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2005),字芾甘。汉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2005),字芾甘。汉
合作探究:
1.写索桥为什么还要还要写都江堰? 2.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 们的 手和心?这里的“手”和“心”都比 喻什么? 3. 石头是会说话的,同学们猜猜石头 会说些什么?
写作技巧:
1.比喻手法 2.联想 3.衬托 4.铺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业: 课下写一段反映“爱心”这 一 主题的语段,200字左右。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作者简介:
巴金: 原名李尧棠(1904~2005),
字芾甘。汉族。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散文集《随想录》。祖 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 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 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笔名为 巴金。
代表作:
《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雾》、《雨》、《电》)等;还有 《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文字带有 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 学习文中所赞美的牺牲自己,造福 于百姓的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生字词语:
1.字音: 堰yàn 岷mí n 坪pí ng 葺qì 2.纠正字音:堤dī不读tí摔shuāi 不读suāi 3.词语: 缝隙:裂开或自然的狭长的空处。 雪冤:洗刷冤屈。
感悟课文
按游览顺序: 介绍索桥(1): 名称、桥身 桥面、桥栏、桥墩 站在索桥上(2-3): 都江 堰 走下索桥(4-5): 索桥来 历 感悟(6): 主旨
必修二《家》 《巴黎圣母院》名著导读知识点总结
名着导读《家》一、作者简介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二、作者的思想成就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梅、瑞珏、鸣凤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和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二是歌颂封建大家庭中年轻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三是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三、经典人物形象1、觉新(1)觉新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他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怯弱忍让、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2)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态度。
试举小说中的事件加以简要的阐述。
a、觉新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冯乐山做媒、高老太爷做主,让他另有所娶时,他竟无力反抗,违心应允。
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然而梅却终被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
b、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逃婚了,他自己余痛未消,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不惜求助于觉民的恋人琴表妹,要觉民屈服,为的是不失这个家的“体面”。
d、当陈姨太以产妇的血光会使老太爷尸体大出血,引起“血光之灾”为名,要瑞珏到乡下分娩时,他也竟屈从于这鬼话,把他的又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生于四川
写作背景
“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 “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 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 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 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 这样的尸体。” ——秦牧 (“文革”期间广州街头所见)
彭 德 怀 被 批 斗
巴金在十年浩劫中的大致经历: 放弃包弟并没有换得保全一家人,1968年8月,巴金 被关进牛棚改造,随后经受了大字报、挂牌游街等 形式的批斗。 1970年,到农村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 地„„ 1972年,妻子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上癌症,病 逝。 巴金的儿子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也饱受精神和肉体 上的折磨,性格变得内向抑郁,疾病缠身。此时, 巴金69岁。 巴金曾在《病中》一文写道:“当姚文元拿着棒子 的时候,我给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 做过什么事情?十年间我不过是一条含着眼泪等人 宰割的牛。”
3.作者为什么会对一只狗产生如此深重的歉疚之情?
3.作者为什么会对一只狗产生如此深重的歉疚之情? 作者是为了保全自己,把小狗送到了手术台 上,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所以这不仅仅是 一种歉意,更是一种发自灵魂的忏悔,是对生命 的尊重。
写作背景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一场“十 年浩劫”席卷而至。无辜的人们惨遭杀 害,千年的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 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
关于《随想录》
“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 ——巴金 仅凭早期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巴金就已经确立了“巴、老、曹”并称的巨匠地位。 但因为有了5卷本、40多万字的《随想录》,不但使 他的文学创作攀上新的高峰,也更使他因“讲真话” 的巨大的勇气,而成为一个特殊时代中最具标志性意 义的榜样。正如鲁迅已经不仅 是中国文学的旗手,更是民族 性格和意志的标志一样,巴金 是作为民族良心和品质的旗帜 而被人们所崇敬。
人物简介:人民作家——巴金
成名作《灭亡》
巴金在法国巴黎留学 期间,写下了反抗黑 暗势力的第一部长篇 小说《灭亡》,1929 年第一次以“巴金” 的笔名在《小说月报》 发表,引起文坛内外 的普遍关注。
关于《灭亡》的写作
巴金后来写道:“每晚回到旅馆里,我稍微休息一下疲倦 的身子,就点燃煤气炉,煮茶来喝。于是巴黎圣母院的钟 声响了,沉重地打在我的心上。在这样的环境里过去的回 忆继续来折磨我了。我想到那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 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我想到那过去的一切,心就像 被刀割着痛,那不能熄灭的火焰又猛烈地燃烧起来了。为 了安慰这颗寂寞年轻的心,我便开始把我从生活里得到的 一点东西写下来。每晚上一面听着圣母院的钟声,我一面 在练习簿上写一点类似小说的东西,就这样在三个月里我 写成了《灭亡》前四章。”1928年8月,他在法国的沙多吉里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并第一次在这部作 品上署上了“巴金”这个笔名,《灭亡》带着该市的邮封 寄往了上海。
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积极呼吁和组织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 并将自己几十万元的积蓄、稿酬和8000多 册藏书捐赠给文学馆。
荣誉
