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重点

名词解释

1、新感温病:即感邪即发,起病即见肺卫表证,病发于表的温病。

2、伏气温病:即感邪之后,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起病即见里热证,病发于里的温病。

3、透热转气:治法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即在清营养阴方中佐以透热转气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4、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自觉发热不甚,热势不显扬于外。为湿热郁蒸气分之象。

5、金囚木旺:金囚,指肺被热邪所灼;木旺,指肝风内动;今肺为热灼而不能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反侮所不胜,即所谓金囚木旺。

6、分消走泄:指湿温或温病兼挟痰湿郁于三焦之治法。即通调三焦气机,从上、中、下三部泄化湿浊之邪。

7、两阳相劫:病机名。词出《温热论》,风与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耗津劫液,津伤则邪火逾炽,头面清窍为之干燥。

8、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侯类型。

9、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0、昏谵:即神昏谵语。指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意识障碍。

11、疠气:即乖戾之气。为瘟疫的致病主因,其来势凶猛。致病急骤,传染性极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六淫温邪的暴疠之气。

12、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13、温毒: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病因概念指“热毒”、“毒火”等;其二,作为病名的概念,指一类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等特征的“温毒病”。

14、逆传心包:病机名,指温邪由肺卫直接内陷心包。

15、暑痉:疾病名。又名暑风、暑病,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

16、浊邪害清:病机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湿为重浊之邪,于热相合,湿热蕴蒸,蒙蔽于上,则清阳之气被其阻遏,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

17、瘟疫:疾病名。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18、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其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毒、疠气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19、暑厥:疾病名。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等。

二、简答

2、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的初起证侯,发病季节,治则,治禁。

加用银花、竹叶、豆豉、荆芥、牛蒡等――泄卫力强,重在清疏卫表以退热,――-以表热重为主

加用桑叶、菊花、杏仁――宣肺力强,重在清宣肺气以止咳―以表热较轻,咳嗽较甚为宜

有藿香、豆豉――泄卫透表湿力强――蔻仁、厚朴、半夏用量较轻――化里湿之力稍逊――重在宣化表湿

无藿香、豆豉,重用杏仁、蔻仁,厚朴、半夏――宣气化里湿力强,加滑石、竹叶――泄热利湿――主用于里湿蕴热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乃火热之气,燔炎酷烈;伤人极速,侵袭人体多径入阳明,一病即见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的证候,即所谓“夏暑发自阳明”

5、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上燥治气”针对秋燥病初起,燥热郁闭肺气,燥伤肺之津液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热伤肺,肺气抑郁,肺失宣降,治宜清热宣肺,甘寒滋润,调养肺之气阴。

○2“中燥增液”针对郁滞在肺之燥热化火,移热于胃肠,导致胃肠津液耗损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热盛于中焦,灼伤胃、肠阴液,治宜在清泄里热的同时,用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肠的阴液,胃肠阴液充足了,肺之燥热亦易清除;因为肺胃经脉相连,肺与大肠相表里,三者之气阴相互为用。

○3“下燥治血”针对病之后期,少数正虚邪盛的病例,燥热化火传入下焦,耗伤肝肾阴液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伤真阴,水亏火旺,水不涵木,机体失养,治宜滋养肝肾、填补真阴而奉养精血,阴血充足燥热亦易清除;因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从补阴血能达到补肝肾阴液的目的,此时当重用血肉有情之品。

6、暑病益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暑温的治疗原则是清暑泻热,顾护津气

初起暑入阳明气分,治宜辛寒清气,涤暑泄热;暑伤津气,治宜清热涤暑,益气生津;津气欲脱者治宜益气敛津,扶正固脱;正如张凤逵所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8、温病的特点

○1病因特点:外感温邪

○2发病特点:

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急骤性。

○3病机特点: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到虚。

9、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

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温燥病邪的致病特点:病变以肺为主

易致津液干燥

易从火化○5温邪的致病特点: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里热内迫特性显著

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攻窜流走

蕴结壅滞

○7疠气的致病特点:

致病力强

传染性强

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部位

10、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

王氏连朴饮证的证候,理,法,方:

证:身热,心烦,口渴欲冷饮而不多饮,脘腹痞滿或腹痛,口苦,呕恶,便溏灼肛,甚则吐利并作(色黄而秽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黄多白少而腻,脉滑数

本证的辨证要点:

⑴具有湿热阻中,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的基本症状:如脘腹胀滿,呕恶便溏,甚则吐利等

⑵具有阳明胃热偏盛的基本症状:如身热壮热,口渴欲冷饮,口苦心烦,尿赤,舌红,脉滑数等

理:湿热壅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

法: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方:王氏连朴饮(《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方)

药:川连厚朴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炒山栀芦根

运用时常加黄芩、滑石--加强通热导湿之功

甘露消毒丹证的证候,理,法,方:

证:发热口渴,肢痠倦怠,胸痞腹胀,口苦呕恶,烦躁,咽肿或颐肿,尿赤便秘,或黄,或疮疡,或斑疹,或疟,或痢,或淋浊,苔黄腻,脉滑数。

理:湿热蕴毒,充斥三焦(热重于湿)

法:清热解毒,分利三焦

方:甘露消毒丹

药: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

11、卫气同病

12、重要条文

《温热论》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4)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8)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9)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10)

《温病条辨》上焦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