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南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说:名分、权势相等就不能统一集中,大家地位相等就难以役使。明智的君主治理国家就有一定的等级制度。这表明,荀子

A. 强调以“礼”来规范社会行为

B. 认为人的贪欲本性需要约束

C. 明确社会分工保证协调一致

D. 重视礼法提升治理国家水平

【答案】A

【解析】材料“明智的君主治理国家就有一定的等级制度”反映了儒家荀子主张以礼制的等级秩序治理国家,规范社会行为,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人的贪欲本性,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分工,而是主张社会等级秩序,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礼法并治,故D错误。

2.《墨子・辞过》载:“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下列主张与之相符的是

A. “轻徭薄赋,尚仁亲民”

B. “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C. “节用爱人,体恤民力”

D.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答案】C

【解析】材料“民劳而不伤……民费而不病”反映了墨子的体恤民力和节用的思想,故C 正确;“轻徭薄赋,尚仁亲民”属于儒家思想,不是墨家,故A错误;“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指以民本思想实施“德治”,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也属于儒家民本思想,故D错误。

3.两汉王朝除国办太学之外,还有“地方官学”,即“郡国学”和“县学”两级,有专门的太学导师“五经博士”,有国家规定的儒学课本。这表明汉代

A. 儒学独尊的确立

B. 教育规模的发展

C. 教育体制较完备

D. 儒学教育较盛行

【答案】C

【解析】材料“国办太学之外……‘郡国学’和‘县学’两级”、“有专门的太学导师‘五经博士’,有国家规定的儒学课本”反映了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制较完备,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独尊的确立,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教育规模的发展和儒学教育较盛行,而是说明教育体制较完备,故BD错误。

4.成书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在几百年间一直靠手抄流传,直至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才第一次刻印,南宋时期则广泛刻印。这

A.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B. 说明活字印刷术的盛行

C.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D. 反映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属于农学著作,由手抄流传到广泛刻印,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进步,故C正确;农学著作与文化教育无关,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活字印刷术的盛行,故B错误;材料没有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世界其它地区比较,不能说明领先世界,故D错误。

5.两宋时期,理学已不停留在关于天是什么、天是否有意志等问题的探讨,而是侧重于对世界的现象与本体关系问题的探究。据此推断,宋代理学家认为

A.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B. 理与气合,理先气后

C.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D. 天下惟气,气一元论

【答案】B

【解析】材料“侧重于对世界的现象与本体关系问题的探究”反映了宋代理学家注重探究理与气的关系,强调理为本原,故B正确;A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C是王阳明的观点,排除;气一元论,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故排除D。

6.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牡丹、芭蕉、山石皆以水墨一气呵成,通过墨的干湿浓淡和

相机击破,笔的去来纵横和适当交叠,着力写出了它们卓立世间而生趣盎然的意象,同时也透射出作者的人格气质。下列画作意境与之相符的是

A. 《游春图》

B. 《步辇图》

C. 《清明上河图》

D. 《丛竹图》

【答案】D

【解析】材料“写出了它们卓立世间而生趣盎然的意象,同时也透射出作者的人格气质”反映的是文人写意画,选项之中只有《丛竹图》属于文人写意画,故D正确;《游春图》是展子虔的山水人物画,故A排除;《步辇图》是阎立本的人物画,故B排除;《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风俗画,故C排除。

7.侯外庐把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比作欧洲的《人权宣言》。这是因为二者都

A. 宣扬反对专制的民主精神

B. 体现出强烈的反神学色彩

C. 具有开启民智的启蒙作用

D. 导致中西社会的重大变革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权宣言》明显具备反封建君主专制的性质,而黄宗羲提出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故A正确。“强烈的反神学色彩”不合题干主旨,故B排除。《明夷待访录》没有明显的开启民智的启蒙作用,故C错误;《明夷待访录》没有引起社会的重大变革,故排除D。

8.鸦片战争爆发之初,林则徐曾向道光帝奏:英夷“妄夸炮利船坚”,“臣等若令师船整队而出,远赴外洋,并力严驱,非不足以操胜算。”这反映了林则徐

A. 主张抵御外敌入侵

B. 学习英国优而用之

C. 对西方认知的贫乏

D. 不畏强暴的必胜心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经过工业革命,生产力较发达,而清末时期的中国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材料“妄夸炮利船坚”“臣等若令师船整队而出,远赴外洋,并力严驱,非不足以操胜算”体现了林则徐对西方认知的贫乏,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抵御外敌入侵,故A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学习英国,故B错误;材料信息主要说明对西方认知的贫乏,而不是不畏强暴的必胜心,故D错误。

9.清同治年间,恭亲王奕诉请设同文馆,聘请外国人作为老师,不仅学习外国语言文字,还增设天文、算学等西方自然科学。一时间舆论哗然,以“天朝大国”自诩的王公大臣们,认为奕䜣离经叛道,他们接连上奏弹劾奕䜣.这反映出

A. 开启民智是当时中国首要任务

B. 王公大臣固守以夏变夷的传统

C. 变革制度的洋务运动缺乏支持

D. 西学东渐过程中新旧文化碰撞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