巴金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一千 万字的著作和四百多万字的译著。作品先 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的一位中国作家。 1999年,国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 “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 予了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 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 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 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 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 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 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 《家》---甘霖
• 1987年电视台《家春秋》 剧组,陈晓旭饰演梅表姐, 张莉饰演鸣凤
陈晓旭饰演梅表姐
张莉饰演鸣凤2
觉民的是孙启新,不少观 众认为他英俊帅气 傅以宏出演觉慧
瑞钰的扮演者徐娅,后来拿下第七届 金鹰奖的最佳女主角
二、故事梗概
•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 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 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 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和父亲指定的姑 娘结了婚。 • 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就不同了,他们接受西 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 是新时代的新青年。觉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 但是他依旧还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 拥护者。
三、赏析
•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 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 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 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 要的地位。 •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 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 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 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 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 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 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
•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 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 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 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 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 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 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 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 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 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 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 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 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 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家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 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 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 亡的趋势。
寻找理想作者巴金简介
《寻找理想》作者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
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
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
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
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
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断到南方和北方去旅游,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
1934年秋去日本,写作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平和稳健。
1935年回国参加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总编辑。
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为20世纪30-40年代的新文学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抗战爆发以后,辗转于广州、桂林、上海、重庆等地,将理想融入知识分子的民间出版事业。
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
巴金简介
三一文库()〔巴金简介〕巴金,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巴金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巴金 - 人物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著书颇丰。
巴金 - 代表作品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巴金 - 笔名由来巴金一生写过九百多万字的文章,用过二十多个署名。
用得最多的是“巴金”这个名字。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
那还是在法国沙多—吉里小城,巴金写完了处女作《灭亡》,想寄回国出版,又不想用真实的名字李尧棠,就想起了一位北方同学巴恩波,相处不到一个月,他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在项热投水自杀。
为了纪念他,就用了百家姓中这少见的“巴”字;这时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看到桌子上摆着巴金正在译的克鲁泡特金(1842—1921)的《伦理学》,就建议取用这个“金”字。
一个很随意、很平常的署名,后来却成了巴金信仰无政府主义的“罪证”:巴是巴枯宁的首字,金是克鲁泡特金的尾字,说明他崇拜无政府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不允许有别的解释。
巴金 - 忘年之恋巴金的一生没传过一次绯闻,他与夫人萧珊恋爱八年,相守一生,成为文坛的楷模。
萧乾曾经说:“巴金写恋爱,然而不谈恋爱。
”年轻的女学生萧珊是他的崇拜者,是她主动给巴金写信,约他跟自己见面的。
她一辈子称巴金为“巴先生”。
“文革”期间,萧珊处处保护丈夫,受尽皮肉之苦,过早地离开人世。
萧珊没能看到巴金今天的辉煌,然而她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因为伟大的巴金自始至终只爱她一个人。
巴金的《怀念萧珊》
