学生对新技术快速掌握、新问题创新解决的能力。
三是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学科知识的理论学习是建设研究生课程的核心,但是单纯的理论学习并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材料科学人才,因此,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此,可以设置带有实验、实践环节的课程,如《材料分析与表征技术》、《材料计算与模拟实践》等。
通过实体化的实验操作和计算计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了丰富的材料知识,而且具有对于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实践能力。
四是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引入。
在材料科学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将国际化教育理念引入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发展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考查
春季
07S18C0111
生态环境材料
30
1.5
考试
春季
07S18C0112
信息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30
1.5
考查
春季
07S18C0113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
30
1.5
考查
春季
07S18C0114
信息材料现代分析
30
1.5
考试
春季
07S18C0115
结晶化学
30
1.5
考试
春季
07S18C0116
薄膜物理与技术
30
1.5
考试
春季
07S18C0117
铁磁学基础
30
1.5
考试
春季
07S18C0118
磁性材料测试与分析
30
1.5
考试
春季
任选
07S00C0002
日语(第二外国语)
120
3.0
考试
秋季
任选
07S00C0003
体育
40
1.0
考查
秋或春季
任选
07S18C0101
信息功能材料学
30
1.5
考试
秋季
任选4
门以上
07S18C0102
高等物理化学
30
1.5
考试
秋季
07S18C0103
量子力学基础
30
1.5
考查
秋季
07S18C0104
20
1.0
考试
秋季
第三学期
基础
理论课
07S00A0006
数值分析
60
3.0
考试
秋季
必修
07S00A0007
应用统计
40
2.0
考试
秋季
专
业
课
07S18A0101
材料近代研究方法A
40
2.0
考试
春季
任选3
门以上
07S18A0102
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
40
2.0
考试
秋季
07S18A0103
固体物理导论
40
2.0
量子理论
30
1.5
考试
秋季
07S18C0105
半导体缺陷工程
30
1.5
考查
春季
07S18C0106
晶体材料测试与分析
30
1.5考试春季源自07S18C0107磁性材料基础
30
1.5
考查
秋季
07S18C0108
新能源材料
30
1.5
考查
春季
07S18C0109
化学电源
30
1.5
考试
春季
07S18C0110
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
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生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
时
学
分
考核
方式
开课
学期
备注
学
位
课
公
共
课
07S00A0001
自然辩证法
54
2.0
考试
秋季
必修
07S00A000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1.0
考试
春季
必修
07S00A0004
第一外国语(英语)
180
5.0
考试
秋、春季
必修
07S00A0005
专业外语(英语)
考试
春季
07S18A0104
现代晶体化学
40
2.0
考试
秋季
非
学
位
课
必修
环节
07S00D0001
学术报告训练
两次
1.0
考查
必修
07S00D0002
学术活动
≥五次
1.0
考查
必修
限选课
07S00D0003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基础
60
2.0
考试
秋季
必修
选
修
课
07S00C0001
英语口语强化训练
30
1.0
考查
秋、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