巴金的《怀念萧珊》一、作者: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黄树辉等。
原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学校。
其间深受“五四”文化洗礼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为前期创作打下底色。
1927—1928年留学法国,开始文学创作。
1929年发表《灭亡》,引起轰动。
1949年以前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雷》)、《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憩园》、《寒夜》等。
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
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此期写作也由小说转向散文,出版了12部散文集,但大多是失去艺术个性的遵命文学,为作者后来所否定。
新时期写出了150篇42万字的五集《随想录》,即《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巴金:“我把这五本《随想录》当作我这一生的收支总帐。
”文艺界评价: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
巴金以他的创作而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
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怀念萧珊》最初发表于1979年2月2日至5日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题为《随想录》(五),后收入《随想录》第一集。
二、作品分析(一)寻找分析的切入点1、印象:散乱、无技巧(让学谈直感)。
以杨朔散文为参照,更会觉得,此文不太讲技巧,如老人絮语,十分随意。
这种印象没有欺骗我们,巴金多次坦言:他不是一个作家,是将文学当作工具的,不讲究技巧。
“我甚至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探索集·探索之三》)2、比例是否失调?此篇为悼亡之作,即为悼念爱妻萧珊而写的,是以写人抒情为主的,理应选取他们一生中极富光彩处叙写,如浪漫的初恋(八年恋爱)或其它幸福往事。
巴金
1923年,巴金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毕业后赴
写作背景
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 年夏毕业。在此期间,巴金积极参加了许多 社会活动。1927年初去了法国,在那里广泛 地涉猎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及无 政府主义活动家的著述,开始从事翻译和创 作活动。在法国蒂埃里堡,巴金感觉‚有苦 闷无处发泄,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就迚行了 小说创作”,1928年底,巴金回到上海,继 续从事创作。1929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 小说《灭亡》,回国后发表在了《小说月报》 上。1931年,巴金创作的著名的‚激流三部 曲”乊一《家》,在《时报》上连载,引起 了强烈反响。
巴金的作品其实一向直言不讳,拥护什么,同情什么,反对什么,都清晰强烈。一个 爱国主义,一个人道主义,是他终身的信仰——这是他在迎接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 说的。他甚至于讲得有点极端,因为在另一个场合他曾经说自己不是文学家,他拿起笔 来只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他喜欢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描写过的俄罗斯民间故事, 有一个英雄叫丹柯,他为了率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树林,他掏出了自己的心脏,作为火炬, 照亮了夜路。所以他一辈子说是要把心交给读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 一个用心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写作,来做人的人。所以提起历史教训来他永远是念念于 心,他太了解历史的代价了,他不希望看到历史的曲折重演。在他的倡议下,世界一流 的现代文学馆终于建成了,这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丰碑,也永远是巴金老人的 纪念馆。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他还想纪念与记住一些远为沉重的东西,那样的 记忆已经凝固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把记忆和反思镌刻在人们的心底了。
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
笔名趣谈
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 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 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 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 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 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 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 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 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幵不是知己朋友,但是 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 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 就成了我的名字。”
名著导读《家》
这一场景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一个颇有意味的象 征。
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 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 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 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 分明。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 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 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 想观念的价值立场。
觉慧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已经忍无可忍了。他要出走, 觉新去征求长辈们的意见,得到的是他们的一致反对。觉 慧决不屈服,他表示“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 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新反复考虑后,决心 支持觉慧并为他准备了路费。
黎明时分,觉慧告别觉新、觉民和朋友们,乘船离家 到上海去了。在那里,他将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二、内容简介
18岁的高觉民和弟弟高觉慧都是热衷于新思想的青 年。觉民正与姑妈的女儿琴表妹相爱,觉慧也有着自己的 心上人——鸣凤。觉新是两兄弟的大哥,也是高家的长房 长孙。他深爱着表妹,却接受了父亲以抽签的方式为他选 定的李家小姐瑞珏,像一个傀儡式地订婚、结婚。婚后一 个月就去父亲做董事的西蜀实业公司做事。完全放弃了自 己的理想。一年以后,父亲去世,觉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整个家庭之间的钩心斗角令他厌恶。他只有小心翼翼地避 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好在她新婚的妻子瑞珏美丽而善良, 给了他许多安慰。他们的儿子海儿的出世,更令觉新感到 欢欣,他决心把自己已丢弃的抱负放在儿子身上来实现。 两年以后爆发了五四运动,新的思想唤醒了他那久已逝去 的青春。但他仍不如两个弟弟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 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
觉民:高家二少 爷,琴的恋人, 受“五四”新 思想影响的青 年学生。他在 觉慧帮助下大 胆反抗封建家 长的包办婚姻, 最后取得胜利。
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
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巴金,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巴金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人物生平人物经历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
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
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
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
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
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
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巴 金《春》讲义
巴金《春》讲义一、作者简介巴金(1904 年 11 月 25 日—2005 年 10 月 17 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巴金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春》的创作背景《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部作品创作于 20 世纪30 年代。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封建礼教和旧传统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巴金通过自己的作品,试图揭示这种社会现实,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进步。
三、故事梗概《春》主要围绕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展开。
主人公觉慧逃离家庭后,高家的内部矛盾愈发尖锐。
觉新作为家中的长子,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责任,在新旧思想的冲突中痛苦挣扎。
而觉民和琴则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理想。
在这个家庭中,长辈们顽固地维护着封建礼教和旧秩序,年轻一代则渴望摆脱束缚,追求新的生活。
最终,在一系列的变故和冲突中,高家逐渐走向衰落。
四、人物形象分析1、觉新觉新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他善良、温和,但又懦弱、妥协。
他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却无法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能在痛苦中挣扎。
他一方面为了家庭的安宁,被迫接受长辈们的安排,牺牲自己的幸福;另一方面,他内心又充满了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觉新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许多年轻人在新旧交替时期的矛盾和无奈。
2、觉民觉民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青年。
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
他在与长辈们的斗争中逐渐成长,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
觉民的形象代表了当时年轻一代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
3、琴琴是一个进步的女性形象。
她渴望读书,追求平等和自由,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她与觉民相互支持,共同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琴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觉醒和抗争。
4、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他顽固、专横,极力维护封建礼教和家族的权威。
巴金
巴金一、人物简介巴金,汉族,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
[1]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1904年11月生,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毕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
1929年回到中国后,从事文学创作。
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
[2] 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二、作品及风格1、《憩园》写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揭示封建阶级所经历的人格堕落与人性扭曲的过程。
《家》和《憩园》虽然都写《家》旧家庭的变迁,但角度和深度不同:《家》在反映青年反抗的同时,着重揭露的是封建制度对年轻一代青春、爱情和身心的残害,《憩园》则集中揭示封建阶级本身所经历的人格的堕落及人性的扭曲过程;《憩园》的构思是企图更全面地揭示封建制度及其伦理观念的罪恶本质,补充并拓展了《家》原有的主题。
《憩园》中意识到人性和人世间的复杂性:故杨老三的形象,既使人厌恶,又不免使人产生同情,因而作品中也有带有“挽歌”的情调;《憩园》比较圆熟的结构形式和“复调”(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互动关系)的审美效果。
2、《寒夜》在揭露病态社会的同时,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痛苦的呼声。
人物形象分析: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
母亲陈淑芳1914年去逝。
她(母亲)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她使
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 福。……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 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 骂。(巴金:《短简(一)· 我的几个先生》,
《巴金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原籍浙江嘉兴。高祖李介庵作为“幕友”
从浙江到四川定居。曾祖李王番,著有 《醉墨山房仅存稿》。祖父李镛(号皖云), 也做过官,后闲居在家,为大家庭的家 长,有五子一女(子:李道河、李道溥、 李道洋、李道沛、李道鸿;女:李道沆)。 他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钞》送人。父 亲李道河,曾任四川广元县知县;母亲 陈淑芳。
《激流三部曲》中,《家》的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 ◆《家》的内容 ◆《家》的人物:《家》中写到的 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高老太 爷、觉慧和觉新这三个典型人物。小 说塑造人物的突出成就在于表现了中 国革命历史转折关头,生活于封建旧 堡垒中的青年的不同命运和思想动态。
1.故事梗概
写20世纪30年代初,高府长孙觉新与姨表妹梅从小青梅竹马,
三、 《激流三部曲》
巴金的《家》写成于 1931年,同年在上 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名为《激 流》,后来以单行本发行时才改名为 《家》。1938年和1940年,巴金又继续 顺着《家》的情节发展线索,陆续写成 了《春》和《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合 称为《激流三部曲》。
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
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 十多年的一幅图画, 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 一部分,但已经可以 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 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 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 地在动荡了。 《〈激 流〉总序》
4.《家》的思想意义: ◇暴露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控诉 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抨击了封建制度的 反动统治,宣告了一个旧制度的必然灭 亡。 ◇表现了“作揖哲学”的破产。 ◇反映了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反抗,歌 颂了他们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
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
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巴金,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巴金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巴金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人物生平人物经历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
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
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
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
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
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
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巴金研究》复习资料
《巴金研究》复习资料注:本资料为教材大纲和知识点,下划线为重点知识点考试中,如有客观题,所谓作家——作品、作品——人物、题材类型——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
主要是知识性的题目,一定要熟悉作品内容、人物和人物关系、主要情节矛盾。
等等。
一、巴金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
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
身份: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作家定位、评价:思想家二、巴金的文学创作历程(一)创作准备期(1904—1927)1、家族生活的影响:祖父、父母的影响(对下人严厉);爱与反抗/革命,民粹主义思想2、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追求科学和民主;无政府主义思想(表现为加入“均社”团体。
来源:高德曼————精神上的母亲)3、1923年,出川,到上海南京一带;1925年,到北京。
期间受到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爱玛·高德曼的影响。
(8页)4、1927年,赴法。
(二)文学创作前期(1927—1937)1、1927年3月,在法国创作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处女作)2、1928年底,回国,定居上海。
3、1929—1937,巴金创作的丰收期,如《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之《家》(第一个高峰)等。
(三)文学创作后期(1937—1949)1、《呐喊》杂志(14页)2、翻译赫尔岑《往事与回想》(改变以前青年形象、情怀)3、代表作:《寒夜》、《第四病室》、《憩园》、《抗战三部曲》等。
主要情感特征(15页)5、抗战胜利后返沪,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6页)(四)解放后(1949—2005)1、长期担任《收获》杂志主编2、十七年(1949—1966)的创作:反应抗美援朝英雄事迹的作品(17页);主题倾向(18页第一段)内容:对新时代、新任务的深情和挚爱,对人民解放和省里的喜悦讴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赞美和光明美好前途的向往,对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歌颂和赞扬是其主要内容,出现了热烈、高昂、乐观、坚定的新基调。
巴金简介
意
再次升华 精神灯(火炬)作用(人生导航)
施
惠
深化 精神灯(自杀者看到的灯)作用(改变人生)
13段 终点 微笑
3.讨论“灯光”的象征意义
明确: 无论是现在还是古代,无论是中国 还是外国,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只要有灯, 就会有光明,有温暖,就能给人指明方向, 鼓舞人们奋然前进。由此可知“灯”“灯光” 象征光明和希望 。
写作背景
《灯》是巴金在1942年2月写成的一篇散文。抗战 以来,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 看到时时出 现的险恶的政治形势,心情是苦闷和抑郁 的。
但他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周恩来)的关怀帮助 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愈益坚定了,写下了像《灯》这 一类鼓舞民众斗志,抨击投降势力的文章。
为适应斗争环境,《灯》采用的象征的手法,含 蓄深沉的语句中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巴金简介
巴金简介
代表作品:
巴金,生于1904年11月 25 日,现、当代作家。原名 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 人。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 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爱 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 《寒夜》及短篇小说《神》、《鬼》等。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作
2003.10
课文分析
1.全文线索
眼前 (灯) 回忆(灯) 眼前 (灯)
联想(灯)
回忆 (灯)
眼前(灯)
2.全文总体思路
1段 起点 窒
展开 升华
具象灯的作用(扫淡黑暗,给人温暖,指路)无
意
心灵灯作用(给人安慰、鼓舞、勇气)
受
惠
拓展 具象灯(灯塔、孤灯)作用(海上导航) 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 学习文中所赞美的牺牲自己,造福 于百姓的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生字词语:
1.字音: 堰yàn 岷mí n 坪pí ng 葺qì 2.纠正字音:堤dī不读tí摔shuāi 不读suāi 3.词语: 缝隙:裂开或自然的狭长的空处。 雪冤:洗刷冤屈。
感悟课文
按游览顺序: 介绍索桥(1): 名称、桥身 桥面、桥栏、桥墩 站在索桥上(2-3): 都江 堰 走下索桥(4-5): 索桥来 历 感悟(6): 主旨
合作探究:
1.写索桥为什么还要还要写都江堰? 2.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 们的 手和心?这里的“手”和“心”都比 喻什么? 3. 石头是会说话的,同学们猜猜石头 会说些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写作技巧:
1.比喻手法 2.联想 3.衬托 4.铺垫
作业: 课下写一段反映“爱心”这 一 主题的语段,200字左右。
作者简介:
巴金: 原名李尧棠(1904~2005),
字芾甘。汉族。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散文集《随想录》。祖 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 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 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笔名为 巴金。
代表作:
《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雾》、《雨》、《电》)等;还有 《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文字带有 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